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比较与借鉴

合集下载

中美两国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启示

中美两国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启示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中国和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中美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数学课程
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美国,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思想。

其次,中美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数学课
程的教学内容以数学基础理论为主,着重计算和推理,强调数学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计
算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在美国,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既重视数学基础理论,又强调数学实
践技能,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
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即数学课程的目标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
力和创新能力,而教学内容应该综合着重于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
面掌握数学,并能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中美数学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美数学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美数学教育的比较分析在全球范围内,中美是两个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发展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在发展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优势,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发展方向。

中美的数学教育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训练,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而美国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和进行推理。

其次是课程内容。

中美数学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重视计算和机械化的运算。

而美国数学课程则更加注重理解和思考,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美国的数学课程包含更多的实例和案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再次是教学方法。

中美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数学教育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范例分析和演练来强化应用技巧。

而在美国,数学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

教师在美国的数学教育中更多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最后是评价体系。

中美数学教育在评价和检测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数学教育注重对知识掌握的检测,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

而美国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美国的数学评价包括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课堂作业、项目报告、实际应用等,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中美数学教育存在一些差异,但均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中美数学教育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中美可以在发展方向上互相取长补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共同加强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在评价体系上综合考虑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多个方面。

中美两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两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两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比较及启示1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展开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国全国高教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难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揭开了美国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

之后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发展基金会又分别发表了《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和《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又称《博耶报告》)两份报告,这两份报告指出了本科教育的8个冲突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14点建议及10条途径。

这两份报告对美国的本科教育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报告公布后,各研究型大学都开始结合本校实际从以上十方面积极改进本科教育,掀起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

为了了解现状、深化改革,卡内基委员会又于2001年5月开展了一次“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之后”的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涉及全国123所研究型大学,调查发现本科教育地位有所提高、方式有所改进,十条建议得到了相当的响应,美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全世界优秀学子赴美完成本科教育。

中国当前正处在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学习、借鉴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中美高校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启示笔者在2006年曾经到美国依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进行过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本文以下部分结合本人的亲身体会对比中美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当前制约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因素,从而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1确立以研究型学习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博耶报告》发布之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调整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将本科教育的重心从被动学习、接受知识转移到以研究和发现为基础的过程上来,本科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为本科教育服务。

中美大学数学比较

中美大学数学比较

中美大学数学比较中美大学数学比较(1)美国大学数学考试老师基本上都不(敢)出证明题,只让学生套公式算(如求导),还得把要用的公式列在后面。

我接触了好几位上课的老师,的确如此。

美国学生不喜欢死记公式,我感觉也不那么学习至上。

我不清楚他们是否连乘法口诀也不要求记。

大家想想,如果美国大学生数学真普遍好,为何丘大师老喜欢招中国学生?不过有的地方我赞成美国的做法,学生先不理epsilon-delta 那一套,就象17、18世纪那样。

数学系高年级的才学epsilon-delta语言。

国内让文科的也学epsilon-delta语言那一套,太过分了,对他们也没用。

美国数学水平高原因之一是全世界的数学精英都往美国跑。

中美大学数学比较(2)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中国人“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很重,父母及学生本人都重视学习。

中国学生的勤奋用功可谓世界第一,美国人爱不爱读书是他自己的事,没那么大压力。

老师布臵的homework如果不要交, 一般他们不做。

奥数竞赛人家也不专门重视,谁爱参加就参加;而中国把这看得很重,专门封闭培训,还事关国家荣誉。

又如:中国常有培养接班人、梯队之类的规划、项目或奖项,美国不刻意搞这一套。

中国学生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后数学基础的确扎实,当然可能缺少自由想象的空间;美国学生中学不学什么严格证明,但多学模型与实例。

关于集合,他们中学只学概念与例子,不学什么并与交等运算。

美国学生不喜欢带字母的一般性题目,考试题得用具体数字。

中美大学数学比较(3)关于教学,再补充一句。

在美国大学任何老师上课前都得接受防性骚扰培训(美国法律有规定,每两年得参加培训一次)。

学生到老师办公室来,老师必须开着门,否则招惹来官司可麻烦了。

学生成绩共有如下几种:(1)A+, A, A-; (2)B+, B, B-; (3) C+, C, C-; (4) D+, D, D-; (5) F (fail); (6) I (incomplete, 得重修或补考); (7) Pass (>=C), NonPass (插曲,,(我可记不起歌词了,那好象是90年代的歌吧).在这旧时的歌声中我又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八十、九十年代. 10年前在欧洲当我接触的一些华人唱着七、八十年代的歌并将观念仍停留在他们出国前的时代时,我首次有时间倒流的感觉。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引言线性代数是数学的分支之一,它是许多领域如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基础。

在大学教育中,线性代数课程通常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对于不同国家的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过程,探讨其异同点,并从中发现不同国家教学模式的优劣之处,为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比较1.1 单元设置在美国的大学线性代数课程中,通常包括矩阵论、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内容。

而在中国的大学线性代数课程中,同样包括矩阵与行列式、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相似性与对角化等内容。

可以看出,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内容设置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以矩阵和线性方程组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相关的知识点和理论。

1.2 重点难点在两国线性代数课程中,矩阵和行列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美国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矩阵的运算与性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而中国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行列式的性质、矩阵的相似、矩阵的对角化等。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线性代数课程更强调解题方法和计算技巧,而中国线性代数课程更倾向于理论的推导和证明。

这也反映了两国教育方式上的一些差异。

1.3 应用实例在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中,通常会引入一些实际的应用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性代数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矩阵来描述图像处理、数据压缩等方面的应用。

而在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中,应用实例的引入相对较少,更偏向于理论的推导和证明。

这也是两国教学方法上的又一差异点。

二、教学方法比较2.1 教学模式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通常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而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多数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听课并进行课外作业,老师主要进行内容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强调。

可以看出,美国教学更注重学生参与和讨论,而中国更注重知识的灌输。

2.2 课程设计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通常会设计一些小组项目或者课外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其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也是两国比较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作为数学重要的基础学科,线性代数在中美两国的大学数学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比较研究。

一、课程设置线性代数是一门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意义的学科。

其课程设置反应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思考。

在中美两国的大学中,线性代数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

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的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时间为15周,每周有3次课。

课程内容包括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矩阵、行列式及特征值等。

此外,还会讲解一些应用领域,如多元统计分析、信号处理等。

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讲授、示范演示、讨论等教学方法。

而在中国,线性代数的课程设置相对于美国并不统一。

一般情况下,线性代数拆分为两门课程:线性代数和高等代数。

其中,线性代数侧重于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矩阵、行列式等内容的讲解,高等代数则进一步深入到矩阵论、群论等。

一些大学中还单设了矩阵论、群论等专业选修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通常采用讲解、例题演示、计算训练等多种方法,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

二、教材选择教材的选择是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两国的线性代数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美国,Berkeley的Gilbert Strang的《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是非常著名的教材之一。

它广泛使用于本科生的线性代数教学中,并且具有较高的内容和质量要求。

此外,Hoffman的《线性代数》、Anton的《线性代数与其应用》等教材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些教材内容涵盖了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线性变换的性质、矩阵的相关知识等。

同时,这些教材较为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

在中国,大部分高校的线性代数教材也相对较为统一。

其中,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线性代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

它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重点讲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线性变换和矩阵的相关知识,较好地满足了初学者的需求。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引言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许多领域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体系,其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针对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了解两国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差异和共同点,为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在中国,线性代数是大学数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通常在大学的前两年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使用矩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而在美国,线性代数也是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但相对灵活,有些学生会在大学之前先修读高中的代数课程。

美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使用线性代数解决现实问题。

美国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技能,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科技和商业需求。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中国,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矩阵运算、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基本概念和定理,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习题训练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而在美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数学建模。

除了基本的矩阵运算和向量空间概念外,教学内容还包括了线性代数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如数据压缩、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

在教学方法上,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

三、教材选用和教学资源支持在中国,线性代数课程通常选用《线性代数》(郑兴福,2013)等教材,以及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进行支持。

教学资源的支持主要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独立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弱。

中美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美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美新数学课程标准比较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1999年发表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2000)》。

以下是对中美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

1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已于新世纪第一年正式颁布。

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到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

1.1《标准》中的总体目标简述中国《标准》首先论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时代的发展,改革需要提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应突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全面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一个开创性的成果。

1.2《标准》中的目标内容简述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标准》对各个目标领域的内涵及其四个方面目标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

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领域,并且对它们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

这是又是《标准》的一个特色。

1.3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中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一、确定了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改变了学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的特点;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突破,有些方面与美国教育的相似之处。

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

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

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数学教育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学生表现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数学教育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比较,探讨不同教育体系下的数学教育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一、教学方法的比较中国和美国在数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数学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通常采用直接教学法,以讲授为主,强调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熟练掌握。

同时,中国的数学教育也注重解题方法的讲解和示范,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

相比之下,美国的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倡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构建知识结构,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讨论。

美国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并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程设计的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数学课程围绕国家课程标准展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中国的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概念、基本运算、代数方程、几何等方面,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

而美国的数学课程则强调数学思想和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

美国的数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数学概念、模式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此外,美国的数学课程还注重数学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问题的联系,强调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表现的比较由于数学教育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和计算能力上相对较强,他们在算术和代数方面的学习成绩通常较好。

然而,相对较强的计算能力也使得部分中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相对较弱。

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注重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他们更加注重数学的实际运用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然而,由于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美国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相对较为分散。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的数学教育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学生表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摘要:线性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科学、工程、经济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两国线性代数教学的异同以及互相学习的借鉴意义。

一、引言线性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矩阵论、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等数学概念的集合体,具有重要的算法性质和应用价值。

线性代数在工程、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被视为数学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线性代数可以掌握向量、矩阵、行列式、特征值等概念和方法,并且可以理解线性代数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

二、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课程设置比较1.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地位及目标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内容设置大体上是相似的,包括向量空间、矩阵、行列式、特征值、特征向量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但是在具体的内容深度和难易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向量空间的抽象理论,而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向量和矩阵的具体运算方法。

在教材选择方面,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通常使用《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这样的经典教材,该教材更加注重线性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计算技巧;而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通常使用《线性代数》这样的教材,该教材更加注重线性代数的基础理论和证明方法。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式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考;而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教师讲解,课堂上通常采用板书讲解、例题讲解等方式,着重向学生灌输知识。

在教学设施方面,美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通常将数学建模、仿真实验等内容融入线性代数课程中,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而中国的线性代数课程通常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施相对简单。

中美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中美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中美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借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两国的教育模式也成为了彼此学习借鉴的重要方向。

但是,两国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教育模式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并探讨中美教育模式的互补与借鉴。

教育理念的不同中美教育模式的不同点,首先从教育理念的不同来看。

中国的教育以厚积薄发为主导思想,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注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

而美国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推崇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强调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内容上,美国的学科设置更加灵活多变,而中国的学科设置则更为固定。

教育制度的不同中美教育模式的不同点,其次从教育制度的不同来看。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较为统一,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少数名校实施专业化教育。

而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较为灵活和多元化,包括社区学院、大学本科、研究生院、职业教育等多种类型。

此外,在学制上,中国的中小学学制为12年,而美国的中小学一般为13年。

教学方法的不同中美教育模式的不同点,最后从教学方法的不同来看。

中国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应试能力,重视纸质传统教材与板书的使用。

而美国的教学方法则更加注重学生中心化,采取多媒体、实践、探究等教学方法,并强调参与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习。

中美教育模式的互补与借鉴中美两国的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但也可以相互借鉴,实现互补和改进。

具体而言,从美国的教育经验中,中国可以借鉴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文化创意、体育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借鉴美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

而从中国的教育模式中,美国也可以借鉴其重视基础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经验,借鉴中国优秀学科教育模式,注重学科设置,加强对中小学数理化、人文社科等优质学科的培养。

总之,中美教育模式的比较和借鉴,既可以从理念、制度、方法等多个维度入手,也可以在具体领域中进行深耕细作。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线性代数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大学阶段都是必修课程。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点,以期能够对两国教育体系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教学内容的比较1. 中美线性代数课程的必修内容在中美两国的大学线性代数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矩阵运算、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修的。

在一些高级的线性代数课程中,中美两国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以美国为例,一些大学可能会增加对于线性代数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包括对于矩阵的特征分解在数据处理、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

而在中国,一些高等院校的线性代数课程中可能会增加对于矩阵的求逆、线性代数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等内容。

1. 教学方式在中美两国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都会采用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理论教学中,老师会讲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证明。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会进行相关的计算、推导、证明和解题操作。

在美国的线性代数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的计算和应用。

而在中国的线性代数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于代数运算的熟练度和定理的理解。

2. 教学资源在美国,线性代数课程通常会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使用,包括教材、习题集、网上资源等。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

而在中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较为有限,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教学。

在中美两国的线性代数课程中,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反映。

在美国,通常会采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来进行考核,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

而在中国,线性代数课程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代数计算和定理证明能力,通常会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中美大学数学教育研究之比较

中美大学数学教育研究之比较

中美大学数学教育研究之比较苏德矿一、大学数学的地位与作用在新的世纪,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将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公正、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等,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1]。

而大学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国防、国民经济,甚至社会科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文学、力学、物理学等与数学紧密联系的历史源远流长。

航天、航空、航海、原子能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探测与开发,各种过程的自动控制与调节等技术领域都离不开数学这一基本工具。

化学、生物、医学近年来也都利用到了高深的数学工具。

甚至像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人口问题等人文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也都要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知识分析与计算,去预测发展并研究其控制与调节。

数学的应用范围急剧扩展,大量实用的新兴的数学方法正在被有效地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发给参加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的会议代表的贺电中说“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建立在数学的原理之上的,数学的理论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数学已成为人类文化的核心部分,这是因为数学的应用遍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数学的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显示的力量和美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合作,以提高数学教育和数学研究的水平,数学教育是世界普通教育的核心,我们不仅要培养数学家和科学家,并且还要提高我们所有的人的数学素质”。

数学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学习数学,不仅要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更要学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论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课程,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线性代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课程设置在中国,线性代数通常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考研数学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

线性代数通常以两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时间来完成,内容包括向量、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内积空间和正交性等。

而在美国,线性代数也是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它更多地被视为一门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

在美国,线性代数通常只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内容包括向量、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方式在中国,线性代数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教师会通过板书、讲解和习题讲解等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则需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和课后习题。

而在美国,线性代数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交互性教学。

教师会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课堂互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的教学方式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三、教学资源在中国,线性代数的教学资源相对较为紧缺。

学校或者老师会提供一些教材和讲义,但很少有其他的辅助资源。

而在美国,线性代数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

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和网上都会提供大量的教材、讲义、视频和习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

美国的教学设施也更加完善,例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等,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四、考核方式在中国,线性代数的考核方式通常是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

考试难度较大,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的掌握。

关于中美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对比和分析

关于中美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对比和分析

关于中美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对比和分析作者:杜志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2期杜志华(暨南大学数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中美大学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文中通过中美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对比和讨论,分析了两种大学数学教学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特点,结合借鉴美国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优秀的经验,为了使我国大学数学教学更富有成效,给出有关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数学;数学教学;中美两国;教学对比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04-03作者简介:杜志华,暨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德国自然科学博士,留美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

众所周知,数学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科学的不断革新,工程技术的长久进步,经济学说的广泛发展,社会文化的深入研究等等,无不依赖于或借助于种种美妙数学思想和精巧的数学方法。

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学还对人类的思维和智力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通过不断的数学学习和训练,人类的智力水平在不断地提升。

数学教育的成功,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未来。

任何一个国家要为人类做出贡献必须得重视和加强数学教育。

数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已存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育、传承和对未知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创造和研究。

本文主要考虑数学的教育方面,不涉及数学的研究方面。

数学的教育方面仅涉及学校教育的数学教学方面,至于数学的家庭(home-schooled)或其他团体的数学教育不在考虑之列。

粗略地讲,数学的学校教育分初等数学教育和高等数学教育,初等数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教育,高等数学教育集中于大学及研究院的数学教育。

关于这一点,中美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别,譬如美国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些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s,俗称大学先修课程)实际上已经涉及到高等数学教育的内容。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线性代数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大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两国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和差异。

一、教学目标中美两国的线性代数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美国,线性代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把握,并且注重对于线性代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线性代数知识的理解,并且注重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中国,线性代数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线性代数理论的完整认识,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中美两国的线性代数课程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美国,线性代数课程的内容相对较为简洁,主要包括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称矩阵等内容,重点在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把握。

而在中国,线性代数课程的内容相对较为丰富和深入,除了包括美国线性代数课程的内容外,还会涉及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线性空间等更为详细的内容,并且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定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方面,中美两国的线性代数课程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美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网站、在线论坛等获取相关教学资源,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而在中国,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较为有限,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相对较小。

中美两国线性代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而中国线性代数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中美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对比与思考

中美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对比与思考
1 2 教 育 改革 .
电子计算 机技术 的进 步 , 学 在科 学技 术 及经 济 领 数 域 中的地 位发生 了 巨大 的 、 所 未有 的 变 化。高 科 前 技 的本质 就是数学技 术 , 科学计算 、 理论研 究和科 学 实 验 被 并 列 为 科 学 研 究 的 三 大 支 柱 。现 代 数 学 在 理 论 上更加抽 象 , 法上 更加 综 合 , 方 应用 也更 加 广泛 , 新的数学 分支层 出不 穷 , 而且 相互 交叉 、 相互 渗透 。 运筹、 控制 、 统计等 多种 数学理论 和方法在 实际应 用 中 日益显示 出其强 劲 的活力 , 应 用范 围也急 剧 扩 其
行 了初 步 研 究 。
关键词 : 学改革 ; 教 数学 ; 中美对 比 中图分类号 : 6 3 6 G 3 .
・ ・
文献标 识码 : A
・ ・ ・ 夺 ・ ・ ・ - ・ ・ ・ ・ 夺 夺 夺 ・ ・ 夺
文章 编号 :6 1— 8 4 2 0 )2— 1 3— 3 17 7 6 ( 0 9 0 0 2 0
中美 高 等 学 校 数 学 教 育 的对 比 与 思 考
肖红 武
( 京交 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信 息 工程 系 , 苏 南 京 2 10 ) 南 江 l 1 1
摘要 : 目前 , 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 , 学的重要 性越 来越 突 出。本 文通 过对 中国和 美 国高等 学校数 随 数 学教 育的对 比 , 总结 了各 自的优 缺点 , 结合笔者 的教 学体会 , 并 对我 国 高等 职业 学校 数 学教 育的 改革进
学 中 由教 师 起 主 导 作 用 , 求 教 师 做 到 “ 道 、 要 传 授 业、 解惑 ”, 调教 师 主导 、 强 演讲 示 范 ; 生 模仿 , 学 关 注记忆 、 算 、 习等 等 , 心 练 以达 到所 谓 的 “ 傅领 进 师 门, 修行 在个 人 ” 。我 国历 史 上长 期 实 行科 举 考 试 制度, 现今 实行高 考制 度 , 人 口基 数 大 、 生 数量 在 学 众 多的 国情 下 , 使学 生逐 渐形 成 了“ 习基 础 , 学 争取 高 分” 的观念 , 书 中 自有黄 金屋 ” 这在 一定 程度 即“ , 上 也压制 了学 生的创新 能力与数 学思维 的发展 。

从中美比较谈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中美比较谈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 需 要 ,同时 也涌 现 出一 些 影 响深 远 的 优 秀教 材
国大学 教 学体 制 和 教育 价值 取 向的体 会 ,结合 自身 的教学 实 践经 验 ,对 高 等数 学 课堂 教 学 改 革有 了更
深层 次 的认识 。

和 教辅 资 料 。如 现在 仍 被师 生 广泛 使 用 的同济 大 学 数 学 系编 写 的 《 高 等 数学 》 ( 上、 下册 ) 第六版[ 2 ] , 经 过
从中美 比较谈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邬毅 , 龙 兰, 张正 萍 , 王 蕾
摘要 : 本 文对 中 美高 等数 学课 程 及 其 课 堂教 学作 了比较 分析 , 阐述 了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高等 数 学 课 堂教 学 改 革 的 必要 性 ,
系统 地 讨论 了高等 数 学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 思 想和 措 施 。 关键词 : 高等 数 学 : 课 堂教 学 : 教 学改 革 中 图 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4 ) 0 5 - 0 1 6 1 — 0 4
作 为 全 国高 校理 、工科 各 类 专业 学 生 的 一 门必 修 基 础课 程 ,高等 数学 不 仅 奠定 了学 生 必 要 的数 学 基 础 ,为其 后续 学 习课 程 提供 知 识及 方 法 的理 论 支 撑; 还 在 培 养学 生 的思 维方 式 、 提 高学 生 解 决 问题 的
中 国 高 等 数 学 课 程 教 学 知 识 结 构 主 要 包 括 极
限、 微 积分 、 空 间解 析几 何 与 向量代 数 、 级数 、 常微 分
引进 的《 托 马斯 微积 分》 第 十版 l 3 ] 。5 0多年 来 , 该书 平

中国与外国数学教育对比

中国与外国数学教育对比

中国与外国数学教育对比
中国与外国数学教育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理念:中国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教学方法:中国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老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内容:中国的数学教育内容相对更为基础,注重数学概念和理论的讲解。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能会涉及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教育资源: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

而一些西方国家则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评价方式:中国主要采用考试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业表现。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和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学习活动。

教师素质:中国的数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西方国家的数学教师可能拥有更高的学历背景和教学经验,同时也会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的来说,中国与外国数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内容、资源、
评价方式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比较与借鉴该文回顾了美国大学数学基础主要是微积分课程近60年教学改革大致主要历程,从教学内容到习题形式及数量等比较了中美大学基础课程教材的区别,探讨了双方大学数学教学的理念和形式,美方教学偏注重“四原则”,多角度及实用的去描述展现数学基本概念,而我们则侧重扎实的理论推导演绎。

通过比较和分析,结合一贯的传统严谨严密特点,借鉴国外应用性和启发性强的特色,发挥平衡各自所长,摸索一个合适我们特色的大学基础数学教改方式与模式。

随着数学本身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础知识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些教学改革的活动也被人们所接受,这与国外的情况相一致。

虽然中国与美国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和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该文调研了美国的一些改革历程思路和方法,以作为我们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

1 美国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美国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改革自上而下、思路清晰。

美国的微积分教学在近60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微积分改革”。

[1-2]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高校开始研究数学课程教学特别是微积分的教学形式改革。

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1)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并且开始对教学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2)很多学生考试不通过,可能与教学方法有关;(3)学生们提出对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4)传统的教科书(比如经典的Thomas《微积分与解析几何》(Calculus and Analytic Geometry),1st版)偏理论与实际脱节,需要重新进行选择;(5)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6)可以缩小授课规模等。

改革以后的进展值得我们借鉴。

1985年,美国举办了数学会(AMS)年会,并进行了特别的研讨会。

[3]也导致了之后两次会议的产生:首先,是1986年的Tulane大学会议,会议主要的议题是“走向精简活泼的微积分学”;[4]其次,是1987年的华盛顿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新世纪的微积分学:水泵而非滤器”。

[5]当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起了微积分改革的计划。

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改进与更新微积分学的相关课程,要加强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举一反三的技能。

同时,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要求减少繁琐、乏味的计算。

NSF给予了这项改革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促使了数学家们对于以前的微积分课程进行了严肃的反思。

哈佛微积分联盟所编写的教材非常有创意,其中有很多非常特别的、非常有趣的问题,将著名的“四规则”也引入其中:“每个概念都可以以图形、文字、数值、代数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改革的评估体现在Susan L.Ganter所著的《变革中的微积分学—— 1988—1998年成果及其对国家的影响的评价报告》作了总结。

[6]Ganter的结论是:大部分大学数学教师觉得之前的微积分教学方法效率较低,但谈及所做的改革是否是正确的方向发展,却有着很大争议。

改革的成果激发了一些数学家们对于微积分教学方式的讨论。

使得微积分的教学更加地普及,从而使教师们产生了对高校数学教育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同时,许多理工科的大学生注意到他们的具体计算能力不如从前了,这可能是教学改革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是计算机普及的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选修了很多的超出学校规定的微积分学的非必修课程,这表明了微积分改革更加激起了学生对数学极大的兴趣。

88%的调查报告认为,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数学素质的能力方面说,微积分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计算机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微积分,研究结果显示,微积分改革后,学生在基础数学上不合格的人数大幅减少。

已有的改革成果成为美国数学家倡导的微积分教学方式。

不断的讨论也让美国的基础数学教学充满了生命力。

2 大学数学基础课教材比较美国高校的常用教材是Thomas《微积分》(现第10版)以及James Stewart《微积分》多个版本,,被称作“经典版本”。

[7-8]Stewart所著的《微积分学》《微积分学:概念与内容》是目前畅销的教材,而改革的教材正在反过来逐渐传统化。

一般而言,美国高校所使用的微积分教材具有图文并茂和突出重点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讲解细致,解释清楚,而且有含有背景知识的说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教材中普遍都是生活常见的例子,数据也都源自于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也有一些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的数据,这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就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覆盖面广,编排层次由浅入深,也含有很多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的交叉题,与基本概念和重要定理有效结合的图形题,以及反应生活和科技发展成果的应用题等。

教材也融入了新技术的应用,即微积分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紧密地结合,计算机代数系统CAS,如:Mathematica、Maple、Matlab等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并且具有极强的功能、计算机在描述图像运动、显现变量关系以及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等方面能够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微积分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因此,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微积分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抽象概念的解释都是由一些具体问题引入,这与也突出了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兼应用和理论。

课后练习题量大而且内容丰富,一般有6000题,每节结束后都有一定量的习题,每章结束后又会有一些总的习题。

而且这些习题编排层次由浅入深。

习题除了有练习题(Exercises)外,还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小课题,例如:探索课题(Discover Project)、应用课题(Applied Project)、实验课题(Laboratory Project)和写作课题(Writing Project)。

每个教材后都有一个附送光盘,里面含有教材中部分图片进行辅助的教学。

教材之中也都穿插了很多的精美图片,一些是利用数学软件制成,例如:在空间解析几何与多元函数微积分中经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曲线、曲面图形。

学生也可以使用网上教材学习。

具体的可见附件论文《美国微积分教材的应用性和启发性赏析》。

所以,总体上美国大学生数学教学深度没有我们的深,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比我国的学生强。

比较而言,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在使用清华大学萧树铁等教授编写的《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写的《高等数学》等,从概念的引入看,这两本教材强调严谨的概念、理论,先教会概念再举出例子,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当然近期的教材版本也有所改进,增加了应用例子,但大致模子还是这样的。

习题的数量上看,同济教材在每节课后给出15个大题,每章结束后给出20个大题,书中所有的习题数约2000个。

当然新的教科书版本也开始考虑到数学理论的应用,增加了很多实际运用的例子,从数量和范围上讲还可以继续改进。

3 教学理念和形式多次改革历程后的美国微积分课程,采用传统和现代兼而有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强调四原则(The Rule of Four),学生按照这些原则来进行微积分的学习,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解释微积分的概念,这远比在单一的概念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教材也增加了很多与现实生活相接轨的例子,增加了很多的数学建模问题以及增加了一些与离散数学思想的联系,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作为微积分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方式则各有特色,有传统的大班上课甚至礼堂上课,也有25人以内的小班上课,有些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该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启发以及帮助,增强了团队意识。

一些美国大学设置的数学学习中心(Math Learning Center)、或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数学社团(Math Society),运作方式通常是学生在学习及活动(比如数学建模)中主动向老师提出具体的数学辅导要求,老师相应给予一些辅导或讲座指导。

美国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爱好程度、高中AP学习情况、不同专业需要,选择甚至可以不选不同难度的微积分或其他替代的数学课程,获取相应的学分,选择相对自由些。

优点:灵活分层,自然精选出数学非常优秀的学生。

缺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认识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我国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将书本知识扎实地传授给学生。

当然近些年,也试图作些教学改革和创新,引入考察课数学实验课程,介绍常用的数学软件,数学课堂上引入了有趣的实例课件等演示、小组讨论等,由于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及今后考研的要求,多是适可而止。

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及最新的知识拓展,一般凭老师的个人科研、教学修养。

当然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若是要以后要考研,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是必须的,目前的数学教育模式比较适合。

同时,固定选课模式优势:基本所有的学生可以达到设定的数学要求,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技巧能力。

缺点:抽象的数学可能让学生不感兴趣,但不得不硬着头皮通过统一考试;而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不能选更多的高级数学课程。

4 借鉴国外教学方法学习借鉴美国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经验,摸索出适合我们大学特色的数学基础课教育体系,还有挺长的一段路程。

(1)由于两国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课程设置不同,学生进入大学时掌握数学知识情况不同,使得两国大学数学基础课的选课机制、学习机制、评价体系都有所不同,若要大幅度改革,估计也应该有个思想解放、自上而下的过程。

(2)目前来说,至少可以改革我们的教材内容。

由强调严格化,注重严密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转向直观化和形象化、应用化。

考虑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量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产生,对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形成的巨大冲击,形式上可以开拓网上信息化教材内容。

(3)原有的师资要求,严谨的态度不变,可以改变的是固有的教学理念。

美国数学老师善于将所教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结合。

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现状,中考、高考、大学统考体制,多数大学数学教师也源于传统数学教育理念,偏爱教理论方法和解题技巧,应试性较强。

一些有科研背景的老师相对知道掌握数学知识的部分应用背景,那些科研全面的同时又愿意在教学上下工夫的老师常常被学生认为是优秀的老师,但确是很少。

(4)教学方式,传统和改革的教学方式可以相互靠拢,形式上,手写黑板与多媒体、老师单向授课与学生独立思考、中文与英文教材等,按照数学课程特色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模式。

(5)学习借鉴建立类似美国大学数学学习中心、学生数学社团等组织机构。

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足够的主动性、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等。

作者:过榴晓曹栋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2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