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思想简析
简析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形态转变
简析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形态转变作者:李慧欣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3期摘要:文学理论是文学方面的实践性概括、总结,是对文学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力,又是对文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方向。
西方文学理论随文学研究影响颇深,不同时代的西方理论家运用发展多视角形式,对发展文学实践,不断深化,从片面走向全面。
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上,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学艺术理论,通过重要发展的简单叙述,本文将对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与形态的转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形态转变一、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源头——古代文学理论古希腊文艺理论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源头根基,但是其中真正的思想体系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主要是从奴隶主贵族派政治立场和唯心哲学角度出发,对现实的文学艺术进行否定,片面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神的灵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否定者,他自小的奴隶主的人生态度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对文学艺术模仿活动理论,模仿现实艺术价值作用,提出艺术分类理论,西方文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观念就是古希腊艺术的古典观念,在中世纪后,西方文化的特点就发生变化,转变为基督教的统治,西方文化理论受基督教影响,但是在一些思想家的观念上大多数需要借助古代思想证明完善基督教义。
借助神秘主义,形成哲学理念,不仅为民族文学发展奠定夯实基础,也为文艺理论发展奠定基础,在文学理论发展道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1]。
二、西方文学理论的进化发展——近代文学理论为了维护封建王权,封建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方面,时刻强调理性,在文艺理论上强化理论体系,便出现新古典主义。
法国倡导的是理性原则和自然原则以及古典与道德原则,全面概括创作经验,艺术创作问题上也体现出现实主义见解问题,但是,两者矛盾的是在艺术上又存在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观念。
英国是以新古典文论问体系,将应用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念汇总,对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的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某一方面是维护传统的古典主义,另一方是挖掘新古典主义现实因素,但总体来说,无论是传统古典文学理论还是新古典现实因素,都淡化了色彩,呈现出现实内涵。
古希腊罗马文化内容与特点【精选】
简析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内容及特点班级:英语102姓名:***学号:简析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内容及特点古希腊人具有丰富的神话传统。
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艺术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基于此,我将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起源、内容及特点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起源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任何文化的起源都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公元前1世纪到9世纪被人们称为“荷马时代”古希腊罗马是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古希腊罗马神话是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日渐产生的。
里面的人物大都以奴隶主和贵族为原型。
古希腊神话反映的是从的那段历史的社会生活面貌,赞颂了古希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古希腊人对大自然的神奇现象进行思考,朦胧地意识到,似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上,有一种他们称之为神的精灵存在。
例如,他们仰望给世界带来生命和阳光的太阳时,头脑里就幻化出一副年轻英俊的太阳神形象;望见夜空高悬的明月,想像中就浮现出一位婀娜多姿、姣柔秀丽的月亮女神;滋润万物生长的大地,被他们尊为“地母”;执掌珍花瑶草的百花仙子,被他们视为地母的女儿和助手。
古希腊人在古时候的神的意识其实源于人类蛮荒时期对大自然的朦胧认识。
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曾有一个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
这个神掌管天空、人间、地狱,主宰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们对他崇敬如父。
显然,其中已经打上了父系社会的原始烙印。
古希腊的神国实际上就是荷马时代人类骑士社会制度的缩影。
它历经古希腊人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不断地艺术加工,在以后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著作中保存下来。
二、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内容及特点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
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
相传古希腊有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其妻赫拉,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与月神阿耳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佛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得墨忒斯,灶神赫斯提亚。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简析
[收稿日期]2007 10 20[作者简介]马静伟(1979-),男,河南安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简析马静伟(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是他提出的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对这一理论的概念、思想渊源、背景、内容、意义等的分析,达到较为全面的理解。
[关键字]葛兰西;文化霸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330(2007)06 0006 03 一、语言考证文化霸权这一概念里包含两个重要的子概念:文化和霸权。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 Colere ,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对应的英文culture (n.)一般来说,可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是指人类的实践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 ture with a small c)是与物质领域相对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专指精神生产能力与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
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等。
葛兰西的 文化 概念基本上指 知识和道德 ,因此他说 文化领导权 也就是一种 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 。
霸权一词源出于古希腊,希腊文和拉丁文形式是ege mon 和egemonia,其对应的英文是 hegemony 。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年版,第四版,简化汉字本)中又解释为: leadership,esp byone state in agroup of states ,中文解释是: 领导权、支配权、霸权 。
所以有些国内学者将cul tural hegemony 译为文化领导权,这与文化霸权是同义的。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简析西方悲剧理论的历史演变
局能导致一种崇 高的肯定 , 这是传统悲剧重要 的美学特征之一 。 这说 明他 的悲剧 理论 以“ 真” 为基 础, 以“ 善” 为归宿 , 悲剧有着社
会 道 德 的功 利 目 的 。 黑格 尔悲 剧 理 论 的 划 时 代 成 就
象。 当代 西方 文学 已无真正 的悲剧 , 而是在悲剧 中成长 出一种喜
剧 丧 失 了传 统 意 义 的 悲 喜 剧性 质 ,而且 成 了 一 种 广 泛 的 文 学 现
古希腊 灿烂 的文化造 就 了西方文学史 上杰 出的理论 家 、 悲
剧之父——亚里士多德 。 他整理和总结 了希腊悲剧丰富的作品,
在某些方面奠定 了悲剧理论的基础且影响深 远。
亚里士 多德认 为: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一定 长度
高 的诗 ” 。悲剧作 为社会生活 的艺术反 映, 也有其历史 发展 的具 体性 , 有着从产生直至消亡 的过程 。 本文将 回顾悲剧理论的历史 发展过程 , 探索它存 在的趋势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悲 剧 理 论
总之 ,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 只是嫩绿 的萌芽 , 到黑格尔是 已 长成 了参天大树 。悲剧理论到 了黑格尔才形成了严格意义上 的 完 整理论 。它 同时也预示着从古典到现代 的过度和转变 。
程。 悲剧 理 论 家的 理 论 经 过 后 人 的 肯 定 与批 判 、 继承与发展 , 成 为 悲剧 理 论 的 宝贵 财 富 。 本 文 回顾 了 悲剧 理 论 的 历 史发 展 过 程 , 探 索 它演 变的 趋 势 , 进 而探 讨 当代 悲剧 观 。
【 关键词 】 西 方 悲 剧 理 论 亚 里 士 多德 黑 格 尔 演 变 在西方文学史上 , 悲 剧 是 最 重 要 的艺 术 种 类 , 被公认 为 “ 最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西方文化概论》结课论文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13级1班姓名:孙丽君学号:02130770我眼中的西方文化——希腊文明西方文化就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包括了古典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文化、新大陆与航海时代、二次大战后的欧美等等研究范围,而里面又可以细分很多的具体范畴西方文化有多种。
老师也在课上为我们介绍了许多,例如欧洲古代社会、地中海与古代希腊文明、罗马文化,我印象最深的西方文化就是希腊文明,古希腊就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下面我将以《特洛伊》这部影片为线索来表达我个人对希腊文明的理解。
一、希腊文明简介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岛获得发展。
克里特文明以岛屿北部的克诺索斯为中心,在公元前2千年中期弥诺斯统治时期臻于极盛。
显然就是由于某种自然原因,该文明在这之后突然湮没,古希腊文明发展移向巴尔干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迈锡尼成为新的文明发展中心。
迈锡尼文明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同时在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方面达到新的繁荣,已见于克里特文明的线型文字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更多的使用。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发生在这一文明阶段的后期(公元前十二世纪初)。
战争结束后,迈锡尼文明衰落。
希腊社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历史倒退后,继而进入主要以雅典为中心的新的文明发展时期,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古典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希腊被新崛起的马其顿征服。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古希腊文明进入“希腊化”时期,在东方各国文明的影响下,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
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
二、特洛伊之战影片《特洛伊》以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这部影片取材于人类最古老的长篇史诗《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就是《伊利亚特》中塑造的最具有氏族贵族英雄性格品质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体现了早期西方文化所颂扬的英雄主义思想。
关于西方文明的观点
关于西方文明的观点
一、西方文化源头
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对后来的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方面。
这些特征在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哲学、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
三、西方文化影响
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
四、西方文化优缺点
西方文化的优点主要包括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方面,这些优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过度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缺点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五、西方文化未来发展
未来,西方文化将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同时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将更加开放和包容,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也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六、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文化开始接受和融入西方文化。
七、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方面。
这些价值观是西方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所在。
简析西方哲学史自由
浅论西方自由思想摘要:在西方思想发展的潮流中,有对许多美好事物追求和歌颂,而自由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同样在西方哲学史的不同时期,哲学家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笔者从西方不同的几个时期来简单的讨论西方哲学中的自由,主要是对自由的形态和精神的追求。
另外讨论自由的内在意义以及自由与自律的关系。
(本文借鉴网络资源,联系实际,仅作简析。
)关键词:自由追求自由精神自由与自律一.自由意识及其追求在西方的历史中,哲学家一直追求许多美好的事物,同时也思考着其相反的一面。
然而西方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可谓炙热而疯狂,睿智而深沉。
有句俗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类最早的自由观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这与哲学的产生是同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提到,由于惊异,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
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人们惊异于大自然的奥秘,惊讶于自身的奥秘,于是立志要探索隐蔽在自然和人类思想深处的秘密。
这个探索首先从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开始。
从此,人就认识到自己与外在世界的不同,人类的自我意识就逐步觉醒。
传统自由观是围绕哲学上的本体论而展开的。
本体被看作构成世界的本质,世界本身是必然存在的、某种绝对的、终极的东西,而现象背后蕴藏着普遍的本质,这是本体性思维的基本信念。
以寻求本体为出发点,通过理论说明和逻辑论证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由本体构成的世界。
不少哲学家认为,只要找到了真正的本体,一切现象就能够从中得到解释和说明,一劳永逸地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人们也就找到了关于事物和现象的终极原因,人类的自由由此就得以实现。
希腊自然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自然界的起源,并将某种自然物质或者自然物质抽象化作为世界的本原。
然而这种判断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猜测性和自发性。
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同样武断地认为精神性的理念才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抑或精神构成世界的本原都难以完美地解释世界的本质问题,本体论以后的发展就在物质或精神构成世界的争论中富于逻辑地展开。
美国文化简析之二_——美国商业文化
美国文化简析之二_——美国商业文化美国文化简析之-二、美国的商业文化二、美国的商业文化1、美国商业的世界地位美国商业在近100多年来,一直是常青不衰,从1908年美国福特公司大批生产Motel I时候开始,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形成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的工业飞快发展,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工业王国。
在这100多年时间里,美国一路顺风高速发展,直到最近几年,美国发明了3D打印机,从克林顿任总统时代大力发展It产业,发展电子高速公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同时加上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又引导了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美国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像Facehook Apple,Twitter等新兴行业,完全改变了世界信息产业的面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斩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企业仍然保持领先的地位。
如美国的It领域的微软、谷歌在当今世界是无人可比的。
又如美国的零售产业沃尔玛,遍布全球无敌手。
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前10名大多数为美国占有。
美国商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经管方式上都居世界前列。
它的领先地位是无人可以挑战的。
2、美国商业文化特点美国商业百年常青不衰,是什么原因使其高度稳定发展呢?究其原因,虽有地理环境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所决定的。
美国人在十八世纪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以追求新教的自由精神,决心在美国这个新大陆开拓建立一种新国家,他们以清教徒的纯真理想的勤俭、克已的精神,以努力奋斗的的风格,勇敢实践他们的宗教理想。
他们的这些精神,在商业文化上也烙上深深的印记。
表现在商业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竞争精神和客户至上精神。
这些精神主要体现在美国白种人的身上。
我们初到美国,给人一个十分突出的感觉之一就是美国非常富裕,其主要体现在物质非常丰富,商业规模非常巨大,物美价廉,是一个购物天堂。
简析西方媒介文化批判流派、研究热点与方法
简析西方媒介文化批判流派、研究热点与方法今天,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到来,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是基础性、实质性和全局性的,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传播学既有范式、机制、规律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所以,新媒介研究(也称为媒介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沿、焦点、热点,甚或中心话题。
目前,媒介研究有批判研究和经验研究两大研究理路。
宏观审视我国学界的现状,当下媒介研究呈现为经验研究“兴盛”而批判研究较为“衰弱”的局面。
其中原因何在,媒介批判研究的发展空间如何,学界未作出有效的理论反思和回应,这为批判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空间。
当然,欲梳理中国媒介批判理论的发展趋势这一现实问题,还须深入历史,特别是要深入到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的理论历史。
因为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理论历史悠远,且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话语的一个重要资源。
所以,弄清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理论的来龙去脉与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反观自身的理论状况和预知理论的未来发展走向。
正是本着这一思路,我们进入到西方媒介批判理论的话题现场。
所谓“媒介批判理论”(critical media theory),即采用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政治经济学、语义学等方法,以批判的视角关注媒介现象和媒介文化的理论话语。
“批判”(criticism/critique)通常发生在社会批判和哲学批判两个层面:一为批判社会,所用方法主要是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一为反思存在,系哲学的方式反思哲学的“存在”(being),二者密切相连,后者为最终思考落脚的重心。
通常,概括性介绍某一研究课题不外介绍其研究主体(谁在研究,如流派、谱系)、研究客体(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如何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立场(研究态度)、学界热点等。
虽然这些看似基本常识,但目前在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尚乏系统引入。
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西方媒介批判理论做以概要梳理。
一、理论谱系对于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理论的理解,国内许多传播学教材往往局限在德英两国理论进行讨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篇1摘要: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
分析了中西方主要的文化差异,并对主要的差异进行了举例说明。
介绍了对于这种差异的基本翻译方法,它们分别是:异化法、归化法和音译法。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文化差异;处理方法;异化法;归化法;音译法1、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需要沟通。
沟通离不开翻译,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2012年02月13日09时09分,《英语学习:英语论文:简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1]》由出国英语编辑整理。
2、译法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英语文化中完全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英语文化中去。
如:“功夫”kong fu、“乌龙茶”oolong等。
许多采用音译法翻译的词语已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被西方大众广泛接受。
3、结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文化依靠语言进行传播、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译者来说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这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翻译离不开文化,没有基于文化的翻译是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的。
本文只列举了三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对于文化意象处理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翻译方法和公式,译者应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
简析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的文化形态史观
简析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的文化形态史观作者:张博伦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1期斯宾格勒指出,“传统的历史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所谓的世界历史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选定的一部分,西欧的土地被当作一个坚实的‘极’,当作地面上的一块独一无二的选定地区,理由似乎只是因为我们住在这里,而千万年来的伟大历史和遥远的强大文化,都被极其谦逊地围绕着这个‘极’在旋转(《西方的没落》中译本第32到33页)。
”斯宾格勒这样的认定是武断的,也是有些狭隘的,故而不能完全说服他人,进而他又指出,从特殊到特殊的错误于论证中永远被包含于普遍的有效性。
这样即是指并没有任何永恒普遍的事物,所有人只能在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解和认知,由此斯宾格勒除了盼望打破西欧中心论,还富有后来构成其历史思想主要内容的相对主义倾向。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即望盼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脉络进程的观念,其目标是于远景中去考察被包含的全部的、不受限制的、远大的千万年的历史。
而十九和二十世纪再也不是世界历史上升直线的顶点,现代开始重现一些历史现象,即是每一生活阶段均可从成熟了的完全的文化中找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各种文化从生长到衰亡的自然过程,斯宾格勒将印度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古典文化、中国文化、玛雅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等分为八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进一步演化均大致经历了从文化到文明,从乡村到城市的相似过程,这即为广泛流行的文化形态史观。
自内容上看,凸显出宏观的研究的态度,反映了从近代迈向现代的、从一元走向多元化的西方文化,进而突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框架,其本质在于斯宾格勒的观点具有突出的时代感,其在理论上做出的贡献,本身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斯宾格勒无法摆脱传统束缚,尽管他望盼打破抽象的歷史哲学体系,他的文化生态史观实质上仍是对历史过程的体系式构想,但已明显不同于过去的历史模式,在内容上丰富、在结构上有庞大体系,即是特色的文化转折点。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文化批判精神;当代意义论文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雏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当代意义应当如何解读,是停留于具体的结论还是深人本质精神?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的关键在于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深层内涵,即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具体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实践性的、批判性的、行动性的文化精神,其宗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以人的劳动、现实的生产活动,即人的实践为现实基础而说明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分裂,以及扬弃这些分裂与对立,使人类获得解放的一体化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包括悲剧观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精神,这从他们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充分肯定、关于大工业和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断言等不难看出。
所以还在1842年,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就探讨了悲剧的成因。
当时他认为“不学无术”会造成悲剧:“不学无术是一股魔力,因而我们担心它还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是指源自欧洲并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传播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代表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文学作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文化。
西方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权利。
其社会制度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注重人权保障和法律尊严。
西方文化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注重个人成就和社会进步。
西方文化的分支西方文化可分为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化、近代欧洲文化等多个分支。
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奠定了民主、理性、审美等概念的基础;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形成,以宗教信仰为核心,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欧洲文化则以启蒙运动为代表,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
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本土各国,还在殖民扩张过程中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
西方文化的语言、艺术、音乐、时尚等元素被广泛接受和模仿,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的挑战与反思尽管西方文化具有许多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创造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例如,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人际关系冷漠;文化输出可能带来文化同质化和文化排斥的问题;西方理性主义可能忽视传统智慧和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因此,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批评是有必要的,以求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结语西方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文化体系,它不断演变和创新,与全球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原因简析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原因简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地理、哲学和社会因素,以期增进人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进行概述,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餐桌礼仪等方面。
然后,通过对历史、地理、哲学和社会等因素的深入剖析,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饮食文化差异,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交流。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原因,增进人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概述中西方饮食文化,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社会习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食物的味道、形状、色彩和盛装的精致。
在烹饪技艺上,中餐追求刀工火候的精准掌握,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擅长运用各种烹饪手法如炒、炖、煮、蒸等,来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中餐的餐桌礼仪也体现了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团聚的传统价值观。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文化则更侧重于营养的合理搭配和烹饪的简便快捷。
西餐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烹饪手法相对简单,以烤、煎、炸、煮为主。
在餐桌礼仪上,西餐讲究分餐制,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西餐中还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如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意大利的咖啡文化等,这些都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烹饪技艺、食材选择、餐桌礼仪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在全球化背景下,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笔记--西方思想史(仅供批判)
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过程与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教学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一、单元引言简析:1、标题引出“人文主义”概念,展示“蒙娜丽莎”油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明确人文主义: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狭义地说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2、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的?学生阅读引言,分层。
教师明确:起源于古希腊:由敬畏“神”到关注“人”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
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引入:师生谈话。
1、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2、由古代希腊你能联想到什么?---------希腊神话。
出示宙斯像------3、说明什么?一方面说明古代希腊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反映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
简析中西审美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doc
简析中西审美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中西审美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西审美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审美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因为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了多样性。
中西文学的审美既是相似的,又各自有其不同的表现。
对和谐、圆满的追求,是人类文学的共同理想,但比较而言,中国文学更注重于中和,西方文学则偏于分裂。
本文将从中西审美文化差异的表现、理由以及作用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对于进一步了解中西审美文化有着积极的价值。
关键词:中西审美文化差异理由作用中西文学的审美既是相似的,又各自有其不同的表现,因为他们根植、沉淀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表象的差异实质上揭示出的是深刻的文化渊源,本文试通过对审美的差异、差异之理由以及作用等几方面的探讨来说明这个理由。
一、审美差异的表现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和谐”,也就是说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不是仅仅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
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超越空灵,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是把人与自然相映照。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
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
他们追求“多样统一”、“天人相分”等文化观念,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整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2.审美价值观的不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中西方也表现出各自的侧重。
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其核心是“善”。
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真”。
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含有一种关于精神价值的思想,这种价值不是这一民族或那一民
族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
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
引言:
时代发展的需求终于催生了文艺复兴( Renaissance)的到来。14至15世纪的西欧文化发展 整体上交织在一种经济、政治和宗教的复杂矛 盾与斗争的境况之中,文化上出现了新旧并行 和交替错落的局面:人文科学与神学、古典哲 学与经院哲学、个人主义与权威主义、批判精 神与教条主义、理性与信仰、经验科学与自然 哲学、科学与伪科学等相互混淆与撞击,表现 出明显的过渡时期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思想简析
一旦我们与昔日伟大思想家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割断,
纵使我们沉醉于哲学的冥思苦想中,也是无济于事。 ——罗素
西方文化思想体系的发展分期
先 驱 探 索 — — 资 本 主 义 初 期 唯 里 秩 序 — — 绝 对 君 权 时 期 重 启 心 灵 — —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文 明 涅 槃 — — 中 世 纪 时 期
文明涅槃—中世纪时期
• 中世纪文化思想的影响
1、教区与社区的合一 基督教的思想逐渐在修道院的高墙内确立了克制、秩序、诚实和精 神约束等一整套平静而又森严的道德标准,这些品格便通过新的生活方 式和商业活动,流传到西欧中世纪的众多城镇。最终建立起了严密、理 性。规范及多少又有一些亲密与人情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从而奠 定了西欧中世纪最稳定、最密切的城市社区形态,对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文化、城市生活和规划建设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对以后西欧资本 主义的商业道德与社会规范也影响深远。 2、市民生活和世俗文化的萌芽 开始出现大学的组织,最早的世俗大学是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大 学建制是欧洲中世纪教育制度中绽放的最绚丽的花朵,大学的诞生是中 世纪对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大学一般由艺学院、神学院、 法学院和医学院组成,当时的巴黎大学就是13、14世纪欧洲哲学的中心 。
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的含义:
14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 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 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 ,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 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 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 蔚然成风。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希腊哲学的思辨 精神的特点有: 静观、辩证、演绎、 理智、实践。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
• 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命题 。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提出 要通过节欲、勇敢和智慧等美德建立社会正义和公正。 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合群”本性要求人们组成社会和国家,而 社会团体分三种:家庭、村落和城邦,国家是为了达到人类道德和 理智生活最高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个人只有在公共的政治生活中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行,从而达到最高的幸福。 亚里斯多德主张国家应该由那些“既不会有野心,也不会逃避 治国工作”的中产阶级来统治。 正是以雅典为代表的这种明主共和政治体制,才造就了其作为 欧洲古典文明的至高形态。
文艺复兴的意义:
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 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
伊比鸠鲁还是一个社会契约论者,认为人们为了避免相互伤害而彼 此订立契约以保证社会的公正,因此,“公正就是相互关系中的一种相 互利益”。 他认为个人应该高于社会,社会只不过是为个人谋利益契约的产物 ,是个人创造了社会、决定了社会,而不是相反。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思想的内核
3、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 斯多葛派是后亚里斯多德时期一批哲学家的总称,他们主张服从天 命、顺应天命,从而从泛神论走向宗教唯心主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 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就是顺应命运,努力承担起命运赋予的职 责。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关于神,我无法知道他们存在还是不存在 ,因为有许多障碍是我们得不到这种知识,一则这个问题暧昧不明,再
文明涅槃—中世纪时期
• 宗教思想禁锢与深刻影响
1、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全面 占领 基督教强调道德是与知识无关的 、神启的、内在的心灵体验,其思想 中渗透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悲观主义情 绪,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心理和精神 上,集中于宗教信条和仪式上,而不 是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的探索。基 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博爱”“自 律”的思想。 强大而统一的教会不仅统治着人 们的精神生活,甚至控制着人们生活 的一切方面。可以说宗教世界观统治 了物质与精神领域的一切,《圣经》 成为最高的权威。
文明涅槃—中世纪时期
• 宗教思想禁锢与深刻影响
1、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全面占领 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残酷地压制科学和理性思维的一切发展可能,宗教 神学耗尽了这个时代的一切进步因素的有生精力。教会极端仇视古希腊和古罗 马时期那些包含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有意识地大量销 毁。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 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 基 督 教 的 主 要 教 条 十诫 三位一体 原罪说 因信称义 信天国和永生 信地狱和永罚 信末世 信救赎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
•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荷马文化时期(前12世纪—前8世纪)
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
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 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
• 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作为整个西方思想的源头,古希腊思想是从一种唯物主义的自 然哲学的探索开始的。唯物主义的认知路线对西方人文与自然文明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石—古希腊时期
• 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 一切科学都是证明科学,而证明科 学的最高成果是几何学。 一个民族的特征禀赋是由地理环境 因素决定的。 ——亚里斯多德 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对 象才是真实的存在。 ——古希腊思想家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欲 望应当服从理智,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 快乐,美德的规定性也是来自理性。 ——古希腊哲学家
则人生是短促的。”是斯多葛派中普罗泰戈拉的名言。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思想的内核
4、超级国家的思想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Zero(前336-前264)的《理想国》,表达了与 柏拉图完全相反的政治理念,他提出了“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 思想。 Zero认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这是一个包括 所有现存国家和城邦的超级“世界城邦”由于它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人 成为“世界公民”。
学等方面成就辉煌,该时期堪称西方学术史上的“黄金时期”。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思想的内核
2、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伊比鸠鲁(前341-前270)的“快乐主义”取代了古希腊社会思想中 关于“人的至高道德修养”方面的追求,并进一步演化为功利主义、非 理性主义的伦理思想。 他反对理性主义,把快乐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主张人的一 切取舍都要从快乐出发,要以感觉来判断一切的善。当我们坚持把快乐 作为目的时,并不意味着恣意挥霍和淫荡无度。
帝 国 理 想 — — 古 罗 马 时 期
文 明 基 石 — — 古 希 腊 时 期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
• 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
当需要考察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 文明与精神起源时,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 射到这样一片充满哲性的土地:这片土地 上弥漫着不朽的理性光辉,依然可以穿透 三千多年尘封的记忆,清晰而醒目地将它 的身影印刻在西方整个政治、经济与文明 的世界,无处不及。它,就是古希腊—— 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 美国新史学家J.H.Robinson(1863— 1936)曾这样评价过:古希腊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等人的思想是如此深邃,以致 人们觉得自他们以后的一切思想史都是思 想退化的历史。
文明涅槃—中世纪时期
• 宗教思想禁锢与深刻影响
2、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神权 神权论鼓吹尘世间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上帝。教皇格雷高里七世系 统地阐述了神权论的思想,认为教皇不仅在教会内部事务上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而且在其他方面教皇的地位也超过任何世俗的国王和皇 帝。 教皇卜尼法斯七世颁布了“一圣通谕”,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 一切的世俗权力。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重要的宗教意识形态和思想武器,意大利神学 家阿奎那是重要代表之一,他认为:国王是从属于教会的,国家在一 定的范围内是自治的,有其合法的职能;但人的精神上的目的……只 能通过神的权力而建立起来……世俗权力要受宗教权力的支配。 阿奎那的伦理格言是“无限的真善美就是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神 学德性,也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
小结
古罗马的哲学、社会思想在总体上处于一种全面的庸俗化状态:哲 学思想的伦理化使之逐渐丧失了指导道德实践的功能,伊壁鸠鲁的快乐 主义被歪曲为纵欲主义,唯物主义被庸俗为物质利益至上而成为为贵族
纵欲的辩解和安慰,斯多葛学派堕落为一种“御用哲学”,后起的新柏
拉图主义、神秘主义修行方式与各种巫术、迷信相混杂……古希腊哲学 思想的自身活力与光辉已丧失殆尽。
文明涅槃—中世纪时期
• 小结
中世纪的市民文化既是世俗的,又是神秘的,它们为后来发生的两 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
中古时期的哲学、科学、历史和风俗中浸透了迷信,然而在智性方
面,古代后期并不比新兴的基督教徒强,事实上比它差。因为在新兴的 基督教中,寓言逐渐形成了,而且被精神化了,他们含有一种更崇高的
2、人文主义的思想 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史脱胎于宗教和神 话的世界观,以希腊为代表的人类从原始的宗教、神话到哲学的 突破时期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间。 整体而言,古希腊的思想是人文(人本)主义的,从“自然 哲学”的研究到探求人的“社会哲学”。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天生的“社会动物”;平民人本主义 世界观包含征服自然的英雄主义,赞颂人的强壮和智慧、坚毅和 勇敢,嘲笑和谴责一切邪恶;“神人同形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