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三种模式2)
幼儿园三种基本形态的认识
![幼儿园三种基本形态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9c7c6b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9.png)
幼儿园三种基本形态的认识
【实用版】
目录
1.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取向
2.学科中心取向
3.学习者中心取向
4.问题中心取向
正文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取向:
幼儿园课程设计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有三种基本取向,分别是学科中心取向、学习者中心取向和问题中心取向。
1.学科中心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这种取向下,教育者会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中心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和整合。
这种取向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幼儿系统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者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取向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这种取向下,教育者会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出发,设计适合幼儿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学习者中心取向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这种取向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优点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问题中心取向
问题中心取向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这种取向下,教育者会从幼儿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选择幼儿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问题中心取向注重幼儿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强调教育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这种取向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第三版课程设计 (2)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第三版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45f78b3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f.png)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第三版课程设计一、项目概述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架构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围绕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的核心内容,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网络系统,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搭建、系统集成、安全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项目需求1. 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网络系统;•确定系统整体结构和组成模块,包括硬件、网络架构和系统配置等;•搭建基础设施,包括传输网络、数据中心和存储系统等;•确定系统的性能和容量需求,保证系统能够承受高负荷的同时,满足用户需求。
2. 系统集成•完成系统架构之后,进行系统集成工作;•集成各个模块,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系统运行环境的配置和管理。
3. 安全优化•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加密、认证和授权等手段,确保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三、项目实现本次课程设计将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虚拟化技术:VMware虚拟机、KVM虚拟机等;•操作系统:Ubuntu、CentOS等;•系统集成工具:Ansible、Puppet等。
下面是项目具体实现步骤:1.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系统整体结构和组成模块;•搭建基础设施,包括传输网络、数据中心和存储系统等;•确认系统的性能和容量需求,保证系统能够承受高负荷的同时,满足用户需求。
2. 系统集成•完成系统架构之后,进行系统集成工作;•集成各个模块,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系统运行环境的配置和管理。
3. 安全评估和措施•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收集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加密、认证和授权等手段,确保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四、项目收益本次课程设计的收益包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架构设计和安全优化能力。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55b4a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0.png)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以自主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定制和创新思维为主导,允许学生主动创新的教育模式。
根据实施时期的不同,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预设课程设计,报告性课程设计和技术课程设计。
首先,预定课程设计通常在学习阶段实施,由提供者提供相关素材,学生根据指定的任务,采用自主思考、讨论和实践方法,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获得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定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探索新的课堂,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其次,报告性课程设计是一种涉及学生实践实践、整合学习知识并以其论文形式呈现的形式。
学生首先要进行实际实践,通过实践拓宽知识面,发掘问题,然后要对实际实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实践结果提出解释和发现,最后将解释和发现写入文章,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最后,技术课程设计是以技术设计流程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它以需求分析和理解需求等工程方法为基础,将学生投入到系统工程的技术环节中,学生可以在仿真设计实验室中实操,把所学到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和实现实际目标的能力。
以上是课程设计的三种常见模式:预置课程设计,报告性课程设计和技术课程设计。
它们都是学习成果的视角,而非学习内容的视角,它们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构思,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发掘和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自主学习的经验,启发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2)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16f87c28bd64783e09122b5e.png)
(二)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
问题思考: 我国的学校课程存在哪些问题?
一、课程开发概述
几个概念的比较
课程编制: 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P96)
二、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
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为主体
什么是校本课程?
问题思考:为什么要重视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超越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取向 凸显本学科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特点 按照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以安德森、梅耶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的 分类,即按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 知识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认真研究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准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开发与教学设 计\案例 蜗牛教学.doc 考虑学习活动中动力(情意)因素与智慧(认知)因素 和策略因素的统一 注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动力变化同教学事件的配合
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 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如《地理》课在讲到“人类与环境”课题时,要求 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样的目标可以表述 为 1.1 能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大概意思。 1.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批判现实中破坏环境的思 想和行为。 1.3 对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例子的材料, 能指出这些例子并作出批判和评述。
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教师要关注学生 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 要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
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在何种情形下学生 学得最好.doc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2)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ee61677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e.png)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重要控制设备之一。
S7-200PLC是西门子推出的一款常用的小型PLC系列。
本课程旨在介绍S7-200PLC的基础操作及编程实现,通过实例设计培养学生对PLC的基本认识及应用技能。
二、课程目标2.1 具体目标•了解S7-200PLC的基本硬件结构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S7-200PLC的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通过实例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够独立完成PLC控制任务。
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PLC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PLC控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大纲3.1 硬件结构及操作方法•硬件结构的组成和特点;•PLC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PLC的仿真和调试方法。
3.2 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常用编程语言的介绍及其区别,如STL和LAD;•常用指令,如XOR、AND、OR等;•程序的逻辑设计。
3.3 实例设计与操作•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清洗系统控制设计;•综合性实例设计。
四、课程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介绍PLC的基本知识;•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掌握PLC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方法;•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PLC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自主学习能力。
4.2 教学进度课时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第一课时S7-200PLC硬件结构及操作方法理论讲授第二课时S7-200PLC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理论讲授第三课时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第四课时清洗系统控制设计实例教学第五课时综合性实例设计实例教学第六课时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第七课时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第八课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九课时课程总结理论讲授五、课程评估与考核方式5.1 评估方式•平时成绩(70%):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期末考试(30%):主要考察学生掌握PLC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博弈论课程设计 (2)
![博弈论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5b2c6df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f.png)
博弈论课程设计1、引言博弈论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经济学家和数学家共同合作发展起来的。
博弈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决策行为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涉及决策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情景中个体或组织如何做出理性的决策。
博弈论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博弈论的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博弈论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知识。
2、课程设计2.1 美国拍卖模拟实验美国拍卖是一种竞价拍卖。
在竞拍过程中,买家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出价来争夺商品,最后出价最高者获得商品所有权。
美国拍卖的特点是出价者可以随时根据拍卖过程中的信息改变他们的出价。
该模拟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竞卖过程的模拟来让学生学习博弈论中的核心概念,如策略、博弈纳什均衡等。
该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竞价策略与结果的关系,提高学生思考和策略制定的能力。
2.2 博弈纳什均衡实验博弈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一个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他们各自的最优策略,那么这个博弈就到达了一个均衡状态,称为纳什均衡。
该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到博弈的纳什均衡,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自主思考能力。
同时,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博弈模型也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3 连续混合策略实验连续混合策略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连续混合策略中,玩家有一个概率分布,他们可以随机选择他们的行动。
在竞争和合作的情况下,连续混合策略被用来描述下注、选择行为模型等。
在本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连续混合策略并评估它们的效果。
通过该实验,学生将加深对复杂博弈策略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3、结语博弈论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的数学知识,它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知识。
希望本文介绍的三个课程设计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博弈论的知识和应用。
游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 (2)
![游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6bc86e2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e.png)
游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游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游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会使用游戏开发工具和技术,能够设计和开发简单的游戏。
课程目标
1.建立游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习使用游戏开发工具,如Unity、Construct等;
3.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技术,如场景搭建、角色设计、物品管理等;
4.能够独立完成简单游戏的开发和设计。
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周:游戏设计基础
1.游戏元素的分类和设计原则;
2.游戏规则和操作方式的设计;
3.游戏平衡的原理和实现;
4.游戏情境和剧情的设计。
第二周:游戏开发工具及其使用
1.Unity引擎的介绍和基本使用方法;
2.Construct开发工具的介绍和基本使用方法;
3.游戏开发中常用的美术资源和音效资源的获取和使用。
第三周:游戏开发基础
1.场景搭建和编辑;
2.角色的创建和控制;
3.物品的管理和使用;
4.场景中的特效和音效的使用。
第四周:游戏开发实践
1.学生自主完成简单游戏的设计和开发;
2.老师进行课堂点评和讲解;
3.学生进行游戏测试和优化;
4.学生进行游戏展示和分享。
评分标准
1.课堂出勤和参与度占比10%;
2.课堂作业占比30%;
3.期末项目占比60%。
参考书目
1.游戏设计入门:理论与实践;
2.Unity游戏开发入门教程;
3.Construct 2游戏开发入门与实践。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9abae09b89680203d8250e.png)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4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
![4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892f945b84ae45c3b358cb5.png)
历史要素可以通过以下概念来表现:
历史思维:过去、从前、时期、朝代、年代、纪元、变化、变迁、成长、变革、传 承、今昔对比、历史原因、历史影响、时间顺序、年表、时间表、大事记、史料等。 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朝代更替、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
二、 品社课中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1. 学习地理的意义
儿童与自然这三对关系贯穿
于四个方面的生活中,也就 是说,每个生活领域都包含
了三对关系。
一、 一条主线:学生的生活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一条主线”实际上与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思路中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有着相同内涵,两门课程在这点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选择生活内容的视点上有所不同。 品社课的内容是围绕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组织的,让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
美国 ① 全球间的相互联系使地理知识变得十分重要。在全球化的市场,从事商业活动就一定要 知道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原料来源地和运输路线。 ② 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和地方观念的局限。 ③ 对多种多样的人和地方的了解可以帮助每个人形成对多样性的正确评价,并帮助我们在
可靠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英明的决策。
的课题、活动为中心设计的。
二、 三条主线贯穿
“三条主线”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者共同构成了儿童的完整生活。 这三对关系各自有其侧重的内涵:
儿童与自我:身体发育、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等;
儿童与自然: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等; 儿童与社会:伦理观念、道德观念、集体意识、社会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参与集体活动的
素。 “综合”又意味各生活领域还要整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4a59d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3.png)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一词的由来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2.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单选)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1课程目标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②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课文中提到樱花时,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去公园里赏樱花。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景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
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如:老师要求孩子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回来谈谈各自看到的事情。
线性代数课程设计 (2)
![线性代数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c078b91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7.png)
线性代数课程设计设计背景线性代数是一门基础的数学课程,也是许多其他理工科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线性代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设计目的1.掌握向量操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向量加减、向量点积、向量叉积等。
2.掌握矩阵操作的基本技能,包括矩阵加减、矩阵乘法、矩阵求逆等。
3.熟练掌握矩阵的各种性质和特征值的求法。
4.能够利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需要学生利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问题描述:求解平面上多边形的面积。
设计要求:首先,学生需要掌握向量的定义、加减、点积和叉积等基本操作;其次,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将平面上的一个多边形转化为向量的形式,然后可以通过叉积来求解该多边形的面积。
实现步骤:1.将多边形的顶点表示为向量,并将相邻的两个向量相减,得到边向量。
2.对于任意一个边向量,将它与与其相邻的两个边向量做叉积,得到一个向量,将这个向量除以2,即可得到以该边为底的梯形面积,再将所有梯形面积加起来,即可得到多边形的面积。
第二部分问题描述:求解一个由3x3矩阵表示的线性方程组的解。
设计要求:首先,学生需要掌握矩阵的定义、加减、乘法和求逆等基本操作;其次,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将矩阵消元来解决线性方程组。
实现步骤:1.将系数矩阵和常数矩阵组成增广矩阵。
2.对增广矩阵进行初等变换,使其转化为类似于阶梯矩阵的形式,即上三角矩阵。
3.利用上三角矩阵,从最后一行开始,反向求解出线性方程组的解。
第三部分问题描述:求解一个5维向量的主成分。
设计要求:首先,学生需要掌握矩阵的定义、乘法、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基本操作;其次,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特征值分解来求解向量的主成分。
实现步骤:1.构建5x5的矩阵,其中第i行为原数据集中第i维的值。
2.计算矩阵的协方差矩阵。
3.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求出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4.将五维向量投影到特征向量上,得到它在该向量上的投影长度即为主成分。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8d000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a.png)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组合。
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生需求,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1.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师扮演着知识的源泉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的角色,学生则扮演着接受和消化知识的角色。
这种模式适用于知识性较强、重点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等。
2.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教师扮演着问题提出者和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着问题解决者和学习者的角色。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适用于培养创造力和探究精神的学科,如科学、社会学等。
3.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教师扮演着学习任务的组织者和合作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扮演着合作学习者和任务完成者的角色。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适用于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的学科,如语言学习、项目学习等。
4.探究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和实践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教师扮演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扮演着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适用于培养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科,如历史、地理等。
比较:-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问题解决模式适用于培养创造力和探究精神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适用于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学习模式适用于培养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筹学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 (2)
![运筹学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b29fff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d.png)
运筹学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运筹学教程第五版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性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运筹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解决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课程目标•熟练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运筹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运筹学基本概念–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线性规划问题2.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单纯形法–对偶理论–整数规划3.线性规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生产计划与调度–物流配送问题–设备优化调度问题4.特殊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整数规划的求解方法–非线性规划问题–动态规划问题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1.课堂讲授–讲解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实验实践–实际问题求解,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3.课堂讨论–学生团队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五、考核方式1.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运筹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2.课程设计–学生团队完成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建模、求解和报告–考核学生数学建模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六、参考教材《运筹学教程第五版》朱启鸣,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七、总结本课程是运筹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筹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9a62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2.png)
国际化:课程设计将更加注 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技术发展:AI、大数据等 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课 程设计
跨界融合:课程设计将更加 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法改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 目教学等
教学资源更新: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 等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课程评估: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
课程设计优化的实践案例
案例二:某企业通过引入项 目式学习,提高员工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准备教学材料:根据教学计划准备教学材料,包 括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实施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包括讲解、 演示、实验等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 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 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明确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目标一致 设计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内容丰富、有趣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地点、方式等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必要的教学材料,如教材、教具等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教学效果: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三:某学校通过引入混 合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和教学质量
案例一:某高校通过引入翻 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四:某公司通过引入个 性化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
素养和竞争力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 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流程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流程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e24c762231126edb6f1a1051.png)
如何确定是否正在达到这些目的(评价)?
这四个问题的先后排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这样,课程开发过程就可分解为4个主要阶段
确 定 目 标
选 择 经 验
组 织 经 验
评 价
上述4个阶段可简略为8个字: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通俗地说,就是:
为什么教(期望实现什么目标)? 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 如何教(如何组织教材、采用什么方法)? 教得怎样(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类型
• 课程选用
–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 师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 课程改编
– 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 身的现实条件针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 进行的调整。
• 课程新编
– 课程新编是指根据需要开发全新的课程。例如, 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即我 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就可以归 为这一类型。
• 资源调查
– 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 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 课程材料和设备及相应的资金情况,办公设备和 用品,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 校教师、教育督导、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 。
• 问题反思
– 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提出改进的措施 。
②目标制定: 在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目标;
③计划制定: 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组织教学 材料、选择教学手段等;
④实施; ⑤评价、反馈与改进。
这种模式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 不同对策,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 、经济、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全面 而动态地开发课程。因此,它认为以 上5个部分并非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 是一个有机整体。操作可从任何一部 分开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0b843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9.png)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与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每空l分,共10分)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互动调适观和——。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 的需要,又要顾及、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 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的——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
共10分)1.“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 )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 )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 )三、简答题(每题l0分。
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3.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4.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共40分)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10分)1.忠实观生成观2.工具媒体3.内容学生的特点4.结构要素5.学生自学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对 2.错 3.错 4.对 5.对三、简答题(每题l0分,共40分)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小学学校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学校课程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75600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f.png)
小学学校课程设计方案•相关推荐小学学校课程设计方案(精选20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
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学校课程设计方案(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学校课程设计方案篇1一、基本依据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城区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
这是我们的优势。
不足的是教师少,年龄偏大,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职教师,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总体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创造性的新编校本课程。
我校因地制宜,开设了趣味数学、趣味英语、成语故事、剪纸、写字、田径、跳绳、经典诵读等选修课程。
四、课时设置1、大部分课程安排在每周周四第六节课,个别选修课程也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2、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五、课程开发操作、保障措施1、制订方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依据学校实际制定了本校的方案。
2、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现场管理课程设计 (2)
![现场管理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f49c6c2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4.png)
现场管理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现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掌握现场管理的基本技巧和工具,培养学生判断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场管理水平。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现场管理概述在本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现场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现场管理对企业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并介绍现场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执行原则。
第二部分:现场管理的技能和工具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现场管理中的关键技能和工具,包括现场观察、现场调查、现场记录和现场评价等,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和工具来识别现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跟踪问题处理进展。
第三部分:现场问题的解决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包括如何收集现场问题的信息、分析问题根因、制定解决方案、实施和跟踪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现场管理的实施和监督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现场管理的实施和监督,包括如何建立现场管理的体系、如何对现场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如何进行现场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实践等,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现场管理的概念、技能和工具,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要求本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现场管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探索现场管理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学生评估学生的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成绩、作业评估、小组讨论参与度、考试成绩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束语本课程不仅提高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有利于学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就业竞争力。
论课程设计与大学素质教育
![论课程设计与大学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27097abb0717fd5360cdc9c.png)
课 程是 实 现 学 校 教 育 而 选 择 的 教 学 内容 的总
划经 济 时期 政 府 的 口吻那 样 。 …” 知 , 们 不 能 ” 须 我
和 。为完 成使 人成 为 “ 主体 形 态 ” 个艰 巨任 务 , 类 这
高 等教 育需要 在课 程 设 置 、 织 与 教 学 上 精 心设 计 组
21 0 0年 9月
武 陵 学 刊
J u a fW u i g o r lo l n n
S p. e 201 0
第3 5卷第 5期
V0 . 5 N . 13 o 5
论 课 程 设 计 与 大 学 素 质 教 育
魏 饴
( 湖南文理学院 , 湖南 常德 4 50 ) 100
程度地体现 了素质教 育的要 求。大学在课程设与公共课 程的关 系。 关键词 : 课程设计 ; 大学 ; 素质教育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0 4 2 1 )5— 0 1— 7 17 9 1 (0 0 0 0 0 0
教 育之 “ ” 这 与 布 鲁 贝 克第 一 次 提 出 “ 底 , 高等 教 育 哲 学 ” 题 同样 具 有 划 时代 的意 义 。从 中 国教 育 的 论 历史 来看 , 从来 都是 由政 治 主导 的 , 由此所 导致 的消 极影 响令 人 痛 心 。张 楚 廷 说 得 好 : 中 国 的 高 等 教 “
( ) 归教 育 原 点— — 人 一 回
中国学 者 张 楚 廷 前 几 年 出 版 的 《 等 教 育 哲 高 学》, 与美 国学者 布 鲁贝克 于 2 0世 纪 7 O年代 末 出版 的《 等 教 育哲 学》同名 。这 两 部 著 作 都 提 出 了一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節 設計的要素
壹、課程設計的來源
即對學習者、知識、社會的觀點。 即對學習者、知識、社會的觀點。 科學作為來源: 一、科學作為來源: 強調科學的程序、程序性的知識、 強調科學的程序、程序性的知識、學習如何學習
但目前有不同的觀點, 但目前有不同的觀點,如後現代 主義、後實證主義。 主義、後實證主義。
陸、平衡
教材、學習者。 •教材、學習者。 個人、全體。 •個人、全體。
第三節 典型的課程設計
壹、學科中心設計
科目設計(subject 一、科目設計(subject design)
•歷史:文化史、經濟史、現代史… 歷史:文化史、經濟史、現代史… 英文:文學、寫作、演說… •英文:文學、寫作、演說… ◇缺點:忽視個人、社會。 缺點:忽視個人、社會。
想法 我們可 以提出 什麼辦 法解決?
事實 對於這個 問題,我 們已知的 事實有哪 些?
學習議題
行動計劃
依照想法, 要如何才能 我們還需 得到這些訊 要進一步 息? 了解什麼 訊息?
PBL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L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1.鷹架學習起點 1.鷹架學習起點 2.選擇課程主題 2.選擇課程主題 3.發展學習結構 發展學習結構: 3.發展學習結構:
什麼是課程設計
---951004-----951004--951004
•課程之成份或要素的安排,使其成為一 課程之成份或要素的安排,
個整體。 個整體。
但什麼是課程要素? •但什麼是課程要素?
※課程要素:目標、內容、 課程要素:目標、內容、 課程要素 方法與組織(經驗) 方法與組織(經驗)、評鑑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二、社會作為來源: 社會作為來源: 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社會的需求, 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社會的需求, 社會中有多元文化, 社會中有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 共同的課程預設了所有人要了解的 一般及普遍的知識
三、永恆與神聖的來源: 永恆與神聖的來源:
•偉人所提的永恆真理 精神層面,不一定是宗教, •精神層面,不一定是宗教, 如人生的目的。 如人生的目的。
設計層面的考量: 第二節 設計層面的考量:
壹、範圍
•內容的深度、廣度 內容的深度、 •認知、情意、技能 認知、情意、
貳、順序性
•促進學生累積、持續的學習。 促進學生累積、持續的學習。 原則: •原則: 1.簡單到複雜 1.簡單到複雜 2.先備知識 2.先備知識 3.整體到部分 3.整體到部分 4.按年代順序 4.按年代順序
四、知識作為來源: 知識作為來源:
後現代的觀點:質疑知識的本質、 後現代的觀點:質疑知識的本質、 建構
五、學習者作為來源: 學習者作為來源:
•以往進步主義、人文主義 以往進步主義、 •重視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現代:建構主義, •現代:建構主義,授予學生 參與知識建構的歷 程。
貳、概念架構: 概念架構:
Delisle提出課程設計的步驟: Delisle提出課程設計的步驟: 提出課程設計的步驟 1.連結問題 1.連結問題 2.建立學習結構 建立學習結構( 2.建立學習結構(表) 3.面對問題 3.面對問題 4.再度面對問題 4.再度面對問題 5.呈現結果或成果 5.呈現結果或成果 6.評估結果或成果 6.評估結果或成果
一、水平組織
著重課程範圍(scope) (scope)和統整 •著重課程範圍(scope)和統整 (integration)的概念 (integration)的概念
二、垂直組織
強調順序性(sequence) (sequence)與 •強調順序性(sequence)與 繼續性(continuity) (continuity)的概念 繼續性(continuity)的概念
•學門之間整合設計,如統整主題單元, 學門之間整合設計,如統整主題單元, 目前九年一貫課中的學習領域。 目前九年一貫課中的學習領域。
缺點:深度、廣度之間的配合。 •缺點:深度、廣度之間的配合。
四、相關設計
•仍維持學門,但確認學門間的相關。 仍維持學門,但確認學門間的相關。
五、歷程設計
•強調一般程序的學習,可應用到全部領域。 強調一般程序的學習,可應用到全部領域。 如批判性思考、概念化等。 •如批判性思考、概念化等。 後現代的歷程設計課程,鼓勵學生分析結論, •後現代的歷程設計課程,鼓勵學生分析結論, 解構獲得結論的探究歷程。 解構獲得結論的探究歷程。這是後設知識 後設學習。 後設學習。
二、核心設計
以問題為中心。 •以問題為中心。
三、社會問題與重建主義設計
•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為主要目的。 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為主要目的。
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problem-based learning) 簡稱 PBL
特色: 特色:
1.透過與學生切身相關或學生 1.透過與學生切身相關或學生 關注的真實問題為中心, 關注的真實問題為中心,以建構 學習內容,非依照學科。 學習內容,非依照學科。 2.以學生為中心, 2.以學生為中心,並協助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 獨立探索及解決真實世界問題 的能力。 的能力。
•建立先備知識 •發展學習結構表
4.實踐行動計畫 4.實踐行動計畫 5.分享學習結果 5.分享學習結果
PBL課程所面臨的困境 PBL課程所面臨的困境
1.排課的限制 1.排課的限制 2.時間的壓力 2.時間的壓力 3.主題的選擇 3.主題的選擇 4.學生的準備度 4.學生的準備度 5.教師的負擔 5.教師的負擔 6.團體歷程的輔導 6.團體歷程的輔導 7.學習資源 7.學習資源
貳、學習者中心設計
一、兒童中心 •允許學生做課程的協商 二、經驗中心設計 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 浪漫(激進) 三、浪漫(激進)的設計 •盧梭 哈柏瑪斯、 •哈柏瑪斯、批判主義 四、人文主義設計 允許人發展為全人, •允許人發展為全人,自我實現 合流教育:情意領域、 •合流教育:情意領域、認知領域的融合 超個人、先驗取向:強調直覺、先驗。 •超個人、先驗取向:強調直覺、先驗。 強調熱情、想像、驚奇。 •強調熱情、想像、驚奇。
參、繼續性
•重疊性、重現 重疊性、 Bruner螺旋式課程 Bruner螺旋式課程
肆、統整
•連接所有類型的知識和經驗。 連接所有類型的知識和經驗。 本世紀受到重視, •本世紀受到重視,因為增加對課程 質的了解及對個人如何建構意義 的認識
伍、銜接
各種課程向度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各種課程向度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垂直或水平。 垂直或水平。
學門設計(discipline 二、學門設計(discipline design)
•假設:學校是知識世界的縮影, 假設:學校是知識世界的縮影, 學門反映了這個世界。 學門反映了這個世界。 學門包括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 學門包括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Bruner: •Bruner:任何學門都可以用最有效且直接 的方式來教給在任何發展階段 的方式來教給在任何發展階段 任何小孩。 的任何小孩。 缺點: •缺點:忽視不能被歸為學門知識的廣大資訊 三、廣域設計
參、 問題中心設計
•以生活的問題為焦點,強調文化傳統, 以生活的問題為焦點,強調文化傳統, 著重當前社會未滿足的需求,也考量到個人的問題。 著重當前社會未滿足的需求,也考量到個人的問題。 對內容、學習者發展的重視。 •對內容、學習者發展的重視。
一、生活情境設計
•聚焦於學習解決問題的程序,歷程與內容統整於 聚焦於學習解決問題的程序, 課程的經驗中。 課程的經驗中。 •運用學生目前關心的事,以及存在 運用學生目前關心的事, 廣大社會立即發生的問題來當作起點。 廣大社會立即發生的問題來當作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