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实践与探索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实践与探索
共课 , 也成 为培养 新世纪复合型人才 , 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举措 。上海海洋大学 开设 环境保护概论课 程 已有7 的历史 , 年 累计选修 的学生达7 0 0 多人 , 此课 的 开设 对提高在校大学 生的环境意识 、普及环境保 护知 识 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 中, 也存 在 一些问题 : 教学 内容繁 多且更 新速度快 , 教学课 时不 足, 学生专业基础差异 大 , 合适的教材选择 困难等 。鉴 于上述情况 , 本文从环境保 护概论多年教学 实践 出发 , 通过分析教学 中存在 的问题 , 探索合适 的教学模 式 , 以 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 与可持续发展素养的 目的。
防治 , 四专题 : 第 环境管理 和环境 影响评价 , 五专题 : 第 IO 40环境 管理系列标准和清 洁生产 , S 100 第六专题 : 可 持续发展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 。与传统 的环 境保护概论 相 比, 增加 了一些环 境社会学和环境伦 理学 的内容 , 培 养 学生 以马克思 主 义哲 学 观认 知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问 题 ;掌握运用社会学 、管理科 学的知识保护环境 的能

基于课程特点 , 建既有继承又 有创 新的 内容 构
体 系
环境保护概论 作为非环境专业 的公 选课 ,课程设 置 的 目的是希 望在传授环境保护 知识 的同时 ,激发学
生保护环境 和实施可持续发展 的热情和责任感 ,使学 生成 为保护环境 和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 力量 。选修环境保 护概论 的非环境 专业 学生 的专业不
成功 的经验。作者结合 多年来的教 学实践 , 着重 阐述 了环境保护概论教学 内容体 系的构建、 多元化教 学方法的探
索、 考试考查形式和 实习实践 活动的改革等, 以期推动我 国的公共环境教育。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 9No . 3
Ma r . 2 O1 3
《 环境学概论》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郭 大 立
( 赤峰 学院 资 源与环境 科 学 学院 ,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 :本文在对《 环境学概论》 课程教学 内容做深度解读的基础上 , 提 出课程改革的几点具体措施 ,
革新授课方式 ,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提升课堂教 学 质量 . 2 . 1 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 中具有许多特有 的优 势, 比如形象直观 , 显著提高教学容量 , 节约教师板 书时 间等 . 结合 本课 程考 虑 , 可 以根据 课 程章 节安 排 播放 定 的影像资料 , 使环境问题与我们 日 常生活合起
第2 9卷 第 3期 ( 上)
2 0 1 3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及大气 中的主要污染物等 内容后 , 硫 氧化物 、 氮 氧 化物 、 碳 氧化 物 的形 成 机制 、 转 化过 程 、 形 成 的最终 产 物和 污染 物 的扩 散 特 点是 讲解 的重 点 和难 点 . 讲 授过 程 中包 括 了大量 化学 反应 方 程式 以及 空燃 比 、 二次 污染 物 、 光化 学 氧化等 重要 概念 . 在水体部分 , 主要 内容为水体 中主要污染物 以 常 见有 机污 染 指标 如化 学 耗氧 量 ( C O D) 、 生化 需 氧 量( B O D) 、 总有 机碳 量 ( T O C) 等水 处 理 过程 中极 为 常 见 的专业 术语 为讲 解重 点 , 然后 结合 有 关 高等 数 学知识 , 归 纳 水 体 中污 染 物 的扩散 规 律 , 进 而 建 立 河 流水 质模 型 , 再 利 用模 型对 不 同情 况下 的水体 进 行 评估 预测 . 土壤部 分 中 , 在 总结 相关 物 理化 学学 科 知识 的 基础上 , 让 学生 掌握 各种 离 子在 土壤 体 系 中 的交 换 吸附 性质 和氧化 一 还原 特性 , 从 而进 一 步 了解 土壤 净 化 的机 理 . 固体废弃物部分 , 固废资源化技术部分需着重 关注.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Gene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I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大气环境、生态学教材:郑有飞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

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介绍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因为是概论性的,故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集中讲解环境学基础理论,集中讲述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环境学的基本概念,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四项基本原理和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全球环境、人口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验、领悟环境学基本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科学的由来难点:环境科学研究的组成和分支第2章大气环境(5学时)(1)掌握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3)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综合防治与管理重点: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难点:大气的温度场;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确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第3章水环境(4学时)(1)掌握水环境概念、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的危害;(2)理解天然水的循环;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3)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转化和迁移;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难点: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第4章土壤环境(3学时)(1)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2)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发生类型(3)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发生类型难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背景值及其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第5章固体废物与环境(2 学时)(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2)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资源化系统(3)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 当 前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 大 多 是 先 指 定 教 材 , 再 依 据 指 定 教 材 内 容 组 织 教 学 , 且 教 学 大 纲 、考 试 大 纲 和
实 习 大 纲 都要 求 紧扣 教 材 .因 此 ,一 旦 教 材 确 定 ,教
学 内 容 就 随 之 阎 定 下 来 , 无 论 专 业 与 方 向 如 何 , 其 教
与治 理 技 术 ,结 合 环境 质量 、城 市 环 境 、区域 环 境 进 ’ 行分 析 评 价 与规 划设 计 , 剖析 人 口 、能 源 、资 源 与环 境 之 间的 矛 盾 及 其解 决 途 径 等 问题 。本 文 主 要 面 向资
源 环 境 与城 乡 规 划 管 理 专 业 的 培 养 目 标 和 专 业 特 点 ,
・教 材 与 教 法 研 究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境学 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万 大 娟
( 南 师 范大 学 资 源 与环 境 科 学 学 院博 士 ) 湖
I 摘 要 】本 文 在 分 析 课 程 特 点 和 专 业 背 景 的 基 础 上 ,研 究 当前 资源环境 与城 乡规 划 管理 专 业 《 境 学 环
学 内 容都 基 本相 似 ,未 能 充 分 体 现 不 同专 业 的 培 养 目
为 环 境 类 及 相 关 专 业 的 主 干课 程 以及 其 它 专 业 的校 选 课 程 ,充 分 显 示 了本 门 课 程 的 重要 性 及 其 应 用 领 域 的
广 泛性 。 作 为 理 科 专 业 的 资 源 环 境 与城 乡 规 划 管 理 ,
方 案 的设 计 和分 析 过 程 中 。因 而 在 本 门课 程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侧 重 于理 论 教 学 ,多 以 教 师 采 用 多媒 体课 件进 行 讲 授 与分 析 为主 ,教 学 方法 和 手段 较 为单 调 。

“环境学概论”教学方式探讨

“环境学概论”教学方式探讨

“环境学概论”教学方式探讨【摘要】“环境学概论”课程是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结合该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从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式探讨,以期为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discussing about teaching approaches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guo pan-jang wu shu-wen(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 west forest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650224,china)【abstract】”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course is the art design(city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combining with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target of teaching, from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four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art design(city environment)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teach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practice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数量的激增,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本世纪的一个主要主题。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探析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探析

2010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2,2010第26卷JO UR N AL O F EDUCAT I O NAL INST ITUTE O F J I L IN PR O V IN C EVo l 126(总252期)Tota l No 125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孙 岚(—),女,陕西西安人。

硕士,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探析孙 岚(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摘要:研究性教学目前在教学领域是备受关注和普遍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由于各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差异性及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情境性,就需要探索和构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或模式。

本文从研究性课堂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研究性课外教学、建立立体成绩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探讨构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2—0149—02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

其一,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弥补了传统的教师单向度知识灌输的缺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主动性。

其二,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这一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不再局限教材内容,而是向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做深度拓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搜集整合出更具开放性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实践方面,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开放的思维品质。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c o u r s e s 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 c u l t i v a t e i n t e r e s t i n l e a r n i n g ,i mp r o v e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s t i l l t h e c o n c e p t f o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a s t e a c h i n g i d e a s b y c o mb i n i n g t e a c h i n g p r a c t i c e s ,S O t h a t i t c a n b e a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u r t h e r i mp r o v i n g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t h e t r a i n i n g . Ke y wo r d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T e a c h i n g i d e a s ; T h e r e f o r m o f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生听 , 这是最 基本 的教学 模式和学 习方法 , 学生 的基础知识
掌握 的比较扎实 , 即所谓 一朝学 习 , 终 身受用 。但 现在终 身
受用 的知 识越来越 少 , 知识正处在 日新月夜 的变化 时代 , 这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7 5・

到更好的教学效果。f 3 】
1 . 采 用 案例 教 学 ,理论 联 系 实际
职业时空
三 、注重实践教学
2 0 1 4 年 2 月
1 . 选 择环 保 杰 出企 业 ,开 展 实地 考 察 通 过理 论教 学 ,学 生 对 理 论 知识 还 缺 少直 观
在课堂上要注重师生互动 ,以培养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培养学 生思考解决 问题的能力。如在讲 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 ,只需提供一些典型 的环
境 污 染 时 间 案例 , 让 学 生 分析 其 中 的原 因和 后果 ,
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学 内容 ,组织学生 到蒙牛工 业 园区等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学 习,把校外实习基 地作为第二课堂 , 使教学过程 中理论与实践结合 , 技术与工程结合 。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后 ,带领
学 生 去 蒙牛 工 业 园 区进 行 参 观考 查 。 蒙 牛 具有 全
“ 水污 染 控 制技 术 ” 、“ 固体 废物 处理 与处 置 ” 、
夕可 以完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进需要人类
社会整体的协调和配合。即将步人社会的大学生 , 应当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 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因此 ,加强对高校学生环 境保护的教育尤为重要。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2 0 0 6 年开始招收环境监测 与治理技术专业 ,开设 了 环境保护概 论》专业 基 础课 ,同年面 向全院学生开设了相 关的公共选 修课程 ,任课教师全部为环境教研室教师 。传统
“ 环境 管理 与规划 ”等课程 ,故在 ( ( 环境保 护概 论 课程 中这 些 部分 内容 的学 习 不作 为讲 解 的 重点 , 而多 以参观实 习、 案例教学 的方式 进行教 学 。【 1 环境 保护 的基 本概 念 、环境 法规 、能源 与环 境 、最 新环 保理 念 的分析 是 我们理 论 教学 的重 点 。 在课程 讲授过程 中, 在保 留经典 知识的 同时兼 顾环 境保 护 的前沿 技术 与 发展动 向 ,不 断对 相 应 内容进 行更 新和 深化 , 以拓 宽学 生 的

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及教材选择——以环境学概论课程为例

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及教材选择——以环境学概论课程为例

学过程 中的教学模式 和教 材选择进行分析 ,为提 高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参 目标
( 一 )双 语教 学 的 内涵
模式 ,双语 教学 的 目标 主要 可 以体 现在 知识 目
标 、语言 目标和思维 目标三个不 同的方 向[ 2 1 。上述
三个 目标 中 ,知识 目标 是 最 重要 的 ,无 论 双语 教 学 还是 传 统形 式教 学 ,都 是 教 学 的 不 同 形 式 ,最
1 . 渗透式教学模式。指在双语教学过程 中以中 文讲授为 主 ,穿插使用英 语讲解一 些名词术语 。 J t L # f , ,课堂板书或多媒体课件 内中、英 文词汇大
第1 1 卷 第4 期
2 0 1 3 年8 月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1 1 ( 4 ) : 1 1 3 - 1 1 4
Au g . 2 01 3
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及教材选择
以环境 学概论课程 为例
姜 昭 王晓辉 张 颖
(东北 农 业大 学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3 0)
是 :在教育过程 中,有计划 、有系统地使用两种
语言作为教学媒体 ,使学生在整体学识 、两种语
言能力 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 的文化学 习及成长
上 ,均 能达 到顺 利 而 自然 的发展 。 ( 二 )双语 教 学 的 目标 依 据 设 置双 语 教 学 的 出发 点及 此 类 课 程 教 学
在 我 国 ,双 语 教 学 是 指 除 汉 语 外 ,用 一 门外
语作为课 堂主要用语开展教学 。由于英语是我 国
大 多 数 学 校 普 遍 采 用 的外 语 语 种 , 因此 当前 我 国

“环境学导论”教学方法探讨

“环境学导论”教学方法探讨

“环境学导论”是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涉及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本的污染处理处置方法和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涉及的知识贯穿于环境工程专业后续的各专业课程,是环境工程的基础内容。

由于“环境学导论”中不仅包括丰富的实践知识,还有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对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因其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导致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上,还应侧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1.1环境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来源、知道背景不同,因此,不宜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看待,分别论述,而应侧重基本理论,详细地分析带规律的问题,对基本知识加以说明,并介绍用哪些基本技能可以揭示和深入研究这些规律。

1.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中心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递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应注重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可采用案例驱动学习和任务驱动两种教学方法。

案例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开展“水污染”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谈及一下近年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水污染公共事件,如“松花江事件”和湖南省岳阳县呻污染事件,可探讨在公共污染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当地居民和环境工作者之间的行为和最终的处理措施。

高职院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高职院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但 出现 , 便会 导致 学生对 大 二 、 大三所 学 的专业 知识和基础课 的衔接无 法完 成 。因此 , 对本 专业
认 识 的 缺 乏 在 三 个 年 级 的 学 生 中都 普 遍 存 在 , 也
要求就业指导应该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 。
[ 收稿 日期】 O 2 2 5 2 1—0 —o
针 对 学 生 对 基 础 课 程 缺 乏 兴 趣 以 至 于 产 生
受, 很快 打消 了他们 的学 习热 情 , 甚至 出现逆 反
情 绪 认 为 “ 习这 些 课 程 有 什 么用 ? 这 种 情 绪 一 学 ”
考专 业 , 之 , 反 就业 前景 不乐 观 的专 业则 成 为被 学生敬而远之 的 “ 门” 业 , 冷 专 有研 究 表 明 “ O 9”
后 能 够 清 醒 、 观 地 认 识 现 实 且 理 解 社 会 , 就 客 这
的最 重要 参考 因素 , 职 院校近些 年来 , 业前 高 就
景 好 的专 业 , 如 : 筑 工 程 技 术 、 游 管 理 、 例 建 旅 酒 店 管 理 等 成 为 高 考 毕 业 生 竞 相 追 逐 的 “热 门 ” 报
律, 但是也存在一些弊 端 。不少新 生对于 高等数
学 、 础 化 学 等 一 些 难 度 较 大 的课 程 一 时 难 以 接 基
势不如 预 期 时 , 习兴 趣 就 不 再 高 涨 。“ 趣 永 远 学 兴
学 生对 专业 的认知特 点 近几 年 , 对 环境概 论课程 的教学 实践 , 通过 发现 我 院环境 监测 与治理 技术 学生有 以下几 点特殊 的专 业认 知特 点 。 ( )对本 专业 就业前 景 的思考 一 对 本 专 业 就 业 前 景 的 思 考 是 新 生 选 择 专 业

《污染生态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污染生态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我们 根据专业 特 点 ,结合 国 内外 多 种 教材 内容 ,构 建 了科学合理 的污染生 态学 知识 体 系 ( 图 1 教 见 ) 学 中,我们注 重 污染 物在 水 、大气 和 土壤 中的迁 移 转化规律 ,污染 生态 环境 的生 物监 测 方法 ,尤其 强 调用生态学 方法 修 复被 污染 的生 态系 统 。随着 生态 环境领域 的迅 速发 展 ,新 的研 究成 果 不 断涌 现 ,将 污染生态方 面的一些研 究成果 和进展融 人到 教学 中 , 及时更新 教学 内容 ,补 充新 知 识 ,如超 积 累植 物修 复污染 土 壤 的机 理 、活 性 污 泥 法 处 理 废水 的技 术 、 太 阳能利用 技术 的 最新 进展 、农 业生 物 多样 利用 与 退化环境修 复 等。通 过这 些 措 施 ,促进 学生 创新 性 思考 ,不 断扩大课 程 的知 识 容 量 ,尽 量 缩短 与科 技 前沿 的距离 ,以适应 学科快 速发展 的现状 。
李 淑敏
( 东北农业 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 10 3 ) 50 0

要 :《 污染生 态学>课 程研 究性 教 学模 式应从 以FS 面抓起 :采用课 堂案例教 学;开展 课 堂演讲和 -
组 织 学生讨论 ;鼓励 学生参与创新课题 ;实行 多元 化的考核 方式。以此 充分调 动 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全面提
21 0 1年第 8期 ( 第9 总 2期 )
边疆 经 济与 文化
THE B0RDER ECON0MY AND I . CU . URE 1
N仉 & 2 l 0l
G n rl N . 2 e ea o 9
【 教育探索 】
《 污染生态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收 稿 日期 :2 1 -5 2 0 10 -1

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

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

当代 环 境 类大 学 生 专 业 认 知 的 特 点 另 一 方 面 ,认 为 “ 日后 再 学 也 不 迟 ” 而 耽误 学 业 。 事 实 上 , 通过 教学实践 和调研论证 ,发 现 当代 环境类 大学生有 网络 获得 的知识 比较零 散 、系 统性很差 ,而且 良莠 不齐 , 其特殊 的专业认 知特点 ,环境学概 论课程 的教学有 必要深 许多学生 往往到 了毕业 前 ,处理实 际问题 时才会 发现这一 入 了解这些特点 ,才 能在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 法上有 针对性 点 。如何 让低年级学生尽 早认识这一点 ,也是这 门课 程教 的调 整 ,以适 应 学 生 发 展需 要 。 学 需 要 思 考 的 问题 。 ( 一)对专业就业前 景的考虑 。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考虑 二 、环 境 学 概 论 的教 学任 务 和 方 法 的调 整 是新生选择专业 的最重要 的参考 因素 ,就业前景好 的专 业 笔者认为 ,环境学概论这 门课 程是环境类 专业最基础 成 为学生竞相追逐 的 “ 门”专业 ,反之 ,就业前景不乐 热 的一 门课程 ,承担 的教学使命远远 超出介绍环境 基础知识 观的专业则成为被学生敬而远 之的 “ 冷门”专业 …,当代 本 身 ,如何在教学 活动 中针对 以上提出的 四个 特点 ,调整 大 学生这 一现象 更为 明显 ,有 研 究表 明 “ O后 ”相 对 于 9 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式 ,是问题 的关键。 “O后”更能清醒地认识现 实 ,并 客观地理解社会 ,这 8 ( 一)课 程开设的时间。针对大学新生对本专业缺乏足 就要求就业指导必须与课程 教学相结合 。 够认识 的特 点 ,建议对环境 类专业应该在 大一第一学期 开 ( ) 对本 专业 缺 乏 兴趣 。对 学 生 的调 查 发 现 ,环 境 类 二 设 环 境 学 概 论 这 门 课 程 。这 样 ,便 于 引导 学 生 培 养 专 业 学 专 业 属 于 “ 门 ” 中 的 “ 门 ”专 业 。 不 少 学 生 报 考 环 境 热 冷 习 兴 趣 ,增 加 专 业 认 识 , 从 一 开 始 就 喜 欢 上 自 己 的 专 业 。 类专业是 因为看好这些专 业发展 的前景不错 ,抱有较 高的 教 学 实 践 也 表 明 ,新 生 的学 习 欲 望 比较 强 烈 ,及 时 的 引 导 期望 ,因此学习兴趣 比较 浓厚 ;随着 年级的增长 ,就业 的 将 有 助 于 构 建 优 良的 学 习 气 氛 ,可 以 一 直 保 持 到 毕 业 ; 等 临 近 , 当发 现 就 业 前 景 赶 不 上 预 期 时 ,学 习 兴 趣 就 会 大 打 到 高年级对专业失 去兴趣时再去扭转 几乎是不 可能 的。一 折扣 。 “ 兴趣永远是最好 的老师 ” ,专业课程教学应 当成为 些 高校将 这门课程 放在后 一阶段 学习也 是有 充分依 据 的 , 培养 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这 门课 程的许多 内容涉及 到微积分 、物理 化学这样 一些 内 ( 三)对本 专业缺乏认 识。大多数高校 ,专业课程 的学 容 ,而这些 内容在二 、三年级以后学生才 能掌握 ,大一新 习主要集中在高年级的教学活 动中 ,低年级则 以基础课程 生 无法理解 相关 的知识 。这 门课程在第一学 期开设 还是 在 作为 主要 学习内容 ,这 种教学模式 当然符合教学 规律 ,没 高年级开设 ,这两者 的确较难 取舍 ,也许 ,兴 趣培养 的重 有基础课程 的掌握 自然无 法领会和理 解许多专业 知识 ,但 要 性 应 当作 为 首 要 的考 虑 因 素 。 r 是 也 存 在 一 些 弊 端 。不 少 新 生 较 难 迅 速 适 应 大 学 生 活 ,对 ( ) 课 堂讲 授 应 当注 重 建 立 与基 础课 程 的联 系。 针 对 二 于高等数学 、基础化学 等一些难度较大 的课 程一时难 以接 低 年级 学 生 的知 识 结 构 无 法 理 解 这 门 课 程 一些 内 容 的 现 状 , 受 ,很快表现出学习兴趣不 足 ,甚至提 出 “ 学习这些课程 可 以对教学 内容作 以下 调整 :一 、忽 略繁琐 的推 导过程 ; 有什么用? ”这种情绪一但出现 ,还会在同学 们中呈现蔓延 二 、转 而 介 绍 这 些 推 导 过 程 的 基 础 知识 、 不 妨 在 环 境 学 概 之势。除了影 响学 习热情外 ,更 为 日后专业课程 的学 习埋 论课堂上讲一点高数、讲一点物理化学 。 下 隐 患 。 因为 基 础 差 ,导 致 不 少 学 生 后 来 的 专业 课 学 习 十 之所 以可以忽略一部分复 杂的推导过程 ,是 因为在后 分 吃 力 ,甚至 无 法 完 成 。 因 此 ,对 本 专 业 认 识 的 缺 乏 不 但 面专业理论课 的学习过程 中 ,许 多问题还 会详细介 绍 ,掌 在 一 二 年 级 的 新 生 中 比较 普 遍 , 高年 级 学 生 也 会 有 不 同程 握 好 基 础 知 识 以后 再 学 习 ,效 果 要 好 得 多 。不 如 利 用 这 样 度 的 表现 。 的机 会培养学生对基 础课 程的兴趣 。前面提 到过学生对 高 ( 四)学 习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加强。随着人群 环保 意识 等 数 学 、基 础 化 学 等 基础 课 程 缺 乏 兴 趣 ,很 重 要 的 原 因是 的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少学生 发现 ,通 过网络可 以 不知道 “ 学习这些课程有什么用 ? ”而这不应 当只是讲授 高 获得很 多环境方 面的知识 ,其详 实性甚至远远超 过老师 的 等数学 的教师要解决 的问题 ,相反 ,专业课 程教 师解释这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有 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和实践经验 ,对于之前从 未接触过 环境科 学相关专业知识 的学生而言 ,在理解
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 的难度。因此 , 加强该课程教学的 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 的教 学工作具有重要 而积 极的意义。结合 “ 环境科学概论 ” 学特点 , 教 笔者在近几 年的教学实践过程 中就如何提 高教学质量进行 了探 索
课 程进行教 学改革有着重要 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 、 更新教 学内容 、 改革教 学方法及 考核 方式四方面 , 对 《 环境科学概论》 程的教 学改革进行 了探讨 。 课
关键词 : 环境科 学概论 ; 课程 ; 学改革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2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9 2 (0 2 0一 ) 4 0 17 — 3 4 2 1 )2 [ 3 — 3 1
【 教改创新 】
“ 环境科学概论” 课程教学改革 与实践
秦巧燕 贾陈忠 , , 朱建强 (. 1 长江大学 农学 院 , 湖北 荆 州 4 4 2 ; 305 2 . 长江大学 化学 与环境工程学 院 , 湖北 荆 州 4 4 2 ) 3 0 3
摘要 :环境科 学概论》 《 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 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 育的选修课 程 , 对该
和实践
” + - + 一 + - . 一 + + + - + - + 一 + 一 + 一 + 一 + n + - 十 一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十 . + - +
水、 大气 、 壤等方 面 ) 土 的污染及 其在环境 中的迁移转 化规律 。 在学 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 、 增加环境保护 知识储备 的同时 ,培养 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 的学 习兴 趣, 提升学 生环境保 护的人文精神 和素养 , 培养学生评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模式探索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模式探索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566-257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3.119378《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模式探索 李谢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7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5日摘要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针对我校《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前还主要采用常规的专业课教师教学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对分离的培养模式,文章结合该门课程特点和已有教学资源,对我校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挖掘和嵌入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全面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地球科学概论》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Xiehui Li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7th , 2023; accepted: Aug. 25th , 2023; published: Sep. 5th , 2023Abstract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current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ircle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our school’s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ourse still mainly adopts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who are relatively out of touch. The teaching mode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closely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by digging and embedding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each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at is subtle and silent.李谢辉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课程思政理念最早缘起于上海进行的高校课程改革活动。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程 中需 要关注的重要 问题 。 这 就要求专业教 师要结合教学实践
保 护理论等 , 需要记忆 的知识偏多。 传统 的教学都 是采用教 师
讲课 、 学生 听课 的传 统模 式 , 教 学方法单调 , 师生之 间缺乏互
动, 学生 对 该 课 程 缺 少 学 习 的积 极 性 和 主动 。【 2 3 . 考 试 模 式过 于老 套
二、 课 程 改 革 目标

环 境 学 课 程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目前 , 重 庆交 通 大学 ( 以下简称 “ 我校 ”) 环境 科 学 中环 境学 课程 选择 鞠美 庭 《 环境 学基础 》( 第 二版 ) 为主要参 考教 材,以周 富春 《 环境 保 护基 础 》、 钱易 《 环境 保护 与可持 续发
展。 众多高校相继 开设了环境相关专业 , 截至 ̄ 1 J 2 o o 9 年, 全 国有 2 1 4 所高校设 立环境 科学 专业 。环境学作 为本科环境 科学 专业
和其他 相关专业 的专业 基础课 , 其从原 理 、 战略角度对环 境问 题 的提 出、 危害 与整 体 防控体系角度 出发 , 从 方法学上指 导学
不 断思考, 对 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 式等进 行改革 、 探究与创新。
笔者就该课程 讲授 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 , 以及改革的途径进 行了
如下 思 考 。

培 养学生 的目的不是要求学 生对知识 的被动 记忆 , 而是 在 于促 进学生对知识 的牢固掌握 , 提高其思 考能力和环境 意识 。 但 是传统 的考核方 式 ( 即期末 考试 为主 ) 并不 能真正考查学 生 对知识 的掌握程度, 仅能记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程度。
污染 防治的基本技术 , 最终实现大学生 自觉 的环境保 护意识的

关于《环境学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于《环境学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于《环境学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本文对《环境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学体会创新环境科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1]。

《环境科学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学生对环境问题极为关注,因此众多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环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2]。

这为促进《环境科学概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深化教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开设《环境科学概论》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笔者对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体会。

1 关于教材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为刘培桐先生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第二版,1995年出版)。

这是一本很优秀的教科书,此书的出版对我国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填补了我国环境学领域高等学校教材中的空白。

且其第一版曾于1987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难而此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讲究覆盖面广,概之而论。

所以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而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对这面面俱到的内容很难形成体系存放在脑海之中。

所以我觉得在讲授此课程的时应该首先形成自己逻辑顺序,然后才能提纲挈领地进行授课。

比如在第一章“绪论”中,原书中分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3)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环境问题。

我在讲授的过程中逻辑顺序为:先有环境问题,后有环境科学,然后才有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再之后有环境科学的分科。

这样授课的逻辑清晰,学生就容易接受。

在一些小的知识点上,课本上有的仅仅给出了许多的论述,让人毫无头绪,无所适从。

如第四章“土壤环境”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这一知识点中“一般价数越大,交换能力越大;体积越大交换能力越大;水和半径越小,交换能力大”然后又说“H+的离子半径特别小,运动速度越大,交换能力强”“交换能力随交换离子的性质及浓度而变化”而后给出了一个阳离子交换能力强弱的顺序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旅游环境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探讨

《旅游环境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探讨
式,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 推行素质教育 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12 研究性学 习特点 . “ 究性学习” 研 和现有的教学方式相 比, 它有 以下特点 :
12 1 探 索 性 ..
研究性 学习强 调 以学 生 的 自主性 、 究性 学 习 为基 探 础 。学生按 自己的兴趣 选择 和确 定研 究 学习 的 内容后 ,


文章论述 了研 究性 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 并结合《 游环境 学> 旅 学科 综合性和 应用性特 点 , 以“自驾
研究性学 习 旅游环中开展研 究性学 习的方法。 探 关键 词
< 游环境学》 旅 是一 门研究旅 游环境 及其保护 的应用 性学科 。它是探讨游 客及旅 游业与旅 游 目的地 及旅 游 】
通常采用学 生个人 或小 组合 作 的方 式来 进行 , 个课 程 整 的内容 、 方式 、 进度 、 实施 地点 、 后的表 现形态等 主要取 最 决于学 生个 人 或学 生 小组 的努力 。学 生 在 老 师 的指 导
下, 在规定的时 间 内, 为某 一个 研究 课题 的 提 出者 、 成 设
他 的想象力。而这种 开放 、 自由的学 习 , 是学生创新 精 正 神产生 的前 提条件 。
12. 自主 性 .3
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 让学生通过 自己
收集 、 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 进而了解社会 , 学会学 习 , 培养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和创造能力 。这种学习形 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 的学习方
维普资讯
第2卷 1
第 2期



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

杨军;王海艳;陈卉;蒋舜尧;熊勤学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22()9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文章通过积极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策略,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改革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杨军;王海艳;陈卉;蒋舜尧;熊勤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X1-4
【相关文献】
1.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r——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为例
2.基于慕课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3.基于慕课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专题教学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4.慕课环境下混合学习模式在
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5.基于“互联网+”慕课、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李胜利(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研究性教学突破了知识性教学的束缚,凸显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与研究性功能,挖掘了科研的教育价值,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设置研究性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研究性教学模式,全面考核研究性教学效果,采用课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家讲座、科学研究小组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学有较全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Modelof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LI Sheng -li(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for it breaks through the bondage of knowledge -based teaching ,makes the academic and research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conspicuous ,and develop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cientific research.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basic quality and ability are possible by making good use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odes ,such as choosing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s scientifically ,checking teaching results in an all -round way ,case studies in class ,experts'lec-tures ,seminars ,field surveys ,etc.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teaching model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基本格局逐渐形成。

作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主体,研究型大学更应特别重视本科研究性教学,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训练[1,2]。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201·*收稿日期2008-12-18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0571154);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李胜利(1977-)男,陕西榆林人,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3]。

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4]。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置于首位的现代型教学方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5]。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前导性、概论性、基础性环境类专业课程[6-7],涉及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

环境学概论一般在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使学生对学科的发生发展有全面地了解,掌握理论基础,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

本文结合近三年来在环境学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总结了在创建、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及改进研究性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一、科学设置研究性教学内容(一)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环境科学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

而这一学科最突出的科研成果一般都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为了紧跟学科前沿,我们选择了南京大学左玉辉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学》作为教材,但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局限性,结合了国内外多种教材的内容,精选对本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中、英文期刊或国际会议文献等作为参考资料,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学概论教学体系。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不断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以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现状;二是重视课程的知识更新,以尽量缩短与科技前沿的距离。

学生要掌握课程内容,必须在课堂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

这样的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教师成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保证,集教学与科研和谐于一身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8-9]。

教师有教学活动,又有科学研究,这两方面应统一于培养学生,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一方面要主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沿,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渗透学科发展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将所参加的研究课题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进展融进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及时将专业学术期刊中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

如:循环经济的思想、生态规划的思想、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废水的现代生物膜处理技术、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难题、核废料的回收利用技术难题等,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启迪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精心选择研究性教学模式(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以哈佛商学院最为著名,哈佛大学每年在教授的亲自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由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专门进行教学案例的编写。

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

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

我们选择的案例,大部分属于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物种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垃圾灾难、世界荒漠化趋势等(见表1),这些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非常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案例表现的形式可以是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网页等,或者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结合。

大部分学生最喜欢视频类案例,但这类案例在播放前要经过剪辑,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要精心设计好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

·301·表1环境学概论的典型问题和案例章节课堂讨论主题典型案例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核电站安全问题———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第二章大气环境清洁能源能否代替传统能源绿色交通的主要举措全球变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绿色城市———巴西库里提巴第三章水环境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工业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对策现行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利弊流域水污染实例———淮河丹麦的Kalunborg生态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的工艺实例———阜阳化工总厂第四章土壤环境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生物修复日本的骨痛病事件成都活水园人工湿地第五章物理环境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方法欧美电子垃圾向亚洲越境转移第六章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食品污染的来源神奇披肩———沙图什披肩青藏铁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七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世界各国的环境经济手段生态足迹理论(二)专题讲座研究性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带领学生进入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最新进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视野,拓宽知识面。

讲座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和单一灌输,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辅助资源及多层次思维。

在环境学概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与环境科学前沿密切相关的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学术动态和热点问题及专家的科学态度、学术风格和学术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集合社会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交流和讲演,如“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城市河流污染问题与对策”等,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思考视角,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讨论讨论是研究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方式。

研究导向性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恰当的问题应有一定的理论铺垫,在已有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所延伸。

如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伪生态”问题等,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要求学生查阅各种环境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研讨课不仅能使学生直接与教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同时对于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实地考察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依托实习基地进行研究性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教师在完成讲授内容后,带领学生去西安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等单位进行参观考察,现场讲解我国环境保护体制、环境监测体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现场指导学生固体废弃物的物化处理方法和焚烧处理工艺,分析污染处理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学生亲身体验了生活用水、生活废水、固体废物、废气的处理过程。

(五)科研小组本科生科研是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本科生中建立科学研究小组,并实行导师制,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定期开展考察、交流和科学报告活动。

通过科研小组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科研小组通过资料收集、考察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确定研究课题和目标,通过各组间的交流和导师的辅导,进一步修正研究的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