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一)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古人的认识,“中国”的政治地缘的构成,是由夏、商、周“王畿”即其政治、文化中心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

这反映了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C.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D.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2.《尚书》保存了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

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4.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

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5.隋唐之前的儒学,以两汉经学为代表,强调的是形而下的宗法礼仪。

儒家在生命终极关怀上的不足,导致了儒学在佛老的弥漫下显得无所适从。

在反抗佛老思想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A.孔子的儒学创始人地位被颠覆B.宋代儒者更加重视内心修养C.汉唐的统治者仍企图恢复周礼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被抛弃6.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

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⑤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⑥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⑧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化交流。罗明坚借助佛教、利玛窦借助中国上层力量去传播天主教,这 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此时还没有出现列强侵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传播宗教, 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项。
单元综合检测
7.[湖南娄底一中2021高二月考]下表为1905—1910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等称谓使用情况统计
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单元综合检测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 学,说明孔子及其之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5分)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4分) (3)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 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 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 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 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与题意无关, 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 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 关,排除D项;材料强调李约瑟认为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认 为庄子、周敦颐等人可从小处着眼,得出关于整体的认知,强调整体思维,故选C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卷一、单选题1.宋朝朱熹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

则而不容已所谓理也。

”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

”由此可见,朱熹的“理”()A.反映了宇宙运动规律B.强调封建伦理秩序C.成为宋朝的官方哲学D.难以适应现实政治2.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

这反映出当时()记载篇章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召诰》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

这些主张()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4.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

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

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C.和而不同D.法不阿贵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以人为本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自强不息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和而不同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体现了家国情怀6.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表所示为冯天瑜等人编著的《中华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其主要反映出( )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表,可知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将各文化圈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原文化领先其他文化的结论,排除B项;各文化圈相互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施”,并没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张是“中央集权”和“今必胜昔”,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D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C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试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原卷版)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试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原卷版)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选择题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守护与传承“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2.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3.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认为人性恶,需要外力教化。

这反映出当时( )4.宋代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

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 )5.从汉代到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B.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C.根植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6.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

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

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

这些举措()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7.下图为明清时期的《养正图解》书影。

“养正”是明清最初级教育——蒙学的基本价值。

所谓“蒙以养正”,是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将古代至宋明时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A.全面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B.标志理学开始走向生活化C.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8.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一、论述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华文化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请根据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和理解,论述以下问题。

题目:中华文化的流动和传播写作要求:1.阐述中华文化的流动与传播现象;2.分析中华文化流动与传播的原因;3.论述中华文化的传播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参考结构:1.中华文化的流动与传播现象-周边影响:与周边文化的影响和交融;-海外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东亚文化的交流;-商埠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商埠;-宗教影响:佛教、道教等文化的传播。

2.中华文化流动与传播的原因-地理因素:地大物博、多民族交融;-政治因素:朝代更替、文化交流;-经济因素:商业发达、海上贸易;-文化因素: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3.中华文化的传播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流动与传播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

中华文化的流动与传播现象广泛存在于历史中。

首先,中华文化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和交融,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华文化和东亚文化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

再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商埠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此外,佛教、道教等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中华文化的流动与传播有其深远的原因。

首先,地理因素是中华文化流动与传播的基础。

中华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辽阔,各地民族交融,地理因素成为文化流动与交流的基础。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中华文化流动与传播的重要原因。

朝代的更替和政治体制的变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再次,经济因素也对中华文化的流动与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在商业发达和海上贸易的背景下,文化也得以通过商路传播出去。

最后,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这种文化因素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动力。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

选择题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

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 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 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 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 不符合统治者需求【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孟子反对奢侈爱惜民生,反映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对专制的不满,故A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故C项排除。

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故D项排除。

选择题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儒家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信鬼神,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和墨家的主张相反,并非互补,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故选C。

选择题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

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项;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

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2.1923年前后,汪鸾翔先生创作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

“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

这表明()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文化发展水平居领先地位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

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

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B.道教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6.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

这表明()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B.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空疏无物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的发展7.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试题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试题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选择题1.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答案】D【解析】“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均属于儒家思想,因此题干中“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的现象反映了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的矛盾,故D项正确;A项中“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佛儒冲突实际上不利于佛教融入本土文化,故C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答案】D【解析】材料中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出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

3.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理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

这一情况的出现( )【答案】A【解析】题干中明朝中后期西学的传入为当时士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拓宽了士人的视野,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理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排除D项。

4.19世纪后期,曾国藩和李鸿章在《派员携带幼童出洋并应办事宜疏中》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选拔幼童进行教育的内容是“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这是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肄习西学”,没有涉及其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排除A项;幼童学习内容虽然涉及中西方的文化,但是派他们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幼童学习的内容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留学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2.商务印书馆1935年编辑出版的一套“大学丛书”,涵盖了不同学科的内容。该套丛书出版后,初步奠定了民国时期中国学者自编中国化大学教材与参考书的基础。同时各大学的学术讲座则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这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
A.本土化特征B.保守化倾向C.传统化内容D.现代化转型
13.佛教主张避世,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观点。这说明()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A.凸显主观意志的内在驱动B.强调历史使命的家国情怀
C.重视格物致知的认知途径D.追求以理统情的人格建构
4.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参,则惑矣”。据此可知,中华文化()
A.重视以人为本B.崇尚天人合一C.追求家国情怀D.推崇自强不息
5.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它属于
A.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B.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3.儒家认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在国与国以及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

这反映了儒学( )A.崇尚神秘主义人生观B.主张和谐世界观C.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情怀 D.注重伦理道德教育4.有艺术评论家认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资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山水画蕴涵了( )A.民本思想B.辩证思想C.和平思想D.法治思想5.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以“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来斥佛。

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D.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6.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7.王夫之在《尚书引义·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种多元共存和交流共进,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故 C项正确。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胡汉文化相互吸收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答案】B【解析】材料“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从冲突渐进到兼容”“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反映中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元发展的趋势,故B项正确。

3.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 ) A.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社会动荡人心败坏【答案】A【解析】南宋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是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的表现,故A项正确。

4.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树立君主权威,托命于君主,从而形成“重民尊君”的基本框架。

但到了明末清初,民本思想发展为“重民限君”的基本模式。

这表明( ) A.实质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民主启蒙思想的形成C.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D.对君主制进行了否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民本思想发展为‘重民限君’的基本模式”可知,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儒学传统,又把“尊君”发展为“限君”,其实质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A项正确。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

春秋以来,“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2.[2023广东东莞模考]《尚书》中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

孟子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率先质疑其真实性,并由此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开启了后世对“血流漂杵”记载与解释的种种争议。

这说明( )A.如实直书是古代史学的精神B.历史认知受自身价值观影响C.牧野之战的真实性有待商榷D.《尚书》提供的史料并不充足3.[2023江苏淮安五校月考]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赋予了“五行”伦理道德的内容。

这些思想( ) A.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B.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C.彰显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

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 )A.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5.[2023河南郑州十九中开学考试]据研究,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绝大多数非儒家;汉武帝广求贤才,不少贫士,只要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代治国理念具有一定开放性B.汉代三教合一趋势已显现C.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尚不稳固D.百家争鸣在汉代得到恢复6.[2023湖北武汉联考]“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朝代
统治时间
有疫情的年份
爆发频率(次/年)
东汉
195
20
0.103
三国至南北朝
368
40
0.109
明朝
275
118
0.429
清朝
267
134
0.502
A.自然物候异常B.政府防疫能力有限
C.朝代更迭动荡D.人口的增加与流动
11.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有关书籍是()
A.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发展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格局
C.早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D.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15.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跨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B.中原文化辐射力增
C.南方经济文化优势明显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论,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也强调治学的目的是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
C.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3.有学者认为:孔子以“圣化”之道建立了“仁者”哲学,孟子推出了“平治天下”的“达者”哲学,荀子则以“天人相分”原则建构了“实者”哲学,此后,先秦儒家的精神哲学却日渐消解,儒家高昂刚健的人格力量最终陨落。下列史实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1.(2020·甘肃一模)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解析由材料“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关系思想的形成,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给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2.(2020·四川绵阳模拟)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i)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解析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i)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项;材料不强调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项;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项;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

答案 C3.(2020·湖北宜昌二模)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解析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 项;“五行”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项;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项;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4.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下列选项与民本思想无关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天下为主,君为客”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解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属于封建礼教,与民本思想无关。

答案 C5.(2020·安徽合肥模拟)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解析题干中“定于一”和“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看出兼并战争过于频繁,排除C项;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项。

答案 A6.(2020·贵州适应性测试)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

这表明()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解析由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中原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入侵,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包容而非南越文化自身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7.从公元858年即位的天皇“惟仁”开始,以后所有天皇的姓名中就必须有“仁”字,而且至今为止也没有出现过一次断更。

这说明()A.日本一直仰慕中华文化B.日本一直向中国学习C.中日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D.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日本曾谋求“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A、B两项错误,排除;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日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排除C项。

答案 D8.(2020·福建泉州质检)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陶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

这说明梁武帝时期()A.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B.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C.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解析材料“崇奉道教”“推崇佛教”说明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受到挑战,故选B项;材料梁武帝推崇佛道,但没有反映出将其列为统治思想,排除A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统治者喜好对统治政策的影响,与国情变化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9.(2020·福建泉州质检)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

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

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阿倍仲麻吕赴唐留学并任官,还作为唐朝使节回访故国,体现出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科举制度参试资格及日本仿效科举制度,故排除A、B项;材料反映出日本对唐朝先进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

答案 C10.(2020·山东德州一模)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

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丝绸之路不仅仅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西方通道比较,未体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答案 D11.(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俄国史略》和《各国史略》作为历史教材;1898—1901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则相继组织刊印《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等作为历史教材。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洋务运动方兴未艾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C.历史教育的近代化D.文化教育奴化严重解析洋务运动失败于甲午战争,故A项错误;民主思想广泛传播应是20世纪初,与材料中“19世纪70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刊印《俄国史略》和《各国史略》作为历史教材”“组织刊印《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等作为历史教材”反映了对于西方历史的研究,推动教育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奴化教育,故D项错误。

答案 C12.(2020·安徽蚌埠二模)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

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解析现代新儒学派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通过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弘扬儒学,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选D项;现代新儒学派“援西学入儒”,是在革新传统儒学的弊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排除B项;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主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材料主旨是弘扬儒学,没有反对儒学,排除C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20·陕西咸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

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

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

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材料二“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

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

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

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可知印刷术提高是原因之一;由材料一“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可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由材料一“并把它看做是最优秀的政体之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