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P11;传播学的任务;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P29;口语的局限;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P30;文字发明的意义;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P33;电脑,电;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 NII NII,,GII GII))P39P39;我国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 signal signal)的特点)的特点P44P44;象征符(;象征符(;象征符(symbol symbol 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P51;象征行为的特点;象征行为的特点P51P51;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P53P5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韦弗数学模式(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P78,主我客我的关系,主我客我的关系P79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度化)P83-84P83-84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P89;群体的两个特征;群体的两个特征P90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P92;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中的作用((对内、对外对内、对外)P93 )P93(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P94;信息压力的概念;信息压力的概念P95P95;趋同心理的概念;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P103;三个特点;三个特点P103-104(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P111(倒数第(倒数第9行)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P114;施拉姆的概括;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P117;电影的出现;电影的出现P118P118;广播的出现;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的肯定态度“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布莱士、(布莱士、塔尔德、塔尔德、塔尔德、库利的观点)库利的观点)P121-122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P123;对两种观点;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P136;主要原理原则;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P138;主要原理原则;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P139;主要观点;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P141;列宁主要观点;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 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P150;局限;局限P149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P164;新闻报道宣;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曼海姆观点)P179P179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P181;收听肥;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练习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 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产生的,意味着个人对思考的对象做出断 定或结论,这是人们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 础。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信息的理解(通过语句解析 知识等来理解信息主旨)
信息主旨的创成
信息表现媒介
情境 ,空 图表的 语句的
间再认 再认
再认
物体的 图形的 单词的
再认
再认
再认
要素的 文字的 音节的
再认
再认
再认
音场的 再认
音源的 再认
因素的 再认
语言讯息 的生成
非语言讯 息的生成
单词的 生成
信息表现 单位生成
发语的 笔记,描绘 表情的 动作指令 动作 指令 动作指令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第一节 人内传播 ?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 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原创】《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际传播课件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 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 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通过因 特网互送电子信件
人际传播的场面也是丰富多彩的
• • • • • • • • • 严肃认真的讨论 剑拔弩张的争吵 语重心长的教诲 轻松愉快的玩笑 情意绵绵的情话 倾心吐腑的促膝交谈 关怀备至的叮咛嘱托 虚与应付的逢场作戏 ……
•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 行的,必须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 • 因此,人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肯定也要与他人和一定的社 会行为规范相联系,这样才会符合一个社会认可的真善美 价值尺度。
• 微表情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 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 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 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 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 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 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 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 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 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 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 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 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 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什么是人际传播?
•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活 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 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 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 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基本动机)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镜中我”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对自我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 “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我自己。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
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表达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3、五种传播系统:人内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传播。
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此,通过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播障碍和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自我完善的系统。
5、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
6、精神交往理论:〔1〕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两者在研究对象和范畴上没有本质区别,精神交往理论可视为马、恩的传播观。
〔2〕主要内容:陈力丹〔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①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想联系;②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导致一种“经济基础决定论”;也不能无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活动,否则就会像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那样在理论上“头重脚轻”〔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困境〔大多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论调〕;③同时还要注意将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开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五章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1.感觉——即人通过眼、耳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 属性如颜色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 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 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 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 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短期的、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 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 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等,只有在与他人 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 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 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 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自我表达的媒体
传播学理论
返回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
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免费下载⾃⼰在收集的,好像在⽹上还没看见全的咧,与⼤家分享了吧,呵呵,都要为了梦想努⼒坚持哦!第⼀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②特点:⼀种信息共享活动;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传播双⽅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种⾏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我创造、⾃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之间、个⼈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化背景⽅⾯的隔阂。
有⽆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为(媒介的⼈与⼈的社会关系)⼀定的精神⽣产与精神交往与⼀定的物质⽣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产⼒的发展⽔平制约精神。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九)、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九)、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件
应
7.这个反应又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人——这样,传播过程 就按照这样的环节继续进行下去……
人内传播: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Ⅰ题目1,5,9,13,17,21,25小计: Ⅱ题目2,6,10,14,18,22,26小计: Ⅲ题目3,7,11,15,19,23,27小计: Ⅳ题目4,8,12,16,20,24,28小计: 打“√”的给1分,打“×”的给0分,总分:
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 与他人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 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不 过,这种反映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 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3、内省式思考
●内省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反思,也是人内传 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 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 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 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 系。”
——威尔伯·施拉姆
人类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一、人内传播
(一)定义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其一,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目的 是完善个人的修养,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 贯性;
其二,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解决现实问 题为目的,称为 “内省式思考”。这里探讨的 主要是后者。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 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 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发 生。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无法以过去的习 惯做法立即作出反应,因而内省式思考就 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决策。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b5E2RGbCAP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 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 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p1EanqFDPw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 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DXDiTa9E3d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RTCrpUDGiT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着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2.3.“把传播(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此,通过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播障碍(41.2.(缺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文字传播时代(使得文化得以保存和远距离传播)-印刷传播时代(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影像以及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其特点为: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④经济全球化。
第三章符号(sign):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1.(1(22.(1(2象征符。
意义(1.意义(符号学的角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重点复习笔记
郭庆光笔记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主
义Leabharlann 客的我象
我
征
符
图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 1990-1987)在《象征互动论》(1969)提出人能够进行自我 互动(self interaction)。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 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 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 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发现并发现建 立合乎逻辑的、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 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是“从已知 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 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 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 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三)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1863-1931)最早从传播的
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主我”(I)和“客我” (Me);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 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
发语 系列
笔记 系列
描绘 系列
表情 系列
<信息创成层> <信息表现层>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听觉信息 视觉信息接收系列 听觉信息接收系列 输出系列 视觉信息输出系列
信息输入过程
信息输出过程
图 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二)人内传播的性质
(二)人类传播的性质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 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 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 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 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 类型的传播都必须伴随着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 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1)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2)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3)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4)输出装置:发声,表情,动作
2.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见下页图)
<意志层> <理解层> <再认层>
<知觉层> <感觉层>
态度、意图、目的、情绪的创成 信息理解媒介
<意志层>
信息的理解(通过语句解析 知识等来理解信息主旨)
信息主旨的创成
信息表现媒介
情境,空 图表的 间再认 再认
物体的 图形的 再认 再认
要素的 文字的 再认 再认
语句的 再认
单词的 再认
音节的 再认
音场的 再认
音源的 再认
因素的 再认
语言讯息 的生成
非语言讯 息的生成
单词的 生成
信息表现 单位生成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练习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 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产生的,意味着个人对思考的对象做出断 定或结论,这是人们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 础。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的认 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外延是同类事物的 集合或范围。内涵是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共同特征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基本工 具,有了概念,人们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概念是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把一个符号与 一类事物联系起来。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 各个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是对事物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我们看到整个 西瓜,知道了西瓜的形状、颜色;看到切开的 西瓜,知道了瓜瓤的颜色、香味;吃了西瓜, 知道了西瓜的味道。这些都是知觉。
发语的 笔记,描绘 表情的 动作指令 动作 指令 动作指令
边缘、短点等 图形要素的知觉
二次生理媒介
音素的知觉
运声 动带 符口 号腔 化
符笔 号记 化动
作
符描 号述 化动
作
符表 号情 化动
作
一次生理媒介
明暗、 色彩感受
音强、 音高感受
筋腱、肌肉运动
非语言 语言 系列 系列
语言 系列
物理媒介
非语言 系列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 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 硬、冷热等做出的反应。感觉是人类传播的出 发点。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