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说:谈论。
③化:融为一体。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下文言文复习
• • •
• • •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 (引号内填原文)
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七年级(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 啼,哭着 ,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 异,奇怪 ,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 认为有利可图 。)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每天 ,作状语;环谒, 四处拜访 。)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 ①旦: 早晨 。 ②溅溅: 不愿做。 ⑥ 扶将: 扶持 。 ④强, 有余 。 ⑤不用:
⑦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财物
。
• C、重点句子翻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七年级(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字词句翻译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字词句翻译总复习一、通假字不尊君在不.(《世说新语》二则):同“否”。
说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同“悦”,愉快。
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舍舍.然大喜(《杞人忧天》):同“释”,解除、消除。
二、一词多义而俄而.雪骤(《世说新语》二则):与“俄”合用,表示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二则):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连词,表承接,就。
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连词,表并列。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连词,表转折,可是。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动词,做,当。
学夫学.须静也(《诫子书》):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名词,学问、学业。
止止.有剩骨(《狼》):副词,仅,只。
一狼得骨止.(《狼》):动词,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狼》):动词,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盖以诱敌.(《狼》):名词,敌人,这里指屠户。
前狼不敢前.(《狼》):动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前面。
意意.暇甚(《狼》):名词,这里指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动词,打算,企图。
以静以.修身(《诫子书》):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投以.骨(《狼》):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狼》):介词,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连词,来。
其恐前后受其.敌(《狼》):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狼》):代词,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狼》):代词,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代词,指屠户。
其.人曰(《杞人忧天》):代词,那。
奈何忧其.坏(《杞人忧天》):代词,它,指地。
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代词,指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两个“之”都是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篇6: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资料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
“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篇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资料第四单元《紫藤萝瀑布》宗璞。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蝉》小思,香港作家。
《贝壳》席慕容,台湾作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
8、妇抚儿乳 ( 抚:抚摸 。乳:喂奶) 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众妙毕 10、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 意少舒, 稍微。 松弛。稍稍:渐渐)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间:夹杂) 11、 夹杂) 12、 12、虽人有百手 ( 虽:即使 ) 13、不能名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 14、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股:大腿 。 战战,几欲先走 走:跑 ) 15、群响毕绝 15、群响毕绝 ( 毕:全 。 绝:尽、消 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 表演, 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 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 答: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 ”“侧目 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 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 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 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默叹” 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 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 ”“侧目 对照。 稍稍” 侧目” 逐渐”“渐渐” ”“渐渐 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 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 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 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 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 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 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 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 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 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部编教材 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8《世说新语》二则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四)解释下列词语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引:拉之:代词,他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咏雪》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雪骤:俄而:不久..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拟:相比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因:凭借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省略句)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课文复习资料
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科学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有4大题,33小题。
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对应的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Na-23 S-32 Cl-35.5 Ca-40 Ba-13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
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下表是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2.下列行为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空气开关“跳闸”后,立即重新合上B.没有三孔插座时,把三脚插头接地脚掰断使用C.发现有人触电后,为尽快抢救应立即用手把他拉开D.控制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火线上,更换灯泡时必须先断开开关3.以下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机械能越多,其内能就越多4.小科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磷燃烧属于化合反应,要吸热B.实验过程中,瓶内空气的质量不变C.实验过程中,铜质燃烧匙的质量增加D.实验过程中,整个装置的质量一定变大5.小科为了验证老师课堂上讲过的“电磁感应现象”、“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以及“通电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等几个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当他将金属杆AB的一部分在磁场中水平向左运动时,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D.如果金属杆AB沿垂直图示方向的方向运动,相关实验现象仍不变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7.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两条输电线,由甲地向乙地输电,两条输电线总电阻为10欧,甲地电源的电压保持220V 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5JD.当乙地用户消耗的总功率增大时,相同时间内输电线上产生的热量增多8.小科归纳了初中所学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并用“HCl+X=盐+Y”这种表达式进行整理,下列观点正确的是()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向右移动,在此过程中()10.如图所示,可绕0点转动的轻质杠杆,在D 点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M,用一把弹簧测力计依次在A,B,C三点沿圆0相切的方向用力拉,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三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它们的大小关系是()A.F1=F2=F3=GB.F1>F2>F3>GC.F1<F2<F3<GD.F1>F2=F3=G11.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12.“天舟一号”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返回地球,飞船接近地面后减速下降过程中,它的能量变化是()A.动能减少,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B.动能减少,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少C.动能不变,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D.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13.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Mg(NO3)2、Cu(NO3)2、AgNO3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放入稀盐酸溶液里,有气泡产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咏雪一\课文译评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重点字词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需掌握的字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 无奕yì女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1.而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2.因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3.与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4.乃1去后乃至: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一重点实词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差:差不多..5.拟:相比..6.期:约定..7.去:离开..8.委:丢下;舍弃..9.引:拉..10.顾:回头看..二重点虚词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2.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乃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七<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八<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九<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4.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十<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十一<背景知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着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十二<文章结构咏雪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十三<课后习题答案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2.拟:比;比拟..3.未若:比不上..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山市蒲松龄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三、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一字 ;号 ;世称“”; 代家..答案: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聊斋先生清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四、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奂山邑八景之一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倏忽如拳如豆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窗fēi皆洞开则黯然piāo miǎo 山上人烟市肆sì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答案:huàn yì míng méng yuán bì nì yú shū gèn霄扉缥缈二、重点字词解释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5、高垣睥睨;6、连亘六七里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16、见山上人烟市肆答案: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6、连绵不断7、城市8、厅堂;街巷9、隐隐约约10、高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14、突然15、过了一会 16、店铺三、通假字1、一切乌有:同译为:2、裁如星点:同译为:答案:1、“乌”同“无”没有2、“裁”同“才”仅仅四、重点句子翻译1、然数年恒不一见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答案: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五、一词多义1、若:中有楼若者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3、一:惟危楼一座或凭或立;不一状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答案:1、好像;你;好像2、看;难道;回头看3、数词;一;统一;全;都4、------的样子;可是;这样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2、省略句式: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2、“始悟为山市”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 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与同人饮楼上”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 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七、词类活用1、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译为:像洞一样2、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作动词译主:降低八、古今异义词1、高垣睥睨睥睨:古义:今义:2、惟危楼一座危:古义:今义:3、或凭或立或:古义:今义:答案: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九、用原文回答: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答案:1、邑八景之一也2、然数年恒不一见3、念近中无此禅院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4、消失阶段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文学常识: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着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着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着..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着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二、字词解释: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家富良马有许多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三、内容理解: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 要看意见正确与否..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七、课外拓展: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3、关于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古诗文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古诗文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二)《山中杂诗》(吴均)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兴趣6、方出神方: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
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
②围:指蛇的身围。
③摆扑:扭动摔打。
④审:仔细。
殊:极,很,完全,非常。
⑤攧:同“颠”,跌、摔。
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XXX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XXX:指儿子和女儿。
)(2)XXX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掉臂(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商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XXX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缓慢5.怅然:兴奋地模样6.差:大抵、差未几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1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游玩4.舍去:去,分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忸捏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XXX纷纷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译文:一个冰冷的雪天,XXX把家人召集在一同,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到三单元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到三单元(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 给下列字注音:父异焉()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而已耶()2. 用“”划分下列词句中朗读的停顿。
(1)余闻之也久(2)还自扬州(3)贤于材人远矣(4)不能称前时之闻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世隶耕_____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3)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 (4)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5)并自为其名____________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8)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 环谒于邑人忽啼求之于于舅家见之之借旁近与之贤于材人远矣余闻之也久受于人者不至也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4. 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
(1)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多选题)A.传一/乡秀才观之。
B. 仲永生五年。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F.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测试题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测试题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试题打交道,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
一份好的试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测试题(120分)一、古诗默写(10分)1、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4、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5、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句子是:6、《木兰诗》中的_________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7、《滁州西涧》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诗句是:8、赵师秀的《约客》中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约客不至的寂寞心情的诗句是:9、清朝赵翼的《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10、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二、文言文阅读(一)《童趣》(16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下)册古文总复习《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时常)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理不满),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什么)以(凭)谓(称)之'文'也 "子曰:"敏(聪明)而好学,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是以(因此)谓之'文'也.”(五) 子曰:“默(暗暗)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huì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六) 子曰:“三人行(走)必有我师焉,择其(他们)善(好的方面)者而从(采纳(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整体感知](一)、谋篇立意《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二)、文章脉络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二、文学常识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语录体。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称“大成至圣”。
三、字词a)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b)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能够)(2)学而不厌:(厌古:满足今:讨厌)c)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3)不耻下问耻:认为可耻d)虚词而的用法表并列: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表修饰:默而识之表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四、特殊句式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凭什么)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译:可以凭借这点成为老师)五、理解性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学习借鉴的意思时,我常引用《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五、课后思考题1、学习方法:(一、二、三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习态度:(四、五、六则)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成语: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择善从之3、背诵课文2、解释加点字词(1)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3)默而识之(4)学而不厌3、下列句子中“而”字不同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C、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4、翻译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话来回答。
6、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
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抛弃,丢下)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
一、【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
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与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文末),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
(三)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话,而人物的性格都是由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客人的“非人哉!……”的粗野指责的语言,是客人没有修养,不懂道德的外在表现。
而陈纪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一番话,体现了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为人的道理,而且是“晓之以理”。
不是无礼取闹,一个聪敏机智、不卑不亢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学常识《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
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3、词类活用(1)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2)有人惭(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古今异义(1)委:相委而去(古:抛弃,丢下今:委托)(2)去: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到、往,由此地到某地)(3)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今:照顾)四、阅读回答1、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反驳父亲有人的无礼,使对方理屈词穷。
2、“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两方面给予反驳?可以看出哪两点性格特点?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加以反驳,可见元方聪明机智,直率。
3、当元方反驳了“友人”后,“友人”惭,下车拉元方以示亲热和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4、用4个短语概括元方的性格特点;用文中的2个短语概括友人的性格元方:聪明机智、明事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友人:无信、无礼5、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要守时6、诚信名言积累:民无信不立——孔子言必行,行必果——《论语》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谚语《期行》自测题(2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分)1、本文选自,作者,(朝代)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期.日中 (2) 尊君在不.(3) 门外戏. (4) 友人惭.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元方入门不顾.顾.此失彼B、相委.而去委.以重任务C、太丘舍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3、翻译下列句子(6分)(1)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待君久不至,已去。
4、“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些方面加以反驳?可以看出元方哪两点性格特点(4分)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请写出一句相关名言,并注明出处。
(3分)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是作者人物传记的代表作。
三、重点字词1、注音扳(pān)环谒(yè)不能称(chèn)泯(mǐn)然2、词类活用a)邑人奇之(奇:意动用法,以……为奇)b)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貌相待)c)父利其然(利:意动用法,以……为利)3、虚词之:A、忽啼之(代词,指书具) 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C、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4、一词多义(1)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2)或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或王命令急宣布(有时)5、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扳通“攀”拉)四、阅读回答1、课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你觉得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原因: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启示: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先天的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为重要。
3、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仲永哪些方面堪“伤”?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堪伤的是“父利其然”“不使学”“邑人以钱币丐之”,捧杀了他,使他最终“泯然众人矣。
”五、名言积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伤仲永》自测题(19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世隶.耕2、稍稍宾客..其父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不能称.前时之闻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B、识: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或: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四、课文内容理解(3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矣。
”实例,说明五、仲永泯然众人矣是谁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
(3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著”通“着”,穿)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帖”通“贴”贴上)花黄。
出门看火(“火”通“伙”伙伴)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课文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本诗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
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