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定义、分类与病理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促进组织修复
不利方面 (1)压迫 (2)粘连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概念 白细胞渗出过程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白细胞渗出概念 在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的白细胞穿出血管壁
到血管外的现象 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浸润
2.白细胞渗出过程 是一主动过程,包括: (1)白细胞的边集(margination) (2)白细胞粘附(adhension) (3)白细胞游出和趋化作用
渗出
概念 血管反应 渗出
一.渗出(exudation)概念: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 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或浆膜、 粘膜的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渗出的物质称为渗 出物
– 是炎症最重要的防御和抗损害反应
– 是炎症最具特征的变化
– 是急性炎症最主要的改变
二.血管反应(血液动力学改变) (一)、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
3.白细胞在炎症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2)免疫反应 (3)组织损伤
(1)吞噬作用 A.概念: 是指白细胞在炎症病灶内吞噬 病原 体和崩解的组织碎片的过程 B.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C.吞噬过程:
a.识别与粘着
调理素(opsonin):IgG、C3b
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C3b受体 b.吞入
细动脉短暂收缩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速度减慢,甚至血流停滞
Back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
液体渗出概念 液体渗出的机制 渗出液的特点 渗出液的作用及意义
1.液体渗出概念
在炎症过程中,由于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 血液中的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 管壁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 渗出液(exudate) 炎性水肿(组织间隙) 炎性积液(浆膜腔)
伪足将其包围→吞噬体+初级溶酶 体→吞噬溶酶体
c.杀伤和降解
依赖氧的杀菌机制:
① 超氧负离子(O2-) ② H2O2 ③ 次氯酸 ④ 羟自由基(.OH)
不依赖氧的杀菌机制:
① 溶菌酶 ② 弹性蛋白酶 ③ 富含精氨酸的阳离子蛋白 ④ 乳铁蛋白
D. 吞噬作用的结果 a.大多数病原微生物被杀灭、降解 b.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破坏白细胞或 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结核杆菌和麻 风杆菌)
物理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损伤、紫外线、 放射线等
化学性因子
– 外源性化学物质: – 内源性化学物质:
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的原因 组织坏死
炎症的原因(2)
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寻麻疹 Ⅱ型变态反应:抗基底膜性肾炎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Ⅳ型变态反应:结核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1)白细胞的边集(margination) a.正常血流状态(轴流和边流) b.炎症病灶内血流状态 c.白细胞的靠边→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 (pavementing)
(2)白细胞粘附/粘着 粘附机制: a.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被中和; b.钙离子的桥接作用; c.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 子相互识别、结合(主要机制)
炎症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病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 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 炎症的类型及其病变 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概念
是机体受到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具有血
管系统的生活机体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
部组织反应,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基
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原因(1)
c. 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激活、释放氧代 谢产物和蛋白水解酶
d. 新生的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内皮细胞连接不健全;VEGF;血管活性 介质的受体较多
e.迟发持续性渗漏
• 轻、中度热损伤、某些细菌毒素和X-线、 紫外线损伤等,仅累及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 发生较晚
f.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a.分解代谢增强 b.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局部酸中毒 c.组织渗透压增高
5.后果及影响 (1)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损伤(轻、重) (2)炎症介质的释放→微循环障碍↑、变质↑ (3)促进液体渗出:局部酸中毒和组织渗透压
升高→小静脉扩张和血管通透性↑ (4)组织增生:组织崩解产物能促使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等的增生
• 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富含蛋白质的 液体通过穿胞通道穿梭内皮细胞
g.内皮细胞细胞骨架重构
• 内皮细胞收缩,出现较晚 • 有别于组织胺引起的内皮细胞收缩
(3) 组织渗透压升高
3.渗出液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见下表)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区别项目
渗出液
原因 主要机制 透明度 凝固 蛋白含量 比重 细胞数 Rivalta 试验
2.液体渗出的机制 (1)微循环血管内流体静脉压↑
炎症的早期,基本不含蛋白渗出液 (2)微循环血管的通透性↑(主要机制)
富含蛋白的渗出液 发生机制: a.内皮细胞收缩:组织胺、缓激肽和
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速发短暂反 应;仅累及细静脉
b.内皮细胞直接损伤
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等,速发持续反应 (几小时-几天),累及各级微血管;
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整合素分子
(3)白细胞游出及趋化作用 A.白细胞游出 概念: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 织的过程称为游出(emigration)。 过程:图示
Next
Back
B. 趋化作用(chemotaxis) 概念: 白细胞离开血管后,受某种化学 刺激物的影响,进行单一方向的运动。 ☆ 阳性趋化作用 ☆ 阴性趋化作用
炎症 血管通透性升高 混浊 能自凝
>2.5g %
>1.020 >500个/mm3 阳性
漏出液
非炎症 血管内压升高 澄清 不能自凝 <2.5g % <1.020 <100个/mm3 阴性
4.渗出液的作用及意义
有利方面 (1)稀释及减轻毒素的损伤作用 (2)有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抗体、补体、WBC) (3)促进吞噬作用 (4)限制病原微生物扩散
炎症的基本病变
变质 渗出 增生
变 质( alteration)
一.变质 1.概念: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称为变质 2.形态学变化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和坏死等 间质:变性和坏死
3.发生机制 (1)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 (2)炎症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炎症局部异常代谢产物(包括炎症介质) 4.代谢变化
不利方面 (1)压迫 (2)粘连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概念 白细胞渗出过程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白细胞渗出概念 在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的白细胞穿出血管壁
到血管外的现象 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浸润
2.白细胞渗出过程 是一主动过程,包括: (1)白细胞的边集(margination) (2)白细胞粘附(adhension) (3)白细胞游出和趋化作用
渗出
概念 血管反应 渗出
一.渗出(exudation)概念: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 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或浆膜、 粘膜的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渗出的物质称为渗 出物
– 是炎症最重要的防御和抗损害反应
– 是炎症最具特征的变化
– 是急性炎症最主要的改变
二.血管反应(血液动力学改变) (一)、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
3.白细胞在炎症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2)免疫反应 (3)组织损伤
(1)吞噬作用 A.概念: 是指白细胞在炎症病灶内吞噬 病原 体和崩解的组织碎片的过程 B.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C.吞噬过程:
a.识别与粘着
调理素(opsonin):IgG、C3b
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C3b受体 b.吞入
细动脉短暂收缩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速度减慢,甚至血流停滞
Back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
液体渗出概念 液体渗出的机制 渗出液的特点 渗出液的作用及意义
1.液体渗出概念
在炎症过程中,由于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 血液中的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 管壁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 渗出液(exudate) 炎性水肿(组织间隙) 炎性积液(浆膜腔)
伪足将其包围→吞噬体+初级溶酶 体→吞噬溶酶体
c.杀伤和降解
依赖氧的杀菌机制:
① 超氧负离子(O2-) ② H2O2 ③ 次氯酸 ④ 羟自由基(.OH)
不依赖氧的杀菌机制:
① 溶菌酶 ② 弹性蛋白酶 ③ 富含精氨酸的阳离子蛋白 ④ 乳铁蛋白
D. 吞噬作用的结果 a.大多数病原微生物被杀灭、降解 b.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破坏白细胞或 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结核杆菌和麻 风杆菌)
物理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损伤、紫外线、 放射线等
化学性因子
– 外源性化学物质: – 内源性化学物质:
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的原因 组织坏死
炎症的原因(2)
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寻麻疹 Ⅱ型变态反应:抗基底膜性肾炎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Ⅳ型变态反应:结核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1)白细胞的边集(margination) a.正常血流状态(轴流和边流) b.炎症病灶内血流状态 c.白细胞的靠边→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 (pavementing)
(2)白细胞粘附/粘着 粘附机制: a.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被中和; b.钙离子的桥接作用; c.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 子相互识别、结合(主要机制)
炎症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病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 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 炎症的类型及其病变 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概念
是机体受到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具有血
管系统的生活机体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
部组织反应,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基
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原因(1)
c. 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激活、释放氧代 谢产物和蛋白水解酶
d. 新生的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内皮细胞连接不健全;VEGF;血管活性 介质的受体较多
e.迟发持续性渗漏
• 轻、中度热损伤、某些细菌毒素和X-线、 紫外线损伤等,仅累及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 发生较晚
f.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a.分解代谢增强 b.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局部酸中毒 c.组织渗透压增高
5.后果及影响 (1)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损伤(轻、重) (2)炎症介质的释放→微循环障碍↑、变质↑ (3)促进液体渗出:局部酸中毒和组织渗透压
升高→小静脉扩张和血管通透性↑ (4)组织增生:组织崩解产物能促使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等的增生
• 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富含蛋白质的 液体通过穿胞通道穿梭内皮细胞
g.内皮细胞细胞骨架重构
• 内皮细胞收缩,出现较晚 • 有别于组织胺引起的内皮细胞收缩
(3) 组织渗透压升高
3.渗出液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见下表)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区别项目
渗出液
原因 主要机制 透明度 凝固 蛋白含量 比重 细胞数 Rivalta 试验
2.液体渗出的机制 (1)微循环血管内流体静脉压↑
炎症的早期,基本不含蛋白渗出液 (2)微循环血管的通透性↑(主要机制)
富含蛋白的渗出液 发生机制: a.内皮细胞收缩:组织胺、缓激肽和
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速发短暂反 应;仅累及细静脉
b.内皮细胞直接损伤
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等,速发持续反应 (几小时-几天),累及各级微血管;
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整合素分子
(3)白细胞游出及趋化作用 A.白细胞游出 概念: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 织的过程称为游出(emigration)。 过程:图示
Next
Back
B. 趋化作用(chemotaxis) 概念: 白细胞离开血管后,受某种化学 刺激物的影响,进行单一方向的运动。 ☆ 阳性趋化作用 ☆ 阴性趋化作用
炎症 血管通透性升高 混浊 能自凝
>2.5g %
>1.020 >500个/mm3 阳性
漏出液
非炎症 血管内压升高 澄清 不能自凝 <2.5g % <1.020 <100个/mm3 阴性
4.渗出液的作用及意义
有利方面 (1)稀释及减轻毒素的损伤作用 (2)有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抗体、补体、WBC) (3)促进吞噬作用 (4)限制病原微生物扩散
炎症的基本病变
变质 渗出 增生
变 质( alteration)
一.变质 1.概念: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称为变质 2.形态学变化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和坏死等 间质:变性和坏死
3.发生机制 (1)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 (2)炎症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炎症局部异常代谢产物(包括炎症介质) 4.代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