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1设计研究REsEARcHEsINDEslGN
1实验三地图(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扶梯.阿拉伯数字表示电梯,绿色方块表示出发点.黄色方块表示目的地2双号组路径选择柱状图
3单号组路径选择柱状图4总路径选择柱状图5决策明确情况柱状图
型空间时的认知状况。面对新的格式塔型空间,人们头脑中与之对应的信息是整体性高的“结构性知识”,使用者所要做的仅仅是一次提取资料的过程——就好像查找出书架上的书本;或者是一次提取资料并进行补充和改进的过程——就好像找出书本后再进行一些修正。因此,形成格式塔型空间的认知过程所要处理的信息量就小得多,也容易得多。相对而言,形成非格式塔型空间的认知过程,就好像重新去写一本书,其信息的组织过程要琐碎的多,因此也更为困难。
何况要解决寻路问题,并不需要形成完整的空间认知,只要能够辨识空间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足以解决问题。使用者不需要清楚的记住该空间的每个细节,只需要再次看到这个空间时能够辨识,并正确决策就可以完成寻路。由于格式塔型信息所对应的结构性知识已被提炼和概括——这一过程就好似将繁琐的细节略去,仅留下简单的数学公式,因此,人们对这类信息的获取和储备过程都会得到简化;并且,这类整理后的信息也具有更广阔的适用范围,
建筑学报20025^RcMTEc"ML能够更方便的形成有用的生活经验,积极
作用于今后的寻路过程。
格式塔型空间有利于人们形成结构性
知识,更容易形成空间认知,也为寻路问题
的良好解决打下了基础。设计师要设计认
知良好的空间,也可以从“完形”角度出发
解决问题:设计过程的“完形”是指赋予空
间以规律化的组织原则,而设计结果的“完
形”是指赋予空间以规律化的形式。
2寻路行为步骤的分析
基于理论分析,我们找出了易于形成
认知的空间类型;从实际角度出发,我们还
需分析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寻路步骤,从
中了解人们寻路行为的规律,从而进一步
指导设计过程。
2.1三个现场实验中被试寻路策略之规律
研究
首先,我们用3个现场实验发掘人们在
日常寻路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一些规律性。2)
实验一,实验地点:上海市浦东正大广
场(为室内建筑);实验要求:从正入口出
发,寻找必胜客餐厅。限制条件:不能够询
90
问他人,不能够乘垂直电梯。在8名被试完
成寻路任务后,我们对其进行了问卷及口
头调查,结果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在明确寻
路目标点之后,首先将必胜客餐厅归类于
饮食区域,然后将寻路任务划分为先找到
饮食区,再找到必胜客两个基本步骤。8名
被试,无一例外。
实验二,实验地点:上海火车站南广场
(该广场是室外广场);实验要求:从南广场
区域边沿的公交车站出发,寻找轨道交通3
号线的售票点,限制条件:不能够询问他
人。在寻路任务完成后,我们同样对7名被
试进行了问卷及口头调查,其中寻路任务
完成较顺利的6名被试共同认为:他们首先
将轨道交通3号线归类于轨道交通类交通
工具,认为该类交通工具通常位于地下层,
而且在地下层中会有换乘的较为详细的标
识指示,因此首先都选择下到地下一层,然
后再继续寻找目标点。唯一一名寻路不顺
利的被试则回忆说:自己是将轨道交通3号
线误理解为隧道3线,因此才一直在地面上
寻找的。
实验三,实验地点:上海市浦东正大广
场(为室内建筑);实验步骤:将被试带到三
楼的指定地点,给他们指明目的地“ESprit
专卖店”的方向和所在楼层。出发点保证被
试可以同时看到主要水平通道和主要垂直
扶梯。实验标准用语为:“请看这个方向,前
方你可以看到一家肯德基,肯德基在5楼,
在肯德基的正下方位置,2楼处有一家Es—
prit专卖店,你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
肯定地告诉你它就在肯德基的正下方,在2
楼。我们现在让你出发去找这家店铺,我们
现在位置在3楼。请你先仔细观察一圈周围
的环境,然后再出发。”具体实验中关键点
参见图1。实验要求每名研究人员跟踪一名
被试,记录下他所走过的路径。所有可能的
路径在实验开始前已经被详细调查过,具
体有以下几条:
a)首先走垂直交通(先走A扶梯或1号
电梯,再水平移动接近目的地)。
b)先从水平方向上接近目标点,过程
中下扶梯(先水平移动,过程中下B扶梯)。
c)先从水平方向上接近目标点,至道
路尽端才走垂直交通(先水平移动到最接近
目标点的位置,再乘C扶梯或乘2号电梯)。
寻路决策分析:选择a路径表示被试者
先在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水平
接近;选择b路径表示被试者先在水平方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
作者:牛力, 徐磊青, 汤众, Niu Li, Xu Leiqing, Tang Zho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刊名:
建筑学报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卷(期):2007(5)
被引用次数:1次
1.实验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名称为复杂环境中的空间认知模式--基于空间组织的防灾设计策略研究.实验时间: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实验指导老师:徐磊青,汤众;实验研究人员:牛力、甄怡、黄波、张祯、张佳等;实验目的:研究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的寻路行为.实验一和实验二属于我们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被试数量较少,但已经反映了一些问题;实验三则是其中一个正式实验,被试数量为46人
2.基模是一种行动的组织或结构,利用重复作用,可以类化或迁移于类似的环境.例如:婴儿抓取玩具的动作
3.Arthur P;Passini R Wayfinding:people,signs,and architecture 1992
4.Mark D M Human Factor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3
5.Weisman J Evaluating architectural legibility-wayfinding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1
6.林静怡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之研究--以认知图路网结构分析 2003
1.罗秋菊.梁仲怡大型展览中心标识系统的现状及其对寻路的影响——以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例[期刊论文]-旅游论坛 201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zxb2007050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