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汇总

合集下载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液体之一。

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不同的血细胞在形态上各有特点,下面逐一介绍。

首先是红细胞,它是最常见的血细胞,也被称为血球。

红细胞的主要特点是呈圆盘状,中间凹陷,像一个小盘子。

这个特殊的形态使得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此外,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所以它对新陈代谢的贡献有限,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其次是白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的形态较为多样,主要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其形态较小,圆形或椭圆形。

中性粒细胞则呈多角形,细胞内有颗粒,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

单核细胞形态较大,呈椭圆形或类似腎脏的形状。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别呈类似带尾状和粒状的形态,可对抗寄生虫和过敏反应。

最后是血小板,它是血液凝固的关键部分。

血小板形态较小,呈细长的不规则形状,有许多突起。

通过这些突起,血小板能够快速粘附在受伤血管的表面,形成血小板聚集,从而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并缓解出血。

总而言之,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在形态上各具特点,并通过其形态特征来实现不同的生理功能。

对于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熟悉各种血细胞在形态上的特点,有助于了解血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人体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同时,当我们关注自身健康时,也可以通过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来推测身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健和治疗措施,保持身体健康。

血液检验表格归纳(临床常见血液病)

血液检验表格归纳(临床常见血液病)

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 验
M1: Ph 染 色 体 t(9 ; 22) , BCR-ABL;
M2a: 异性染色体重排(t 6;9), DEK-CAN(嗜碱性粒细 胞增多 )
M2a
3. 其它系细胞增生减低或受抑。
M2b
( 急 1.起病较缓慢; 1. RBC,Hb 显 著 减 1. 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 性 2.常以贫血为首 少,WBC数可正常、
AML
(急 性
型早 )幼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临床表现
1. 广 泛 而 严 重 的出血,常有 DIC
出血原因:颗 粒有丰富的促 凝物
2. t(15; 17)形 成 的 PML/RAR α融合基因是 本病的标志
3. 用 全 反 式 维 甲 酸(ATRA 诱 导分化,缓解率 较高,预后较好
血象
骨髓象
检验
POX: 强(+)
成 熟 阶 t(8;21)(q22;q22)是 段 的 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形
型 髓 发症状,
减少或增多。
2. 粒系明显增生,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 PAS: (+),弥散
CD15 、 成 AML1-ETO 融 合 基
)系 白
3.出血发生率较
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20%。
低较轻。
POX: 强(+) PAS: (+),弥散 NAS-DCE : 强(+) NAS-DAE: 强(+),不被 NaF抑制 α-NBE: (—)
按胞浆颗粒的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粗颗粒型(M3a):
胞浆丰富,兰色外浆呈伪足状突出,其中 布满粗大、深染、密集或融合的嗜天青颗粒, 常含较多Auer小体,核常被颗粒遮盖而不清。 *细颗粒型(M3b):

LM血细胞形态

LM血细胞形态

血小板
星形,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核,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 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由于血小板 具有聚集性,故骨髓片中的血小板常成堆存在.
胞体、胞核巨大且不规则 巨核细胞系列 胞浆量、颗粒极丰富

4.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骨髓象中有许多相似的细胞,分类时存在 着一定困难,在熟练掌握各种细胞形态的 基础上,重点把握它们的区别要点,才能 正确划分其归属。
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 。胞核椭圆形,常偏于 一侧;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 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 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 极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2.血细胞的发育
血细胞的发育规律
胞体大小 胞核大小
核仁 染色质 核形 圆形 胞浆量 染色 颗粒
大 大 有 细致 椭圆形 少 深蓝 无
小(巨核、早幼粒例外) 小(巨核例外) 无 粗糙 肾形 杆状 分叶 多(淋巴细胞例外) 变浅,甚至变红(淋巴细胞例外) 有(红系例外)
原始细胞与成熟细胞比较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μm ,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 始为扁平或略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 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核染色 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 淡蓝色;内含细小,大小较一致的淡紫红色中性颗 粒。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 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满布粗 大,大小一致,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天蓝色,透明
圆形或椭圆形 细致的砂粒状, 平坦,如薄纱

血液内科知识学习_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特征比较表

血液内科知识学习_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特征比较表
1WBC数明显↑,分类以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粒为主,原始细胞<10%
2早期PLT高于正常,晚期↓
1PLT明显↓
2出血过多者可有贫血
3出血时间延长
可有轻度贫血,但不具有特异性


1红系增生活跃,中晚幼红↑
2铁染色细胞外铁㈠,铁粒幼细胞计数<15%
1增生减低
2三系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3骨髓稀薄,油滴增多
2出血
3反复发作者可轻度脾大
1淋巴结肿大(浅,深)
2结外组织器官
3肝脾肿大
4皮肤损害
5骨髓侵犯
6CNS侵犯
7全身症状


1Hb↓RBC↓
2Ret一过性↑
3MCV<80 MCHC<32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全血细胞减少
2Ret绝对值减少,WBC分类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Hb↓RBC↓WBC大多数↑少数正常,PLT↓,WBC分类可见原始和/或早幼细胞
发病机制检查
CD4 CD8
1免疫学检查
2染色体改变
3生化:血尿酸↑脑积液改变
Ph1染色体90%(+),bcr/abl基因(+)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相关补体↑、血小板生存时间↓
淋巴结病理活检确诊,影像学检查


1病因治疗
2补铁治疗口服为主,Hb正常后再服4-6月
1支持治疗
2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
3环孢素
4移植
5ATG ALG
1一般治疗
2抗白血病治疗
3髓外白血病防治
4HSCT
1白细胞单采
2靶向治疗
3干扰素
4羟基脲
5HSCT
1一般治疗

血液学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系统特点和疾病识别方法要点

血液学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系统特点和疾病识别方法要点

临床血液学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组织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等细胞特点和常细胞疾病提示及识别方法与要点血细胞的命名:命名六系三过程,粒红巨单浆和淋;原始幼稚与成熟,早幼中幼晚幼型。

血细胞成熟规律: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红细胞系统1、原红细胞: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副原红细胞: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3、早幼红细胞: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4、中幼红细胞:中幼红呈多色性,核渐缩小无核仁;浆色灰蓝转灰红,质似碎墨龟背形。

5、晚幼红细胞:晚幼红小更好认,两大特点要记清;核质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成熟型。

6、巨幼红细胞:巨幼红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巨型;浆多丰满核晚熟,巨幼贫血常增生。

7、小幼红细胞:小幼红称侏儒型,老核幼浆是特征;核圆或呈梅花状,缺铁贫血所造成。

8、网织红细胞:网织红属过渡型,浆含线粒嗜碱性;活体染色呈网状,通常将它分五型。

9、成熟红细胞:成熟红为正常型,中凹边厚似圆饼;无核浆呈淡红色,周围略比中央深。

10、小红细胞:小红体小见增贫,合成障碍所造成;缺铁贫血常出现,或见血红蛋白病。

11、大红细胞:大红体大见溶贫,或见巨幼贫血人;胞体常比正常大,提前脱核所形成。

12、巨红细胞:巨红巨大是特征,巨幼脱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显,恶性贫血常增生13、超巨红细胞:超巨红呈超巨型,病态造血所造成;红白血病常出现,抗癌化疗也增生。

14、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不均见增贫,巨幼贫血也增生;直径相差一倍多,粗制滥造所形成。

15、红细胞形态不整:形态不整称异形,常见骨纤和增贫;如梨似拍呈棒状,或呈纺缍和哑铃。

16、球形红细胞:球形红小圆球形,淡染消失厚度增;色深体比正常小,常见遗传和溶贫。

17、椭圆形红细胞:椭红遗传所造成,偶见缺铁和巨贫;胞体较长呈桶状,长径三倍于横径。

血液科常见疾病汇总及治疗

血液科常见疾病汇总及治疗

试验室检验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过氧化物酶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红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染色体和基因 ▪ 血生化:尿酸 、凝血机制异常(DIC) ▪ 脑脊液:压力 蛋白 糖 白血病细胞
▪ 症状 ▪ 体征 ▪ 血象 ▪ 髓象 ▪ 染色体 ▪ 免疫组化 ▪ 基因检测
诊疗
鉴别诊疗
血液科常见疾病汇总 及治疗
▪ 白血病 ▪ 淋巴瘤 ▪ 过敏性紫癜
血液系统构成
1.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造血器官:出生前:卵黄囊,肝脏,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血液病常见旳四大临床体现
▪ 贫血 ▪ 出血 ▪ 感染 ▪ 浸润
掌握好这四大临床体现,血液病就掌握了二分之 一。
临床体现:缓慢、早期无症状 经典常见体征—淋巴结肿大 肝、脾大
试验室检验:血象—白细胞 淋巴细胞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疗
▪ 骨髓象:增生、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 >40%
▪ 免疫学:CD5+ CD19+ CD20+ CD2+ CD3+ CD8+
鉴别诊疗
▪ 淋巴结结核 ▪ 淋巴瘤 ▪ 慢性淋巴结炎
白血病、动物白血病病毒(C型RNA逆转录病毒)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I)旳成功分离
电离辐射 放射线医师(~42年10倍、49~58年4.8倍)、
居里夫人及女儿白血病死亡 接受大剂量X线者(强直性脊柱炎)9~10倍、 1945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Km以内地域 3年后发病率分别增长 30~17 倍
*高WBC白血病输入浓缩RBC相对禁忌。 27
抗白血病治疗——化学治疗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检验科常见血细胞分析与鉴定技巧分享

检验科常见血细胞分析与鉴定技巧分享

检验科常见血细胞分析与鉴定技巧分享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的血细胞具有重要的检验价值。

在检验科中,对血细胞的分析和鉴定是常见的工作内容。

本文将分享一些常见的血细胞分析与鉴定技巧,帮助提高检验科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一、血细胞分类及形态特征在进行血液检验时,首先需要了解血细胞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一般而言,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红细胞呈圆形、无核、中央凹陷的样子;白细胞可以分为颗粒细胞和非颗粒细胞,颗粒细胞的特征是细胞内含有颗粒;血小板呈片状或椭圆形,常有紫红色颗粒分布。

二、常规血细胞分析技巧在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1. 血片制备技巧:血常规检验通常通过制备血涂片来进行。

正确的制片技巧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

制片应注意取血量、涂布速度和角度,使得血片均匀且薄度适中。

2. 血细胞计数技术:常用的血细胞计数技术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计数法。

手工计数法操作简单,但需要耐心和经验。

自动计数法快速且准确,但对仪器的操作要求较高。

3. 血细胞形态观察:在血片中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细胞内结构等,并进行鉴定。

三、血细胞分析中的技巧分享在血细胞分析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分享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1. 细胞计数区选取:在手工计数法中,正确选取计数区域是关键。

应选取细胞均匀且不重叠的区域进行计数,避免误差。

2. 前一细胞计数法:遇到大量同一类型细胞的情况时,可以使用前一细胞计数法。

即先计数一个细胞,然后按照前一个细胞相同类型的计数单位进行计数。

3. 合理调整仪器参数:在自动计数仪中,合理调整仪器参数有助于获得准确的结果。

通过了解不同参数的作用,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四、血细胞鉴定的技巧血细胞鉴定是检验科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

以下是一些血细胞鉴定的技巧分享:1. 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细胞内结构进行鉴定:通过观察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细胞内结构,可以鉴定出不同类型的细胞,如巨大血小板、异形淋巴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报告怎么看

血细胞形态报告怎么看

血细胞形态报告怎么看一、概述血细胞形态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它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血细胞形态报告的相关知识,告诉大家怎样正确地看待和解读这种检查报告。

二、报告内容及解读方法1.红细胞形态正常的红细胞应呈圆盘状或两端微微突出状,而在某些疾病下,红细胞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红细胞形态报告中,常见的异常类型有椭圆细胞、鞍状红细胞、鳞片状红细胞等。

这些异常类型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红细胞疾病。

2.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的异常通常可见于白血病等疾病中。

在白细胞形态报告中,常见的异常类型有异型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

这些异常类型的出现可能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白血病等癌症。

3.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形态的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性疾病。

在血小板形态报告中,常见的异常类型有大型血小板、因疾病而形成的血小板等。

这些异常类型可能提示患者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三、注意事项1.血细胞形态报告并非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诊断。

2.血细胞形态报告是一个数量化的指标,不能仅仅依靠肉眼观察的客观判断。

3.对于血细胞形态报告中出现的异常类型,有些只是因外界因素干扰而引起的暂时性变化,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4.血细胞形态报告的结果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判断和解读,避免因误读而导致的误诊。

综上所述,对于血细胞形态报告的正确解读和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表现,同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只有正确处理并解读血细胞形态报告,才能做出更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4血细胞形态特征

4血细胞形态特征

淋巴细胞系统
• 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直径
13-18um
•胞核圆形或椭圆 •染色质较为紧密呈
块,排列均匀
•胞浆稍增多呈天兰
色,可有少量大而 稀疏的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细胞:直径6-10um,染色质粗糙、致密呈大 块,胞浆量少, 有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浆细胞系统
• 原浆细胞
– 胞体大,呈圆形 – 核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均匀分
–染色质开始密集 –核仁消失 –胞浆内出现特异颗粒(中性
2~12% ,嗜酸0-1% ,嗜碱偶 见)
• 晚幼粒细胞: 3~13 %,圆形
–胞核凹陷呈肾形或马蹄形,
但凹陷不超胞核假想横径的 一半
–染色质明显密集,呈粗条状 –胞浆量多,有多量特异性颗

粒细胞系统
• 杆状核
– 核的凹陷超过假想横径的1/2 – 染色质密集成块状
• 欲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 对局麻药过敏者
涂片制作与染色
骨髓液的涂片与染色,要求比较严格,否则将会造成细胞鉴 别上的困难,影响检查结果 玻片应清洁,中性,无油腻 取材后立即涂片--以免凝固 将所取得之骨髓液滴在一张玻片上,将其倾斜,取骨髓小 粒部分制片
涂片方法与血片制作相同--涂片厚薄要适中(宜薄),注 意推出头、体、尾三部分--以免细胞重迭,挤压发生变 形 推片与玻片角度约30°,均匀迅速推制涂片4~6张,以每 张涂膜为2cm×3cm为宜
单核细胞系统
• 单核细胞:
• 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常见伪足
突出
• 核形不规则,常呈马蹄形、肾形、
“S”形等,并有明显扭曲折叠
• 染色质疏松细致,仍呈网状 • 胞浆丰富,淡灰蓝色,可见多数
细小、分布均匀、细尘样淡紫红 色颗粒

血液病细胞学特点

血液病细胞学特点

血液病细胞学特点血液病细胞学是研究血液病的细胞学特点的一门学科,它主要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和数量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血液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血液病细胞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异常细胞形态学特点1. 异常细胞大小:血液病细胞学中常见的异常细胞大小包括巨大细胞和小细胞。

巨大细胞常见于某些类型的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而小细胞则常见于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异常细胞形态:血液病细胞学中常见的异常细胞形态包括畸形红细胞、原始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

这些异常细胞形态往往与特定类型的血液病相关联,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异常细胞染色体:部分血液病细胞具有异常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如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缺失、染色体易位等。

这些异常染色体往往与特定类型的血液肿瘤相关联,对于疾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二、异常细胞功能特点1. 异常细胞增殖:血液病细胞学中常见的异常细胞增殖包括增殖过度和增殖不良两种情况。

增殖过度常见于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肿瘤,而增殖不良则常见于某些类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良性疾病。

2. 异常细胞分化:部分血液病细胞存在着分化障碍或分化异常的情况,如出现原始幼稚细胞或未成熟淋巴细胞等。

这些异常分化状态往往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异常细胞数量特点1. 异常细胞增多:血液病细胞学中常见的异常细胞增多包括白血病细胞增多、红细胞性增多和血小板增多等情况。

这些异常细胞增多往往是某些类型的白血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性疾病的典型表现。

2. 异常细胞减少:部分血液病细胞存在着异常的减少现象,如白细胞减少、红细胞性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这些异常细胞减少往往是某些类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典型表现。

总之,血液病细胞学特点涵盖了异常细胞形态、功能和数量等多个方面,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液病细胞学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

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血细胞的形态特点血细胞是构成血液的三种细胞之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菌和病毒的入侵,血小板则参与止血过程。

血细胞在形态上有一些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红细胞的形态特点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圆盘状: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现出典型的双凹面的圆盘状,中间凹陷,两侧稍凸起。

这种形态有利于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流动和穿越小血管,提高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

2. 无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在体内失去了细胞核,因此无法进行细胞分裂和代谢,而且寿命较短。

失去细胞核的红细胞可以更有效地携带氧气,增加了红细胞的弹性和柔韧性。

3. 含有血红蛋白: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这是红细胞携带氧气的关键。

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白细胞的形态特点白细胞是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其形态特点较为多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

1. 不规则形状:相比红细胞的圆盘状,白细胞的形态较为不规则,有些呈现出不规则的球形,有些则呈现出分叶状。

这种形态特点有利于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游动和穿越血管壁,以便进入感染部位或病变组织。

2. 含有细胞核:与红细胞不同,白细胞具有细胞核,这使得白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和代谢活动,具备一定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多样,可以是单核、多核,核的形状也有圆形、分叶状等。

3. 各类颗粒颗粒: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含有不同种类的颗粒,这些颗粒在细胞内起到重要的免疫功能。

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内含有嗜碱性颗粒,中性粒细胞内含有中性颗粒等。

这些颗粒能够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过程。

三、血小板的形态特点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类细小的细胞片段,其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诊断学》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诊断学》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4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 40%~50%以 上,并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与正常幼红细胞系列并存。贫 血越严重,红系细胞的比例及巨幼红细胞的比例越高,早期 阶段的巨幼红细胞所占比例也越高。巨幼红细胞系列的形态 特征为胞体及胞核均增大,核染质纤细疏松呈细网状、胞质 量丰富,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分裂型细胞多见。易见 Howell-Jolly 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 (3)粒细胞系相对减少。本病早期巨粒细胞先于巨幼红 细胞出现,以巨晚幼粒细胞及巨杆状核粒细胞为多见,分叶 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4)巨核细胞数大致正常或增多,也可出现胞体巨大, 核分叶过多,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 特征
一、贫血 贫血(anemia)是指在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低限。贫 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系统许多不同性质疾病的一 种共同的症状。故诊断贫血时,首要的是确定贫血发生的原 因。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贫血的血液学特点分述如下。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典 型的血液学特征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国内贫血中最 常见的一种。 【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 显。 (2)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 上贫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红细胞体积减小,淡染, 中央苍白区扩大。严重贫血时红细胞中央苍白区明显扩大而 呈环状,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 (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严重贫血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轻度减少。
1
【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具有如下特点(图 4-2-6):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30%, 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 严重时,中幼红较晚幼细胞更多。 (3)贫血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 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有 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 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 致正常。 (5)巨核细胞系正常。 2.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由于 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不 能相应代偿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明显 的代偿性增生。 【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两者呈平行性下降。 (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及 有 核 红 细 胞 ( 以 晚 幼 红 或 中 幼 红 细 胞 为 主 ), 以 及 可 见 Howell-Jolly 小体、Cabot 环、点彩红细胞等。不同原因所致的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课件
急性髓系白血病
原始细胞增多,胞质丰富,核型不规则,核沟明 显。
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增多,胞质丰富,核沟明显,核型不 规则。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发育异常
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畸形红细胞增多。
粒细胞系发育异常
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减少、消失或增多。
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
血小板生成障碍,巨核细胞形态异常。
疾病诊断与鉴别判断
贫血诊断
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判断贫血的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贫血等。
白血病诊断
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如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
恶性肿瘤诊断
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如肺癌、胃癌 等。
疗效观察与预后评估
化疗疗效评估
特点
血细胞形态学具有直观、简便、快速 等特点,通过观察血细胞形态,可以 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病 情监测。
血细胞形态学的重要性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许多血液系统疾病会改变血细胞 的形态,如贫血、白血病、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通过观察血 细胞形态,可以对这些疾病进行
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血细胞形态学也可以用于鉴别诊 断其他系统疾病,如感染、免疫 系统疾病等。不同疾病引起的血 细胞形态变化具有特异性,有助
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形态特 征,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骨髓穿刺与制片
骨髓穿刺
通过骨穿针采集骨髓液,用于检查造血功能和血液疾病。
制片与染色
将采集的骨髓液制成涂片,并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细胞形态。
镜下分析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涂片,分析骨髓细胞成分和形态特征,对血液 病进行诊断和鉴别。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红细胞(又称为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形态特点包括:
1. 具有双凹形状: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呈现出双凹形状,中间较薄,边缘较厚。

2. 没有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失去了细胞核,因此无法进行细胞分裂和代谢活动。

3. 可变形性:红细胞能够在血液流动中变化形状,从而适应不同的血管形态,以便顺利通过微小血管。

白细胞(又称为白血球)是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分,其形态特点包括:
1. 具有细胞核:白细胞具有细胞核,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的核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

2. 细胞形态多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形态各异,例如淋巴细胞呈现圆形或椭圆形,中性粒细胞呈现多分叶状核等。

3. 可以移动和穿越血管壁:白细胞能够通过细胞间的间隙,穿越血管壁,并在组织中移动以发挥免疫功能。

血小板(又称为血小板球)是具有止血功能的血细胞,其形态特点包括:
1. 小而呈碟状:血小板呈现出小而倒伞形状,不具有细胞核。

2. 凸起的边缘:血小板的边缘有许多小突起,这些突起有利于与其他血小板和损伤的血管壁黏附和聚集。

3. 含有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内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肿瘤坏死因子,能够参与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第一节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一、血细胞的生成:(一)红细胞系统(红系)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次无故一个原红可生成16个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粒系)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原粒早幼粒中幼粒(三种)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3次无故一个原粒可生成16个以上成熟粒细胞。

(三)单核细胞系统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成为组织细胞---------抗原刺激成为巨噬细胞。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全能干细胞淋系干细胞淋系祖细胞(B)原始淋巴(B)幼稚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五)巨核细胞系统多能干细胞---------------产板巨------裸核、血小板二、各期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红细胞系统】(一)各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1.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型,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红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蓝区。

2. 早幼红细胞(eary normoblast)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型。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蓝区。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natic normoblast)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快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

胞质: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natic normoblast)胞体:直径7-10μ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快状。

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 红细胞正常红细胞为两面微凹盘状的细胞,在瑞氏染色下呈淡红色、中央稍淡,平均直径7.6μm。

刚脱核不久的新生红细胞,其体积较大、浆内含有少量嗜碱性物质(RNA),故呈灰红色或灰兰色而称为多染性红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点(1)核圆居中。

(2)胞浆无颗粒。

(3).浆色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浆色从深蓝色至灰色,最后至淡红色)。

(4).胞体较规则(原红及早幼红可有瘤状突起)(三)骨髓中红系正常范围有核红细胞占总有核细胞锝0.20,以中晚幼红为主。

其中原红<0.01,早幼红<0.05,中、晚幼红个占0.10。

【粒细胞系统】(一)各期粒细胞的形态学特点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形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细粒状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胞体:直径12-20(30)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

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常可见且较清晰。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嗜天青颗粒,分布不均。

常近核一侧先出现,有时可出现核上。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1)中性中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8u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呈淡红、偏淡蓝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8u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呈淡红、偏淡蓝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1)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桔红色,充满嗜酸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常分2-5叶,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呈深紫红色。

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常分2-5叶,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7. 成熟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胞体:大小不一,直径约10-14um,圆形。

胞核:呈杆状或分叶,但由于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而使结构不清楚,故常不分杆状核和分叶和嗜碱性粒细胞而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胞浆:常较中性粒细胞少、常呈红色,其中有少量粗大、大小不一、紫黑色、形态不一的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

(二)粒系形态总特点(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3)胞浆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三)骨髓中粒系的正常的范围粒系占有核细胞的0.50-0.60(0.40-0.60)。

原粒<0.02,早幼粒<0.05,嗜酸粒<0.05,嗜碱粒<0.01,中性中晚幼粒均<0.15,中性杆状核粒>中性分叶核粒。

注:(1)原粒的划分标准:传统的分类方法认为原粒是无颗粒的。

但现在认为原粒可有颗粒,故将原粒分为两型。

1型就是传统的原粒,2型既是在传统的原粒的基础上浆中可有少许颗粒。

现在在正常情况下原粒按传统分类,白血病是按现在的分类方法。

(2)早幼粒的划分:有人认为电镜下可见到特异性的颗粒,故主张将早幼粒也分为三种。

【单核细胞系统】(一)各期单核细胞的形态特点1.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纤细(比原粒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3个(多数为1个)、较大、清楚。

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

2.幼稚单核细胞 (premonocyte)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有凹陷或切迹,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较多,呈灰蓝色,可见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monocyte)胞体:直径12-20μm,不规则,有有时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大肠状、马蹄状、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

胞质:灰蓝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浆内见细小、分布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颗粒,有时偶见空泡。

(二)单系形态总特征(1)胞体、胞核较大而不规则。

(2)染色质疏松。

(3)浆量丰富、常呈灰色有空泡。

(三)骨髓中单系正常范围小于0.04,为成熟细胞,原单、幼单一般不见。

【淋巴、浆细胞系统】(一)各期淋巴细胞1.各期淋巴细胞形态的特点;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胞核相对细胞来说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比原粒粗),核仁1-2个、清楚。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prelymphocyte)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有时有核凹陷或切迹,核仁模糊或消失,染色质开始聚集。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可有少许深染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lymphocyte)A.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椭圆形、少稍偏一侧,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有时可见假核仁。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B.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

胞质:极少、颇似裸核,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2.淋巴细胞总特征(1)胞体、胞核规则(可有小切迹)。

(2)胞体小,浆量少,淡兰色。

3.骨髓中淋巴细胞正常范围小于0.20,为成熟淋巴细胞(小淋巴为主),一般不见原淋、幼淋。

(二)各期浆细胞1.各期浆细胞的形态特点;1)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胞体:直径12-25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常偏位,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2-5个。

胞质:丰富(浆量多于胞核)、呈深蓝色、不透明,近核一侧较淡染(核旁淡染区),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胞体:直径12-16μm,常呈椭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