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及导师介绍

合集下载

各专业研究方向、导师、研究

各专业研究方向、导师、研究

外国语


日任选

其他语种限考
1、政治
2、英语或日语
3、专业基础
4、专业技法
徐默、盛天晔
中国人物画工意笔研究
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与创作
张国民
中国水墨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张捷
中国当代写意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郑力
园林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
中国花鸟画理论研究与创作
顾震岩
中国水墨花鸟画研究
卢勇
中国花鸟画情感创作研究

230





30


免试生35名



规模






政治理论
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免试

外国语


日任选

其他语种限考
1、政治
2、英语或日语
3、设计基础
4、专业设计
赵燕
平面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
袁由敏
汉字版面研究
连放、毛德宝
书籍、包装设计及实验室工程研究
染织设计与理论研究
吴海燕
染织设计与理论研究
裘海索
3、设计基础
4、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1、《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
2、《外国建筑史》
3、《十九世纪以来近现代西方建筑史》
4、《江南园林志》童隽著,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
钱江帆
中国山水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建筑研究
邵健、武荷荏
乡土景观与形态美学研究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王澍、李凯生
实验建筑与城市营造
1、政治

大学英语Ⅲ级部分授课教师简介【模板】

大学英语Ⅲ级部分授课教师简介【模板】

***学英语Ⅲ级部分授课教师简介冯新华副教授,博士,从教32年,主要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省级教改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两项,参与其他课题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八篇,参编教材三部,获得省级科研三等奖一次。

袁依,讲师,**大学公共外语部教师。

主讲大学英语、学术英语、中国文化等课程。

参与教育部、江苏省、厅局级等各级课题3项。

参与微课团队项目(2018年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微课比赛一等奖)。

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江苏省赛区获得佳绩。

廖月胜,讲师,硕士毕业于**大学英美文学专业。

2014年入职于**大学。

常年担任大外部的英语教学,所授课程为《新通用英语》《新编大学英语》《英语国家概况》《新视野英语听力》,四级培训等。

研究兴趣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等。

发表论文3篇:1.《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1期2.《大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提问主体出现的问题及策略》,科教文汇,2014年2月3.《创伤视阈下的赫索格及其出路》,名作欣赏,2016年3期许悦,讲师,**大学教育学硕士。

入校以来,长期专注于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省级、校级课题两项,共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十篇。

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高校教师英语授课竞赛二等奖,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C类一等奖,上海英语口译中、高级资格证书考试资深考官。

曹蓓蓓,讲师,**大学硕士,先后从事电子商务英语、大学英语、中国文化等课程教学。

获**大学外国语学院授课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英语授课竞赛二等奖,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

主持院级研究课题一项,参与省级、校级研究课题三项,发表学术论文六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重点项目一项。

胡榕,讲师,**大学本科,**大学硕士。

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承担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英语、中西方文化等课程教学,兼任英语专业学业指导老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翻译与文化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素质高,能力强,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第二外国语具有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的能力和一定的交流能力;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

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英语学科是湖南师范大学建立最早、基础最扎实、力量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学科始创于1938年,有文化昆仑之称的、学贯中西的学者钱钟书先生是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重点学科。

学科所依托的外国语学院是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所在的英语专业是湖南省重点示范专业。

学科已形成了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学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研究、艾略特与英美后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狄更斯研究、现代英语词汇研究、女性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语言哲学研究、文学翻译与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各研究方向互相支撑,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居全国的先进行列。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1、英语语言学本方向培养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有关工作。

2、英美文学本方向培养英美诗歌、英美小说、英美戏剧、西方批评理论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有关工作。

3、翻译学本方向培养中西译论、中西翻译史、文学翻译、实务翻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有关工作。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五、各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课程编号:00805020101课程名称:英美诗歌英文名称:English Poetry任课教师:蒋洪新适用学科、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美文学、翻译学方向,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预修课程: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课程内容:本课程从英语诗歌的欣赏知识入手,继而对英美诗歌和诗论进行较为系统导读。

教师介绍

教师介绍

易连云教授,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高校德育。

同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会理事;重庆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先队理论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冯维教授,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特殊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家庭教育、女性心理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主持和主研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独立或合作发表专著4部,主编或合作发表教材9部,编译著作2部,发表论文90多篇。

2003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多次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张家琼博士,教育学博士,重庆市教育学院副教授,教学名师。

张振改博士,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学校管理。

王牧华博士,男,1975年8月生,山东省沂源县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目前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主持3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陈恩伦教授,男,贵州遵义人,198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现为教育经济管理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德清教授,男,西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全国教育管理学会会员,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

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

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

陈新仁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担任第一主编、《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副主编,(泰国)、: A(波兰)以及(《语言与符号学研究》)、《语用学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外语教育、二语语用习得、模糊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

独著、合著、译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教材、教辅20余部,作为主持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参加完成省部级项目多项,负责建成省级优秀课程一门。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博士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等,先后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英国、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11所高校兼职教授。

2003.7—2004.6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大学()语言学系访学.2013.9—12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

ﻬ熊学亮教授1991年6月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晋升教授职称,1997年12月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8年定级为二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曾先后在荷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纳米比亚、澳大利亚等地研修、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

自1983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7种。

公共选修课程简介及任课教师简介解答

公共选修课程简介及任课教师简介解答

公共选修课课程简介及任课教师简介2003、2004、2005级各专业同学:2005—2006学年下学期,我校将开设四大类公共选修课程: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教育类和艺术类。

为方便同学们选报,现将课程简介和任课教师简介公布于下,请同学们参照《湛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本专业公共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和本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修读的公共选修课课程。

一、人文社科类课程:刘海涛,人文学院教授,省级精品课程《文学写作》负责人。

《文学欣赏》课程简介人文学院刘海涛本课程是一门为提高文理学生的艺术修养而设置的公选课程。

主讲教师将从文艺学、接受美学的角度产阐述文学的审美特征、写作模型和鉴赏方法,精选一批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影视佳作作为教学案例,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开展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

培养文理科同学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素质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使用课程网站平台()和博客技术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手段.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纸介图书+光盘+课程网站”的新形态教科书《文艺鉴赏概论》(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魏诒、刘海涛主编)或《文学写作教程》(新形态高校教材,刘海涛主编)为本课程的主讲教材。

考核方式为撰写具体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文章,优秀作业将汇编成《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等出版。

本学期开课32学时,2学分。

张文举,人文学院副教授。

专业范围:外国文学,宗教学,电影学。

主讲“外国文学”,“《圣经》”与“基督教文化专题研究”,“世界经典电影欣赏”,“电影简史”等。

《世界经典电影欣赏》课程简介人文学院张文举通过本课程,我们试图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接触文化精品的机会,并通过师范性的赏析活动,使学生能形成高尚的艺术品味,有能力识别和拒绝各类文化垃圾对他们的精神侵蚀,积极寻求并接触各类精美的文化产品,熏染精神,砥砺品格,成为有良好教养的人。

同时,通过系统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以及课堂引导性讨论、赏析和讲解,使学生对电影艺术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对有影响的各种电影理论,有一相对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使他们能够从专业角度进入电影文化,从艺术角度深入电影堂奥。

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专任教师信息表201901

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专任教师信息表201901
英国文学
32
张晓光

助教
硕研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教学
33
沈铭婕

助教
硕研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教学
2016.09-2017.09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硕
34
陆海空

助教
硕研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教学
2017.07-2018.07女
助教
硕研
英语语言文学
口译
2016.08-2017.08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11
孙超

讲师
硕研
英语语言文学
美国文化、美国文学
2018.09-2019.09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12
蔡玉澄

讲师
硕研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二语习得
13
张建梅

讲师
硕研
英语语言文学
翻译
14
封齐楚

讲师
硕研
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15
庄苏
硕研
英语教育
语料库语言学、英语教学
2018.08起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读博
23
苏冬梅

讲师
本/硕
英语语言文学
跨文化交际
2017.09-2018.09美国蒙莫斯大学访问学者
24
何翠薇

讲师
本/硕
英语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25
唐岚

讲师
硕研
英语教育
英语语言学
2007.10-12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师培训
26
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专任教师信息表201901

桂海潮英语介绍

桂海潮英语介绍

桂海潮英语介绍Title: Guihai Chen"s English IntroductionIntroduction:Guihai Chen is a young and ambitious English teacher from China. He has a passion for teaching and has a strong background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ith a goal of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skills, Guihai Chen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for several years. In his teaching career, Guihai Chen has found that the key to success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s practice. He believes that the more students practice speaking and writing in English, the better they will become. To support this belief, Guihai Chen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at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ese methods include group discussions, role-playing, and creative writing activities.In addition to his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Guihai Chen is also a published author. His books, "English Grammar in Use" and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in Use,"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praised by students and teachers alike. His writing style is concise, practical, and easy to understand. Guihai Chen"s passion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hisdedication to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kills have earned him a reputation as a top-notch English teacher in the region. He is always looking for new and innovative ways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language and is always available to answer questions and provide support.拓展:Guihai Chen is a native speaker of Chinese and has a strong comman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a top-tier university in China and has completed several years of post-graduate study i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Guihai Chen has also completed training in advanced teaching skills and has received recognition for hi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In addition to his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Guihai Chen is also a published author. His books, "English Grammar in Use" and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in Use,"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praised by students and teachers alike. His writing style is concise, practical, and easy to understand. Guihai Chen"s passion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his dedication to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kills have earned him a reputation as a top-notch English teacher in the region. He is always looking for new and innovative ways to engagestudents in the language and is always available to answer questions and provide support.。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点击:3840 好评:0 难度:0 36. 陕西师范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689 好评:0 难度:0 37. 大连海事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644 好评:7 难度:4 38. 中南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602 好评:3 难度:0 39. 华南师范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4072 好评:5 难度:2 28. 复旦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4045 好评:5 难度:4 29. 四川外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963 好评:21 难度:3 30. 西南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942 好评:6 难度:2 31. 北京语言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5763 好评:4 难度:0 9. 首都师范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5498 好评:6 难度:1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5213 好评:4 难度:4 11. 华东师范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5117 好评:4 难度:1 12. 西安外国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4336 好评:7 难度:4 24. 中国海洋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4276 好评:4 难度:0 25. 湖南师范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4199 好评:3 难度:4 26. 清华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4121 好评:4 难度:3 27. 扬州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551 好评:2 难度:0 40. 上海师范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点击:3387 好评:1 难度:0 41. 上海财经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不同版本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以外研版_英语(新标准)_与人教版_英语(新目标)_为例

不同版本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以外研版_英语(新标准)_与人教版_英语(新目标)_为例

第3卷第19期2014年7月教育观察SurveyofEducationVol.3No.19Jul.2014不同版本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以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与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为例邱辉,陆巧玲(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和人教版«英语(新目标)»是中学教师使用较多的两套英语教材㊂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㊁教材编写的体系㊁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四个维度对这两套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㊂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上,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科学的课程观㊁语言学习观,打破了传统 重知识轻能力 的模式;但是在其他三个维度上,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各有不同㊂根据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建议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教材使用的灵活性㊂[关键词]英语教材;外研版;人教版;七年级[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9-0071-03一㊁前言(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为了让教材编写者能够全面审视英语教材的编写方向,让教材使用者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英语教材,本研究选择外研版和人教版的两套英语教材,即«英语(新标准)»和«英语(新目标)»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各选取一本适用于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套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㊁编写体系㊁内容结构㊁培养语言技能维度等方面的特点㊂通过分析,教师能够充分吸收两套教材的精华,使教学效果更能体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标㊂(二)研究背景1999年,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力求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到位㊂2001年7月,由教育部组织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㊂教育部计划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在全国推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同时更换全新的教材㊂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点有如下几条:1.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更新观念,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4.外语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思维方式;5.转变教师的角色;6.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英语输入量,并注重对学生加强语言操练与输出,力求让学生有效地习得英语㊂(三)概念界定教材分为广义的教材和狭义的教材㊂我们在课堂上以及课堂外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所有材料统称为广义的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泛指供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所有有利材料㊂狭义的教材通常单指的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教科书㊂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教材㊂二㊁两套教材的比较与分析(一)研究对象外研版«英语(新标准)»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共同研发的中小学英语系列教材㊂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是该系列英语教材的中方主编,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副教授为该系列英语教材的中方副主编㊂而富有国际盛名的教材编写专家PrinthaEllis和Naomi17[作者简介]邱辉(1987 ),女,湖南浏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陆巧玲(1964 ),女,河南尉氏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㊂Simmons女士是该英语系列教材的英方主编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需要的趋势下,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在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教材Goforit!的基础上改编的一套英语系列教材㊂(二)外研版与人教版的对比分析1.教材的灵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英语教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如下: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在编写中都充分体现了科学的课程观㊁语言学习观㊂在教学理念方面,这两套教材都打破了传统 重知识轻能力 的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 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㊂两套教材都倡导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㊂2.教材的骨架:教材编写的体系外研版教材按模块划分,教材编写注重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每个单元的设计都取材于家庭㊁学校㊁社会等实际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素养㊂在传授知识方面是先输入后输出,把听㊁说安排在读㊁写前面,使听㊁说㊁读㊁写等语言技能在专题模块的系统学习中得到加强㊂人教版教材按册划分,教材编写体系具有如下显著特点:语法㊁词汇所占比重较大,不太关注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各个教学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用非常清晰的线索贯穿相关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安排遵循着由浅入深㊁环环相扣㊁循序渐进的原则㊂这个版本的教材一方面充分照顾了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实际情况,降低了学生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英语知识;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进度调整教学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实际教学效率㊂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新目标)»共17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了 SectionA SectionB SelfCheck 三个部分㊂ SectionA 为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 SectionB 是在 SectionA 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综合运用㊂在这17个单元中包含了3个预备单元和2个复习单元,3个预备单元作为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性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2个复习单元分别安排在了期中和期末,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学习㊂3.教材的内容结构话题是外研版教材编排的内在核心,结构和交际功能项目是贯穿教材的主线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获取目标语言信息,听㊁说㊁读㊁写的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用英语分析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㊂教材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目标语言的操练,体现了让学生在 做中学 的语言学习理念㊂使用这套教材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㊂话题㊁结构和交际功能相融合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的内在思路,每个单元都通过听辨㊁结对活动㊁游戏㊁语法聚焦㊁小对话听辨㊁小组对话㊁游戏㊁词汇检测㊁写作训练等环节完成基本词汇和句型的学习㊂具体安排则是通过对话引出话题,让学生在话题中学习或复习日常交际用语;设置与对话题材有关供学生阅读的语篇,训练学生 读 的语言技能;让学生学习话题所需的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让学生围绕该单元的话题,用所学语言知识练习写作㊂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了听力练习㊂使用这套教材学习的学生往往能牢固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模式㊂4.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两套教材都非常注重学生听㊁说㊁读㊁写能力的均衡发展,但在具体设置上略有不同㊂在听力方面,外研版教材注重听力策略的指导,如在开始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分辨信息并学会记录信息,从而使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中完成听力题目;人教版教材在这方面没有学习策略上的指导,只是通过基本词汇句型的听辨及小对话的听辨练习,让学生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听力技巧,以提高听力技能㊂在口语方面,外研版教材虽然在每个单元专门设置了 Speaking 板块培养学生口语技能,但实际上,整个单元都贯穿了培养学生口语技能的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是通过结对活动和小组对话引导学生在课堂上 说英语 ,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㊂在阅读方面,外研版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专门设置了 Reading 板块,强调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人教版教27材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仅是做一些圈点勾画的练习㊂在写作方面,两套教材的写作要求都与本单元的话题密切相关;都采取了分半控制写作和自由写作两种写作练习形式,填空㊁连词成句㊁扩写句子㊁看图说话㊁写信㊁编对话属于分半控制写作,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属于自由写作㊂三㊁启示与建议(一)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1.对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维度的建议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还需在呈现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求平衡㊂教材是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育人的载体㊂我们不能在教材中只注重呈现外国文化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除了引入外国的优秀文化外,还要体现本土优良的传统文化㊂毕竟,文化意识关系到学生人生观㊁世界观㊁价值观的形成,这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㊂教材的编写者们需要把好关,既不能遗漏了对中国的传统优良文化的介绍,又要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开放态度,同时提高学生鉴别和吸收优秀文化的能力㊂2.对教材编写体系维度的建议根据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编写应该以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系为主,在各个培养环节以外研版教材作为补充㊂七年级学生有小学生活泼好动㊁喜好模仿㊁乐于表现的特点,也处于理性认识正在形成的过程中㊂所以,在人教版教材编写体系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多听㊁多模仿,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外研版教材中的模块㊁话题训练,进行足够量的语言输出,获得对英语的理性认识㊂3.对教材内容结构维度的建议教材编写的内容结构要力求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㊂由于幅员辽阔㊁人口众多,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差异较大,而同一地区的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受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材的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班的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的能力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㊂这导致了在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等生获得绝对的参与权,学困生因为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而慢慢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㊂4.对培养语言技能维度的建议可以通过整合外研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让学生获得多样化的㊁极具灵活性的语言输入,提高听㊁读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保持英语学习兴趣,对目标语言知识及技能进行大量的操练和输出,提高说㊁写的能力㊂(二)对教材使用者的建议1.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辩证㊁灵活㊁实事求是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地制宜地总结㊁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实际接纳程度,使教材更好地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在完善自身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培养出更出色的英语学习者㊂2.对学生使用教材的建议学生要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学习需求的教材㊂例如,基础好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外研版教材,在小学升入初中的初期,需要有一个调试过渡期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人教版教材㊂总而言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英语,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㊂通过对两套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教材的编写者需要更全面地审视教材,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应选择符合自己基础水平的教材㊂参考文献:[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 陈琳, 英 格里诺尔, 英 伯克,等.英语(新标准):初中一年级上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陈月茹.论建构主义教材观[J].泉州教育科研参考,2007(6).37。

《 英汉互译(一)》第1课教案

《 英汉互译(一)》第1课教案

广西师范学院《英汉互译(一)》课程教案编号: 15-1 开课单位:外语系授课教研室:翻译写作课程名称:《英汉互译(一)》授课教师:唐旭光教材:《新编英汉互译教程》,授课对象:06级英语专业2、3、5班《英汉互译(一)》第一讲翻译简论与主要翻译方法(A Brief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and Major Translation Approaches)1. IntroductionTranslation studies started along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theories developed flourishingly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In fact, translation, which is a very complex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linguistics, psycholog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communication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esthetics, and semiotics. As translation study is a cross-discipline and cross-culture subject involving many aspects of human knowledge, the lack of a fully acceptabl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Meanwhile, quite a number of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have become universally acceptable and widely applicable. They are, of course, the fruits of many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 at home and abroad.2.The Origin of TranslationLanguage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freely so as to complete important tasks in human life. Translat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so as to complete important tasks in their life.Theodore Savory points out, “Translation is almost as old as original authorship and has a history as honorable and as complex as that of any other branch of literature”(申雨平, 2002:4).In Zhou Dynasty there were different forms of address for transla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Translators are called Ji in the east, Xiang in the south, Didi in the west, andYi in the north(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陈福康, 2000:3).3. Function of TranslationIt has helped people to better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and in the mean time it has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all nations, such as the Sutra translation (佛经翻译)in China and the Bible transl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Actually, translation, as a means to bridge different cultures, has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glob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hina in particular benefits a great deal from translation, which is obvious to all.4. Nature of translationOne school of theorists maintain that any interpretation i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us defined includes intra-lingual rewording(语言内的重新措辞), inter-lingual (语言之间的翻译或语际翻译)translation and inter-semiotic transmutation(符号转换).But most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ranslation maintain that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which entails a most adequate or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a target language of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a source language.5.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in our textbook as follows: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In terms of its nature or character, translation is both an art and a science as well, since it calls for a good command of at least two languages, a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ir rules, and some knowledge of at least two cultures, as well as a good grasp of the necessary translation theories.6. Other scholars’ viewpoints about the translation1).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about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rt only. This viewpoint is still maintained by Xu Yuanchong(许渊冲), a well-known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and a few other scholars.2). Professor Liu Zhongde vigorously 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as well as an art mainly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Firstly, like any other art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requires a good grasp and a flexible use of the necessary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skills.Secondly, like any other art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calls for independent, honest and creative effort.Thirdly, just like any other art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demands that the translator be very careful about and highly responsible for his or her work.7.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The 13 statements on page 81). A translation must reproduce the words of the SLT(Source Language Text).2). A translation must reproduce the ideas (meaning) of the SLT.3).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like an original work.4).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like a translation.5). A translation should reflect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6). A translation should possess the style of the translator.7). A translation should retain the historical stylistic dimension of the SLT.8).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as a contemporary piece of literature.9). A translation may add to or omit from the original.10). A translation may never add to or omit from the original.11). A translation should let the readers of the SLT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TLT) have essentially the same response.12). A 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what the SLT author intends to convey.13). A translation should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client.Evidently, though each of the above statements is right in a certain sense, yet it is not adequate or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serve as a translation principl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proposed by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can find their expression in the statements given above. Interlinear translation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first statement. Yan Fu’s three-character principle can be a combination of statements 2, 3 and 6.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best express ed in statement 11.8. Yan Fu’s Considerations for translation?Strictly speaking, a translation theory in its true sense in China originated from Yan Fu(严复). He proposed the famous triple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namely, faithfulness(信), expressiveness(达) and elegance(雅).1). His 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ie, the version should keep the content or ideas of the original.2). His expressive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pressive and coherent without anything awkward. In other words, his expressiveness requires that the version should be fluid, smooth, and easy to read and understand.3). His elegance demand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quisite and that its style ought to be very graceful.9. Professor Liu Zhongde argues against “elegance” as a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styleHe argued eloquently against “elegance” as a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style. We all know that not all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elegant style. Different writers display different styles. For instance, Lenin wrote in a bold style, and Hemingway wrote in a simple, symbolic style. Even the same writer shows different styles on different occasion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Naturally, different works demonstrate different styles. Thus, it is impossible & absolutely wrong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ed text if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is not elegant.10. The compiler of the textbook in favor of “closeness”1). We are in favor of Professor Liu’s triple translation principle. He changed Yan Fu’s “elegance” into “closeness”, which represent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His “closeness” is central in meaning. It is suitable for translation of all types of texts with different styles.2). If the original tex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legant sty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do his utmost to render it into a graceful tex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ose style is close to the original elegant style.If the original style is highly technical with a wealth of technical terms, thetranslator ought to employ plenty of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te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make the translated styl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technical style as possible.3). If the original style is colloquial with a lot of informal words and colloquial sentenc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anslate it into a text with an informal styl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riginal one by using many colloquial words and informal sentences.If the original style is ornate, the translator should follow suit and make effort to render the translated styl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If the original text contains some vulgar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translator is not entitled to replace them with elegant words or sentences, and he should reproduce the original by using some corresponding vulgar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ranslators are duty-bound to do so,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y are translators.4). As we know, Yan Fu’s triple translation principle is highly concise and well rhymed and quite easy to learn by heart,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t is still very popular in China today.Professor Liu’s triple principle is similar to Yan Fu’s in that it is equally concise and easy to remember.Though Professor Liu’s triple principle is n ot rhymed, yet it is very forceful and impressiv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切” is uttered in the falling tone, carrying the implication that faithfully conveying the original style or rendering the translated styl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worth the translator’s great effort.11. Nida’s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Eugene A. Nida and Taber stated emphatically (1969:12):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His 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as a translation principle, according to which the translator seek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wording will produce the same impact on the target text audience as the original wording does upon the source text audience. Later on, Nida changed “dynamic equivalence” in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cause it seemed much more satisfactory to use the express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describing the degree of adequacy of a translation.12.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pproachProfessor Liu Zhongde (1994: 172) defines literal translation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treats sentences as basic uni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es the whole passage into consideration; a translator wh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literal translation does his or her best to reproduce the ideas and writing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retaining in the version as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of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ExamplesHe is said to be a rough diamond.人们说他是一块浑金璞玉。

教师教育专业导师情况介绍【模板】

教师教育专业导师情况介绍【模板】

教师教育专业导师情况介绍(不分先后)肖正德简介肖正德男,1968年2月出生,浙江永嘉人。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其他课题3项。

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4项。

付淑琼简介付淑琼,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比较教育学泰斗王承绪先生的关门弟子。

研究兴趣在于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等领域。

2005年以来,已出版专著1部,参与专著和译著6部;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其他课题2项。

容中逵简介容中逵男,教育学博士。

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文化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多年来先后担任《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从两极到中庸、化理想为现实——关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理性审视》、《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之传统文化传承研究》、《颐村教育: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实践表达》3项专题研究。

先后在《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学术论文49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观点转载,1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先后主持完成《大教育视野下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传统与现代——基于我国东南西北中部五村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基于教师集群与个体生活构造的文化社会学考察》3项,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子课题1项;先后出版专著《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实践表达》、《传统文化传承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的文化责任》2部。

加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加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73·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政治思想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问题探讨解决自己的困惑。

四、结语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贯彻落实了我过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还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改革,最终与我国不断改革的教学理念相适应。

参考文献:[1]葛晓芳.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 学园,2015,(31):40-42.[2]刘丽华,李明君. 大学英语语法课堂的“翻转”教学模式[J]. 科技展望,2014,(20):39+41.[3]杨柳,邓敏,刘荣生.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语法习得理论综述[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64-166.[4]金立.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 海外英语,2013,(14):20-21.作者简介:何娟(1980—),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先前发展,对英语类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

在国家的许多城市,随处可见外国人,而和外国人的交流也多是中文或者英语。

同时,我国城市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

许多学校的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把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当然,这也是因为英语科目是我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指标或必考科目之一。

而现今国家实行“二孩政策”,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出生,上学。

这就直接扩大了教育市场,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师范院校是培养国家教师的阵地,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针对培养未来国家英语教师而开设的专业。

培养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关系到未来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英语教育以及学生的质量。

一、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英语师范教育的相关技能(如听、说、读、写能力,上课技能等)外,还会大量接触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介绍(三)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介绍(三)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陆巧玲 ,河南开封人 ,1 964年生。

广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 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1 987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班。

1 987年以来 ,一直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外语界》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出版编著和译著十余种。

其中 ,编著《中学英语典型课解析》被教育部师范司推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外国文学作品选析》被广西教育厅列为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开设课程 :英语教学论 ;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

陆煜泰 ,男 ,1 941年 9月生 ,广西横县人。

教授 ,英美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 ,民进广西区副主委 ,全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广西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广西译协常务理事。

编、译、著30 0多万字 ,其中 ,专著、论文有《英语词语趣谈》、《在中国成为明星的海明威》等 ;主编《英美文学作品选讲》、《外国文学作品选析》等 ;译著有《世界经典童话丛书》等。

开设课程 :当代美国文学 ;美国 2 0世纪小说 ;美国当代作家研究。

唐高元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教授。

1 969年于...。

等值论和目的论视角下的言语幽默翻译研究

等值论和目的论视角下的言语幽默翻译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值论和目的论视角下的言语幽默翻译研究姓名:张玉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袁斌业20080401等值论和目的论视角下的言语幽默研究研究生:张玉宏年级:2005级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导师:袁斌业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文摘要本文从幽默的普遍特征入手,首先探讨了幽默的定义。

对于该名词术语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广泛统一的定义,出于不同的学术研究要求幽默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

因此,幽默事实上也是个分类不明确的概念,不同的研究可根据研究需要予以分类。

根据语言与幽默的关系,本文首先将其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

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在幽默翻译中的特殊性及其可译限度,言语幽默又可分为普遍幽默,语言幽默及文化幽默。

借助语言文字特点和文化背景知识来达到幽默效果的幽默,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但幽默的重要特点在于其诙谐、寓教、娱乐的功能。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功能就表现为原语和目的语读者是否具有相同的体验。

具体到翻译中,就要求译文在目的语境中重现相同的幽默效果,而译语读者反应与原语读者也应大体一致,以期译文与原文幽默功能的一致。

功能对等论关注原语与译语的读者反应相同,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所产生的效果一致,为本文言语幽默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和理论支持。

目的论则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译者在目的论指导下,以再现原文中的幽默效果为目的,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选用适宜的翻译策略来翻译言语幽默。

在具体的操作中,为实现译文的目的和功能,针对语言幽默可采用归化策略,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应的可接受的替代对原文信息进行有效的替换和补偿,以期在目的语中重现类似的幽默效果达到功能对等。

但同时值得译者着重考虑的还有接受者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这就需要对目的语中的一些文化取向,审美习俗和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进行较为周全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

根究目的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比较,介绍和吸收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不同民族的人们进行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及导师介绍/school/school/gxnu/Column2/more1.htm刘绍忠,1963年生,广西临桂人,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师从何自然教授,主攻语用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拔尖人才,广西语言学会副会长,广西青年联合会委员,桂林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理事、国际语用学会会员,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国际关联网络研究会会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编委、《外语与外语教学》编委、《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特约编委,《英语研究》副主编等。

从事语用学、跨文化交际、汉语、英语、世界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和参与过2项省、校级课题研究,目前承当省校级课题4项,先后在《外国语》、《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国内外本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近80篇论文,主编教参9本,副主编并出版著作1部,参加编撰用法大词典3部,独立翻译或合译著作5部(本),编辑和审校书著10余部。

其中,在michael byram主编的encyclopedia for language teachers上发表的"pragmatics"、《外国语》上发表的"语境与语用能力"、"'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迁移"、《现代汉语》上发表的"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和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外语研究》上发表的"论语用学的非模块性"等论文,在语用学界已经产生较大影响。

李晓,女,教授,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广西师大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师大语言文字委员会委员,基础教育新课程国家级培训员。

"新三级"毕业生,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先后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研究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英语课程论、语言测度与评估等硕士生课程,主讲综合英语、外语教学法流派、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法研究等本科生课程,指导硕士学位论文5篇,其中一篇被评为学校硕士学位优秀论文。

注重将外语教学、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在核心刊物及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文两篇,合译著三部,合编著两本,目前正主持两项区级项目,两项校级项目的研究。

陈吉棠,汉族,教授。

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998年到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专门学习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及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等课程。

长期担任本科高年级英语听力课、硕士研究生语义学、现代媒体与英语教学等五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对英语听力教学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关于听力的系列论文20多篇,大多数刊登在常用外语核心刊物上,论文的许多观点、提法被同行广泛引用。

出版编著1本,译著1本。

一直承担校级科研项目。

连续两次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连续两次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1998年带领教研室获校级听力优秀课程,2001年获校级十五重点建设课程。

现担任学院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学院社科联主席等职务。

2002年被聘为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同年被北京的《发现》杂志聘为高级编审。

韦汉,1965年出生,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涉及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英语和壮语对比研究等。

覃修桂,1957年生,广西横县人。

198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曾先后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与路易斯.克拉克学院(Lewis & Clark College)学习,获文科教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4年至2000年曾先后担任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兼职)、外语系低年级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

现为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2005年起受聘为广西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认知隐喻学、第二语言习得及外语教学。

开设课程:(硕士研究生)第二语言习得;隐喻学概论;英语教学的基本原理。

(本科)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语言学概论;外报外刊选读。

发表的主要论文:“外语系98级课程改革的初步构想”,《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208-212页。

2.“《新编英语教程》使用初探”,《广西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

3.“…整体语言法‟评介”,《外语界》1996年第2期。

4.“承前期后,创建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评…双重活动教学法‟”,《外语界》1999年第3期,19-23页。

(中国外语类核心刊物)5.“《输入、交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评介”,《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94-96页。

(中国外语类核心刊物)6.“乔母斯基的语言观及其唯理主义认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40-144页。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7.“试论英语小句词序的历时演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54-57页。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8.M ajor Approaches to Language Learning,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38-146页。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9.“任务与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外语教学》2004年第3期,69-74页。

(中国外语类核心刊物)10.(第二作者)“…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24-28页(中国外语类核心刊物)<BR>11.“准确理解和介绍外国教学法的历史与现状”,《语言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6月总第5期,108-109页。

12.Analysis of the C urriculum Plans for the English Maj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教学研究特刊),15-22页。

<BR><BR>获奖情况1.1994-1995学年度广西师大“甘树北教育基金奖2.1994-1996学年度广西师大“优秀教师”。

3.1997年桂林市教育工会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4.(区教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英语教学交际系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二等奖(1997.9)。

5.200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

刘迎,1956年9月生,197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92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研究生学历。

在广西师范大学(1978-1980)、广州外国语学院(1982)、南开大学硕士生班(1983-1984)、成都科技大学(1991)、美国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1999-2001)系统进修英美文学、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等学科系列课程。

1998年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课程与教学论。

1993年起参与硕士生教学及撰写学位论文指导工作,1995年定为硕士生导师,已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应用语言学导论;教学大纲的设计、发展与评估;外语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基础与英语教学法;美国文化研究。

出版《世界经典童话系列丛书:水娃》等译著、编著(含合著)7部,发表《图工理论与阅读理解及教学策略》等论文13篇,译文11篇。

曾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女童教育研讨会》等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任口译并受组委会嘉奖。

全译著《凡·高书信选》荣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所主持的外语教学改革课题获广西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起主要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现任校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广西欧美同学会、广西留学生联谊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唐高元,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

1969年于广西师大外语系(现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期间,为外语系本、专科授过英语语法、阅读、会话、写作、综合英语等课程。

1977年与1987年先后分别至北京语言在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短期语言研修班学习。

1978年秋至1981年春受国家委派,作为援外专家组翻译赴非洲索马里工作了两年。

1993年春至1994年夏,有幸由国家公派,赴美国休斯敦大学进修,主攻英语语言与美国文化。

回国后,为本科开出了语言与文化、中国文化两门课,之后,自98年起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教学之余,亦于相关领域不断钻研提高,参与了《英美文学作品选讲》、《中学英语教材课文英汉对照译注》、《中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等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人合作、独自翻过四本书;写过几篇论文。

从教三十余载,自认为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然囿于水平、教学、科研未尽如人意,尚需继续努力。

张叔宁,男,1951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于1993年至1994年间到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当访问学者,1996年至1997年间到北京大学当访问学者,师从陶洁教授。

研究方向∶西方文论,海明威研究。

近年来的主要代表作∶《魔女还是新女性?评70年来勃莱特·阿施利在美国的接受》,见《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第66-72页。

该论文获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印第安人的诵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编英美文学概论》,主编之一,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编英美概况》,第一主编,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政治无意识的主体∶对詹姆逊的反思》,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第4期。

徐继旺,男,汉族,1941年月10月出生,广西象州人。

1965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1.11-1983.11在美国路易斯克拉克大学进修英美语言文学。

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外国语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教学认真负责,注意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教书育人,深受学生好评。

曾获甘树北教学基金奖,多次被评为广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