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试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试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并 且具有 绝 对 优 势 而 实施 着 个 体 的 悲 剧 : 第一是 主体 放 弃情 感和 意志 ,遮 饰 真 实 ,
命运 的或 性 格 的 。悲 剧 的 主体 是 个 体 性 的 , 化悲惨 为诗 意 ,通 过 诗 化 悲 剧 性 质 的方 式 获
悲剧 的性质 是 抗 争性 的 ,悲剧 的 意 义 是 “人” 得某种 心灵 的 安 慰。 梁 祝 “化蝶 ”,焦 仲 卿 刘
感 原型”的普 世化 和悲剧结 局 的诗 意 化,在 悲
简约地讲,西方悲剧都是 由于一种深刻 剧最深 处往 往 会 发 生 奇 迹,亦 即 悲 剧 向着 喜
对立造成的。命运所代表的最高意志或性格 剧或 闹剧 的方向提 升 。我们大 致 甄别 这种 提
所表现的人性本质,都是作为 人的对立面出 升有三个 方 式——
的 是 以主 体 的 努 力 服 从 却 终 于 被 弃 而 造 成 一 切都被认 同了,那些执持道义和 良知的人
的 。 中国式的 悲剧有 一个超 越对 立双 方 之上 反倒成 了傻 子 ,反 倒被 警示 着体 天悟 道 ,揣摩
的绝 对终极 力量 ,这就 是天道 ,就 是 天意 或运 圣意 ,做 得个 和光 同尘 与 世 推 移,这 叫做 “还
换言之这些情感原型既赋予她们人性光辉和存在价值也使她们走向个体悲居0她们是作为天道的普世角色而存在的不仅是意义也包括方情感原型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文化历史实践的外塑和荣格集体无意识意义上的内在遗传所形成的心灵形式和情感价值形态在不断被传承和被复制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维普资讯
个 时代坍 塌 下 去 了,所有 的人 都 跟着 坍 塌 下 真情真性 ,但 是 他 从 事 实 上失 去 了这 个 可 爱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与此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关键词:悲剧意识;框架束缚;主导因素;悲剧命运;悲剧美感引言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观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

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

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题目:《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它的悲剧意识贯穿整部小说,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张爱玲;文学创作一、研究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它以宏观的叙事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画卷,而其中悲剧元素的加入则顺应了时代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倾向。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自由的思想方式著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在其文学创作中不断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尤其是对悲剧元素的运用和表现方式的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揭示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且为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它充满了哀思和悲伤,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数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呈现出生离、死别、人心隔绝等悲剧情节。

2.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的悲剧形式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也具有悲剧元素,她善于运用小说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悲剧情节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

例如,在她的小说《色·戒》中,女主角终因自己的阴谋而被处决,整部小说笼罩着沉重的悲情氛围。

3.《红楼梦》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启示《红楼梦》的独特魅力和是其悲剧元素,能够激发张爱玲的悲剧创作灵感。

小说的悲剧元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还反过来影响着她自己在文学上的成长与发展。

四、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红楼梦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红楼梦》悲剧女性人物形象摘要:《红楼梦》中的女性身份不同, 社会对她们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共同的是在父权社会中她们都没有自主权,她们的命运就是服从, 她们的生存以泯灭个体的天性自由为代价。

,阐述了女性悲剧命运分类和至爱困惑的原因。

并揭示人性在追求与挣扎中不能摆脱男权社会及男权意识的压迫而显现出来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红楼梦悲剧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山羊之歌。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是酒神颂歌对(成员们扮成山羊的模样)领队的即兴表演,并在摒弃了其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

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学当中,悲剧衍生为一种困兽犹斗的抗争,体现出个体命运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

由于历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界缺乏对悲剧精神的体认。

无论是元明戏曲还是传奇,在塑造一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故事时,总是为了照顾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人们情感需求而缀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关汉卿的《窦娥冤》如此,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亦如是。

但在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并非缺乏悲剧意识,只是在关照的基点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叙写“幻灭”的悲剧作品。

《红楼梦》正是从繁华成空的家族史;人生失落,无所归依的绝望史;人生如梦,悲惨命运的悲怆史这三层意蕴中体现悲剧精神的。

本文试图以大观园中女性群体为阐述对象,并从其所代表的美的幻灭和至爱困惑中探讨其悲剧精神的体现和意义。

一、悲剧类型大观园各色女性形象中,就其命运而言都是美的幻灭的过程。

因此,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

但不同的形象所表现的悲剧的类型却是不同的。

(一)富有传统美德型薛宝钗,花袭人,一个是小姐,一个是丫环,一个是正本,一个则是副本。

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其生存策略、生存手段却是如出一辙。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其形象的确蕴涵着中国民众的审美倾向与道德规范。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轨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悲剧情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首先,就是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心地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生活在一个虚伪、压抑的宅门之中,这种环境渐渐地使得她精神崩溃。

她不断地神思恍惚,看不到自己的美好,带着罪恶感对待自己。

同时,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始终无法得到完美的结局。

最终,她因病而逝,成为了一道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其次,是贾母的悲剧。

贾母作为一个宅门中的长者,虽然在家族中地位崇高,但是她最终仍然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被自己的亲人所背叛,被权力所影响,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而对于这种悲剧,鲁迅先生曾经深刻地发出过这样一句感慨:“窃叹红楼,下里巴人非呆子也。

”这个世界,不仅有劫难和机遇,还有自己的亲人会陷害自己,比起这个世界上的一般人,这些下里巴人未免太聪明了。

最后,就是宝玉的悲剧。

作为一个家族中的少爷,宝玉本来有着最好的前途和发展空间。

但是,他却被虚浮、世俗的环境所迷惑,并且受到了女性的诱惑而最终陷入了人生的泥潭之中。

而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尽管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圆满。

最终,在家族的斗争中,宝玉也不得不被送入宝钗的家族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它揭示了宅门中充斥着的虚伪、世俗和权力斗争,以及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被这种环境所摧毁的残酷命运。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正确的方向,否则我们也有可能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感知 红楼梦 整本书的悲剧基调 并做人物命运综述

感知 红楼梦 整本书的悲剧基调 并做人物命运综述

感知红楼梦整本书的悲剧基调并做人物命运综述悲剧冲突是指人生当中各种思想、利益、意志形成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冲突的双方或多方陷人苦难或毁灭当中。

面对苦难的人生作一些理性的思考,这是悲剧艺术表现的内容。

悲剧性冲突的特点在于相互的否定性。

理论家一般把悲剧的冲突分成四种。

第一种,人与自然外力的冲突,如山崩地裂、海啸风灾,包括汶川大地震。

它表现出以有限对无限、软弱对强大的特点,人类生存和自然灾难就形成了悲剧冲突。

第二种,人的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表现的就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第三种,个人与生存环境之间构成的冲突。

这个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

法国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悲剧,就属于个人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冲突。

第四种,悲剧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这种是黑格尔非常推崇的,也是现代戏剧理论非常赞赏的一种冲突形式。

它是主人公自我内心中分裂的两种精神或性格之间的冲突。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很多这类的悲剧人物,如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王国维如此评价《红楼梦》,《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各种人生的悲剧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的主人公都是从顺境陷人逆境而毁灭。

《红楼梦》中的悲剧就正是如此。

贾家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几代都兴旺、顺利、昌盛,但一下子就“树倒猢孙散”,最后,后辈各自飘零,“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构成大悲剧的结局。

这个家族兴盛与衰败的落差之大、其倒台之惨烈,令人不胜唏嘘。

因为它的结局悲惨,《红楼梦》成为一部大悲剧。

首先,从悲剧结局来讲,《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它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惨人生,描写了一个大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败、走向毁灭的过程。

其次,《红楼梦》描写了一群人的悲剧,这在中国的悲剧文学作品中处于第一位。

《红楼梦》写出了几十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很惨烈的悲剧。

再次,《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陷人悲剧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部利益的冲突,又有内心精神的冲突。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深刻,也极其广泛。

封建社会里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信仰、思想观念以至风俗习惯等等,雪芹都做了广泛的反映和不同程度的审视。

其涉猎之广,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正如王希廉所说:“《红楼梦》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红楼梦总评》)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

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

一、《红楼梦》爱情之悲剧性林黛玉初来贾府时,贾府上上下下对于她可能成为贾府儿媳怀着很大兴趣。

善于看风使舵、窥察贾母神色的凤姐就多次打趣林黛玉,第二十五回,亲昵地戏称:“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第六十六回,兴儿对尤氏姊妹介绍贾府人物时,颇自信地说:“贾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林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叛逆思想的外露,她逐渐失去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

她和贾府的冲突,是以一种表面平静而在深刻的形式进行的,是真正尖锐的。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

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一)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

而且,其思辨容的丰富和深邃,它伸向中国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精华和缺憾,囊括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由曹雪芹写作,其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有关领域。

小说中通过精心刻画的各个角色之间的故事关系,展示出贵族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形态以及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家族观念。

整部小说是以悲剧的精神形式进行构筑,故事情节披露出家庭人物站在变革车轮之下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在最终撤废贵族制度的过程中充满悲剧色彩。

这种悲剧精神不仅体现在家庭的政治变化上,也体现在全书的主题上,即传统中国家庭理念的解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映射了清末的贵族家庭的家族垂危的景象,突显出家庭传统伦理观念的地位的脆弱性。

它也暗示了清朝贵族制度日薄西山的悲剧命运,揭露了贵族家庭中矛盾之深渊。

《红楼梦》用传统的家庭情节讲述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沉重打击,令人悲伤地想象在文明变迁的大潮中,两代及以上家庭的共同传承被迫终止,从而引出更橹深远的哲学思考。

聚焦清末大变局,贵族家庭败落若梦的际遇,利用家庭情节贴切地勾勒出悲剧精神,阐释了历史演变的无奈和大势所趋的重要性。

《红楼梦》把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失衡和更大的社会历史重压融合在一起,运用家庭纷争与内部秘密交织起的宫廷戏剧的形式,使悲剧气运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作者把情节层层叠叠,用命运悲剧的郁积有机融合,将整个故事放在内心纠结无尽情感犹如庞大家族抗争史的最终运动中,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和悲剧精神。

《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意义探讨

《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意义探讨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意义探讨包贻文 九江职业大学摘 要:休闲学则是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享受生活,获得更为愉悦的身心体验,直接感知人生的意义。

研究《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与休闲学,更有利于指导当下人的生活,让新时代的人们摆脱物质束缚和腐朽制度的限制,更好地享受现代生活,感悟人生,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休闲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54-02《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研究著作的人越来越多,获得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够更好地感知这部名著的艺术魅力,也让该著作的文化内涵也艺术魅力更加丰富,研究《红楼梦》成为一门学问,红学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景观。

人生本身就一场悲剧,但每个人都想将这个悲剧当做喜剧来演绎,明知其死而毕其一生在拼命抗争,本知生命就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偏偏要去延长甚至探究永恒,这也正是人类的崇高与伟大。

如何面对悲剧的结局,怎样走好这不完美的人生,与其悲观绝望,不如等闲视之,甚至以顽强的意志对抗之,探讨《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能够给当下更多人阅读研究《红楼梦》一个启发,也给更多新时代人一个更好的思想启迪。

一、悲剧精神与休闲学美国著名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对休闲学有着精辟的论断:面对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重压,人会本能并以极强的意志和适应性来挣脱,从而获得一种相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找到能够体现每个人本能感以及喜好的存在方式,实现由内心之爱来驱动的个体自主行动。

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概括,是每个生存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挣脱有形和无形束缚的自由状态,心理的自在,行为的自由,内外的统一,在喜好和兴趣的驱使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更加愉悦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满足。

悲剧精神不是一种消极承受的精神,相反,体现的是一种挣脱宿命的本能抗争,是不甘于命运安排、环境束缚的进取精神,展现人非常高贵的生命精神。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20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20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20篇)红楼梦的读后感篇1《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身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

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2书,是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人类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尚的知识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钟情的书成长。

在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之书。

读着、读着,书中的精彩片段时而让我高兴,时而让我忧伤,时而让我愤怒,时而让我感慨万千,更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做人也如此。

最让我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虽然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续过程来看,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留下一片最后的辉煌而已,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日益显露。

在思想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感伤思潮笼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中,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向往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继晚明之后,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

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而且似乎要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欢声笑语,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

《红楼梦》的所有描写,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向来并不缺乏悲剧精神,从老庄、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苏轼、李清照,到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历代作家不断为文学星空贡献各自的悲剧杰作。

大致说来,与儒家用世激情相联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佛家、道家出世思相联系的命运意识、色空观念和虚无哲学,还有从历史无情、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生活事实中激发出来的苦痛悲哀和幻灭感,以及这种意识的混合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久远传统。

《红楼梦》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悲剧性反思,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但又在悲剧精神的彻底性上,挣脱了世俗艺术观念和旧小说戏剧中始困终亨、钦赐团圆、清官雪冤、神灵感应、因果报应等浅薄格套,超越了传统悲剧美学的文化局限,从而把《红楼梦》这部大悲剧引向了无比深刻的新的美学境界。

《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深刻性,来源于悲剧精神的普遍性、彻底性和悲剧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为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社会历史悲剧、人生命运悲剧的多重主题变奏,交织着忧患意识、感伤心态、命运意识、色空观念、虚无哲学等各种悲剧精神,因而让人品味不尽。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和 其 他 课 程 相 比 ,有 特 殊 的难 度 。因此 相 对 于 其 他 课 程 的 教 师而 言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的 业 务 素 质 与 教 育 教 学 能 力 素 质 要 更 高 。
教 育 能 力 素 质 由于 存 教 育 中处 于 隐性 地 位 ,容 易 被 人 忽 视 ,但 它 又是 教育 过 程 中不 可 缺 少 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要 掌 握 在 不 同学 科 教 学 中进 行 德 育 的方 式 、方 法 .善 于 从 教 材 中 挖 掘 德 育 教 材 ,培 养 学 生 的 道 德 判 断 力 和 道 德 敏 感 性 :以 自己 的 高 尚品 质 影 响学 生 ,达 到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 细 无 声 ”的 效 果 。另 外 ,教 育 能 力 更 多 的 指 教 学 能 力 ,它 是搞 好 教 学 的 必 要 条 件 ,不 仅要 求 教 师 有 丰 富 的 学 科 知 识 .而且 要 有 灵 活 多 变 的 教 学 策 略 .从 而 使 学 生 更 快 地 掌 握 知 识 。
3.要 进 一 步 增 强 吸 引 力 虽 然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是一 门科 学 ,但 也 讲 求 艺 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要 以 丰 富 的 内容 充 实 人 ,以 高 超 的 教 学 艺 术 感 染 人 。要 在 吃 准 吃 透 教 材 的 基 础 上 钻 研 讲 课 艺 术 ,坚 持 贴 近 实 际 、贴 近生 活 ,争 做 育 人 楷 模 ,努 力 提 高 职 业 道 德 素 质 :要 忠 减 党 的 教 育 事 业 ,具 有 强 烈 的 事业 心 和 责 任 感 ,用 高 尚 的 人 格 魅 力 影 响 和 感 染 学 生 ,做 学 生 心 灵 进 步 的 疏 导 者 、良好 品 德 养 成 的示 范 者 。 4.要提 高个 人 的知 识 储 备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除 了具 备 坚 实 的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基 础 以 外 ,还 必 须 有 比较 合 理 和 完 善 的 知 识 结 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除 了应 当 熟 练 掌 握 本 专 业 的知 识 外 .在 经 济 学 、文 学 、 历 史 学 、教 育 学 、心 理 学 、伦 理 学 等领 域 应 当 具 有 一 定 的修 养 , 对 现 代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也 应 略 知 一 二 。这 是 因为 只有 教 师 懂 得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以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悲剧,一个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公子,他天生聪明才智,却又身世凄惨。

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却又被家族的利益和命运所左右。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爱情并不能拯救一切,反而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

在整个故事中,我最感动的是林黛玉这个角色。

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却又被家族的复杂关系和宿命所束缚。

她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和磨难,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的悲伤和无奈让人心碎,让人感叹命运的无情。

除了爱情,家族关系也是整个故事的重要元素。

贾府和史家这两个家族之间的纷争和勾心斗角,让人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

家族的利益和传统成为了人们行为的主导力量,而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人们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注定。

爱情无法战胜家族的利益,个人的幸福总是被牺牲在传统和规矩之下。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让人感到心痛和沉重。

然而,正是这种悲伤和无奈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探讨。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在我看来,《红楼梦》更像是一部悲剧,一个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故事。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和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爱情和家族之间的关系。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

探析《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四个层面

探析《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四个层面

探析《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四个层面作者:潘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3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其璀璨成就不仅在于小说文本所具有的极高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在于小说的精神内涵所折射出的洞穿时空、经久不衰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根源就是小说的悲剧意识。

这部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通过爱情的悲剧来表现一个家族的悲剧,从一个家族的悲剧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剧,又从一个时代的悲剧来揭示人生永恒的悲剧,拓展出一个多重层叠、相互融合的悲剧世界。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为四个层面。

一、“叹乌衣非王谢”的家族衰败的悲剧《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第一层面就是通过贾宝玉和他所在的贾府,以及贾府内外的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展现了一个家族衰败的悲剧,并围绕这个贵族家庭的兴衰史,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具体、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封建末世的“记录史”。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重大事件来写贾府之盛,以日常琐细来写贾府之衰。

表现贾府之盛,主要是通过秦可卿的丧事与元妃省亲两件大事。

而表现贾府之衰败,则是见诸于日常生活细节,贾府上下,拚命奢靡,尽情享乐,以至人不付出,手头拮据,最后“树倒猢狲散” 。

除了表现物质生活的每况愈下,更为深刻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贾府上下在精神生活上的荒淫靡烂、腐化堕落,以及与贾府相连的官府的黑暗污浊和社会上的“水旱不收,鼠盗蜂起”(第一回)。

贾府这个座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堪称大清帝国“乾隆盛世”的缩影,经历几代的繁华,最终一窥千里,曹雪芹通过这种大起大落的对比手法,展现了繁华与萧索共生的悲哀,盛况愈令人惊叹,衰状愈使人哀矜。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这个道理。

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然而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 ,而是痛苦 ,不是笑声 ,而是泪滴。
痛苦首先来自两情相知的艰难。《红楼梦》所描写的爱情不是那种戏剧化了的 一见钟情 ,而是以心灵的沟通与交融作为基本前提的。父母早亡 ,寄人篱下 ,而又孤高 洁傲的黛玉 ,不能不在爱情方面寻找志趣相投的知音。而在那个绝不容许真正的爱 情生长的恶劣文化环境里 ,她又不得不时时敏感地守卫自己的心灵。宝玉是她唯一 的知音。但是宝玉的婚烟却有着众多的可能性 ,宝玉自己也有一个从泛爱到专一的 过程。既要追求高尚美好的爱情 ,又要保护自己独立自尊的人格 ,黛玉因而养成了多 愁善感的性情和充满矛盾的爱情心理。她有一根极敏感极易受伤害的爱情神经。 “情重愈斟情 ”欲,亲反疏 ,求近反远 ,以假乱真 ,真假难辨。黛玉这种特异的爱情心理及 其表现 ,也给宝玉制造了许多痛苦 ,甚至常常使他变成痴呆 ,不知所措。第二十九回写 道 :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 ,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主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 ,虽然正值所谓 “康乾盛世 ”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 续过程来看 ,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 ,留下一片 “最后的辉煌而已 ”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 日益显露。在思想界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 ,感伤思潮笼 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 ,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 中 ,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 ,向往思想解放 ,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 ,继晚明之 后 ,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 ,而且似乎要对整个 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 ,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 欢声笑语 ,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 来看 ,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红楼梦》的所有描写 ,最终都指 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正是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

《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研究

《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研究

《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研究王国维是清末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将中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艺美学体系。

他突破传统道德伦理,吸收西方美学理论,将其融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把美学推向了生存本体论的层面。

他的学术研究得到诸多学者的赞赏,鲁迅曾赞扬他,“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

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作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1]一、叔本华的悲剧观对王国维的影响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黑格尔,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是用积极的历史观点去衡量悲剧的价值。

唯独叔本华把悲剧做了消极的阐释,他从唯意志论哲学出发,导出了悲观主义人生观,把悲剧与悲观绝望等同起来。

悲剧就是要描写人生可怕的事情,以此来警示人们要摆脱生活的欲望。

悲剧之所以伟大,诚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一种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

叔本华的悲剧观点十分消极,这显然是很片面的。

他之所以如此推崇悲剧,是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激烈,他对人生绝望不愿活在现实的水深火热中,但又摆脱不了现实,于是在艺术中去寻求精神慰藉,悲剧就是最合适的表达形式。

王国维亦是如此,他生在封建社会晚期,社会昏暗、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他看不到希望,很早就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思想,因而很容易接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面对国家的黑暗,中国人民却习惯了乐天的精神而变得麻木,艺术作品也多是“大团圆式”的结局。

王国维却敏锐地发现了《红楼梦》的精神正好与这种旧的传统观念相反,因此,他借用叔本华的悲剧观写出《红楼梦评论》,也是第一次采用西方论文的逻辑思维,系统揭示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

二、《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思想《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红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红楼梦评论》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论述了人生的目的联盟、意义、生活的本质和艺术的社会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3 年09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杨桢日期:2013 年09 月摘要《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

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目录序言 (1)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2)(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3)(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3)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3)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4)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4)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5)1、晴雯的人生悲剧 (5)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6)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7)三、总结 (9)参考文献 (10)序言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因当时社会环境和手抄流传,使仅保存80回,现版本很多,通行本后40回高鹗续(或无名氏),对作者原意篡改极大且对古本进行过修改。

关于红楼梦旨义思想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由此可见,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的爱情的独特性,首先是由其男女主人公的独特性而决定的。

其次具有同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内涵。

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刻骨铭心的绵绵爱恋之情,不仅毫不涉及风月,更无郎才女貌的俗套。

即使那复杂细微的感情纠葛,也显示了一种真情至性的境界,在读者心中升出情之美感。

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红楼梦》描述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作者全面深刻的指出了当时社会的根源问题。

一方面,曹雪芹从悲剧主人公思想性格中来揭示那蕴含在深处的真相,从日常生活活动中来揭示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作者铺开了一个有无数有关人物所构成的极其广阔的社会环境,也同时描写了这个步步走向崩溃的贵族统治阶级社会的真实内幕。

(一)、悲剧问题的提出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于其悲剧性的阐释一直是《红楼梦》艺术研究的重点,相关专著论文很多。

脂砚斋便一再涉及《红楼梦》的感伤基调。

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章节的整体情感蕴于回前或者回后的评语中。

二是以悲感或者慨叹之情渗透于小说行文间。

三是将悲伤的情感借用泪水直接表达出来。

据统计,脂砚斋的评语中出现类似“余为之一哭”的评述近80 处。

总之,脂砚斋的眼泪洒满了整部《红楼梦》,其感伤之情遍布字里行间。

脂砚斋用评点的方式揭示出小说的感伤基调,而未写出成文的资料加以详细阐述。

(二)、悲剧冲突的确立按照叔本华的悲剧学说,认为悲剧有三种: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红楼梦》反映的正是个人对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挣扎,这不仅属于第三种悲剧,还应该称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

作品人物都有各自的行为立场,从各自认为正确的立场出发,坚定的目的性使行为具有合理意义。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力量中间原有的和谐就被否定或者消除掉,他们就转到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从此每一个动作在具体情况下都要实现一种目的和性格,而这种目的和性格在所说的前提下之下,由于各有独立的定型,就片面孤立化了,这就必然激发对方的对立情致,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

《红楼梦》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

至此,小说悲剧美学的地位才正式确立。

悲剧的价值在于作品中显示出来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冲突中遭受毁灭的“抗争”意识。

在《红楼梦》百年研究成果中,对造成小说悲剧性的主要矛盾冲突始终争论不休,并由此提出大量不同的主题说。

一方面,观点的多样性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潮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对小说矛盾冲突的多样性解释也恰好说明作品自身丰富的艺术内容。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二十世纪上半叶,部分《红楼梦》研究者从社会根源角度分析悲剧性的,但是他们理解的“社会”乃是一个专制与人权对立的社会,他们对于社会制度、家庭组织等往往不是从经济关系的高度去理解。

而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红楼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形成的历史角度来具体分析作品。

这一时期,《红楼梦》研究重点是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去诠释红楼梦的审美意义。

文革初期,毛泽东强调《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的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拥护。

曹雪芹对封建贵族社会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是对封建没落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的深刻剖析。

家族的兴败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揭示了“主子与奴隶、贵族与平民、贵族内部之间、卫道和叛逆之间的矛盾”。

与“社会政治矛盾”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封建家族衰落史。

这种观点虽然也是“阶级矛盾”的理论框架之下,但相对于将小说完全附庸于政治的荒唐举动,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其实质在于将矛盾冲突的核心直接指向封建家族的内部矛盾。

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于种种的腐烂与罪恶,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在贾府这个大观园中亲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自私自利的残酷魔爪恶狠狠地掐住了人们的咽喉,难以呼吸,为了利益去算计亲人在大观园中是司空见惯的。

一个庞大的家族事业怎经得起这样的铺张浪费!庞大的家族里亲人之间不惜互相残害,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冷漠,这都是家族人情的失败。

失去了人心的家族,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展眼望去,心生悲叹。

贾府以往的姹紫嫣红、欢歌笑语与衰败后的众芳凋零、人去楼空、花落人亡虽已不复存在,但转眼即逝的时光却向人们展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与必然性。

(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而这悲剧世界中最为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吞噬下消散,徒留一地遗憾。

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凋零无遗是封建势力摧残的结果。

都说得不到长辈祝福的爱情不幸福,而在那样年代,得不到长辈的祝福的爱情时不会有结果的,更别说是在贾府那样的大家族里。

因而宝黛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生在大观园那个华贵的牢笼里,是贾宝玉的幸也是他的不幸,幸的是因着贾府的财力势力,他有过一段“富贵闲人”的生活,不幸的是他身上担负的家族担子更重。

而林黛玉进大观园也是福祸相依的事儿。

福是她在大观园遇到了她可以用生命爱的那个人,祸是她为着她的“情有所钟”而付出了的生命。

他们的相遇很美好,美好到以为就此,可以地久天长。

但接下来的路他们走的太苦。

林黛玉为这段爱情流尽了泪,而贾宝玉为着林黛玉又痴又狂,而两人结局却是林黛玉在贾宝玉的洞房花烛夜时油尽灯枯,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这一悲剧确实是遭遇封建势力阻挠的结果,但他们两个当事人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太乖张,容不得一丝丝瑕疵。

贾宝玉太博爱也太迟钝,他对大观园里的每个女子都是用心去疼的,其中当然包括他的“宝姐姐”,却偏偏有时不懂林妹妹的小心思,致使两人经常闹别扭,错失了好多相处的时光。

而林黛玉太尖锐也太敏感,她容不得别人说一点点她不好的话,也不懂得和别人融洽相处,又太爱吃醋,因而生生多出许多愁,伤心又伤身,早早的耗尽的自己的生命。

最终“木石前盟”也只是“前盟”,带不进今生的现实里。

而他俩的爱情之花也因阴阳相隔,未结果便“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一段余香。

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薛宝钗作为贾宝玉“金玉良缘”的女主角,在《红楼梦》中也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