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心中理想的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心中理想的《故乡》

2010级汉教四班舒伟重 20100511560

摘要:回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现实中的故乡,却生活在重压下,失去了生机。理想的故乡应是什么样的?作者鲁迅在朦胧中,寻求着未来的希望。本文将带着读者一同探寻鲁迅心中理想的故乡。

关键词:鲁迅故乡理想希望

谈论到鲁迅创作小说的起因,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这样说道:“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故乡》集中突出地写人与人之间的“诚和爱”,向人们宣扬着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两者才构成了鲁迅心中理想的故乡。

一、回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景物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的景物。二十年前故乡的景色是那样的美丽、亲切。表现出了“我”对故乡的挚爱,这种爱是与“我”这次回故乡的感受相对而言的。这是“我”儿时记忆的苏醒,“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了”,这一切美好的记忆,在“我”

的脑海中将永远无法忘记。

在“我”眼中少年时的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热情善良的小英雄,能在月夜海边的沙地上.手捏钢叉.机敏地尽力向猹刺去.他还善于在雪地上捕罩鸟雀。“我”短短的一问,甚至不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语尽情倾吐。他告诉了“我”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短短几日的相处两人便成了要好的朋友,临走时彼此都急得大哭,后来还互赠了礼物。

二、现实中的故乡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描述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隐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空间、萧索的荒村等,勾勒出现实中故乡的影像,是那样的荒凉、破败,没有生气。由此感受到的是“悲凉”并努力寻找记忆中故乡的“影像”。在这里,“我”的悲凉心情,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情感。而触发这种心情的缘由,既有搬家之故,一种失去家园的心结,更因故乡凄凉的景象,使人“禁不住”生出悲凉之情。段末的反问句更是意味深远,这分明就是“我”的故乡,可作者却用了一个反问句,说明“我”已经不认识它了,虽然是自己的故乡无误,但却早已发生太多的变化,变得“我”都难以相信和接受了。这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故乡。

文中写道有人来买老家的木器,顺手却有人直接拿走;开豆腐店

的杨二嫂见“我”回来,来家中串门,却也是来顺手牵羊;闰土来家中做客,彼此却已异常生疏,竟叫起我“老爷”……。闰土憨厚朴实,安于命运.深受封建剥削之苦,他尚未觉醒.他不但自己事事按规矩办.而且要后代老老实实地做奴隶,从未想过反抗。杨二嫂尖酸刻薄,损人利己,但这也是她对现实社会的变相抗争。这一系列的情景描写,深深地表现出了作者对如今故乡的陌生和厌恶。描写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变化,表现出故乡的变化,人性与人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虚伪、做作,残留着深重的封建等级制度,是贫穷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使他们变得如此,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当时农村社会现实。

三、理想中的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闰土,让“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这就是鲁迅心中理想的故乡吗?我认为不是。回忆中的故乡“我”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那时“我”与闰土同是天真、浪漫的年龄,并未受社会太多的玷污,无忧无虑之中,留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那才是“我”美丽的故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应当如此,没有任何隔阂,彼此坦诚相待,相互珍视着彼此的之间的感情。

这让我想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茶峒那一方净土,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人民身上,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亲情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纯净无暇。我觉得鲁迅心中理想的故乡便是这样的。

文章最后写到宏儿,离别故乡,坐在船上,突然向大伯提出“我

们什么时候回来”的问题,然后,“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这“痴痴的想”,说明他与水生结成很深的友情,小小的年纪也体味到了惜别的惆怅了。更重要的是,这后辈的的友情,触发了“我”对未来产生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所说的“地上的路”,就是人与人之间“诚爱”的路。不仅自己坚持走下去,而且希望更多的人来开创这个“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参考文献:

《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徐月芳,鲁迅《故乡》的写作技巧探析,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学报,2011。

王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