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复习资料 环境学 扬大

合集下载

扬州大学环境化学复习汇总

扬州大学环境化学复习汇总

1.海水的盐度和氯度盐度(S‰):1kg海水碳酸盐全部转化成氧化物、溴碘化物全部转化成氯化物、有机质完全氧化后所含的固体物质的量(g/kg)。

氯度(Cl ‰):1kg海水中将溴、碘等摩尔交换成氯后,所含氯的总克数(g/kg)。

S‰=1.806 Cl ‰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亨利定律(记住公式),及其计算(P149-151)。

随温度的变化。

亨利定律:X(g)→ X(aq) 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气体在大气和水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符合:[G(aq)]=K H ×p G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温度、氧在水中的分压及水中含盐量有关。

在 1.0130×10 5 Pa、25℃饱和水中溶解度为8.32mg/L。

解:水在25℃时的蒸气压为0.03167×10 5 Pa。

而空气中氧的含量为20.95%,氧的分压为:p O 2 =(1.10310 – 0.03167) ×10 5 ×0.2095×10 5 =0.2065×10 5 Pa代入亨利定律即可求出氧在水中的摩尔浓度为:[O 2 (aq)]=K H · p O 2 =1.26×10 -8 ×0.02065×10 5 =2.6×10 -4 mol/L氧的分子量为32,因此其溶解度为8.32 mg/L。

氧气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要求会计算。

Lg(C 2 /C 1 ) = △ H / (2.303R) ( 1/T 1 - 1/T 2 ) ,△ H 溶解热,电热补偿法测定积分溶解热当温度从0 ℃升到35 ℃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将从14.74mg/L降低到7.03mg/L。

3.水生生物水生生物可直接影响许多物质的浓度,其作用有代谢、摄取、存储和释放等。

4.碳酸化合态的在不同pH的分布5.碱度、酸度的定义、表达式、测定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的总量。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

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

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学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环境学概论是大一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和保护的重要课程。

以下是一些大一学生在学习环境学概论时应该掌握和了解的关键知识点。

1. 环境学的定义与重要性环境学是研究环境系统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整个地球,包括大气、水、土地、生物及人类社会。

环境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类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

污染问题涉及到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资源耗竭问题指的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3.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和预测特定项目或政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过程。

它包括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监测和减轻负面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它的原则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国际合作。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繁荣,同时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

5.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提供食物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建立保护区、限制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等措施。

6. 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是指长期的天气模式的变化。

温室效应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它是大气中某些气体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上的热量而导致地球变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倡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7. 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法律法规是指为保护环境和预防环境灾难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

它们包括国际、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法律,涵盖了污染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8.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旨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理解,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环境行动。

公众参与是指民众参与决策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过程,使公众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9. 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环境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与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复习试题2套.doc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复习试题2套.doc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2套试题一、名词解释K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内容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3.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进入大气层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活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

4.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场所,主要包括自然污染源和人工污染源。

5. 大气污染物:以各种形式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类、生物、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6. 干绝热直减率: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m)的温度变化量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Yd表示”单位K/100m o7■逆温: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结是强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8.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力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9.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强度主要表现为:夜间大于白天,日落后城郊温差迅速增大,而日出后又明显减小。

10. 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差引起局地风,由于城市气温经常比周围郊区高。

这样城市上空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11 ■生化需氧量(BOD ):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作单位。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第⼀章1、什么是环境⼀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类⽣活和发展的各种⾃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是⼈类开发利⽤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是⽬前世界⼈类⾯临的⼏个主要问题之⼀。

环境问题按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原⽣环境问题是由于⾃然⼒引起的,没有⼈为因素或⼈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也称为第⼀类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滑坡、泥⽯流、台风、洪⽔、⼲旱、⾃然地球化学异常等⾃然灾害问题。

次⽣环境问题。

是由于⼈类的⽣产和⽣活所引起的⽣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机⼈类⾃⾝的⽣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也叫做第⼆类环境问题。

次⽣环境问题,主要是⼈类不合理利⽤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次⽣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环境容量:是指在⼈类⽣存和⾃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4、环境科学的产⽣环境科学是在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并⽇益严重的过程中产⽣和发展起来的⼀门综合科学。

5、环境科学的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的。

1、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2、研究环境变化对⼈类⽣存的影响3、研究⼈类⽣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4、研究⼈类⽣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5、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法6、研究环境科学的认识论和⽅法论6、环境科学的特点1、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了⼀个完整的系统,故⼜称系统性,也就是说,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式联系在⼀起,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通过稳定的物质、能量流动⽹络以及彼此关联的变化规律,该结构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是由各部分之间通过⼀定的联系⽅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2、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说来就是:不同(⾯积⼤⼩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环境学原理复习资料-扩展内容

环境学原理复习资料-扩展内容

环境学原理第一章环境学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surrounding)1、哲学上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其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随着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2、环境科学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的环境不等于自然环境。

人类环境: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3、工作需要而对环境下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环境要素及其属性1、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平常所说的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环境属性:(1)最差(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4)相互依赖性(三)环境的基本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为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它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即人类生存环境(环境科学中多采用);以生物体(界)作为环境的主体,不把人以外的生物看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生态学中往往采用)。

2、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由近及远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3、按环境要素分如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按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社会环境常依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再进行分类: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二、环境多样性——环境基本属性之一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

扬州大学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扬州大学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1、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环境污染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监测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连续性。

追溯性六、环境标准体系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其中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只有国家标准,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且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两类:1.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2.第二类污染物,是指长远影响小于是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亲自整理].doc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亲自整理].doc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大气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光化学烟雾由汽车和工厂烟囱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经太阳光紫外线照射而生成的一种毒性很大而且不同于一般煤烟废气的浅蓝色烟雾4.环境: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扌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排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政府所制订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6.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坏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坏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7.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8.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的优劣程度,是环境要素及其系统呈现出的、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

9.农药残留量残留量是指还未被降解而继续存在于土壤中的农药10.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口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11•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

12 •污染源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或人体13・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则。

(1)含有有害重金属的少量废物和不含重金属的大量废物,或者少量的高放射性废物与大量的低放射性废物不宜相混和进行综合处理。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1)按性质分类:⾃然环境⼯程环境社会环境(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问题:⼴义:,任何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狭义,⼈类社会经济活动作⽤下,⼈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环境问题由环境⾃⾝变化引起,使⼈类社会遭受⼀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然⼒是主要控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然孕育过程。

(2)次⽣环境问题由⼈类活动作⽤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态破坏)⼈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态退化及由此⽽衍⽣的有关环境效应。

⽣物环境破坏⾮⽣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进⼊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变化,对⼈类或其他⽣物的正常⽣存和发展产⽣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扰⼈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环境,达到⼀定程度,产⽣对⼈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1)⼈类社会经济⾏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态破坏;(2)环境系统在⼈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4)寻求⼈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法。

第⼀章1、什么叫⼤⽓污染、⼤⽓污染源?⼤⽓污染是指⼤⽓中⼀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够的时间,以⾄破坏⼈和⽣态系统的正常⽣存和发展,对⼈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环境学复习资料环境学是一个涉及广泛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它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环境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以便为复习提供资料。

首先,我们来谈谈环境问题的根源。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

这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飓风。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还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例如,水资源的污染对我们的饮用水和农业产量造成了威胁。

土地退化和森林砍伐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食物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以确保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我们需要了解环境政策和法律的重要性。

环境政策是指制定和实施控制环境影响的规定和措施的过程。

环境法律是指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框架。

这些政策和法律的目的是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中,我们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和法律,以及它们的实施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中,我们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环境教育活动和项目,以及它们的效果和影响。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些环境管理和技术解决方案。

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组织和监督来管理环境问题的过程。

技术解决方案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废物处理技术的改进。

在复习中,我们应该了解不同的环境管理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总之,环境学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某某、道德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局部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开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无限的。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

〔二〕研究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开展规律,调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开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根本特征、环境结构〔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开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用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用〔2〕自然环境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活动3.八大公害事件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自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大气、水文、土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工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二〕环境科学的分科::①环境生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生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开展1.探索阶段:(1)大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用了烟囱排烟。

环境微生物扬大复习

环境微生物扬大复习

第二章微生物细胞1.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相应功能,内含物的种类及概念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a.保护作用;b.鞭毛运动的支点;c.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与细菌的抗病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化学组成:肽聚糖(两种氨基糖+4种氨基酸组成的坚韧的多聚体结构,占40-90%)磷壁酸结构:两种类型:单层较厚、比较致密的结构(20-80nm)两层膜结构(10nm)--2. 原生质体 (1)细胞质膜(5-10nm):质膜、细胞膜质膜的组成: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

质膜的功能: 1.渗透屏障的功能;2.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载体脂类);3.参与能量的产生(电子传导系统);4. 鞭毛着生点,与运动有关。

(2)中间体(内膜系统):(mesosome)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3)细胞质:包含在细菌细胞质膜以内的所有部分称细胞质a.细胞质区:核蛋白体(或核糖体):直径10nm,沉降系数为70s的颗粒,由核糖核酸(RNA,占2/3)和蛋白质组成。

功能:蛋白质合成场所。

构成核糖核蛋白体的三种RNA: 16SrRNA、23SrRNA、5SrRNA,比例为1:1:1b.核区:原核、类核或染色质区。

一条紧密而有规律缠绕的环状双链DNA丝处于细胞质中部的絮状的区域。

c.内含体:气泡:2nm厚,由蛋白质组成。

光合细菌和水生细菌的特征,每个细胞含几个到几百个。

功能:使细菌具有浮力,趋向于光强度和氧浓度的区域。

聚羟基丁酸盐(PHB):碳和能源的储藏物质,可制成可降解塑料。

多糖类贮藏物:包括糖原和淀粉类。

异染粒:其功能是贮藏磷元素和能量,并可降低细胞内的渗透压。

藻青素: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兼贮存能源。

磁小体:起导向作用;羧酶体:在一些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关键作用;硫粒;载色体。

特殊结构:--1、荚膜:在一定营养条件下,部分细菌能够向细胞外分泌一些胶粘性的物质,并附着在细胞的表面,这类物质称之为荚膜。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的反馈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种(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4,生态位.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

5,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6.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7•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8.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在市场上买卖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服务。

9•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10.食物网:不同食物链之间常常是相互交叉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

11•生态幅: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12.超积累植物:是指能够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植物.13•干扰定义: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圉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简答:一.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任务: 研究范畴: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学科任务: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3、探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8、生态预测三、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四、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变化的因素1、生物因素的影响2、人为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二)环境偏好显示法(三)条件价值评估法(四)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六.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1、物种多样性减少2、系统结构简单化3、食物网破裂4、能量流动效率较低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功能减退7、系统稳定性降低七、植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1、植物萃取2、根际过滤3、植物固化4、植物辅助生物修复5、植物转化生态修复技术:1、潜力评价法2、自然恢复法3、限量控制法4、协调促进法八、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关系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环境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环境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水化的象。

1、境科学的研究象和内容8. 水理的基本方法1)象是境;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理、分离和回收水中的染物;2)境学的研究内容: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物或胶状① 境量的基理。

包括境量状况的合价,染物在物;境只能的歉意、化、增大和消失的律,境自能力的研究,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理水中的有机染物。

境的染破坏生的影响等。

9. 水体染防治的措施② 境量的控制与防治。

包括改革生工,搞好合利用,尽1)减少耗水量量减少或不生染物以及化技;合理利用和保自然源;搞2)建立城市水理系好境区域划和合防治等。

3)整工布局③ 境分析技,境量技。

4)加水源的划管理④ 境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是境染所引起的致癌、致10. 水境保遵循的方畸和致突的研究及防治。

合理开、使用、防治染三者并行2、境、境概念境是以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以生存和展的物条第四章土壤境件的整体,包括自然境和社会境。

1、什么是土壤染源和土壤染物?(P121~122)境是指人其自身生存和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土壤染源就是指造成土壤染的来源,大致分工染源、中,使境生危害人生存和展的面效。

染和生物染三大。

3、境的基本特征土壤中染物,是指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功能的物,即会整体性和区域性,性与定性,源性与价性,危害作用的改土壤的成分、降低作物的数量或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

滞性土壤染物大体可分有机物、重金属染物、放射性物、化学4、境生的原因肥料和致病的微生物五大。

一是不合理开利用自然源,使生境量化、源枯竭,2、土壤化 (P121)破坏生平衡;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高速展引起的境是指土壤本身通吸附、分解、迁移、化,而使土壤染的度染与破坏降低而消失的程。

(口力;源的不合理利用;面追求的增)3、什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如何行确定?(P125)1大气境1) 土壤金属元素背景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下未受人染、大气的成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建筑热湿环境热湿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外扰(室外气候参数以及邻室的空气温度)和内扰(室外气候参数)。

其作用形式基本为对流换热(对流质交换)、导热(水蒸气渗透)和辐射三种。

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热量叫做该时刻的得热,包括显热(对流得热和辐射得热)和潜热两部分。

若是得热为负,则意味着房间时区显热和潜热量。

围护结构因其热惯性的存在导致其得热量与外扰之间存在着衰减和延迟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1.一般工业热源的辐射均为长波辐射,波长为5μm 以上(紫外线区0.2~0.38μm ,可见光0.38μm~0.76μm ,近红外线0.76~3.0μm )。

因此建筑环境所涉及的表面温度范围决定了其发射的辐射均为长波辐射,只有发射可见光的灯具和高温热源才有可能发射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

大多数材料和不同颜色的组成的表面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率和反射率随波长变化并不大,近似为常数。

但对占太阳辐射绝大部分的可见光和近红外线波段区有着显著的选择性。

2.不同的表面对辐射的波长有选择性,黑色表面对各种波长的辐射几乎都是全部吸收,而白色表面可以反射几乎90%的可见光。

对太阳辐射,围护结构的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收率就越高,反射率越低。

3.玻璃对波长具有选择性的透过特性:3μm 以下波长几乎全部透过,但却能阻隔3 μm 以上的长波红外线辐射——温室效应。

对此,将具有低发射率、高红外反射率的金属(铝、铜、银、锡等),使用真空沉积技术,在玻璃表面沉积一层极薄的金属涂层,这样就制成了Low-e (Low-emissivity) 玻璃。

对太阳辐射有高透和低透不同性能。

low-e 玻璃与普通玻璃根本不同是:它对波长在0.76-3μm 近红外线的透射率比普通玻璃低的多;且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可低达0.1,普通玻璃为0.84,具有较高的长波红外线反射率。

4、玻璃的总吸收率、总反射率、总透过率都随着入射角i 改变。

入射角和折射指数n (即介质的性质)有关。

反射百分比:吸收百分比: 其中,消光系数K 和射线波长有关,行程L 与入射角和折射指数有关。

5、壁面得热等于太阳辐射热量、长波辐射换热量和对流换热量之和。

则建筑物单位外表面积上得到的热量为:所谓tz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考虑了太阳辐射的作用对表面换热量的增强,相当于在室外气温上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值,并扣除了围护结构外表面与天空和周围物体之间的长波辐射的当量温度值。

有时长波辐射是可以忽略的,以此简化表达式。

6、夜间辐射,围护结构外表面与环境的长波辐射换热lw Q 包括大气长波辐射以及来自地面和周围建筑和其他物体外表面的长波辐射。

由于环境表面的长波辐射很难求得 ,因此往往采用经验值。

垂直面近似取0=lw Q ,水平面取0.4~5.3/=out lw Q α℃。

二、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211212sin (,), sin I i n r f i i I i n ρ===)ex p(10KL a --=()()out air w lw lw out air w out out out z w q=t t aI Q Q aI t t t t ααααα-+-⎡⎤⎛⎫=+--⎢⎥ ⎪⎝⎭⎣⎦=-1、建筑物的得热包括显热得热和潜热得热两部分。

显热是指对流得热和辐射得热;潜热是以进入到室内的湿量的形式来表述的。

通过围护结构的显热传热过程包括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热传导以及通过透光维护结构的日射得热。

而通过围护结构形成的潜热得热主要来自于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湿传递。

2、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来源于两部分:室外空气与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热传入的热量。

由于热惯性存在,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和温度的波动幅度与外扰波动幅度之间存在衰减和延迟的关系。

衰减和滞后的程度取决于围护结构的蓄热能力。

即便室外气象参数)(τz t 与室内空气温度)(,τin a t 是确定的,实际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从室外传入室内的热量cond wall Q ,也是不确定的——受其他壁面温度高低与室内辐射热源方向的影响。

因此,求解“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的显热量”的过程非常复杂。

与室内人员、设备、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等进入室内的热量有很大不同。

后者基本只取决于热源自身的特点。

3、通过透光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显热主要包括两部分: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和透过玻璃的日辐射得热。

这两部分的传热量与透光围护结构的种类及其热工性能有重要关系。

但与非透光围护结构不同的是,这两部分的热量传递之间不存在强耦合关系。

4、透光围护结构的热阻往往低于实体墙,所以透光围护结构往往是建筑保温中最薄弱的一环,玻璃窗或玻璃幕墙采用不同种类的玻璃层数和特殊的夹层气体,目的主要是尽量增加玻璃的传热热阻,避免冷桥。

5、为何low-e 膜或low-e 玻璃的总传热系数比较低?(热传导)因为low-e 膜或low-e 玻璃具有对长波辐射的低发射率和高反射率。

在冬夜,普通玻璃一方面吸收了室内表面的长波辐射热,另一方面又被室内空气加热使其具有较高的表面温度,因此会向室外低温环境以及低温天空以长波辐射的方式散热。

而low-e 膜或low-e 玻璃由于具有对长波辐射的低发射率、低吸收率和高反射率,能够有效地把长波辐射反射回室内,降低玻璃的温升,同时其低长波发射率保证其对室外环境的长波辐射散热量也大大降低。

即便在炎热的夏季, low-e 玻璃被室外空气和太阳辐射加热后向室内进行长波辐射的散热量也会显著减少。

因这种长波辐射的传热量即换热系数也被折算到总传热系数中,这就是原因。

6、阳光照射到透光材料后,一部分被反射掉而不会成为房间的得热;一部分直接透过进入室内而全部成为房间的得热;还有一部分被透光材料吸收而使玻璃升温,再以对流和辐射的形式同时向室内和室外放热,其中散放到室内的部分成为了房间的得热,而放散到室外的部分不会成为得热。

(太阳辐射得热)7、标准太阳得热量SSG :以某种类型和厚度的玻璃作为标准透光材料,取其在无遮挡条件下的太阳辐射得热量。

当采用其他类型和厚度玻璃或内外有某种遮挡时,,可利用对标准玻璃的得热Di SSG 和diff SSG 进行修正来获得简化计算结果。

8、⎩⎨⎧⎪⎩⎪⎨⎧收中的一部分成为中的外遮阳遮阳:只有透过分全部为全部遮阳阳设施吸收和透过百页页可调层玻璃间的百页窗帘,窗玻璃间玻璃间遮阳:阳蓬挑檐、可调檐、可调控内遮阳:内、外遮阳的区别外遮阳:叶窗帘内遮阳:普通窗帘、百遮阳方式 遮阳系数Cn 是指设置了遮阳设施后的太阳辐射得热与未设置遮阳设施时的太阳辐射得热之比;遮挡系数Cs 是指通过某种玻璃的实际太阳辐射得热与通过标准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SSG 的比值。

外遮阳的作用可以反映在阳光实际照射面积比Xs 上,其本质是减小透光外围护结构上的光斑面积。

9、通过透光外围护结构的瞬态总得热量=通过透光外围护结构的传热得热量+通过透光外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量。

其中,第一项有一部分是以玻璃表面的对流换热形式进入室内的,另一部分是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入室内的;第二项有一部分是直接透射进入室内,另一部分则被玻璃吸收,然后再通过长波辐射和对流换热进入到室内。

上述得热量与通过透光围护结构实际进入室内的热量之间有差别,其原因有:⎪⎪⎪⎩⎪⎪⎪⎨⎧⎩⎨⎧.321,热量改变传样会导致通过玻璃的总表面的辐射热源时,同)当室内存在对玻璃内(表面温度会有显著变化后,内部温度分布与内)吸收部分太阳辐射热(射除对流外还会有长波辐对流室内外温度不同,单向部分与实际有偏差求得的)采用(sol wind HG SSG 10、湿传递(潜热)的动力是水蒸气分压力的差,当墙体内实际水蒸汽分压力高于该断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蒸汽分压力时,就可能出现凝结或冻结,影响墙体保温能力和强度。

三、其他得热来源(室内产热产湿和空气渗透带来的得热)1、室内显热热源热源包括照明、电器和电动设备、人员等,其散热形式是辐射和对流。

其中,高温热源和灯具的辐射主要是可见光和红外线,而人体和常温设备主要是长波辐射。

室内湿源包括人员、水面、产湿设备,其散湿形式是直接进入空气。

湿源与空气进行质交换同时一般伴随显热交换。

得热往往考虑围护结构和家具的蓄热,“得湿”一般不考虑“蓄湿”。

2、为什么夏季可不考虑空气渗透的作用,冬季冷风渗透往往不可忽略?(ΔP 是主因) 夏季:室内外温差小,风压是造成空气渗透的主要动力。

如空调系统送风造成足够的室内正压,就可不考虑空气渗透的作用。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热压作用往往强于风压,如果室内有(非空调),热压作用更大,室外冷空气从建筑物的下部开口进入,室内热空气从建筑物的上部开口流出,因此采暖期,造成多层和高层建筑底层房间热负荷明显高于上部房间的热负荷。

因此冬季冷风渗透往往不可忽略。

3、计算空气渗透量的估算方法: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

四、冷负荷和热负荷1、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很多时候是“某恒定值”),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包括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两部分。

如果把潜热负荷表示为单位时间内排除的水分,则又可称作湿负荷。

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很多时候是“某恒定值”),在单位时间内向室内加入的热量,包括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两部分。

如果只控制室内温度,则热负荷就只包括显热负荷。

冷热负荷的大小与去除负荷的方式有关,比如送风方式和辐射方式。

相见P712、潜热得热、渗透空气得热,得热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而通过围护结构热传导(透明、非透明)、通过玻璃窗日射得热、室内显热热源散热对流得热部分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辐射得热部分先传到各内表面,再以对流形式进入空气成为瞬时冷负荷,因此,对“辐射得热”,负荷与得热在时间上存在延迟和峰值上存在衰减。

3、大多数情况下,冷负荷与得热量有关,但并不等于得热。

两者关系由空调形式(送风空调和辐射空调)、热源特性(对流和得热的比例)、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蓄热能力,内表面的绝热与否)和房间的构造(角系数)有关。

辐射的存在是延迟和衰减的根源。

4、无论是送风空调,还是辐射板空调方式,在室内空气温度恒定时,房间显热冷负荷均等于热源、渗透风、透光围护结构三项显热得热加上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显热量。

如果维持相同的室内温度,冷辐射板空调方式的冷负荷要高于常规送风空调的冷负荷,因为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会因此而降低,导致通过外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增加。

反之,热辐射板空调方式的热负荷要高于维持相同温度的常规送风空调的热负荷。

5、室内空气参数变化时,采用“除热量”来描述需要排除的热量。

室内降温时,a Q ∆(显热增湿)为负,房间冷负荷比恒温大;室内升温时,a Q ∆为正,房间冷负荷比恒温要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