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_贺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
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语言顺应论作为Verschueren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将对翻译学的理论革新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语言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06)03-0105-04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贺华丽(1980—),女,汉族,湖北当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1引言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际活动。翻译离不开
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综观译界对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但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翻译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待深化,需要继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就现有译论而言,Nida(1993:157)比较系统地区分了三类为翻译提供理论养分的学科,但他忽略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事实上,语用学的很多研究领域,如预设、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分析方法。(张新红,何自然,2001)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然而传统的语用学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言语的运用,其分析单元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语用学的全貌,而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翻译的某一个侧面,难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宋志平,2004:19-20)Jef
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
书中全面阐述了顺应性理论(theoryofadaptation),
提出了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为翻译
学的理论来源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拟就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解释作一探讨。
2顺应理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
对语用学构建的整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否定了长期以来语用学被认为是和语言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行的学科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声称:迄今为止,一切可以贴上语用学标签的东西和按宽泛定义衡量适合于这一标签的东西都能在这个新建的框架内得到描写(转引自钱冠连,1991)。Jef
Verschueren在他的PragmaticsAsaTheoryof
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语言适应即指语
言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过程,又是适应的结果。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适应(Jef
Verschueren,1987)。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
核心内容。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JefVerschueren,
1999:55-56)。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
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
2006年6月第3期
Jun.,2006No.3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贺华丽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2006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tion)。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语音系统”(Wardhaugh,1977)。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和更符合实际的研究。语用学派译论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而翻译本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LeoHickey在其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Hickey:1999)。翻译家们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往往也会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5:186)。由于时代背景、交际环境、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和翻译目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很难实现完全等值。语用翻译正是以语用等值作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译文无论作什么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技巧是可以灵活的……”(何自然1995:196)。而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内的顺应论,正是基于人们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分析。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构过程,根据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以及语言结构等的变化,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必然做出动态的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翻译的目的。
3.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并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意义;同时语言的选择也可以反作用于语境,使语境不断发展和更新。因此,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翻译作为原文与译者、译者与译文之间的一种跨文化交际,必须顺应语境才能取得语用等值。
3.1.1翻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也称信息通道(linguisticchannel),即我们常说的上下文,或称小语境。它具有单一性、局部性、言辞性和规定性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同种语言,其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系列的排列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译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注意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译入语的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因此,无论是篇章结构、句式语气,还是字词的感情色彩,其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的变化及特征,都必须以顺应上下文为基础而得以确定。
(1)Suddenlythelinewentlimp.“I’mgoingback,”saidKurth.“Wemusthaveabreaksomewhere,waitforme.I'llbebackinfiveminutes.”
译文: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库尔思说,“我回去看看。一定是哪个地方断了。等一等,我五分钟就回来。”
有人由于没有从上下文去理解break的词义,将“Wemusthaveabreaksomewhere”译为“我们必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造成误译。因此,要正确理解原文词义,必须仔细推敲上下文语境并做出顺应性的词义选择,才能实现等值翻译的目标。3.1.2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有时候如何选择词义仅依靠对上下文的理解似乎难以判断。就翻译而言,交际语境包括了人类所共有的百科全书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原作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等等。翻译过程中的三大主体,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对于上述交际语境的认知内容和范围不是等同的,这种相异性构成了翻译和理解的障碍。译者作为消除这种障碍的关键,必须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即以原文为基础,决定原文意义的取舍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创造出符合译语读者要求的译语文本。
(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起经历亦复如是。
译文:Amightylongriversometimesflowsthroughabroadsectionwithplainslyingboundlessoneitherside,itswatersrollingonnon-stopforthousandsuponthousandsofmiles.Sometimesitcomesupagainstanarrowsectionflankedbyhigh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