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二轮复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卷(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浙江专用)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整合

(浙江专用)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整合

【创新设计】(浙江专用)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五单元专题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整合(时间:3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2015·衡水中学调研)动物生态学家对某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四种经济动物(M、N、O、P)的调查,所得结果如下:这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中M的种群密度最小,且各物种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处于最高营养级。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动物的营养级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B.只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C.四种动物的种间关系不只一种D.M动物一定处于第五营养级解析动物的营养级不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用标志重捕法,但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于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动物有可能处于第四营养级。

答案 C2.(2015·安徽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解析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适用于两只动物之间,B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 正确;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关,D错误。

答案 C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讲学案)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讲学案)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2016考纲解读】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上。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食物链、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综合命题考查;结合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进行命题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6年高考仍然趋向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农业、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应用方面进行命题。

【重点知识梳理】一、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二、生态工程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1.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1)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部分微生物:如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2)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

(3)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比较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具体应用1.(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地位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②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

(3)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①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②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

③分解者除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蟑螂、蚯蚓等。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温度,因为温度既非物质又非能量,但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腐殖质属于该成分。

(4)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反馈机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者的作用是相反的。

正反馈可使系统更加偏离动态平衡点,因此它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

生物的生长、种群数量的增加等均属正反馈。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练测专题15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

2016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练测专题15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

2016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讲案【新课标版生物】专题15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考向0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讲高考(1)考纲要求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简述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信息传递的形式,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

(2)命题规律预计2016年高考命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

(3)高考试题展示1.【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 .小鱼吃的小虾B .泥巴中的藻类C .吃小鱼的大鱼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B【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2.【2015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 -2.a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B【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能量流动。

2.讲基础1.生态系统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①内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关系:③地位:(各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必需成分。

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是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是沟通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桥梁;是异养型中的腐生类型,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以枯木、粪便等腐败物质为食的甲虫、粪金龟子,蚯蚓、蜣螂及软体动物、秃鹰等。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四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45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5·天津高考)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解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明确:(1)图示信息: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具体到从属关系图中。

(2)关键知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选D。

依据从属关系图可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

A项,种群(乙)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错误。

B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发生波动,故错误。

C项,群落(丙)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故错误。

D项,生态系统(丁)多样性的形成受到温度等无机环境的影响,故正确。

2.(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选B。

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A项错误。

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来源丰富,数量变化会小于其他单一食性的鸟类,故B项正确;密闭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等,故C项错误。

变色龙能改变体色并与环境颜色保持一致,主要是避免被敌害发现,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D项错误。

3.(2015·宁德二模)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是捕食者B.1~2月种群数量变化离不开信息传递C.6~8月甲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9~11月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解析】选C。

生态环境的保护习题及答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习题及答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地球上许多珍稀动植物不断减少与灭绝,其主要原因是()A.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B.不适应剧烈变化的气候条件C.人类对其栖息地过度开发、污染和狩猎D.被天敌大量吃掉2.导致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污染B.自然灾害C.人口过度增长D.植被过少3.环境保护的两大重要内容是()A.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B.治理“三废”和植树造林C.减少城市规模和建立自然保护区D.封山育林和保护野生动物4.有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其中的种群密度一直变化不大,但由于污染,所有的植物在短期内都死亡了,池塘中因此而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二氧化碳B.硝酸盐C.氧D.磷酸盐5.对于一个隔离的且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的种群来说,其潜在的危险是()A.丧失了遗传的多样性B.基因流动减少C.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D.变异频率降低6.下列……有可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A.人工栽培和养殖B.遗传的稳定性C.种群基因库的稳定D.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7.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引起的生态危机是()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平流层臭氧层变薄C.酸雨损害了植被D.铅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8.林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A.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B.植物具有应激性C.林木适应有毒气体D.生物具有遗传性9.近些年我国海域频发赤潮,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污染导致某些藻类大量繁殖B.人类大量捕捞鱼所致C.温室效应导致水温升高D.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0.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的植物2B.营造城市绿地C.对排放废气的工厂责令整改D.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二、简答题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措施。

(1)西部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从生态因素分析,影响西部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生态环境二轮复习题

生态环境二轮复习题

生态环境二轮复习题生态环境二轮复习题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下面将提供一些生态环境的复习题。

1. 什么是生态系统?请举例说明。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例如,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由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它们与土壤、水源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2.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很重要?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药物和其他资源,还维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计算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度量。

它包括个人或集体的能源消耗、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

计算生态足迹可以通过测量个人或集体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来实现。

4. 什么是温室效应?它对地球有何影响?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对地球有很大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5.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6. 请列举几种环境保护的方法。

环境保护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减少能源消耗,提倡节能减排;-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 加强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如植树造林;- 推广环保意识,提倡环保行为。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含答案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含答案)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为()A .五灵脂、海螺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B .各种野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C. 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D .野生生物种类繁多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 .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相当严重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3.下列关于“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B .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4.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A .物种B .种群C .群落D .生态系统1 / 1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含答案)5.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B .人造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6.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I、II ,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蚯行的森林再轼生长电有的森林送杼-找砍僮不等的再生匕A .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B .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C.选择I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 .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2016年高考生物模拟及真题汇编专题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6年高考生物模拟及真题汇编专题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4.(2013年6月·单选Ⅰ)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包括( )A.对土地资源的压力B.对水资源的压力C.环境污染加剧D.对劳动就业的压力考点2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65.(2014年6月·单选Ⅰ)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它却有一定的价值。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路边小草的价值不包括( )A.防止水土流失B.为植物性动物提供食物C.可能有药用价值D.释放有毒物质,导致害虫灭绝66.(2012年1月·单选Ⅰ)近年来,我国针对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采取了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入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等措施,以利于( ) A.消除水环境的污染B.降低环境的碳排放C.防止这些种群消亡D.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必修3)1.ACD 2.AD 3.A 4.B 5.A 6.D 7.A 8.C9.A 10.A 11.C 12.D 13.D 14.B 15.D 16.C 17.A 18.D 19.B 20.B 21.D 22.B 23.C 24.C 25.C 26.D 27.D 28.AD 29.D 30.BC 31.AD 32.BC 33.B 34.D 35.CD 36.B 37.C 38.C39.C 40.D 41.D 42.D 43.D 44.A 45.D 46.C47.C 48.C 49.B 50.A 51.ABD 52.ABD 53.D 54.AC 55.B 56.AD 57.A 58.B 59.A 60.C61.B 62.D 63.C 64.D 65.D 66.D。

(全国卷地区)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全国卷地区)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真 题 聚 焦 拓 展
3. [2014· 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 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 利用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真 题 聚 焦 拓 展
2. [2015· 福建卷] 图T121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 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m- 2 · 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T12-1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 m-2· 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例探究┃ 食物链(网)的确定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 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网)的确定是生态 系统结构的主要考查内容,现归纳如下: (1)以表格数据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 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A B C D 营养级 Pg(kJ) 15.9 870.7 1.9 141.0 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为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 为B→D→A→C。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6届高考生物课新课标全国二轮复习素能演练提升14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

2016届高考生物课新课标全国二轮复习素能演练提升14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

素能演练提升(十四)(内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a、b、c、d、e为群落成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

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属于各级消费者,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该图只有一条食物链,B项错。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B2.(2015广东汕头一模)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

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体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下列对蔗蟾和袋鼬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共同进化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蔗蟾与袋鼬之间为捕食关系,都是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不可能实现物质循环,A项错误;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蔗蟾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了袋鼬,B项正确;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以适应环境,D项正确。

答案:A3。

(2014天津理综,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

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项正确。

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若干种,这些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B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第六单元 专题2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第六单元 专题2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 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物种
食物链(网)
自我调 节能力
就地 易地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10%~20% 全球性 循环性
抵抗力 恢复力
人口过 快增长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016·全国课标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 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__同__化__量____。 (2)______同__化__量__-_呼__吸__量____=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 _____上__一__营__养__级_____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4)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 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 的能量。
3.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 (1)巧辨信息种类 ①通过行为(肢体语言)传递——__行__为___信息 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__物__理__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__化__学___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对“个体”——强调__生__命__活__动___所必需 ②对“种群”——强调“_种__群__繁__衍___”所必需 ③对“生态系统”——强调“调整_种__间__关__系_”及“_维__持__生_态__系__统__稳__定_”。

2016环境保护试卷

2016环境保护试卷
D.生产、使用剧毒化学品的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8道题】
1.居民区、医院、学校、饮用水源地、文物古迹、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天然渔场、封闭或半封闭海域都属于需要调查的环境敏感区。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0.00
7.建设项目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水平,首先取决于其工艺技术路线的选取。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0.00
8.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的排污量总和。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B.任务
C.权利
D.保障措施
用户答案:[ABD] 得分:4.00
6.常用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方法有( )。
A.油气回收设施
B.浮顶罐
C.生物除臭
D.污水池加盖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7.以下污水处理方法属于物理化学方法的有( )。
2.烟气的标准状态是指0℃、压力为101.325kPA.的状态。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3.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Hale Waihona Puke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环境情况,制定宽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5.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即可定为危险废物。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0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0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

专题30 生态环境的保护【高频考点解读】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热点题型】题型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例1.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A. 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 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C. 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D.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答案:D【提分秘籍】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解读: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环境污染: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

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2)资源短缺: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2.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思维拓展】水污染的类型【举一反三】2. 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C.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D. 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答案:B【方法技巧】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2016·海南卷)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解析:田螺、草鱼均属于消费者,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B2.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腐生细菌和真菌占据了多个营养级B.如果树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蛇至少能获得1 kJ能量C.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腐生细菌、真菌解析: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营养级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如果树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蛇至少能获得的能量是100×10%×10%×10%=0.1 kJ,B错误;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树(生产者),D错误。

答案:C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能量都来自太阳B.研究能量流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在生物群落内能量流动是可循环利用的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解析: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A正确;研究能量流动特点,调节营养结构,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D正确。

答案:C4.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

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

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B.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C.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解析: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 +7,A错误;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 4 分,共64分)1.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③生态农业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④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 •①③④B.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适当增加食物链,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正确;低碳生活方式使C02的排放量大大降低,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②正确;设计农业生态系统是为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③正确;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是其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④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组合是①②③ ,选项 C 项正确。

答案C2. (2014东北三校联考)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 •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D .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外部有机物的输入, A 项错误。

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C 项错误。

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需被分解者分解后,才能被芦苇利用, D 项错误。

答案B3.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 .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D .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解析根据生态学原理可知,引入外来物种适当,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但如果引种不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则会使当地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B4.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A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所特有的基因,因此,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C 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项错误。

答案B5.(2014石家庄检测)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 •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C •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 .发生赤潮的水体中生物全部死亡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赤潮是生活污水和含有N、P的工业废水流入海洋后使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发生赤潮的海水中某些藻类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藻层,且藻类释放的毒素能毒杀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

封闭的海湾内,由于污染物不能被稀释,更容易发生赤潮。

发生赤潮的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藻类以及分解者,并不是没有活的生物。

答案D6.(2014云南检测)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 .丁每获得1 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 .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种间关系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丙、丁都以乙为食,乙和丁都以甲为食,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A 项正确。

DDT 沿食物链富集,丁所处营养级最高,体内 DDT 浓度最高,B 项错 误。

丁获得1 kJ 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的能量按最大传递效率 5(kJ ),C 项错误。

题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丙种群数量下降,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不受影响,D 项错误答案 A7•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 (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 的理解错误的是( )_/ / /新的环境容量0 时间0 时间 0 时间① ② ③A •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 本题以生态系统为核心,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态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等知识点,综合考查识图和图文转换能力、从新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综合三个图 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 (图②、③),最终还是要降下 来。

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但不会扩 大,在遭到破坏时反而会缩小;所以,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 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

答案 B8.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20%计算,为1毘0% = 人口数量环境容晁 人口数量 环境容量 人□数量①玉米一人②玉米T牛一人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D •若种植玉米的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元素积累少解析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与营养级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长期坚持素食,可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 C 项正确。

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中流动时存在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作用越强,所以②中的人体内重金属元素积累相对较多,故D项错误。

答案C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A •①②③④⑥B •②③④⑤⑥C •②③④⑥⑦D •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物种更替较少,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10.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 •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 •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 •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 •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解析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习性,有的人类善意的“举动”会破坏它们正常的生长过程。

研究者认为,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引起的,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并且支离破碎,其质量也因污染而下降。

因此,为了保护物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答案A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D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A 所描述为易地保护。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1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 )A .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 .群落的演替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答案D13.(2014泉州单科质量检测)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C •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一个固定值,不能人为地提高或降低,故 D 项错误。

答案D1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濒临灭绝。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 •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 •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 •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解析外来物种是指该地区的非原有物种,家羊一直生活在当地的草原上,不属于外来物种。

答案 B 15.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生存。

他的依据是( )A •转入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杂交,形成新的病原体B•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进入杂草,使之成为“超级杂草”C •科学家赋予转基因生物某些特殊性状,增强了它们在该地区生存条件下的竞争力D .转基因植物花粉传播的距离有限,但能在种植区以内繁殖解析入侵的物种在当地缺少天敌,竞争力较其它物种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