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合集下载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王春易)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王春易)

“做”的过程
学生不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
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都在潜移默
化中得到提升。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实验步骤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不足之处
失败之处 我的思考
课程整合是必然
学生当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后,课时异常紧张,
学习规划书—自主学习的导航仪
• 单元内容 • 单元规划 • 单元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 单元检测
学习合作小组——自主学习加油站
• 营造氛围
• 培训组长
• 捆绑式评价
终结性诊断——加强过程性评价
• 模块成绩 = 模块测试成绩50% + 平时成绩50%
• 平时成绩不同单元有不同的赋分权重。
过程性评价
细胞的结构 • 阅读20% 生物的进化
• 细胞的代谢
• 细胞的生命历程
• 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 生物与环境
• 遗传的定律
•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生物的变异
• 基因工程
• 细胞工程 • 胚胎工程 • 生态工程
案例:细胞的结构
• 整合范围:两章六节的内容
• 建议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细胞膜 第二课时:细胞器 第三课时:细胞核 第四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五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必修一:细胞呼吸 必修一:酶的作用与本质 必修一:细胞的分化
+ + +
选修一:传统发酵技术 选修一:酶的研究与应用 选修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选修一:DNA与蛋白质技术 选修三:基因工程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学科育人”成为了当今教育的新方向。

所谓“学科育人”,是指以学科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学科育人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跨学科融合。

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跨学科融合。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或是通过“多项式教学”等方式,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层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想法。

三、倡导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指导下,能够自主地学习、探究和发现知识。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课堂合作和团队活动,鼓励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加强学科育人的理念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本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科教学强调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而学科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逐渐实践了一些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在过去,我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而现在,我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我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度。

其次,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过去,我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而现在,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最后,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需要协同育人的力量。

教师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角色,但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够的。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应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学校和家长的交流活动,与他们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形成教育共识。

另外,我与同事们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分享,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通过这段时间的转变,我逐渐认识到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学科教学情怀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情怀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成长、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学科教学的情怀,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学科教学的情怀源于对教育的热爱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

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对教育充满了热爱。

这种热爱让我在教学中不断追求卓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我认为,学科教学情怀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课后的辅导和关爱中。

每当看到学生在我的教导下取得进步,我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二、学科教学的情怀体现在对知识的敬畏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知识的力量。

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对知识抱有敬畏之心,时刻提醒自己要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首先,我注重知识的深度。

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我会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我关注知识的广度。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我认为,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广泛视野的人才。

最后,我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我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物理时,我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学科教学的情怀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学科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注重启发式教学。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学中心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学科育人则更多关注学生在课程和生活中的全人发展,将学科知识和行为、价值和态度相结合,构建学科教学与人的全面成长的有机整合。

在实践中,学科育人应贯穿于课堂之中,即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设计实现。

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科育人。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科育人的课堂要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和谐、多元的教学氛围。

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其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设计,如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营造温馨、关爱、支持、尊重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经验。

二、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学科育人的课堂应该从学科本身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

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学科育人还应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多学科整合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科育人的课堂注重学生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是学科育人者的潜力和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获得实际成长。

四、融入人格教育在学科育人的课堂中,人格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人格教育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是学科决定行为、价值决定态度的反映。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学科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学科教育则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转变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我对“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科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知识为中心,注重讲解和讲授学科内容,学生则以被动接受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

而在学科教育中,教师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参与。

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其次,学科教学注重课堂知识的教授,而学科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和教学计划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

而在学科教育中,教师则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

学科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能够在不同情境下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再次,学科教学注重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学科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生则主要以被动接受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

而在学科教育中,教师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知的情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最后,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量化和评价,而学科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评价。

从学科建设到教育教学: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学科建设到教育教学: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学科建设到教育教学: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2023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到教育教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初中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一、学科建设信息技术是相对较新的学科,而初中阶段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

在学科建设方面,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仅是作为一个辅助课程,在初中生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并不高。

课程设置比较简单,仅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简单的应用。

(二)发展阶段(2003年-2011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阶段逐渐变成了一个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也开始变得更加完善,涉及到计算机应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多个方面。

(三)差异化发展阶段(2011年-2018年)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向着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方向转变。

学校逐渐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课程设置也逐渐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四)综合应用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也开始向着综合应用方向发展,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

课程设置从原来的零散单一逐渐变得更加综合全面。

学生也逐渐学会了更加高效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够更加自信地融入信息化时代。

二、教育教学除了学科建设之外,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还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

下面将分别从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方面来探讨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模式在过去,信息技术课程常常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单纯课堂教学,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则使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转变。

学校逐渐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就能够学习并巩固课程内容。

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方法

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方法

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方法跨学科教育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念和技能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和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和面对复杂情境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跨学科教育方法的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和工作的挑战。

一、引言跨学科教育方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一个综合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学习视野。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跨学科教育方法,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

例如,一个跨学科项目可以是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设计并制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这需要他们学习地理、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指通过创造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

在情景模拟中,学生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应对挑战。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一个模拟联合国会议,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并就一个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个活动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辩论能力。

四、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跨学科地整合信息、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社会问题,如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并运用语言、数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调查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途径。

五、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促进跨领域学习。

在设计思维中,学生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和创建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反思

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反思

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反思近年来,跨学科教育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

跨学科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跨学科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教学中的跨学科教育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跨学科教育的挑战1.课程内容整合困难跨学科教育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然而,由于学科间的差异性,课程内容整合成为一个挑战。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准备跨学科教学的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不同学科的问题。

2.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跨学科教育通常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评价方式不完善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准确评价学生在跨学科教育中的综合能力。

跨学科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因此,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成为跨学科教育中的一个难题。

二、跨学科教育的改进建议1.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为了解决跨学科教育中的课程内容整合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共同设计整合性的课程。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教材和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2.提供适应学生学习负担的方式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避免过多冗余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跨学科学习。

3.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在跨学科教育中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抓好科学教育的意识,并以此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使学生逐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

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之一,打造学校的品牌亮点。

工作要点:一、抓好组织管理,培养骨干教师科技工作已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重视,更要落实。

在本学年度,学校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做好领导管理工作,构建由校长室、政教处、教导处成员以及科技骨干教师组成的管理网络,对各项活动认真组织落实,抓好抓出成效。

同时,以骨干教师为带头,带动部分新教师参与到这方面来,增强学校科技项目的实力,使学校科技方面的活动开展得更为活跃、有效。

二、抓好环境建设,创设科技氛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做好科技主题的校园环境布置工作:设立科普知识画廊等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上营造科普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

设想在校园网上开辟科技专栏,宣传科技知识,使其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又一个阵地。

三、开展科技活动,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普宣传和科学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正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才呈现年轻化趋势的今天,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任,已经愈来愈多地落在青年一代身上。

要敢于开拓,大胆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前人,勇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传统的学科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passively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并不理想。

二、学科育人: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学科育人的理念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能力相结合,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将课堂教学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思考的环境。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育人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提倡合作学习学科育人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互助,增进彼此的友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课堂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用视角解读为例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用视角解读为例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用视角解读为例曹加明【摘要】语文,不能满足于学科教学层面“技”的达成,更应该追求教育层面的“立人之道”。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经典名篇,不止是语言教学的极好资源,更是依托语言展开“思维”“审美”“文化”教育的载体。

为此,教师应握紧语言的缰绳,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追求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学科教育审美语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2~03B—0021—03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不止是关乎语言,更关乎“思维”“审美”“文化”,关乎师生的言语生命成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这就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指明了方向——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之基础,建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之教育“大厦”。

而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诸维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

没有“语用”之基,“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的语文学科“大厦”就成了“无本之木”,甚至成为“想当然”的“海市蜃楼”。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古典诗词名篇,亦是作者的生命“结晶”。

教师对此名篇的教学,如果只是停留于知识传授的层次,显然是“唐突”了杰作,更忽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亦错过了关乎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现场”。

而立足语用视角的文本解读则能够实现《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常规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

一、由解释“语言”走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言的理解体悟中实现教学向教育的审美升级“大江东去”,何以不用“大江东‘流’”呢?在语言的辨析比较中,师生不止建构“言语”的“世界”,更是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义务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策略

义务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策略

义务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策略新课标明确提出: 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这是新课标的创新导向,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型,这种转型对教师备课和上课提出了新要求。

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必须首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以解决知识素养化问题以及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新课标修订遵循“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备课要跳出单纯的备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的罗列,以结构化的方式优化课程内容组织。

不仅备单一知识点下的概念叙述、技能训练,还要站在知识发生发展的通性通法的高度,以该学科应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设计学科内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比如数学中的数与代数部分,3、4 年级就学习“数的运算律”。

把知识素养化,就不能只把运算律当作运算技能训练,而应立足培养学生代数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设计学习任务单,整合3—4 年级,7—9 年级关于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知识,并立足学生经验,设计学科内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反复体会算理,体验运算规律的构成。

这样,当学生具备了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7—9 年级遇到“新”的等式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处理解方程、多项式化简等问题就能水到渠成。

再比如,5—6 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要求了解它们的展开图。

把知识素养化,也不能单纯备识别和训练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而应立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和美术、体育学科联合,设计“打沙包游戏”项目式学习,借助美术学科动手实践,画、剪、缝,制作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的沙包,借助体育学科设计游戏规则,通过活动,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审美情趣、健康生活、做事耐心等综合素养,以此构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再比如,历史课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把知识素养化,在备课时就要联系到当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立足培养学生胸怀世界的国际视野,初步形成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

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讲座之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根据视频资料整理)

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讲座之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根据视频资料整理)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北京十一学校校务委员、学部主任、生物特级教师王春易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有什么不同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实践过程,最终使我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我现在的课堂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生物阅读课。

整个课堂不需要我说一句话,课堂上只听到“哗哗”的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

我非常享受这样的课堂,他们那么投入,那么会阅读,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高中生物一般在高二才开始开课,课时非常紧张,通常到了高三第一学期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讲完,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还让孩子们自行阅读,因此受到了不少质疑,但我依然坚持。

我觉得于生物学科而言,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孩子们认真细致地去阅读教材。

起初,我是将阅读教材作为课下作业来布置,但是,学生们不认为阅读是作业,他们认为只有写到纸上的,老师要收上去批阅的才叫作业,所以他们不当回事儿。

当我把阅读拿到课堂时,这种阅读就会有了氛围,有了感觉,有了效果。

孩子们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少孩子还建议延长生物课的阅读课时。

当然,在阅读中他们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好在我们的教室中有大量的学科图书,于是,孩子们就有了丰富而重要的学习资源。

这些图书拓展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和学习范围,他们课上可以随意翻阅,课下也可以借走,用一周的时间去阅读。

模型建构课。

生物学是比较抽象和微观的,对于这些内容,即使阅读也很难去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模型建构课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和领悟。

模型建构课,就是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去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抽象的生物概念就变得具体了,变得可观、可感而且可爱了。

细胞我们是见不到的,细胞的分裂过程我们自然也看不到,比如手划伤了,愈合后的皮肤上产生了新细胞,细胞数量在增加,但遗传性质不变。

在教学这个章节时以前我这样做:先带他们去看投影片和视频资料等,然后后带着孩子一起去画图,他们弄懂以后,我会编一个顺口溜,告诉他们细胞是怎么变化的,最后出几道题目加以巩固,这部分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1. 引言1.1 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区别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在教育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的重点和目标却有所不同。

学科教学注重的是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他们在学科领域内的学习和发展。

而学科育人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不仅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品德、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学科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学科育人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科育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将课堂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1.2 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前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往往缺乏创造力、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

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下降。

学生们逐渐成为被动学习的对象,而不是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主体。

要改变当前教育的现状,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3 引起转变的原因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一字之差,但其中的艰难曲折,却让王春易感慨良多:“长久以来,在我的头脑中,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就是一回事,都是上好课,都是讲好一本教材。当我讲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一直想超越学科本位,今天我找到了那条路,那就是不仅要做学科教学,更要做学科教育。”而这种变革,从课堂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单元教学”……在王春易的课堂上,学生开始质疑、辩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2010年9月,王春易的学科教室诞生了,她开始有意识地还原生物教学的科学本质,将大量的实验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获取生物学知识。动手做大家都很兴奋,学生做的果酒味道很香,做的泡菜味道可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做微观实验,学会了在课下进行观察和统计,学会了定量分析。将近30个分组实验做下来,学生的实验操作越来越规范,实验结果越来越尊重事实,实验报告也开始写得有模有样,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

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

幼儿园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幼儿园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之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从传授知识到引导探索过去,幼儿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传授知识的角色,将各种信息灌输给孩子。

然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角色也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需要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和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二、从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而现在,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更多地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和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从课堂教学到跨学科教学过去,幼儿园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单一学科的教学。

然而,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还要善于整合多种资源,打造跨学科的教学环境。

四、从教学者到陪伴者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还包括从简单的教学者到孩子们的陪伴者。

教师应该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他们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陪伴,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五、从传统纸笔教学到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教学也逐渐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需要适应这一变化,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正不断发生着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陪伴者。

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编教师转学科任教申请书

在编教师转学科任教申请书

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我是一名在编教师,任教至今已经多年。

在此,我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与培养,让我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自己当前所教授的学科产生了深深的热爱,我希望能够转换到另一个学科领域,继续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因此,我谨向学校领导提出转学科任教的申请。

首先,我想表达我对目前所任教学科的喜爱。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己任。

然而,随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日益加深,我发现自己对另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只有对学科充满热情,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希望能够转到另一门学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其次,我具备转学科任教的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掌握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我还会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科转换后的教学工作。

我有信心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学科的教学要求,为学校和学生做出贡献。

再次,转学科任教有助于丰富我的教育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够教授更多学科,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通过转学科任教,我能够更好地感受教育的魅力,不断挑战自己,实现教育人生的丰富与发展。

同时,这也将使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我深知转学科任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新的学科领域,我可能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但是,我愿意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和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我相信,在学校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学科转换,继续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总之,我热爱教育事业,热衷于教授新学科。

我愿意为学校的教育事业付出更多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作者:管建刚(原载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17期)扔掉了剩下的,也许就是有用的六年级家长会上,安排了学生和家长对话。

学生发问:花那么多时间做作业、学功课,将来究竟有什么用?将来的工作用得着应用题、关联词填空吗?家长们难以回答,老师们也一时语塞。

教育要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什么才是“一生有用”的?家长不清楚犹可原谅,教师稀里糊涂真的令人汗颜。

我是农村娃,从小喜欢数学,讨厌语文,自打上了初中,语文没得过“优”。

阴差阳错成了语文老师,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出版了十多本书。

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除小学的识字,对我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是“坚持到底”。

小时候正值包产到户,家里田多、活多,还有“三产”,一放学就要干活。

但活再多,我都咬牙干完,绝不偷工减料,这磨炼了我的性格。

第二叫“为他人想”。

小时候缺吃少喝,偶尔有吃的,妈妈从不许我放开吃。

私底下,妈妈告诫我,喜欢吃的菜不许多吃;你喜欢吃,别人也喜欢吃,想想别人!第三叫“要有规矩”。

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一个人不能没有规矩。

第四叫“定得下心”,我学静坐,一坐两个小时,坐下来写文章,心不浮,气不躁。

此四样,让我受益匪浅。

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

究竟要育“人”的什么?从我的经验来看,有三个内容。

第一是“人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一句话,叫做“为他人着想”。

为何要诚信?为他人着想;为何要友善?为他人着想;为何要遵守规则?因为遵守规则,既方便他人,又方便自己……将“为他人着想”付诸行动的人,不管学历高低,成就大小,一定是真绅士。

“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和行为,那是一辈子有用的。

其次是“非智力因素”。

从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来谈,那太宽泛了。

非智力因素里,最核心、最要培养的是自控力、专注力、坚持力、耐挫力。

当年,村小的教室里挂着巴斯德的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不少家长挂在嘴边的是“开心就好”,其实比开心更重要的,是抵抗不开心、化解不开心的能力。

这个能力只有在“不开心”中,即抗挫中,得以锤炼。

一个人的自控力、专注力、坚持力、耐挫力,这些是你一辈子有用的。

第三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当然重要。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所要学的课程越来越多,所有课程都要求低耗高效,多年来的师训也都着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水平,没有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

该扔掉就义无反顾地扔掉,扔掉了剩下的,也许就是有用的,这也正可以回答学生的质疑:花那么多时间学这些有什么用?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抓住来自现场的“小”事,就是做了教育的“大”事分科教学占据了90%以上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校教育几乎等同于学科教学。

即便各学科找到了“核心素养”,学校教育至多也是精简化的、指向核心素养的分科教学。

不得不面对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语文,数学老师的眼中只有数学……教师眼中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首先是学科本位的。

一位实习数学老师,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之余,还振振有词:那是班主任的事。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本身无法自然发酵为“人”一辈子有用的素养。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要转化学科素养,转化为人的素养,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

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使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

人的“道德核心素养”“非智力素养”比之“学科关键素养”,对未来更有影响力。

这一点不得不说说“包班”的好处,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教师进行“人”的教育的基地。

当然,远水难解近渴,目前来讲,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在分科教学中注入核心素养的培育。

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好,非智力素养的培养也好,都要有一个载体,例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学习本身也是活动,是占据学生在校90%时间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定会表现出专注或不专注、坚持或不坚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这些正是绝好的教育资源。

遗憾的是,很多老师都无视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把这些“教育”看作班主任的事。

事实上,学科教师首先是一名“老师”,其次才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信息老师……人的“道德核心素养”“非智力素养”培养,应该成为所有学科的首要目标,这是老生常谈的“目中有人”。

教育的无处不在应该体现在教学中。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对本学科的关键素养培养应该了然于胸,他所要应对的,是活生生的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复杂情境。

在人的道德素养、非智力素养培养中,来自现场的教育力量,远比文本的力量强大。

课堂上,甲学生专注听讲的眼神,乙学生认真倾听的表情,一经教师捕捉和放大,便是培育“专注力”的资源。

学生接连失败了三次,终于迎来克服难题的兴奋,一经教师放大,便是培育“坚持力”的绝好资源。

课堂上分发资料,左边的同学拿到后,传给右边的同学,没有停留;同学主动将书放在中间,给忘带教材的同桌看,这是多好的“为他人着想”的例子。

课堂上有,课外也有这样的教育资源。

学生作业订正了三次,错了三次,依然不急不躁;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主动往前走一步……诸如此类的事天天在发生,抓住这些来自现场的“小”事,就是做了教育的“大”事。

当“学科教学”成了“人的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科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升格为“学科教育”。

优秀的教师,本质上都在做着“学科教育”的事。

作为“人”的存在,教师本身就是教育25岁的斯蒂芬·茨威格去拜访罗丹。

罗丹邀请年轻人参观他的工作室。

就在这时,罗丹发现新作品有瑕疵,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直到满意后扔下工具,才看到了茨威格。

茨威格大受震动,恍然领悟:除了专注,成就伟业没有别的秘诀。

罗丹并没有用嘴巴告诉茨威格成功的秘诀。

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说”。

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来自作为“人”的老师的一举一动。

暑假里,教音乐的张老师来学校弹琴、练声,她说家里怕吵着邻居。

我若是学生,张老师的行为影响胜过一年的音乐专业学习。

还有多少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阅读、写作习惯,学生能像茨威格那样亲见语文老师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我常无端地想,学生普遍害怕作文,不是作文不好教、不好写,而是教作文的老师害怕作文。

当教师集体恐惧作文时,学生怎么可能不害怕作文呢?周一唱国歌,国歌声稀稀拉拉,你仔细听会发现,一起唱时老师从不大声唱;学生集会,整个队伍七歪八扭的,一旁的老师不都在看QQ、刷微信?教育最伟大的力量来自“亲见的力量”。

要培育学生“为他人着想”,老师你有这样的品行吗?要培育学生“遵守规则”,老师你在模范地遵守社会的规则吗?《餐厅里的教养》一文里说,挑食的侄女去美国一年,变得不挑食了。

奥秘何在?用侄女的话说:“假如每个人都把食物吃的干干净净,你还好意思剩饭吗?”山西小伙子在学校干活,干完活,已是午饭时分,总务处就请小伙去食堂吃个便饭。

小伙子吃完饭,站在泔水桶边,迟迟不离开,后来他对校长说,怎么倒掉那么多好东西,这些都是我们过年才能吃上的啊。

回到《餐厅里的教养》,只要校长和老师们以身作则,学生不但“光盘”,而且会用面包将汤汁吸得干干净净,把盘子擦得锃光瓦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乎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刻着这八个大字。

学高,是学科能力;身正,则是从“人”的角度讲的。

这些年,我们常常关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示范性。

因为每一个老师都在学生面前展现的不只是对本学科的理解、情感、能力,还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全部。

学生眼里的教师是一个“全部”的人,而非知识传授的“教学工作者”。

教学之外,由教师无意呈现出来的信息,对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因此,希望学生尊重国旗,有必要回头看看身边的老师;希望学生尊重劳动果实,有必要瞧瞧老师的行为举止;希望学生心底纯洁、孝敬父母,有必要考察老师和他的家庭。

一群毫无绅士感的人不可能培养出一群小绅士。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老师要经受的重大考验在于,不光作为学科教学者,而是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一举一动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影响。

作为“人”的存在,教师本身就是教育。

有一种教育是听来的,有一种教育是看来的,有一种教育是干出来的。

罗丹之于茨威格的教育就是干出来的。

都说老师是“吃开口饭”的,其实,嘴巴上的育人,远远抵不上作行动上的力量。

学科教学只是实施教育的平台一位家长在电话那头感慨,管老师,你不只教语文,更是在教做人。

是的,语文只是我实施教育的平台。

课文《黄山奇松》描写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我请同学分别用横线、曲线和虚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好几个学生没带尺子,随手画得歪歪扭扭。

一位同学用作业本当尺,线画得很直。

我说:“这就叫灵活。

做事不只一条路,一条路不通,动脑筋去想、去找,一定有第二条路、第三条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用笔当尺,有的同学用硬纸板当尺……三位同学上台朗读,但课文只写了一句话,该由哪位读呢?所有同学都伸着食指指向第二位同学。

我肯定了大家的答案,否定了表决的方式——我伸出整个手掌,掌心向上,指向第二位同学,说:“这才是绅士的表决。

”《滴水穿石的启示》用正反例子证明作者的观点。

我请学生找两个正面例子,再找两个反面例子。

说到反面例子,不少同学转向班上的某位同学。

我走到小Z 那里,问他为什么不转过去。

小Z说,这会让人难堪。

我转向大家说:“这,就是为他人着想啊。

”我和学生一起定了规则:周一到周四,如果当日作业当日完成,周五可享受“无作业日”。

个别学生订正时拖拉,周五我单给他布置了作业。

一个月后,我找他谈话,“一些同学跑在作业的前面,练习册上没要求做的他们抽空做了,做的时候很开心——因为他们在做一件超越自己、超越老师、超越进度的事。

今天做明天事的人是快乐的,也是智慧的,而用明天来弥补今天的人则是痛苦的。

”这么一说,他醒悟了。

小Y同学,我接班时,语文只能考30来分。

每次测试,会做的做完了他就坐着发呆。

我问他愿不愿意为班级做事,他整理了班级书柜,擦拭了电脑,我夸奖了他。

中午,我把自己碗里的菜夹给他,说:“考试成绩不好,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很有价值。

”我是语文老师,但跟学生的交往并不局限于上课。

中午带学生去食堂吃饭,小L伸头一看菜,走了。

我问为什么,他说菜不好吃,不吃了。

我对他说:“营养比口味重要,你正长身体,中午的营养很重要。

”这么一说,小L去吃饭了。

他单手拿餐盘,我告诉他用双手端,汤汁不会洒出来,还为食堂阿姨省了时间。

吃完饭,我又对他说:“不喜欢吃的饭菜,你吃下了,对你的肚子有交待。

人的一辈子,只要做好两件事:一件你喜欢的事,另一件你不喜欢的事。

很多你不喜欢的事,做了对你也很有好处,像中午的饭。

”人过中年,才琢磨起教育是怎么回事。

我所做的事一切,都无法涵盖“学科教育”,然而教育需要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