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马原2021版目录

马原2021版目录

马原2021版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比较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第二章:世界观和方法论2.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2.3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 2.4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运用第三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3.1 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3.2 社会历史和人类意识的辩证法 3.3 艺术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3.4 科学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第四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4.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2 判断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4.3 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作用 4.4 伦理道德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第五章: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5.1 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5.2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5.3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5.4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6.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6.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6.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6.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启示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7.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当代意义 7.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与民族问题的思考 7.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技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的作用 7.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以上是《马原2021版》的目录,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马原2021版》,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 第一章

马原 第一章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人是身心合一的, 但身体是一个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的存在, 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 我们希望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此时会觉 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柏拉图说: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自杀, 而只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让身 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 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德国黑格尔:绝对观念。宋代朱熹:理
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 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意识是 与物质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 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的活动。 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 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 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 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 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 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 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 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 用”。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 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 了不同结论: 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 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 本 原; 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辩的形式阐发了 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 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摘要:一、知识总结概述二、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主要内容1.知识点梳理2.新增内容解析3.重点难点分析三、学习方法与策略1.高效学习技巧2.复习巩固方法3.实战应用建议正文:一、知识总结概述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主要是对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主要内容1.知识点梳理(1)基本概念解析:对核心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2)理论体系构建:分析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新增内容解析(1)结合时事热点,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提高同学们的理论素养。

(2)关注实践创新,引入新型案例,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3.重点难点分析(1)针对同学们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大家分清是非。

(2)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同学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习方法与策略1.高效学习技巧(1)预习与复习:提前预习,找出不懂之处;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复习巩固方法(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进度。

(2)做题巩固:通过做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战应用建议(1)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知识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对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加强实践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课件第一章

马原课件第一章

——是绝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是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一个极端: 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另一个极端: 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人类社会的突出特点
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高级
低级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2、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
(1)含义: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其基本内容: 第一,相对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第二,相对于事物自身的“质”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认识不同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下例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1)镜中花水中月 (2)阶级斗争 (3)引力场 (4)未实施的城市规划 (5)梦中树
(1、2、3)
下列诗句中体现了哪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1)正确的原则 (2)人们的主观愿望 (3)领导者的意图 (4)客观存在的事实

马原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马原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 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 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 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和社会都是存在于人的意 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所以,都是物质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历史唯心主义把历史过程看成 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 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
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 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及发展规律一、多元世界的存在与现象解读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世界的多样性现象,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性。

世界多样性的形成,既与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等密切相关,也受到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治制度等影响。

二、发展规律的解读与思考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世界的多样性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在不同国家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性与相似性并存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与相似性的并存。

每个国家、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也存在着相似性的因素,如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社会公正的要求等。

这种差异与相似性的并存,决定了人们在交流合作中既存在着相互理解与凝聚力,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2.发展与变革的趋同性尽管世界多样性的存在给不同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发展的路径侧重点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观察到发展与变革的趋同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积极进行模式创新和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3.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世界多样性的发展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得到了推动,如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推进等。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展望与思考世界多样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存在。

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差异是自然而然的,应该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建立多元共生的国际关系。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观点。

2.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动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4.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思索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 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p28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 活的灵魂。p33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p33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 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 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 4、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理p34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② 唯 心 主 义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主观唯心论: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 物。 *客观唯心论: 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 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世 界 的 统 一 性
一 元 论 二 元 论 多 元 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笛 卡 尔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 行、各自独立的本 原: 物质和精神。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波 原: 物理世界 、 知 普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马原章节笔记

马原章节笔记

马原章节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性。

1.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2.1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节详细介绍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2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本节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展开,详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本节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才能夺取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3.1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节详细介绍了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

2021马原教材目录

2021马原教材目录

2021马原教材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时代性• 1.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1.1.1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1.1.2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2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1.2.1 马克思主义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 1.2.2 马克思主义与亚洲社会主义运动– 1.2.3 马克思主义与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2.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1.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2.2.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2.2.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维方法– 2.2.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第三章: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3.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3.1.1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演变– 3.1.2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3.1.3 封建社会的出现与演变– 3.1.4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3.1.5 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3.1.6 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与实现• 3.2 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3.2.1 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3.2.2 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 3.2.3 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第四章:剥削与阶级斗争的规律• 4.1 剥削的基本形式与实质– 4.1.1 剥削的定义与特征– 4.1.2 剥削的基本形式• 4.2 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 4.2.1 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本质– 4.2.2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5.1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5.1.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 5.1.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以上为《2021马原教材》的目录,这是一本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材。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0、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原第一章总结

马原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基本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是什么?人能否世界等。

2、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内涵:举例:哲学家狄慈根说过:“哲学著名人士和哲学权威,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的目的是什么两个问题,从来没有一致的答案。

”柏拉图:“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也。

”马克思: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追求的是“头等智慧”,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

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观察”,即思维的自我反思。

黑格尔认为:“哲学本身是人的精神故乡。

”如果没有哲学,就如同走进一座庙宇,“其它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摘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赫拉克利特: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医学医治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

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明理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

我们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搞交叉科学研究),如若丢掉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了。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指导水稻杂交科学研究。

李四光常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根本。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为什么?:●由哲学家、思想家加工、概括而成;●提出一定的原理、原则、观点;●作出理论解释和逻辑论证。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引言本篇文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将为读者介绍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简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缩写,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马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观、历史观、人的自由与解放等核心内容。

马原第一章概要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

本章内容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之旅。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

马原的基本概念马原的基本概念包括:实践观、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其中,实践观是马原的核心观点,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的真理性来自于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历史观则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指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是指对事物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原的主要思想马原的主要思想包括:实践决定意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实践决定意识是指人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马原第一章小结

马原第一章小结

马原第一章小结《马原第一章小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者之一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观点,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进行了比较和对比。

本文将对《马原第一章》进行小结,简要概括其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具有革命性的精神。

作者马克思大胆创新,摒弃了以往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作者把哲学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运动的规律,并为实现社会变革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它倡导“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强调实践的决定地位。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

作者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主要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进行了对比。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也否定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虚幻和超验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科学性和辩证性,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综上所述,《马原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体系。

它具有革命性的精神,强调实践和社会变革。

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和辩证性的特点。

这一章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基本原理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几种实物——天才的猜测、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3)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共性的概括。

(2)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运动的。

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生产劳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