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套
![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1e3a290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3.png)
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套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5)缺少思考的研究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研究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十二章》中表示虚心向别人研究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我们向他人研究时应明辨优劣,有所选择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或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XXX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七年级下册2.陋室铭[唐]XXX(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人以德立身。
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德行美妙,人格魅力便会“XXX”,正如《陋室铭》中所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陋室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为突出主旨而援用XXX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XXX在《陋室铭》中结尾把自己与现代贤士比拟,表现出了他的崇高乐趣(或用类比来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XXX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附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陋室铭》中写陋室主人一样平常生活文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7c4e4fd0d233d4b04e69aa.png)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59d9836b14e852459fb5737.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8065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e.png)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1、文学常识、:明朝闻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爱,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同学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同学。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柔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用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仆人)日再食: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
食,供应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荣刺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艳羡之心。
慕、艳,艳羡。
县官日(每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
辨,通辩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
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8195f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2.png)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世说新语》二则词语解释(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
(5)去后乃至乃:才(6)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7)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8)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9)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10)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11)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词语解释(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终稿].docx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终稿].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d284298bb68a98270fefa62.png)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H: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 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796a9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c.png)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梳理一词多义汇总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梳理一词多义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bc8730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8.png)
守法度
重点词
例句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4.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
释义
同“返”,返回
同“返”,往返
反思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25.方
方欲行——《狼》
正,刚刚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区域,地方
释义
朝(zhāo)晖夕阴——《岳阳楼记》
早晨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重点词
例句
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
9.称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
生序》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释义
与“谢”连用,向
人致意,表示问候
称说
著称
重点词
例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
重点词
26.芳
例句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香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27.奉
释义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接受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供给
重点词
例句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8.拂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一道
33.怪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女子出嫁
34.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返回,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编
![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efc1ff35901020206409c15.png)
八年级下册:马说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8、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山水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尤:格外。
2.道:道路。
见:出现。
3.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 可:大约。
5.佁然:呆呆的样子。
6.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跟从。
8. 西:向西。
9.下:在下面。
10. 下:往下。
11. 空:在空中。
12.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乐:逗乐。
15.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1128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复习必备资料
![181128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复习必备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261fce0975f46527d3e1d3.png)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必备资料一、常见文言实词实词考查范围以常见文言实词为主,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多多积累的基础上,掌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多比较,常联系,灵活运用,结合具体语境随“句”应变,既要遵循古汉语的表达规律,又要切合不同的句子的语法特点,把特殊和一般结合起来。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是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经常涉及的内容,应作为重点知识理解掌握。
(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策(1)名词,泛指马鞭子。
例:执策而临之(《马说》)(2)动词,用鞭子打。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例: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曾(1)同“增”,增加。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4715ad4cc1755270622085a.png)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七年级上册: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僵硬。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林: 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当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 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想像。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1、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1、同“悦” ,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10c9c9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2.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随着中考的逼近,许多学生都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状况。
而对于语文复习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先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备战中考中,文言文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有哪些文言文复习资料是中考必须掌握的呢?一、古文观止作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古文观止》是我们在中考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是清代戴震所编纂的文言文教材,共包含四十则,文选丰富、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字词、句式、修辞等进行逐一剖析,加深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中考历年真题从历年的中考试题中可以发现,文言文是中考必考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历年真题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深入理解中考的出题思路和考察方向,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英汉汉英双解词典在阅读文言文中,生僻字和古怪的词语往往是制约阅读理解的关键。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选择一本好的英汉汉英双解词典是非常必要的。
好的双解词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的词汇、词义和使用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一步系统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呈音、语态和语义等方面。
四、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与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不同,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主要提供的是文言文汉英及英汉双语释义,以及词语用法和惯用的表达方法等。
通过学习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和习惯,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法。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坚持阅读,更需要有系列有效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只有通过充分的学习、透彻的理解和深度的记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文言文,做到应对中考考题游刃有余。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0f723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b.png)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备考策略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备考策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d6366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e.png)
词性 活用类型
含义
示例
如果名词后面的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
是名词、代词,那
也。(《曹刿论战》 )【解析】后一个“
名词 名词作动词 么该名词就作动词 福”在句子中作谓
。如处在谓语位置 语。名词活用作动
上,也作动词。 词,保佑。
词性 活用类型 含义
示例
名词放在 动词前,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 灭可见。(《小石潭记》) 【解析】名词在句子中一般
中考真题
考查内容
参考答案
【解题策略】
简答题考查的内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对文章
内容、主旨的把握;对文章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的分析;对文
章具体语句的赏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在复习时,我们要做到对每一篇文章都能“逐字解释,逐句
翻译,明确主旨,熟知结构,弄清写法”,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掌
握好。
在解答时,我们可以直接总结归纳,也可以根据题目的提
感(根据原文意思填写);二是“
应内容 宠辱偕忘
,
”的“因物而喜
”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
中考真题
考查内容
参考答案
3.(2010·广东)文末描写“
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凄清、肃杀的环境特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句段作用 点;二是突出了三峡
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峡长、岭连的
?
地形特点。
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
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
写法分析
C 【解析】
词语赏析
应该是表 现了“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 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 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 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
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
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 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 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 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 (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
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 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 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 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 (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 "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 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 "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