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p6)

2:区域性(p6)

3:综合性。(p6)

第二节

一: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被尊为西方文学鼻祖的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二: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三:探究人文地理学的特定研究视角和解释途径,相继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带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选择或填空)

第二章

1、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时间

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2、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

的分布。

3、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在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

受政治,经济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去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4、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1: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P26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伴随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的迁移,而将此文化传播到该地。

5、文化生态学(通读全文)

6、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式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通读全文)7、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

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第二节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p36(要多看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这里重点考)

8、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p41主要内容)

9、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p44 解说图:P44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

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风俗,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效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这个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

第三章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图要清楚)(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p51的图以及四个方法论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750年左右机械化生产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主要特征:生产系统化、机械化和能量化,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完成财富积累。

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18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开始出现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是: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

2.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人口出生率上升,原因复杂,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原因:限制家庭规模;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出生率的下降;经济因素,静止使用童工,使孩子多成为负担;城市发展,改变农村大家庭的观念。

3.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5、16、17、18世纪人口分别增长:28.2%,11.9%,47.5%,80.6%。但不同国家、地区情况不同,发达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下降,发展中地区后期死亡率下降,出生高居不下。例题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简述为什么)(P76)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

室内和工作区温度及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生、19世纪约瑟夫。里斯特发明无菌操作法和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在工业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例题2: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出生率先升后降,为什么?(P77)出生率上升的原因:地区不同,愿意亦不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多生育。另外,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和乡村地区同样的态度,即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

出生率下降原因:1、它因为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引起的。

2、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因为在死亡率高

的地区,必须生下许多孩子才能保证一些活下来。

3、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在一个城市化、工

业化的社会里,禁止使用童工,因而孩子与其说是一种财

产不如说是一种负担。

所以,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出生率趋于

下降。

4、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传统乡村的大

家庭观念也随着文化的普及得以削弱。尤其是对家庭的态

度、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控制生育的方便可行性等方

面的根本变化都促使出生率下降。

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一)人口转变理论

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总结出法国人口增长经历了三个序列:

第一系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后是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

2. 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理论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他的学生寇尔对五个阶段重新命名,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

3.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融合了上述观点,提出“五阶段”模式,在国际影响很大: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到低水平,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5)减退阶段,出生率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