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未来因特网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因特网未来因特网发展的趋势与展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因特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还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方式。
在未来,因特网将继续发展并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因特网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1. 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随着5G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商业化应用,因特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5G网络将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为用户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网络体验。
未来的因特网将实现更多的智能应用,例如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和远程医疗等。
5G技术的普及将推动因特网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2.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的网络。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因特网将与更多的智能设备进行连接,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生态系统。
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物联网环境中,通过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和智能工厂等实现更高效的生活和工作。
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拓展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匿名性的特点。
未来的因特网将进一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货币、数字身份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创新。
区块链技术将改变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安全、透明和高效的交易方式。
4.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
未来的因特网将与人工智能实现更深度的融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个性化的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语音助手、推荐系统和智能客服等领域,为用户带来更便捷和智能的体验。
5. 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的挑战随着因特网的发展,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未来的因特网将面临更复杂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因此,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将变得更加重要。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加强技术防护和法律法规的建设,确保因特网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运行。
第1章因特网的概念及其发展
1.3 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与涵义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最早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是 美国前任副总统阿尔·戈乐。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宣布了具体实 施计划。一年之后,美国副总统戈尔又正式提出建立全球信息 基础设施GII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的倡议,他建议 将各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组成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 实现世界范围的信息共享。
1995年至今称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此时 中国的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融入了因特网的大家庭。1995年原邮 电部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建立全国27个省的省会加上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在内的31个城市的因特网;二是将北 京电报局现有的因特网站建成全国的因特网骨干网中心站。邮 电部的介入使我国的因特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到1995年5 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作为公共 商用网向公众提供因特网服务,中国因特网发展进入了商用阶 段。
中国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由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承担建设 和运营,该网于1999年初开始建设,并于2000年10月28日开通, 连接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7个城市,主要提供高速、 大信息量的信息传输与转接。
7)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2000年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中国移动开始组建“中国移 动互联网”,计划建设全国性的、高品质信息服务的开放型电信 网络。“中国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全球通”IP电话、IP电 话卡、手机上网Internet卡等一系列新业务。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 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 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 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 及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的4台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这个 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Internet的研究从此开始。在这一 阶段,主要是较好地解决了不同种类计算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 论和技术问题,其中包括:采用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实现资源 共享,分散控制;用分组交换的方法使网上众多用户以最短时延 同时通信成为可能;使用路由器作为单独的通信控制处理机解决 不同网络的互连问题;提出了网络通信协议分层的办法解决通信 的控制问题,这些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当代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 要基础。
《因特网及其应用》课件
常见的网络威胁
恶意软件
包括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等,通 过感染计算机系统或窃取用户信息来 破坏网络安全。
钓鱼攻击
通过伪装成合法网站或电子邮件,诱 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病毒,窃 取个人信息。
拒绝服务攻击
通过大量请求拥塞网络资源,导致合 法用户无法访问网络服务。
跨站脚本攻击
通过在网页中注入恶意脚本,窃取用 户信息或篡改网页内容。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定义
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隔离的技术,通过检查、过 滤和记录网络流量,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防火墙类型
包括包过滤防火墙、代理服务器防火墙和有状态检测防火墙等。
防火墙部署
根据网络结构和安全需求,选择合适的防火墙设备,并配置相应的 安全策略。
加密技术
加密定义
01
加密是指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的过程,以保护数据的机
VS
详细描述
新闻组使用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进行消息的传递和订阅。用户可以在新闻 组中阅读和发布消息,也可以通过订阅特 定新闻组来接收相关主题的消息。
实时通讯
总结词
实时通讯是指通过网络实时发送和接收消息 的过程。
详细描述
实时通讯可以使用多种协议和技术实现,如 即时消息、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等。用户可 以通过实时通讯软件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的 文字、语音或视频交流。
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
对个人或群体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造成精神伤害。 防范方法:抵制网络暴力,倡导友善交流,及时举报有害 信息。
05 因特网的发展趋 势与未来展望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 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 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概括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概括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ARPANET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首次提出了一个分布式计算网络的概念。
1969年,由ARPA资助建立的ARPANET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因特网的前身。
2. TCP/IP协议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连接不同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协议。
1973年,由Vinton Cerf和Bob Kahn提出的TCP/IP协议被正式采纳,成为官方网络协议,将不同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因特网的互相通信。
3. 面向商业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因特网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面向商业化。
1989年,时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伯纳斯-李在瑞士提出了万维网的构想,引发了全球对因特网的关注与投资。
4. 全球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迅速成为全球性的通信网络。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兴起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因特网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
此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万维网浏览器等。
5.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3G、4G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接入因特网,享受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6.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兴起:近年来,云计算和物联网成为因特网发展的新趋势。
云计算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可扩展的服务方式,而物联网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通过因特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
总之,因特网经历了从军事领域到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从最初连接几台计算机到连接全球数十亿用户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因特网将继续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和机遇。
因特网的发展史报告
因特网的发展史小报告
报告人:____________
本报告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因特网的过去——因特网的起源
1、因特网的历史最早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2、ARPANet和NSFNet建立的时间及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ARPANet /view/196838.htm
NSFNet /view/536896.htm
第二部分:因特网的现在——我国因特网的发展
1、中国开始进入因特网是在哪一年?标志是什么?
2、我国在哪一年建立了国家顶级域名?我国的顶级域名是什么?请问你还知道
其他国家的项级域名吗?
4、总结我国因特网的发展的两大代表性事件。
(1)
(2)
第三部分:因特网的未来——网络新技术
1、什么是云计算?
2、什么是物联网?什么是RFID技术?并说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3、你还知道哪些网络新技术?
4、想象一下,你认为将来的网络会是怎么样的?
参考资料:
1、云计算/view/1316082.htm
2、物联网/view/1136308.htm。
因特网发展历史
因特网发展历史
ARP代后期,军事通信的需要 冷战高峰,20世纪50年代后期,军事通信的需要 1960年左右,兰德公司Paul Baran分布式交换系统的提出 1960年左右,兰德公司Paul Baran分布式交换系统的提出 ARPA高级研究项目局的成立 ARPA高级研究项目局的成立 1967年,Larry Roberts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技术,建议建 1967年,Larry Roberts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技术,建议建 立分组交换网络。此时,英国NPL已实现并证实分组交换 立分组交换网络。此时,英国NPL已实现并证实分组交换 可以正确工作。 ARPA与BBN公司共建ARPANET网络 ARPA与BBN公司共建ARPANET网络 1974年,Cerf 1974年,Cerf 和 Karn发明TCP/IP模型和协议 Karn发明TCP/IP模型和协议 TCP/IP集成到了Berkeley UNIX操作系统中 TCP/IP集成到了Berkeley UNIX操作系统中 20世纪80年代,DNS建立 20世纪80年代,DNS建立
NSFNET
• 20年代70年代后期,NSF建立了NSFNET,全 20年代70年代后期,NSF建立了NSFNET,全
部采用了TCP/IP,成为第一个TCP/IP广域网 部采用了TCP/IP,成为第一个TCP/IP广域网 • ANS接管NSFNET,提供商业服务 ANS接管NSFNET,提供商业服务 • NSF出资建立NAP,以允许区域网络可以选 NSF出资建立NAP,以允许区域网络可以选 择骨干运营商
Internet
• 1983年1月1日,tcp/ip成为ARPANET上唯 1983年 日,tcp/ip成为ARPANET上唯
一协议 • NSFNET和ARPANET互联 NSFNET和ARPANET互联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称网络的集合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称网络的集合为 互联网,后来成为Internet. 互联网,后来成为Internet.
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中国互联网每1分钟发生的数据
◇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 了2.1个百分点。
◇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 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 的81.0%提升至85.8% 。
F、互联网理财热度消减、规模稳定:
截至2014年12月,购买过网络理财产品的 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较2014年6月增长1465 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较2014年6 月使用率增长2个百分点。由于收益率下滑和 中国股市回暖带来的分流作用,互联网理财 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 放慢。
5、中国互联网趋势与特点:
A:中国网民规模增幅持续收窄,非网民转化 难度进一步扩大: 2014年,我国新增网民3117万人,增幅明 显收窄。非网民的上网意愿持续下降,表示 未来会上网的比例从2011年的16.3%下降到 2014年的11.1%,网民规模的增速将继续减缓。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 比例为61.3%,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 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之间互联网使用鸿沟的 重要原因。
D、即时通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
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 率继续上升,达到90.6% 。2014年,手机端即时通 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 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 提升了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由于其随身、 随时、拥有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 自身定位逐渐从以前单一的通信工具演变成支付、 游戏、O2O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以其庞大 的用户基数为其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的发展历程0.基本概念⽹络:若⼲节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电信⽹络:电信系统的公共设施. 两个或多个规定的点间提供连接以便建⽴电信业务和信息的结点与链路的集合.有线电视⽹络:⾼效廉价的综合⽹络频带宽容量⼤多功能低成本抗⼲扰能⼒强⽀持多种业务连接千家万户为信息⾼速公路的发展奠定基础.计算机⽹络: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络操作系统⽹络管理软件及⽹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作⽤:1.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络最基本的功能快速传送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 2.资源共享是⽹络中的所有的软件硬件数据资源⽹络中的⽤户可部分或全部享⽤这些资源3.分布处理通过算法将⼤型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进⾏协同⼯作并⾏处理⽹络可将新任务转交给空闲的计算机来完成这样处理能均衡各计算机的负载提⾼处理问题的实时性计算机⽹络的分类:⼴域⽹(Wide Area Network):局域⽹(Local Area Network):城域⽹(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个⼈区域⽹(Personal Area Network):公⽤⽹(public network):专⽤⽹(private network):接⼊⽹(Access Network):计算机⽹络性能: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传播时延:信道长度/数据在信道的速率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时花费的处理时间排队时延:分组在路由器处理时排队的时间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络当前时延=⽹络空闲时延/(1-⽹络利⽤率)往返时间RTT:从发送⽅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收到接收⽅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利⽤率:信道利⽤率是某信道被利⽤的时间百分⽐⽹络利⽤率是全⽹络的信道利⽤率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机⽹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1974年美国IBM公司宣布系统⽹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的标准框架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互联协议⽹络协议:为进⾏⽹络中的数据交换⽽建⽴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internet通⽤名词互联⽹或互连⽹Internet专⽤名词因特⽹采⽤TCP/IP协议作为通信规则.⽹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到⼀起因特⽹把许多⽹络连接在⼀起是世界上最⼤的计算机⽹络.1.第⼀阶段:单个⽹络向互联⽹发展ARPANET是现代计算机⽹络诞⽣的标志. 1969年投⼊使⽤后发展成为美国国防部⾼级研究计划署1983年分为ARPAnet和纯军事使⽤的MILNET. TCP/IP协议成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因特⽹诞⽣.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第⼆阶段:三级结构的因特⽹即主⼲⽹地区⽹校园⽹或企业⽹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会建设了国家科学基⾦⽹NSFNET.第三阶段: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2.因特⽹在中国的发展第⼀阶段(1987-1994):中科院⾼能物理所建成了第⼀条与因特⽹联⽹的专线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电⼦邮件通信.第⼆阶段(1994-1995):为教育科研⽹发展阶段. 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组成NCFC⽹并于1994年4⽉开通了与因特⽹的64千位/秒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域名(CN)服务器从此中国真正加⼊了全球因特⽹的⾏列.第三阶段(1995---):因特⽹在中国进⼊商⽤阶段. 1994年9⽉中国邮电部门开始联⼊因特⽹建⽴北京上海两个出⼝ 1995年6⽉正式运营从⽽拉开了中国因特⽹商⽤化发展的序幕.⽬前中国公⽤计算机互联⽹(CHINANET)已成为中国因特⽹的⾻⼲⽹.3.因特⽹的⼯作⽅式分为核⼼部分:⼤量⽹络和连接⽹络的路由器组成向⽹络边缘的主机提供连通性路由器: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转发收到的分组分组交换(包交换):双⽅以分组为单位使⽤存储转发机制实现数据交互实质:将⽤户通信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更⼩的等长数据段并在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作为数据段的⾸部每个带有⾸部的数据段就构成了⼀个分组 (准确地传递)每组打上标识许多不同的数据分组在物理线路上以动态共享和复⽤⽅式进⾏传输 (充分利⽤资源)数据分组传送到交换机时会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动态分配合适的物理线路传送到⽬的地数据分组再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条完整的数据电路交换:报⽂交换(message switching):报⽂:传送的整块数据.分组(packet)=等长的⼩数据段+控制信息组成的⾸部(header)⾸部包含⽬的地址和源地址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因特⽹上的主机(端系统end system)组成端系统划分为C/S客户-服务器⽅式 P2P(peer to peer)对等连接⽅式对等连接⽅式原理:两个主机进⾏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和服务提供⽅只要运⾏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从本质上还是客户服务器的⽅式只是每⼀台主机即是客户⼜是服务器.4.制定因特⽹的正式标准经过的阶段:因特⽹草案(Internet Draft)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开始成为RFC⽂档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因特⽹标准(Internet Standard)备注: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级研究计划署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会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服务提供者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因特⽹交换点WWW(World Wide Web)万维⽹ISOC[W-ISOC](Internet Society)因特⽹协会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因特⽹体系结构委员会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程部IRTF(Internet Reserach Task Force)因特⽹研究部RFC(Request For Comments)⽂档@我们的⼤学时代:⽤四年时光书写⼀个梦!第⼀次:2016年4⽉19⽇<------------------------------------------------------------------------------------------------------------------------------------------>⼀.使⽤交换机组建局域⽹1.双机互连组建对等⽹对等⽹(peer to peer)p2p也称⼯作组⽹看,采⽤分散管理的⽅式每台计算机即作为客户机⼜作为服务器进⾏⼯作.(1)两台配备⽆线⽹卡的计算机通过wifi实现双机互连答案:(2)两台配备USB接⼝的计算机通过USB数据线实现双机互连答案:双机USB互联需要芯⽚进⾏协议转换. 驱动安装-⽹络设置-共享操作USB连机线:只有拷贝功能USB联⽹线:实现普通以太⽹的功能()2.⽹络通信性能(1)⽹络通信性能的测试⽅法(2)⽹络测试⼯具的软件⽹络测试⼯具ping确定⽹络连通性ARP显⽰和修改“地址解析协议”缓存中的项⽬ ARP缓存中包含的表⽤于存储IP地址及经过解析的以太⽹或令牌环物理地址. ipconfig⼯具查看本机有关的TCP/IP配置还可验证系统试图在TCP/IP上进⾏通信时使⽤的参数tracert⽤于跟踪“路径” 记录从本机到⽬的主机经过的路径以及到达的时间。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中文翻译即为“英特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
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第一阶段(Internet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
因特网的发展 史
因特网的发展史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
因特网的发展概述.
17
LOGO
LOGO
8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 主干网NSFNET,并于1989年改名为Internet向公众开 放。从此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产生,并迅速连接到世 界各地。 国家科学基金网络(美国NSF网络)取代阿帕网成为主干 网(1986-1995) NSFNET介绍:国立科学基金会网络 (NSFNET) 在1985 年成立,是一个通用的研究性网络,是真正的互联网 NSF网络的主要参与者是哪些? 大学、研究机构、科技界,主要用于学术研究。
LOGO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占地170平方米,重30 吨,每小时耗电30万千瓦,是一个庞然大物。
LOGO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1982年IBM个人计算机
LOGO
完成表格
机构名称
建立的时间 做出的贡献
1969年 实现了计算机的互 联 、TCP/I计算机中心之间 的互联
LOGO
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 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 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 息。 相关技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 通信感知技术
LOGO
课堂小结
因特网的发展 云计算
物联网
LOGO
谢谢!
LOGO
域名类别
通用顶级域名(gTLD, General Top Level Domain)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
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
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何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它最简单的定义是:以实现远程通信为目的,一些互连的、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互连”是指各计算机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信道彼此交换信息。
“独立自治”则强调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主从关系)1970年,美国信息学会联合会的定义: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方式而连接起来,且各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集合。
此定义有三个含义:一是网络通信的目的是共享资源;二是网络中的计算机是分散、且具有独立功能的;三是有一个全网性的网络操作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又被定义为:计算机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①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②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③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者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2.1 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已经历了由单一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Internet发展史
1、什么是Internet?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2、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 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因特网发展史
互联网简介及发展历史因特网(Internet)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由美国的ARPA网发展演变而来。
“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名,“Inter”音译为“因特”,“Net”意译为“网”。
为了避免与英特尔(Intel)公司混淆,通常不再采用早期译名英特网。
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络(interconnection network),在港台等地多被译作网际网路,与英文里的“internet”同义,即是“联接网络的网络”,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
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称为网络互联。
单独提起互联网,一般都是因特网或接入其中的某网络,甚至有时将其简称为网(Net)。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
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包交换的研究。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因特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因特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Follow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network to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1995.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走进网络世界
网络型病毒与网络安全
青少年文明上网及网络安全问题
课后拓展任务:
任务二:你认为平时上网应做好哪些网络防护措施?试着收集一些关于 “网
络安全”与“文明上网”方面的资料并尝试做一份电子作品(可用Word、 PPT、FrontPage等软件做)利用班会课时做讲座交流。
五、网络是怎么分类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有多种不同分类方法,如可 按‚拓扑结构‛ ‚通信方式‛ ‚覆盖范围‛等进行 分类。
时)-学件‛ 文件夹中。
”
提示:本课所有学习资料、学习任务都在D盘‚‘走进网络世界’(第一课
探究任务:
试一试平时常访问的一些著名网站,诸如:、新浪、网易、搜 狐„„等等都提供了哪些因特网服务?
知识链接:
WWW服务(信息检索服务)
WWW是英文World Wide Web的缩写,也称万维网。它使用超文本传输协
注意:微软早期的Dos、Windows98系列的操作系统属于 单机操作系统!
(2)网络通讯协议:TC P / I P 网络通讯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数据传输控制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地址控制协议
实践任务:
3、使用FTP客户端软件(FlashFXP)登录北大的FTP服务器() 并尝试下载文件。
知识链接:
E-mail服务(电子邮件服务)
电子邮件( electronic mail,简称 E-mail,标志: @ ,也被大家昵称为“伊妹
儿”)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 格、以非常快速的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 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方式。同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单机操作时代(1960年代-1970年代)计算机发明之初,只有单台计算机,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因此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出现。
直到19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开始萌芽。
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了串口通信、打印机共享等方式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点对点”网络,用于数据传输和远程操作。
但是由于网络规模小,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所以其功能十分有限。
2. 第二阶段:局域网时代(1980年代-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大型机的出现,局域网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形式。
1980年代,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
此时,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可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的同时运行。
3. 第三阶段:因特网时代(1990年代至今)1989年,因特网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进入了新的时代。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开始向“广域”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资源和信息。
同时,万维网也随着Web技术的发展而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在因特网上快速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但是,随着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未来趋势1. 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网络未来,计算机网络将会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空气”,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支持。
因特网的发展
大数据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 2010年代初,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科研领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 2010年代初,数据挖掘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使得科研领域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研究设计和 结果分析 • 2010年代初,数据可视化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使得科研领域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结果展示 和学术交流
互联网服务的个性化
• 2000年代中期,**搜索引擎优化(SEO)**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网站的搜索 排名 • 2000年代中期,**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兴起,使得互联网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 2000年代中期,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
因02特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
5G技术的发展
• 2010年代初,5G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2010年代初,5G网络的部署,使得5G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 2010年代初,5G应用场景的创新,使得5G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的发展
• 2010年代初,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物体可以互联互通 • 2010年代初,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使得物联网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技术 • 2010年代初,物联网安全的问题,使得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关注信息安全问题
万维网的普及
• 1990年代末,网络浏览器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访问万维网 • 1990年代末,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 2000年代初,博客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万维网成为了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 重要平台
因特网发展史
因特网发展史
互联网的起源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 2、internet的前身:
内容 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ARPANet
1969.11
NSFNet
做出的贡献
我国因特网的发展史
两 第一封电子邮件
个 (时间:
人物:
)
事
件 我国最高域名“cn”注册登记
网络新技术
云计算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 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 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 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 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 方式获得所需资源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过去和未来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过去和未来一、简述因特网的发展史随着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
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因特网,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 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 问世。
1977-1979 年,ARPAnet 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
1980 年前后,ARPAnet 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 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 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因特网。
1983 年,ARPAnet 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 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
ARPAnet 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 协议的开发和应用。
198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 采用TCP/IP 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 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
1986 年,NSFnet 替代ARPAnet 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1988 年因特网开始对外开放。
1991 月,在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因特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因特网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二、我国因特网的发展史1.因特网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因特网发展史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 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
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
1.Internet的形成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作为军事试验网络,建立了ARPANET。
1972年ARPANET 发展到几十个网点,并就不同计算机与网络的通信协议取得一致。
19年产生了IP互联网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
1980年美国国防部通信局和高级研究计划署将TCP/IP协议投入使用。
1987年ARPANET被划分成民用网ARPANET和军用网MILNET。
它们之间通过ARPAINTERNET实现连接,并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
简称Internet,标志着Internet的诞生。
2.因特网在中国
早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便开始通过国际网络线路使用Internet,后又建立了连接Internet的专线。
90年代中期,我国互联网建设全面展开,到1997年底已建成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中国科学和技术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并与Internet建立了各种连接。
3.163和169网
163网就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它是我国第一个开通的商业网。
由于它使用全国统一的特服号163,所以通常称其为163网。
169网是“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俗称,CninfoNET。
因为它使用全国统一的特服号169,所以就称其为169网。
它们是国内用户最多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是国家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Internet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
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
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
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
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 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
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
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
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
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
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
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90年代初,商业机构开始进入Internet,使Internet开始了商业化的新进程,也成为Internet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Internet已彻底商业化了。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我国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近2/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00万人,年增长率达45.3%。
宽带上网的计算机数也在迅速增加,已达到2815万台,占上网计算机数的1/2多。
因特网发展趋势
提到因特网的的未来趋势就会提到NGI和NGN。
现在的互联网是建立在IPv4协议基础上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将是IPv6协议。
经过多年发展后,第一代互联网在全面成熟的同时,一些不足逐渐显露,其中最紧迫的就是地址空间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就开始讨论新的互联网络协议。
IETF的IPng工作组在1994年9月提出了一个正式的草案“The Recommendation f or the IP Next Generation Protocol”,1995年底确定了IPng的协议规范,并称为“IP版本6”(IPv6),以次与现在使用的版本4相区别(1998年又作了较大的改动)。
尽管设计IPv6的最初的动机主要是解决地址空间日益紧张的问题,但是人们希望它同时能够解决目前Internet上存在的、IPv4难以解决的一些重大课题,包括安全、服务质量(QoS)、移动计算等。
到1998年年初,IPv6协议的基本框架已经逐步成熟,并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实践。
有关IPv6的所有讨论和建议,被称为IP-the next generation (IPng)。
由于IPv4向IPv6过渡的重要性,IETF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ngtrans研究从现有的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策略和必要的技术。
国际的IPv6试验网——6bone也于1996年成立。
现在,6bone已经扩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NGN(下一代网络)是一个分组网络,它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它提供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地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IPv6作为网络协议,NGN将基于IPv6。
IPv6相对于IPv4的主要优势是:扩大了地址空间、提高了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安全性有了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地实现了多播功能。
IPv6并非尽善尽美、一劳永逸,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何况今后还会遇到现在预计不到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IPv6带来的好处将使网络上到一个新台阶,并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IPv6不仅仅是扩充了IP地址,它还引入了许多新的特性,这其中包括服务质量、传送速度、安全性、移动和多播等,它解决了IPv4中解决不好的很多问题
下一代互联网的进展非常快,欧盟在2005年6月份宣布开通GéANT2,GéANT2是欧盟所有国家的学术网的简称。
美国也宣布准备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的基础上,开通一个NLR 光纤网络。
中国去年年底开通了CERNET2,和日本、韩国的IPv6网形成了亚太地区的APAN。
上述三大网络形成了全球下一代互联网的框架体系。
在这些研究与建设项目中,需要特别介绍的是CNGI (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项目。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是实施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的起步工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会等八部委联合领导。
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正式启动。
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
CERNET2主干网采用纯IPV6协议,为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环境。
CERNET2还将部分采用我国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先进的IPv6核心路由器,将成为我国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重大应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总之,下一代的互联网的进展与设备、技术以及基础设施三个层次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定义非常广泛。
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目前还只是利用它共性中的特征来描述更快;更大;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