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数学实验报告2-圆周率的计算-mathematica

数学实验报告2-圆周率的计算-mathematica

数学实验报告实验序号: 2 日期: 2016年月日实验结果报告及实验总结:一、数值积分法计算π因为单位圆的半径为1,它的面积等于π,所以只要计算出单位圆的面积,就算出了π。

在坐标轴上画出以圆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单位圆,则这个单位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是一个扇形,而且面积是单位圆的1/4,于是,我们只要算出此扇形的面积,便可以计算出π。

而且单位的精度可能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下面将给出不同的n计算所得结果并讨论差异。

1.当n=1000时命令:n=1000;y[x_]:=4/(1+x*x);s1=(Sum[y[k/n],{k,1,n-1}]+(y[0]+y[1])/2)/n;s2=(y[0]+y[1]+2*Sum[y[k/n],{k,1,n-1}]+4*Sum[y[(k-1/2)/n],{k,1,n}])/( 6*n);Print[{N[s1,20],N[s2,30],N[Pi,30]}];结果如下:2.当n=5000时命令:n=5000;y[x_]:=4/(1+x*x);s1=(Sum[y[k/n],{k,1,n-1}]+(y[0]+y[1])/2)/n;s2=(y[0]+y[1]+2*Sum[y[k/n],{k,1,n-1}]+4*Sum[y[(k-1/2)/n],{k,1,n}]) /(6*n);Print[{N[s1,20],N[s2,30],N[Pi,30]}];运行结果:3.当n=10000时命令:n=10000;y[x_]:=4/(1+x*x);s1=(Sum[y[k/n],{k,1,n-1}]+(y[0]+y[1])/2)/n;s2=(y[0]+y[1]+2*Sum[y[k/n],{k,1,n-1}]+4*Sum[y[(k-1/2)/n],{k,1,n}])/( 6*n);Print[{N[s1,20],N[s2,30],N[Pi,30]}];Plot[{4(1-x*x)},{x,0,1}]运行结果:4. 结果分析:当数值积分法得到 的近似值为3.8,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计算所得到的 值是相当精确的,n 越大,计算出来的扇形面积的近似值就越接近 的准确值。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2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2

糖果问题题目:某糖果厂用原料A,B,C,加工成三种不同牌号的糖果甲,乙,丙。

已知各种糖果中A,B,C的含量、原料成本、各种原料的每月限制用量、三种牌号的单位加工费及销售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原料成本/元kg 每月限制用量/kg A 》60% 》15% 2 2000 B 1.5 2500 C《20% 《60% 《50% 1 1200 加工费/元kg 0.5 0.4 0.3 售价3.42.852.25问该厂每月生产这三种牌号的糖果各多少千克,使该厂获利最大?是建立这个问题的先行规划模型。

问题分析:由于甲、乙、丙三种糖果中A,B,C 的含量是未知的,我们若只设生产三种牌号的糖果各x, y, z 千克,要解决问题还要设出A,B,C 三种原料在他们当中所占的百分比,如此下来,在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列方程时,方程中会出现二次式,很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就想怎么设变量才能把各个变量都统一起来,并且使方程都是线性的。

经过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假设每个品牌的糖果当中只含A,B,C 三种原料,设甲中A,B,C 的含量分别为x1,x2,x3 ,乙中A,B,C 的含量分别为y1,y2,y3 , 丙中A,B,C 的含量分别z1,z2,z3 ,那么由假设我们知道x=x1+x2+x3 ,y=y1+y2+y3 ,z=z1+z2+z3 ,在由表中的各个约束条件我们可列出如下方程:甲: 乙: 丙:60%20%aa b c ca b cX X X X X X X X ≥++≤++ 15%60%aa b cc a b c Y Y Y Y Y Y Y Y ≥++≤++ 50%a a b c Z Z Z Z ≤++有每月限制用量:200025001200a b c a b c a b c X X X Y Y Y Z Z Z ++≤++≤++≤利润函数:()()(,,)()(3.40.5)()(2.850.4)()(2.250.3)2.00,1.50,1.00,,,,13.40.5,2.250.4,2.250.3,,11,,a b c a b c a a c a a a b b b c c c Ta a a a ab b bc c c f X Y Z X X X Y Y Y Z Z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X Y Z X Y Z =++-+++-+++--++⎛⎫ ⎪++ ⎪ ⎪++⎝⎭⎛⎫⎛⎫ ⎪ ⎪=---- ⎪ ⎪ ⎪ ⎪⎝⎭⎝⎭()()()1,,1 2.00,1.50,1.001,,,,,,3.40.511,1,1,, 2.250.4,,1 2.00,1.50,1.002.250.31,,,,a b b b c c c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c c c c c c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 ⎪⎪ ⎪-⎝⎭⎝⎭⎝⎭⎝⎭程序源代码:clear; x=[];A=[-0.4,0.6,0.6,0,0,0,0,0,0 -0.2,-0.2,0.8,0,0,0,0,0,0 0,0,0,-0.85,0.15,0.15,0,0,0 0,0,0,-0.6,-0.6,0.4,0,0,0 0,0,0,0,0,0,-0.5,-0.5,0.5 1,0,0,1,0,0,1,0,00,1,0,0,1,0,0,1,00,0,1,0,0,1,0,0,1];B=[0;0;0;0;0;2000;2500;1200];C=[0.9,1.4,1.9,0.45,0.95,1.45,-0.05,0.45,0.95];xl=[0;0;0;0;0;0;0;0;0];xu=[2000;2500;1200;2000;2500;1200;2000;2500;1200];x=linprog(-C,A,B,A,B,xl,xu);x运行结果:x =1.0e+003 *2.00050.66680.66680.00020.00010.00000.00010.53400.5336问题结果有上述分析,通过matlab命令,我们求得最优解为甲乙丙使用总量A 2000.5 0.2 0.1 2000.8B 666.8 0.1 534 1200.9C 666.8 0 533.6 1200.4此时的利润为4748.5元。

概率论实验报告_2

概率论实验报告_2

概率论试验报告试验一:随机掷硬币1、模拟掷一枚硬币的随机试验(可用0——1随机数来模拟试验结果),取n=100,模拟掷n次硬币的随机试验。

记录试验结果,观察样本空间的确定性及每次试验结果的偶然性,统计正面出现的次数,并计算正面的出现的频率;试验结果如下:测试中出现零代表正面,出现一代表反面,其中共计50次正面50次反面。

2、取试验次数n=1000,将过程(1)重复三次,比较三次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如下3、三次结果分别是0.501,0.503,0.521 。

这充分说明模拟情况接近真实情况,频率接近概率0.5。

试验二:高尔顿钉板试验1、自高尔顿钉板上端放一个小球, 任其自由下落. 在其下落过程中,当小球碰到钉子时从左边落下的概率为p , 从右边落下的概率为,1p -碰到下一排钉子又是如此, 最后落到底板中的某一格子. 因此任意放入一球, 则此球落入哪个格子事先难以确定. 设横排共有20=m 排钉子, 下面进行模拟实验:(1) 取,5.0=p 自板上端放入一个小球, 观察小球落下的位置; 将该实验重复作5次, 观察5次实验结果的共性及每次实验结果的偶然性;(2) 分别取,85.0,5.0,15.0=p 自板上端放入n 个小球, 取,5000=n 观察n 个小球落下后呈现的曲线我们分析可知,这是一个经典的古典概型试验问题2、具体程序:3、我们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若小球碰钉子后从两边落下的概率发生变化, 则高尔顿钉板实验中小球落入各个格子的频数发生变化, 从而频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而且, 当,5.0p曲线峰值的格子位置向右偏; 当><p曲线峰值的格子位置向左偏。

,5.0试验三:抽签试验1、我们做模拟实验,用1-10的随机整数来模拟实验结果。

在1-10十个随机数中,假设10代表抽到大王,将这十个数进行全排,10出现在哪个位置,就代表该位置上的人摸到大王。

每次随机排列1-10共10个数,10所在的位置随机变化,分别输出模拟实验10次, 100次,1000次的结果, 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给出分析结果。

数学模型实验报告2

数学模型实验报告2

教师签名:
实验小结: 本次试验主要让我们掌握线性方程组建模,利用 MATLAB 来计算线性方程,从而解决 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十分值得学习。
教师评语: 1. 实验结果及解释: ( 准确合理、 较准确、 不合理 ) ; 2. 实验步骤的完整度: ( 完整、 中等、 不完整 ) ; 3. 实验程序的正确性: ( 很好、 较好、 中等、 较差、 很差 ) ; 4. 卷面整洁度: ( 很好、 评定等级: ( ) 较好、 中等、 较差、 很差 ) ; 日期:
X4-X11+X12=500
X5+X8=3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5-X6+X10=400
(2)使用 MATLAB 求线性方程组:
实验目的: 掌握线性方程组建模,并会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熟悉科学计算软件 MATLAB 求 线性方程组的命令。 实验仪器: 1、支持 Intel Pentium Ⅲ及其以上 CPU,内存 256MB 以上、硬盘 1GB 以上容量的 微机; 软件配有 Windows98/2000/XP 操作系统及 MATLAB 软件等。 2、了解 MATLAB 等软件的特点及系统组成,在电脑上操作 MATLAB 等软件。 实验内容、步骤及程序: 实验内容 问题一:某城市有下图所示的交通图, 每条道路都是单行线, 需要调查每条道路 每小时的车流量. 图中的数字表示该条路段的车流数. 如果每个交叉路口进入和 离开的车数相等, 整个图中进入和离开的车数相等 。
31 31
左上方框里填写学号后两位,学习委员按此顺号(报告展开排序)交给老师
数学模型实验报告
专业 姓名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信息与计算科学 史博强 2017 年 9 班级 同组人 月 23 日 初等模型 实验地点 k7-403 1班 组别 指导教师 许小芳

数学实验报告的总结(3篇)

数学实验报告的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实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学实验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模拟、计算和验证等方法,对数学理论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已经成为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数学实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迭代法等求解方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 实验二:矩阵运算实现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基本运算,以及求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高级运算。

3. 实验三:数值积分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定积分、变积分、高斯积分等数值积分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误差和适用范围。

4. 实验四: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实现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稳定性、精度和适用范围。

四、实验过程1. 确定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

2.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算法选择、数据准备等。

3. 编写实验程序,实现实验方案。

4. 运行实验程序,收集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通过实验,验证了直接法和迭代法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的有效性。

直接法在求解大规模线性方程组时具有较好的性能,而迭代法在求解稀疏线性方程组时具有较好的性能。

2. 实验二:矩阵运算实验结果表明,矩阵运算的程序实现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矩阵运算方法。

3. 实验三:数值积分通过实验,验证了各种数值积分方法的有效性。

高斯积分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在求解复杂函数时,需要调整积分区间和节点。

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实验报告二

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实验报告二
n=1; %存放线段的数量,初始值为j=0;
for i=1:n %每条边计算一次
q1=p(i,:); %目前线段的起点坐标
q2=p(i+1,:); %目前线段的终点坐标
d=(q2-q1)/3;
j=j+1;r(j,:)=q1; %原起点存入a
j=j+1;r(j,:)=q1+d; %新1点存入a
n=1; %存放线段的数量,初始值为1
for s=1:k %实现迭代过程,计算所有的结点的坐标
j=0;
for i=1:n %每条边计算一次
q1=l(i,:); %目前线段的起点坐标
q2=l(i+1,:); %目前线段的终点坐标
d=(q2-q1)/3;
j=j+1;e(j,:)=q1; %原起点存入a
j=j+1;e(j,:)=q1+d; %新1点存入a
程序:
function frat2(k) %显示等边三角形迭代k次后的图形
A=[cos(pi/3) sin(pi/3);-sin(pi/3) cos(pi/3)];
%用于计算新的结点
B=[cos(pi/3) -sin(pi/3);sin(pi/3) cos(pi/3)];
%用于计算新的结点
p=[0 0;10 0]; %存放结点坐标
B=[cos(pi/3)-sin(pi/3);sin(pi/3) cos(pi/3)];
得出这两个重要的曲线旋转公式。
感悟:
实现雪花的算法有多种,有时选择的算法虽然繁琐,往往却很好理解和方便调试错误。
d=(q2-q1)/3;
j=j+1;w(j,:)=q1; %原起点存入a
j=j+1;w(j,:)=q1+d; %新1点存入a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探索和验证数学理论,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和结论。

本实验涉及到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和发现,验证了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并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1. 验证代数公式的正确性2. 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3. 分析概率统计的实验数据4. 探讨数学理论的应用二、实验方法1. 代数公式验证实验:通过代数运算和数值计算,验证代数公式的正确性。

2. 几何图形性质探索实验:通过几何构造和图形分析,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3. 概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概率统计的规律和特性。

4. 数学理论应用实验: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探讨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代数公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代数公式在特定条件下成立,验证了代数理论的正确性。

2. 几何图形性质探索实验发现,某些几何图形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何学的理解。

3. 概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得出了一些概率统计的规律和结论,对概率统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数学理论应用实验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验证了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性。

四、结论通过本次数学实验,我们验证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发现。

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实验数据的局限性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方法,开展更深入的数学实验研究,为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数学实验活动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实验活动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实验活动总结报告一、活动目的本次数学实验活动旨在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活动内容1. 实验一:探究立体图形的特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究这些立体图形的特性,比如面积、体积、边长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性,加深对立体几何的理解。

2. 实验二:探究数列的规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数列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找出数列中的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来预测后面的数字。

这样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

3. 实验三:玩转数学游戏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比如数独、华容道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活动过程1. 实验一:探究立体图形的特性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比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然后,老师让学生通过测量这些立体图形的面积、体积、边长等,来探究它们的特性。

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测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2. 实验二:探究数列的规律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出了一些有趣的数列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次找到了数列的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来预测后面的数字。

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实验三:玩转数学游戏在这个实验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数独、华容道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们在游戏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快乐。

四、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数学实验活动,学生们不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数学知识上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数学实验报告范文

数学实验报告范文

数学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探索一些数学现象和规律。

二、实验器材1.白板及白板笔2.直尺、尺子、量角器等测量工具3.笔、纸等书写工具三、实验内容1.实验1:测量线段长度将一根任意长度的线段放在纸上,并用直尺进行测量,记录下线段的长度,并验证直尺的准确性。

2.实验2:测量角度利用量角器测量给定图形中的角度,记录下测得的角度,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3.实验3:实际计算随机给出一个数学题目,并尝试进行计算,然后与同学讨论并对比答案。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实验1:测量线段长度首先将线段放在纸上,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然后再使用直尺测量同一段线段的长度,将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并检验直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使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很小,因此可以认为直尺的准确性很高。

2.实验2:测量角度首先在纸上画出一个给定的角度,并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记录下测得的角度,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使用量角器测量得到的角度与实际角度非常接近,说明量角器的准确性很高。

3.实验3:实际计算给出一个数学题目,现场进行计算,并与同学讨论答案。

实验结果: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错误,然而经过交流和比较答案后,找到了并纠正了错误。

五、实验结论1.在本实验中,通过测量线段长度和角度,我们验证了尺子和直尺的准确性,同时也验证了量角器的准确性。

2.实际计算中,我们发现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需要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便找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尺子、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并验证了这些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此外,在实际计算中,我也注意到了自己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并通过与同学的讨论纠正了错误。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总是在不经意间跳出来,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者挑战。

这次,我就和数学来了一场奇妙的“实验之旅”。

实验名称: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实验目的: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 180 度实验材料:纸、笔、量角器实验过程:首先,我在纸上随意画了几个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有钝角三角形。

我拿起量角器,小心翼翼地测量着第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哎呀,这可真是个精细活儿,眼睛都快要看花了。

第一个角是 50 度,第二个角是 70 度,第三个角一量,是 60 度。

我赶紧把这三个度数加起来:50 + 70 + 60 = 180 度,心里一阵小激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三角形内角和?接着,我又测量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这个直角可太明显啦,一量就是 90 度。

剩下的两个锐角,一个是 30 度,另一个是 60 度。

加起来算算,90 + 30 + 60 = 180 度,太棒啦,又对上啦!最后,我测量了那个看起来有点“凶巴巴”的钝角三角形。

钝角可不好量,费了好大劲儿才量准,是 120 度。

剩下的两个角分别是 25 度和35 度。

120 + 25 + 35 = 180 度,耶!经过对这几个三角形内角的测量和计算,我发现不管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怎么变,它们的内角和好像总是 180 度。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我还尝试了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嘿,您还别说,这三个角真的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 180 度。

通过这次实验,我可以肯定地说: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 180 度!这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一个神奇密码,被我成功破解啦。

在这次实验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比如说,测量角度的时候,稍微手抖一下,度数就可能量错。

还有啊,剪角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纸剪破了,真是让我有点小郁闷。

不过,这些小挫折可没有打败我,反而让我更加小心谨慎,也让我明白了做数学实验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

MATLAB数学实验报告2

MATLAB数学实验报告2

MATLAB数学实验报告姓名:李帆班级:机械(硕)21学号:2120104008第一次数学实验报告——线性规划问题一,实验问题1,某饲养场饲养动物出售,设每头动物每天至少需要700g蛋白质,30g矿物质,100mg 维生素。

现有五种饲料可供选择,各种饲料的每千克营养成分含量和单价如下表。

是确定既能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游客是费用最省的选用饲料方案。

2,某工厂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单位产品所需工时分别为2、3、1个;单位产品所需原料分别为3、1、5公斤;单位产品利润分别为2、3、5元。

工厂每天可利用的工时为12个,可供应的原料为15公斤。

为使总利润为最大,试确定日生产计划和最大利润。

二,问题分析1,1)该题属于采用线性规划的方式求出最优解的数学问题。

该题有以下特点,1.目标函数有线性,是求目标函数的最小值;2.约束条件为线性方程组;3.未知变量都有非负限制。

1,2)求解该类问题的方法有图解法,理论解法和软件解法。

图解法常用于解变量较少的线性规划问题。

理论解法要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目前用于解线性规划的理论解法有:单纯形法,椭球算法等。

在此,我们采用单纯形法的MATLAB软件解法来求解该问题。

1,3)此题中,要求既要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又要使费用最省,则使每种饲料的选用量为变量,以总费用的最小值为所求量,同时每种饲料的使用量要符合营养成分的要求。

1,4)在此,首先确定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设饲料i选用量为xi公斤,i=1,2,3,4,5.则有模型:Minz=0.2x1+0.7x2+0.4x3+0.3x4+0.8x5s.t.{3x1+2x2+6x4+18x5>=700;x1+0.5x2+0.2x3+2x4+0.5x5>=300.5x1+x2+0.2x3+2x4+0.8x5>=100Xj>=0,j=1,2,3,4,5解之得:x1=x2=x3=0X4=39.74359X5=25.14603Zmin=32.435902,1)该问题与第一题分析步骤相似,故只在此写出其线性规划模型Z=2x+3y+5z2x+3y+z<=123x+y+5z<=15三,程序设计流程图第一题:c=[0.2,0.7,0.4,0.3,0.8]A=[3,2,1,6,18;1,0.5,0.2,2,0.5;0.5,1,0.2,2,0.8;1,0,0,0,0;0,1, 0,0,0;0,0,1,0,0;0,0,0,1,0;0,0,0,0,1]b=[700,30,100,0,0,0,0,0][x,fval]=linprog(c,-A,-b)c=0.20000.70000.40000.30000.8000A=3.0000 2.0000 1.0000 6.000018.00001.00000.50000.20002.00000.50000.5000 1.00000.2000 2.00000.80001.000000000 1.000000000 1.000000000 1.000000000 1.0000b=7003010000000Optimization terminated.x=0.0000-0.00000.000039.743625.6410fval=32.4359第二题c=[-2-3-5]A=[231;315]b=[12;15]lb=[000][x,Z,exitflag,output]=linprog(c,A,b,[],[],lb,[])将上述程序输入matlab。

大学数学实验报告模板(3篇)

大学数学实验报告模板(3篇)

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目的一]2. [目的二]3. [目的三]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相关数学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仪器名称]2. [设备名称]3. [其他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2. [步骤二]-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3. [步骤三]-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后续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数据记录表格]- [数据项一]- [数据项二]- [数据项三]...[数据项N]2. [数据分析]- [对数据记录进行初步分析,包括计算、比较、趋势分析等] -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数据分析结果]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展示]- [图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文字描述实验结果]2. [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解决方案]- [总结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八、实验结论1. [总结实验目的达成情况]2.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3. [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九、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站等]十、附录[如有需要,可在此处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图片、计算过程、源代码等]---注意:1. 实验报告应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以下模板仅供参考。

2. 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根据实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3. 实验报告应保持简洁、清晰、条理分明,避免冗余信息。

4. 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第2篇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列出实验所需仪器]2. 材料:[列出实验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一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2. [步骤二]-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二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3. [步骤三]-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三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依实验内容添加更多步骤)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数学逻辑小实验报告(3篇)

数学逻辑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数学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1. 简单逻辑推理(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找出逻辑关系;③根据逻辑关系,得出结论;④核对答案,检验推理过程是否正确。

2. 排列组合问题(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问题类型;③根据问题类型,运用排列组合公式进行计算;④核对答案,检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 概率问题(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问题类型;③根据问题类型,运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④核对答案,检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简单逻辑推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快速找出逻辑关系,得出结论;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分析题目条件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推理过程不够严谨。

2. 排列组合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排列组合公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快速计算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确定问题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计算过程出错。

3. 概率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概率公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快速计算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确定问题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计算过程出错。

四、实验结论1. 数学逻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在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题目条件,找出逻辑关系,确保推理过程严谨。

3. 对于排列组合问题和概率问题,要熟练掌握相关公式,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实验建议1. 加强数学逻辑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两篇)2024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两篇)2024

引言概述: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旨在对高等数学的相关实验进行探究与研究。

本次实验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每个大点讨论了不同的实验内容。

在每个大点下,我们进一步细分了五到九个小点,对实验过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微分方程实验1.利用欧拉法求解微分方程a.介绍欧拉法的原理和步骤b.详细阐述欧拉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c.给出具体的实例,展示欧拉法的计算步骤2.应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求解实际问题a.介绍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c.详细阐述模型求解步骤和结果分析3.使用MATLAB求解微分方程a.MATLAB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具体的微分方程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二、级数实验1.了解级数的概念和性质a.简要介绍级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阐述级数收敛和发散的判别法c.讨论级数的性质和重要定理2.使用级数展开函数a.介绍级数展开函数的原理和步骤b.给出一个函数,使用级数展开进行近似计算c.分析级数近似计算的精确度和效果3.级数的收敛性与运算a.讨论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b.介绍级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和法则c.给出具体的例题,进行级数的运算和求和三、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实验1.多元函数的极值点求解a.介绍多元函数的极值点的定义和求解方法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实例,详细阐述求解过程c.分析极值点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2.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与最值a.讨论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的判定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多元函数,求解其条件极值和最值c.分析条件极值和最值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3.利用MATLAB进行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计算a.MATLAB求解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具体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四、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实验1.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线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线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2.曲线积分的应用举例a.讨论曲线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b.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使用曲线积分进行求解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3.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面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面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面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五、空间解析几何实验1.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与性质a.介绍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和性质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曲线,转化为参数方程表示c.分析参数方程对应的几何意义和性质2.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a.讨论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平面与空间直线的问题,判定其位置关系c.分析位置关系对应的几何意义和应用实例3.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计算a.介绍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的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直线和平面,计算其夹角和距离c.分析夹角和距离计算结果的几何意义总结:通过本次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分方程、级数、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数学实验,探究函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白板、白板标记笔、计算器、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在白板上绘制坐标系,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数据表格。

2. 实验一:函数的图像a. 选择一个常见函数,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b. 分别设定不同的函数表达式并计算相应的函数值。

c. 根据计算结果,在坐标系上绘制函数的图像。

d. 分析并总结图像的特点,如斜率、曲线形状等。

3. 实验二:函数的性质a. 选择一个函数,并设定其表达式。

b. 计算该函数的极限、导数、反函数等。

c. 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d. 比较不同函数的性质,并总结规律。

4. 实验三: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a.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汽车行驶问题、物体抛投问题等。

b.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函数模型。

c. 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计算相关数值。

d. 分析计算结果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应用。

5. 实验总结:总结数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归纳提炼实验中所学的数学知识点。

6. 附录:附上实验数据表格、图像绘制过程、计算过程等详细资料。

实验数据及分析:1. 实验一:函数的图像a. 线性函数:设定函数表达式为 y = 2x + 1,计算若干个点的函数值。

b. 二次函数:设定函数表达式为 y = x^2,计算若干个点的函数值。

c. 指数函数:设定函数表达式为 y = 2^x,计算若干个点的函数值。

d.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函数的图像。

e. 通过观察图像,得出线性函数的图像为一条直线,斜率为2;二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指数函数的图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

2. 实验二:函数的性质a. 选取三角函数 sin(x) 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极限、导数、反函数等。

b. 求取 sin(x) 的极限结果为:lim(x->0) sin(x) = 0。

c. 求取 sin(x) 的导数结果为:d(sin(x))/dx = cos(x)。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过程:
1. 预先准备实验材料,例如:尺子、直尺、量角器等。

2. 实验一: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 在纸上绘制一个三角形,并标明边和角。

- 使用尺子测量各边的长度,并记录。

- 使用量角器测量各角的大小,并记录。

- 分别计算和比较测得的角度和边的长度,验证三角形的性质。

3. 实验二:绘制平面图形。

- 在纸上绘制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并标明边长。

- 使用尺子测量各边的长度,并记录。

- 计算并比较正方形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验证其性质。

4. 实验三: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

- 使用直尺测量一个圆的直径,并记录。

- 计算直径与圆的半径的关系,并验证。

- 测量其他圆的直径和半径,并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所测量的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与理论值
较为接近,证实了三角形的性质。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的四倍,面积为边长的平方,矩形的周长为边长之和的两倍,面积为长乘以宽,验证了其性质。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通过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并计算它们的关系,验证了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和圆的性质,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较为一致,说明实际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引言:在数学学科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也同样不可忽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我们进行了本次数学实验。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和验证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验目标:本次实验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 分析和理解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3. 掌握基本的数学实验方法和技巧;4.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对不同数学模型进行探究和分析。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际问题选取:选择一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生物种群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等;2. 构建数学模型: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验证;3. 模型求解: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相应结果;4. 结果分析: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相应结论;5. 模型改进:对原始模型进行改进,将更多实际因素纳入考虑,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实验步骤:1. 选择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或相关领域选择适当的实际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内容和问题;2. 搜集资料: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调研,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3. 构建模型:根据问题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建立起问题和数学的联系;4. 模型求解:运用数学方法和工具对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得到相应的结果;5. 结果分析: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相应结论,并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6. 模型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结果,对原始模型进行改进,增加更多实际因素并提升模型的准确性;7.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实验的限制和不足: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实验的意义和启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应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数学实验报告 (2)

高等数学实验报告 (2)

高等数学实验报告引言高等数学作为大学数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实验内容十分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等数学实验进行详细报告,通过实验分析和计算,进一步加深对高等数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实验求解数学问题,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极限与连续通过实验验证极限和连续的相关性质,探究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加深对函数连续性的理解。

2. 导数与微分通过实验分析函数的导数和微分,验证微分中的等式,探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并通过实验加深对导数的理解。

3. 积分与不定积分通过实验求解函数的积分和不定积分,验证积分规则,分析函数的定积分,加深对积分的理解和应用。

4. 二元函数与偏导数通过实验分析二元函数的性质和偏导数的计算方法,探究偏导数在多元函数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加深对多元函数的理解。

实验步骤与数据分析在每个实验部分,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1. 实验步骤•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要求和内容;•在实验室中,根据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进行数据记录和计算;•将实验结果整理并进行分析。

2.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以下分析和计算: - 对于极限和连续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绘制函数图像验证实验结果; - 对于导数和微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导数和微分系数来验证实验结果; - 对于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定积分和不定积分来验证实验结果; - 对于二元函数和偏导数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偏导数和绘制二元函数图像来验证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实验结果和结论: - 在极限和连续的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了函数极限的性质和函数连续的条件; - 在导数和微分的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了函数导数的计算方法和微分的等式; - 在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了积分规则和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 在二元函数和偏导数的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了多元函数的性质和偏导数的计算方法。

matlab数学实验报告2

matlab数学实验报告2

数学实验报告2011年6月12日培养容器温度变化率模型一、实验目的利用matlab软件估测培养容器温度变化率二、实验问题现在大棚技术越来越好,能够将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为利用这种优势,实验室现在需要培植某种适于在8.16℃到10.74℃下能够快速长大的甜菜品种。

为达到实验所需温度,又尽可能地节约成本,研究所决定使用如下方式控制培养容器的温度:1,每天加热一次或两次,每次约两小时;2,当温度降至8.16℃时,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当温度达到10.74℃时,加热装置停止工作。

已知实验的时间是冬天,实验室为了其它实验的需要已经将实验室的温度大致稳定在0℃。

下表记录的是该培养容器某一天的温度34三、 建立数学模型1, 分析:由物理学中的傅利叶传热定律知温度变化率只取决于温度差,与温度本身无关。

因为培养容器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8.16℃和10.74℃;即最低温度差和最高温度差分别是:8.16℃和10.74℃。

而且,16.8/74.10≈1.1467,约为1,故可以忽略温度对温度变化率的影响2, 将温度变化率看成是时间的连续函数,为计算简单,不妨将温度变化率定义成单位时间温度变化的多少,即温度对时间连续变化的绝对值(温度是下降的),得到结果后再乘以一系数即可。

四、 问题求解和程序设计流程 1) 温度变化率的估计方法根据上表的数据,利用matlab 做出温度-时间散点图如下:下面计算温度变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由图选择将数据分三段,然后对每一段数据做如下处理:设某段数据为{(0x ,0y ),(1x ,1y ),(2x ,52y ),…,( n x ,n y )},相邻数据中点的平均温度变化率采取公式:温度变化率=(左端点的温度-右端点的温度)/区间长度 算得即:v(21ii x x ++)=(1+-i i y y )/(i i x x -+1).每段首尾点的温度变化率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v(0x )=(30y -41y +2y )/(2x -0x ) v(n x )=(3n y -41+n y +2+n y )/(n x -2-n x )用以上公式计算得温度变化率与时间的数据表如下:下面分别利用数据插值法和数据拟合法两种方法来估计温度变化率1)数据插值法对上表即温度变化率与时间的数据表加热装置不工作时段1和加热装置不工作时段2采用插值法,可以得到任意时刻的温度变化率;编写matlab程序如下:t=[0,0.46,1.38,2.395,3.41,4.425,5.44,6.45,7.465,8.45,8.97];v=[29.89,21.74,18.48,16.22,16.30,15.32,13.04,15.45,13.98,16.35,19.27];t0=0:0.1:8.97;lglr=lglrcz(t,v,t0);lglrjf=0.1*trapz(lglr)fdxx=interp1(t,v,t0);fdxxjf=0.1*trapz(fdxx)scyt=interp1(t,v,t0,'spline');sancytjf=0.1*trapz(scyt)plot(t,v,'*',t0,lglr,'r',t0,fdxx,'g',t0,scyt,'b')gtext('lglr')gtext('fdxx')6gtext('scyt')其中使用了lglrcz.m文件lglrcz.m的代码是:function y=lglrcz(x0,y0,x)n=length(x0);m=length(x);for i=1:mz=x(i);s=0.0;for k=1:np=1.0;for j=1:nif j~=kp=p*(z-x0(j))/(x0(k)-x0(j));endends=p*y0(k)+s;endy(i)=s;end程序执行后显示结果:如图曲线lglr,fexx,scyt分别表示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分段线形插值法和三次样条插值法对第一加热时段数据插值得到的温度变化率-时间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MATLAB绘图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材料1209 姓名曾雪淇
学号 41230265
2014年 5月
学会用MATLAB绘制二维曲线、三维曲线,掌握gtext, legend, title,xlabel,ylabel,zlabel,axis 等指令用法,并学会图形的标注。

二、【实验任务】
P79 习题1,习题3,习题5
三、【实验程序】
习题一:
x=0:pi/10:4*pi;
y1=exp(x./3).*sin(3*x);
y2=exp(x./3);
y3=-exp(x./3);
plot(x,y1,'b*',x,y2,'r-.',x,y3,'r-.')
习题二:
x1=-pi:pi/10:pi;
y1=x1.*cos(x1);
x2=pi:pi/10:4*pi;
y2=x2.*tan(1./x2).*sin(x2).^3;
x3=1:0.1:8;
y3=exp(1./x3).*sin(x3);
subplot(1,3,1);plot(x1,y1,'r*'),grid on,title(‘y1= x1*cosx1’)
subplot(1,3,2) ;plot(x2,y2,’b-‘),grid on,title (‘y2=x2*tan(1/x2)*sinx2^3’) subplot(1,3,3);plot(x3,y3,'g+'),grid on,title (‘y3=exp(1/x3)*sinx3’)
gtext(‘y1=x1cos(x1)’),gtext(‘y2=x2tan(1/x2)sin(x2)^3’),
gtext(‘y3=exp(1/x3)sin(x3)’)
legend(‘y1= x1*cos(x1)’, ‘y2=x2tan(1/x2)sin(x2^)3’ ‘y3=exp(1/x3)sin(x3)’) xlabel(‘x轴’),ylabel(‘y轴’),axis xy
习题三:
t=0:pi/10:20*pi;
x=t.*cos(pi/6.*t);
y=t.*sin(pi/6.*t);
z=2*t;
plot3(x,y,z,'r*'),grid on
title(‘圆锥螺线的图像’)
xlabel(‘x轴’),ylabel(‘y轴’),zlabel(‘z轴’)
习题一:
习题二:
习题三: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MATLAB绘图实验,我学会了用MATLAB绘制二维曲线、三维曲线,基本掌
握了gtext, legend, title,xlabel,ylabel,zlabel,axis 等指令用法,并学会了图形的标注。

运用时需要注意的是中英文的切换和一些指令的特殊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