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愈富愈俭。(讨论)
有人总结:
成就功业的要旨是:“文官不要贪,武 官不怕死”。
思考腐败问题(落马的官员)。
四、公平之旨
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 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社会太不 公平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针对 这种情况,老子认为应取消“人之道”,代之 以“天之道”的公平制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 “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的这 些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农民起 义的领袖,无不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替天行 道,劫富济贫”为号召。
实际道理也如此,以兵摄之,民心不服,积之 越久,则国家混乱的危险也就越大。
伊拉克问题解析。
二、上善若水
道家的管理的密旨在于谦下不盈,正所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成功身退,天之道也。”
水的解析。
因此,很多明智的君王多以谦下用人。下面便 以“燕昭王师从郭隗”案例解析:
就会前来;若是国君早到而迟退,见到士人以 后先对士人问候,而后静听士人讲话,则贤于 国君十倍的士人就会前来;若是士人来了以后 国君才到,那么,来的不过是同国君差不多的 人;若是国君颐指气使,那么,来的不过是仆 役一流人物罢了;若是国君暴怒喝骂,那么, 来的人就是囚徒、奴隶一流人了。这就是自古 以来有道之君才能引来贤士的道理。 ”
一、无为而治
道家最核心的管理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庄子等的思想均集中于此。
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百度文库,以无事取天 下。”“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 朴。’”
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所以,《道德经》倡导公平,认为只有公平才 能求得社会稳定。
伟人名言
五、阴阳之道
我们生活在阴阳的世界里,所以老子对阴阳有 独到的认识,《道德经》大部分章节均涉及阴 阳的阐释。从管理的角度,老子特别阐释手段 和目的之间的阴阳关系。
如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 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 成其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第三十六章则讲阴阳之道的具体妙用:“将欲 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 夺之,必固与之。”
六、兵乃末术
老子不认同儒治,也不认同法治,更厌恶用兵。
他这样解释:“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 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老子又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 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 ”
庄子讲:“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 下,而不以财戏人。”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不仅结束了魏晋南 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而且建立 隋朝典制,多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中国 历史上贡献很大。他还非常注重节俭,加强自 身修养。他曾对太子杨勇说,自古帝王没有谁 喜欢奢侈而能长久保住基业的,要杨勇务必崇 尚节俭。太子杨勇、三子杨俊都因为生活荒糜 奢侈而被文帝废免。然而,到了隋炀帝,他奢 侈无度,大兴土木,虽有凿运河之实,但终因 好大喜功,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导 致国毁身亡。
道家的谦下之学深不可测,堪称道家管 理用人的密旨。正如老子讲的:“善用 人者,为之下。”这值得我们深深领悟。
刘备用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崇尚节俭
道家管理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崇尚节俭。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 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 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 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二章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理论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创立,后 为庄子等不断丰富和发展,渐成体系完整 的一家之说。道家理论的具体内容涉及养 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特别是从管理 的角度,其思想同儒家和法家可谓是大相 径庭。所以,本章便依道家主要典籍,提 炼管理的理论并深刻领悟其原理,以期对 当今从政者也能有一定的启示。
燕昭王(前314一前279)在燕国大乱、齐军 破燕后,成为燕国国君,卑身厚币,从招贤者。 燕昭王专门去拜望郭隗 。
郭隗回答说:“帝者把士人当老师,王者把士 人当朋友,霸者把士人当臣子,亡国者把士人 当仆役,当国君的人,如果能屈己之身以敬事 士人,让士人坐在南面而自己则坐在北面以受 学(自古以南为贵) ,则贤于国君百倍的士人
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家的管理思想无 一不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哲学,即目的和手段往 往是相反的两方面。但“有”、“无”“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也就是道家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 问题,终极的哲学还是“得一”。那么,具体 总结,我们可以把道家管理的核心内容归总为 如下几个方面。
有人总结:
成就功业的要旨是:“文官不要贪,武 官不怕死”。
思考腐败问题(落马的官员)。
四、公平之旨
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 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社会太不 公平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针对 这种情况,老子认为应取消“人之道”,代之 以“天之道”的公平制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 “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的这 些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农民起 义的领袖,无不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替天行 道,劫富济贫”为号召。
实际道理也如此,以兵摄之,民心不服,积之 越久,则国家混乱的危险也就越大。
伊拉克问题解析。
二、上善若水
道家的管理的密旨在于谦下不盈,正所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成功身退,天之道也。”
水的解析。
因此,很多明智的君王多以谦下用人。下面便 以“燕昭王师从郭隗”案例解析:
就会前来;若是国君早到而迟退,见到士人以 后先对士人问候,而后静听士人讲话,则贤于 国君十倍的士人就会前来;若是士人来了以后 国君才到,那么,来的不过是同国君差不多的 人;若是国君颐指气使,那么,来的不过是仆 役一流人物罢了;若是国君暴怒喝骂,那么, 来的人就是囚徒、奴隶一流人了。这就是自古 以来有道之君才能引来贤士的道理。 ”
一、无为而治
道家最核心的管理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庄子等的思想均集中于此。
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百度文库,以无事取天 下。”“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 朴。’”
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所以,《道德经》倡导公平,认为只有公平才 能求得社会稳定。
伟人名言
五、阴阳之道
我们生活在阴阳的世界里,所以老子对阴阳有 独到的认识,《道德经》大部分章节均涉及阴 阳的阐释。从管理的角度,老子特别阐释手段 和目的之间的阴阳关系。
如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 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 成其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第三十六章则讲阴阳之道的具体妙用:“将欲 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 夺之,必固与之。”
六、兵乃末术
老子不认同儒治,也不认同法治,更厌恶用兵。
他这样解释:“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 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老子又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 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 ”
庄子讲:“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 下,而不以财戏人。”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不仅结束了魏晋南 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而且建立 隋朝典制,多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中国 历史上贡献很大。他还非常注重节俭,加强自 身修养。他曾对太子杨勇说,自古帝王没有谁 喜欢奢侈而能长久保住基业的,要杨勇务必崇 尚节俭。太子杨勇、三子杨俊都因为生活荒糜 奢侈而被文帝废免。然而,到了隋炀帝,他奢 侈无度,大兴土木,虽有凿运河之实,但终因 好大喜功,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导 致国毁身亡。
道家的谦下之学深不可测,堪称道家管 理用人的密旨。正如老子讲的:“善用 人者,为之下。”这值得我们深深领悟。
刘备用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崇尚节俭
道家管理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崇尚节俭。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 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 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 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二章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理论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创立,后 为庄子等不断丰富和发展,渐成体系完整 的一家之说。道家理论的具体内容涉及养 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特别是从管理 的角度,其思想同儒家和法家可谓是大相 径庭。所以,本章便依道家主要典籍,提 炼管理的理论并深刻领悟其原理,以期对 当今从政者也能有一定的启示。
燕昭王(前314一前279)在燕国大乱、齐军 破燕后,成为燕国国君,卑身厚币,从招贤者。 燕昭王专门去拜望郭隗 。
郭隗回答说:“帝者把士人当老师,王者把士 人当朋友,霸者把士人当臣子,亡国者把士人 当仆役,当国君的人,如果能屈己之身以敬事 士人,让士人坐在南面而自己则坐在北面以受 学(自古以南为贵) ,则贤于国君百倍的士人
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家的管理思想无 一不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哲学,即目的和手段往 往是相反的两方面。但“有”、“无”“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也就是道家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 问题,终极的哲学还是“得一”。那么,具体 总结,我们可以把道家管理的核心内容归总为 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