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青少年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合力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频出,自残自杀杀人,强奸抢劫盗窃等等不断见诸报端,而每一篇报道的结尾都会不约而同的问一句:现在的学校教育到底怎么了?
青少年教育失败就只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吗?
其实不然。教育实际上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教育被广泛的认知为学校教育,人们把教育重担全部压在学校教育上,造成如果学生出现任何问题,矛头通通指向学校。当然,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应负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学生教育工作,笔者发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此简要谈谈自己的观点。
笔者认为,在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则主要承担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兼有德育的部分;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环境,对人后天的影响相当大,可以对前二者力所不及的方面进行有利补充。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完善青少年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蒙茜·洛·诺尔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
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斗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家庭教育是所有孩子接触到的最初的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这些认知不太成熟,也不十分明确,却是孩子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认知,潜在的指引着孩子的成长方向。
这些认知(即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放、行为习惯等,其核心是“品德教育”,但我们的家长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视了德育,把重心放在了智育上——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学校教育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德育还排在首位,为什么说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呢?
诚然,学校教育提倡全面发展,这是由学校教育的任务——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和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一一决定的。
可现实是,学校师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班级往往是十来个老师带五六十个学生,而这十来个老师大多是文化课老师,品德教育往往落在班主任一人的身上。一个老师对数十个学生,老师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加之升学的压力,在教学之外,老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事情,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只能以智育为主,而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如品德教育、培养孩子好
习惯、健全人格,如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价值等——只能靠家庭教育完成,学校教育只能起一个引导作用。
毕竟,比起在学校的时间,家长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对孩子影响更大的人。然而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完全没有概念,把孩子送往学校就全权交给学校负责,做起了“甩手掌柜”,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
除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被人们忽视的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校外生活和活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各种社会现象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
如果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则来源于社会大环境给予孩子的耳濡目染。就这就是社会教育影响力大于学校教育的地方。
当然重视社会教育不仅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
康成长,更主要的是要让孩子具有分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而这又需要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悉心教育和正确引导。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代青少年教育应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齐心协力完成的。三者不存在隶属关系,各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和独特功能。三者互相依存、渗透、影响、制约。因此,只有把这三方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与学校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到学校
教育中来。而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组织,应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校应对家长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家长们走出“重智轻德”、“甩手掌柜”的误区。
其次,作为教育的专业组织,学校也应该积极发挥其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单靠个别老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最后,社会教育方面,社会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