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禁忌情况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等私人话题时会被认为是不禁忌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这样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冒犯他人的。

此外,在英国文化中,先的人可以用You来称呼晚的人,但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使用您这个词。

2. 饮食习惯:中英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鸡肉”通常被称为“chicken”,而在中国文化中,“鸡肉”会被称为“live chicken”,这被认为是不禁忌的。

另外,在英国文化中很常见的吃猪肉,但在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是严格禁忌的。

3.宗教信仰:中英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国,谈论宗教话题并没有那么敏感。

然而,在中国,由于个人宗教信仰的问题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所以谈论宗教问题往往被认为是禁忌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的原因1.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导致了禁忌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往往是被鼓励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过分关心他人的私人事务会被认为是冒犯的。

2.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中英两种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吉利的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尊重。

而在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

三、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中英禁忌的方法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尽量避免触碰对方的敏感点,展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

2.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不断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和差异,不只是表面地接受和遵循其中一种文化规范,还要批判性地思考,并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是可以变化的。

3.沟通和妥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学会解释自己的意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同时,也要学会妥协,尽量迁就对方的文化规范。

pdf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pdf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pdf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对比点:
1.语言和沟通方式:英语和中文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语通常更直接和明确,而中文则更加含蓄。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及如何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社会价值观:英国文化通常强调个人主义、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社会稳定。

这些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人际交往方式。

3.礼仪和礼节:英国和中国在礼仪和礼节方面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国人通常更注重礼貌和绅士风度,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谦虚和敬老。

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和表现。

4.教育方式:英国和中国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英国通常注重个体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而中国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知识积累。

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和方式。

5.饮食文化:英国和中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国人通常更喜欢简单明了的菜肴,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佳。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

通过了解这些英文化对比,人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域,不会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 中。
三、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
在很多老外看来,朋友意味着彼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思想、兴趣和爱好;对双方而言,
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是
义务和责任。
中外友谊各自的优缺点
华人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 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 朋友两肋插刀;而很多老外对待朋 友的态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中外友谊的换算公式
华人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朋友
北美老外
一般没有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认识的人、经常一起 说上几句话的人
朋友
二、华人朋友的直言不讳
华人朋友之间更直言不讳,朋友之 间更能听到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真 话。
老外朋友在生活中赞美有余,而建 议和批评不足。
三、华人朋友的情深意长
留面子VS直言不讳
案例:“没问题”等于“拒绝”
一、中西方面子的比较
中西方的人士都好面子,但是程度和表现方 式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作为华人还是老外,如果你伤了一 个老外的面子,多半只是这个老外怨恨你而 已;但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华人的面子,有 可能导致一个群体怨恨你、你可能会激怒了 一大群认识和不认识、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们。
¤你去哪儿了,为什么才来? ¤你好像感冒了!多喝水、多穿衣服。 ¤刚才你在给谁打电话? ¤你吃的东西没有营养,别吃了! ¤为什么坐地铁,乘出租车多方便。 ¤你的衣服颜色太艳了! ¤吃点儿吧,对身体有好处! ¤你该减肥了! ¤你太胖/瘦了! ¤你的发型不好看。 ¤天太冷了,多穿衣服。 ¤你显得很疲倦。
写推荐信
学到的工作经验、取得的业绩、
工作中建立的声誉和口碑,是任何雇 主也永远夺不走的,这些才是你我可 以永久依赖的财富。

论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

论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

论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各民族人民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也会呈现出不少差异来。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列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总结分析在社交场合英语与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在社交场合交流时应注意的事项,从而使交际各方了解社交场合英语与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避免谈禁忌话题,避免发生误解和不愉快,使得交际能够愉悦、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社会发展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话题差异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increasingly following the advance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orld views and values may often meet various obstacles when they are chatting.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hat topics , and it will help us achieve an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different topics一、社交活动的重要性社交,指的是社会上人与人的之间的各种交际往来活动,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此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一、中英文化差异及表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节日和一些社交礼仪。

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 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Thanks giving Day, Christmas day 等。

双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中国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后才接受,但不会当面打开。

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在同西方人交流中,要掌握不同文化习惯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之愉快顺利地达到切磋的目的。

明明是善意的语言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却会招致误解,得不偿失,有时还会惹怒对方,或令对方难过,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不能用对方语言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

比如英汉文化中人们寒暄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近况,见面时总要问:“最近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最近忙吗?”等等,而英美人见面时的寒暄方式却不同,他们会很随便地说声“It' S a nice day,isn't it ?”或“It's getting c old. 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等用谈天气来互打招呼,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见解,以期引起对方的共鸣。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影响,而概念隐喻则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一、概念隐喻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隐喻是指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思维表达和语言交际。

它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即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可能通过不同的隐喻来理解同一概念,而这些隐喻通常是潜在而隐蔽的,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揭示。

二、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 时间的隐喻
在英语中,时间常被隐喻为“金钱”,比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人们对时间的重视和节约。

而在汉语中,时间常被隐喻为“空间”,比如“时光”、“时光荏苒”等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和变化的感慨。

三、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隐喻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和表达上的误解和偏差,从而影响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了解和理解对方文化中的概念隐喻,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文化中的概念隐喻来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辞和行为,避免因概念隐喻的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19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19

Jiaozi Niangao

The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Beginning to clean their houses thoroughly indoors and outdoors one week before the festival
Decorating their rooms to create a festive atmosphere
Jiaozi or dumplings (饺子), which can be boiled, steamed or fried
Niangao (年糕), or New Year cake, made of glutinous rice (糯米) flour, which can be stir-fried or fried
the imposing ([ɪmˈpoʊzɪŋ] 壮观的) fireworks
the bright moon in the sky
The Spring Festival & The Lantern Festival Dates Origin
Customs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Watch a video clip to see what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ere are in it, and try to add more activities.
Thank you!
Outline
Section A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in China
Topic 1 Major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I) Topic 2 Major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II)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英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英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英语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汉语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差异、文化认知的差异以及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语言表达方面,汉语和英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词汇的选择上会有不同。

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而英语的词汇量相对较少。

其次,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汉语以词序为主导,英语则更注重语法功能的使用。

应当注意避免直译和使用常见的翻译困难点。

在文化认知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以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对于汉语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应该了解各自文化的特点,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或者不适当的表达。

比如,英语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而汉语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因此在交际中要注意适当调整表达方式。

在交际方式方面,汉语和英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运用。

而在英语中,人们更注重用语言来表达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适应对方的交际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或不同寻常的沟通效果。

总结来说,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和英语的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文化认知和交际方式等方面。

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双方的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沟通。

这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技巧、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和要求。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固然重要,但非语言交际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深入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减少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首先介绍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然后分别阐述中英两国在非语言交际礼仪方面的主要特点。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时间观念以及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需求。

本文也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二、非语言交际概述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语言之外的各种符号和方式来传达信息、情感、态度和关系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触摸行为、时间观念、服饰打扮等诸多方面。

这些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对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有效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表达情感、态度和尊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疏远的举动。

同时,中国人重视礼貌和谦逊,常常通过点头或微笑来表示认同和尊重。

相比之下,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则有其独特之处。

英国人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因此在交流时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教学课件Unit 3 Cuisine and dining etiquette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教学课件Unit 3 Cuisine and dining etiquette
cuisine [kwɪˈziːn] n. 烹饪,烹调法 multitude [ˈmʌltɪtuːd] n. 大量,多数;群众,人群a multitude of大批的,众多的 availability [əˌveɪləˈbɪləti] n. 可用性;有效性;实用性 respectively [rɪˈspektɪvli] adv. 分别地;各自地,独自地 cucumber [ˈkjuːkʌmbər] n. 黄瓜;胡瓜sea cucumber海参 abalone [ˌæbəˈloʊni] n. 鲍鱼 scallop [ˈskæləp] n. 扇贝,干贝 stew [stuː] v. (肉、水果等食物)炖,焖 n. 炖煮的菜肴 roast [roʊst] v. 烘,烤(肉等);(食物)烤 fry [fraɪ] v. 油炸,油煎n. 油炸食品;炒杂烩菜;炸薯条quick fry爆,stir-fry炒,dry-fry干煸, shallow fry煎炸, deep fry油炸 crystallize [ˈkrɪstəlaɪz] v. 使结晶;明确;做成蜜饯;具体化 carp [kɑːrp] n. 鲤鱼;抱怨;鲤科属鱼 braise [breɪz] vt. 炖;煨n. 文火炖熟的肉
耳white fungus银耳 • wax [wæ ks] n. 蜡;蜡状物vt. 给…上蜡vi. 月亮渐满;增大
• gourd [ɡʊrd,ɡɔːrd] n. 葫芦,葫芦属植物 wax gourd(= winter melon)冬瓜 • tender [ˈtendər] adj. 温柔的;(食物)柔软的,嫩的;疼痛的;(植物)脆弱的 • umami [uːˈmɑːmi] n. (食物的)鲜味adj. 鲜味的 • diverse daɪˈvɜːrs] adj. 不同的,相异的;多种多样的,形形色色的 • delicacy [ˈdelɪkəsi] n. 美味;佳肴;微妙;精美;敏锐;世故,圆滑 • shellfish [ˈʃelfɪʃ] n. 甲壳类动物;贝类 • turtle [ˈtɜːrtl] n. 龟,甲鱼;海龟 • mushroom [ˈmʌʃrʊm,ˈmʌʃruːm] n. 蘑菇,伞菌;蘑菇形物体;暴发户 • shoot [ʃuːt] vt./n. 射击,射中;拍摄;发芽bamboo shoot竹笋 leek shoot 韭黄 • apricot [ˈæprɪkɑːt,ˈeɪprɪkɑːt] n. 杏,杏子;杏树;杏黄色preserved apricot杏脯 • Buddha [ˈbuːdə,ˈbʊdə] n. 佛陀;佛像 • oyster [ˈɔɪstər] n. 牡蛎,蚝;沉默寡言的人oyster sauce 蚝油 • lychee ['litʃi] n. 荔枝;荔枝树(等于litchi或lichi) • dainty [ˈdeɪnti] adj. 美味的;讲究的;秀丽的;挑剔的n. 美味 • sauté [ˈsəʊteɪ] v. 煸;嫩煎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2019年39期总第47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文/卢绍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中西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言和英语在禁忌语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禁忌语的不同,而出现尴尬的情况。

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映照,因此要想加大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异同点。

一、汉英禁忌语存在的相同点1.猥亵性词语禁忌。

对猥亵词语的忌讳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同有的现象。

如汉语中骂人的话有“王八蛋”,而英语中则有“fuck”“shit”。

在谈及排泄物时,汉语中为了避免尴尬常将“大便”“小便”用去方便一下来代替,而英语中则说“go to restroom”。

中西方对猥亵性词语的禁忌充分说明了人们心里中的社会理论道德是部分国界的。

2.宗教神灵禁忌。

对宗教神灵的忌讳是中西方之间的共同点。

特别是中国受原始社会的影响,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因此就出现了太阳神、门神、财神等称谓。

每逢佳节还要祭拜神灵,供奉祖先。

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上帝是他们比较忌讳的神灵。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禁止使用对神灵不敬的词语,这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3.疾病死亡禁忌。

疾病和死亡不仅在中国是禁忌的,在西方也是禁忌的,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疾病,常常会选择“身体不舒服”来代替。

在英国当询问某个人身体怎么样时,也会直接问“Are you ill?”而是采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

模糊性地表达可见疾病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忌讳的。

分析其原因是死亡是不能国界的,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畏惧死亡。

因此汉语中常常将“死”用“老了”“归西”“去世”等来代替。

二、汉英禁忌语存在的不同点1.颜色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课文参考译文U1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课文参考译文U1

第一单元语言:汉语与英语Section A 汉语Passage 1 中文的方方面面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由数百种地方语言组成,其中许多语言互不相通。

据估计,10多亿人的第一语言是某种形式的汉语作。

历史2古汉语是经证明最古老的汉语,是所有现代汉语变体的始祖。

从先秦到晋代都使用过古文。

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3000多年前,最早的例子是商代末年甲骨上的占卜铭文。

在随后的周朝,青铜器铭文变得丰富起来。

周朝后半期文学繁荣发展,包括《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著作。

这些作品都是文言文的典范。

3中古汉语是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以韵书《切韵》为标志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以切韵系统的指南“韵表”为标志的晚期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是恢复早期汉语发音的口传的起点。

4北宋灭亡后,在晋朝和元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种通用语(现在称为旧官话)。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使用基于普通话变体的“官话”来管理国家。

在明清时期的多半时间里,这种语言是以南京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但与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完全相同。

到1909年,即将灭亡的清朝将北京话定为“国语”5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推行共同的国语,于1956年正式确定了中国的标准语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发音规范,以北方方言为方言基础,以白话文学语言为语法规范。

在中国,普通话现在被用于教育、媒体和正式场合。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发音7 汉字不能可靠地指明其发音。

因此,对于那些不识汉字的人来说,将汉语音译成拉丁字母是很有用的。

拼音系统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语言学家在早期汉语罗马化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8年由中国政府出版,并多次修订。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2年将拼音作为一项国际标准,随后于1986年被联合国采用。

8声母和韵母构成拼音的基本要素。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可以用一个声母后跟一个韵母拼写,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个韵母,但特殊音节er或后缀-r被视为音节的一部分时除外。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英语作文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英语作文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英语作文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can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i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In Western cult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is often valued, and people tend to be more explicit in their speech. They may not hesitat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or give feedback, even if it may be considered harsh by others. This can sometimes be perceived as rude or confrontational in Chinese culture, wher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maintaining harmony are often more valued.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Western culture, people may use more gestures and maintain more eye contact during conversation, while in Chinese culture, it is common to use less direct eye contact and to be more reserved in body language.Moreover,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individualism is often emphasized in Western culture, while collectivism is more valued in Chinese culture. This ca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In addition, the concept of time also differ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In Western culture, time is often seen as linear and something to be managed efficiently, while in Chinese culture, time is often seen as more fluid and flexible. Thi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in terms of punctuality and deadlines.Overall, thes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tyles, cultural values, and concepts of time can create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It is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to make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cultural norms of others.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4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4
The emperors and officials usually wore red garments and black guan in the imperial court,
The garments were often decorated with such patterns as peony ([ˈpiːəni] 牡丹), camellia ([kəˈmiːliə]山茶花), lily ([lɪli]百合花), plum blossom ([plʌmˈblɒsəm] 梅花), etc.
cuff [kʌf] n.袖口 slit [slɪt] n.狭长的切口;开缝
collar cuff sleeve
hem
slit
P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
girdle
sash
girdle [ˈɡɜːrdl] n.腰带;围绕物
sash [sæʃ] n.腰带;肩带;饰带
The zhaoshan featured a round collar and narrow sleeves without hems (褶边),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Hufu and Hanfu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
Females‘ cloth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ecame more relaxed and revealing (暴露的) in the Tang Dynasty than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with a great variety of patterns.
The Central Plain Area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机制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以下是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作用机制:
1. 影响理解: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理解也会随之不同。

例如,中文注重表述情感,而英文注重逻辑和条理。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2. 影响表达方式: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表达方式。

例如,在中文中,客气语的使用非常普遍,而在英语中则不太注重。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适应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影响交际方式:中文和英语的交际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面对面交流非常重要,而在英语中,书面交流也同样重要。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交际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

4. 影响思维方式: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思维方式。

例如,在中文中,讲故事的方式往往更加感性,而在英语中则更注重逻辑推理。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总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机制,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而在这种跨文化的背景下,语言与文化差异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对交际效果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语言差异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

不同国家和文化使用不同的语言系统,语言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首先,音位和音韵是语言差异的基础。

例如,西班牙语在发音上与中文有很大的不同,一些音位在不同语言中发音方式完全不同。

这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音理解和交流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语法是语言之间差异的体现。

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不同,可能导致在特定语法领域的交际中出现困惑和误解。

比如,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形式丰富,而在汉语中则简单而一致。

因此,在英汉交际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和理解就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此外,词汇的差异也是常见的问题。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一概念可能有不同的词汇表达。

例如,中文的“茶”在英语中对应的是“tea”,而在日语中对应的是“お茶”。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在交际中出现理解偏差或者用词不当的情况。

最后,在语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语用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规范和习惯。

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语用规则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国家,对于感谢的回应一般是“You're welcome”,而在中国则常常用“不客气”回应。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尴尬或者误解。

二、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往往与文化差异紧密相关。

首先,不同文化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往往不同,这导致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比如,有些国家鼓励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有些国家则更注重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理解和沟通的困难。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论文导读: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一、引言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

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

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eektoundertndapeople,wehavetoourelve,afarawecan,inthatpartic ularhi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

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差异比较摘要:英汉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说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

若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必要了解,不能恰当处理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甚至陷入尴尬境地,导致交际终止。

因此,我们应不断扩大英汉文化的知识面,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提高对英汉文化冲突的沟通和处理能力,使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差异比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32021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境旅游、涉外贸易、出国留学、跨国公司求职、参加国际展销会,甚至观看国际电影和电视节目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

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熟知说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选择符合英语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

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2.1 问候语的差异英汉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差甚远。

英语问候语直接明了,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中性的。

英语常用的问候语有:hi/hello!(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how are you?(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说英语国家的人通常以谈论天气、兴趣爱好、旅游度假、电视电影等为话题,进一步进行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在交谈中忌讳谈论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年龄等涉及隐私方面的话题。

而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于事实,中国人打招呼习惯于用“吃饭没?”“去哪呀?”“多大啦?”甚至“每月能挣多少钱?”等,体现对别人的关心。

不熟悉汉语文化的外国朋友会把中国人礼节性的问候误解为干涉个人隐私的无礼行为。

因此,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在与英语国家人们初次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不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呀?”,不问“吃饭没?”。

这样才能避免谈话陷入僵局,实现有效交流。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英美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运用语言注重准确性。

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该含糊。

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里,只有自己有信心,说话做事果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谦和是一种美德,对处事武断的人持批评态度。

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力求谦虚谨慎,运用语言注重含蓄性。

英美人收到礼物时,会马上打开礼物看看,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并对送礼者道谢。

面对别人的赞美,他们总是欣然接受,并大大方方地道声“thank you!”。

在交往中,如果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英美人总是有礼貌地表示反对,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汉语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人会把收到的礼物放一旁,待客人离去后才悄悄打开。

面对赞赏,中国人习惯连连摆手,连声说“哪里,哪里”或是“过奖了,过奖了”。

中国人不喜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当被问到是否要喝点什么或吃些什么东西时,总会客气地推辞“不用了”。

与英语国家人交往时,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忙或者夸奖你,都要有礼貌地说声“thank you!”。

2.3 价值观的差异英美人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不允许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涉。

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他们认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说明自己无能。

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他会自己很努力地站起来,而不希望有人“多管闲事”来扶他。

他们关于“个人私事”的观念,就像国家的“领土权”一样,边界线内的一切都属于本国,别人不得擅自闯入。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集体利益至上,富有爱国精神和为集体献身的精神。

2.4 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英汉语言在其各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词义渊源,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1)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人的尊称。

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很多人也就相应地误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

(2)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在汉语中,龙是一种吉祥物,常用来指才能优异的人,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

由于英语中的dragon (龙)和汉语中的龙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在交流中会带来一些问题。

如“望子成龙”若被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会令英美人闻之色变。

但如果把它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somebody”,就让人很容易理解了。

(3)在英语文化中,old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英语国家的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他们不喜欢被称为“老人”,也不愿意因为年纪大而受到他人的帮助。

而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对人的一种尊敬。

中国人常常主动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如果不了解英语文化,我们也主动帮助英语国家的老人,如: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等等,很容易遭到拒绝,令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2.5 餐饮文化的差异(1)西方人在就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失礼。

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2)英语国家的餐桌礼仪要求人们在就餐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胳膊肘不能放在桌上,而应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不会侵犯邻座的领域,也不会侵犯餐桌上大家公用的地方。

(3)在餐桌上决不能把碗和盘子拿起来,无论什么食品都不能用叉子整个叉起来咬,要切成小块,一切一块地叉起来吃。

无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不弄出声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

(4)不能在餐桌上出现影响他人用餐行为,如打饱嗝、抽烟等。

然而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出人们的豪爽和惬意。

(5)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刀叉碰响了器皿,而任其发出声响不去终止,便会带来不幸。

所以如果和西方人一起就餐时,要尽量避免刀叉与器皿碰撞发出声音。

万一碰了杯子发出声音时,也要赶紧用手捂住,使它停止作响。

(6)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就餐的时候,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也不主张为别人夹菜。

在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劝酒划拳、不醉不归,频频给他人夹菜更是体现交情的深厚。

(7)西方人喜欢看到客人把盘内的食物吃得精光,这表明他准备的菜肴可口好吃,如果没有吃饱,可以夸赞菜肴的美味并多要一些吃的。

中国人用餐完毕后习惯把盘里的食物留下一些,如果吃得精光会让人误解为自己还没吃饱。

2.6 肢体语言的差异肢体语言常因所属的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

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若不了解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不同解释,往往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反感,造成交际的不愉快终止。

如:(1)中国人轻抚婴儿或轻拍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父母会抱怨这种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尊重小孩。

(2)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眼神之间的交流时间长而且次数频繁,以此表示听话者的专注及对说话者的尊重。

他们认为缺乏眼神交流就(eye contact)是缺乏诚意,瞧不起对方,或是逃避责任,令人反感。

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被长时间的注视。

(3)以手势指示时,英语国家的人极为讲究掌心的朝向(orientation of palms),他们认为,掌心向上是一种无威胁性的手势,表示礼貌和诚恳。

掌心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势,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

中国人在清点人数时习惯手心向下握拳并伸出食指,这种手势最容易激怒西方人。

(4)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部和腹部高挺,大摇大摆。

他们在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不论事情如何紧急,都避免跑步,认为这是不雅的。

3 结语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化,才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1]黄青龙,叶荭. 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王德华. 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林纪诚. 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李常磊. 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6]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