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英俄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英俄笔记第二章19世纪70—90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1、英俄对伊朗的侵略:A、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即向金融资本过渡。
B、赫拉特事件:1838年,伊朗统治集团试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失去外高加索山的损失,并使叛乱的呼罗珊诸汗失去凭借的支援。
赫拉特是阿富汗西部的一个汗国,地处战略要冲,被当时报刊称作通往印度的大门。
俄国支持伊朗的行动,并劝使在喀布尔的阿富汗艾米尔多斯特。
穆罕默德不干涉伊朗对赫拉特的进攻。
对此,英国立即作出反应,英国公使声明,伊朗占领赫拉特将被看作是敌对行动。
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也侵入伊朗南部,占领波斯湾的哈格岛。
赫拉特事件实际上是英俄在这个地区的一次较量。
在伊朗国王的兵营里有俄国代表,而赫拉特要塞保卫战则是由改装潜入的英国军官指挥。
C、1863年赫1870年,英国获得伊朗向英国公司提供经过伊朗铺设电报线路的租让权。
这是资本主义列强在伊朗获得的第一批租让权。
此后英俄两国在伊朗为争夺租让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伊朗北部成为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2、英俄在中亚的争夺:A、1839年—184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第一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但以惨败告终。
B、1878--1880年,英国借口艾米尔坚决拒绝英国使节来喀布尔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3、1885年英俄在阿富汗的冲突:A、班吉事件:1885年3月,俄阿两军发生了接触。
阿富汗军队为俄军击溃,俄军侵占了属于阿富汗的班吉。
事件几乎引起英俄之间的战争。
1885年5月,俄英签订了《伦敦议定书》,规定了划分俄阿边界的原则。
B、1885年4月,英国海军占领朝鲜的巨文岛,准备一旦发生战争就由此北攻俄国的远东地区,但最后由中国的交涉,才不得不放弃。
4、俄阿边界的划定:1893年英印政府派遣外务秘书杜朗与阿富汗艾米尔阿卜都拉曼汗在喀布尔签订一项协定。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1945-2002)重点总结命题规律: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关史命题规律的总结。
我在这里也将外交学院的总结一下。
欢迎补充和批评,权当抛砖引玉。
绝大多数未考过,但随着时间推移,重点可能要再考,所以历年试题也要看。
毕竟重点有限。
1.空间均衡:即美欧苏(俄)日、第三世界几乎均有涉及。
这与北大重欧轻亚不同。
2.时间均衡:即在考查时间范围内(1945-2002),冷战形成阶段、美攻苏守阶段、苏攻美守阶段、缓和阶段、二次冷战阶段、冷战结束前、冷战结束后几乎均有涉及,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虽然时间上只有十年,但分数占很多。
3.内容均衡:即条约协议、组织、政策(主义)、人物、战争、集团、军控、事件等力图都涉及到。
(题目及分数设置依20XX年试题为准,以下内容是用新教材以来均未考过的,仅供参考,欢迎批评!)第一套一、名词解释(7分*5)1.《巴黎协定》2.戴高乐3.里约集团4. 8·19事件5.第二代维和行动二.简答题(25分*3)1.1959年美苏戴维营首脑会谈的背景。
2.十月战争及其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3.简述尼克松主义及其三大支柱。
三.论述(40分)试述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第二套一、名词解释(7分*5)1.《巴黎条约》2. 亚非会议3. 孔塔多拉集团4.叶利钦5. 《欧洲经济区协定》二.简答题(25分*3)1. 蒙巴顿分治方案及其造成的影响。
2. 艾森豪威尔主义及其出台的背景和影响。
3.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扩张浪潮的背景和表现。
三.论述(40分)试述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三套一、名词解释(7分*5)1."三和"路线2.西欧联盟 . 纳赛尔 4.《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5. 9·11事件二.简答题(25分*3)1.戴高乐主义及其对FaGuo外交政策的影响。
2.里根新遏制政策及其出台的背景。
3.马德里和会召开的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讲义资料答题技巧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必备参考书-复习笔记
第二节美日关系在很长时间里日本是美国的“小伙伴”,依靠美国提供安全保障。
20世纪60年代,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迅速上升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此后日本于70年代初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的口号,在强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时力争更多的外交自主权,同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快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日美关系成出现了前景不明朗的状况。
但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崛起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美日对中国迅速强大的担心,美日重又在政治和军事上接近和联合起来。
一、美日安保体系的建立美日安保体系建立的前提是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为了有效地控制日本,占领初期美国在日本一度采取了较严厉的管制措施,按西方模式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有:解散军队,逮捕战犯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修改宪法,变绝对天皇制为相对天皇制,确立议会内阁制,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权力;解散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后盾的财阀集团;取消秘密警察,国家神道分离;教育自由主义化;在农村推行农地改革等。
这些改革尽管并未彻底贯彻,但推动日本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同时也为日后长期的美日主从关系创造了条件。
冷战爆发后,适应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需要,美国逐渐改变了过去压制日本的做法,转而对其加以重建和扶植,使之成为太平洋地区美国最大的战略基地。
1951年,美国抛开新中国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和会,9月18日48个国家签署了所谓“对日和约”,一方面确认日本重新获得国家的政治独立,同时又规定外国武装部队在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后可以在日本领土驻扎,实际上确认了美国在日本驻军的合法性。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后仅仅5个小时,两国就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可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军队,用于“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和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之安全”,“也有权镇压日本国内爆发的大规模暴动与骚乱”。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美安保体系的正式确认,从此,日本便被牢牢地帮在了美国的战车上,日本在获得美国提供的军事安全保障的同时,不得不在政治和外交上追随美国。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凡尔赛和约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凡尔赛和约笔记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以二十六个战胜国为一方,和以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在和会上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国和约”,因在凡尔赛宫举行签字仪式,故又称《凡尔赛和约》。
和约条款是在没有德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拟订的,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1)关于德国领土的处置。
重新确定德国的疆界。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划归丹麦、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德国领土及国联直接管理区。
(2)瓜分殖民地。
条约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均为英、法、日、比和南非联邦割取(3)关于战后德国军备的处置。
限制军备。
条约规定: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限定陆军不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即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运动),不能拥有空军,不能使用坦克和重炮;海军只能拥有36艘军舰,禁止使用潜水舰;莱茵河以东50公里宽的地带为非军事地区,以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由国联占领5年、10年和15年。
(4)关于德国的赔款问题。
条约规定由协约国成立“赔款委员会”来确定赔款的数目,限定30年内偿清。
但在1921年5月1日前,德国应预先偿付200亿金马克。
后来,“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的赔款的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
(4)关于处理中国山东的问题。
巴黎和会不顾中国的基本权益和合理要求,竟然做出了这样的规定:根据1898年的中德条约及关于山东省的其他一切协定,德国所获得的胶州地区、铁路、矿山、工厂、海底电缆和“一切附属之权利均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
”同时规定,将德国在胶州地区之“民政、军政、财政、司法”档案,以及涉及山东主权的“各种文件”“移交日本”。
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无疑是严厉的制裁和骇人听闻的掠夺,尤其是巨额赔款的负担完全落在德国劳动人民的肩上。
列宁谴责这个和约“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于奴隶地位。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
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
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
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
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第一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第一章战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力量对比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第二节对战败国的处理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2、五国和约的签署3、四强分区占领德国4、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第二章冷战的形成第一节美国的全球战略1、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联合国家宣言(2)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杜鲁门主义(1)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和遏制思想(2)丘吉尔富尔顿“铁幕“说(3)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3、马歇尔计划第二节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2、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3、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第三节德国的分裂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结2、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3、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1)《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签订(2)北约的诞生(3)从普利文计划到巴黎协定(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第三章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确立2、中苏结盟(1)中苏结盟的背景和原因(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议的主要内容(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3、新中国外交的开展(1)与友好国家建交并发展关系(2)清理在华帝国主义势力(3)中美关系第二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1、朝鲜战争(1)朝鲜半岛光复与南北独立(2)美军介入并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4)朝鲜停战谈判2、印度支那战争(1)八月革命(2)法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3)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3、1954年日内瓦会议(1)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2)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讨论第三节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其在亚太的同盟体系1、美国单独对日媾和(1)旧金山对日单独和约(2)《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2、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1)《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缔结(2)《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缔结第四节亚洲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1、尼西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2、印巴分治(1)印度教徒同穆斯林发生教派冲突(2)蒙巴顿分治方案(3)克什米尔成为印巴冲突的根源第五节战后中东1、叙利亚与黎巴嫩获得独立2、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二)号决议(2)第一次中东战争3、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第二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第四章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机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一节冷战对峙下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1、苏联“三和”路线的确立2、美苏冷战政策的强化第二节苏联缓和与西方关系的最初努力1、奥地利国家条约2、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3、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4、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第三节美苏关系:从局部危机到有限缓和1、戴维营会谈2、U-2飞机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3、苏美首脑维也纳会议4、第二次柏林危机5、古巴导弹危机6、美苏“热线”的建立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第四节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1、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的“冻结”2、葛拉斯保罗会谈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五节社会主义阵营:从内部危机到公开分裂1、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与反复2、波兹南事件3、匈牙利事件4、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勃列日涅夫主义5、中苏分裂第五章西方阵营的变化第一节西欧走向一体化1、战后西欧一体化的原因2、从《巴黎条约》到《罗马条约》3、欧共体的扩大第二节戴高乐主义1、法德和解2、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法苏关系与法中建交第三节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1、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2、《东方条约》3、《四大国协定》与两德《基础条约》第四节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1、《新日美安全条约》与日美关系2、无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形成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亚非会议的召开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77国集团的形成第二节亚洲国家的反帝反霸斗争1、印度支那人们的抗美救国斗争2、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第三节阿拉伯国家反帝反霸反侵略斗争1、苏伊士运河事件与第二次中东战争2、艾森豪威尔主义3、第三次中东战争4、第四次中东战争5、埃以《戴维营协议》第四节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霸斗争1、英法葡殖民地的瓦解2、刚果事件3、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4、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百人种族主义的斗争(1)津巴布韦取得独立(2)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覆灭(3)纳米比亚取得独立第五节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斗争1、多米尼加反美斗争与美国的干涉2、巴拿马争取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的联合自强与反霸斗争第六节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南北对话2、南南合作3、发展中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第七章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第一节美国的内外困境第二节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主义的出台2、美国的战略收缩第三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2、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贸易协定》5、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2)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7、中欧裁军会议第八章美苏争霸新态势第一节缓和背景下的美苏对外战略1、卡特政府与缓和战略2、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第二节苏联的扩张浪潮1、苏联在南亚的渗透2、苏联在非洲的扩张3、苏联支持越南反华与侵略柬埔寨第三节苏联入侵阿富汗与卡特主义的出台1、苏联入侵阿富汗2、卡特主义的出台第四节里根上台与美苏新冷战1、新遏制战略2、美苏军控谈判失败(1)欧洲中程导弹谈判及其失败(2)裁剪战略核武器谈判及其失败3、“战略防御计划”与美苏军备竞赛的升级4、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反击5、美国与波兰危机第三编战后两极体系的瓦解第九章走向多极世界第一节国际关系的新变化1、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2、无第二节主要国家的改革与对外关系变化1、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欧共体的深化与扩大(1)政治一体化的发展(2)“尤里卡“计划(3)建立统一大市场3、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日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的动荡1、两伊战争2、黎巴嫩战争3、柬埔寨问题4、中美洲动荡与拉美债务危机(1)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动荡(2)孔塔多拉集团与利马集团(3)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4)拉美债务危机第十章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美苏关系第一节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第二节苏联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1、以让步推动裁军进程2、通过首脑会晤改善与美国的关系3、谋求建立“全欧大厦”4、减少对第三世界的卷入,改善苏中关系第三节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第十一章雅尔塔体系的崩溃第一节东欧剧变1、波兰:团结工会上台2、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围绕重评历史展开的变革3、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转变4、民主德国:柏林墙的坍塌第二节两德统一1、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2、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1)德国统一后与军事联盟的关系问题(2)统一后的德国与波兰边界问题(3)结束四大国在两个德国的“权利和责任“问题第三节苏联解体第四编向新的国际体系过度第十二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政策第一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第二节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加强安全的战略(1)灵活的有选择的参与军事战略(2)新时期的同盟战略与整体的地区安全战略(3)美国参与的和平行动的指导方针2、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的战略(1)战略贸易理论与国家出口战略(2)倡导自由贸易体制谋求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3)公平贸易口号下的单方面强制手段3、促进民主战略(1)“民主和评论”与人权政策的提出(2)支出俄罗斯的民主改革进程(3)西半球民主共同体与对海地、古巴的制裁第三节乔治·W·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1、抨击“接触战略”:2001年美国《四年防务审查报告解读》2、“9·11事件”和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第十三章欧洲格局的重建第一节前南地区的动荡1、波黑内战2、科索沃战争第二节从“马约”、“阿约”到“尼约”: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3、欧盟东扩第三节冷战后的北约1、北约重新整合2、北约东扩第四节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1、向西方“一边倒”时期2、“多极化外交”时期3、普京的“务实外交”第十四章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势第一节APEC的建立与发展1、APEC的建立和中国代表权问题2、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节冷战后的东北亚1、朝鲜半岛的核危机2、朝韩首脑《6·15联合宣言》和朝鲜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3、冷战后的日本第三节冷战后的东南亚1、印度支那局势趋于平稳2、东盟地区论坛和“10+3”、“10+1”机制第四节南亚局势与印巴关系1、南亚局势2、印巴局势第五节阿富汗和中亚局势1、“9·11事件”前的阿富汗局势2、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3、冷战后的中亚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第十五章冷战后的中东和非洲局势第一节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核查危机1、海湾战争2、美伊核查危机第二节马德里和平进程起步1、马德里和平会议的召开2、多边谈判3、约旦河以色列问题的政治解决4、叙以和黎以谈判第三节奥斯陆协定和起伏跌宕的巴以谈判1、奥斯陆协定(1)巴解自治和以色列相互承认协议(1993年9月9日)(2)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1993年9月13日)(3)《加沙-杰里科协议》(1994年5月4日)(4)《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度协议》(1995年9月28日)2、巴以和平进程总体僵局、局部进展的阶段(1)《在希伯仑重新部署军队的议定书》(1997年1月17日)(2)《怀伊备忘录》(1998年10月23日)(3)《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4日)(4)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2000年7月11日至25日)3、巴以谈判全面停滞第四节冷战后的非洲局势1、冷战结束带来的冲击(1)前苏联“非资本主义道路”破产所产生的影响(2)西方国家的诱压(3)部族主义对国家的稳定提出挑战(4)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乘虚而入2、非洲发展的前景和中非合作第十六章联合国任重道远第一节联合国改革1、联合国机构改革(1)加利改革的挫折(2)安南《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2、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第二节第二代维持和平行动1、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2、《和平纲领》3、第二代维和行动(1)冷战后维和行动的特点(2)联合国索马里行动的挫折第三节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的进展1、《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重点-笔记
1948年4月,苏联以柏林属于苏占区为由开始对进入柏林的人员和物资进行检查,此举引起了美军的强烈反应。
6月,美英法在德国西占区实行新的货币政策,随后不久苏联也在苏占区和柏林实施货币改革,并全面切断了柏林和西区的水陆交通,使柏林局势骤然升级。
但美苏双方行动均有所克制,后经双方秘密协商,苏联于1949年5月取消了柏林与德国东西占领区间的一切限制,柏林危机方告结束。
此次危机是美苏在中欧地区的一次较量,对德国的分裂起了推动作用,危机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出现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约: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意、挪、丹、冰、葡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采取共同防务政策,加强各国军事政治合作与协调以对抗苏联的威胁,同年8月北约组织正式成立。
北约的实质是美国在军事政治上控制西欧各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巴黎协定》:1954年九月到十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西德、意大利在伦敦召开会议,就欧洲防务问题达成协议并通过了12个文件,统称《巴黎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西德恢复主权,可以建立50万人的国防军,但美英法部队继续留驻;接纳西德加入北约;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更名为西欧联盟,删除原条约中有关“防止德国侵略复活”的条款并接纳西德和意大利参加;西欧联盟在军事上纳入北约体系。
美国通过该协定不仅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的目的,而且也使西欧联盟在军事上完全成为北约的附庸,达到了控制其西欧盟国的目的。
华约:冷战开始后,为了对抗美国和西欧各国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确保自身国家利益,苏联与于1955年5月联合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在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合作关系和联系,其实质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诸侯和法国在X斯特谈判的会议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在奥斯那布鲁克谈判的会议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
其主要内容为:各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阿尔萨斯割让给法国;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各德意志邦能确定自己的教会;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意义:开创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是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在欧洲大陆形成“均势”格局;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建立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4月7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双方:法国、西班牙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于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乌德勒支和约》的主要内容:瓜分了西班牙;承认波旁王朝的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使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荷兰取得南尼德兰堡垒;英国占领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并获得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手中取得西属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地区和萨丁堡;葡萄牙得到亚洲的贸易权。
《乌德勒支和约》的意义: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维护,大国势力不断被削弱(例如法国),小国势力不断增强(例如普鲁士和英国);普鲁士也加入了强国之列;英国从一个岛国发展为欧洲的一个强国,且获得海上主宰权。
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个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商谈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
外交学院考研战后国际关系史中东大事记
巴以冲突的起源:1917年《贝尔福宣言》,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1939年英国发表“白皮书”,开始限制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1942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决定武力建国1946年7月《莫里森—格雷迪计划》“分省自治”,阿犹双方反对1946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提出分治计划,美国支持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二)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反对1948年5月以色列独立,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读《独立宣言》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宣战1949年2月至7月,停战;美国操纵联合国支持以色列获胜,阿拉伯国家未建立巴以和平的进程:伊扎克.沙米尔1991年9月贝克《和平谅解备忘录》,阿以双方均表示有条件地接受1991年10月马德里和平会议美国主导。
领土问题上,双方言辞激烈,没有达成协议。
但会议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1月莫斯科部长级会议,共3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至1995年底,指导委员会六次会议,效果不明显伊扎克.拉宾1993年2月起,巴以代表在奥斯陆进行长达半年的14轮秘密谈判;8月26日,巴解中央委员会执委阿巴斯与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就加沙地带和杰里科先行自治问题达成协议1993年9月9日巴解自治和以色列相互承认协议;1993年9月13日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美俄见证;正式宣布结束了巴以双方势不两立的敌对状态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签订《奥斯陆协议》1993年9月14日约旦、以签署《和平框架协议》,规定了双方谈判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1994年2月叙利亚、以双方政府、军方多次谈判,争论的焦点是边界问题,无果。
1994年5月4日《加沙-杰里科协议》标志着五年的巴勒斯坦自治过渡期正式开始,95年《进一步移交权责的决定书》,巴勒斯坦获得除国防、外交等以外几乎所有权力1994年7月约以《华盛顿宣言》,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并根据联合国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实现和平1994年10月约以《和平条约》,11月约以建立了外交关系1995年8月约旦会议决议,取消了对以色列的禁运1995年9月28日《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第二个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了自治权,巴勒斯坦的历史也因此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996年佩雷斯坦“阿布迪斯方案”下台,激进势力引发了双方冲突;内塔尼亚胡“四不”政策:不谈判耶路撒冷问题,不同意巴勒斯坦建国,不放弃戈兰高地,不停止扩建定居点。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引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挑战?类似中世纪:主权国家不明显,出现了多种主体。
⏹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人权高于主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新中世纪主义”等•但同样也有人认为国家权力在上升。
什么是威斯特伐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1、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变革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世纪:封建制和基督教世界⏹两个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文化复兴,the Renaissance)•14-16世纪,主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出世→入世•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兴→“人的发见”→欧洲思想史上的革命•表现: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思想、教育、娱乐等•原因:人的观念、制度•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53-1546)•反对教会颁发赎罪券•“九十五条抗辩书”(”九十五论纲“),1517年•影响迅速波及全德及欧洲•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法国神学家•《基督教原理》2、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火药、枪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变化•枪、炮的威力使得骑士的重要性下降,步兵和炮兵的重要性上升(意大利战争中的雇佣兵)•促使君主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来增加财力,以支撑军费开支•商人、城市地位上升(代议制),因为君主要向他们征税。
•13世纪后期开始官僚制(税务官、大臣)的出现•绝对君主制国家时代到来⏹交通的演进与商业革命•14、15世纪伊比利亚国家的数学、天文学、制图学、造船术的进步→船的活动范围从欧洲沿海扩大到大洋。
它还创立了早期国际法。
•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海外贸易和殖民→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促进了国家本身的建设⏹印刷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类思想的表达、穿播和保存方式•古登堡(约1400-1468),活字印刷术•圣经、实用类书籍•传播文艺复兴的成果•教会内部的争论•“宗教信仰是一件私事”•宗教改革欧洲封建制欧洲封建制是日耳曼人的创造。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二战的爆发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二战的爆发笔记第七章二战的爆发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二节七七事变和二战开始各国对全面侵华的态度美国。
美国拒绝施行中立法。
苏联大力支持中国抗日。
英法反对制裁日本。
第三节慕尼黑阴谋慕尼黑会议和协定慕尼黑协定是纵容齐鲁饿着的绥靖政策的顶峰,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1939年欧洲的政治危机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英法苏谈判英德秘密会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1939年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
苏联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
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
斯大林于8月21日接受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
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
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
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它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加剧了法西斯集团之间(德日)的矛盾,也为苏联赢得一段和平建设时期。
第八章二战的扩大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第一节战争初期各大国的政策英法宣而不战第二节法国败降和各大国政策的变化美国的租借法第三节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国际新格局英国联苏抗德大西洋宪章二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
外交学院考研战后国际关系史西欧日本大事记
欧洲一体化:一、原因:1.战后两极体制下,西欧自强的需要;2.美国遏制苏联,重建欧洲势力均衡,促成西欧联合;3.避免战争,欧洲安全的需要,法德联合是基础;4.欧洲联合思想和统一运动长期发展二、经过:1948年布鲁塞尔条约,英、法、比、荷、卢《关于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和集体正当自卫的条约》,英首倡,美支持,西欧响应。
1949年5月欧洲委员会,目标模糊,没有实际决策权力1950年法国普利文计划,目的遏制德国,限制美国1951年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法、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正式成立1954年《巴黎协定》,西德恢复主权,重新武装,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54年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更名为西欧联盟,英法比荷卢+西德、意大利;西欧联盟在军事上纳入北约体系1957年六国《罗马条约》,签署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C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AEC,将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逐步纳入一体化进程的总目标1965年“空椅子危机”,法国由于与其他成员国在共同农业政策上的分歧,抵制共同体会议和活动长达半年之久,担心欧洲一体化朝着超国家方向发展1966年“卢森堡妥协”,共同体统一市场的战略目标因此停顿下来1967年欧洲共同体EC,简称欧共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并1970年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政治合作、安全与防务合作,欧共体建立欧洲政治合作机制(EPC)1972年欧安会筹备会议,拟定《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1973年第一阶段外长会议,批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1973-75年第二阶段专家会议,1975年第三阶段首脑会议,签署《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最后文件》1973年开始中欧裁军会议,1989年结束,无果,19个北约和华约国家参加1973年欧共体第一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1981年第二次扩大,希腊1985年《单一欧洲法案》(SEA),87年生效,欧共体理事会决定争取在1992年底前建成统一大市场;建成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自由流动的“无边界”内部市场。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1. 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具有与国别史相区别的特质。
然而,三者之间的学科分野却也非常显著。
外交史的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外交行为上,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几乎不加涉及;世界史的叙述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国的外交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叙述主体;而国际关系史则介于外交史和世界史之间,它既需要具有世界史的全球视野,又需要以外交史作为它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或“只见森林”两种有失偏颇的窠臼,才能避免体例上的僵化与空泛。
但是,光区分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还不足以建构国际关系史自身的学科自律性,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国际关系史的旧有体例,并对其进行新的建构。
2. 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本课程是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
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其中层次中包括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部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在互动能力方面缺乏理论上的自觉)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国际格局。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年的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第一节苏维埃俄国反帝、反殖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①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几十年来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其推行重新瓜分世界政策必然结果。
一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各主要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一战是世界历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转折。
②十月革命开辟了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促进着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
③一战期间,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强迫人民参加战争,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④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由于出现了苏维埃国家,国际社会不再是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社与资的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
和平法令由列宁起草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同德奥集团与1918年3月签订的结束战争状态的条约。
波兰、立陶宛等脱离俄国,乌克兰和芬兰独立,俄军退出卡尔斯等地,俄军完全复员。
《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的条约,它使苏俄丧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但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和平环境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
德国站战败后,同年11月苏俄宣布废除该和约。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笔记六、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1.越南和朝鲜革命的胜利越南八月革命胜利,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起人民革命政权。
胡志明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脱离与法国殖民关系,废除法国一切特权。
粉碎了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解开越南历史的新篇章。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获得解放。
9月建国。
后因美国操纵联合国军进驻,导致朝鲜分裂。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对内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东南亚和南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战后初期,印尼人民发动八月革命,开展了一场抗击英、荷殖民主义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
1945年8月17日苏加诺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
在菲律宾人民不断斗争下,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成立。
该国人民为争取独立和民主政治进行了坚决斗争。
推翻亲美独裁政治,建立民主政权。
3.1945年3月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联盟发动全面大起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
英俊借此机会占领缅甸主要阵地,企图恢复殖民统治。
此举激起缅甸人民反抗浪潮。
在缅共领导下,爆发战后历史上最大全国性总罢工。
英国迫于压力,同意谈判。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成立,正式脱离英联邦。
标志缅甸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开始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4.战后初期,鉴于世界民运高涨和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英国为继续保持殖民利益,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通过蒙巴顿方案,印巴独立建国。
基本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加速了英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5.西亚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蓬勃发展战后,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依然处于英法军事占领下。
严重威胁两国的民族以利和国家主权。
2017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历年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重点笔记
国际关系考研真题解析,考研参考书,高分经验,考研辅导一.2017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711政治学综合一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④《政治学十五讲》(第二版),燕继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02国际关系史①《简明国际关系史》,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②《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真题(近两年换参考书较多。
因此政治学理论参考前2年,国关史参考前5年即可。
)国际关系史2010名词解释:日美安全条约中导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伊朗人质危机勃兰特委员会简答题:简述欧洲一体化取得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论述:1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原因、特点和结果2011名词解释:西欧联盟NPT非盟奥斯陆协定马岛战争简答题:1、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建立2、评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论述题:1、论述苏联战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结果2、论述北约的形成及战略演变的过程2012名词解释:哥穆尔卡《美苏中导条约》上海合作组织单一欧洲法案简答:一.北方四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二.新东方政策原因及表现?论述:一.论美苏冷战过程中三次缓和的原因及表现?二.评析联合国安理会改革/2013:名词解释:让·莫内、《旧金山合约》、赫尔姆斯—伯顿法、科索沃战争、三环外交简答:试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及表现试述巴基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1.试述冷战后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2.试述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2014名词解释:不结盟运动、阿拉法特、克什米尔问题、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简答:1.评价马歇尔计划2.分析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及影响论述:1论述二战后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变化2.从欧洲一体化进程分析其阻碍性因素2015名词解释:拉宾、柏林墙、日本和平宪法、国际联盟简答:1.美国20世纪70年代对外政策的原因、表现及结果2.冷战后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演变论述:1.比较一战后和二战后亚太地区安全秩序2.评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育明教育状元集训营政治冲刺资料4-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亊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
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
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
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
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进程:1950年5月——1951年《巴黎条约》——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1991年“马约”
——1997年《阿姆斯特丹条约》——欧共体的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
动力:P129-131
1、对欧洲历史上多次战争的忧虑和反思,希望永远制止战争
2、试图形成独立力量和政治实体
3、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增进各国经济实力
4、确保各成员国的和平安全和均衡发展
5、可防止大国霸权主义滋生和入侵
6、联盟可以确保小国利益
八、二战遗产
美苏对峙的冷战局面替代了以欧洲军事竞争为中心的态势。
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全面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大国强国政治性质,但同时提倡民主、和平、独立,规范美苏争霸规则,un诞生),客观上促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