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2014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细则的建议主要内容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细则的建议主要内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试行)》(国卫办医发[2014]21号)。
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为依据,系统完善新生儿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是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减少和消除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促进我国新生儿专业医疗质量及安全的可持续改进,实现儿童发展的最终目标。
为了有利于全国涉及新生儿出生和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该制度的各项原则,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形成了本建议,以供参考。
1 新生儿复苏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复苏出生时活力低或无活力的新生儿,避免或减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分娩机构需建立产、儿科合作制度。
(1)所有孕妇分娩时,应有至少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2)高危孕妇分娩时,原则上应有新生儿专业医师在场,参加新生儿监护与管理,随时准备负责产时新生儿复苏与救治,并做好新生儿出生后转运的充分准备。
急诊分娩应在决定实施分娩的第一时间通知新生儿专业医师及时到场。
(3)复苏操作需遵循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
(4)早产儿如需要预防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需遵循相关技术要求进行。
(5)对多胎或其他存在产妇或胎儿重大危险因素的情况,需相应增加人员和设施的准备,以保证安全。
(6)对产前预估高危新生儿需要产时救治或高级生命支持、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等需遵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分级管理原则,在产前将孕妇转入具有新生儿及孕产妇重症救治能力的相应等级医院。
2 产科中新生儿的诊查产科中新生儿均应接受由新生儿专业医师执行的健康评估和出生后健康指导,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决定转科或转院至新生儿病房诊治。
产科不应留治患病新生儿。
(1)产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不短于3个月的新生儿病房专业训练。
每次查房均应查询新生儿状况。
(2)月分娩量在200人次以上的产科需设置适量新生儿专业医师岗位,负责新生儿管理。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一、前言新生儿是人类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制定了本《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旨在全面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水平,在日常护理中防范各类风险,规范操作流程,避免错误发生,保障新生儿的生命与健康。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确保新生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2. 任务:(1)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新生儿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3)加强对新生儿护理环境的安全检查和管理,营造安全的护理环境;(4)加强家属教育,提高其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5)对新生儿护理中的高危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内容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1)制定并落实新生儿护理规范化操作制度,确保护理过程规范;(2)建立并完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避免不合格品的使用;(3)建立并完善新生儿护理记录管理制度,确保记录的真实、准确;(4)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处理制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开展安全培训和学习:(1)定期组织新生儿护理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新生儿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2)每年定期开展新生儿护理安全知识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3)建立健全新生儿护理安全培训档案,对每位员工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3.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1)定期检查和消除新生儿护理环境的安全隐患,保持环境的整洁、干净;(2)规范使用新生儿护理设备和器材,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3)加强对新生儿护理环境的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4)加强制度宣传和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环境安全的重视和意识。
4. 加强家属教育:(1)开展新生儿护理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家属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2)为家属提供新生儿护理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其护理技能;(3)积极倡导家属参与护理,提高照护质量和安全性。
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新生儿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生儿护理安全是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新生儿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准确。
2. 加强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降低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3. 优化新生儿护理流程,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4.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提高家属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三、具体措施1.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1)开展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2)定期组织护理技能考核,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准确。
(3)加强护理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 完善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护理操作规范。
(2)制定新生儿护理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严格执行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防止新生儿错抱、错治。
3. 加强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1)落实新生儿保暖措施,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2)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3)加强新生儿用药安全管理,预防高危药物外渗。
(4)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管理,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5)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4. 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1)严格执行新生儿安全巡视制度,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2)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3)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5.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1)定期召开新生儿护理工作座谈会,了解家属需求,收集意见。
(2)加强对家属的护理知识宣教,提高家属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支持。
(3)建立家属微信群,及时解答家属疑问,传递新生儿护理信息。
四、工作要求1. 各级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2. 定期对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3. 加强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护理安全工作的认识。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给患儿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根据医院《XX市儿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
1、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联络员:2、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质控方式(1)质控表单,指标统计,质控汇总,整改分析(2)科主任、质控员分级质控3、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科室明确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组织培训,做到人人知晓。
4、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年初制定年工作计划。
5、科室质控成员每周对质控内容分别进行检查,完成规定检查例数,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并向责任人反馈整改,责任人签字确认整改;6、科主任每周对质控小组成员检查内容的30%以上再进行检查,了解整改执行情况,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7、每月在组长带领下个人进行全面质控活动一次,对科室质控成效进行汇总,统计科室质量目标,对质控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整改。
8、每季度科室医疗质量及平安管理小组进行季度总结,分析,反馈,整改,实时发现缺陷,纠正错误,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良。
9、每半年进行比较分析,表现持续改良,完善PDCA循环。
10、对于质控过程当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联合情况召开科务会进行讨论、再培训;对于质控过程当中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攻讦教育。
11、每年进行年终活动总结,查缺补漏。
12、以上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定经科室科务会讨论,并上报医务科。
附一: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职责附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分工附三:科室质控小组活动流程附四:科室质控工程及方针附一:新生儿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对本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⒈1科室有科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⒈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⒈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⒈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⒈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⒈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⒉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⒉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⒉3使用开放式红处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放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⒉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⒉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⒉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⒉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⒉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⒉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热水温度:<50℃。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3.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紧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SO2)50~80mmHg,或TcSO290%~95%。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一、前言新生儿病区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专科病区,承担着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任务。
为确保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本制度及实施细则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医院规章制度,旨在为新生儿病区提供一个规范、高效、安全的医疗环境。
二、医疗质量管理1. 医疗质量管理组织(1)成立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及护士代表为成员。
(2)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组织实施医疗质量改进措施,定期对病区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和反馈。
2. 医疗质量管理内容(1)病案质量管理①新生儿病区应建立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确保病案归档及时、完整、规范。
②病案首页应填写完整、准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诊断、出院诊断、诊疗经过、检查结果、治疗措施等。
③病案质量检查每月至少一次,对病案书写质量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诊疗质量管理①新生儿病区应制定完善的诊疗规范和流程,确保诊疗活动有序、高效。
②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流程进行治疗,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③对疑难病例,应组织科内讨论,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
④对危重新生儿,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治。
(3)护理质量管理①新生儿病区应制定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规范。
②护士应具备相应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③加强新生儿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医院感染。
3. 医疗质量改进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诊疗能力。
(3)加强病案质量管理,提高病案质量。
(4)加强医疗安全意识,预防医疗事故。
三、医疗安全管理1. 医疗安全组织(1)成立新生儿病区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及护士代表为成员。
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五篇范文)

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五篇范文)第一篇: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专科护理领域患者十大安全质量目标目录一、急诊护理专科二、危重症护理及ICU三、心血管护理及CCU四、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五、新生儿专科学组六、手术室护理专科七、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八、医院感染管理组九、骨科护理专科十、肿瘤护理专科十一、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十二、糖尿病护理专科十三、老年护理专科十四、中风护理专科十五、造口伤口护理专科十六、消供护理专科十七、教育专科十八、外科护理学组十九、精神专科工作坊二十、社区学组二十一、呼吸护理学组一、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型事件现场医疗保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护士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急诊护理工作3年以上并取得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达到N2级以上,同时取得所在地区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资格证书。
3.院前急救护士要求经过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救援、常用急救技术等相关培训并考试合格。
4.救护车、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人员要时刻准备,随时待命,保障急救物资100%完好备用,能够迅速移动和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5.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其它院前急救单元、自身团队队员间、其它必要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6.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7.遵守当地政府和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关于院前急救的相关规定。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有专门分诊区域和分诊所需的必要物品。
2.分诊护士要求工作5年以上(其中急诊工作1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分诊岗位培训,核心能力达到N2级及以上。
3.建立分诊标准和分诊工作指引,有分诊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分诊运作流程,且保障落实。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目标一:确保新生儿的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准确可靠1.建立完善的生命体征监测记录系统,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制定规范的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流程,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化。
3.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目标二:预防并控制新生儿的感染风险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感染防控制度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消毒以及隔离措施等。
2.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增强其对感染防控的重视和责任心。
3.加强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管理,定期维护和检测。
目标三:确保新生儿用药的安全性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用药管理制度,明确用药审查和核查的流程和要求。
2.加强对医生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3.强化药物配送和存储的管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标四:预防和应对新生儿突发事件1.制定应急预案和流程,明确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责任人。
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标五:加强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1.建立全面的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系统,包括喂养、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指导。
2.为新生儿家庭提供定期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护理意识和技能。
3.制定家庭护理指导手册和宣传资料,让家庭护理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
目标六:加强新生儿医疗机构管理和评估1.建立新生儿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2.开展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或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围绕着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监测、感染控制、药物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家庭护理指导等方面展开,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培训和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害,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第一篇: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1.正确执行医嘱,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家长及监护人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的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损伤及高温烫伤的发生。
3.提高新生儿安全用氧意识,防止氧中毒,正确使用复苏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5.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6.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7.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确保医疗安全。
8.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与交接。
9.加强新生儿鼻饲及喂养安全防止胃管滑脱、呛奶、误吸致窒息。
10.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儿科十大安全目标儿科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三:提高患儿用药安全。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预防静脉输注高浓度等药物外渗。
目标六:防范或者减少患儿坠床的发生。
目标七:加强患儿家长教育,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目标八: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完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着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
开展请患儿或患儿家长说出患儿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患儿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儿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质量安全管理方案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质量安全管理方案概述•本方案旨在提高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婴儿得到优质的保健服务。
目标•提高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降低婴儿出现不良事件的风险。
方案内容1.人员管理–招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
–提供定期培训,确保员工更新知识和技能。
–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2.设备和设施–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确保准确和安全的诊断与治疗。
–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以满足婴儿的需求。
3.流程和制度–设立完善的新生儿保健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规范。
–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婴儿免受交叉感染。
–制定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处理不良事件并采取预防措施。
4.宣传和教育–开展婴儿护理和喂养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
–提供婴儿护理培训课程,帮助家长学习正确的护理技巧。
–在社区和儿科医院开展健康讲座,提高社会公众对新生儿保健的重视程度。
实施和监测•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定期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立监测机制,统计和分析婴儿的健康状况和满意度。
结论•通过执行此方案,我们将提高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为婴儿提供专业和综合的保健服务。
改进与优化•不断跟进医疗技术的更新,更新医疗设备,提升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定期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并及时进行沟通和回应。
•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合作与交流,优化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险。
•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婴儿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风险防范意识。
资金保障•提供足够的预算,确保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的运营和改进。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新生儿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为了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安全,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
2. 优化新生儿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
3.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升护理队伍素质。
4. 建立健全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
三、具体措施1. 完善新生儿护理制度(1)制定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明确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2)建立健全新生儿护理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加强对新生儿护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
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定期开展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2)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国内外新生儿护理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护理视野。
(3)开展护理技能竞赛,激发护理人员学习热情,提升护理水平。
3. 优化新生儿护理流程(1)合理配置新生儿护理资源,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2)优化新生儿护理流程,减少护理环节中的等待时间。
(3)加强新生儿护理与医疗、药剂、检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护理效率。
4.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杜绝护理差错。
(2)加强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确保病房环境整洁、舒适。
(3)定期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4)加强对新生儿护理风险的评估和预防,降低护理风险。
5. 建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1)制定新生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
(2)设立护理质量奖惩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积极性。
(3)将护理质量评价结果与护理人员绩效挂钩,提高护理质量。
四、实施与监督1. 成立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工作计划的实施与监督。
2. 定期召开新生儿护理安全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总结通过实施本工作计划,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安全,为家庭和社会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2013-2014年度新死女/NICU仄安品量目标及步伐之阳早格格创做目标一:普及医务人员对付新死女及女母或者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步伐:1.科室有新死女身份辨别指引.2.新死女进院、出院盖左足足印,并经监护人共意后按左脚拇指印确认.3.复印女母或者监护人身份说明,出院时凭灵验身份说明操持新死女出院.4.新死女真止单脚佩戴腕戴造造度,进院或者正在脚腕戴脱降时应单人核查于后补戴,每班确认.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者住院号、床号、进院时间.6.新死女出院降真备案造度.目标二:庄重真止正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灵验相通的步调,搞到精确真止医嘱步伐:1.正在常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的灵验相通,搞到精确真止医嘱,没有使用心头或者电话报告的医嘱2.惟有正在对付危沉症患者慢迫抢救慢的特殊情况下,对付医师下达的心头临时医嘱,护士应背医死沉述,正在真止时真施单沉查看3.接获心头或者电话报告的患者“危慢值”或者其余要害的考验截止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备的记录考验截止战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举止复述确认无误后圆可提供医师使用目标三:普及新死女用药仄安步伐:1.有药物仄安使用照顾护士指引.树坐NICU时常使用药物剂量赶快参照脚册,对付于搀杂稀释历程如氨茶碱、肝素等,树坐摆设过程,以普及新死女用药仄安.2.慢救车上附有NICU慢救时国际时常使用四种慢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死理盐火)1kg/2kg/3kg的使用剂量,缩小慢救时用药过失.3.药物标签浑晰易读,对付于药名相似、包拆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合并存搁并搞佳标记;10%氯化钾、下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搁,有下危标记.4.脚写医嘱中防止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缩小误读的过失.5.单人核查医死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战用法是可精确,保证精确给药.6.正在配药室、护士站、医死办公室等设有估计器;稀释历程真施单盲法核查于.7.给药前单人核查于新死女身份.8.超出一条给药通讲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浑晰的标记,并使用分歧的颜色举止区别,如动脉通讲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局部使用黑色.9.准确记录输进量.目标四:修坐临床真验室“危慢值”报告造度步伐:1、造定出切合本单位的“危慢值”报告造度.2、“危慢值”报告应有稳当道路且考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接洽服务.“危慢值”报告沉面对付象是慢诊科、脚术室、百般沉症监护病房等部分的慢危沉症患者3、“危慢值”名目可根据医院本量情况认定,起码应包罗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黑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本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4、对付属“危慢值”报告的名目真止庄重的品量统造,更加是分解前品量统造步伐,如应有标本支集、储藏、运支、接接、处理的确定,并宽肃降真目标五:修坐与完备新死女保温造度,防止新死女爆收矮体温、烧伤、烫伤步伐:1.修坐与真施新死女保温造度.2.根据新死女的胎龄、体沉、日龄、病情采用符合的保温办法,提供相宜的环境温度,使核心体温恒定正在℃~℃之间.3.使用开搁式黑中线辐射抢救台时精确搁置温度探头(床温:感触里往上,克制东西覆盖;肤温:感触里紧揭皮肤),温箱出进风机心克制东西覆盖,防止过分加热爆收烧伤.4.温箱、抢救台内搁置温干度计,加强巡视,起码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即时处理障碍,并定期检测.5.早产女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者赋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缩小辐射、对付流集热.6.与新死女身体间接交战的东西预先搁置正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缩小传导集热.7.各项支配集结举止,保证正在支配历程中新死女处于温温的环境.8.核心体温矮于℃的新死女久缓洗澡,即时揩搞新死女身体,调换干的衣物、尿片,缩小挥收集热.9.宽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搁热火,后搁热火,火温40~43℃;奶液温度:38~40℃.目标六:普及仄安用氧意识,庄重按照《早产女治疗用氧战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北》,防治氧中毒步伐:1.庄重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示,正在吸进气氛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或者经皮氧鼓战度(TcSO2)<85%者,应赋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保护PaO2 50~80mmHg,或者TcSO2 90%~95%.2.最佳采与有气氛与氧气混同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安排氧浓度应逐步举止,免得动摇过大.3.连绝吸进氧浓度(FiO2)60%者,没有宜超出24小时,80%者,没有宜超出12小时;杂氧没有宜超出4-6小时,免得爆收氧中毒.如患女对付氧浓度需要下,万古间吸氧仍无革新,应主动查找病果,沉新调修理疗规划,给以相映治疗.4.正在氧疗历程中,稀切监测FiO2、PaO2或者TcSO2 .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举止监测,探头搁于新死女鼻子附近,而非氧气合流出讲处.5.对付早产女更加是极矮体沉女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少早产女血管没有老练的特性、早产女用氧的需要性战大概的妨害性.6.通常是通过氧疗,切合眼科筛查尺度的早产女,应正在出死后4~6周或者矫正胎龄32~34周时举止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创造,早期治疗.7.举止早产女氧疗必须具备相映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解仪或者经皮氧鼓战度监测仪等,如没有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目标七:精确使用气囊里罩,防止爆收气漏步伐:1.有新死女气囊里罩给氧的指引、过程.2.准确评估肺气漏爆收的下危害新死女:胎粪吸进概括征、肺部熏染、肺部肿物、肺没有弛、肺收育没有齐、肺透明膜病、缓性肺部徐病的新死女.3.精确采用新死女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4.精确采用里罩的型号.5.采用具备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锁上减压阀以查看气囊稀关性,而后挨开查看减压阀是可仄常.使用前需保证减压阀处于开开状态.6.精确统造气囊给氧的压力:新死女呼吸容积的潮气量为6-8ml/kg.尾次呼吸所需压力为30-40cmH2O,以去为20 cmH2O.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加5cmH2O,有条件者对接测压仪.7.精确统造气囊里罩给氧的频次:40-60次/min.8.气囊里罩博人管造,定期检测.目标八:防止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中渗,最大极限降矮给新死女戴去的妨害及痛苦步伐:1.修坐战完备钙剂等药物中渗的防止战处理指引.2.流利掌握静脉脱刺技能,普及一次脱刺乐成率.屡屡输注应尽管沉新修坐的静脉通讲,并有二名护士确认回血佳后再用药.3.采用符合的血管:尾选PICC导管或者脐静脉导管.尽管采用细曲的血管,躲开枢纽部位战头部.4.屡屡输注前后皆应用死理盐火冲管.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庄重做佳床头接班,搞佳标示.6.输注完药液后采与精确的拔针按压要领,正在针尖将要拔离皮肤瞬间,赶快用棉签沿血管战走背纵止按压脱刺面及其上圆,曲至没有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7.如爆收中渗时即时处理,并记录正在照顾护士记录单上.目标九:保证管饲仄安步伐:1.有管饲仄安管造指引.2.经心留置胃管,缩小经鼻留置胃管引导的通气障碍.3.胃管置进符合的少度,采用符合的丈量要领,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记录胃管的少度.4.妥擅牢固,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5.管饲前确认胃管正在胃内:a查看胃管刻度.6.间断管饲喂养时,采与沉力喂饲.7.持绝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讲上树坐明隐标记.8.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防止反复使用.9.胃管每3天调换一次.目标十:加强新死女喂养仄安,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步伐:1.修坐战完备新死女喂养指引.2.准时按量喂奶,采用符合奶嘴.出死后遵医嘱先试喂糖火或者温开火,无特殊后渐渐加,量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3.喂奶时及喂奶后与头下左侧卧位,头偏偏一侧,克制里部往上、仄卧位.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进量1 /3,则没有加量或者降至前一次量.5.喂奶时博人瞅护,克制离岗,如离开久停喂奶,克制东西遮挡心鼻.6.喂奶后抱起新死女,沉拍背部,排出吐下的气氛,即时浑理呕吐物及心吐、气讲分泌物,脆持气讲通畅.7.喂奶后加强巡视,起码每15~30分钟瞅察一次.8.有新死女误吸应慢预案,如爆收能按应慢预案举止即时处理.目标十一:普及仄安意识,防止新死女坠床事变的爆收1.修坐与真施新死女坠床/摔倒的防范造度及处理步调.2.新死女小床均设床档,克制无人瞅管.3.用温箱、抢救台,即时关关箱门、档板.4.大概出现不料情况的新死女使用拘束戴.5.支配时将新死女置于仄安环境,博人瞅护.目标十二:主动报告调理仄安(没有良)事变1、修坐主动修议医护人员主动报告调理仄安(没有良)事变的造度(非处奖性)与步伐2、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介进卫死部医政司主办《调理仄安(没有良)事变报告系统》网上报告活动3、举止“医院仄安文化”修造活动4、将仄安疑息与医院本量情况相分离,从医院管造体系、运止体造与规定造度上举止有针对付性的持绝矫正.目标十三、鼓励患者介进调理仄安步伐:1、针对付患者的徐病诊疗疑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壮知识的培养,协帮患圆对付诊疗规划的明黑与采用2、主动邀请患者介进调理仄安管造,更加是患者正在担当脚术(或者有创性支配)前战药物治疗时3、培养患者正在便诊时应提供真正在病情战真正在疑息,并告知其对付诊疗服务品量与仄安的要害性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分、投诉的办法及道路.。
儿科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儿科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一、前言儿科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儿科护理工作的核心。
为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本计划旨在指导儿科护理团队在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保障患儿及家长满意度。
二、工作目标1.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儿及家长满意度。
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降低护理差错及并发症发生率。
3.提升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与安全的认识。
4.建立健全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措施1.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执行(1)严格执行护理查房制度,确保每日查房质量。
(2)落实护理交接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准确无误。
(3)执行医嘱制度,确保医嘱正确、及时、完整地执行。
(4)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确保病历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
2.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1)开展护理质量督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各科室每周进行护理质量自查,运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改进。
(3)针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整改,并追踪改进效果。
(4)加强对护理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监管。
3.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养(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及应急处理能力。
(2)开展护理业务学习,促进护理人员知识更新。
(3)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4.加强护理安全监控(1)对新上岗护士、实习护士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2)对危重、新生儿、手术后等特殊患儿加强监护,确保安全。
(3)加强节假日、双休日及夜间护理安全监控,确保患儿安全。
(4)建立健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5.优化护理环境与资源配置(1)改善儿科病房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氛围。
2014年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制度

2014年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制度新生儿科工作制度一一护理一、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制度医嘱经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每日必总查对医嘱一次。
转抄医嘱后必须写明日期、时间及签名,并由另外一人核对。
转抄医嘱者与核对者均需签名。
临时执行的医嘱,需经第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需大声复述一遍,然后执行,抢救完毕,医生要补开医嘱并签名。
安剖留予抢救后再次核对。
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和转抄。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剖、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
过期药品、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严格执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卫医药【2005] 438号文件)。
护士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安剖及时交回药房;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同时,护理部要根据药物说明书,规范及健全皮试药物操作指引及药物配伍禁忌表。
5.发药、注射时,如有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安剖,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7.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
(三)输血查对制度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核对(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 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 C〜37.4 C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v 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 C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 C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 .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 C〜28 C,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 C〜41C ;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v 50 C (建议慎用);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 ,或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 .严格掌握氧疗指征。
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 PaO2) <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 TcSO2 ) <85% 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 ,或TcS02 90 %〜95%。
2 .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 )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 者,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
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 周或矫正胎龄32〜34 周时进行眼科ROP 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 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稀释过程复杂的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药物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 .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NICU 急救时采用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 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示;10 %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示。
4 .手写医嘱时避免使用u/iu/qd/qod 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示,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 .准确记录输入量。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1 .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 .选择合适的血管。
首选PICC 导管或脐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 .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 ~ 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 .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 ,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 30 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具。
5 .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 .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 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 台温,仪器设备的状态、有否正常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
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
正确设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采血、留置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拭消毒两次,每次至少15 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防止压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
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
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
3.进入新生儿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4.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 清洁操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品后。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 )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cm 2 ;(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W 5cfu/cm 2。
6.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落实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