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模式与室内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关注起人类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环境和建筑元素的影响,而了解这种影响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创造更符合人类需求和期望的建筑设计方案。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 空间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造一座建筑物,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体验。
空间的布局、色彩、材料选择等方面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一个明亮、通风的空间能够提高人们的心情和注意力,而一个拥挤、混乱的环境可能让人感到焦虑和紧张。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偏好,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功能性强的建筑环境。
2. 视觉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人们的视觉对于空间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色彩、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明亮的色彩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生气,而柔和的色调则能够缓解紧张和压力。
此外,适当的比例和对称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空间的舒适感和满足感。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对于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至关重要。
3. 空间布局与人类行为建筑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
例如,开放式的布局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封闭的房间则能够提供更好的私密性和专注性。
此外,通道和路径的设置也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
一个直观和顺畅的路径布局能够引导人们在空间中自然地移动和流通,减少迷路和困惑的可能。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创造有秩序和流畅感的行为环境。
4. 环境氛围对于情绪的影响环境氛围指的是人们在空间中感受到的整体情绪和氛围。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光线、音效、气味等方面来创造特定的环境氛围,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使用柔和的照明和轻柔的音乐可以创造出温馨和放松的氛围,而鲜艳的光线和激动人心的音乐则可以营造出充满活力和刺激的氛围。
因此,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提升建筑空间的体验价值至关重要。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当我们走进一座建筑时,不仅是在感知空间、接触材料,更是与建筑之间发生着一种无声的对话。
这种对话背后隐藏着一门学科,即人类行为心理学。
人类行为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感知和体验,而在建筑设计领域,它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提高建筑的功能性。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了解人类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需求,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研究表明,人们在购物时更倾向于顺时针的线性路径,因此设计师可以通过布局和导引线来引导人们的流转,从而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
类似地,在办公空间的布局中,提供适合不同工作方式的区域,如开放式办公区和独立工作室,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其次,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创造舒适和温馨的环境。
研究表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线、色彩、材料和声音等。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创造舒适的环境。
例如,选择柔和的灯光和温暖的色彩可以营造出温馨的氛围,使用自然材料可以增加人们的舒适感,设置良好的隔音系统可以减少噪音对人们的干扰。
此外,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社交互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空间的设计可以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行为。
研究发现,社交场所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亲密程度和交流频率。
例如,在咖啡馆设计中,提供适合小组聚会和社交互动的座位布局和空间设置,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交体验。
最后,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而人类行为心理学的应用可以通过鼓励用户采取节能行为、增加可持续性意识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办公环境中,设置可调节的温度和光照控制系统,可以激励员工更节能的行为;在住宅设计中,提供有意识的垃圾分类系统和水资源管理设施,可以引导居民实践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设计研究
开间宜3.3-3.6米,进深宜4.2-4.5米,较为舒适。
一般次卧是儿女房间运用,因此,次卧的设计也尤为重要,既要达到睡眠要求,也需要提供学习空间与娱乐空间,窗台不应太低,可达到房间正常采光的需求。
次卧室面积宜大于10平米,开间宜3.0-3.3米,进深宜3.9-4.2米。
12|CHINA HOUSING FACILITIES132018.12|少的空间。
即需要书房达到使用者在家中学习充电的要求,又需要提[3]。
书房需尽可能挑选套型较为好的朝向,当受到面积的约束时,书户门的远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到动区和公共走道的影响。
的联系,一方面能使得采购食品和处理生活垃圾时有非常简便的路径,和餐厅紧紧相联系,有助于备餐和清洁。
厨房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朝向,但是,需组织好单独的通风系统,关于朝向需防止直晒,并且心内容就是厨房空间,因此需在户型设计时,整体思考厨房设备以及厨房的尺寸,单排布置操作台的厨房开间应大于1.8米。
在使用厨房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较短时间内厨房的温度会有一定的上升,因此需注意洁污分离。
的部分。
卫生间尽量考虑设计能直接采光通风,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分离,方便打扫。
洗手盆、坐便器、淋浴位置布置应合理,洗手盆对置应方便布置洗浴挂件。
卫生间内各洁具与墙面的距离要满足要求,在使用功能中和厨房都归于住宅中的动区,由于卫生间与厨房的设计模式时,在经济住宅中大部分都是紧紧相连的。
由于在当前住宅行为于以往标准。
尽可能分离卫生间和厨房,但是又需要两者共同在污区遍,主卧卫生间的设计是为了便于主卧使用。
卫生间门扇朝向设计时形成独立玄关,实在难以实现的也要保持一面墙的完整性,留有足够并形成过渡空间,有利于提高室内品质。
空间,一般会将家庭成员的杂物和清洁用具以及左右了室内美观的物间来设置储存空间,在不影响主要空间的运用基础上,灵活设计。
当前,间和衣橱设为一间,即储物间可设置成步入式衣橱。
户型大的住宅中一方面表现对残疾人与老年人等较为特殊的人群的关爱,同时也是住的创造条件来达到无障碍的要求。
浅谈人的行为与建筑空间关系
浅谈人的行为与建筑空间关系摘要:人的需求,欲望是人类行为的源动力,对于建筑来说,人类最简单的需求便是遮风挡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多样话,因此,建筑的功能也随之多样化,人的需求促使人类去行动,而人的行为需要一个“固体动作”,这个动作固化在建筑中便产生了功能,而与此同时功能也限制着建筑空间,建筑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功能在这二者之间,起了一个齿轮的作用,连接着彼此也相互限制。
关键词:建筑空间;人体行为;建筑功能引言建筑自人类从诞生伊始的洞与穴到如今的参数化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作为建筑设计之中最令人着迷也是最深奥的空间便一直是建筑师从古至今一直研究推进的课题,人类的行为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没有人类,便没了意义,人类的行为推动了建筑的产生,而建筑的空间反过来包容着人类,感染人类,人类在建筑中不停体验,不停感悟,建筑师费劲心力去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空间,文化,气候,地形,光照条件,乃至是规范,建筑师在人类的行为的相伴下营造空间.建筑设计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人的需求促使人类去行动,而人的行为需要一个“固体动作”,这个动作固化在建筑中便产生了功能,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1.1.功能决定空间的“量”空间的大小和容量体现了空间的“量”。
确定了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尺度限制了空间的下限以及上限,我们不可能超越这个功能去设置空间。
1.2功能决定空间的“形”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
虽然有些空间可以在满足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塑造成各种形状,但是也是基本满足这个条件的。
1.3功能决定空间的“质”所谓空间的“质”,主要是指满足舒适性等相关要求。
有些功能空间需要特定的条件,在建筑上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有些房间的照度需要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这一面的空间通透性因给予加强,满足建筑使用条件。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7讲-行为与空间环境
2、行为要求的空间与知觉要求空间的“容积”
知行 觉为
其空其间空要间求的的““容容积积””基是本变是化不的变,的不,只习
要要 是惯用称空为间使大用小功来能适的应空其间要尺求寸,,而主且要可是通根
求求 空的 间空 的间 容容
过据物使质用技要术求手来段调来整调空节间其的空形间态大,小无,法如通 满过大足小其听。他觉如物的满质听足技觉大术空多手间数段即人来电行“声走压系要缩统求”。的其即通空使道间, 是最视小觉宽空度间是,60也0,可最以小利高用度错是觉2等00原0,理太来小
第7讲 行为与空间环境
环境行为的起因; 环境行为的特征; 人的行为习性; 环境行为模式、行为对室内空间分布、空 间尺度和环境设计的影响。
2
一、环境行为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 和空间状态的推移,称之为环境行为。
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商业行为、人际 行为、娱乐行为、
行 为 防卫行为、宗教行为、居住行为、劳动 多 行为、餐饮行为、 样 性 体家库尔特.列文(K.Lewin)提出的 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即B=f(P.E) 其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预测模式
预测模式就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现出 来,分析人在该环境中的行为表现的可能性、 合理性等。这种行为模式主要用于分析空间
环境利用的可行性。我们从事的可行性方案,
主要就是这种模式。
比如要建造一座展厅,我们就可根据基地环境、展览要求、展
出方式等,分析展厅有几种可能性,哪一个更加符合人的观展
人的行为模式分析
人的行为模式分析——-—-商场人在各种空间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对建筑及室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从人的行为模式中的秩序模式、流动模式、分布模式、状态模式四个方面对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行为模式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特性和规律的,我们将这些特性和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使其模式化,便得到了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化的依据是环境行为基本模式: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K·Lewin)提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即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1J,式中B— - 行为(.Behavior)f——函数(Function)P- —人(Person)E——环境(Enviroment)此公式表明:一、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为是人身自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应;二、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映,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此外,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便构成了新的环境,又将对人产生新的刺激作用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的改变,推动建筑与室内活动的发展,这就是人类环境行为的基本模式(如图1)对行为模式的研究将会为建筑创作和室内设计及其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人的行为模式从内容上分,包括秩序模式、流动模式、分布模式和状态模式.这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传统的模式化创作和分析方法。
下面就四种不同内容的行为模式来对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内。
1 秩序模式人在空间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一系列的过程,静止只是相对和暂时的,这种活动都有一定规律性即行为模式,该模式就是秩序模式该流程遵照了人的购物行为的秩序模式,在商场室内空间设计上若遵照该流程来安排布置各空间部分,就可以做到合理有序。
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看,对人的行为模式中秩序模式的研究,将给如何进行室内各功能空间的布置提供了基础的理论依据,是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决定因素。
人体工程学第四章人体工程学与空间设计
第四章
⑤ 书房:住宅中阅读、工作、学习等行为的空间,一般是单独的房间,
也可与卧室、客厅等房间结合形成。
写字台高度一般75~78cm,椅子高度38~45cm,桌椅之间的高度 差在28cm左右为宜。座椅活动区域不宜小于55cm;书桌后面为通道的
情况下,书桌边缘与其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m。
第四章
卫 生 间 常 用 布 置 图
第四章
淋浴房尺寸应不小于85cn,花洒高度一般为180cm。浴 盆深度在40~55cm之间。
第四章
洗脸盆的高度一般在80~90cm,能方便使用所需的空间 至少90×105cm。
第四章
坐便器的高度约45cm,坐便器前距离墙面或障碍物的距 离应保证在50~60cm,空间宽度不小于80cm,以便站起、坐 下、转身等动作自如。
第四章
床的周边活动尺寸: 床的边缘与墙或其他 障碍物之间的通行距 离不宜小于50cm;床 与衣柜之间的距离不 小于60cm。床不宜正 对房门,以保证私密 性;床头不宜冲窗,
以免受风。
第四章
卧 室 常 用 尺 寸
第四章
④ 卫生间:卫生间具有实用性强、利用率高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清 洁卫生工作纳入其中,如洗衣机和洗涤池的位置。
居 住 行 为 空 间 秩 序 模 式
第四章
(二)空间尺度
1. 人体活动空间尺度:室内活动空间有起居室、卧室、厨房、卫 生间、 餐厅等空间。这些空间必须满足人的正常舒适的活动,
空间尺度要考虑人体动态活动范围。
2. 家具设备空间尺度 3. 心理空间(知觉空间)尺度: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空间大小。
第四章
型,双边型,岛型。 橱柜的地柜厚度一 般为55~65cm,高 度一般为80~88cm; 吊柜厚度一般为 35cm,高度为60~ 80cm,吊柜距离地 面的高度不得低于 170cm。
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行为模式分析
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行为模式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提高,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居住者的行为模式分析。
通过对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习惯和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居住者的需求,提供更舒适、便捷和智能化的居住环境。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行为模式分析需要考虑居住者的生活方式。
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设计师需要了解居住者的作息时间、职业特点等因素,以便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例如,对于晚睡晚起的人来说,将卧室与起居空间分开设计,避免噪音干扰,更能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
其次,考虑居住者的习惯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自然行为,设计师需要了解居住者的习惯,以便在设计中做出相应的考虑。
例如,一些人习惯在晚餐后坐在客厅休息,设计师可以在客厅布局中增加一个舒适的休息区,配备舒缓的照明和家具,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行为模式分析要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人注重空间的私密性,有的人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有的人注重居住环境的功能性。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居住者的需求,并在设计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对于注重私密性的居住者,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和隔音设计,来保证他们的隐私和安静。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居住者对于智能化功能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行为模式分析需要考虑到居住者对智能化设计的需求。
例如,居住者可能需要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远程控制电器设备,调节温度和照明等。
设计师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在建筑中合理安装智能化设备,并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人性化的居住体验。
最后,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行为模式分析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特点。
例如,老年人对于无障碍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的需求与年轻人不同。
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设计方案。
同时,建筑设计中也要考虑到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研究引言:人类行为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具人性化、功能完善的建筑空间。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研究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一些与之相关的案例和理论。
一、人类行为与空间设计人类行为与空间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空间布局、功能设置以及使用体验。
例如,在一家商场的设计中,研究消费者行为模式和流线,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商品陈列的位置和通道的安排,以提高购物体验和促进销售。
二、功能性与尺度的平衡建筑设计旨在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
设计师需要在保持空间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考虑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厨房和起居空间的布置要符合人们日常的用餐和休闲习惯。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尺度的平衡,确保不同功能空间的大小和比例与人类行为相匹配,既不过于拥挤又不过于空旷。
三、人类行为研究的方法人类行为研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
通过观察用户在特定空间中的行为,设计师可以了解他们的偏好和习惯,并据此调整设计方案。
问卷调查则可以直接了解用户对空间的满意度和需求。
此外,现代技术也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采集方式,如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分析人们的移动路径和时间分布,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四、经典案例: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研究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对人类行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著作《人类建筑》探讨了人类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理论。
他们认为,建筑设计要注重人类需求的满足,通过提供多样的、有意义的空间体验,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他们的研究影响了许多现代建筑设计,如赫尔佐格设计的塞德利克·普莱斯报社大厦体现了他们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理解。
五、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心理学研究也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色彩对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
建筑教学中针对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引导
建筑教学中针对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引导摘要: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是人对空间最根本的需求,建筑空间设计中,作为建筑师不仅要关注空间,更要关注空间中人的行为,因此良好的行为空间设计也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师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建筑基础教学当中,建筑空间与使用者行为的关联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使用者的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成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行为;建筑空间,建筑基础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随之而来的建筑空间也越来越多样化、功能越来越复杂。
这一变化使得建筑师们感困惑,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面对的功能太多,各种建筑空间功能复杂,又不像传统的建筑有经验可循,往往无所遵从,设计师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
而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建筑功能种类和建筑场地现状,建筑师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体验,但只要在设计中把握使用者的行为特点,设计的难度就会迎刃而解。
在建筑教学中,空间和形式是传统教学的必修课程,但学生埋头于形式的研究和空间的组织中,满足于大学生活的象牙塔中,对生活和周边人群的行为毫不关心,这也势必导致将来从业过程中对纷繁复杂的建筑功能手足无措。
因此,现在的高等建筑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使用者的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引导,旨在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能灵活的面对将来的复杂功能空间。
行为在教学中的意义人是环境的设计者,这种设计的实现取决于人类的行为需求。
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会通过各种建筑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人类的这种行为需求与其所生活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生活习俗等因素密不可分。
设计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人类的行为需求与个人行为,营造的建筑空间环境才会满足、呼应人的行为需求,才是真正令人愉快的空间。
同时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建筑空间同样地影响着人类行为,而这种影响的实现是建筑空间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支持,即当建筑空间内必然要发生某种行为时,建筑空间的界面和其提供的环境气氛使得这种行为发生得比较顺利。
如果我们可以分析人们对这种支持的接受程度,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拒绝或放弃设计师为其提供的这种支持,就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些结论来指导建筑设计,改善建筑空间,使其尽量成为人们欣然接受的空间。
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人体行为分析
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人体行为分析当我们踏入一个建筑室内空间时,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展现出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与设计之间相互作用,既受到空间的引导,也会对空间的感知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建筑室内设计师来说,了解和分析人体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人们的行为与空间布局息息相关。
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应该能够合理规划空间功能,使得人们在室内的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在办公室中,书桌的位置和方向、座椅的高度和角度等都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产生影响。
对于需要频繁协作的团队来说,设计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式办公区域来促进信息交流和合作;而对于需要专注独立工作的职位,则可以给予独立隔间。
通过针对不同行为需求进行分析和布局设计,能够最大化地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益。
其次,人们的行为与空间比例和尺度有关。
人体行为中的尺度感知和空间比例对室内设计至关重要。
人类的感知和行为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实现。
例如,在家庭客厅中,以人的身高为参考,座椅和茶几的高度应该是舒适的;而在餐厅中,桌子和椅子的尺寸应该能够容纳就餐者,并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
此外,大厅、玄关等公共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也需要考虑人们在进入空间时的第一印象和行为模式。
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分析人体行为,精确把握空间尺度比例的合理搭配。
最后,人们的行为与空间的平面布置和路径有关。
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行为往往是有方向和路径的。
室内环境的平面规划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路径选择。
例如,在购物中心中,货架和流线的设置可以引导人们按照特定路径前往不同的区域;而在医院中,病房和护理站的布局应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行为和路径的规划。
通过分析人体行为,设计师可以创造合适的路径和布局,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总结起来,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人体行为分析对于创造一个合理、舒适的内部空间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和分析人体行为相关的因素,比如空间布局、尺度与比例、路径选择等,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益,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
建筑设计中的人群行为与流线分析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人群行为与流线分析研究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为人们创造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而人群行为与流线分析则是在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空间中的行为模式、路径选择以及人流流动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建筑设计中人群行为与流线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研究。
人群行为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人们在特定的空间中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工作、学习、休息、购物等。
设计师需要了解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其对空间需求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一个办公大楼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因此他们可能会设计更多的共享空间和开放式办公区域,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而设计学校的建筑师则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空间中的学习行为,以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
流线分析是人群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一,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空间中的路径选择和人流流动情况。
通过对人们行走路径的观察和分析,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和交通系统。
例如,一个商场的设计师可以利用流线分析来确定最佳的货架摆放位置和通道宽度,以提高购物者的流动性和购物效率。
而在医院的设计中,流线分析则可以帮助设计师优化诊疗区域的布局,减少人们的等待时间和流动路径。
在进行人群行为与流线分析研究时,设计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现实中的人群行为情况。
设计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空间中进行观察,了解人们的行走路径、行为模式以及人流数量等。
另外,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获取数据,比如传感器、摄像头和移动设备等。
这些数据可以被用于建立模型和仿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群行为和流线分析的问题,从而优化建筑设计。
除了观察和记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也是进行人群行为与流线分析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查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设计师可以了解用户对空间的使用期望和问题所在。
这些调查结果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的可用性和舒适性。
第4章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备注组织教学课堂各项学习资料检查及环境整治1、检查学生到课人数、校牌佩戴、手机入袋或劳保用品穿戴2、检查学习场所环境3、检查学生学习资料值日班干汇报班级基本情况,其余学生准备学习资料等待上课2知识回顾1.简述立姿工作空间范围。
2.简述坐姿工作空间范围。
3.工作空间设计的要点是什么?3课题引入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和周围的环境。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
5教学实施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专门学科,它隶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环境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如噪音、拥挤、空气质量、个人空间等。
(1)心理空间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
(2)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周围的空间,通常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
随着人移动,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1、通过PPT讲解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线并记笔记。
2、通过PPT提供不同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评价。
1、跟随老师讲解节奏,观看PPT,划重点、记笔记。
2、认真做好练习,及时反馈存在问题。
3、批阅并订正。
35个人空间的存在有很多证明。
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等。
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设计意图可包含思政元素、劳动素养有效融入通过学生互相批阅练习,增进同学之间友谊,树立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二、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一)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应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人对不同类型的空间环境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室内环境中⼈的⼼理与⾏为室内环境中⼈的⼼理与⾏为⼈在室内环境中,其⼼理与⾏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设计的基础。
下⾯我们列举⼏项室内环境中⼈们的⼼理与⾏为⽅⾯的情况:1、领域性与⼈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物、繁衍⽣息等的⼀种适应⽣存的⾏为⽅式。
⼈与动物毕竟在语⾔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室内环境中的⽣活、⽣产活动,也总是⼒求其活动不被外界⼲扰或妨碍。
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理和⼼理范围与领域,⼈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空间常需与⼈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
⼈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
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际距离的概念,根据⼈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为特征确定⼈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相。
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接触握⼿为远⽅相。
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化程度等因素,⼈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等⽅⾯的隔绝要求。
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常⽣活中⼈们还会⾮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先进⼊宿舍的⼈,如果允许⾃⼰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扰。
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们,从⼼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越好,⼈们通常在⼤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
从行为与空间的联系角度谈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
从行为与空间的联系角度谈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行为、空间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分析行为的构成,然后总结出各种行为与空间的联系,进而在具体的居住空间中对行为心理与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环境,追求真正关注个人行为的、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行为;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1 行为与空间的概念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性状态,诸如这种状态的推移可以看到行为的进展。
行为的发生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行为人的本体,即行为者客观所需要的结果;二是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刺激。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行为是具有一定规律性,是以一定的模式在进行的。
人的行为和外界环境是有机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相互影响,共同发生的整体。
关于空间的概念,在建筑上多指人类生活的空间,如城市空间、街道空间、城镇空间、单个建筑空间等,空间恰恰是用来承载人们生活的。
2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1)空间支持个人行为建筑空间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这个影响的实现是空间对人的行为的支持,也就是空间对人的行为的诱导。
如图1,是一种方便人们进行交流的空间,宽敞自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的摆放桌椅和板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桌椅、板凳的设计是接近人体的尺度,材料也为木料较为亲切。
室内装修采用的以木质材料为主,这本身就是一种能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的天然的材料。
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的支持要建立在人的行为模式、行为经验上,即使是这样,设计师也不能决定让使用者干什么,或者发生什么行为,但是却可以更大程度地支持这种行为的发生,使其想发生的时候可以顺畅的发生。
所以,设计师要尽量地发掘某一环境中可能的个人行为,并在设计中予以支持,使得这种行为顺畅地发生就可以了。
这样的环境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受人喜爱的环境,是真正人性化体贴的环境。
(2)个体的反馈促进空间环境的改善在环境尽可能对人的行为支持的时候,观察人的使用的行为模式还可以更好地改进设计,从而完善我们的环境。
建筑与人类行为设计如何塑造行为模式
建筑与人类行为设计如何塑造行为模式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行为模式是指人类在特定环境中展示的特定行为方式和反应。
建筑与人类行为设计密切相关,因为建筑可以通过空间布局、设计元素和功能布置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人类行为设计如何相互影响并塑造行为模式。
一、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对于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建筑的内部布局和房间的设置会直接影响人们在其中的行为方式和互动方式。
例如,在一座办公楼中,领导办公室通常被设计在最高楼层,传达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工作区和会议室则被布置在中间楼层,以方便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这种布局设计鼓励了上下级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工作行为模式。
二、设计元素和视觉刺激建筑的设计元素和视觉刺激也能够影响人类行为模式。
不同的材料、颜色和纹理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进而激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
比如,明亮的自然光线、温暖的色调和自然元素的使用可以创造出舒适和放松的氛围,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交流和社交互动;而冷色调和硬质材料的使用则可能传达出冷漠和疏离感,影响人们的互动和社交行为。
三、功能布置和便利性建筑的功能布置和便利性也会塑造人类的行为模式。
一个建筑物内的房间和设施的设置将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比如,公共交通站点的设计布局和指示牌的设置会直接影响乘客在进出站、换乘和寻找出口时的行为模式。
如果站点设计合理,设施便利,指示明确,乘客的行为将更加有序和高效。
四、人类行为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人类行为设计不仅可以塑造个体的行为模式,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人们更加注重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鼓励步行和骑行的设施,以减少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这种设计能够鼓励人们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与人类行为设计密切相关,能够通过空间布局、设计元素和功能布置来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
行为特性与空间设计
络 两地的必经 区域 , 所以道路越 直接 、 越能直 达 目标 , 就越被 行 人认 可。伴 随人 的需 求的增加 , 城市人 1 3不断地膨胀 , 经济增长
既符合空 间中人的身心需要 也符合对 空间使用 功能的需要 , 是
一
带来 了城市扩建 ,道路在一个 城市中很难简单 的把 驻足点用简
析 二者 的交 通连接应展现 出截 然不 同的情况才会获得 活动 者的
认 可和满意度。园林 景观为休 憩 、 游 园性质 的场 所 , 要在有 限的 空间内尽可能的给予游览者最大的乐趣 ,因此 园景之 间的连接
建筑 ,为了休息 而回到家中等 等。这些必然行为伴 随相适的空
间, 与空问环境产生 了一系列的联系 。在这样 的互动 中, 活动者
一
人能动的行动 , 使行 为具有一定的 目的性。当一个人对事物存有 意识时 , 此 人对这一事物 存有一定 的理解和剖析 , 并对其产生一
定的反应 , 意识 的对象 不单纯 的仅仅指向外界事物 , 有时也包 括 人对 自身心理活动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人具有 明确 的需求 , 会 根据 自己的需要来运动 , 这种需求有时是必然 的 , 是生 活中较为 基础 的部分 。譬 如 : 为 了外 出而行走 , 为 了一定 的需要进 出某个
约直接的线连接起来 。因此 , 道路 的形成 也会 因城市 的历 史 、 地 形、 脉络 的而受到限定。在这种情况下规整 的城市形态保证 了道 路网的易识 别性 和畅通性 。以北京为例 , 沿着历史遗 留的古城规
门十分有指导意义的边缘学科 。 人的行 为可以简要地 分为两种状态 ,一种 是具 有明确意 图 的有意识行为 ,另一种则是行为者 自身并未 完全 自主和 自知 的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模式分析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模式分析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紧密相连。
人们的行为模式是设计师在建筑作品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人类行为模式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关注人们需求的空间。
本文将从空间使用、空间导引以及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模式,并分析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空间使用是人类行为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进入空间后,会根据活动需求和感知体验来选择适合的空间。
例如,在办公区域,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安静、私密的空间进行工作;而在休闲区域,人们则更喜欢宽敞、明亮的环境。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根据用户的活动需求,合理规划不同空间区域的功能,并提供灵活的可调整空间,以适应人们的多样化使用需求。
其次,空间导引也是人类行为模式中的关键因素。
在大型建筑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指引找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
一个好的空间导引系统可以使人们更轻松地找到目标,并减少迷路的可能性。
比如,在商场内,明确的指示牌和导视图可以指引人们找到所需的店铺;在医院内,明确的标识牌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不同科室。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设计合理的空间导引系统,以准确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并提供舒适的行走体验。
最后,情感体验也是人类行为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建筑设计应该创造出与人们情感共鸣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美、温暖与愉悦。
例如,在一个公园中,设计师可以运用自然景观、艺术雕塑和舒适的座椅,创造出宜人的氛围,让人们感到愉悦和放松。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使用材料、色彩和光线等方面,以创造出舒适、美观的环境,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
总之,人类行为模式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人类行为模式,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通过合理规划空间使用、设计良好的空间导引系统和创造愉悦的情感体验,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空间。
相信通过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精心研究和应用,建筑设计的未来将更加注重人本主义,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们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研究
建筑设计与人们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研究一、引言建筑设计与人们行为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环境的设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还反过来受到人们行为的影响。
探究建筑设计与人们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对于优化建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现状分析1. 建筑设计对人们行为模式的影响建筑设计可以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运用、色彩搭配等手段,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开放式的大堂会让人们感到宽敞舒适,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一个狭窄拥挤的通道则会引发人们的紧张情绪,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
2. 人们行为模式对建筑设计的反馈人们的行为模式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反馈。
例如,一个商业广场的设计往往会受到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商家会设计更具吸引力的空间布局和装饰风格。
3. 现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许多建筑设计缺乏对人们行为模式的深入研究,只注重外观效果而忽视了实际使用功能。
导致一些建筑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不便利的情况,影响了人们的舒适感和生活品质。
三、存在问题1. 建筑设计与人们行为模式的脱节许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美学效果,而忽视了对人们行为模式的深入探究。
导致建筑与人们的实际需要脱节,影响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2. 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不合理,导致空间利用率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例如,门厅太小拥挤、楼梯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等问题。
3. 设计缺乏创新性许多建筑设计缺乏创新性,沿袭传统设计理念,导致建筑风格单一,缺乏个性化。
人们对于缺乏新意的建筑往往缺乏兴趣和吸引力。
四、对策建议1. 深入研究人们行为模式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应该深入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以便设计出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建筑环境。
2. 注重空间布局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空间布局设计,合理规划各个区域的功能和流线,确保空间利用率最大化,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影和色彩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经常在室内设计中用到,但两者的结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却不是很受重视。
这两种新型的间接材料应该被人们很好地利用。
本文介绍了光影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结合与运用,旨在使设计师们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发现并利用这种间接材料。
一、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光”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无论是阳光、日(灯)光和夜间照明均不能缺少。
光影就是光线照射在非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背光面留下的灰色或黑色空间,即“影”。
而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不同形状的阴影,不同的光又产生不同明度的阴影。
根据光源的分类,光影有天然光影和人工光影两种。
1.天然光影太阳光因为色调比较平衡,亮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光束集中,成为最理想的自然光源,也是现实生活中唯一的天然光源,在室内建筑中可以见到阳光被很好地用来创造空间立体感和营造明暗对比效果。
太阳光照射物体留下来的光影就称做天然光影,其光影特点是亮度、方位随时间和天气变化,不易控制,这也都是由于光源不易控制的特点造成的。
晴天的直射光光影关系强烈,物体的立体感强;而阴天的光、漫反射光和漫透射光比较柔和,光影效果较弱,物体的立体感不强。
合适的天然光影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89年竣工于大阪茨木的“光之教堂”是安腾忠雄杰出的作品之一,此作品是天然光影运用十分到位的经典实例,它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光与墙体在空间方面的加减效果和室内的明暗对比。
白天,光源透过十字型墙缝照进室内,在室内未被光照射到的墙体上形成一个大型的十字架,不仅光源进入了室内,而且渲染出一种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气氛。
此教堂显然是最与众不同的一种设计,在其中感觉不到基督受难的苦,反而是静心的禅。
2.人工光影人工光影也就是人工设计的光源(灯)照射在物体上所留下的影。
从自然光的利用到电灯的发明,室内光影的装饰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教堂到居室、餐厅,到特殊功能空间,如展览馆、博物馆等,人们逐渐将这种装饰用于包装各种环境,从而达到特殊的空间效果。
人工光源种类繁多,其中白炽灯、气体放电灯是常用的光源,其特点是光源形状、大小可随意调节,光束大小、方向容易控制,亮度、色温、显色性可以选择,大大满足了室内装饰的需要,成为室内设计的主选光源,其形成的光影也成为室内利用光影的主要来源。
设计师们也正是利用点光源在室内的广泛使用,从而对光影也有了更好的利用。
光影产生的气氛关系到人的心理感受。
酒吧、迪厅之类的娱乐场,这种场合比较封闭,所以室内绝大部分是用人工灯光和影来处理室内空间的效果和气氛。
如酒吧是年轻人的场合,光影比一般家居室内要浓重,色彩用得也很丰富,会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而迪厅有灯光的地方较少,大都是带色的灯,这样可以使气氛显得不平静,室内到处都是浓重的光影,又有几盏彩灯照射,给人一种叛逆、无所顾忌的感觉,让人完全沉浸在这个环境里。
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色彩是室内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室内色彩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色彩基本要素,运用对比统一的规律并结合其他设计要素,创造出优美、实用、舒适的室内环境”。
人的心理对色彩的感觉极其敏锐。
由于色彩对视觉的刺激,人对客观事物会产生一系列的色彩心理效应。
因此,根据人对色彩的心理反映来探讨人们与室内环境中色彩的关系,对于寻求符合人们心理需要的室内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室内环境中的色彩心理效应是以室内空间环境为色彩感知的承载物,色彩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也有很多。
例如色彩的冷暖感,色彩之间没有温度的差别,但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中,却赋予色彩以不同的温度的心理感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心理效应,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对室内环境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
无论是在室内或是室外,都会有色彩的基本心理效应。
在室内,如果整个室内为暖色调,则室内就显得温暖舒适,尤其是在冬季这种效果很明显;室内为冷色调时,这时的家就显得清爽凉快,这种色调夏季很受欢迎。
从彩度方面讲,高彩度的冷色显得更冷,高彩度的暖色显得更暖。
当彩度降低,色彩的冷暖感随之降低。
色彩还可以调节环境设施的尺度,并造成远近的视觉感受。
从色彩感觉的心理效应来讲冷色有后退、安静、广阔的感觉,当室内墙面或家具、装饰物大都是冷色时,室内空间就感觉大些,这种冷色调方案一般在小型居室比较常用,可以加大室内的延伸感;当大都是暖色时,室内就显得拥挤、温暖些,因为暖色有前进感,这种方案常用在特定需要暖色的场合,如卧室、有特色的酒店室内等。
由此可见,色彩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差别,而这些所谓的色调也是通过人对色彩的感应所划定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共感性,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色彩来营造、烘托适于某种功能的室内氛围”。
室内环境中,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使人在心理上达到快感、均衡,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并且这种感觉具有稳定性。
人们要把握这些特点,从而掌握人对室内设计的需求。
室内设计中色彩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在室内的应用不但能优化人的心境,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生理机能,并且可以减轻人在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例如,同样的人在冷色房间中工作,其效率比起暖色的房间来说要高得多。
医院病房的墙面若饰以淡淡的绿色,比起苍白的墙面,能够给病人以平静的心情、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病痛。
所以我们要恰当地利用色彩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室内环境。
色彩具有丰富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具有的特性来更好地表现在室内设计中。
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在室内色彩运用方面是最好的实例。
路易斯.巴拉干的建筑作品是情感的产物。
对他来说,“蓝代表了天空,黄表现了金色的阳光,红展示了蓝黄相遇——蓝天映衬下的红墙承载着阳光、扩展、延伸。
色彩就好像是围在墙上的纽带,把墙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
在巴拉干的作品中,色彩能够给人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了浪漫和宁静的色彩,营造出情感、诗意的深邃意境。
例如他的自家住宅外观简朴无华,而院内却是一处不同的景象,色彩设计非常独特,他充分利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环境气氛,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
其中书房和工作室采用黄色的地板、装饰板和顶棚肋条,使室内呈现处一种宁静的气氛。
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中,可以抛弃一切烦扰纷乱,安静地读书学习。
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色彩设计要寻求关系平衡的统一原则和对比原则,要在设计中良好地贯彻体现这两个原则,避免由于色彩使用的不当而对人们的生理、心理感受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光影与色彩的结合与运用人的生活离不开“光”,住宅因为光影的变化而更显生命力。
有了足够的光和光影的变化,色彩也就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不论淡雅的色调还是浓厚的风格,只有有了光影与色彩的结合,这个空间才是有生命的,在这里人们即使身处室内也一样可以嗅到阳光、空气与水的气息,领略到光及光影与色彩在空间层次中的韵律。
所以,营造出这样的氛围是设计师的真正宗旨。
1.天然光影与色彩人真正容于自然时,才会有轻松的感觉。
通过光影与色彩的结合,室内可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例如,清晨阳光透过窗内光影模糊的卧室是朦胧的浅灰色,窗帘的颜色深浅不同,室内的光影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种色调中的家是舒适而静谧的;中午的阳光照进室内,呈现的是斑驳的树影或有韵律的窗影,这时室内应是对比鲜明、色泽明亮的调子,这种色调使住宅显得洁净明亮;夜晚月亮在窗外透过窗照进屋子,又呈现出一种温暖详和的色调。
色彩很多是表现在室内构件上,无论是天然光影还是人工光影,其效果表现最突出的是在室内。
室内存在各种各样的构件,形成多样的色彩,但在空间中存在背景色、物体色、固有色和条件色,其组成多种多样。
所以在设计中要为复杂多样的背景色、物体色确定基调色和重点色,然后用更能表现这些基调色和重点色的光影进一步烘托出设计者的意图。
2.人工光影与色彩人工光影是跟随人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这里光影与色彩的结合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设计师在两者达到共鸣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的更好的室内环境。
色彩起到很多装饰作用,尤其在室内。
有光就有影,光中又有色,光的另一部分就是影。
设计师要懂得光的加减变换,以更好地掌握室内光影的利用方法。
光影和色彩是决定室内气氛的主要因素,室内的气氛是随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而变化的,许多餐厅、咖啡馆和娱乐场所常常用加重暖色,如粉红色、浅紫色,半光半影,使整个室内产生温暖、欢乐、活跃的氛围,这正是通过光影交错而产生的。
灯是光影与色彩结合的最好的承载物,人们通过对灯具造型和颜色的不同设计可产生特殊的光影来营造特殊的气氛。
“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感情,引起人的不同的联想,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在餐厅即可用一种隐匿光源造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和气氛。
室内装饰物如雕塑、挂饰在特殊光源的照射下光影与装饰物对比很生动,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装饰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光影效果的主要目的是突出饰物的材质及空间的气氛。
另外光影与色彩在设计风格上的体现也很重要。
例如地中海风格的住宅,用光一定要明朗,光影一定要实,色彩要亮丽;日式、中式的住宅,用光可以稍暗一些,影要稍柔和一些,色彩也要相对灰淡一些。
设计师应能在设计中随心所欲地通过光影和色彩来营造各种心情所需要的氛围,如书房宁静,客厅温馨,儿童房活泼,厨房明亮,以及卫生间和卧室具有私密性。
甚至还可以配合主人的喜好来营造特殊氛围,如文静而内秀的人喜欢冷色系的布置,光影可以淡雅些,这样光影和色彩的结合也会很柔和和安静;活泼热情的人可以使色彩喧嚣一些,影浓重一些,这些都是光影与色彩在不同住宅中不同的设计语言。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要求光影效果与色调跟自己个性互补的人,在这样的私人空间里,他能感到轻松,能释放感情和压力,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了解了居住者的内心。
四、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对美的向往是长期以来人们共同不变的追求,在设计方面也越来越挑剔,室内光影和色彩的表现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这就要求设计师运用室内设计这一科学、艺术和生活相结合的手段,运用光影和色彩的结合设计出现代人崭新的生活方式,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文明水平,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