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一、“渊源”、“影响”及实证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

”“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

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

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

二是都德。

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

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

”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一)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一)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一)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是指对不同文化和时空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列举一些例子,并进行详细讲解。

例子一: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神话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两种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平行之处。

例如,“大禹治水”与“挑战巨人泰坦”的故事类似,都表现了英雄角色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麒麟”与“狮身人面像”、“飞龙”与“翼展鹰”等形象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例子二:《红楼梦》与《荷马史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而《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史诗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题材有着显著的不同,但它们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都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俗的虚伪;都展现了家族和社会的冲突;都通过描绘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呈现人生的苦痛和无奈。

例子三:美国南方文学与印度文学美国南方文学和印度文学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风格。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都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都强调家庭和传统价值观;都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此外,美国南方文学和印度文学也都达到了文学的高峰,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结论以上三个例子表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同时,它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方法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对比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文学作品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发现共同之处和文化间的交流。

•类比法:通过类比不同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发现相似或相通的文化因素。

•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比较多个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归纳出其中的共性和特点。

•分类法:通过将不同文学作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发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意义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有着广泛的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降低文化隔阂和误解。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详细描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也呈 现出多元化趋势。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进行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THANKS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描绘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这些交 流对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文化误解、文化碰撞以及文化融合等现象。
文学与跨文化传播
总结词
研究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影响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包 括文学作品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以及文学如何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研究还涉及文 学作品的跨文化改编和翻译等方面。
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它综合运用文学、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文 化背景下异国形象的塑造规律,探究 其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研究意义
详细描述
文本分析法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象征等方面,探究文学形象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含义,揭 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实证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探究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VS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法采用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 方法,收集关于文学形象在读者中的认知 、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文学创 作和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总结词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塑造和 呈现特定文化群体的形象。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死后复活 其二、具有完全的人性,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终日奔波于世间的风尘中-召选门徒-巡回布道 -发布“爱”的教诲-与官方教会作斗争-惨遭迫害 -在十字架上悲惨地死去 其三、其神人二性完美无缺地共存于一身
二、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耶稣形象
(一)情形概观
■ 主要作品: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鲁迅的《复仇(其二)》, 艾青的《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叶灵风的《拿撒勒人 》,朱雯的《逾越节》,汪静之的《耶稣的吩 咐》,茅盾的《耶稣之死》,端木蕻良的《复活》 等。
(二)福音书故事的“复写”文本
■ 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
1、冰心的《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
早在1921年,冰心就在《生命》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 上发表两首圣诗《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生动地展示 出耶稣受难前夜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的痛苦心境,及其在髑 髅地被钉十字架时的情景。
然元素,忽略对上帝的尊崇,无视对神性耶稣的 信奉,而强调耶稣的人性要素,主张弘扬其“牺 牲之爱”,效法他那“崇高伟大的人格”。
经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分离,陈独秀断言,基督 教本是穷人的福音,而耶稣则是穷人之友。
历史化与人格化
陈独秀提出,“我们今后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 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感情,培养在我们的血里, 将我们从冷酷、黑暗、污浊的坑中救起”。
由于其神性使命被悬置起来,耶稣便仅仅被突显 为 民族的先知,为了拯救麻木无知的民众而自愿赴死。他 明知自己必定受苦,遭到弃绝,依然怀着极大的悲 悯 之心去承受将临的一切。
耶稣的基本人格显示为对普世众生的至爱,与之 相关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特别深沉 的影响,由此,基督教用宽恕、顺从、忍耐、受苦去 消除社会罪恶,用仁慈、博爱去拯救和改造社会的主 张,成为现代文学中举目可见的主题诉求。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权威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权威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摘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审美眼光,加之诗歌、绘画、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文拟以他的一篇文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关键词】中西诗情趣比较诗学平行研究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朱光潜先生研究诗学里一主题论文,主要针对中西诗题材中关于“情趣”的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比较诗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朱先生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鞭辟入里地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中西诗中最普遍存在的三大题材即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为主体架构,具体深入到诗中的情理上,阐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领域的诗学同点和异点,直观简洁,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意义。

本文将以这篇主题论文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一、审美比较的特点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对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主要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文章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次分明,可比性突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地支出不同体系下诗作的联系和区别。

平行研究里有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一、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里可以清晰看到:以“题材”的连类类同为框架,具体的内容里则以对比式的分析归纳,突出中西诗的异质性。

第二,朱光潜先生列举了许多中西诗的具体诗学例子与现象,并用多种实例详细陈述中西文学现象的同或异,很少用孤证说明问题。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

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

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

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

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

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

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

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酷爱以梅为题材,作者从自六朝的各个朝代起,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尤推宋代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关系的学科,其中中西文学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1. 《红楼梦》与《红楼梦》: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时,两部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水浒传》与《堂吉诃德》:两部作品都是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3. 鲁迅与卡夫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卡夫卡是奥地利犹太裔小说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异化和人性的危机。

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4. 《白鹿原》与《红高粱》: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研究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

比较 文学研究案例 分析
以 《 中西诗在情趣上 的比较 》为例
李颖 欣
( 华 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广 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要 :朱光潜从宗教 和哲学的角度 来分析 中国诗 中人 伦和 自然在情趣上不如西方诗深邃 ,用平行研 究的方法在 比较 当中寻求东西文化的异 同。在此基础上 ,本 文从平行研 究的学科 内外对 中西诗学进行探究 ,能使读者更好地 了解到 中国诗 的抒情特 色以及西方诗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 :中西诗 ;情趣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学科 内外
逻辑结构完整 。 在抓住中西 的文化传统和 民 族 个性差 异性来 阐述 观点 的同时 也不 失文 学性 , 研究过程 以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为 出发 点,始终围绕诗歌本身的美 学价值 , 最后 总
结 出促进 中国诗发展的方 向,即要发掘 出宗 教与哲 学上 的根基 , 使人伦诗在情趣上显得 更高远精深 。
例如在讲述人伦方面的情趣时中国诗会把西方诗不看重的友情君臣恩情放到与爱情一样重要的地位从诗经中描写男女之情的场面影射出对政治的不满到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意象是指代君王再到李杜韩孟苏黄等诗人交往期间多有赠答酬唱的作品出现这些例子都表明历朝历代的中国爱情诗的魅力和影响远不及描写君臣恩情和友情的诗歌
文 史艺 术 2 0 1 4年 6月 ( 中)
趣 方面 的共 同点是历 史上诗人 对 于 自然 的 爱好都 出现得 比较晚 ; 差异是 中柔西刚 ,而 且 中国诗人不 “ 欲辨 ” ,思想 比较单一 , 西 方诗人则爱沉思有深度。 笔 者认 为 ,在 论证 自然这 种 主题 的时 候, 应该 配以平行研究 中学科内部的主题学 中的意象来进行研究分析。因为中国诗人 写 诗时大多运用意 象的组合和叠加 ,“ 寻 言以 观 象 ,寻象 以观意 ” , 使 诗歌变得更有 意味 深 长。而且案例题 目的着 重点是情趣 ,只有 把意象 的组合 给分析透彻 了, 这样才能深挖 出中国 自 然诗歌 中情趣 。 如 马致远 的 《 天净 沙・秋思 》“ 枯藤 老 树昏 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 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前三句九种 景物 依 次枚举 , 言简而义丰 , 情景交融 ,以动衬 静, 更显其静 , 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 秋天的傍 晚 , 游子在荒芜 的古道上骑着一匹 瘦马 ,而在夕 阳的映衬下更显得悲凉。 尽 管 马致远 在 同一作 品之 中写了 十种 意象 , 但这些意象繁复却不失主题性 , 并且 与作 品的主 题游子 在外羁 旅思 乡愁绪 相呼 应, 众多的意象被作者 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 联起来 , 构成一 幅清晰完整的图画 。 具有主 题学的研究意义。曲中不同的意象 的地位 比 较均衡 , 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 , 其情感指 向 趋于一致 。 作者为了表达 自己惆怅感伤 的情 怀, 选用众多 的意象 ,而这些意象 的有机组 合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 的心情 , 情与景 的结 合 ,便使 作 品中意象 的情感指 向呈 现一致 性、 单一性。 意象 的繁复性与单一性 的结合 , 是造成 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 、境界和谐 、 诗 味浓重 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 ,案例中提及 “ 中国诗委婉 、微妙 简隽胜而西方诗直率 、 深刻铺陈胜”时是用 自 然美 中的刚性美和柔性美来阐释 。笔者认 为还可 以结合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来 分析。 华 夏文明发 源于长江黄河 ,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的大河 文明的特点是 : 稳定持重 , 但 不思变 革; 安贫乐道 ,但缺乏冒险精神 。小农经济 的封闭性所决定 了思想的保守 , 并且把世世 代代 的中华儿女都困在土地上 , 因此就不难 理解 中国 的 自然诗 歌大多 以描写 温婉柔 美 的湖光 山色为主 。 反观, 西方文明产生于海 洋文明,地中海 文明以外 向发展和商品经济 为基本 特征 , 具有开放性和冒险精神 , 这和 中华文明是恰恰相反 的。 所 以西方诗大部分 都是展 现高山大海 的刚性美 。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

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一、比较文学的概念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2.1 浓厚的宗教色彩2.2 艺术特色2.3 主题思想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3.2 社会背景3.3 宗教信仰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

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

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

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究其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例子:
1. 中国古代诗歌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表现主题、描绘自然、表现情感等方面的异同,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2. 东欧文学和拉美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东欧文学和拉美文学在描绘社会问题、表达人性的细微情感、表现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表现形式。

3. 西方女性文学和东亚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西方女性文学和东亚女性文学在探讨女性身份、性别意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异同,反思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的女性身份建构。

4. 俄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俄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上的相互关照,探究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文学创作对于生存和生命的理解。

这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例子都体现了文学跨越不同文化、语言、历史时期的联系,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方法论,提高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文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来理解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跨越国界、语言、文化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的学科,其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比较文学方法中的平行研究,是指对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文学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同一主题但来自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平行研究。

比如,在探讨“爱情”这一主题时,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孔雀东南飞》与西方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对比。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以悲剧收场;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则受到家族世仇的阻碍。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发现尽管两部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反映了爱情在现实困境面前的艰难与无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影响研究则关注不同文学之间的渊源、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

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他的《狂人日记》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深度上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着一定的关联。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学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明白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交流与影响中不断发展的。

跨学科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文学作品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进行交叉比较。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影响;或者将作品中的诗词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种跨学科的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在运用比较文学方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

比较的作品或文学现象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比较文学 例子

比较文学 例子

积蓄强烈情感的女主人公们,不能自抑的追 求心目中的爱情,而她们的方式都是寻求男 性对其身份的认同。 为了拥有人类的双腿,小美人鱼失去了甜美 的声音。当她终于以人的形象站在王子面前 时,却成了“哑巴孤儿”,丧失表达能力的 她,只能等待王子认出自己,借助男性的力 量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当她深情凝 望王子时,当她用灵魂为王子舞蹈时,小美 人鱼多期待能像灰姑娘一样,被王子认出来, 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没有水晶鞋帮助 的王子,永远也不知道“哑巴孤儿”就是救 起他的深海女孩,更不可能帮她确认身份。
共同的故事开端——男女主人公错 位相遇,体现了感情的错位。天真 无邪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陌生 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男主人公(王
子、R);由于某种原因,男主人
公对此却一无所知,爱情天平的失
衡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
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 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 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小 美人鱼的存在。 而陌生女人,只因为一个微笑和一句 “多谢啊!小姐”就至死不渝地爱上了
为了保持对R的爱情,陌生女人远离同龄 人,拒绝青春的快乐;为了获得R的爱情, 陌生女人不惜将青春的肉体献给他;为了 给予R绝对的自由,陌生女人独自养育他 的孩子,沦落风尘也心甘情愿;为了与R 保持同步,陌生女人放弃了成为伯爵夫人 的机会;
“在死神来到她身边时,她最后的、唯一
的请求、也是对R第一个请求,竟然是要
而陌生女人执著地希望获得R的认 可,更多是因为幼年丧父留下的心 理阴影。父位的缺失,使陌生女人 需要一位精神上的父亲,帮助她在 内心世界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来 平衡现实中的不幸;另一方面,母 亲与其情感的疏离,使作为孩子的 她,急需个玩伴来驱散童年的孤独。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Surpried,Deertturmoil,Sea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李白:惊沙乱海日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Walktotheplacewherethewaterhaitource;and,eated,awaitthebirthofthe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林纾译哈葛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Hate《迦茵小传》She《三千年艳尸记》BlackHeartandWhiteHeart,andOtherStorie《蛮荒志异》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WorldDeire《金梭神女再生缘》王子——太子东宫卫士——羽林蛇冠——龙冠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二)翻译文学研究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翻译观念转变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二)翻译重心转移原来:字面翻译,注重翻译过程。

后来:文化翻译,注重翻译结果。

?译入语的语言、文学、文化环境给翻译造成了什么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翻译是对他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是一种文化现象。

《背影》与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较-教案

《背影》与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较-教案

《背影》与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较-教案一、引言1.1背影的文学价值与影响1.1.1描述《背影》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分析《背影》如何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

1.1.3讨论作品对现代读者的影响及其教育意义。

1.2朱自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1.2.1简述朱自清的生平,强调其作为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

1.2.2探讨朱自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1.2.3分析朱自清作品中的共同主题和风格特点。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明确通过比较《背影》与其他作品,提升学生对朱自清文学成就的理解。

1.3.2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1.3.3阐述通过本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知识点讲解2.1《背影》的文学特色2.1.1分析《背影》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真挚。

2.1.2探讨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背影”的深层含义。

2.1.3讨论作品如何通过个人经历反映普遍的人性主题。

2.2朱自清其他作品概览2.2.1简述朱自清其他著名作品,如《荷塘月色》、《春》。

2.2.2分析这些作品在主题、风格、形式上的异同。

2.2.3探讨朱自清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2.3比较文学的方法论2.3.1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3.2讨论如何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背影》与其他作品。

2.3.3强调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3.1《背影》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3.1.1分析《背影》与其他作品在主题上的联系与差异。

3.1.2比较《背影》与其他作品在艺术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

3.1.3探讨《背影》在朱自清作品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3.2朱自清作品中的文化内涵3.2.1分析朱自清作品如何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2.2探讨作品中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3.2.3讨论朱自清作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3.3学生参与与互动3.3.1设计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背影》与其他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从比较文学视角研究力格登儿童文学》范文

《从比较文学视角研究力格登儿童文学》范文

《从比较文学视角研究力格登儿童文学》篇一一、引言力格登,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力格登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中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力格登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作品中的文学特色与价值,并从中探寻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的共性与差异。

二、力格登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力格登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常常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在感受童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成长的痛苦与欢乐。

力格登的作品还善于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通过奇妙的想象,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三、力格登儿童文学与东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力格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作品既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深邃与内敛,又融入了西方文学的开放与多元。

与西方儿童文学相比,力格登的作品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解读,让现代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同时,他的作品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如现实与幻想的结合、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等,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四、力格登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价值力格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内地受到广泛关注,还在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通过对力格登作品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此外,力格登的作品还通过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入探讨,为解决当今社会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力格登儿童文学的艺术成就力格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成就方面也颇具特色。

他的作品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一、“渊源”、“影响”及实证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

”“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

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

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

二是都德。

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

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

”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比较文学 例子

比较文学 例子
• 望王子时,当她用灵魂为王子舞蹈时,小美 人鱼多期待能像灰姑娘一样,被王子认出来 ,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没有水晶鞋帮 助的王子,永远也不知道“哑巴孤儿”就是 救起他的深海女孩,更不可能帮她确认身份 。
2020/7/2
• 如果说小美人鱼的“失语”, 等待男性的身份认同,是技术 层面的“不会说”;那么陌生 女人的“失语”,则是心理层 面的“不能说”。
2020/7/2
• 积蓄强烈情感的女主人公们,不能自抑的追 求心目中的爱情,而她们的方式都是寻求男 性对其身份的认同。
• 为了拥有人类的双腿,小美人鱼失去了甜美 的声音。当她终于以人的形象站在王子面前 时,却成了“哑巴孤儿”,丧失表达能力的 她,只能等待王子认出自己,借助男性的力 量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当她深情凝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例子
• 19世纪,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 1875 )为长大的成人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创作了 《海的女儿》。
• 在作品中,终生未婚的安神地表现出来;它也跳出了童话固有的灰姑 娘式结局,成为文学史上精美的一页。
2020/7/2
2020/7/2
•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 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 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 ,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 小美人鱼的存在。
• 而陌生女人,只因为一个微笑和一句“ 多谢啊!小姐”就至死不渝地爱上了作 家R,却不知道那样的眼神和语气,是他 对待所有女人的习惯。
沫。” 因为王子与邻国公主结合,意味着 小美人鱼为王子身份所认同的希望彻底破灭 。
• 而一直寻求R认同的陌生女人,虽然从未得 到他的认同,但孩子的存在,为陌生女人和 R建立了一种隐性的联系。虽然不能成为R 的妻子,她却可以成为他孩子的母亲。孩子 的死亡,则意味着这种隐性联系的破裂,陌 生女人的精神支柱也随之坍塌。身份认定失 败后,小美人鱼主动选择死亡而陌生女人乐 20观20/7迎/2 接死亡,她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
【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

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

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

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

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

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

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

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酷爱以梅为题材,作者从自六朝的各个朝代起,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尤推宋代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指出其诗句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暗香”二字最为销魂。

并进一步以清朝蒋锡震的《梅花》诗: “竹屋围深雪,林间无路通。

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为例,得出中国古代诗人对梅花的清香倍加推崇,咏其香气的诗句随处可见这一论著。

影响研究中,影响的传播方式不外乎直接和间接两种,作者认为,中日的咏梅诗对日本咏梅诗创作的影响是直接的。

理由如下:1.在日本的咏梅诗里,咏其芳香的诗句不少,为赞颂梅花的清香也同样花了许多笔墨。

2.《新古今和歌集》(春歌上40)中有一首和歌写的是梅花清香飘散在朦胧春月夜的美景。

这种构思和林逋《山园小梅》里“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很是相似。

3.在日本和歌中,以“梅花飘香”、“春夜月色”的组合来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句枚不胜数。

这样看来,日本诗人在取材、构思、用词上都借鉴了古汉诗。

二、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
作者以影响研究的方法比较中日的咏梅诗,必有从影响研究的放送、接受、传播三个途径进行思考。

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考察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涉及到探求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因素。

日本的咏梅诗虽说直接受到了汉诗的影响,但在其接受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格特色与汉诗终是有迥异的地方。

作者指出,日本人尤其喜欢用“梅花”与“衣袖”、“梅花”与“胧月”、“梅花”与“黄莺”的组合手法描写梅花香,可谓是日本和歌的特色之一。

诗人用衣袖触梅,衣袖传梅香的方法来描写梅花。

可是在狭窄的衣袖上怎能体现梅香在空中飘散的情景?还发现和歌在描写梅花绽放时通常会联系到黄莺,在日本《万叶集》第二卷里收录的三十二首咏梅诗中就有八首以“梅花”与“黄莺”联咏的和
歌,这样的搭配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而中国的诗歌里,常用“风”、“雪”与梅花联咏,表达梅香不染尘俗的高雅品性,而不是以衣袖联咏。

中国的诗歌也从未把梅花与黄莺联系到一起,在诗句里雪中怒放的梅花多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渐渐上升为独有的审美表现。

中国的咏梅诗在日本的接受的过程里发生这样的变化,作者便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也许和日本人居住于狭窄的国土,难以想象辽阔的天空、原野等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日本人酷爱自然的生性有关。

三、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
如上述所言,不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都会给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带来不同的影响。

在梅花这一意象的文化蕴含上,作者继续进行了比较。

中国诗人喜欢用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各种情怀,给梅花注入情思和品质。

大抵分为以下三种:1.咏梅花的冰情雪质,喻自己洁身自持的人格。

2.借梅喻人,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3.梅花,是乡情、友谊的象征。

梅花在中国渐渐成为独特的审美对象,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看看日本的咏梅诗,日本诗人不单单把梅花当作自然景物来描写,也有将其喻为眷恋和思念之象征的情况。

日本的咏梅诗,虽然在取材、构思、用词上都模仿了古汉诗,但其意境却有很大的差异。

古汉诗的文化蕴含主要为上述三点,而日本和歌中的“梅花”有怀旧、眷恋的含义,但强调的是个人感情。

在日本和歌中的“梅花”,多作为景物来欣赏,吟咏的是梅花的芳香,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不含郁闷、伤心、不得志之意。

毫无疑问,这是中日不同文化造成的结果。

,咏梅诗只是浩瀚的中日文学中的一角,但作者陶曷因先生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真真切切地证明了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影响的事实。

关于这两者的研究,陶曷因先生举例丰富,引证确凿,方法科学。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得中日两国的文化更清晰地为世人所知。

参考文献:
[1] 《新古今和歌集》,明治书院,1974年12月。

[2]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