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质观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科学阐释了人是什么的问题,指出人的本质即是社会性的实践,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一般本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基本观点,对于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具有指导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标签: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极具魅力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历来是哲学家们特别关注而又争论最多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

其中关于理性的说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思想、灵魂、精神、自我意识等等,但从本质上说都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使理性构成了人的本质。

黑格尔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它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那便是称作理性的东西。

”理性的确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因素。

但是这种精神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意识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行为的本质。

人类的意识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和结果,它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的。

离开了劳动的需要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与意识相比,劳动是人类更为深刻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劳动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自然存在物。

该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它的生命机体的组织与构造更为精细和复杂。

这种观点以近代英国经验论者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看作一个纯粹动物的东西,是比动物构造复杂的机器;认为人的活动也与动物的活动一样,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凭着感觉而行动,共同遵循着“趋利避害”的规律。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是现代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于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产品,人的本质是有条件的,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马克思从物质生活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与物质生产力、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人是因为生产活动而存在的,而生产活动又需要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相互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演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本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本质观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有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本质是有条件的,是与生产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

只有在改变社会条件和环境的情况下,人的本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改善。

其次,我们要深入理解历史和社会的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最后,我们要理解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道路上,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解读

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解读

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这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人,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

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摘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一个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

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正是对这一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他的人的本质观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也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和挑战。

通过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思考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时代价值、时代背景、社会启示、现实意义、重要性、思考、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关系、意识活动等方面。

他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体的意识或意志决定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本质观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使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分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被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使命。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倡消除阶级分化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的本质观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我们建设和谐、共同发展的社会。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和社会
环境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
境才能实现其本质价值和目标。

人的本质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本质
被剥离,变得越来越单一化、机械化、残缺化。

社会关系越来越简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也越来越疏离,荒废了人本来的本质特征。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才能让人
回到本来的本质状态。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是:资
本挣钱,工人创造财富。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本质被压抑,劳动者变成了生产工具,人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通过对工人的组织和协作,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
恢复人的本质价值。

同时,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还对后人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启示我们
应当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这是人本来的本质特征。

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应当重
视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这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多样性的前提条件。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观,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的概
念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同时,人的本质观也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价值,成为人类思考人性和社会性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的观点

人的本质的观点

人的本质的观点
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和思考能力,人能够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2. 经验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经验和感知能力,人通过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3.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选择,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方式。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实践
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5. 精神分析:认为人的本质是潜意识和心理动力,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摘要: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依据,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人的本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人的生活和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从哲学高度对人的本质的最科学的概括,理应成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如果把人的本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内容: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个性是人的个体本质;生理属性是人的自然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的潜在形式;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的观念形式;人的实践是人的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潜在力量。

人的本质的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其中,需要是激发机制,劳动是现实操作机制,人的发展是目的机制,人的价值、理性、素质和能力是人的本质实现的潜在机制。

可见,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发展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个“总和”不是僵死凝固的,而是随着人在实践中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扩大、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人的各种活动都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在观念上、实践上,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本身的把握,形成社会的文化、文明,体现着人的主体性,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即便在今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邃含义,也没有被深刻理解。

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金钱、物、官、各种“神”等等“非人”的东西处于根本的位置,而人的地位、人的尊严遭到贬损,“以官为本”,“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神为本”仍然控制着人、危害着人、扭曲着人,并且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3]173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敏华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然而,关于中国古代人学的内容,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学就是关于人道的学说,其内容就是研究人性、为人之道和理人之道;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学就是探讨人生价值,它包括天人论、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修养论、人际论几个方面。

而笔者以为,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地方,但均失之偏颇。

第一种观点虽然指出了中国古代人学的根本的内容,但是忽略了其对“人道”形而上的论证,即关于“人道”的本体论基础;而后一种观点虽然弥补了这一缺陷,但过分侧重了人的存在的价值方面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人学的根本内容是,在“究天人之际”的基础上,从“性情双重化”“人禽双重化”“圣凡双重化”三个层面阐释人的本质,其核心是人的本质观。

本文以此为命题论述中国古代人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一中国古代人学的本体论基础:“究天人之际”基础上的“天道论”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的存在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而西方那种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精神与物质相对立,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极力反对和力求避免的。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体现出了如下特征:追求天人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为什么呢?首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究天人之际”一直被视为最高的学问与智慧。

例如,司马迁将自己著书的宗旨表述为“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北宋邵雍就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下》)可见,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做学问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天呢?什么是人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大都指的是宇宙自然的总称,人指宇宙中的一物,所以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国哲学家眼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即天人是合一的。

例如老子认为“天人玄同”,即人应效法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五十六章)。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摘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人类本质的认识。

人的本质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有着转变,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强调了人的历史价值,指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社会问题有启示作用。

人的本质观和当代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启示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展望未来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将在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人们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史价值、当代意义、社会问题、重要性、启示、社会发展、作用1. 引言1.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本质观是一个关键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而人的本质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被历史和社会所塑造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一种活动的、历史的、社会的实践过程,是人类在社会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形成的,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

他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中得以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强调人的劳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人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世界,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历史地存在的,人的本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和发展的。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体现了人的历史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指出人的本质是多维的,既包括理性和感性,也包括个体和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以实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劳动性、历史性和多维性。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最新年文档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最新年文档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最新年文档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古老但又常提常新的话题。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总是只看到人的某种属性,而以此种属性消溶其他属性,不能得到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从此出发,它超越了以往全部的抽象人性论,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一、人的本质的实践特性(一)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提出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之前,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占据统治地位,其中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最具代表性。

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物而存在,能按照“善良意志”去行动,能否按此先天的理性原则行事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黑格尔则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和理性,能够认识作为实体和主体的绝对精神,从必然走向自由。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用以自然为基础的“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他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类意识”,人类历史就是“类”的实现过程。

他提倡创立一种爱的新宗教,借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针对以往的抽象人性论,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

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没有从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待问题,不理解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仅仅依靠感性的直观,强调人的受动性的一面,主体的能动作用被忽视。

与此同时,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按照精神的逻辑推演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形成,整个活动只是精神的自我统一的过程。

凡此种种撇开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来解释的人的共同本质的学说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解释,不能给予人的本质以科学说明。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社会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质具有理性、创造力和社会性等特点,但在阶级社会中,这些特点被剥夺和压抑。

马克思还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过程,通过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思,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

他认为,由于阶级的存在,社会产生了不平等和剥削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资本家剥夺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马克思主张消除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本质观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竞争和利益的驱动,人常常被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束缚,忽视了人的本质和内心需求。

马克思的本质观告诉我们,人不仅是经济的和物质的存在,更是具有理性、创造力和社会性等特点的主体,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尊重。

马克思的本质观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公平联系起来,主张消除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马克思的本质观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马克思的本质观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过程,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必然会伴随着矛盾和斗争。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

马克思的本质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思,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指他对人类本质的基本看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主要是由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决定的。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幸福离不开社会的存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能动的,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人的本质是具有创造性和解放性的,通过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人们能够解放自己和改变社会。

马克思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异化和压抑。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人们成为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劳动变成了剥削工具,导致人的本能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马克思主张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人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自由的实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幸福与社会的存在和改变密切相关,人的本质是具有创造性和解放性的,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和压抑形成对比。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1. 引言1.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往往被异化和扭曲,人们只被认为是资本家的劳动力,人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的本质,就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制度。

在当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自由和解放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个人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个人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对未来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是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是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然界和社会,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的矛盾表现在人在现实社会中遭受剥削和压迫,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只能在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中生存。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指导着我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正,促进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个人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核心观点,强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密切相关,个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2.2 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的矛盾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并通过劳动来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创造力。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和阶级对立的存在,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人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人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人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人的本质的哲学观点有很多不同的理论,以下提供几种常见的观点:
1. 灵魂论:灵魂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或意识所构成。

灵魂是人独有的、永恒存在的实体,包含了人的思维、意识和情感。

2. 物质论:物质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物质或身体所构成。

人的思维、感觉和行为都是由身体内部或与身体相关的神经元活动所决定。

3. 本能论:本能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受本能驱使的。

人类天生具有一些基本的本能,如求生、繁殖和保护自己的本能。

4.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塑造的。

个体的特点和行为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5. 自由意志论:自由意志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

人可以通过自主和自决来选择和塑造自己的本质。

这些哲学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的本质。

不同的哲学学派和学者可能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2006年第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006(总第95期) J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TION T otal No 195[收稿日期]2005-11-10[作者简介]张渤(1977-),女,河南长葛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张 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 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历来都有很多。

唯有马克思主义者给了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规定,它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毛泽东对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性与人的历史发展。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是完全统一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6)01-0011-03 “本质”指的是一事物作为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原因。

黑格尔就认为“根据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1]费尔巴哈认为本质是“使一个事物成为这事物的那东西,根据这个东西它才像它现在这样存在和活动。

”[2]那么人的本质也应该是指人作为人而非动物存在的根据和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的本质”都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讨,他们都在努力找寻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

中国古代思想家多通过人性来探讨人的本质。

如孟子就把人性规定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并且认为人性是善的。

他把“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作为论证人性善的根据。

而荀子则提出了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的一面则是人为的结果。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敏华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然而,关于中国古代人学的内容,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学就是关于人道的学说,其内容就是研究人性、为人之道和理人之道;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学就是探讨人生价值,它包括天人论、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修养论、人际论几个方面。

而笔者以为,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地方,但均失之偏颇。

第一种观点虽然指出了中国古代人学的根本的内容,但是忽略了其对“人道”形而上的论证,即关于“人道”的本体论基础;而后一种观点虽然弥补了这一缺陷,但过分侧重了人的存在的价值方面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人学的根本内容是,在“究天人之际”的基础上,从“性情双重化”“人禽双重化”“圣凡双重化”三个层面阐释人的本质,其核心是人的本质观。

本文以此为命题论述中国古代人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一中国古代人学的本体论基础:“究天人之际”基础上的“天道论”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的存在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而西方那种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精神与物质相对立,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极力反对和力求避免的。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体现出了如下特征:追求天人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为什么呢?首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究天人之际”一直被视为最高的学问与智慧。

例如,司马迁将自己著书的宗旨表述为“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北宋邵雍就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下》)可见,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做学问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天呢?什么是人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大都指的是宇宙自然的总称,人指宇宙中的一物,所以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国哲学家眼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即天人是合一的。

例如老子认为“天人玄同”,即人应效法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五十六章)。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人的本质观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人的本质观之比较研究
2.现实背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在1804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的兰斯古特,十九世纪初期是德国的非常时期,当时的德国即将迎来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它没有发生,比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晚了两百年左右,比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晚了将近五十年。在这样的条件下的德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很贫穷的,在农村,由于富农的压迫,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土地,地位低下;在城市,由于行会制度的阻挠,资产阶级没有及时产生,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收到了影响。
1.人的存在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从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人是感性的具有真实性的实体,与那些认为人的存在是虚无飘渺的神学与认为人的存在是绝对精神的思辨哲学相反,费尔巴哈坚定的认为人之“本”在于感性的自然界,人的存在不是从想象中产生的,而是在我们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导源于精神,而是导源于自然,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人借助自然发展自己,同时又发展自然。“我憎恶那种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以我依赖于自然界为可耻,我公开承认,自然力不仅作用于我的表面、我的皮肤、我的身体,而且作用于我的核心、我的灵魂。”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
1.理论背景
马克思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其各个时代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学说,包括毛泽东和列宁在革命和实践中发展的观点和方法。但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有一些学者把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混为一谈,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恩格斯、列宁等划分开来,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实践唯物主义”或者“实践的唯物主义”。有一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为了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缺点,曾极度拥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在阐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

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

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

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对此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一18页)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费尔巴哈》中还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 (同上书,第29、30页)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 (同上书,第25页)“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同上书,第31页)在马恩看来,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去寻找,而应到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

马克思虽然也承认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的天性,但他却认为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同上书,第84页)“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即“生产”不仅为人生产出财富,而且也为人生产出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本身所固有的天性,而是人本身之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则是所有制。

这样,马克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制决定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则是所有制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

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所以,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利己心的。

当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后,人们才有了利己心,才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

而再建立公有制社会,可以消除人们的利己心,而产生利他心,人们都能大公无私。

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宣称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而马克思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

因为私有制产生利己心即私心,而私心又是万恶之源,所以,要消灭人的私心即万恶之源,首先就得消灭私有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的“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而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生活的情况就与私有制迥然有别了。

那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笔者注),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是因此就是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