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6版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PPT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PPT
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颈椎病需要依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 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颈椎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 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 推拿等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果。
03
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拔罐治疗
拔罐治疗
通过负压吸附作用,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 紧张和疼痛。
拔罐方式
包括火罐、气罐等,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
注意事项
拔罐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 作,避免自行操作,以免 误伤经络。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开具中药汤剂 或中成药,调理身体,缓解症状。
中药种类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需由专业医师开具处方,患 者需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更改药方 或停药。
行复查和康复训练。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估指标
通过患者自评量表和医生评估量表进行评价,分 数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经验教训总结
中医治疗颈椎病需个体化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注重个体化治疗。
综合治疗优势明显
02
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如推拿、针灸、拔罐等,可提高治疗
效果。
长期预防管理
03
பைடு நூலகம்
颈椎病需长期预防管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
02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颈项疼痛,痛有定处,伴有舌质紫暗、脉 涩等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03 肝肾亏虚型
表现为颈项疼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 状,治疗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

颈椎病的康复计划

颈椎病的康复计划

颈椎病的康复计划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在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常见。

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正确和综合的康复计划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平复疼痛,预防并减少病情的恶化,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个颈椎病的康复计划,介绍了康复的目标、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康复计划的目标1.减轻疼痛:通过改善颈椎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从而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

2.提高颈椎的稳定性:通过加强颈椎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关节的压力,进而减少疼痛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3.恢复和改善颈椎的功能:通过康复训练,恢复颈椎的正常活动范围和灵活性,提高颈椎的功能水平。

4.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良好的姿势、正确的用眼习惯、科学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等,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和进一步恶化。

二、康复计划的方法1.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前倾或后仰的姿势,保持颈椎的自然曲度。

2.进行颈椎操和伸展运动:每天进行颈椎操和伸展运动,可以帮助舒缓肌肉紧张,增强颈椎的柔韧性。

如前后、左右颈部的回旋、上下调整动作。

3.必要时使用颈托:在严重疼痛或睡觉时,可以使用柔软的颈托来支撑和保护颈椎。

4.注意用眼卫生和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阅读书籍。

同时,调整工作环境,使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

5.应用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理疗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舒缓肌肉、增加血液循环。

6.采用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镇痛药、消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7.接受康复理疗:例如针灸、推拿、牵引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按摩局部肌肉、放松颈椎来改善疼痛和功能。

8.加强颈椎周围肌肉的锻炼:进行一些强化颈椎周围肌肉力量的运动,如颈部伸展、屈曲、倾转运动,可以减轻颈椎压力,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9.合理饮食和营养摄入: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颈椎组织的修复与更新。

10.控制体重:过量的体重压力会加重颈椎的负担,因此需要适当控制体重,降低颈椎的负荷。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可编辑全文】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

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是临床医生指导诊断和治疗颈椎病的准则,
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般适用于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指南:
1. 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
的程度、部位和性质,以及有无神经损伤的征象,如肌力减退、感
觉异常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进行颈椎的体格检查,包括触摸颈椎、测量颈椎的活动度等。

2. 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X线、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颈椎病的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颈椎的骨结构,CT和MRI可以更加详细地观察颈椎的软组织结构和椎间盘的状况。

3.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颈椎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休息、生
活方式调整、理疗、药物疗法等。

理疗包括颈部牵拉、物理疗法、
康复运动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
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的选择会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
因素。

5.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疼痛管理等,旨在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部功能、减轻疼痛和恢复生活能力。

总之,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颈椎病,同时也提醒患者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对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有效。

因此,患者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具体的建议。

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解答

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解答

中医治疗方法
2)适应症
推拿治疗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 外的所有其他各型颈椎病。
3)方法
推拿治疗颈椎病对手法的要求高,不同类型的颈 椎病,其方法、手法差异较大。手法包括按、摩、推、 弹拨、牵拉、点穴和震颤等。具体操作包括牵引、旋 转颈椎,松动棘突、椎间关节等。进行旋扳手法时, 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 的下颌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
美国脊椎矫正技术
?????
!!!!!!
喀!
手术治疗
(1)适应证: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明显者,有 人主张及早手术治疗。椎动脉型、神经根型如果 症状严重且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考 虑手术治疗。
(2)术后康复 术前做好石膏围领,术后次日戴上石膏围领下
床活动,同时可做手足远端的运动,一般石膏围 领固定6-8周,去石膏后可做头颈部活动,活动量 按手术方式、范围决定。
切菜、剁馅、包饺子等家务劳动,时间不宜太长, 要经常改变姿势。
正确的坐姿
TJ ESH
谢谢
TJ ESH
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4.超短波疗法
电极置于颈后和患肢前臂,急性期用无热量, 12~15min/次,慢性期用微热量, 15~20min/次,1 次/d ,15~20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神经根型(急性) 和脊髓型(脊髓水肿)的患者。
5.超声波疗法
用800Hz~1000Hz的超声波治疗机,输出功率 0.8~1.0W/cm2,声头在颈后、两肩胛岗上窝、肩胛区 移动,8~12min/次,1次/d ,15~20次为一个疗程, 也可按不同病情选择药物进行透入疗法(可用VitB1、 VitB12、氢化可的松、扶他林等药物)。超声波治疗 可用于各型颈椎病,对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较好。

康复诊疗指南与规范标准[详]

康复诊疗指南与规范标准[详]

临床科室诊疗规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GF-02 头部伤病康复诊疗规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GF-07 眩晕诊疗规GF-08 腰痛诊疗规GF-09 痹症诊疗规GF-10 面瘫诊疗规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方案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方案

颈椎病诊疗常规一、概述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本病多发生于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

颈椎病的发生部位以颈5-6、颈6-7节段较为多见。

统计学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故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二、临床表现颈椎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

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并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各型临床表现如下:1、颈型:为颈椎病最初表现,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强直、僵硬感、肩背沉、头部屈曲、转动受限,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病损体征。

2、神经根型:此型最多,因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根性疼痛是本型最突出的表现,为尖锐性疼痛,似刀割、烧灼、放电感,疼痛的部位都在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

可放射到肩、上臂、前臂、手指及前胸。

根性疼痛可因头颈、上肢活动及腹内压增加时而增重。

卧床休息、提肩活动等可使疼痛减轻。

感觉异常多为麻木、针刺、冷热和肿胀感。

受累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可使疼痛减退或痛觉过敏。

患侧上肢沉重无力,手的握力减小。

病久者可出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6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6版

颈椎病诊治指南2016版世界脊柱学会会长Tomas Kung 编著柳茹理工大学康复专业 Yaonasoya 翻译关键词:颈椎病,诊断,治疗,康复,牵引,手术,药物。

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版

交感型颈椎病
头部症状
眼耳鼻 喉部症状
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 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 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等;耳 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 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 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 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 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 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 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的发病率占颈 椎病的12-20%, 由于可造成肢 体瘫痪,因而 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 40-60岁的中年人 为多。合并发育性 颈椎管狭窄时,患 者的平均发病年龄 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 颈部外伤史。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 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 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 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 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 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痛和颈部 发僵,常常 是最早出现 的症状。有 些患者还有 肩部及肩胛 骨内侧缘疼 痛。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 麻木。沿着受累神 经根的走行和支配 区放射,因此称为 根型疼痛。可以呈 发作性或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 缓解和患者颈部的 位置和姿势有明显 关系。颈部活动、 咳嗽、喷嚏、用力 及深呼吸等,可加 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诊治指南2016版世界脊柱学会会长Tomas Kung 编著柳茹理工大学康复专业Yaonasoya 翻译关键词:颈椎病,诊断,治疗,康复,牵引,手术,药物。

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三.脊髓型颈椎病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四.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

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

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第四部分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①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X 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 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 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 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 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 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

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