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是跨入科学之门的钥匙。
激发兴趣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必由之路。
人类的科学实践证明:知识一旦被赋予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便会产生活力。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广泛收集信息,尽量多地占有生物素材,精选充满情趣的材料给学生,努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一、引发式问题所谓引发式问题,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互相不直接牵连,却又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
如在学习动物蛋白质代谢过程的知识时,先设计以下系列问题:问题1:动物体细胞内氨基酸有几方面来源?问题2:新的氨基酸在组织细胞中大部分转变成什么?问题3:一部分氨基酸通过什么作用转变成新的氨基酸?问题4:少部分氨基酸是如何转化成尿素的?还有没有其他变化?从以上4个问题的解答,可让学生深刻理解蛋白质代谢过程。
二、梯次化问题就是将几个连续性问题按由易到难的次序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在复习“水分代谢“渗透吸水原理时,设计一组问题:问题1: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渗透装置的条件?问题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问题3:在做上述实验时,若用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问题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不对?以上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模式,每一个问题的解决,等于爬上了新的一级台阶,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达到高潮,教学任务便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圆满完成。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 情境化学习情境化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感受和体验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
比如在教学生物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进行生物采样、观察和记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感受生命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2. 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指通过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教师可以设置跨学科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比如在教学社会科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来感受社会问题、理解社会规律,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情境化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化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评价是指通过具体的情境任务和问题情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
比如在数学学科中,可以设置实际的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价格、比较优惠等问题来实际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虚拟情境虚拟情境是指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出真实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虚拟实地考察等方式来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在教学地理学的时候,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地理考察和实际行动,从而感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第1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入物理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会烧开?为什么冬天的电灯会发出光亮?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践,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等。
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它在什么条件下会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模拟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和实践。
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2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经常需要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物理知识贴近生活,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培训、团队建设等场景中,刻意设计并引导学习者、参与者、团队成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若干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 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一种将学习者置身于某种特定情境中的方法,通过再现真实场景、模拟真实环境,让学习者在这个情境下面临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境模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手段来实现。
在企业培训中,可以模拟销售谈判、客户投诉、团队协作等情境,让员工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和应对问题,从而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习者自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教师或教练可以提出一个具体问题,然后引导学习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项目学习中,可以先提出一个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然后让学习者结合课程知识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和研究真实案例来引导学习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分析中,可以选择真实的案例或者虚构的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理解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管理培训中,可以选取实际企业的管理案例,让学习者通过分析案例来了解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4. 想象引导想象引导是一种通过引导学习者想象和设想某种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在想象引导中,可以借助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习者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和设想。
在创新教育中,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未来世界的场景,让学习者想象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的常见途径
创设情境的常见途径引言:创设情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和沟通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创设情境的途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这一技巧。
一、引用实际案例引用实际案例是创设情境的一种常见方式。
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或案例,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
例如,要解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引用某家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的成功经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二、设想未来场景设想未来场景是另一种常见的创设情境的途径。
通过描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读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理解问题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时,可以设想一个未来的场景,描述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潜在影响。
三、使用比喻和类比比喻和类比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手段。
通过将一个陌生的概念或问题与一个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例如,要解释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可以将其比喻为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各个设备和网站连接在一起,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功能。
四、提问和解答提问和解答是创设情境的一种常见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并逐步解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逻辑。
例如,要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后逐步解答这个问题,让读者明白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描述场景和背景描述场景和背景是创设情境的一种常用手法。
通过详细描述一个场景或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解决方案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时,可以描述一个污染严重的城市的景象,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运用幽默和故事情节运用幽默和故事情节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有趣的方式。
通过讲述一个幽默的故事或情节,读者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逻辑。
例如,在讨论团队合作时,可以讲述一个团队合作失败的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突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学生的问开始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一、利用文中的概括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每一篇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概括性语言。
教学中,我利用文中的概括性语言启发学生质疑,想象。
比如《古井》一文,我利用文中的一句话创设问题的情境: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出示这句话后,我便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马上从预习了解到的知识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问题:(1)母亲、乳汁、儿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2)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3)母亲对儿女的爱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把井比喻成母亲?(5)井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然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深思,揭示文章的主旨。
在这里,由于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时,是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学生有意识地从概括性语言中寻找具体的事例。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概括性向具体性发展。
另外,运用此方法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二、利用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的话,段与段之间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必然有着联系,我充分利用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高大的皂荚树》可分为两段,第一段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样子,第二段写皂荚树一年四季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
许多老师将这两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提问:“一年四季中,皂荚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这和皂荚树的高大、茂盛有什么联系?”显然,这样的提问太直接,使学生无需自行发现。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联想、发现、创造的空间。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段的内容后提问:“为什么皂荚树能在一年四季里给人们带来快乐?”教师这样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引导,留给了学生自我选择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所作出的回答应该是多样的。
创设情境的六种方法
创设情境的六种方法
创设情境的六种方法包括: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熟悉的事例,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2. 运用实物、图画、简笔画,巧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从具体的形象中思考抽象的数学问题。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4. 利用问题、故事创设情境。
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思考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5.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情境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 动手操作,探究情境。
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来亲自感受,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方法
浅谈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摘要: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吸引性、挑战性,需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问题场。
这样的问题场应以问题为载体,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五种。
一、预习新知,创设问题情境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后,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课堂上,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如教学”扇形”一课,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曾经思考的已经会解答或者不会解答的问题。
于是,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扇形?”“什么是圆心角”“怎样画扇形?”“什么是弧?”“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扇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扇形的周长?”等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表现出的质疑能力超过了老师的想象。
老师紧接着问,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哪个问题应先解决?新课教学就这样自然地在问题情境中层开,学生学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
二、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我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新课引入,采用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形式,老师先请四位同学上台,故意让两个高个子代表一组同学,两个矮个子代表另一组同学,问学生愿意吗?有的学生不愿意,说两个高的对两个矮的,不公平,于是,老师又请两位中等个子同学上台加入到矮个子那一组,再问学生:”现在的安排,你们愿意吗?”,这次,高个子组的同学不愿意了,说人数不一样多,不公平。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五种途径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五种途径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透过问题情境的设定,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下面将介绍五种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生活示例法生活示例法是将数学中的概念和公式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如“修建一个游泳池,需要多少水?”,从而引出数学公式,达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模拟法游戏模拟法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数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玩数码游戏的方式来掌握数列的概念和特征,从而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式问题法开放式问题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算出大象的体积?”,让学生自行探索计算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对比演示法对比演示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情境,来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特征,然后通过对比不同的三角函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概念和应用。
五、跨学科整合法跨学科整合法是将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创设富有情境意义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统计时,可以引入生物、地理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综上所述,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述五种方法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真实情境法: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将学生带到户外实地考察,提出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解决能源危机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模拟真实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英语时,组织学生扮演旅游导游和游客,模拟旅游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3. 语言描述法:教师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勾勒的美景氛围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5. 游戏互动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互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6. 实验操作法:在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
7. 问题情境法: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设计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要通过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力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研究语文的兴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层次来创设问题情境。
以下是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1.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小学生对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实物演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展示。
例如,在研究《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多媒体课件是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再现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地感受情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和论述来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联想、贯通,从而激发他们与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将课文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涵养美感性。
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需要加以指点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另外,音乐也是调动人的情感、创造气氛的重要媒介。
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可以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联觉的通感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二种创设情境方法
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二种创设情境方法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法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时间等不同,创设问题情境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一、步步深入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连续思考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班上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的两边表演两人相对走。
教师发号“齐步走”直到两人碰面为止。
让学生看室外了演示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是关于几个人的问题?(小结:两人,也可以是两辆车、两艘船即两个物体。
)2.开始时他们站的位置怎样?(小结:两边即两地。
)3.开始时他们怎样走的?(小结:面对面走即相向而行。
)4.教师喊“齐步走”表示什么?(小结:一起走即同时出发。
)5.结果怎样?(小结: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题意,思维逐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二、旧中引新式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边连贯性,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激疑。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紧接着,将准备题的“8”改为“9”,作为新课的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来引出有剩余,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促进了知识迁移。
三、揭示矛盾式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
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并拓展一些相关的技巧。
1. 故事化情境:将问题或概念融入一个故事中,创造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使得我们更加亲身地体验和感受。
通过设定角色、地点、时间等要素,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2. 反转思维: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引入反转的思维方式。
例如,将一个正向的情境转化为负向,或者反过来,通过这种反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解决方案或者角度。
3.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创设一个与实际情境相似的环境,进行试验和观察。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领域,通过建立模型和仿真来研究问题,帮助我们预测和预测可能的结果。
4. 角色扮演: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5. 创意画板:将问题或概念画成图表或图像,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思考。
通过画出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整合思维,从而拓展创造力和灵感。
拓展技巧:- 多角度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 团队合作:与他人合作创设情境,可以带来更多的想法和视角。
通过集思广益,可以创造出更丰富和创新的情境。
- 多媒体应用:利用多媒体工具,如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可以创造出更真实和沉浸式的情境,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理解。
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创造出更丰富、具体和有趣的情境,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创设试题情境的方法
如何创设试题情境的方法
创设试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利用实际情境:将问题置于实际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也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2.利用数学史:数学史中的一些经典问题或人物故事可以作为试题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图形和图像:图形和图像可以直观地呈现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几何问题可以通过图形来呈现,代数问题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呈现。
4.利用类比:类比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通过类比来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
5.利用猜想和验证:通过让学生猜想和验证来创设试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6.利用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7.利用科学知识:将数学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创设出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试题情境。
8.利用趣味故事:通过趣味故事来创设试题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9.利用游戏形式:将问题置于游戏形式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0.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动画等)来创设试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创设试题情境的方法应该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1. 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的方式,提供参与者跟真实情境类似的经验的方法。
利用情境模拟,我们能够创设出各种场景来帮助参与者面对未来的具体问题。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一个演唱会现场,帮助音乐老师教学生如何唱歌。
2.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数学建立某类问题的形式化模型,以便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适用于处理复杂问题和应对未来问题的变化。
例如,利用数学建模技术,可以对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建模,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3.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化表达思维和记录思想的方法。
它将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图形化的表达,用各种图形和符号展示出物理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效果直观、易懂。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可视化的图形,更好的理解问题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4. 构建场景构建场景是创意的体现,通过构建一个场景,可以更好地让参与者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场景化的学习不仅让人更容易理解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处理问题。
例如,通过构建一个游戏场景,帮助学生学习儿童安全教育知识。
5. 故事故事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引起参与者的共鸣,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兴趣,让其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问题。
6.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入了解社会现状、熟悉社会问题的学习方式。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使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有更广泛的视野,并且对解决问题也更有实践性和针对性。
7. 追溯法追溯法是一种通过归纳、总结过去的历史和故事,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能够追溯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历史,了解事物的进程和发展规律,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预防这种问题的再次发生。
8. 问答法问答法是一种让参与者 more 实际参与到问题解决方案中来的方法。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
由此可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而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是营造这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前奏,还是点燃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火种。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创设轻松、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神秘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诚然,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持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或游戏等,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一定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比如:在教学“小数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时,一上课老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数36和63住在数学王国里,因为63比36大,经常欺负36,有一个叫‘小数点’的小精灵很爱打抱不平,它看36经常受欺负,决定帮助它。
到了晚上,它悄悄地跑到63的中间,使63变成了6.3,第二天早上,63发现自己变成了6.3,再也不敢欺负36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能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呢?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
”这样的故事引入新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低学级的教学中,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采用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家欢迎吗?它就是小狗欢欢(出示小狗少一只耳朵的图片)。
”师:大家为什么笑?生:因为它少一只耳朵,很好笑。
生:因为它的耳朵不对称。
师: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好孩子,那么我们来重新帮它贴另一只耳朵好吗?可是欢欢要求我们同学们蒙着眼睛贴,谁来试试?(让学生试贴)师:你们为什么摇头呢?生:我看还是不对称、不好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
阶梯。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旧知复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
学生的主动建构。
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
二、学科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
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水文知识,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
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形成互动关系,从而让静态的教材变为到动态的生成,激发创新思维。
??
三、生活积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字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
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
例1 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材生动地创设了拉面师傅拉面的情景:“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这里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领悟到生活中浓浓的数学味。
??
例2 学习“线段大小比较”这一节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 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
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
??
四、活动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
性的。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需要。
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大惑不解。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
所以折叠一定次数时,已显得较为困难。
??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