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合集下载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和调节方法。

2、观察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条纹,加深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3、测量激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

其原理是一束光被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镜 M1 反射后沿原路返回,另一束经反射镜 M2 反射后也沿原路返回,两束光在分光板处相遇发生干涉。

当 M1 和 M2 严格垂直时,产生的是等倾干涉条纹。

此时,干涉条纹是一组同心圆环,条纹的形状取决于入射光的波长和两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d。

当 d 增大时,条纹从中心向外“冒出”;当 d 减小时,条纹向中心“缩进”。

当 M1 和 M2 不严格垂直时,产生的是等厚干涉条纹。

此时,干涉条纹是与 M1 和 M2 交线平行的直条纹,条纹的间距与两反射镜之间的夹角以及入射光的波长有关。

三、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扩束镜、观察屏等。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节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底座水平,使仪器稳定。

打开激光器,使激光束大致垂直入射到分光板上,调节反射镜 M1和 M2 背后的三个调节螺钉,使反射回来的两束光在观察屏上重合,此时可以看到圆形的干涉条纹。

仔细调节 M1 和 M2 背后的螺钉,使干涉条纹的圆心位于观察屏的中心。

2、观察等倾干涉条纹缓慢移动 M1 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记录条纹“冒出”或“缩进”的个数。

3、观察等厚干涉条纹稍微旋转 M1 镜,使 M1 和 M2 不再严格垂直,观察等厚干涉条纹。

4、测量激光波长先记录 M1 镜的初始位置 d1。

缓慢移动M1 镜,当条纹“冒出”或“缩进”一定数量(如50 个)时,记录 M1 镜的位置 d2。

重复测量多次,计算激光的波长。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测量激光波长的数据记录|测量次数| M1 镜初始位置 d1 (mm) | M1 镜最终位置 d2 (mm) |条纹变化数 N ||||||| 1 | 25321 | 25875 | 50 || 2 | 26158 | 26712 | 50 || 3 | 27025 | 27580 | 50 |2、数据处理根据公式:λ =2Δd / N,其中λ为激光波长,Δd = d2 d1。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逊干涉仪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实验原理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

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

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

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

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

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

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

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

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

观察者从E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

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

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

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

设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d,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若M1与M´2平行,则各处d相同,可得等倾干涉。

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

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

若d增加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减小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

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绪论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在美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创造出来的精密仪器。

它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迈克尔逊与其合作者用此仪器进行了三项著名实验: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实验基础;随后将干涉仪用于光谱的精密结构的研究;利用光谱线的波长,标定标准米尺等工作,为近代物理和近代计算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测氦氖激光的波长时,其值总是偏大。

本文通过对某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了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是在某些区间里干涉条纹并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条纹。

由此本文通过公式运算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出了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氦氖激光波长的最佳区间,并用实验数据进行了应证。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在此区间里进行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物理实验教科书中,对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大都进行了罗列与叙述,但大多是从实验仪器与实验者等方面寻找问题,很少有人提及在实验中存在最佳测量区间这一问题。

笔者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通过对象的分析,发现存在着最佳测量区间。

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1 引言1881年迈克尔逊(Michelson,1852-1931)制成可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第一台干涉仪。

后来,他又用干涉仪做了3个闻名于世的重要实验:迈克尔逊-莫雷(Morley,1838-1923)“以太”漂移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解决了当时关于“以太”的争论,并确定光速为定值,为爱因斯坦(Einstein,1879-1955)发现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与莫雷最早用干涉仪观察到氢原子光谱中巴耳末系的第一线为双线结构,并以次推断光谱线的精确结构;迈克尔逊首次用干涉仪测得镉红线波长(λ=643.84696nm),并用此波长测定了标准米的长度(1m=1553164.13镉红线波长)。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实验总结:1.在实际测量‎中,出现了一下‎情况:随测量次数‎的增多,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与理论相悖‎的,原因是由于‎M1与M2‎’未达到完全‎平行或调整‎仪器时未调‎整好,而且圆心偏‎移速度越快‎越说明M1‎与M2’平行度越差‎。

2.在测量完第‎一组数据后‎,反向旋转时‎会在旋转相‎当多圈后才‎会出现中心‎圆环的由吞‎吐变吐,这个转变不‎是立即就完‎成的,这是因为仪‎器右侧的旋‎钮为微调旋‎钮,使用它对干‎涉仪的性质‎改变影响较‎小,故有吞变吐‎需要旋转相‎当一段时间‎,此时应旋转‎中部大旋钮‎,再使用微调‎,但不要忘记‎刻度盘调零‎。

3.两组数据所‎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的误差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应尽量避免‎。

4.实验中还观‎察到许多现‎象,如M1上出‎现很多光斑‎,其中有亮有‎暗,同心圆的粗‎细和疏密变‎化等等。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我们尚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完美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进行分析讨‎论。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误差分析:①实验中空程‎没能完全消‎除;②实验对每一‎百条条纹的‎开始计数点‎和计数结束‎点的判定存‎在误差;③实验中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④实验器材受‎环境中的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产生偏‎差。

3)实验结果:经分析,当顺时针转‎动旋钮时,“吐”出圆环,此时测得一‎波长,当逆时针转‎动旋钮时,“吞”出圆环,此时亦测得‎一波长。

将二者取平‎均值得测得‎光的波长:,P=0.95。

5.一个迈克尔‎逊实验,不但让我领‎悟到迈克尔‎逊设计干涉‎仪的巧妙和‎智慧,也更让我知‎道了做实验‎要有耐心和‎恒心,哪怕实验再‎麻烦,也必须坚持‎不懈,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实验‎做2.1、为什么白光‎干涉不易观‎察到?答: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于其‎相干长度。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
讨论
哎呀,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这可是个高大上的实验啊,不过别担心,我会让你们轻松理解的!
咱们来了解一下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什么。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光波长差的仪器,它由一个光源、一个分束器、一个反射镜和一个合并器组成。

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光波长的干涉现象,从而得到光的波长差。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首先是仪器本身的误差,比如说反射镜的表面可能有污垢或者凹凸不平,这会影响到光线的反射。

其次是人为操作的误差,比如说调整光源位置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导致位置不够准确。

还有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温度、湿度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小这些误差呢?我们要保证仪器的精度,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清洁。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手抖。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补偿方法来减小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使用恒温恒湿的环境来进行实验。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实验的结果。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光波长差为X微米。

这个结果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如果光波长差较大,说明我们的仪器精度还不够高;如果光波长差较小,则说明我们的仪器精度已经比较高了。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光的性质和波动规律,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多尝试这样的实验哦!。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实验总结:1.在实际测量中,出现了一下情况:随测量次数的增多,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与理论相悖的,原因是由于M1与M2’未达到完全平行或调整仪器时未调整好,而且圆心偏移速度越快越说明M1与M2’平行度越差。

2.在测量完第一组数据后,反向旋转时会在旋转相当多圈后才会出现中心圆环的由吞吐变吐,这个转变不是立即就完成的,这是因为仪器右侧的旋钮为微调旋钮,使用它对干涉仪的性质改变影响较小,故有吞变吐需要旋转相当一段时间,此时应旋转中部大旋钮,再使用微调,但不要忘记刻度盘调零。

3.两组数据所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的误差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应尽量避免。

4.实验中还观察到许多现象,如M1上出现很多光斑,其中有亮有暗,同心圆的粗细和疏密变化等等。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我们尚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完美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进行分析讨论。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误差分析:①实验中空程没能完全消除;②实验对每一百条条纹的开始计数点和计数结束点的判定存在误差;③实验中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④实验器材受环境中的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产生偏差。

3)实验结果:经分析,当顺时针转动旋钮时,“吐”出圆环,此时测得一波长,当逆时针转动旋钮时,“吞”出圆环,此时亦测得一波长。

将二者取平均值得测得光的波长:,P=0.95。

5.一个迈克尔逊实验,不但让我领悟到迈克尔逊设计干涉仪的巧妙和智慧,也更让我知道了做实验要有耐心和恒心,哪怕实验再麻烦,也必须坚持不懈,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实验做2.1、为什么白光干涉不易观察到?答: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于其相干长度。

而白光的相干长度只有微米量级,所以只能在零光程附近才能观察到白光干涉。

2.3、讨论干涉条纹吐出或吞入时的光程差变化情况。

答:吞入时,光程差变小。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实验误差及总结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实验误差及总结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实验误差及总结1. 引言迈克尔逊干涉仪,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就是用来测量光的干涉现象的一个仪器。

简单来说,它能帮我们观察到光波是如何互相干扰的,像一场光的“舞会”。

不过,光的舞姿并不是总那么完美,实验中常常会有一些小插曲和误差。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干涉仪实验中的误差和总结,顺便顺便放松一下,别担心,不会让你觉得像上课一样枯燥。

2. 实验设置2.1 仪器组成首先,得说说这台干涉仪的组成。

迈克尔逊干涉仪主要由一个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和干涉图样接收器构成。

想象一下,光源就像是舞台上的灯光,分束器是个调皮的小家伙,把光分成两束,让它们各自舞动,然后又在接收器上重聚,形成美丽的干涉条纹。

就像两位舞者在舞台汇合,碰撞出火花。

2.2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所有的设备都摆放得当,光源要稳定,镜子也得清洁得不能再清洁。

光一旦出发,就像小孩子放飞了风筝,不能有丝毫的干扰。

不过,实际操作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比如振动、温度变化、甚至是空气的流动,都可能让这些光束的舞蹈变得有些失控。

3. 实验误差分析3.1 误差来源咱们说到误差,首先要明白,误差可不是小事。

它可以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这些就像是天气变化让舞者不知所措,容易导致光速的微小变化。

另外,镜子的平整度、光源的稳定性、以及分束器的质量等,都是影响干涉条纹清晰度的“幕后黑手”。

想象一下,如果镜子不是完全平整,那干涉图样就会模糊,甚至完全消失,就像舞台上的灯光突然熄灭,观众们都懵了。

3.2 误差的修正不过,别担心,聪明的科学家们总是能找到办法来修正这些误差。

首先,可以通过改进仪器的设计来减少外部干扰,比如在实验室里安装防振设备,或者使用更稳定的光源。

此外,使用更精密的仪器,比如高品质的反射镜和分束器,也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还有,记得定期校准设备,就像给舞者调音,让他们在舞台上更加协调。

4. 总结最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其实就像是一场光的舞会,虽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误差,但只要咱们认真对待,努力去修正,就能让这场舞会变得更加精彩。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误差分析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了解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学习如何利用干涉仪测量光源的波长和介质的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测量光源的波长或介质的折射率的一种仪器。

它由一个分束器、两个反射镜和一个合束器组成。

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分束器后,会被分成两束光,分别沿着两个不同的光程传播,然后再由合束器合成一束光,形成干涉现象。

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明条纹;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波长的半整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通过对条纹的观察和计数,可以测量光源的波长或介质的折射率。

三、实验步骤1. 将迈克尔逊干涉仪放置在光学实验台上,调整分束器和反射镜的位置,使得光线正常传播。

2. 打开光源,调节分束器和反射镜的位置,使得在观察屏上形成明条纹。

3. 记录反射镜的位置和观察屏上的明条纹数目。

4. 移动一个反射镜,使得观察屏上的明条纹数目减少一半,记录反射镜的位置。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光源的波长和介质的折射率。

四、实验数据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记录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光源的波长和介质的折射率。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误差,并进行误差分析。

五、误差分析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误差:1. 光源的波长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可以使用稳定的光源并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 分束器和反射镜的位置调节可能存在误差,使得光线传播的路径发生偏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可以使用精确的调节装置,并注意调节时的稳定性。

3. 观察屏上的明条纹数目的测量可能存在主观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可以使用显微镜等放大器具进行观测,并多次观测取平均值。

4. 在计算光源的波长和介质的折射率时,可能存在计算公式的近似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可以使用更精确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精确计算。

六、实验结论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光源的波长和介质的折射率。

迈克尔逊干涉仪误差分析

迈克尔逊干涉仪误差分析

迈克尔逊干涉仪误差分析1. 引言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常用于测量光程差的仪器,在各种光学实验和精密测量中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干涉仪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误差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这些误差对于准确测量和理解干涉现象至关重要。

2. 波长误差迈克尔逊干涉仪基于光的干涉现象,而光的波长是干涉仪测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如果波长误差较大,将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波长误差可能来自于光源的波长不精确、干涉物镜的折射率误差等因素。

因此,在使用干涉仪进行测量之前,必须对光源和干涉物镜的波长进行精确校准。

3. 角度误差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平台、反射镜等部件的角度误差会导致干涉现象的变化。

这些角度误差可能来自于仪器制造过程中的加工精度问题,或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机械振动等外部因素导致。

角度误差将引起光束的偏转,进而影响干涉图样的清晰度和位置。

因此,在使用干涉仪进行测量时,必须对仪器的角度进行精密校准和调整。

4. 环境误差迈克尔逊干涉仪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

例如,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光路长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干涉现象的测量结果。

此外,空气中的振动、湿度等因素也会对干涉仪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环境误差的影响,需要在实验室中提供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并使用隔音装置来减小振动干扰。

5. 光学元件误差迈克尔逊干涉仪中使用的光学元件如分光镜、反射镜等都有一定的制造误差。

这些误差会导致光束的不均匀分布和偏移,从而影响干涉图样的形状和位置。

为了降低光学元件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需要选择质量优良的光学元件,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6. 其他误差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误差来源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光源的强度波动、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误差等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并排除这些潜在误差源的影响。

7. 误差分析与优化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误差进行分析和优化是实现准确测量和高精度实验的关键。

通过定量分析不同误差源的影响,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误差。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并掌握调节方法。

2.观察等倾干涉条纹,了解非定域干涉。

3.测定He—Ne激光的波长。

二、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镜(短焦距透镜)。

三、实验原理及过程简述:干涉仪的光路如图1, 光源上一点S发出的一束光线经分光板1G 被分为两束光线(1)和(2)。

这两束光分别射向相互垂直的全反射镜1M 和2M ,经1M 和2M 反射后又汇于分 光板1G ,这两束光再次被1G 分束,它们各有一束按原路返回光源(设两光束分别垂直于1M 、2M ),同时各有一束光线朝E的方向射出。

由于光线(1)和(2)为两相干光束,因此我们可在E的方向观察到干涉条纹。

图12M '是反射镜2M 被1G 反射所成的虚像。

从E 处看两相干光是从1M 和2M ' 反射而来。

因此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1M 2M '间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是一样的。

图2用凸透镜会聚的激光束是一个很好的点光源,它向空间发射球面波,从1M 和2M 反射后可看成由两个光源 S1和 S2发出的(见图2),S1(或S2)至屏的距离分别为点光源S从 1G 和1M (或2M 和1G )反射再至屏的光程,S1和S2的距离为1M 和2M '之间距离 d的二倍,即 2d。

虚光源 S1和S2发出的球面波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处处相干,这种干涉是非定域干涉。

如果把屏垂直于S1和S2的联线放置,则我们可以看到一组组同心圆,圆心就是S1和S2连线与屏的交点。

如图2,由S1S2到屏上任一点A,两光线的程差L可得:δcos 2d L = (1) 由式(1)可知:(1)当0=δ时,程差最大,即圆心E点所对应的干涉级别最高; (2)d 增大时,条纹变细变密。

反之d减小,条纹变粗变稀;(3)d 增加或减小2λ,圆心E点“冒出”或“缩进”1级条纹,它们的关系为: N d ∆λ=∆2(2) 若测出“冒出”或“缩进”的条纹数目N ∆,1M 移动的距离△d ,则就可求得波长λ。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小结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小结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小结示例文章篇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小结》嘿,同学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的那些事儿!还记得刚开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紧张又兴奋啊!走进实验室,看到那台神秘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我就在想:“这玩意儿到底能搞出啥神奇的现象?”老师在前面给我们讲解实验步骤,我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地方。

老师说:“同学们,这个实验可需要你们的耐心和细心哟!”我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这个实验做好!”终于轮到自己动手操作啦!我和同桌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仪器,就像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哎呀,这个旋钮怎么这么难拧?”我忍不住抱怨道。

同桌鼓励我说:“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一定能行的!”经过一番折腾,我们终于看到了干涉条纹!那一道道明暗相间的条纹,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美丽极了!我兴奋地叫了起来:“快看,快看!我们成功啦!”可是,这还不算完。

要想得到准确的数据,还得仔细测量和记录。

我拿着尺子,眼睛紧紧盯着条纹,嘴里念叨着:“这可千万不能出错啊!”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条纹会突然变得模糊不清,这可把我急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绞尽脑汁地思考着。

后来经过仔细检查,才发现原来是仪器没有调整好。

这让我明白了,做实验可不能马虎,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

旁边的小组进展得也不顺利,他们的条纹怎么都出不来。

“我们是不是哪里做错啦?”他们着急地问。

我们过去帮忙一起找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就像一群小侦探在破解谜团。

经过大家的努力,每个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收获了满满的数据。

当实验结束的时候,我坐在座位上,回想着整个过程。

这可真是一次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实验啊!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就像我们在爬山一样,途中会遇到陡峭的山坡,会累得气喘吁吁,但当我们登上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时,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心得「篇一」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结束了一学年的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实验我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学物理实验是我们进入大学来第一个实验类学科。

它即在我们以后的专业课实验学习指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以后的就业工作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物理实验是一种锻炼我们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很好的方式。

本学期,物理实验已告一段落。

在此,就本学期对物理实验中-------“迈克尔逊干涉仪侧波长”实验中存在的感受在说说。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对整个物理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验中它是用来测量波长的。

总的来说,实验中我学习到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工作原理。

了解到干涉图样的形成和分类以及时间相干性等概念。

学习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和迈克尔逊干涉仪侧波长。

实验中,采用分振幅法产生两束相干光,从而实现干涉。

具体的采用了等倾干涉的方法。

点光源发出光线,在M1,M2'平行的情况下会有公式:光程差△L=2dcosɵ(光程差△L,M1,M2'间距为d,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的一半为ɵ)。

这一公式可便于计算。

为了实验更为简单易操作,实验中我们需要产生等倾干涉的条纹,而通过自然光源产生的光是从不同方向上入射到M1,M2'上的,这样就不能够形成干涉条纹,如果靠近镜面M2'处放置一点光源,则在此种情况下等倾干涉实际上就是非实域干涉中屏放到无限远。

因而,等倾干涉不一定要点光源。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是很精密的。

如两个全反镜就要一模一样;光学元件表面也要避免触碰等这也就是为什么迈克尔逊干涉仪要好生维护。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是具有相对性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还是测量时间相对性原理的经典仪器。

我知道|En-E1|=h*v=h*(c/ƛ)。

原子的跃迁是从高能态迁至低能态,发出的光波是具有限的波长即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线波长长度不是连续的,当波长小于光程差时就不能相遇,从而不能发生干涉现象。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报告引言: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仪器,它以其简单而精确的测量原理而闻名于世。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迈克尔逊干涉仪并进行实际测量,探索干涉现象的原理以及应用。

实验装置: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一束光源、半透镜、分束镜和反射镜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半透镜聚焦后,被分束镜分成两束光线,分别射向两个反射镜。

反射镜将光线反射回来,重新经过分束镜,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实验过程:1. 搭建迈克尔逊干涉仪:首先,将光源放置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半透镜的位置和焦距,使光线能够通过分束镜。

然后,调整反射镜的位置和倾斜角度,使两束光线能够在屏幕上产生干涉条纹。

2. 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移动一个反射镜,改变其中一束光线的光程差,观察屏幕上干涉条纹的变化。

使用尺子测量相邻两个亮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3. 分析干涉条纹的特点: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亮度和间距,分析其特点。

根据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可以推断出光程差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干涉条纹呈现出明暗相间的特点。

亮纹和暗纹之间的间距随着光程差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邻两个亮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为X。

讨论与分析: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不同路径后再次叠加而产生的。

当两束光线相遇时,如果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就会出现亮纹;如果光程差为波长的半整数倍,就会出现暗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我们可以计算出光程差的大小,从而了解光线的传播特性。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光学测量中,可以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来测量物体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在激光干涉仪中,迈克尔逊干涉仪被用于测量激光的相干性和波长。

此外,干涉仪还可以用于光学元件的测试和光学薄膜的表征等领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并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特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光程差对干涉现象的影响。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迈克尔逊干涉仪,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科学家的专属玩具。

其实,它是探索光波性质的一把利器。

干涉现象令人惊叹,让我们深入其中,看看这个实验背后的误差分析和结果讨论。

一、实验原理1.1 干涉的基本原理光波就像潮水,一波接一波。

当两束光相遇时,若相位相同,它们会相互叠加,形成明亮的条纹;若相位不同,则会相互抵消,变得暗淡。

想象一下海浪撞击岸边,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却静若处子,这就是干涉的魔力。

1.2 干涉仪的构造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简单却精妙。

它由分束器、反射镜和屏幕组成。

分束器像个调皮的孩子,把光分成两条路径。

反射镜则是守护者,确保光线顺利回归。

最后,屏幕捕捉到这些光波的交响曲,形成美丽的干涉条纹。

二、误差分析2.1 设备误差实验设备的精确度直接影响结果。

若分束器有微小瑕疵,光线的分离就会受影响,导致条纹模糊。

这就像一部老旧的相机,拍出的照片总是有点糊,遗憾吧。

2.2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都可能影响光波的传播。

比如,在不同的温度下,空气的折射率会变化。

就像夏天和冬天的风,各有各的性格,光波在其中穿行的感受也大相径庭。

2.3 操作误差实验人员的操作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轻微的手抖、视角的偏差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这种微观世界中,每个动作都至关重要。

三、结果讨论3.1 条纹的稳定性稳定的干涉条纹意味着实验成功。

它们的明暗变化如同音乐的节奏,优雅而动人。

理想情况下,条纹应当清晰而整齐,然而,实际实验中却常常因误差而显得杂乱无章。

3.2 数据的可靠性在收集数据时,要确保每次实验的条件尽量相同。

数据的可靠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像建房子需要坚实的地基。

若数据不稳定,最终的结果也无法令人信服。

四、总结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是一场光的盛宴,充满了挑战与惊喜。

通过仔细的误差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深意。

科学探索就像一段旅程,有时我们会迷失,但每一次探索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报告前言:本篇报告主要讨论的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的测量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中测量到的数据,总结了该实验的相关经验和误差分析。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内容:1.测量纳光光线的波长差2.白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折射率3.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纳光双线波长差迈克尔逊干涉仪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

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实验原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中的三个实验中都不可或缺的就是右图所示的装置,三个实验均是通过调整从同一光源发出的两条相干光线到视野的光程差,找到光源发生干涉现象的距离。

之后,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和理论推导的公式求出波长、双线波长差或测量玻璃的折射率等。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前调整:首先要使用激光来微调M1和M2使其相互垂直,用眼睛观察M1中的两排激光点依次对应(亮度最强的相互对应,亮度弱的相互对应),使其两排激光合成一排激光(注意:这一排激光是无论你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成一排状的)。

使用激光的目的是因为激光的强度高且不易发生色散。

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M1和M2后的6个旋钮要同时地进行微调,不能仅适用一面镜子后的旋钮。

注意:此步的精准程度直接影响到后面干涉现象是否能出现。

三个实验的剖析:一..测量纳光光线的波长差步骤:首先换上钠光灯,按照我上面说的测前调整完毕后,(注意直到显示屏上出现等倾圆纹后才算)。

然后换上白光照射,通过对微调旋钮的调整来移动M1(注意激光调整时和现在的调整M1一直朝着你这边移动),细心移动你的正前方视野中会出现明暗相间的等倾圆纹。

对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对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对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光的干涉现象的仪器。

它由一束光经过一个半透镜后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互相垂直的光路,然后再通过另一个半透镜汇聚到一起,形成干涉图样。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干涉图样的变化来了解光的性质。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可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干涉图样的变化:当两束光的路径不同或光程差改变时,干涉图样会发生变化。

当两束光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干涉是有利相长干涉,形成明纹;当相位差为奇数倍的波长时,干涉是相消干涉,形成暗纹。

通过观察干涉图样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光的波长和路径差的大小。

2. 干涉条纹的密度:干涉条纹的密度与光的波长和路径差有关。

当路径差增大时,干涉条纹的间距也会增大,条纹变得稀疏;当路径差减小时,干涉条纹的间距减小,条纹变得密集。

因此,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密度,我们可以计算出路径差的变化量。

3. 干涉仪的应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评估光学元件(如镜面和透镜)的质量,检测光学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等。

此外,迈克尔逊干涉仪还可以用于激光测距、光速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领域。

通过对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的干涉现象。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定量分析及其他应用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定量分析及其他应用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

研究性物理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误差定量分析及其他应用院(系)名称专业名称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于1881年为研究光速问题而精心设计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迈克尔逊干涉仪利用光的波长为参照,首次把人类的测量精度精确到纳米级,在近代物理学和近代计量科学中,具有重大的影响,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各种应用就更为广泛。

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

本文主要就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波长的实验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并简要表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其他应用。

关键字:干涉仪误差应用Abstract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ometer, which is designed by American physicist Michelson (AAMichelson) in 1881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he speed of light . It determines the small length,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a transparent body with high accurac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laser wavelength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experiment discussed an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experimental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Keywords: quantitative ,inaccuracy ,application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实验原理 (1)1.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 (1)1.2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 (1)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3)3.2 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和测量 (4)3.3 实验注意事项 (4)4 数据处理 (4)4.1原始数据表格 (4)4.2数据处理过程 (5)4.2.1用逐差法计算及 (5)4.2.2计算不确定度 (5)4.2.3得出最终并给出相对误差 (5)5 讨论 (6)5.1误差来源分析 (6)5.1.1 常见误差来源 (6)5.1.2 圆环吞吐计数误差 (6)5.1.3空气折射率的变化引起实验误差 (7)5.2对于实验仪器改进的建议 (7)5.3 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 (8)5.4实验感想 (8)6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其他应用 (8)6.1 引力波探测器 (8)6.2 非线性迈克耳孙干涉仪 (9)7 参考文献 (9)1 实验原理1.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光路入右图所示,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一对精密磨制抛光的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

大学物理下-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全文】

大学物理下-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大学物理实验报告3. 实验原理(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注意原理图需要画出,测试公式需要写明)(1)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与光路如图5.3. 1所示为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侧视图图与俯视图,导轨7固定在一只稳定的底座上,底座由三颗调平螺丝9及其锁紧螺丝10来调平。

丝杠6螺距为1mm,转动粗调手轮2,经一对齿轮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移动镜M在导轨上滑动。

移动距离可在毫米刻度尺5上读到1 mm,在窗口3中的刻度盘上读到0.01 mm。

转动微调手轮1,经1:100的蜗轮传动,可实现微动。

微动手轮上的最小刻度为0.0001 mm,可估读到0.00001 mm 。

分光板G1和补偿板G2固定在基座上,不得强扳,且不能用手接触其光学表面。

固定参考镜(定镜)13和移动镜(动镜)11后各有三颗螺丝,用于粗调两者相互垂直,不能拧得太紧或太松,以免使其变形或松动。

固定参考镜13的一侧和下部各有一颗微调螺丝 14和15,可用来微调13的左右偏转和俯视,微调螺丝也不能拧得太松或太紧。

丝杠的顶进力由丝杠顶进螺帽8来调整。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如图5.3.2所示。

由光源S发出一束光,射到分光板G1的半透半反膜L上,L使反射光和反射的光强基本相同,所以称G1为分光板。

透过膜层L的光束(1)经G2到达参考镜M1后,被反射回来;被反射的光束(2) 到达移动镜M2后,也被反射回来。

由于(1)、(2)两束光满足光的相干条件,各自反射回来在膜层L所在表面相遇后,就发生干涉,在E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

G2是补偿板,它使光束(1)和(2)经过玻璃的次数相同,当使用白光作为光源时,G2还可以补偿G1的色散。

M1’是在G1中看到的M1的虚像。

(2) 单色点光源等倾干涉条纹的观察及波长的测量如图5.3.3所示,由He-Ne激光器发出的细束平行激光经过以钠光入射,它有两条谱线,对应空气中波长分别为λ 1和λ 2(设λ 1>λ 2),彼此十分接近,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当d 为某一定值d1时,对同一入射角θi,有2d1cos θi=k λ2,且2d1cos θi=(k+1/2) λ 1,此时λ 2的k 级明条纹与λ1的k 级暗条纹重叠,视场中干涉条纹的可见度最低,如图5.3.5所示。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迈克尔逊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迈克尔逊实验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设计和进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光速,因为迈克尔逊认为光速是最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数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迈克尔逊计算出了光速的近似值,并且还确认了以太的不存在。

这个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垂直相交的光路,使一个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经过不同的镜面反射后,再次合成一束光。

如果光速是有限的,那么两束光会有一个相对位移,这个相对位移可以通过观察干涉图来测量。

实际上,迈克尔逊使用了一种精密的干涉仪来观察干涉图。

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当时的物理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迈克尔逊的实验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媒介介质(以太),它通过介质中的振动来传输。

但实验结果表明,观测到的光速是相同的,即使在不同的方向和时刻。

这表明光速并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介质,因为光在真空中也具有这样的特性。

这个结果导致了以太存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爱因斯坦的特殊相对论理论的发展。

迈克尔逊实验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科学方法,精确地测量物理常数和物理现象,从而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本质。

此外,迈克尔逊实验还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根据实验结果来调整我们的理论和猜测,而不是死守旧有的观点。

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迈克尔逊实验的成功也离不开迈克尔逊团队的技术和方法。

他们设计和制造的干涉仪具有极高的精度,可以探测到微小的光路位移。

这需要他们对物理、光学、机械和电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入掌握。

因此,迈克尔逊实验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理论的绩效,而是一个团队和一些新兴技术的共同努力。

另外,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迈克尔逊实验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

迈克尔逊既然认为以太不存在,那么光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也激起了一系列关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讨论和研究。

此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我们测量光速和探索自然界的能力仍有局限。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现象,以验证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出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和材料: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反射镜、半透镜、平面镜、光电探测器、电子计数器、调节螺丝等。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光的波长的仪器。

当两束光线自相干光源经过反射镜和半透镜后再次交汇,会产生干涉现象,形成明暗条纹。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测量出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1. 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使得两束光线经过反射镜和半透镜后交汇。

2. 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并记录下明暗条纹的数量。

3.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使得干涉条纹移动,记录下移动的距离。

4. 利用已知的实验数据,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明暗条纹的形成,并记录下了移动的距离。

通过计算,我们测量出了光的波长为XXX。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并成功测量出了光的波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差和不确定性,可能是由于仪器的精度、环境因素等造成的。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需要更加精确地调节仪器,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结论:本次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取得了成功,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出了光的波长。

通过实验,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实验操作的经验。

自查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在数据记录和处理过程中,我们也尽量减小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可靠性。

但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仪器的调节和环境的影响,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以便更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总结:
1.在实际测量中,出现了一下情况:
随测量次数的增多,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与理论相悖的,原因是由于M1与M2’未达到完全平行或调整仪器时未调整好,而且圆心偏移速度越快越说明M1与M2’平行度越差。

2.在测量完第一组数据后,反向旋转时会在旋转相当多圈后才会出现中心圆环的由吞吐变吐,这个转变不是立即就完成的,这是因为仪器右侧的旋钮为微调旋钮,使用它对干涉仪的性质改变影响较小,故有吞变吐需要旋转相当一段时间,此时应旋转中部大旋钮,再使用微调,但不要忘记刻度盘调零。

3.两组数据所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的误差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应尽量避免。

4.实验中还观察到许多现象,如M1上出现很多光斑,其中有亮有暗,同心圆的粗细和疏密变化等等。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我们尚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完美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进行分析讨论。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误差分析:
①实验中空程没能完全消除;②实验对每一百条条纹的开始计数点和计数结束点的判定存在误差;③实验中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④实验器材受环境中的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产生偏差。

3)实验结果:
经分析,当顺时针转动旋钮时,“吐”出圆环,此时测得一波长,当逆时针转动旋钮时,“吞”出圆环,此时亦测得一波长。

将二者取平均值得测得光的波长:
,P=
0.95。

5.一个迈克尔逊实验,不但让我领悟到迈克尔逊设计干涉仪的巧妙和智慧,也更让我知道了做实验要有耐心和恒心,哪怕实验再麻烦,也必须坚持不懈,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实验做
2.1、为什么xx干涉不易观察到?
答:
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于其相干长度。

而白光的相干长度只有微米量级,所以只能在零光程附近才能观察到白光干涉。

2.3、讨论干涉条纹吐出或吞入时的光程差变化情况。

答:
吞入时,光程差变小。

而吐出时,光程差则变大。

2.9、试总结迈克尔逊尔涉仪的调整要点及规律.
答:
调整要点:
1、粗调时,尽量使两像点重合在一起,为后面的细调节省时间。

2、细调时,朝吞吐减少的方向调,需耐心及细心。

3、鼓轮测量前须调零,且朝同一方向调节,以免产生空回误差。

4、做白光干涉实验,调粗调鼓轮,使干涉条件不断地在吞,此时即为向零光程位置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