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4c-静脉麻醉和麻醉辅助药
者。
4.丙泊酚(异丙酚,propofol)
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镇痛作用轻微,可能通过GABA受体 系统起作用。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停药后苏醒快而完全,有逆行性
遗忘作用。
可降低脑血流量、ICP和脑代谢率,对颅脑手术有益。 对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并有血管舒张作用,可使BP下降 及HR减慢,外周阻力及心排血量降低(与用药量和注药速 度相关)。
肌松时间延长。使得肌松难以控制。长时间静滴或反复静
注易发生。
去极化肌松药
特点:
突触后膜呈持续去极化状态。
首次注药后肌肉松弛前常有10s左右的肌肉震颤(肌纤维
不协调收缩)。
易被假性胆碱酯酶水解,肌松作用时间短。
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能增强其作用。
肌肉松弛药(muscle
1.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
为超短效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微黄,硫臭味。
其溶液呈强碱性,pH为10-11,极易透过血脑屏障。
iv后首先到达脑组织,1min即神志消失,继而至肝肾等脏
器,并逐渐移行至脂肪组织内积存,最后脂肪中浓度可达 血液中的6-12倍;故超短效是再分布的结果。反复用药易 苏醒延迟。 可降低脑代谢率及氧耗量,降低脑血流量和ICP。
于年老体弱、冠心病及心功能差的病人。
• 对呼吸影响轻。
5.依托咪酯(乙咪酯,etomidate)
• 经肝代谢,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 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剂量0.15-0.3mg/kg静脉注射。 副作用: • 对静脉有刺激性。 • 注射后常发生肌阵挛。 •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 • 反复用药可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1.硫喷妥钠(thiopental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第五章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药理作用 短效催眠药,无镇痛作用 ①↓脑血流量、颅内压及代谢率 , 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②对心血管影响很少 ,可使冠脉血 流增加,阻力降低,可改善心肌供氧, 对重危病人有益 ③轻微的呼吸抑制 ④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适应症 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与其他药物合用用于短小手术,如内窥镜 检查、扁桃体摘除、心脏电转复. 副作用: 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注射部位疼痛 麻醉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静脉麻醉药
药理作用:
– 氯胺酮
选择性地抑制大脑的联络系统和丘脑新皮质系 统,对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没有或很少影 响,兴奋延髓和边缘系统,因而出现感觉与 环境分离,称之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 心血管:间接兴奋和直接抑制,兴奋胜于抑制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但病情危 重、处于休克或强烈应激反应状态下,心血 管功能维持在临界线或儿茶酚胺已明显耗竭 时,对心功能的抑制。 21 可使呼吸减浅变慢,很快恢复。
静脉麻醉药
– 氯胺酮
注意事项 – 麻醉期应加强呼吸管理,维持呼吸道 通畅 – 注意氯胺酮的麻醉后精神症状,可加 用安定类镇静药 – 肌肉不自主动作较多见,一般不需治 疗,麻醉中肌紧张也不是浅麻醉表现 ,不需加药
26
静脉麻醉药
– 依托咪酯
名称:依托咪酯 Etomidate ,乙咪酯 形态:液体,白色乳剂/无色透明水剂 药理作用 – 依托咪脂为咪唑的羟化盐。起效快,作用 时间短; – 对循环系统无明显抑制,易保持心血管系 统稳定是其突出优点; – 对呼吸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 –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静脉麻醉药
临床应用
麻醉药是如何影响人体功能的
麻醉药是如何影响人体功能的610031麻醉药物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人对麻醉药物是如何影响人体功能的并不了解。
本文将向您介绍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产生不同的效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麻醉药物在临床操作中的重要性。
麻醉药物按照其作用方式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分类: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物。
每种分类的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点。
一、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按照其作用方式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分类: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物。
每种分类的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点。
(一)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是一类用于在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无痛和无感觉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予患者。
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抑制,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和无痛觉状态。
不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定情况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
(二)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是一类用于麻醉局部区域的药物,以使特定部位或区域失去感觉和痛觉。
局部麻醉药物通常直接应用于局部组织,在阻断神经传导的同时不会影响患者的整体意识。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冲动传递,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给大脑来实现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外科手术、产科分娩、牙科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是一类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如局部麻醉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镇痛药物在手术后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治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或麻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在给予麻醉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类型和风险评估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非巴比妥类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非巴比妥类麻醉药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的学科。
在麻醉过程中,静脉全麻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其可以通过静脉途径迅速进入循环系统,迅速产生麻醉效果,从而实现手术过程的无痛操作。
非巴比妥类药物是静脉全麻药物中的重要一类,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静脉全麻药的基本原理静脉全麻药是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的全身麻醉药物,可迅速达到麻醉效果。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影响静脉全麻药作用的重要因素,主要受到药物的脂溶性和离子化程度的影响。
与其他麻醉方式相比,静脉全麻药更为快速和可控。
二、非巴比妥类药物的分类非巴比妥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静脉全麻药物,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等特点。
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本地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能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
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
2. 单胺类药物:如丙嗪、地辛伐他汀等,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产生麻醉效果。
这类药物适合患者,但容易引起血压下降等副作用,需要严密监测。
3. 芳香氮化物:如笑气、异氟醚等,常用于快速诱导麻醉和麻醉维持,具有强大的麻醉效果。
这类药物也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三、非巴比妥类药物的应用非巴比妥类药物广泛用于不同类型的手术过程中,以提供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诱导:药物通过麻醉诱导剂给予患者,迅速实现麻醉深度。
2. 麻醉维持:通过持续静脉输注药物,维持麻醉状态,并且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
3. 镇痛管理:非巴比妥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术后镇痛,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痛苦。
四、非巴比妥类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使用非巴比妥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其副作用和安全性。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因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的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非巴比妥类药物还存在与麻醉相关联的特殊安全问题,如恶性高热、过敏反应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谨慎操作。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理及注意事项分析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理及注意事项分析摘要:静脉麻醉药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全身麻醉药,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对患者用药。
与吸入麻醉药相比,静脉麻醉药的麻醉深度不易掌握,且排出体外的速度较慢。
这种药物一般仅适用于时间短、镇痛要求低的小手术。
静脉麻醉药中,最为常用的是丙泊酚。
同时还包括氯胺酮、羟丁酸钠,依托咪酯等等。
时至今日,神经安定镇痛复合剂和依诺伐的应用越来越少。
本文结合静脉麻醉药原理,对静脉麻醉药副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静脉麻醉药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静脉麻醉药;原理;作用机理;注意事项1.静脉麻醉药原理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目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掌握,但可以确定的是,静脉麻醉药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而起到麻醉效果的。
静脉麻醉就是通过静脉注射,把含有麻醉功能的药物注射到患者体内,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麻醉的过程。
这种麻醉方式也是对患者神经功能兴奋反射的一种阻碍。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人体血液在身体内的流动,形成一个药物流转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让药物作用于身体神经并受到阻碍而形成麻痹,从而阻断人体对疼痛等感觉的感知能力。
这种麻醉方式由于不接触患者的呼吸器官,直接通过血液传递,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保护人体呼吸器官不受损害。
因此在临床医学当中,静脉麻醉药的应用十分广泛。
但由于其难以快速而完全地排出体外,会有一部分残留在患者体内,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方向当中,将把重点放在开发能够快速而完全排出体外的静脉麻醉药的方法上。
2静脉麻醉药作用机理毒性反应大多发生在局部麻醉手术中,由于麻醉师操作失误造成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其为患者所使用的麻醉剂量浓度过高导致,少部分情况是由于其将麻醉药物注入患者血管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损和心血管系统受损。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比较敏感的组织,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对麻醉药物极为敏感,在接触的麻醉药物的先期表现得极为活跃,因此麻醉师在注射一般会采用低剂量、慢注射的方式降低中枢神经的性风度,而由于麻醉师失误注射高剂量麻醉药物,造成了神经元兴奋活跃程度迅速提高,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惊厥症状和神经兴奋过度导致损伤。
常用麻醉药大全
常用麻醉药大全引言麻醉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使病人失去意识、消除疼痛、放松肌肉,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在麻醉过程中,常用麻醉药物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其分类、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
一、局部麻醉药1. 利多卡因•作用机制: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的电信号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适应症:利多卡因常用于局部麻醉,适用于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控制。
2. 普鲁卡因•作用机制: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类似,也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能够阻止痛觉信号的传导。
•适应症:普鲁卡因也常用于局部麻醉,在手术或其他非手术治疗中起到止痛作用。
二、全身麻醉药1. 巴比妥类药物•作用机制: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巴比妥类药物常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
2. 高氟醚•作用机制:高氟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通过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和通道,阻断神经传导,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高氟醚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可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3. 芬太尼•作用机制: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和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芬太尼常用于全身麻醉过程中的镇痛,可用于各种手术。
三、神经肌肉阻断剂1. 苯海明•作用机制:苯海明是一种非脱枝剂,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阻断信号传导,达到肌肉松弛和麻醉效果。
•适应症:苯海明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便于操作。
2. 棉囊化气体•作用机制:棉囊化气体是一种通过阻止神经肌肉接头上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肌肉不能收缩,达到松弛作用的药物。
•适应症:棉囊化气体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和操作。
结论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涵盖了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以及神经肌肉阻断剂。
不同的麻醉药物有各自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师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
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副作用,以确保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麻醉剂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剂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外科手术的药物,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处于无痛、无意识和放松的状态。
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麻醉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麻醉剂的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麻醉剂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局麻药局麻药主要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患者在特定区域内不再感受疼痛。
局麻药主要分为两类:酯型局麻药和胺型局麻药。
常用的酯型局麻药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而常用的胺型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静脉麻醉药可分为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达唑仑、苯妥英钠)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丙泊酚、异丙酚)。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常常与强直肌松药联合使用。
3. 插管麻醉药插管麻醉药主要用于气管插管麻醉时,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保持肌肉松弛。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有氟烷、异氟醚等。
4. 吸入麻醉剂吸入麻醉剂是指通过患者吸入气体或蒸气形式的麻醉剂,如氧气、亚氧氮气混合物、笑气等。
吸入麻醉剂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麻醉效果。
二、麻醉剂的作用机制麻醉剂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结合,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下:1. 阻滞神经传导部分麻醉剂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种作用通常发生在局麻药中,通过阻断钠离子通道的打开,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2.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剂通过作用于大脑皮质和脊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传递。
这种作用可以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不再感受疼痛和刺激。
3. 调节神经递质部分麻醉剂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调节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
例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增强其抑制性,从而产生镇静和抗惊厥的效果。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麻醉药的原理
麻醉药的原理麻醉药是一类能够使人失去意识和感觉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治疗等医疗领域。
它们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麻醉药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大类,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脑干来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可以分为静脉全身麻醉药和吸入全身麻醉药两种类型。
静脉全身麻醉药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例如丙泊酚和异丙酚等,它们作用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而吸入全身麻醉药则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给药,例如氧氟沙酮和七氟醚等,它们能够更好地控制麻醉的深度和持续时间。
局部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传导组织来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主要用于局部麻醉手术和疼痛治疗,可以分为表面麻醉药和浸润麻醉药两种类型。
表面麻醉药通常是通过直接涂抹或喷洒在皮肤或黏膜上,例如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它们能够迅速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而浸润麻醉药则是通过注射给药到局部组织,例如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它们能够在手术区域产生持久的麻醉效果。
不同类型的麻醉药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来产生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药通过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脑干来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使人失去意识和感觉。
而局部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末梢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总的来说,麻醉药的原理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来产生麻醉效果,它们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不同类型麻醉药的作用原理,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提高手术和疼痛治疗的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静脉麻醉药》课件
静脉麻醉药的药理学
1 药理学原理
静脉麻醉药通过影响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来 产生麻醉效果。
2 作用机制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包括GABA能、离子通 道和受体调节等。
静脉麻醉药的应用
1
临床应用
静脉麻醉药在手术、镇痛和重症监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注意事项
在使用静脉麻醉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总结
• 静脉麻醉药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安全的药物研发和个体化麻醉方案。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哪些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包括丙泊酚、异丙酚、芬太尼等。
优缺点和适应症
每种静脉麻醉药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静脉麻醉药的风险与安全
1
主要风险
静脉麻醉药使用可能存在过敏反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呼吸抑制等风险。
2
如何确保静脉麻醉药的安全使用
严格遵循使用指南、监测患者状况以及合理调整剂量。
《静脉麻醉药》PPT课件
欢迎来到《静脉麻醉药》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静脉麻醉药的定义、药理学、 临床应用、优缺点、风险与安全以及应用前景。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引人入 胜的主题吧!
什么是静脉麻醉药
定义
静脉麻醉药是一种用于通过静脉注射来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药物。
分类
静脉麻醉药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不同类别。
麻醉科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
麻醉科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麻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在麻醉的过程中,麻醉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麻醉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麻醉药物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是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的药物,作用迅速、效果可控。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巴比妥类药物:如戊巴比妥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镇静和催眠效果。
2. 本地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通过局部应用或静脉注射在局部麻醉部位产生麻木效果。
3. 吗啡类药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在手术中常用于控制疼痛。
吸入麻醉药是通过呼吸吸入给予患者的药物,能够调节麻醉深度。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氮氧化物:如笑气,具有快速的麻醉诱导作用,适用于急诊手术。
2. 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通过吸入调控麻醉的深度和维持麻醉状态。
二、地方麻醉药物地方麻醉药物是通过局部应用抑制神经的传导,使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暂时丧失功能。
常见的地方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可用于皮肤表面的麻醉。
2. 普鲁卡因:也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较深部位的麻醉。
3. 盐酸肾上腺素:常与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延长麻醉效果。
三、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麻醉药物靠近有感觉神经的部位进行注射,使神经的传导暂时中断,从而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可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通过注射药物于椎管内产生麻醉效果。
2. 丁卡因:常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可用于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四、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是作用于局部组织,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功能的药物。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用于术后疼痛的缓解。
2. 盐酸肾上腺素:常与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延长麻醉效果。
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通路输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的麻醉方式。
它广泛应用于手术、疼痛管理以及其他医疗操作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全身麻醉的定义、临床应用、操作流程以及优缺点。
一、定义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并控制输注速度和剂量,使患者在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中保持无意识状态。
它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稳定状态,同时提供无痛和镇静效果。
二、临床应用静脉全身麻醉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和疼痛管理中。
它适用于大部分手术,包括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肝脏移植手术等。
该麻醉方式还可用于无创疼痛治疗,如慢性疼痛管理和癌症疼痛缓解。
三、操作流程1. 麻醉团队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全身麻醉前,麻醉医生和团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麻醉风险评估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 麻醉诱导和维持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通路输注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这通常包括苯妥英钠、咪达唑仑等药物的使用。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手术情况来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3. 监测和调整在静脉全身麻醉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这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
通过对这些生理指标的监测,麻醉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4. 麻醉结束和恢复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输注,并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患者通常会被转移到恢复室,在那里接受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
一旦患者完全清醒,他们将被送回病房继续康复。
四、优缺点静脉全身麻醉相对于其他麻醉方式具有一些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1. 操作简便:相比于其他麻醉方式,静脉全身麻醉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减少了手术准备时间。
2. 安全性高: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麻醉医生可以实时调整药物剂量,减少麻醉风险。
3. 镇静效果好:静脉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无痛和镇静的效果,使患者在手术中感到舒适。
《静脉麻醉药》课件
循环抑制
总结词
循环抑制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器官灌注不足。
详细描述
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系统有直接抑制作用,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 下降。同时,心率也可能减慢,以维持心输出量。循环抑制的发生与药物种类、剂量和患 者自身状况有关。
防治措施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循环指标,如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对于出现循环抑制的患 者,应适当补充血容量,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输注,必要时使用强心药和升压药。
静脉麻醉药的剂量和给药速度需要精确控制。过量的 静脉麻醉药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专业的麻醉师在手术过程中需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静脉麻醉药的 剂量和给药速度。
危重病人镇静
对于危重病人,镇静治疗是必要的。危重病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焦 虑、躁动等症状,这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治疗。静脉麻醉药可以有效地 缓解病人的焦虑和疼痛,使病人处于安静状态。
详细描述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强、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较小的静脉麻醉药。它通过抑 制NMDA受体和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产生镇痛和麻醉作用。氯胺酮适用于各种 短小手术的麻醉,尤其适用于小儿和无法使用其他麻醉药物的危重患者。
瑞芬太尼
总结词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阿片类静脉麻醉药
详细描述
瑞芬太尼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阿片类静脉麻醉药。它通过激动μ型阿片受体,产生镇痛和呼 吸抑制作用。瑞芬太尼的优点包括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等。常用于门 诊手术、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的麻醉。
智能化给药系统的研发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能化的静脉麻醉给药系统,实现 精准、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麻醉药理学
麻醉药理学
麻醉药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对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在麻醉诱导、维持和恢复过程中的作用的学科。
麻醉药分为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两大类。
静脉麻醉药是指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的麻醉药物,包括苯妥英类、异戊巴比妥类、丙泊酚等。
它们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麻醉效果,如苯妥英类药物主要作用于GABA受体,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产生麻醉和催眠作用;丙泊酚则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来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是指通过呼吸道吸入的麻醉药物,包括氧气、笑气、异氟醚等。
它们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来产生麻醉效果,如异氟醚通过作用于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改变神经传导,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神经递质的调节、离子通道的调控、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等。
同时,不同麻醉药物也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的剂量、途径、种类等因素会影响麻醉的深度和持续时间。
麻醉药物的影响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在恢复期,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也需要被注意,以保证安全和有效的恢复。
麻醉药物的种类与药理作用
麻醉药物的种类与药理作用麻醉药物是在医疗术中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人的感觉和意识,以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效果。
不同种类的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根据这些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麻醉药物种类及其药理作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三大类全身麻醉药物包括静脉通用麻醉药、吸入性通用麻醉药和混合型通用麻醉药。
1. 静脉通用麻醉药静脉通用麻醉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和局部浸润剂。
巴比妥类主要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起作用,可以减少神经元活动并抑制意识;苯二氮䓬类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和抑制谷氨酰胺的释放来发挥作用;局部浸润剂则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以阻断痛觉传导产生麻醉效果。
2. 吸入性通用麻醉药吸入性通用麻醉药主要包括笑气、七氟醚、异氟醚等。
这些药物通过进入呼吸道被吸收,并迅速在大脑和其他组织中分布,从而产生全身性的麻醉效果。
3. 混合型通用麻醉药混合型通用麻醉药是指同时使用静脉注射药物和吸入性药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以阻断疼痛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罗卡因等。
局部麻醉药物可分为两大类:表面麻醉药和浸润麻醉药。
表面麻醉药主要适用于局部表皮或黏膜的手术操作,如利多卡因凝胶。
而浸润麻醉药则适用于局部注射,以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如普罗卡因。
三、神经阻滞药物神经阻滞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传导或靶器官来达到止痛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药物包括布比卡因、琥珀巴洛缩血管素等。
四、镇痛药物除了以上提到的种类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镇痛的药物。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局部清凉敷料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总结起来,不同种类的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干扰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作用,局部麻醉药物则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以达到止痛效果。
静麻药管理制度
静麻药管理制度一、静脉麻醉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目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七氟醚、异丙酚、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七氟醚主要作用于γ-氨基丁酸型A受体,增强其作用;异丙酚则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来产生麻醉效果;咪达唑仑则主要作用于GABA-A受体来产生镇静和催眠效果。
这些药物利用不同的机制来产生麻醉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哪种药物。
二、静脉麻醉药物管理的原则1. 静脉麻醉药物的库存管理:对于各种静脉麻醉药物的库存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并且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避免因为过期或者质量问题而影响手术的进行。
2. 静脉麻醉药物的配制与使用:在使用静脉麻醉药物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配制的过程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发生药物混淆或者使用错误的情况。
同时对于药物的使用需要按照医嘱进行,避免因为过量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而产生不良后果。
3. 静脉麻醉药物的监测与评估:在给予患者静脉麻醉药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4. 静脉麻醉药物的废弃处理:对于过期或者未使用完的药物需要进行合理的废弃处理,避免对环境和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静脉麻醉药物管理的具体措施1. 建立静脉麻醉药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静脉麻醉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各种药物的使用范围和标准,规范使用的流程,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2. 培训和考核:对于使用静脉麻醉药物的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避免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事故。
3. 静脉麻醉药物的审核与审批:对于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审批,确保其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手术的需求。
4. 患者安全保障:在使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包括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保证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
5. 药物监测和质量评估:对于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质量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要求和标准。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静脉麻醉已经成为许多麻醉医师首选的麻醉方式。
目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本文将就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输注控制进行讨论。
一、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静脉麻醉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神经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活性,传入抑制性神经传导路线,产生镇静、催眠、抗癫痫、肌肉松弛和麻醉作用。
1.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很快的起始动作和快速恢复,因此常用于短时间手术或临床操作。
丙泊酚的药理学作用是通过减少GABA受体的半衰期来产生抑制作用。
在输注控制方面,丙泊酚的滴注速度应该以个体首次反应为依据,麻醉医师需要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来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并严格控制输注速度。
2. 依托咪酯依托咪酯也是一种短作用时间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与其他麻醉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麻醉效果。
其药理学作用类似于丙泊酚,但依托咪酯的死亡率相对更高,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剂量。
在输注控制方面,依托咪酯与其药代动力学有关,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和麻醉深度来确定输注速度和剂量。
3. 咪达唑仑咪达唑仑是一种中等作用时间的苯二氮䓬类药物,除了产生类似其他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作用外,还具有抗惊厥和短暂性记忆障碍的作用。
在输注控制方面,咪达唑仑的剂量和输注速度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患者不能过度麻醉,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
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与苯二氮䓬类药物不同的药理学特征。
主要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受体,具有抗惊厥、麻醉和肌肉松弛等效果。
1. 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静脉麻醉药,可以迅速诱发麻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活化μ-受体、δ-受体、κ-受体来抑制神经传导,达到镇痛和抗惊厥等效果。
芬太尼的药效衰减较慢,因此需要注意剂量和输注速度的控制,以防止意外并发症的发生。
家兔静脉麻醉的实验原理
家兔静脉麻醉的实验原理
家兔静脉麻醉的实验原理是利用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方式,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家兔达到一种昏迷、无痛觉、无运动能力的状态。
具体原理如下:
1. 麻醉药物:常用的麻醉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苯妥英钠、兴奋剂氯胺酮(Ketamine)等。
这些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通过血液输送到神经系统,作用于神经元的受体,抑制神经传导,从而实现麻醉效果。
2. 剂量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家兔的体重、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
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家兔的生命危险,而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和家兔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3. 管理方式:静脉注射是最常用的家兔麻醉管理方式,可以通过耳静脉、前肢静脉等静脉血管进行注射。
在注射时需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并发症和意外发生。
4. 监测麻醉深度:对家兔进行麻醉后,需要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以确保家兔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监测指标有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
可以通过临床观察、仪器监测等方式进行监测。
5. 麻醉后的管理:在家兔麻醉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恢复护理。
包括保暖、观察呼吸、心率的恢复情况,以及提供适当的镇痛等,以减少恢复期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家兔静脉麻醉的实验原理主要是通过药物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家兔
昏迷、无痛觉、无运动能力的麻醉状态。
需根据家兔个体特点和实验需求精确控制药物剂量,并在麻醉过程中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和麻醉后的合理管理。
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知识
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知识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是指应用于麻醉实践中的药物,通过对药物在机体内各种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该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来促进麻醉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麻醉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应用效果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静脉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以及其他辅助药物。
1. 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类药物、依托咪酯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功能,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2. 吸入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通过患者吸入进入呼吸道,随着呼吸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毛细血管界面进入血液循环。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醚、异氟醚、笑气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神经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3. 其他辅助药物除了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外,麻醉科还会使用其他辅助药物来增强麻醉效果,如肌松药、止痛药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与麻醉药物有所不同,但共同作用于麻醉过程中。
二、麻醉药物的作用特点麻醉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各异的,通过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应用药物,提高麻醉效果。
1. 快速起效一些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可以迅速地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例如咪达唑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麻醉效果。
2. 持续时间短有些麻醉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常用于短时间手术或需要快速醒来的患者。
例如丙泊酚可以快速诱导麻醉,但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3. 深度可控麻醉药物可以根据患者需要进行调节,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
这是通过调节药物的剂量、输注速度等,来控制麻醉状态的深浅。
4. 副作用不同不同的麻醉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在应用药物时,需要仔细考虑副作用,并在临床设置的条件下进行监测和处理。
三、药物相互作用在麻醉实践中,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是常见的,因此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麻醉药药理学
麻醉药药理学麻醉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使用可以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不受疼痛的折磨,同时帮助医生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对于合理选择和应用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类型的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全身麻醉,使病人进入昏迷状态,以便进行疼痛无感知的手术。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有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两种类型。
静脉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从而抑制神经传导,让病人处于无感觉的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进入体内,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受体和促进GABA受体来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常见的有氟烷、七氟烷等。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局部麻醉,用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使手术部位不受疼痛刺激。
局部麻醉药物分为酯型和醚型两种。
酯型局部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代谢为对硝基苯胺-对氨基苯胺的酯酶来发挥作用,最常用的是利多卡因、丁卡因等。
醚型局部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常见的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局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过敏反应、神经损害等,因此在使用中需要谨慎。
三、麻醉辅助药物麻醉辅助药物主要用于辅助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增强麻醉效果,减少不适感。
常见的麻醉辅助药物包括镇静药物、肌肉松弛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镇静药物主要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产生轻微的镇静和放松效果。
常见的镇静药物有苯二氮䓬类药物、丙泊酚等。
肌肉松弛药物主要用于手术期间的肌肉松弛,以便进行手术操作,最常用的药物是巴库立姆和罗库溴铵等。
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疼痛的缓解,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等镇痛药物。
总结:麻醉药物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讨论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
行归纳总结。
结论关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确切的理论学说,但是有
一点非常明确,即麻醉药物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的。
具体位点
可以是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可以是神经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系统等。
【关键字】静脉麻醉药作用机制
关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确切的理论学说,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即麻醉药物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的。
具体位点可以是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可以是神经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系统等。
静脉麻醉药物通过
改变这些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传导环节的活性而发挥药理效应。
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麻醉药
物可以通过抑制前者或兴奋后者而产生麻醉作用。
现已明确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
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有γ-氨基丁酸(GABA)受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阿片受体以及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等。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GABA受体
GAB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主要存在于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小脑皮层,丘脑和下丘脑较少,而在脑干和脊髓最少。
它主要包
括有GABAA、GABAB和GABAc等多个受体亚型,其中与麻醉药作用关系比较明
确的是GABAA受体。
GABAA受体为一配体门控氯离子(Cl-)耦联通道受体复合体,
中枢内源性递质GABA可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位点,使受体兴奋,Cl-通道开放,
Cl-内流,使细胞处于超极化状态,从而抑制细胞的兴奋性,出现抑制性效应,产
生相应的镇痛、镇静或意识消失作用。
GABAA受体复合体是由α、β和γ三个亚
单位构成的五角形糖蛋白复合体,并构成跨膜配体闸门Cl-通道,β亚单位又包括
β1、β2和β3亚基,研究发现与麻醉作用最密切的是β2或β3亚基。
该受体亚单
位含有Cl-通道、GABA结合位点和其他受体活性物质结合位点。
临床常用的静脉
麻醉药,如巴比妥类(barbiturates)、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以及丙泊酚(propofol)等均有其相应的结合位点,可以与受体结合,使受体兴奋,Cl-通道开放
而产生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效应。
γ-羟基丁酸是γ-氨基丁酸的中间代谢物,γ-羟丁酸钠(sodium γ-hydroxybutrate)注射后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灰质、海马旁回和边缘系统的GABAA受体而发挥中枢抑制效应。
虽然各种麻醉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较大差异,但都能产生类似的麻醉作用。
这一点以往被认为是麻醉药物非特异性作用机制假说的一个佐证。
但现在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作用在同一受体复合体的不同结合位点,
使受体产生类似的功能变化,恰是对非特异性作用机制的一个有力支持。
巴比妥
类药物可与受体的相应位点结合,使GABA结合位点的数量增加,减慢内源性递
质GABA受体的解离,从而延长Cl-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加Cl-的内流。
所谓使GABA结合位点增加是巴比妥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使原低亲和力的GABA结合
位点向高亲和力状态转化,从而使GABA结合位点数量上升。
巴比妥类药物还可
以改变其他结合位点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结合位点的活性状态,这也是它和其他静
脉麻醉药物产生协同作用的机制所在。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与受体复合体中的苯二
氮卓位点结合,促进GABA与低亲和力的GABA位点结合,增加Cl-的内流。
与巴
比妥类不同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是增加Cl-通道开放的频率,而不是影响通道平均开放的时间。
另外其对GABAA受体无直接兴奋作用。
丙泊酚也可以与GABAA受
体复合体中相应的位点结合,但与苯二氮卓类等药物不在同一位点。
丙泊酚可以直接兴奋GABAA受体,也可以增加内源性递质GABA与受体的亲和力,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加快,促进Cl-的内流。
在GABAA受体的突触前膜还分布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乐定(clonidine)、右旋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等受体激动剂可使此受体兴奋,增加突触前膜GABA的释放,从而促进GABAA受体的抑制性功能。
另外,依托咪酯(etomidate)和甾类静脉麻醉药孕烷醇酮(pregnanonlone)等均可通过影响GABAA受体,影响新皮层的整合作用而产生麻醉效应。
二、NMDA受体
NMDA受体是中枢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亚型之一,由五个亚单位组成,其五个亚单位包绕着一个中央离子通道,允许Ca2+、K+、Na+离子通过,内源性递质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能激活此受体。
此受体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丘脑、海马、纹状体及脊髓等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传导通路。
NMDA受体兴奋可使受体复合体中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细胞内Ca2+达一定浓度时,激活一氧化氮(NO)合成酶产生NO,NO使鸟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增加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和腰部脊髓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是氯胺酮麻醉作用的主要机制。
研究显示,氯胺酮的麻醉、镇痛及遗忘等药理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此受体的阻滞而实现的。
另外,丙泊酚同样也能抑制NMDA受体,产生中枢抑制作用。
三、阿片受体
阿片类药物通过兴奋脊髓及脊髓以上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产生其药理作用。
阿片受体由四个主要亚型组成:μ受体与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呼吸抑制有关;κ受体与镇静和脊髓水平的镇痛有关;δ受体与镇痛及行为、精神反应相关;σ受体与幻觉反应和呼吸刺激相关。
阿片药物根据其作用的受体亚型不同而显示不完全相同的药理作用。
尽管氯胺酮的药理作用被认为主要通过NMDA受体阻断来实现,但也有证据证明氯胺酮也可通过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其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比对NMDA受体弱10倍,但纳洛酮不能逆转氯胺酮的镇痛作用。
对吗啡耐受的动物对氯胺酮的敏感性也降低。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中也有与阿片受体相关的成分,研究显示纳洛酮可拮抗地西泮的意识消失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纳洛酮可逆转地西泮引起的鼠翻正反射的消失作用。
四、α2肾上腺素能受体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既存在于突触后膜,也存在于突触前膜,且可进一步分为三种亚型:α2A,α2B及α2C。
α2受体被激活后可产生如下效应: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目标调控蛋白的磷酸化;激活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抑制神经末梢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钙内流,从而抑制递质的释放,产生突触前抑制。
因此,中枢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可以产生一定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
α2受体兴奋可使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环磷酸腺苷(cAMP)生成减少,从而降低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使细胞兴奋性降低。
α2受体的兴奋还使K+外流增加,细胞膜呈现超极化而使其兴奋性传导受阻。
研究显示α2受体激动剂的镇静、催眠作用与蓝斑核有关。
蓝斑核是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最丰富的部位,含有众多的α2受体。
蓝斑核与睡眠/清醒的转换、定向能力、伤害性刺激传导等神经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此部位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能使大脑皮质等上位中枢产生兴奋和觉醒状态。
α2受体的活化,能使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的中间神经元活化,从而使蓝斑核肾
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起到镇静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分布于GABAA受体突触前膜的α2受体还参与GABA释放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洹,施冲.静脉麻醉药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2]刘俊杰等.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