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一、课程标准与学习要求二、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本单元,一是要象学习古今中外的改革变法运动一样,从宏观上掌握相关的背景、目的、领导者、措施、结果和影响;二是要把戊戌变法运动放到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特别是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思考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三是将本书涉及的所有变法改革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知识疏理:一、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侵略方式发生变化(1)经济方面:由以输出变为以输出为主;表现:[1]政治性的;[2]抢夺中国的修筑权;[3]抢夺中国的开采权;[4]开设;[5]开设。
(2)政治方面:掀起的狂潮;美国提出“”政策。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1、列强掀起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支付大量的赔款、借款,严重自然灾害,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措施:(1)增加等旧税的征收额度;(2)降低官员的薪俸;(3)裁减,节省军费开支;(4)加强的征收,增加以及扩大纳官等。
结果: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使、更加激化;③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根本原因)1、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劳动力、国内市场);②“”的倡导;③清政府限制。
2、表现:①工矿企业数量增加;②投资额增加。
3、代表性的企业:上海的裕晋纱厂、苏州的苏纶纱厂(轻工业)4、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1)困难: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②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2)原因:①民族工业少、小、薄弱;②受到和的双重压迫和剥削;③的社会性质(根源)5、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
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重点)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稣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细微点拨[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⑶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巩固训练】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7.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行立宪制度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8.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9.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10.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促进了思想启蒙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11.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戊戌变法导学案
开发区中学“自主尝试、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戊戌变法》新授学案学科:历史主备人:王为群审核人杨霞9.27第8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用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发展“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面对生活的考卷,我们用头脑和行动来作答---------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同伴互助、小组内解决)1、兴起:1895年春,签定,、上书帝,请求变法。
史称。
运动揭开序幕。
2、发展:维新派创办,改名宣传维新变法,他们组织。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3、时间:年月至月,________发布变法法令。
当年是戊戌年,所以称为_____________,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_________”。
、结果:由于变法触动以发动政变,捕杀_________等六人,变法失败。
二、合作探究(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按交流)一:情景模拟:结合变法内容分析:①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②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③假如你是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二、阅读材料维新派……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1898年11月25日)(1)问题:材料中反映维新派变法时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维新派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还有有哪些?(2)如何评价戊戌变法?三、巩固拓展(当堂检测)1.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1894年 B.1897年 C.1895年 D.1898年2.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D.训练新式军队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 D.宣统帝4.在反对维新变法的斗争中,对慈禧太后的身份定位最恰当的是()A.清朝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B.清政府中顽固派的首领C.中国皇权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女强人D.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唾弃的卖国贼5.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就“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展开了讨论,其中最正确的是()A.顽固派的强大B.光绪帝被囚禁C.袁世凯的告密D.帝国主义的破坏6.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A.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B.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C.裁撤冗官,减少财政开支,提高政府效率D.训练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7. [2014•青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
高二历史选修一导学案--戊戌变法1
第9单元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导学案(4月23日)【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历史根源。
二、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主学习】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⑴《》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⑵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
2.表现⑴经济侵略—一以为主A.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条件的大借款。
B.争夺在中国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C.开设。
D.开设。
⑵政治侵略——瓜分中国A.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B.美国提出“”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
探讨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原因?(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回答)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⑴原因A.帝国主义瓜分; B.从1896年起,偿还。
C.各地的。
⑵应变措施:A.增加等旧税的征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B.裁减,节省军费开支;C.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以及扩大纳官等。
⑶结果:A.遭到的抵制,成效甚微。
B.转嫁负担,激化矛盾,加剧。
C.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更加激化。
根本原因:和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的发展。
⑵爱国工商人士发出“”的呼声与主张。
⑶清政府2.特点:。
3.存在问题⑴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竞争。
⑵民族工业面临国内的压迫。
4.影响⑴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⑵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运动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评】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他说的“大梦唤醒”的最主要表现是()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认识到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C.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反清斗争高涨D.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用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15家以上。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自1898年庚子中国爆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戊戌变法开始推行,力图改革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军制等方面,以振兴中国社会。
本次导学案将从政治、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逐步展开,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推行过程以及影响。
一、背景1. 中华帝国的陷入与落后- 描述中华帝国在19世纪末的面临的诸多问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退步;2.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革命思潮的涌动- 引导读者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掠夺和侵略对中华帝国的冲击,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自身的问题和对革命的渴望;二、政治改革1. 改革思想的兴起-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传统封建政治的质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 戊戌政变- 介绍庚子政变的过程以及其对戊戌变法的重要意义;3. 推行政治制度改革- 详细描述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内容,如兴办议院、设立宪法、制定新法等;三、教育改革1. 旧式教育的弊端- 分析旧式教育对中国社会现状的维持和固化作用,以及对人民思想觉醒的压制;2. 推行新教育-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下的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进行的改革,如兴办学堂、制定新教育方案等;3. 教育改革的影响- 探讨教育改革对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四、军事改革1. 旧式军队的困境- 分析清朝旧式军队的弊端和困境,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2. 推行新军-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新军改革,如军制改革、军队训练等;3. 军事改革的意义- 探讨军事改革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五、戊戌变法的局限和失败1. 保守派的反对与动荡的局势- 描述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政治、社会环境的动荡;2. 变法的失败和影响- 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以及对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六、结语总结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提醒读者认识到改革不易的困难性,同时鼓励思考当代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高中历史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导学案(学生版)新人教版选修1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一)新旧势力的概念1.新势力指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 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1.慈禧解除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_______为直隶总督,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_________等为“军机四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________支持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一)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
(二)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三)经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________”,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___________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力量过于弱小。
2.具体原因:(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3)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三)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维新派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早期改良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减少变法阻力,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的主张: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的主张: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1.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 报纸、学会、学堂的兴办: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组织了保国会等组织,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进步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没有提出“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等主张,维新派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四.百日维新的失败1.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选修一 导学案9 戊戌变法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历史导学案(九)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九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教师精讲】一.背景:1.国际: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各世界潮流。
我国要生存,也要顺应这股潮流。
2.国内:①政治基础: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最高亢的呼声。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的广泛传播。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④组织基础:强学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⑤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二.维新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1.思想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政治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主要事件:1895年——揭开序幕;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论战、上书请愿。
2.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
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1.原因: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②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2.标志:颁布《》三.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1.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课程标准】1、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史实,讨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自主学习】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政治原因:2、经济根底:3、阶级根底:4、思想根底:二、戊戌变法的经过1、序幕——公车上书2、开展——思想宣传〔1〕宣传方式:①办报刊:康有为:1895年8月 ?万国公报?后改名? ?〔北京〕1896年1月 ?强学报? 〔上海〕梁启超主笔:1896年8月 ?时务报? 〔上海〕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严复: 1897年?国闻报? 〔天津〕②建立学会:强学会、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论战内容:〔2〕影响:维新派通过宣扬变法,使更多的人。
维新变法的新场面逐渐形成。
三、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戍六君子〞,史称“戊戍政变〞。
其他被罢官、监禁和戍边的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达40多人。
新政内容除了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存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材料一:康有为等改进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也引起顽固权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才能,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导学案1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答案: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阅读本目,红笔标记以下相关内容,
第三目: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探究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阶级、组织结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进入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解题关键:分清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新势力的阶级力量和旧势力的阶级力量的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自身的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学思之窗】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解题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国的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那么就由我第一个流血牺牲改变这种情况吧!”这段话。
思路引领:文中的流血不能等同于武力斗争。且中国不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牺牲自我的动机是爱国。
答案提示: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9.《戊戌变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交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3.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4.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1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3.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四知识链接:五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1.1895年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为主转变为。
通过,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政治特权。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分享其它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但仍相当薄弱。
一方面无力与竞争,另一方面还面临的压迫,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知识梳理】(A级)1.简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列强侵华特点(1)危害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列强多: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方式新:经济方面: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表现: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中国的铁路修筑、矿山开采权;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政治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第七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导学案www.5ykj.com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是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3、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本,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做好标记)(一)公车上书、发生的时间,发起者是。
2、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目的是。
3、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继续宣传变法。
他们在北京组织,把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任务一:材料解析(阅读课本P30页百日维新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百日维新涉及到哪些领域?2、百日维新“新”在哪儿?有何作用?任务二:角色扮演(教师提前会将下列角色放到学生讲义背面,学生翻开身份牌后与同组同学讨论)1、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对待变法态度如何?(清廷官员、八旗子弟、农民、绿营士兵、旧式知识分子)2、对变法的推进会产生哪些影响?任务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
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
……维新运动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材料二:(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明治维新)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材料三: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任务四:戊戌变法有何影响?(依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关键词,小组派代表写到黑板上。
)材料四: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材料五: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材料六: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
戊戌变法导学案
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主备人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主张及影响。
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4.认识维新派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一、问题导入:(学生观察图片,联系上节内容,自主思考回答)上面两幅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怎么办?出路在何方?——中国人谋求制度的变革二、自主预习(一)戊戌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观看小短片,自主完成填空并识记)1.背景:《》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
2.时间:年春3.领导人:和4.核心内容:请求、、。
5.在位皇帝:。
6.意义:拉开了的序幕。
(二)戊戌变法的发展——组织,创办(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填空并识记)1.著名的学会有上海、北京;2.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梁启超在此报上发表《》此外在天津等主持的《》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什么影响?(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展示)(三)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填空并识记)1.时间:年6月——9月。
2.目的:,发展,实行。
3.开始标志:年6月11日,颁布“”诏书。
《马关条约》的签订《时局图》4.内容及影响:内容影响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四)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填空并识记)1898年9月21日,等发动政变,囚禁,搜捕,废除。
杀害、、、、、六人,史称“”(五)戊戌变法的意义(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填空并识记)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的爱国运动,在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影响(小组讨论5分钟,各抒己见)假设自己是当时的旧官僚、或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旧知识分子,或接受维新思想的新知识分子,或新兴实业家,说明对百日维新各项内容的态度,总结出各项内容的影响。
合作探究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阅读史料,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写出明确的答案,准备展示。
第七课_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写人:闫学良审核组长:一、复习提问检查上节课重点内容,组长提问检查。
二、导入新课,出示标题,解释标题。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本,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做好标记)1.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2.公车上书,揭开了的序幕;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3.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康有为创办了,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它们和朝中大臣在组织;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作为这一组织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4. 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法令,实行变法,这一年是旧历年。
因此这次变法称。
5.变法触动了的利益,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历时天,因此历史上又叫。
<2>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后进行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提高)1、洋务运动以后,为什么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3、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拓展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材料二:“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三:“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1)这是哪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领导这一事件的是哪一阶级哪一派别?(2)材料一、二、三在当时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选修一 编号:6 使用时间:2012.2 评价: 课题:戊戌变法编写人:朱丽平 审核:高二历史组班级: 姓名: 号数: 第 组【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解读】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
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合作探究一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②建立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 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③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补充)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首要问题)、要不要兴民权(中心问题)、要不要西学。
影响:资产阶级同封建和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正面猛烈抨击封建理论基础。
(2)影响:①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②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⑴直接原因:德国强占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
⑵康有为的准备工作:①1898年呈递 ,请求变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1898年4月,在北京组织 ,宗旨是“保国、保教、保种”,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
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⑶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
史称“百日维新”。
⑷内容:详见教材108页表格⑸对变法内容的评价:① 积极性: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②局限性:变法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所提出的、、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变法的内容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变法内容有缺陷,只是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
4、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1)新政危机四伏:①废除八股取士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②慈禧控制认识任免权,实际上已经做好扑灭新政的准备;③“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④慈禧与荣禄密谋;⑤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
(2)戊戌政变: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
②将六人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戍边达40多人。
1、失败原因:⑴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①没有彻底反封建的纲领(采取改良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求助袁世凯)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⑵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也是一次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3、意义:①引发思想巨浪,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③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④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⑤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⑥开创了新的、和,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4、局限:①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②缺乏艰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改革最终失败。
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学后反思】合作探究二:1、★(09年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考察学生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甲午战争的震撼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4.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无关的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思想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加深5.下列属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是: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郑观应⑤谭嗣同()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④ D.②④⑤6.18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思想影响最大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谭嗣同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8.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为:()A.倡民权 B.托古改制 C.社会进化 D.反对专制9.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10.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创办D.《定国是诏》颁布11.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保国会的成立B.公车上书C.颁布变法法令D.强学会成立12.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参加学会的有:()①维新派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③洋务派④传教士⑤革命派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13.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A.保国B.保民C.保种D.保教1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1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16.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17.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18.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1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促进了思想启蒙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20.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解放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