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组织或参加的各种服务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心态,实现学习的有效过程,以及增进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管理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施加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以身作则、在社会实践中彰显自身的价值,把学习的成果带出校园,成为全社会注重和提倡的社会活动者。
因此,有效地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和推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发展,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最大作用,充分实现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那么,如何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提升志愿服务效果,成为了研究者们近几年来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首先,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防止违法乱象出现。
一是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程序,建立负责人责任制和有序的审批程序;二是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主体,将志愿服务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将志愿服务融入学习和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落实制度的强制性,考核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的责任,加大监督力度,防止滥用或滥发志愿者。
其次,要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完善学校志愿服务体系。
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科学的服务结构体系,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给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开设志愿服务专业,培训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并在招募、培训、补助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此外,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推行志愿者认证制度。
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提高其质量和正确率;构建有效的志愿者考核体系,科学考核志愿者的素质;建立志愿者资质认证制度,提高志愿者的素养、职业能力,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规范志愿者的活动行为,落实志愿者的监督和责任,防止志愿服务活动的违规行为。
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论文
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究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有益尝试,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的催化作用逐渐显现,如何推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别是区市共建的高校,本文将以区市共建高校的梧州学院为例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也随之兴起,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有益尝试,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后,志愿服务的催化作用越发突显。
我国的志愿服务相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相关的制度和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已成长为志愿者服务事业的生力军。
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切入点,从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两方面出发,探寻合理、优化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有助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得到科学、有序、良性、长效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区市共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精神的深刻理解。
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只停留在参加义务劳动上,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管理机构在日常的管理中只是侧重活动的开展,对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及志愿者精神缺乏有力的宣传和系统培训渠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只是简单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划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任务分派,忽视了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自愿性”、”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市共建的高校收费普遍偏低,生源70%来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总数占学生总数近40%,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真诚、善良、重情义,但交往不主动,交往面窄,交往障碍多。
实践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实践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一、活动概况信息学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始于2010年,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学院积极传承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多途径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逐步走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志愿服务道路。
学院积极依托学院学生志愿服务需求,构建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小时认证机制,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平台创新志愿服务项目,依托新媒体搭建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平台,注重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以青协志愿者协会为龙头开展校际交流学习,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开花结果。
二、活动创新点1.注重完善制度建设,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学院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十分重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对志愿者加以管理和约束,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和时效,明确学校、志愿者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
学院通过建立多类型志愿者服务平台和管理制度,探索志愿服务奖惩与激励机制,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并推行小时认证和星级认证志愿者制度,先后制定志愿服务考核体系,发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办法与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发布志愿服务平台参与细则说明等等诸多基础制度。
并逐步推行志愿服务项目提前预约机制,控制短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参与人数,鼓励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
每年年终总结中,学院会根据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对相关制度条目进行删减、更改,为下一年度的志愿服务顺利推进打下基础,以满足学生需求。
2.注重项目种类建设,让志愿者有所选择。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和兴趣点不同,学院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建设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
自2012年开始,学院先后面发布9个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项目涉及关爱农民工子弟、关注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服务社区、保护小动物、服务大型赛会、服务校园发展等。
借助公众互联网平台,学院可以及时了解志愿者反馈的信息,掌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度和需求度,及时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选择,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协调志愿服务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2500字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2500字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主要还存在组织管理不健全,规范性和深入性等问题激励保障措施不完善等。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志愿服务宣传培训机会和组织管理自己等建议。
毕业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关心和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传递了社会文明,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为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有利于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温馨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全面进步,持久地推动和谐社的构建。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弥补社会保障的缺点,尤其是对特殊社会成员的服务,有利缓解社会的矛盾,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提高大学德育工作效率。
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加强对社会、民情、自身的了解。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当中,大学生获得社会的赞誉满足的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不断的自我反省自己的不足,固化自己的优点。
大学生可以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公民,也应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尽公民责任,同时,能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自己沟通与协调能力,实现社会价值,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整体认识,这些对志愿者自身的人生成长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此外通过志愿服务而获得的精神富足、纯洁心灵的机会。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务组织。
当前志愿服务制度不完善,对志愿服务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效率比较低,志愿者注册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关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完整版)
关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关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的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经历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中国志愿者热情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全世界的誉和认可,让志愿服务的理念普及到千家万户。
如何将志愿者的行动重点从“平安奥运”转移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工作轨道上来,将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遗产转化为首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资源,加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是现阶段各级志愿服务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门头沟区关于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的探索 90年代初以来,我区的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共青团系统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妇联系统成立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民政系统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工会系统成立了“贴心人服务队”,综治系统成立了“治安志愿者服务队”,随着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公安、消防等部门逐步成立了禁毒、消防等志愿者队伍,广大志愿者在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我区近3万名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纵观我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轨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1.加强机制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共青团系统成立了区志愿者协会,民政系统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定期召开协会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及时调整、增补理事。
lOCaLhOsT协会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机构建设,区志愿者协会现除常设机构秘书处外,及时增设了实施发展部、项目管理部、宣传推广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管理的规范化。
其它各支志愿服务队也都不断健全组织建设,形成了共同致力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平台一是加强阵地建设。
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京西志愿驿站”等新的服务形式,将公益机构的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商业场所的志愿服务优势和顾客的服务需求等有效衔接、合理分配服务资源。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探索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探索【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现今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发展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意义重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不断被扩大,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了志愿者里的主力军。
而桂林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扩大、高校众多的城市,其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才刚刚处于一个初期阶段,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限制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尚多。
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如何能长久的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对桂林市各社区进行调研,旨在分析其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1 社区志愿服务现状1.1 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现状中国社区志愿服务正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近30年来,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今天,社区志愿服务及志愿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领域也得到不断地扩展。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无论就规模、实力、资源、影响等方面来说,与国外相比,尤其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的问题尚多。
影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制约其作用进一步发挥的障碍依然存在,因此,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志愿组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广西区社区志愿服务现状与其他各省相比,广西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省份之一,其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较快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西现有注册的社会团体61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24个、基金会19个。
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不仅可以传递爱心、积累社会经验,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实践与探索是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包括定期参加社区服务、支教、志愿者活动等。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短期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往往被视为一种短期行为,学生们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志愿服务学分而参加,缺乏长期的参与和持续的关注。
2.服务内容单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多以一次性的服务活动为主,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期积累的社会影响力。
3.组织管理不规范:许多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制度,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难以保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为了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许多高校和志愿者组织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以提升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
1.建立长效机制:一些高校设立了志愿服务中心,成立了学生志愿者组织,通过制定志愿服务的长效计划和长期项目,引导学生形成持续的志愿服务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更为系统和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中。
2.推动多元化服务:一些高校和志愿组织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例如推动大学生支教、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以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组织管理:一些大学和组织注重提升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水平,强调志愿者培训、管理和评估,通过建立规范的志愿者团队,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1.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发挥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效劳的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效劳的长效机制研究【摘要】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青年志愿效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把握好大学生志愿效劳的开展动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效劳的长效开展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效劳的良性开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效劳;常态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作为志愿效劳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效劳的长效开展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效劳的常态化,是大学生志愿效劳事业健康开展的必然要求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战略需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志愿效劳活动为考察点,针对大学生志愿效劳的特殊性,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效劳体系的特殊性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效劳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开展和关注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尚且处在学习阶段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及培养单位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效劳体系间接促进了大学生提高自我开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方案进行即时深化和调整,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效劳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活动的平台。
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在众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体系的建设有了其独有的优势,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参与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志愿效劳体系的参与人群主体是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受专业和时间的限制因素较多,因而较社会志愿者群体相比有了其特有的标签。
第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潜质,再加上一定的志愿者技能培训,可以使其结合自身专业提供对口的志愿效劳工程。
第二,大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但大都集中于寒暑假等课余时间。
因而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活动的单次持续时间更长,但时间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不强,很难做到定期开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人群,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短期性、不稳定性和成果不显著等,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认同,进一步激发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在学校刊物、校园广播、电视屏幕、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邀请有相关经验的校友或社会名人来校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与重要性,组织和配备专门的宣传志愿服务的小组,通过宣传展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果和效益,提高志愿参与率。
二、建立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方便大学生了解、选择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信息平台可以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线上平台可以建立网站或应用程序,提供志愿服务资源和信息,例如服务项目、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信息。
而线下平台可以由学校或社区建立志愿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咨询、培训和安排等服务,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志愿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培训与评估要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必须进行培训和评估工作。
培训可以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例如关心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服务的相关技能和知识。
而评估工作可以定期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包括效果、影响、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分析结果,来帮助改进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四、制定激励政策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激励政策可以采用积分制度,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奖励,例如在校园内设立志愿服务奖项,对有突出表现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并记录志愿服务的学分,用于大学生综合评价。
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志愿服务经费和奖金等。
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一直都是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活动之一,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们能够传递爱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拓展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然而,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但是长期以来,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项目单一、参与度不高、长效机制不完善等。
因此,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校学生会积极贯彻校党委“弘扬志愿精神,传播正能量”的号召,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作为一名大学生干部,我有幸参与了学生会组织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践中,我发现要想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有几个关键的环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如海报、展览、演讲等,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同时,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媒体宣传,将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同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
构建长效志愿服务机制需要借助学校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的支持。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建立健全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等环节,确保志愿者能够有序参与服务活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经费支持体系,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再者,要注重志愿服务的项目设计和执行。
构建长效志愿服务机制,需要注意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执行。
志愿服务项目应该贴近社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同时,要注重项目的执行和实施,加强对志愿者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往往存在着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性,我们需要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一、加强组织引导,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引领。
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应该加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组织平台,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指导,指导大学生在服务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部门,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信息和指导,规范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确保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成绩奖励、学分奖励、证书奖励等,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也可以设立一些志愿服务奖项,给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这样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还可以提高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三、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支持,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需要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支持。
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之初,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志愿服务培训班或者讲座,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帮助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志愿者。
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志愿服务的导师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专业的志愿服务人才。
四、打造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因此需要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究
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究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是因为短期的志愿者服务虽然可以解决某些问题,但无法持续地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而长效机制的构建可以为志愿者提供更稳定的服务环境,提升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和长期影响力。
本文将探究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校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志愿者服务组织体系。
通过建立学校级、学院级、社团级等多层次的志愿者组织,可以形成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网络。
学校级的志愿者组织可以统筹规划各个学院的志愿者活动,组织大型志愿者服务活动。
学院级的志愿者组织可以负责与学院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的策划和执行。
社团级的志愿者组织可以承担一些特定领域的志愿者服务,如环保、扶贫等。
这样建立的多层次志愿者组织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潜力和积极性,形成志愿者服务的合力。
高校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
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和长期影响力。
高校应该为志愿者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高校还应该为志愿者提供合适的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志愿者服务的要求和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应该重视对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评估和改进。
通过对志愿者服务项目的科学评估,可以了解项目的效果和问题所在,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
高校可以建立相关的志愿者服务评估机制,制定评估指标和方法,定期对志愿者服务项目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改进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还可以与相关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评估和改进工作。
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志愿者服务的长效发展。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发挥双方的优势。
高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而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短期热情、难以持久,由于大部分学生志愿服务都是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因此,很容易在毕业后就放弃志愿服务。
其次是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之前并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也没有认真了解志愿服务的流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持。
一方面,大学需要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制度,从校内做起,制定更加详细的志愿服务计划、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对志愿服务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管和评价。
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各方资源的有效对接。
同时,大学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一系列市场化的培训,如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分享等,使学生爱上志愿服务,学会志愿服务,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成熟、完善、规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提供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
例如,可以探索“校内志愿服务”、“志愿创业”、“文化认识”、“体育交流”,以及“社会公益”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既可以让大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比如,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学生的优势资源有效对接,共同推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环保教育等志愿服务项目。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门广泛而且深刻的学问。
要想坚持长效、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规范的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学生特长和优势,积极引导他们投身志愿服务中。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已有较高成就,对民族文化传承、社会及高校发展亦有较大影响。
但要保证活动成绩经久不衰还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弘扬服务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出于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等向社会贡献,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活动,自从志愿服务活动传入我国以来,无论是各大赛事、突发灾难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志愿者都展现出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及世界人们的认可。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义(一)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例如西部计划、扶贫支教、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各项活动中大学生以其单纯的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的提升,秉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树立了时代的新风正气,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铸造自我情操,同时服务中培养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感召更多的人形成和谐文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扩展教育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为载体,既吻合青年学生好动创新的特点,又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深入到社会中,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延伸到广阔的校园之外,传递正能量,发扬了传统美德,弘扬了奉献精神,它所体现的校园文化精神不断引导着社会公众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志愿者行动又使校园文化突破了自成体系的封闭化模式,通过志愿者行动,大学生自觉地将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新观点、新时尚带入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为广大学生了解社会,丰富经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宝贵的实践机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发展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效化,需要构建一套有效的机制。
下面将从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机制,应当注重培养机制。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志愿服务课程,通过教学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技能。
可以设立志愿服务学分,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中,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开展一些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与机会。
加强监督机制也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关键。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志愿服务的正常开展。
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保证志愿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并及时处理相关的纠纷和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持续发展。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对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分析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其可行性,提出实施路径建议,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推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分析当前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探讨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构建更加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的优秀青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短期性的敷衍做事和不全面的服务,使得志愿者能够更加专注和有序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长效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
通过研究长效机制,可以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并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
而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需要构建完善的长效机制,以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持续地开展。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构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首先需要建立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机制。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组织和指导者,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机会。
积极引入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发展。
建议学校可以与社会各大企业、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
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等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培训,为大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评估体系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评估体系。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统一管理与指导。
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记录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
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评估机制,及时评估学生的志愿服务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激励。
还要建立志愿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导师制度建设为了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化,学校还应加强导师制度建设,通过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志愿服务导师,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指导和培训。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质量和效益。
四、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可以设置志愿服务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当代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肩负起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正能量行为,它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认可度,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与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立企业、机关、社区的通行做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和社区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推广实践的重要工作。
(一)人才支持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服务团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成功的关键,对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社区、开展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员的选拔、培训、评价和奖惩机制。
(二)管理运作机制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做好志愿服务的规划与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整合和实施、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和传播、以及志愿者的监督和评价等工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做好管理运作保障。
(三)资源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物品、场地等资源保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服务项目也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社会认可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建立科学、事实、公正的志愿者信息体系、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的知名度和声誉,让人们认识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价值与社会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志愿服务尤为重要,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探索和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需要政策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及持续延续,正需要政府部门治理力量的有力保障。
政府可以给予重大志愿服务项目相关资金支持,为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
其次,制定适应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分配机制。
有效的把握志愿者的比例与社会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也能更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做到大学生人才有所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所利益。
再者,拓展服务思想,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文化。
社会现实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认识水平不够,宣传起到关键作用。
这里,能够传播“志愿文化”,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教育,拉动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性参与,有效地维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此外,建立多元的志愿服务机构和入口,这样能够成立志愿服务的便捷通道。
比如,出现志愿服务网络,以及社会各界有关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以便学生志愿服务更好地推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
最后,强化志愿者培训与服务管理。
志愿服务团体和组织应当积极开展组织成员的志愿服务能力培训,以及组织成员纪律管理,强化志愿者服务质量标准,严格实施服务质量管理,对志愿者的投入进行评价,以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管理。
总的来说,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既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加强有效的政策保障,又要加强大学生服务思想的培养和宣传,拓展多元服务机构和入口,最后,还要强化志愿者培训及服务管理,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优良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提升社会责任感等多重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着短期性强、参与人数少、参与率低、持续性差等问题,缺少长效机制的支持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社会效益。
一、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1.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使志愿服务项目经过长期持续的规划、实施和评估,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
2. 增强参与意识和参与率。
在建立长效机制的支持下,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需求提供服务,使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意愿提高,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提高参与率和服务价值。
3. 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建立长效机制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使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特色文化和社会品牌,不断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划、监督和评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部门或机构,统筹规划、管理和评估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 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服务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注重服务的专业化、针对性、规模化和标准化。
同时,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展多元化服务项目等方式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3. 引导和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当引导和培育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志愿服务从单纯的公益活动走向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活动概况
信息学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始于2010年,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学院积极传承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多途径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逐步走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志愿服务道路。
学院积极依托学院学生志愿服务需求,构建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小时认证机制,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平台创新志愿服务项目,依托新媒体搭建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平台,注重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以青协志愿者协会为龙头开展校际交流学习,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开花结果。
二、活动创新点
1.注重完善制度建设,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学院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十分重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对志愿者加以管理和约束,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和时效,明确学校、志愿者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
学院通过建立多类型志愿者服务平台和管理制度,探索志愿服务奖惩与激励机制,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并推行小时认证和星级认证志愿者制度,先后制定志愿服务考核体系,发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办法与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发布志愿服务平台参与细则说明等等诸多基础制度。
并逐步推行志愿服务项目提前预约机制,控制短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参与人数,鼓励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
每年年终总结中,学院会根据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对相关制度条目进行删减、更改,为下一年度的志愿服务顺利推进打下基础,以满足学生需求。
2.注重项目种类建设,让志愿者有所选择。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和兴趣点不同,学院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建设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
自2012年开始,学院先后面发布9个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项目涉及关爱农民工子弟、关注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服务社区、保护小动物、服务大型赛会、服务校园发展等。
借助公众互联网平台,学院可以及时了解志愿者反馈的信息,掌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度和需求度,及时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选择,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协调志愿服务工作。
此外,信息学院还积极推行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积极入党的同学提供服务平台。
3.注重新媒体平台建设,让影响力不断拓展。
信息学院建设了多种类型的志
愿服务平台,在先后在校内BBS、人人网、新浪微博建立公众平台,平台建设灵活巧妙,发挥志愿服务影响力,积极传播正能量。
建立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QQ 群,打造交友互动平台,将常规志愿服务项目采取学期初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公告,参与过活动与即将活动的志愿者都可以在该平台下分享活动经验与认识;如今又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关注微信账号的同学,会定期接收到该平台时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和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的关注者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可以预见,未来高校志愿服务影响力的延拓,离不开对于大学生群体认知喜好的把握以及与对新媒体平台的掌握能力。
4.注重认证与考核,让服务成果考评有据可循。
学院将志愿者认证与考核工作作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来抓,为规范志愿者服务时间的管理,学院向全体新生印发《志愿服务手册》,并规定有大学期间最低服务时长要求。
志愿服务手册上记录着每一项志愿服务项目,时时将志愿服务时间及内容写入认证书中。
学院制定并实施志愿等级认定制度,跟据年终志愿服务时间认定“一星、二星、三星”等五个级别志愿者。
此外,学院还将个人志愿服务成果与纳入综合测评和学生党员的发展、转正、考核、评价等工作挂钩,涉及到志愿服务时长认定由学院党委指派专人查阅志愿者认证手册、志愿者信息库,对于志愿服务时间达标的,形成“志愿服务认证报告”,作为在校期间考核凭证。
5.注重交流互补与质量提升,让服务工作标准化运行。
学院建立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平台,通过定期开展志愿文化主题日和志愿者培训活动,宣扬志愿者精神,倡导志愿服务活动,针对特定的重点活动,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集知识培训、信息沟通于一身,确保志愿服务团体的整体素质;组织志愿者参加校内外大型志愿者主题文化论坛,在学习与交流中增强志愿服务水平;建立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发布志愿服务新闻、志愿服务心得等内容,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便利;此外,学院还专门设立志愿服务的基金,除了为志愿者发放激励物资,也进行荣誉评比,做到志愿服务激励有实效。
此外,信息学院青协手语志愿服务创新运作方式,借鉴于其他高校的运作模式。
目前为止,手语在校内参与了各大迎新晚会的演出,同时还参加了企业奖学金晚会的演出。
开展校际手语知识教学交流,为在赢冠义齿工作的聋人们募集书籍,前往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和聋人孩童交流,受邀赴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交流学习等。
三、活动成效
信息学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施几年来,得到了学院乃至全校师生的广泛支持。
通过近两年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志愿服务成效。
2013年,全院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029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常11734小时。
2014年信息拓展了志愿服务平台,已成功带领约2100人次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共计约有志愿时间11306小时。
同时在志愿领域信息青协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2014年手语团、爱心团(敬老院)、关爱团(支教)志愿平台被评为校级优秀志愿服务岗、2014年关爱团支教志愿平台获得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对于新的志愿平台,信息青协应就此项志愿活动的志愿属性进行确认。
其次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确保志愿活动可行之后对其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确定服务类别、服务时间、服务日期等,同时对此项志愿活动需求的志愿者要求进行分析,包括所需志愿者年龄、志愿者需携带工具、志愿者的质量等;最后考察整体活动中志愿者及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及志愿保障等因素。
所有信息将上报学院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审核通过的平台将委托信息青协相关部门代为试运营进行实地考察及内部志愿试运行。
通过内部人员志愿服务找出活动过程中的隐患及其他未知的不利因素,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上报信息学院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对于无法避免的问题将由信息青协上报学院,重新定位此项志愿活动并及时与志愿平台方面负责人沟通寻找解决办法。
运营顺利则将拓展为青协长期志愿活动。
信息青协常规项目采取学期初在人人、微博、微信、Q群上进行系统的公告,若有紧急志愿要求还可在学院网站平台上发布相关志愿活动信息加大宣传力度。
若活动有特殊需求或其他条件,信息青协第一时间通过这些媒介再一次发布消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工作疏漏及误会。
活动前进行志愿者报名时,信息青协相关部门会向报名志愿者索取基本信息并记录在信息青协志愿者档案中,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活动开展前,相关部门会告知报名成功的志愿者有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安排。
同时相关部门要与活动承办方保持联系,如若信息有变更,要及时将变更信息传达给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