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1.熟悉家兔耳动,耳缘静脉,颈总静脉,心脏采血方法;2.观察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3.观察并比拟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4.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根本步骤.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中的第X因子所依赖的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第X凝血因子一旦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本次实验通过屡次操作,探究不同因素,不同物质对于凝血过程的作用.三、实验结果1.实验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在1, 2号烧杯中参加颈总动脉血,用竹签搅拌2号烧杯约30s,用生理盐水洗去竹签上的血液,在竹签上可看到白色纤维蛋白细丝.放置60min,可观察到1号烧杯血液凝固呈深红色,二号烧杯血液未凝固,呈鲜红色.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取2ml耳中央动脉血;4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吸取上精液备用;1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此时仅红细胞白细胞下沉,血小板仍然悬浮,吸取上精液备用贫血小板血浆中参加兔脑悬液是为了增加组织因子,贫血小板是经离心后去除大局部血小板可阻断内源性凝血过程,参加的脑悬液内含有大量组织因子.可以准确反映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如下表参加试剂于1, 2, 3号试管,观察三个试管的血浆凝固时间,实验结果如下实验条件和凝血时间如下: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凝血时间搞花 ・2分钟 润滑油20-30分钟37匕水浴_ _ _ _.1-2分钟 冰水浴10分钟加雄草戴钾OJmi不凝 加0018%阿司匹林口一 1ml 不凝 参加水蛭素0.1ml 不凝 加肝或不凝四、结果分析1 .实验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竹签搅拌后血液不会凝固的原因是由于缺少纤维蛋白,即纤维蛋白原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聚合形成纤维蛋白细丝,被吸附在了竹签上,2号烧杯的血液中缺少纤维蛋白,所以不会凝固 2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 .从试管2可以看出,在缺乏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情况下,无法发生凝血2 .从试管1, 2可以看出,丰富的血小板促进了血液的凝固,即血小板的数量越多,凝血的 速度越快3 .从试管1, 2, 3可以看出,当3中参加兔脑悬液后,启动了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使血 液发生了凝固,但由于血浆中的血小板浓度低,所以速度不如1号试管来的快4 .加速和减慢血液凝固的观察棉花: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粗糙外表,使血小板容易附着,凝集,然后解体释放凝血因子,此外棉花带有的负电荷也能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润滑油:与棉花相反,润滑油光滑,无法提供附着部位,从而不易让血小板发挥作用,且润滑油作为绝缘体,阻断了血液与带负电试管的接触,也抑制了凝血过程37c 水浴,冰水浴(温度):只有当温度适宜时,酶的活性才能最高,在冰水浴时,低温导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凝血速度减慢草酸钾:草酸钾可以与钙离子发生反响,而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没有钙离子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血液中的环氧化酶(COX 佚活,无法生成血小板的致聚剂血栓烷素(TXA2),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凝血过程.水蛭素:水蛭素会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无法形成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所以无法 发生凝血. 肝素:肝素可以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抑制凝血过程试管1试管2试管3富血小板血浆(ml)0.2贫血小板皿浆51)0 20,2生理盐水(ml)0.20. 2兔脑悬液<ml)0. 20 ISmol/LCaCb (ml)0.2.0.2血浆凝固时间快未凝血慢3.加速和减慢血液凝固的观察五、结论1.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阶段2.内源性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纤维蛋白,取出后血液不再凝固3.血小板可以促进血液凝固4.血液凝固的速度还受到多种理化性质的影响,其中棉花,适宜温度可促进凝血过程,管壁上的润滑油,添加草酸钾,阿司匹林,水蛭素,肝素,低温等那么会抑制凝血过程.六、思考题1.血液凝固主要有包括哪几个阶段?血液凝固包括三个阶段,按顺序分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2.根据本实验观察工程的结果比拟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位于血管中数量少,田因子在血管外,其余在血管内X因子的激活需要即因子复合物需要田因子复合物凝血时间慢,数分钟快,约几十秒凝血过程复杂简单。

影响凝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凝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凝血的因素有哪些凝血实验主要用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测定以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测定。

主要用于出血、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它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指导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各医院已广泛开展,其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测试,总结了影响凝血检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报道如下。

1 标本的采集1.1 标本采集前要叮嘱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剧烈运动会引起血浆成分的变化,使血小板增多、血凝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增强。

1.2 标本的采集量要准确,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能太长,压力大束缚时间过长都要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

1.4 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即使必须采血,也不要在同侧肢体上采血,而应在对侧肢体上采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比较真实的分析结果。

1.5 采血时应一针见血,切忌反复穿刺,避免溶血,因血小板受刺激而发生聚集,将组织液抽到注射器中或将气泡混入,使结果偏低1.6血液离心必须按照离心标准3000转/分,离心(10-15)分钟进行。

2 标本的存储和运输2.1 在标本采集后,必须马上颠倒混匀(5-10)次,要求动作轻柔,避免产生血凝块,最好尽快分离血浆。

在2小时内完成试验,否则会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如不能及时测试的标本,应置4℃的冰箱中保存,最好不超过4小时,如在4小时内仍不能测试的标本,血浆样品应放在-20℃以下冰冻最好不超过2周,-70℃以下最好不超过6个月,冰冻后的血浆应放在37℃水中轻轻摇动,使其快速融化。

2.2 血标本的存储,要注意有效期,存储时间不能过长,因凝血因子的活性会降低。

2.3 运输时最好在室温下运输,因低温会减缓凝血因子失活速度,但低温可活化FⅦ、FⅪ。

因此,从标本的采集到测试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所谓的凝血检验,是检查人们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包括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各纤维蛋白原与各种凝血因子等。

但该反应特殊性和一般酶类检测不同,某个因素激活起动因子,就会引起相关连锁反应,致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做凝血检验时要掌握影响其的六大因素,以提升检验准确性。

一、标本的采集(1)叮嘱患者做凝血检验前保持平静、空腹,勿出现神经紧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不良现象,若做凝血检验的患者刚刚剧烈运动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则需稍作休息,过一度时间再采集血液样本,以免增加血小板数量、纤溶活性、凝血活性。

(2)为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时,止血带勿扎太长时间或者太紧,因为捆扎时间过久会使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因子Ⅷ活化与释放。

而捆扎太紧,会让血液注入过于用力,易造成血细胞破碎,进而激活凝血系统。

(3)根据分析测试方式选择装有合适添加剂的真空血液收集管。

于此同时,要保持首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而增加患者不适感,甚至还会引起严重溶血问题。

且保持血液样本干净,勿混入组织液,以免其影响凝血检查结果。

二、选择合适的凝血试剂根据凝血试剂的规格与标准,分析各凝血试剂的有效性、使用性,使用比较广泛的凝血试剂是0.109mol/L浓度柠檬酸钠,其对因子Ⅷ、因子Ⅴ的活化可起到有效的阻止。

凝血试剂与血液需根据1:9比例进行抗凝,待红细胞比容在25%以下或者55%以上时,需根据相关公式(例如:抗凝量(ml)=0.00185×劝学里(ml)×[100-红细胞比容(%)])计算抗凝剂使用量,且注意不宜使用不在保质期内的枸橼酸盐溶液,以免引起APTT、PT试验结果降低。

对于不能马上使用的试剂,需将其放入冰箱内妥善冷藏保存,以延长试剂存储时间。

三、血液样本的储存与运输(1)根据检验项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真空采血管,例如做血常规检验用紫色头的采血管、测定凝血时间用浅蓝色盖子的采血管,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内径的采血针,例如采血困难者、婴幼儿、同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需选择蝶翼采血双向针,以提升采样成功率。

血凝试验检验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

血凝试验检验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

• 临床研究 •133本次实验研究中,在对糖尿病患者诊断中,采用生化检验,分别对糖尿病患者及无糖尿病症状人群进行检查,可知观察组空腹血糖(10.78±0.24)、餐后2 h 血糖(12.87±0.24)、TC (3.48±0.12)、TG (10.86±0.26)、葡萄糖耐量(10.86±0.36)各项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5.44±0.24)、餐后2 h 血糖(6.43±0.34)、TC (1.25±0.15)、TG (5.35±0.27)、葡萄糖耐量(15.37±0.42)水平,两组患者数据存在差异较大(P <0.05)。

因此,诊断糖尿病疾病中,采用生化检验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饮水多、排尿多、机体消瘦,糖尿病为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如果糖尿病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治疗,患者极易发生酮酸中毒。

所以,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生化检验。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过程中,主要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TC 、TG 、葡萄糖耐量。

检测空腹血糖,主要是为了判断检验人员是否存在低血糖或是高血糖症状。

高血糖为患者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7 mmol/L 。

如果患者具有高血糖症状,患者机体内部中存在的水分会下降严重,造成了患者血渗透压上升。

如果患者体内血糖没有达到2.8 mmol/L ,便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此刻,患者身体十分虚弱,意识会变得模糊,严重将会发生休克[5]。

综上所述,临床在诊断糖尿病患者中,采用生化检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具有较高的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保证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治疗,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张莎莎,李向平,李勇军.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1):67-68.[2] 李克锋.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7):5358.[3] 覃慧群.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5,11(06):44-45.[4] 侯志慧.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18):83-84.[5] 蔡丽君.分析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616.表1 两组人员生化检验指标(x -±s )组别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TC TG 葡萄糖耐量观察组10.78±0.2412.87±0.24 3.48±0.1210.86±0.2610.86±0.36对照组 5.44±0.24 6.43±0.34 1.25±0.15 5.35±0.2715.37±0.42t 13.64014.64316.23115.05313.953P0.0010.0010.0010.0010.001血凝试验主要指的是血浆凝血酶原的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时间测定,反映出的是患者是否患有血性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检验项目,是临床治疗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检验项目,主要是作用在出血性病症诊断、手术前的检查、抗凝治疗监测过程当中[1]。

分析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改善对策

分析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改善对策

0 引言
血凝试验检测属于临床检验科较为常见的检验手段之 一,能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因此, 提高血凝试验检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施血凝试验 检测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血凝试验检测质量 受 到 影 响,检 测 结 果 出 现 较 大 偏 差,不 利 于 患 者 疾 病 的 诊 断 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1]。为了分析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 响因素及质量的改善对策,我院检验科针对实施血凝试验检 测的患者 156 例进行了临床观察。
主要包括人为操作、环境影响、试验材料及患者自身因素等。
3 讨论
在对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究过程中发 现,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1)人为操作:在对患 者血液采集之前未告知患者采集血液当天应保证空腹状态, 多数患者采集血液当天吃过的东西,使得血液内的乳糜微粒 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加上采血过程中未能选择合适 的 采 血 部 位、止 血 带 绑 扎 的 过 松 或 过 紧、穿 刺 技 术 不 到 位 等 导致血液质量受到影响,或血液采集量不符合试验检测的需 求 [2]。(2)环境影响:在采集血液完成后未能对采集的血液 在 固 定 时 间 内 实 施 离 心 处 理,血 液 放 置 的 时 间 过 长,导 致 血 液质量受到影响,进一步的影响了检测结果的质量。或由于 在实施离心操作过程中未能符合相关要求控制室温,导致检 测结果受到影响 [3]。(3)试验材料:在实施血液标本的检验 及处理之前,未能按照检测流程及要求对仪器设备等的稳定 性 进 行 检 查,未 能 实 施 仪 器 的 预 热 处 理,导 致 检 测 质 量 受 到 影响的现象出现。还可能由于试验检测过程中收集血液的 真空采集管密闭程度不过关,采集血液过程中产生了气泡现 象、未能结合血液标准的实际剂量合理选择适量的抗凝剂用 量及比例等导致检测结果质量受到影响的现象出现 [4]。(4) 患 者 自 身 因 素:由 于 接 受 检 测 的 近 期 或 当 天 服 用 过 阿 司 匹 林、吲哚美辛、肝素及双香豆素等药物的治疗,导致患者血凝 时 间 延 长、凝 血 酶 原 活 性 受 到 抑 制、血 小 板 黏 附 聚 集 受 到 阻 碍等现象,影响了最终的血凝试验检测结果的质量 [5]。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凝血验影响因素分析

凝血验影响因素分析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

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

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

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

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

血凝试验影响因素浅析

血凝试验影响因素浅析

血凝试验影响因素浅析血凝试验临床上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凝血酶时间(TT)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测定,是一组能反应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异常的筛查试验。

这些检查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监测和患者手术前的检查。

血凝试验检验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且容易出现误差,通常情况下,在血凝试验过程中其中的某些因子一旦被某些因素激活,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1]。

这就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因素,尽量避免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本文对影响血凝试验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探讨。

1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与处理1.1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患者要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以免造成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溶成分的激活。

采血前1w内不可服用对血凝试验有影响的药物,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2],如水合氯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血浆浓度达5000U/ml)可使PT、APTT明显延长,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延长[3]。

头孢哌酮分子中甲硫甲唑环的侧链与前凝血酶原相仿;羧酶可错误地与抗生素结合而导致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干扰肝脏中维生素K的代谢,导致低凝血酶血症[4]。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妊娠、香豆素类药物、肝素、天冬酰胺酶、纳洛酮可影响APTT。

1.2采血用具采血建议使用真空管收集标本,或选择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硅化玻璃注射器。

贮血使用塑料试管或硅化玻璃管,不宜使用普通玻璃器,避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

样本采集后,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因为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使pH值升高,引起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1.3标本采集采血前不要拍打采血部位,采血人员技术熟练,“一针见血”,组织损伤后,组织液中的因子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造成结果偏低,应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动物医学血凝实验报告

动物医学血凝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如何通过血凝实验检测动物血液中的抗凝物质。

3. 了解血凝实验在动物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血凝实验是一种检测动物血液中抗凝物质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将含有抗凝物质的动物血液与已知抗凝剂(如肝素)混合,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若血液凝固,则说明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若血液不凝固,则说明血液中抗凝物质含量较低或不存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狗、猫等。

2. 采血针、采血管。

3. 抗凝剂(肝素)。

4. 实验室用试剂:生理盐水、凝血酶原、凝血酶等。

5.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采集实验动物血液:用采血针对实验动物进行采血,采集的血液需加入适量的抗凝剂(肝素)进行抗凝处理。

2. 分离血浆:将采集的血液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浆。

3. 血凝实验:取一份分离出的血浆,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原和凝血酶,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4. 结果判定:若血液凝固,则说明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若血液不凝固,则说明血液中抗凝物质含量较低或不存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狗血浆:凝固。

- 猫血浆:不凝固。

2. 结果分析:- 狗血浆凝固,说明狗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

- 猫血浆不凝固,说明猫血液中抗凝物质含量较低或不存在。

六、实验讨论1. 血凝实验在动物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 通过检测动物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可以了解动物的凝血功能,从而判断动物是否患有某些疾病。

- 在动物疫病预防中,可以通过监测动物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含量,了解动物的免疫状态,为疫苗免疫提供依据。

2. 影响血凝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

- 抗凝剂的选择和浓度。

-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误差。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了血凝实验在动物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

凝血试验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凝血试验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凝血试验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墨江县人民医院云南墨江 654800关键词:凝血试验;血凝仪;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测及手术前病人出血筛查,卫生部早在2000年颁发[2000]412文件,明确规定了停止Duke法测出血时间及玻片法测凝血时间。

随着血凝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检测的科学性,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

凝血测定主要用于凝血酶原(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用于凝血、出血及血栓疾病的诊断。

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本次就影响凝血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作如下分析。

1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1.1 血样的采集采血过程中,操作者应熟练做到穿刺“一针见血”,以防组织损伤,患者止血带不宜扎行过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淤血、防止气泡产生和组织液污染。

采集血样时最好使用含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硅化的真空采血管取样,如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则应按血液与抗凝剂之比为9:1的比例,准确采集血样,轻轻颠倒混匀,防止泡沫产生或过度震荡。

采集血样时,不能直接从患者的输液侧取样,因血液被相对稀释会影响实验结果。

采集血样的顺序对P T的测定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朱忠勇报道:PT血样采集顺序第2管、第3管与第1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则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采血时,止血带束时间过长,某些凝血因子及纤溶因子活化有关[l]。

因此,在采集多管血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取第l管。

曾有报道:采样时如被检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B一内酰胺类药也会导致PT等测定时间延长[2]。

1.2 样本的抗凝抗凝种类很多,正确选用合适的抗凝剂尤为重要。

适用于凝血试验的抗凝剂为0.109mol/L枸橼酸钠,而EDTA、草酸盐、肝素等抗凝剂则不适合于血凝试验。

影响凝血功能测定的因素分析

影响凝血功能测定的因素分析

影响凝血功能测定的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标本采集因素、标本状态及技术因素、药物因素。

方法:选择住院患者及门诊健康体检患者的标本检测血凝功能,对标本不合格者重新抽血复查。

结果:标本不合格与合格标本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标本的采集、离心、标本状态不合格、标本处理不当都对凝血功能测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凝血功能血样采集比例溶血离心凝块凝血功能检查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反应机体凝血机制的筛选试验,血栓前状态检查,同时又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

资料与方法选择无凝血史的普通手术患者52例,血栓患者10例,肝病患者10例,门诊患者20例进行分析。

仪器和试剂:使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德灵试剂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血凝功能标本采集因素:①采集标本时不宜长时间扎压脉带,避免在血管中来回穿刺造成溶血或组织因子混入血液启动的凝血机制。

应在平静放松和空腹状态下采血,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从而使Ⅷ因子活性快速上升影响APTT,抽完标本后避免剧烈振荡,立即送检。

②采血比例:选用真空负压采血管(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0.2ml加入1.8ml静脉血。

抗凝剂与全血比例1∶9)轻轻混匀,如比例不準与正常抽血量的结果有统计误差(P<0.05),见表1。

标本测定中的技术因素及标本状态因素:试剂:测定所用的试剂必须提供国际敏感度指数(ISI),且每批试剂开启时都要修改成对应的ISI指数,如试剂需溶解时必须用新鲜的不被生物化学污染的去离子水复溶试剂,用蒸馏注射用水。

稀释倍数要严格按试剂盒指定倍数稀释。

现用现配,且控制试剂的最佳预热时间30分钟。

离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离心速度应以3000转/分的速度离心10分钟为宜,有些工作人员为加快速度把离心时间缩短为5分钟,这样对凝血功能测定有很大影响,和10分钟离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

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

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

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Ⅶ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Ⅻ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而石蜡油为绝缘体,可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延长凝血时间。

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通过掌握和了解关于血凝检测的影响因素,为确保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方法对血凝检测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严格执行正规操作要求,避免诸多不利因素的产生,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

结论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试剂的使用、操作过程以及药物等其他因素均会对血凝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检验人员应掌握好熟练的操作技术,为临床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

标签:血凝检测;抗凝剂;影响因素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

血凝检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样本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使用、复溶、预温及储存;药物使用、监控、参考范围的确定;检验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否正规操作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检测结果误差。

检验报告正确填写或输入检验报告的复核,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对各种影响检测结果作以下分析。

1标本采集与处理1.1采血技术1.1.1患者处于平静、空腹状态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避免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激活;止血带不应拉得太紧,最好不要超过5min,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

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Ⅷ,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

采血液与抗凝剂混匀,不宜用力振摇,避免用力振荡破坏凝血蛋白;宜采用真空采血管,可颠倒混匀。

采血时有多管,宜采用第2管。

采血时不能有气泡,气泡会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Ⅷ变性。

1.1.2试管要求一次性注射器,硅化玻璃管,要求2mL血量规格。

1.1.3抗凝剂选用常用的抗凝剂是枸橼酸钠。

因为因子Ⅴ和因子Ⅷ在枸橼酸钠中稳定。

不宜使用EDTA-2Na、肝素、草酸盐抗凝。

肝素影响还适用于接受肝素治疗的病人的监测。

而草酸盐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血凝仪的光电终点。

EDTA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且对因子Ⅴ保护性差。

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为1∶9,不严格控制比例会改变血浆的钙离子浓度而影响结果(要求血量与采血管标本的体积差要≤10%)。

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坠堕堂 量
1 8 第7 生_ 月 卷第 1 6期 L bMe l , uut 00V 1 , o1 a dCi A gs 2 1, o 7N .6 n .
血 凝 试 验 检 验 结 果 的 影 响 因素 分 析
彭春 花 , 秀华 , 王 陈元 媛 ( 湖北省 荆 门市石 化 医院检验 科 48 0 ) 4 0 0

— —
表 2 2 4例 健康 人与 9 O例 肝 病 患 者血 凝 指 标 检 测 结 果 比较
【 要 】 目的 了 解 影 响 血 凝 试 验 检 验 结 果 的 因 素 , 证 检 验 结 果 的 准 确 性 , 导 临 床 诊 断 。 方 法 选 取 摘 保 指 20 0 8年 8月 2 日至 2 0 3 0 9年 8月 2 2日就 诊 的 f诊 和住 院 患 者进 行 跟 踪 观 察 , 验 其 相 关 指 标 。 结 果 影 响血 凝 试 l 检
表 1 本院 20 0 7年 8月 2 3日至 2 0 0 8年 8月 2 2日各 科 室 血 凝检 测 结 果统 计 [ ( ) n ]

13 ・ 74
检 验 医 学 与临 床 2 1 0 0年 8月 第 7卷 第 1 6期
6 L b Me l , g s 2 1 , o. . a d C i Au u t 0 0 V 1 7 No 1 n
分 析 血 凝 试 验 检 验 结 果 要 结 合 患者 病 情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1 R4 6 1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0 1 - 7 30 17 -4 52 1 )613 —3
血 浆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T) 测 定 和 活 化 部分 凝 血 活 酶 时 间 P 的 ( T 的测 定 作 为 反 映 机 体 凝 血 机 制 的 筛 选 试 验 , AP T) 已成 为 l 临 床 常规 检 验 项 目。 同 时 , 又 作 为 凝 血 功 能 异 常 的 筛 查 试 验 , 其

对常规凝血四项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常规凝血四项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常规凝血四项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常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活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是血栓与止血的常用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术前准备,抗凝药物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的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所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1][2]。

因此,对于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掌握和了解影响凝血试验相关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

1.标本的采集1.1患者应空腹。

进餐后,血中的乳糜微粒等将对血凝试验结果造成干扰。

1.2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

因为情绪紧张,剧烈运动会激活或干扰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等成分。

1.3血样采集用的试管必须是塑料或硅化过的玻璃试管或真空带盖采血管以免激活凝血,如不加盖,可使血液中二氧化碳(CO2)丢失,PH增高,从而凝血时间延长。

1.4采血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

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源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

溶血可引起FⅦ激活,使PT缩短。

1.5抽血不顺利,血液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血浆中可见微小凝血块,也可产生误差。

1.6采血速度要适当,若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VII变性。

因此,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

1.7止血带使用时间要短,过长可使局部血液浓缩,内皮细胞释放t-PA。

引起纤溶活动增强。

1.8如一次采集多管样本,则用于凝血四顶的样本的采集位应为第二管或第三管较好。

1.9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防止溶血和产生气泡。

2.标本的储存和运送2.1要及早分离血浆,最好在2h内分离测定,对于当前不能做的标本,可将血浆分离分装在带塞子的塑料管内,冷冻在-20℃的冰箱内,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逐渐融化,这样会有纤维蛋白遇冷沉淀蛋白析出,应放置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溶化。

2.2标本需要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TT结果缩短。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关键词] 凝血检测分析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检测项目,在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治疗的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凝血因子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对提高凝血试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现将我科2006~2007年经复查确定的54例检测错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l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所有标本均来自于本院住院病人,由护士采集,本科人员收集。

1.2仪器BeckmanACLl00全自动血凝仪。

1.3试剂Beckman原装试剂。

1.4 比色杯原厂比色杯。

1.5 质控血浆达德CI—Trol凝血控制,1级(Dade CI-TrolcoagulationControl,Level 1)。

1.6 试管扬州市华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2ml血凝管连盖。

1.7 方法对第一次检测结果显著异常者,而临床上病人没有相关病史或明显出血征象者,由同一检验人员重复检查3次,三次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者,要求临床重新采集病人标本复查,此法排除由于仪器和人为原因导致的偶然误差。

2 结果标本因素导致的检测错误34例;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当12例,因试剂放置时间过长8例。

3 讨论3。

1 标本国素标本因素是导致凝血检查错误的主要原因。

标本因素包括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和处理等。

采血时患者应在平静、放松和空腹状态下,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

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短粗针头,使用止血带不应扎的太紧,时间不宜过长,应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

注入试管后立即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采集的标本应立即送检;运送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的照射、剧烈震动;标本放置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测定时间不应超过2 h。

如无法在2 h内完成,应放于4t冰箱中保存[1,2];我院临床上—般6:30—7:OO时由临床科护士采血,约7:30分由本科人员负责收集。

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

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

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摘要:血凝试验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旨在提高血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改进策略包括标本采集的培训、规范操作程序、质量控制和标本处理条件的优化。

这些改进策略有望为临床实验室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凝血障碍。

关键词:血凝试验;因素分析;改进策略引言血凝试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关注血液标本处理因素,这是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正确的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可能导致偏差,从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为此,我们将分析血液标本处理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改进策略,以提高血凝试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1.血凝试验的检验方法血凝试验是一项关键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旨在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

这个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血液的凝固性能,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各种血液凝血障碍,如出血病、血栓病和血液稀释等。

血液的凝固功能对于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确保了在出血时能够迅速止血,同时也防止了不必要的凝血事件。

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是观察血液在外部刺激下形成凝块的时间。

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是从患者的静脉中抽取。

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的采血针和试管,以防止任何外部污染影响检验结果。

目前,血凝试验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凝试验的检验方法。

一种常用的血凝试验是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检查。

在这个试验中,首先向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剂,通常是磷脂质和激酶。

这个活化剂会模拟体内的凝血过程,促使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然后,加入一种钙离子激活剂,启动凝血反应。

此时,计时开始,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

通常,APTT的测定结果以秒为单位表示,用于评估体内凝血因子的功能以及检测出血倾向。

血凝实验影响因素

血凝实验影响因素
油三酯均有干扰,当血红蛋白> 100mg/ L ,肝素> 1 mg/ L ,总胆红 素> 136. 8μmol/ L ,甘油三酯> 3. 5 mmol/ L时尤为显著. 在实
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溶血标本或重新抽血后再测定,对脂血或黄 胆标本来说,应该先澄清或去黄胆,然后再上机分析,以减少对测定 结果的影响。
血凝检测的影响因素
20/01试验结果错误的发 生大多来自分析前,因此保证止凝血试验标本的质量对实验
结果准确性的保证非常重要。 无论是用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筛查和实验诊断,血栓
与止血试验的错误可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Diagnostic Solutions for Life
Diagnostic Solutions for Life
3、采血技术或采血过程的影响。当压脉带时间超过一分钟,一 方面可使水和低分子量物质从血管内向血管外转移,引起血细 胞和血凝蛋白浓度增高;另一方面可引起血凝的激活。
4、采血的部位。血标本采集严禁在输液,特别是输入肝素处或 附近进行。
Diagnostic Solutions for Life
输液是临床必需的治疗措施,在不能停止输液的前提下仍 然需要采集临床样本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避免输液导致的血
液稀释,切不可从输液管内采血。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远离输
液处采集样本。对于危重患者,临床输液量大,样本采集次数 多,往往带有桡动脉测压管或中心静脉置管,这类患者可以从
置管中采血,但必须做到桡动脉弃血5 ml ,输液中的中心静脉弃 血5 ml后才可以采集止凝血样本,否则对某些临床检验结果(如
4、生活习惯: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vWF和其他凝血因 子水平增加,并可使凝血酶生成及血小板激活增加;红葡萄 酒有抗氧化和抗血栓的作用,中度酒(乙醇)的饮用,可抑 制血小板的反应性。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浙江大学0 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A 班4 组**1 目的1.1学习家兔麻醉及颈动脉采血的方法1.2学习凝血时间测定方法1.3 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1.4 理解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2 结果与分析图12.1 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对照组空管内血液发生凝固,而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竹签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竹签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图1)。

机制:由于竹签表面带有负电荷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竹签上。

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

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

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2.2 观察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采用校正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凝血时间方差不齐,组间差异显著(***)说明组间凝血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继续两两比较如下显著性空管0 石蜡1 棉花2 冰水3 肝素4 草酸钾5 肺组织浸液6 空管0 p>0.05p>0.05p>0.05p>0.05p>0.05*石蜡1 p>0.05p>0.05p>0.05p>0.05***棉花2 *****冰水3 p>0.05 p>0.05 ***肝素4 p>0.05***草酸钾5 ***肺组织浸液6结果:①与任何一个组别对比,肺组织液组凝血速度都显著加快。

②与棉花组对比,冰水组、肝素组、草酸钾组凝血速度减慢。

涉及的机制:石蜡组: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粘着,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30T17:10:04.60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婷婷于秀梅王娜娜[导读] 各科室如有PT、APTT增高现象,检验科应立即与临床取得联系, 问清病史和药物史。

王婷婷于秀梅王娜娜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医院检验科山东烟台264006)【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

方法:选取4447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检验其相关指标。

结果: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疾病、药物及样本3个方面。

结论:分析血凝检验结果要结合患者病情等因素考虑。

【关键词】血凝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 疾病; 药物; 样本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08-0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作为反映机体凝血机制的筛选试验,也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抗凝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2010年7月23日至2011年7月22日在本院就诊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1.2仪器与试剂:Compact X 德国BE自动血凝分析仪,塞力斯试剂,ISI:1.04。

每日做样本前先做质控,不失控再做样本。

对每份PT↑(正常参考范围11~14 s,↑表示增高)、APTT↑(正常参考范围23~43 s)的标本已复查,已排除仪器、试剂和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1.3样本采集与检测:使用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即0.2 mL抗凝剂加1.8 mL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立即上机测试。

2 结果
2.1 本院各科血凝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除体检中心外,其余各科室都有PT、APTT增高现象,以ICU、儿科、肿瘤血液内科、急诊科最为明显。

2.2 很多疾病的因素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特别是肝实质受损,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FIB)受阻,则FIB减少,同时维生素K严重缺乏或合成不足影响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使患者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表现为患者的PT、APTT不同程度延长,FIB不同程度降低,与健康人结果比较有一定差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以ICU外科患者为主。

表1各科室血凝检测结果统计[n(%)]
2.3 影响检验结果偏高的因素:(1)标本采集量(0.2 mL抗凝剂加1.8mL血,总量为2.0 mL)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见表2,血量少,抗凝剂相对多,会造成测定结果时间延长;反之血量多,相对抗凝剂少,测定结果时间缩短。

(2)输液时血液被稀释导致血凝结果延长,输液时采血样本重送前后凝血检测结果对照见表3。

(3)标本放置的空间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影响越大,PT在4℃可稳定24 h,20℃小于6 h,30℃小于4 h;APTT在4℃小于6 h,20℃小于4 h,30℃小于2 h[2]。

标本在常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凝结果影响见表4。

2.4 标本出现无论大小的凝块均会影响试验结果。

标本放置时间在3h内测定结果与标本离体30 min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标本放置时间超过4 h,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标本抽取后应尽快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放置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影响越大。

表2标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n=30)
注:与半小时检测结果比较,*P<0.05。

INR表示国际正常化比值。

3讨论
3.1各科室如有PT、APTT增高现象,检验科应立即与临床取得联系, 问清病史和药物史。

3.2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如水合氯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

肝素、华法林、双香豆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FIB变为纤维蛋白,阻止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使血浆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多,影响凝血试验,使凝固时间延长。

3.3在排除相关疾病和药物对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后,要排除样本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采血者应注意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要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使试验结果偏低。

压脉带不应扎得太紧,压迫时间不应过长。

采血速度要适当,若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Ⅲ变性。

因此,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

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应按9∶1比例混合。

应尽量在患者输液前抽取标本,避免样本稀释对结果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池志芳.凝血试验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61-1862. [2]彭黎明,王兰兰.检验医学自动化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310. [3]门剑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凝血抗凝等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50. [4]门剑龙.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症患者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状态改变的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6):372. [5]常剑峰.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凝血试验的干扰[M].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