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在实现业务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程序和方法,对资源的获取、使用和保护进行监控和评估,以减少风险、增加效率和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内部控制的产生源于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的需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化和竞争的加剧,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内部控制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应对风险挑战,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
1. 风险意识的觉醒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
经济危机、竞争压力、政策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因此,企业开始意识到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
2. 外部环境的变化法律法规的改变、会计准则的修订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为了稳定经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投入。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和深化。
以下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几个阶段:1. 初级控制阶段在初级控制阶段,企业开始建立最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资产保护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等。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规程和制度,以及建立相应的审批和监督程序来实现的。
2. 规范控制阶段在规范控制阶段,企业逐渐完善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流程改进和内部审计等。
企业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以及加强对操作的监控和审计,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可靠性。
3. 战略控制阶段在战略控制阶段,企业开始将内部控制与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相结合。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等。
企业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测,以实现战略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在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风险,减少风险的发生和损失的产生。
第一讲 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讲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一、内部控制沿革与发展(一)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二)内部控制的起源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
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
(三)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事件,促成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
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制度。
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指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实物牵制。
2机械牵制。
3体制牵制。
4簿记牵制。
内部牵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定义内部会计控制系统:a.交易依据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执行;b.交易的记录必须满足GAAP或其他适当标准编制财务报表和落实资产责任的需要;c.接触资产必须经过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d.按适当时间间隔,将财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并对差异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1.1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 自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来, 该框架已在全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 不断对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建立应与 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 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也要求上市公 司全面关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内部控制整 体框架的进一步发展。 • 与此同时,COSO委员会也意识到《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自身也 存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财务报告,而没有从企业全局与战略的 高度来关注企业风险。正是基于这种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因素,新 框架必须出台以适应发展需求。
2019/3/23
14
1.1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4.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框架(补充了解) •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为应对风险和为组织使命的追求提供合理保障,包括以下一 般目标:经营的正确、道德、经济、效率和效果;受托责任的 完成;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条例;防止资源损失、错误使用和损 坏。 •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 息和沟通、监督。
一、控制论(补充)
•它是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 横断性学科。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 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
统计力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
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横断性学科。由美国 数学家罗伯特.维纳创始,他在《控制论》
一书的副标题上标明,控制论是“关于
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 两年后,基于该委员会的建议,其赞助机构成立COSO委员会, 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
2019/3/23
9
1.1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国内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手段,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各种风险和损失,保护组织的利益。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起步较晚。
当时,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对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益。
然而,由于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过多,导致内部控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和行政因素,而非经济效益。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开放,逐渐实行市场经济。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此时,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积极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内部控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1992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求。
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风险管理水平。
此时,国内各种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相继出台,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开始逐渐成熟。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复杂度增加,内部控制的要求更高。
此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要求也与国际接近。
如今,国内内部控制已经进入到更加规范和专业化的阶段。
我国企业遵循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注重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内部控制体系。
总结起来,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引进阶段、深化阶段和规范阶段。
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程,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内部控制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1.起源阶段内部控制起源于古代的会计制度。
在古代,人们为了防止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开始采用账目核对和审计等手段来控制和管理经济活动。
这些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内部控制制度。
2.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逐渐增多,内部控制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内部控制向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提高,内部控制开始涵盖更多的方面,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原则,如“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五要素”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提出,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0世纪末期至今20世纪末期至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准则,如《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报告)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报告)。
这些标准和准则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从早期的会计制度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和深化。
我国数字化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我国数字化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我国数字化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控制开始得到重视。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思想和实践的早期起步,当时主要聚焦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2. 规范化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这一规范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提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聚焦于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
3. 国际化发展阶段:2004年,随着中国首批在美上市公司按照塞班斯法案的要求运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
4. 数字化转型阶段:到了2016年左右,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兴起,我国企业管理开始向数字化转型迈进。
内部控制也开始从传统的制度化建设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数智化内控(内控3.0)标志着内部控制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和升级。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化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反映了随着经济体制
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理念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从早期的会计控制起步,到规范化建设,再到国际化发展,直至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每一步都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深化和拓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需求的提升,数字化内部控制将继续演进,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内部控制的形成与发展
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也将 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向。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法律法规、社会文化和 道德规范,这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建立具有全球视野 的内部控制体系
,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要求和文化背景,将是未来企业需要和解决 的问题。
3、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的地 位和作用
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 低成本,还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此外,内部控制还 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董事的内部控制职责
1、董事作为内部控制核心角色 的定位
董事会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角色。 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负责制定和监督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 财务报告等。
其次,信息化改造也推动了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通过引入人 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企业可以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析、预测和优化,从而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有效地监 控和评估运营风险,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然而,信息化改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网络安全风险、数据隐私泄露 等问题成为了企业需要面对的新挑战。因此,企业在推动信息化改造的同时,还 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内部控制措施。
针对这一问题,甲公司董事会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重新制定了内 部控制框架和制度,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 立性和权威性,实施更加严格的内部监督和评估;最后,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
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甲公司的内部控制 缺陷得到了有效纠正,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国内部控制的演变路径
2001.6.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 依据《会计法》制定该会计控制规范,财政部 22 本规范》和《—货币资金 门依据《会计法》和本规范对其建立和执行进 》财政部 行检查,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 截止 2004年 底 发布采购与付款、销售与 固定资产、存货、筹资、预算、成本费用等5 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 项征求意见稿。 资和担保等5项五项规范
相关法规和规范 时间 规范 要点 1978.9.12 《会计人员职权 企业的重大计划和重要经济合同,应由总会计师 条例》国务院 会签。 1984.4.24 《会计人员工作 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同经济责任制相联系,以 规则》财政部 责定权,责权明确,严格考核,有奖有惩;出纳 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 作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1985.1.21 《中华人民共和 重申了会计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及企业内部会计监 国会计法》人大 督基本要求,明确了外部监督职权。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从“自愿阶段”发 展到“局部强制阶段”,再到目前的“整体强制阶段”。
3.1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2)会计控制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以前
相关法规和规范 时间 规范 要点 1996.6.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 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但不限于内部 17 政部 牵制制度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1996.1 2.26 1999.1 0.31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规范注会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行为。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 提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 险 》中注协 序三要素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以法律形式对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明 》修订版 人大 确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 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和合规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趋势。
1. 历史回顾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巴比伦,当时已经出现一些类似于内部控制的做法,旨在保护财产和资产免遭损失。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发展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控制机制,企业可以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保护资产的安全。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通过规范流程和制度,企业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
在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需要建立合规性的控制体系,确保自身的合法经营。
3.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
以下是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几个趋势:3.1 技术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内部控制也受到技术的影响,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3.2 数据分析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3.3 多维度控制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基于流程和制度,而现代的内部控制趋向于多维度控制。
不仅对财务流程进行控制,还对战略、风险、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
3.4 风险导向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关注规则的执行,而现代内部控制更加关注风险的管理。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韧性。
4. 总结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去探究它的起源,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古代到现代发展情况的探究,提出了一些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关键字:内部控制起源发展制度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而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制度的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和保障企业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层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内部控制的起源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
而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
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在西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而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中,我国西周时期内部控制的最初产生空间、手段和雏形已经具备。
1、组织结构我国在西周时期,官厅组织结构就已经比较完善。
《周礼》中有记载,西周王朝的时候,最高统治者周王,在下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和冬官考工等六大官职。
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组织,结构更为完备。
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
三、结论
三、结论
从内部控制的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作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内部控制提出 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面对这些新挑战的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实现内部 控制与信息化改造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审计师开始注意到企业 内部流程和程序的重要性,这可以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的初步萌芽。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种控制和预防性的措施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管理的科学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企业开始重视内 部控制系统在保证企业运营效率、防止资源浪费和维护企业声誉方面的作用。这 一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例如COSO报告和SAS55。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运营环境愈发复杂,这 使得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此时,内部控制开始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
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运营模式逐渐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这种转变 对内部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化改造使得企业运营的数据和信息更 加透明和易于管理。例如,ERP、CRM等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在一个平台上 集中管理财务、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决策的 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使得内部控制更容易实现。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一、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内部控制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内部牵制。
(一)内部牵制的产生早在公元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简单的物品管理活动中就无意识的体现内部牵制思想;在古埃及,货币存入银库、谷物进粮仓前,都必须先由监察官检查登记,入库时再由出纳官清点、记录和保管;古罗马已产生了“双人记帐制”,规定一笔帐务要由两个记帐员同时记载,并定期将两人的帐簿核对;我国西周时代,为防止有些官吏侵吞财物,实施了“一人财赋之出入,数人耳目之通焉”的财物管理方法。
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科学技术发现和运用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因此,家庭式自我管理为主的企业,迅速向利用专业人员管理的模式转变。
美国铁路公司为了对遍及各方客货运业务进行控制与考核,采用的内部审计制度,由于效果显著,各大企业纷纷效仿。
20 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有了扩大,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脱离。
美国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为了防范和揭露错误,按照人们的主观设想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从历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内部牵制应属于复式簿记体系。
出于经济管理的需要,人们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的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低于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这种设想就为建立内部牵制提供理论基础。
以后按照这种设想,凡是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处理上,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去完成而建立起来的会计工作制度,就叫做内部牵制制度,它即是内部控制的雏形。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依赖于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管理。
企业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在政府的指导下生产和运营,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计划、任务和指导文件的执行来实现。
这种内部控制机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但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自主权,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得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改革,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控制手段,为企业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建立了包括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以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各级企业法人的职责和权利,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目标从简单的资产保护,逐步转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
2000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保护投资者的原则,提高公司透明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此后,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化,我国内部控制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2015年,我国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目标和要求。
该规范强调了风险管理和内控自评估,推动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相互衔接。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并接受独立审计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我国企业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管理体制正在转变。
那个时候,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尚未完全形成。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开始逐渐引起重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推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试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初步法规框架。
90年代初,我国开始改革国有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随之进一步完善。
1992年,我国首次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面临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市场环境和风险。
2001年,我国颁布了《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
2004年,我国国务院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一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全面规范和制度化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创新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革。
企业内部控制从传统的财务控制走向了内外部风险管理的全面控制,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内部审计等各个方面。
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评估。
2014年,我国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总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未来还将继续创新和完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演进过程。
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西方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内控思想已经存在,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20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首次提出。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完善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的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等五个发展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目标是预防差错和舞弊;对象是在业务活动层面,聚焦的层面较低。
二、内部控制的制度阶段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关系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提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又有了新发展。
1988年5月美国AICPA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用于取代了原来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份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环境是由目标层面、要素层面和结构层面构成的三维度的整合框架。
该框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可以说是奠定现代内部控制的一个理论基础。
五、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根据SOX法案修订了原来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报告内容,发布了一个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有了新的增加和完善。
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定义和内涵相比,ERM框架更加明确,具体并且拓展或创新了以下概念和内涵:1、增加了战略目标2、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目标3、明确内部控制重点是企业的风险,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之内。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那时,中国的经济改革才刚刚起步,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企业的财务稳定和经营活动的安全,中国开始逐步引进和建立内部控制的机制。
在1992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暂行条例》,这是中国首个内部控制的法规。
条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机构、职责权限、信息反馈和内部审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此后,许多行业和企业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2008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进行自我评估和披露。
这一规范进一步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和监管。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相关规定。
法律要求公司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公司财务、生产经营和资产运作等方面的控制。
此后,相关部门还颁布了一系列细则和指南,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中国的内部控制进一步提升了水平和标准。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全面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阶段。
并且,中国的内部控制逐渐与国际接轨,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和做法。
总的来说,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从起步阶段到完善阶段的逐步演进。
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机构的设立、标准的制定和实践的推进,中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日益健全,并且与国际接轨。
未来,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还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初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在这个阶段,国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以财务控制为主,存在较大的盲区和薄弱环节。
这一阶段主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2. 制度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国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逐渐增强,相关法规和规范文件相继出台。
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相关制度。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阶段(21世纪中期至今):为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国内开始推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报告相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内部控制报告。
201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这一阶段,国内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和标准逐渐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4.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阶段(近年来):近年来,国内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开始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起来,形成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这一阶段,企业不仅关注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还注重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以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意识薄弱到意识增强、从简单控制到完善制度、从单一评价到全面管理的过程。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去探究它的起源,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古代到现代发展情况的探究,提出了一些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关键字:内部控制起源发展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而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制度的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和保障企业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层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内部控制的起源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
而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
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在西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而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中,我国西周时期内部控制的最初产生空间、手段和雏形已经具备。
1、组织结构
我国在西周时期,官厅组织结构就已经比较完善。
《周礼》中有记载,西周王朝的时候,最高统治者周王,在下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和冬官考工等六大官职。
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组织,结构更为完备。
因而,从官厅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西周时期就具备了内部控制产生的空间条件。
2、会计核算
早在西周时期,会计组织由司会统一管理,司会的具体职责包括会计、出纳、税务、财物保管、考核(钩考)、人口与土地统计。
组织内部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系统,系统内部不但建立了独立的会计部门,而且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已分工明确。
3、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
《周礼》中有记载,西周时期的内部牵制包括:财物分管,也就是在天官冢宰之下分设大府、王府、内府、外府、职币等机构,分开管王朝的财物;分职核算,也就是会计记帐人员、收入核算、支出核算,以及实物保管,分别由不同官员实施;内部稽核,也就是宰夫行使稽核职权,负责组织对财物保管部门年度、月度、旬度的财物出入和经济收支情况进行具体全面的稽核,这可以作为确定官吏政绩优劣的依据。
四、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1、古代的内部控制
在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鼎盛的阶段,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宋朝封建社会转衰的过程,这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是相符合的。
在西周时,就闪烁着内部牵制制度的火花,例如“听出入以要会”,也就是以会计文书为依据,批准财物收支事项。
当时的统治者,为防止掌管和使用财赋的官史弄虚作假甚至贪污盗窃所采用的分工牵制和交互考核等办法,达到了“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的程度。
这段时期上计内部控制制度已有萌芽;
秦朝时期,就已形成严密的上计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
在宋朝,已经形成知府与通判联署的做法,所以说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早已有之。
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我国的长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监控主要由官府来负责,主要方式是职务牵制,民间企业发展及其监控相对薄弱。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控制。
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
其目的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运行。
2、现代的内部控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借鉴了前苏联社会广义国家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采取高度集中的方式,企业经营与规划完全由国家来控制,监控也由国家直接进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几乎缺失。
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后,市场经济的提出与全国建设才还企业以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发展蕴涵着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运营机制。
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区分,主要是通过形成和推行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等方针。
(1)初次出现
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为;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管理当局所确定的方针和程序,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标。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即“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并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是否信赖内部控制,以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与范围。
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内部控制建设拉开了序幕。
有了《会计法》之后,我国系统的内控制度建设起来了,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性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颁布不久,财政部根据《会计法》的有关精神,于2000年初组成了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以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求。
上述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的理论与制度建设,树立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会计法规建设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新境界。
(2)重视伊始
2006年,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内控、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意味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
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全面应用
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刚刚联合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现在的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起来了。
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地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五、总结
1、加快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以行为理论为指导,加强内部控制方法研究,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将内部控制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发展,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加大政府的推进力度
本人认为,政府只有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内部控制推进力度,可以采用达标、规范化等具体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尽快推行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尽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3、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只有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有效实
施。
所以,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4、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每个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在内部控制中的位置和角色。
只有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分工,与整个企业积极协调一致,才能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李连华:《内部控制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程新生:《企业内部控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