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下)册古文总复习
《论语》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时常)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理不满),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什么)以(凭)谓(称)之'文'也 "子曰:"敏(聪明)而好学,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五) 子曰:“默(暗暗)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huì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走)必有我师焉,择其(他们)善(好的方面)者而从(采纳(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整体感知]
(一)、谋篇立意
《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文章脉络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二、文学常识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语录体。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称“大成至圣”。

三、字词
a)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b)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2)学而不厌:(厌古:满足今:讨厌)
c)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3)不耻下问耻:认为可耻
d)虚词而的用法
表并列: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修饰:默而识之
表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凭什么)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译:可以凭借这点成为老师)
五、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学习借鉴的意思时,我常引用《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课后思考题
1、学习方法:(一、二、三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四、五、六则)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成语: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择善从之
3、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字词
(1)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
(3)默而识之(4)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而”字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
C、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4、翻译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话来回答。

6、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

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抛弃,丢下)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

一、【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

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与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文末),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

(三)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话,而人物的性格都是由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客人的“非人哉!……”的粗野指责的语言,是客人没有修养,不懂道德的外在表现。

而陈纪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一番话,体现了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为人的道理,而且是“晓之以理”。

不是无礼取闹,一个聪敏机智、不卑不亢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学常识
《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3、词类活用
(1)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2)有人惭(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古今异义
(1)委:相委而去(古:抛弃,丢下今:委托)
(2)去: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到、往,由此地到某地)
(3)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今:照顾)
四、阅读回答
1、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反驳父亲有人的无礼,使对方理屈词穷。

2、“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两方面给予反驳?可以看出哪两点性格特点?
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加以反驳,可见元方聪明机智,直率。

3、当元方反驳了“友人”后,“友人”惭,下车拉元方以示亲热和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4、用4个短语概括元方的性格特点;用文中的2个短语概括友人的性格
元方:聪明机智、明事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友人:无信、无礼
5、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要守时
6、诚信名言积累: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必行,行必果——《论语》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谚语
《期行》自测题(2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分)
1、本文选自,作者,(朝代)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期.日中 (2) 尊君在不.
(3) 门外戏. (4) 友人惭.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元方入门不顾.顾.此失彼
B、相委.而去委.以重任务
C、太丘舍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待君久不至,已去。

4、“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些方面加以反驳?可以看出元方哪两点性格特点(4分)
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请写出一句相关名言,并注明出处。

(3分)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是作者人物传记的代表作。

三、重点字词
1、注音
扳(pān)环谒(yè)不能称(chèn)泯(mǐn)然
2、词类活用
a)邑人奇之(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b)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貌相待)
c)父利其然(利:意动用法,以……为利)
3、虚词
之:A、忽啼之(代词,指书具) 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
C、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4、一词多义
(1)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2)或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或王命令急宣布(有时)
5、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扳通“攀”拉)
四、阅读回答
1、课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你觉得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原因: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启示: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先天的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为重要。

3、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堪伤的是“父利其然”“不使学”“邑人以钱币丐之”,捧杀了他,使他最终“泯然众人矣。


五、名言积累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伤仲永》自测题(1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世隶.耕
2、稍稍宾客
..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B、识: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或: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
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3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矣。

”实例,说明
五、仲永泯然众人矣是谁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

(3分)
木兰诗
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著”通“着”,穿)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帖”通“贴”贴上)花黄。

出门看火(“火”通“伙”伙伴)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课文结构分析】
段落大意
本诗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

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

第二部分(4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5、6段):叙述木兰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二、【课文主要内容】
这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伴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三、【课文写作特色】
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

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

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

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旨。

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

四、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着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着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设、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五、重点字词
1、字音
鞯(jiān)可汗(kè hán)辔(pèi)头机杼(zhù)金柝(tuò)
十二转(zhuǎn)百千强(qiáng)胡骑(jì) 溅溅(jiān)傍(bàng)
2、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一词多义
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
六、理解性默写
七、内容理解
1、诗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民歌在情节安排上,详略得当。

诗中详写从军缘由、准备行装、辞官还家、合家团聚等情景,略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2、请举出几个巾帼女英雄,用一句话概括她们的故事。

红娘子起义赴疆场;梁红玉击鼓破金山;穆桂英挂帅破天门。

3、“旦辞爷娘去……胡骑鸣啾啾”分析木兰此时的心理。

八、【词句品味鉴赏】
课文中第三段略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但虽只有六句,其概括力之强却是十分令人欣赏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一“赴”一“飞”,木兰女矫健雄姿尽在目前。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凛冽的北风,“寒光”,既有朔方冰冷的月光,又有刀剑的道道白光,写环境之艰,木兰女与其它将士深夜时仍马不解鞍,人不卸甲,时刻提高警惕之状。

一个活脱脱的木兰女不畏艰辛的形象又跃然纸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是互文,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战士,十年归来的既有壮士,又有将军。

本诗在这里用互文对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战争的惨烈,又为下文写木兰归来见天子作了过渡。

总而言之,这六句既有很强的概括力,又有很强的表现力。

《木兰诗》自测题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可汗(
...)()辔.头()朔.气()金柝.()傍.地走()2、《木兰诗》,选自(朝代)(作者)编的《》,是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对镜帖.花黄(2)愿为市.鞍马
(3)赏赐百千强(4)木兰不用尚书郎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5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6、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和。

(2分)
《三峡》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阙(通“缺”,断缺)处;重(重叠)岩叠嶂(zhàng 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夜分,不见曦(xī太阳)月。

至于(到了)夏水襄(xiāng 冲上,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断绝)。

或(有时)王命急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相当于“如此”“这么”)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tuān 急流的水)绿潭(深水),回(回旋)清(清波)倒影。

绝(极高的)巘(yǎn 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冲荡)其间,清(水清)荣(树荣)峻(山峻)茂(草茂),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每至晴(放晴)初(刚刚)霜(降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回响),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描写中又紧紧抓住山水的变化特点,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二、文章脉络
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势,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

二三四段,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季、春冬、秋季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体特征,(第②写三峡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第③段写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第④段写三峡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重难点导析】
⑴文章写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作者先总写三峡的奇伟,接着分季节表现三峡的风光。

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既能闪现三峡的轮廓,又能感受三峡四季美景。

⑵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特色。

文章虽少用“良多趣味”这样的直接抒情语句,但全文仍寓浓情于写景的笔端,尤其是第三四两段。

“素”“绿”是明亮又让喜爱的色彩,“清”“荣”“峻”“茂”是对水、树、山、草的赞叹;“肃”“凄”“哀”等字无
不带着一份情感。

作者就是通过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朝代)著名地理学家、散文
家郦道元。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漱(shù)属(zhǔ)引凄异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断缺)
3、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还自扬州(从)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②或:A、或王命急宣(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③疾: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B、疾在腠理(病)
④绝:A、沿溯阻绝(断绝) B、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C、天下独绝(极)
D、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⑤属:A、属引凄异(连续)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C、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奔”动作作名词,译作“奔驰的快马”)
4.理解默写:
(1)写山势连绵不断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势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水之盛: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之速: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侧面(烘托)水之速: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之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写景顺序:先写山后写水
按季节分:先写夏,然后写春冬之时,再写秋。

5、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三峡?为什么不按四季的先后顺序安排
时间顺序(夏——春冬——秋);为的是突出气主要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三峡地貌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一年四季,三峡的风光各有什么特点?
地貌的总体特点:两岸山势连绵不断,谷深峡长,山高耸挺拔
一年四级的风光特点:夏季——水势迅急凶猛;春冬——景色秀美奇绝;秋季——幽静、萧瑟、凄凉
(3)为何“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三峡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仰面只见一线天。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水的什么特点?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正面写出了水盛的特点;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从侧面写出水之急速的特点。

(5)全文最后一段引用渔歌的作用: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并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6)用两个词语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凝练、生动
(7)选出你最喜欢的描绘景物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理解文意+说出语句特点)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者以“绿”“素”绘色,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倒影,只八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动静结合的山水画。

(8)读第二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中的哪一句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9)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山势,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

②③④写江水,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季、春冬、秋季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体特征,(第②写三峡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第③段写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第④段写三峡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10)三峡水利工程是我国新建的大型水电站之一,从文中也可以找出两个理由:1.水流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1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第二段与诗的第一、二、四句相对应,都表现了水流湍急;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猿声;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万重山“相应。

《三峡》自测题(21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2分)
(1)、属.引凄异(2)绝巘.(3)飞漱.(4)沿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
(3)属.引凄异(4)则素湍.绿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群响毕绝.哀转久绝.
C、不以.疾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4、翻译句子(6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正面落笔写下水之大的语句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写的是三峡的冬季景色。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D、本文的结构是: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③秋季:
7、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xīn 品德高尚)。

苔痕上(长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章脉络
(一)、(从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
(二)、(从“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鸿古:大今:鸿雁,书信)
(2)无案牍之劳形(形古:身体今:形状)
(3)惟吾德馨(馨古:道德高尚今:芳香)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人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表现居室环境之雅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室中人交往之雅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内容理解
1、作者从居室环境的幽美(景幽),交往人物的不俗(人贤)和生活情趣的高雅(事雅)三方面的情景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为何要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用引用典故的目的,在于以古代贤人为榜样的志向,追求古代圣贤的情趣和品质。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或语言特点。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类比)的手法,如文章的开头写山水,意在引出居室陋室不陋的关键字于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

运用骈文的形式来写,使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与“入”用的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将“苔痕”“草色”拟人化,从侧面写出陋室的简陋和高雅,富有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陋室铭》自测题(2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填空(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