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中位数 和众数的初步了解
承 前
平均数
中 位 数 和 众 数
启 后
综合运用平 均数、中位 数、众数全 面刻画数据 的集中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能力目标:会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能初步选择适当的统 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总经理 副总 经理 18000 总监 10000 部门 经理 5500 业务 主管 5000 助理 3400 普通 员工 3000 保洁 员 1000
月收入 (元 ) 人数
45000
1
1
1
3
6
1
11
1
3、什么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自学教科书 P116和P118) 4、利用中位数和众数,怎样来说明该公司员工的月 收入情况?
深入辨析,寻找差异 小白同学利用假期做社会实践活动,他去调查某公司员工的 收入情况,他分别找到了公司经理、经理助理甲和普通员工乙了 解 . 经理说: " 我公司效益好,员工的月收入都很高,平均超过 6000元."经理助理甲说:"我的月收入有3400元,在公司中位居中 游水平."普通员工乙说:"我的月收入只有3000元,像我这样收入 的在公司中最多."后来小白拿到了该公司25名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 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 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 性;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 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并能在实例中 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说课稿
20.1.2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xxx●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中位数和众数二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众数、中位数这二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教师活动]请大家帮阿冲看一看工资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到底是不是2000元?经理有没有欺骗阿冲呢?[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教师活动]在阿冲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练一练:(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1、数据1,3,4,2,4的中位数是( )A.4B.3C.2D.12、数据1,3,4,5,2,6的中位数是( )A.3B.4C.3.5D.4.53、数据1,2,3,2,3,4的众数是( )A.2B.3C.2和3D.1和44、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米)1.5,1.5,1.6,1.65,1.7,1.7,1.75,1.8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21+n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n 为偶数时,第2n 、12+n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有单位的,和原数据的单位一致.做一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1、某射击运动员在10次射击中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8 9 7 8 10 8 7 10 10 8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位射手的射击水平怎么样?[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2、某中学对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的尺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学校商店应该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活动]商店老板一般最关心什么?公司老板一般以什么作为销售标准?裁判一般以什么作为选手的成绩?[学生活动] 思考,并讲述自己的看法.小结:[教师活动]通过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发现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帮助学生归纳.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数学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
数学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数学说课稿初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作一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
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中位数、众数的代表作用,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认识到学而有用;(2)通过数据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建立中位数、众数这两个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三者的区别。
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评判。
二、说学法:虽然八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20.1.2《中位数和众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20.1.2《中位数和众数》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旨在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统计量在数据集中的作用,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能够判断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作为新的统计量,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从而引出中位数的概念。
2.概念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统计量的含义。
3.方法讲解:讲解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1.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唯一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1.3 教学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够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
1.4 教学重点•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众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5 教学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对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掌握。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与引入通过举例引入,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个班级近期的数学考试成绩,询问他们如何分析成绩的集中趋势。
2.2 概念讲解2.2.1 中位数的概念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2.2 众数的概念介绍众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众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众数的确定方法。
2.3 计算方法讲解2.3.1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包括奇数个数据和偶数个数据的情况,并通过实例演示进行说明。
2.3.2 确定众数的方法讲解众数的确定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统计出现频次,以及当数据为连续型时的处理方法。
2.4 错误分析介绍可能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例如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计算方法错误等,进行错误分析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指导。
2.5 实际应用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3.1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列出相关的公式和定义,并用彩色粉笔进行标示,以突出重点。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教材中的例题和解析展示给学生,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1《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1《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1《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数值。
这一节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提供了数据处理的另一种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能够体验到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代表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初中数学《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初中数学《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如班级考试成绩的统计,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学习与讨论(15分钟)通过板书的方式,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找出示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讨论。
3. 概念讲解与归纳(10分钟)通过黑板上的归纳总结,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以具体的示例进行演示,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针对不同难度程度的练习题,分组进行合作解答。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并解决问题。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给出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课堂回顾,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兴趣。
三、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归纳法:通过黑板上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归纳出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解答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工具•黑板、粉笔•设计好的练习题•实际问题情景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场景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说课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说课〔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8.3“数据的代表”.〕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一堂概念课,主要让学生相识数据统计中三个根本统计量,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根底.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造就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实力的良好素材.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驾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数学思索: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洁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造就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实力.情感与看法: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和爱好,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沟通,相互评价,增加合作意识.3.教学重、难点重点:驾驭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定.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纳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详细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协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纳情景教学法.三、学法指导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纳自主探究与相互沟通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加探究,最终学会学习.四、教学设计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经理: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 000元.工会主席:我的工资1 200,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 101元.问题: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 000元是否欺瞒了小冲?〔在此根底上追问〕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原有认知构造,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2.合作沟通,探究问题到底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学生以4人一小组探讨沟通,互换观点想法.估计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 101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 200元来做答,从而引出:今日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沟通,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究中发觉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相识到探究数据的必要性.]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1〕自学启发构建在上述数据中像“1 101”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像“1 20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他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根底上为加深印象,老师可适时补充说明:初步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完善构建学生独立思索后答复.进一步追问: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否唯一?归纳结果: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提醒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学问构造.同时体验了学问的形成过程和发觉的欢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4.应用新知,体验胜利引例的解决:为什么该公司员工的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小冲参与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是进展市场调查.该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1.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从实际启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本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问题1在同一详细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拟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分.问题2具有很强的生活色调,表达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产上的应用.3.不久小冲升职,担当其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的厂长.为了变更车间管理松散的状况地打算采纳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配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1,13,15,15,16小冲应确定每人标准日常量为多少台最好?[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数据多角度进展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决策.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学问的理解,促进学问的迁移、深化、稳固,进一步完善学问构造;鼓舞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加数学意识.]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分层作业:1.课本223页习题8.3.2.调查本班中学生所穿鞋的尺码,得到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3.在某个交通路口进展一次调查,看看哪个时段的汽车流量〔或行人流量〕较大.你们是如何调查的?〔要求学生必需通过实际调查完成作业.造就学生的实践实力与求真精神.〕[设计意图: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纳了分层作业,同时设计了“长作业”和实践活动,以延长课堂教学,让学问的学习与稳固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省略。
八年级数学鲁教版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程序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从而引入主题。
问: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只有一个平均数吗?学生回答问题做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并引出今天的课题《中位数与众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幻灯片演示情境例题,指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问: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中位数与众数是统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求法及意义,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中位数与众数的求法和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统计工具软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思考。
2.新课讲解: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和求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应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的统计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等基本统计量的概念和求法。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教学难点: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众数是一组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3.示范求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讨论:教师给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2.个别辅导:对计算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调整教学方法和练习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给出中位数和众数求解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作业内容:布置一道求中位数和众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目的:通过作业的完成,检验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求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十里塬中心小学刘莉一、说教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领域。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验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
小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什么叫“中位数”和“众数”?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说教学、学法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突出学生以体验方法的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
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围绕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活动展开。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三、对比分析,深化新知;四、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五、总结评价,情感激励。
第一环节,为了体现新课标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所以上课开始,我以找工作的问题情境入手,课件出示两个招聘广告:(李明大学毕业要找工作,现在他手里有两个公司的招聘启事,他想听听我们的意见,看看先去哪个公司应聘比较合适?)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招聘信息,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大胆猜想。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检测题2:甲乙两个家电厂家在广告中都
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都是 8 年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两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
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厂 乙厂 6 4 6 4 8 4 8 6 8 7 9 9 10 13 12 16 14 16 15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算出甲乙两组的中位数和众数。 这两家广告分别用哪一种表示集中趋势的数? 如果你是顾客,宜选那家工厂的产品?为什么?
学生自学133页—134页例6
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 目标管理,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 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 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 数据如下:
17 22 15 18 17 32 16 16 23 13 19 17 24 32 15 15 30 15 28 16 28 26 14 28 18 15 16 19 26 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 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 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 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导读题:
(1)月销售额和奖金间有何关系?
(2)在例6的数据中,有多少个数
据低于平均月销售额?
当堂训练
1、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 子跳高的15名运动员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m
人数
1.50
2
1.60
3
1.65
2
1.70
3
1.75
4
1.80
1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 • 众数的概念和计算 • 中位数与众数的比较和应用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定义
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是两个 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一组数据 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重要性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市场 调研、金融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是理解和解释数据的关键工具。
。
05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授课
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 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 理。
实例分析
结合具体数据和实例,演 示中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众数的应用, 帮助学生理解其实际意义 。
实践操作
布置练习题和数据,让学 生自己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案例分析教学法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工资分配
在工资分配中,可以根据员工的 工资水平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以
制定合理的工资方案。
市场调研
在市场调研中,通过分析产品的销 售量数据,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接 受程度,其中众数代表了多数消费 者的选择。
人口统计
在人口统计中,可以使用中位数和 众数来描述人口的年龄、收入等分 布情况。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详细描述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当数据量是奇数时,中位数即 为正中间的数值;当数据量是偶数时,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根据数据的数量选择中间位置 的数值或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这一节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求中位数和众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和数据。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案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探究新知: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巩固新知: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5.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位数与众数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3.把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中位数是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中位数是位于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5.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2.学生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4.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据代表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说学法:
其次,我想来说说学生和学习方法,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形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基础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组织学习内容才是明智的选择。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看、读记忆为主学习方式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自信而理智地面对充满信息和变化的世界。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对统计数据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而这仅仅靠记忆计算公式和制作统计图表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意义,除了能读懂并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数据外,我们还必须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了解数据可能带来的误导,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说本节课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情境引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概念升华,小结,作业布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戴的困惑: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
工资
7
2
大学毕业的小戴到一家公司应聘,经理告诉他该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700元,小戴感到非常满意,可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小戴所了解到的职员工资没有一个达到2700元,他感到自己受骗了,于是怒气冲冲的去找经理,经理向他出示了公司的工资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看、读记忆为主学习方式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自信而理智地面对充满信息和变化的世界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3、既然平均工资不能客观的反映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收入,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数据来刻画。如果我现在要大家在上面的这个表格中寻找一个数据来刻画,大家会选择哪个数据,为什么?
看着这张工资单,小戴陷入了沉思……,这个公司员工的一般收入水平到底如何呢?现在请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小戴分析一下。
1、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是不是2700元?经理说的有没有错?
学生通过计算,回答:没有错。
2、2700元能否反映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收入?
答:不能。九个人中,有七个人的工资少于2700元。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 作者:
———————————————————————————————— 日期:
ﻩ
《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最终学会中位数、众数。
三、说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