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的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组织)的过程。
3、生物膜:细胞外表面的质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时间。
4、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5、单纯扩散: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过程。
6、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7、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的作用。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
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或称生物转化。
9、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0、漏槽状态: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透膜后不断被血液循环、运走,使胃肠道膜两侧始终维持较好的药物浓度差。
11、表观分布容积(V):是假设药物在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单位通常为L或L/kg。
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定量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量变特征和变化规律。
13、生物利用度(Bioavalability):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1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15、药物的药效由化学结构、剂型因素、生理因素决定
16、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吸收A (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 (distribution):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 (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
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或称生物转化。
排泄E (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7、采取什么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
筛选合适的盐、筛选不同的晶体、改善化合物的结构、制成微粉化合物或固体分散体
1)细胞膜经典模型:脂质双分子层(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对称的膜结构);中间—疏水区,膜两侧—亲水部分;膜蛋白分布在脂质层两侧;膜上—带电荷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载体和酶促系统—与某些物质特异结合—物质转运
2)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强调膜的流动性。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的连续主体,蛋白质以不同方式和不同深度嵌入脂质分子层中(膜的不对称性)。细胞膜上含少量糖类,主要是寡糖和多糖链,这些糖链多存在于膜的外表面,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内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3)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和完整性,脂质能可逆的进行无序(液态)和有序(晶态)的相变过程(流动性)。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活动具有控制作用,具流动性的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因此脂质的流动性是局部的,并不是整个脂质分子层都在流动。细胞膜——既有流动性,又能保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19、药物在机体中转运的机制及其特点
1)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有机酸、碱类)、膜孔转运(水、乙醇、尿素、糖类)特点:顺浓差;不耗能:扩散与细胞代谢无关;不需载体: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抑制;大部分药物的转运方式
2)载体媒介转运包括:促进扩散(氨基酸、右旋葡萄糖、右旋木糖、季铵盐类)、主动转运(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
促进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有载体参与;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结构类似物会产生竞争作用;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的特点:逆浓度梯度;耗能;需要载体;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和活性有关;结构类似物竞争作用;结构特异和部位特异性:VB
和胆盐在小肠上端、
2
VB
在回肠末端
12
3)膜动转运包括:胞饮(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重金属等大分子物质)、吞噬(胰腺分泌胰岛素)
4)膜动转运特点:具有部位特异性,不需要载体,需要机体能量、膜有变形
20、胃空速率:lg V t=lg V0-K em·t / 2.303 (t时间胃内容物体积、v0初始胃内容物体积、K em·t胃空速率常数)
21、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1)空腹与饱腹:(扑热息痛、强的松片)除刺激性大、在胃中不稳定或主动吸收药物外,一般都应空腹服用。
2)食物:理化性质:稀→快;粘度和渗透压大→排空↓;食物的组成:糖>蛋白质>脂类
3)水:饮水量↑ →胃容积↑、渗透压↓→排空↑
4)药物因素:阿托品、吗啡、阿司匹林→排空↓
5)身体位置:左侧卧比右侧卧慢,站立较卧姿慢
22、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K
o/w ,P);K
o/w
大脂溶性好,吸收率也
好
2)溶出速率:表明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pH增加(氢离子的减少)而增加,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pH增加(氢离子的减少)而降低。3)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23、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Cu:未解离型的药物浓度 Ci:解离型的药物浓度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
24、药物通过不同部位给药的具体吸收途径
1)注射给药,注射给药一般产生全身作用,起效迅速,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吸收途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2)肺部给药
吸收途径:药物的肺部吸收主要通过肺部上皮细胞膜;上皮细胞上的膜孔是药物吸收的另一途径
3)口腔给药
吸收途径: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不同区域口腔粘膜血流量具有一定差别,但口腔血流量大,不会成为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
4)直肠与阴道给药
吸收途径:距肛门2 cm:直肠下腔静脉—体循环(无首过作用);距肛门6 cm:直肠上腔静脉—门静脉—肝—体循环(有首过作用)
5)眼部给药
吸收途径:角膜渗透(最主要途径,发挥局部作用)、结膜渗透(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发挥全身作用)
6)耳部给药:滴耳液和赋形剂只存在于外耳道;耳部表面存在酸性覆盖物,pH约为6,可保持耳朵不受生物侵入。
7)鼻腔黏膜给药:鼻腔主要吸收部位在鼻中隔和鼻甲粘膜,粘膜表面的微纤毛结构可大大增加鼻腔有效吸收面积;避免肝脏首过作用、胃肠道首过作用。
8)皮肤给药:吸收途径:表皮途径(主要途径);皮肤附属器途径
25、表观分布容积(V):是假设药物在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单位通常为L或L/kg。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不是指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也没有生理学意义,但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质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评价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特征和程度。
公式:V=D/C (D体内药量C血药浓度);V=8L 指药物处于细胞间液 V=2.5L指药物处于血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