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5青年律师成长季第二场,张伟律师:《做最伟大的自己:个年轻草根律师的合伙人之路》(板书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25日晚8点大森律师事务所主任张伟律师做客日知社
讲座板书整理
一、最高在线人数时截图
二、同学们为张伟律师赠送鲜花部分截图
三、张伟律师讲座演讲稿
四、点评嘉宾马俊飞律师点评内容
五、互动问答环节
六、同学们所居住城市与职业部分截图
七、日知社本场讲座参加志工
最高在线人数时截图:
同学们为张伟律师赠送鲜花部分截图:
张伟律师日知社2012-10-25晚讲座演讲稿
做最伟大的自己
——一个年轻草根律师的合伙人之路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的张伟律师,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在日知社的平台上与各位做一些分享。我今天的演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做律师的一点心得和感触;另一方面,我会给有志于从事律师工作的年轻朋友一点具体的建议。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会有比较实际的帮助。
为了更清晰的描述我的成长轨迹,我觉得有必要从我的大学开始说起。2001年,我高考落榜。这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我小时候读书基本属于一个智商一般,但是比较刻苦的小孩,学习还过得去。到了高中的时候,因为叛逆,和班主任进行了N次的“政治斗争”,另外也比较多地参与学校的活动,消耗了挺多精力,结果让学习一落千丈。曾经最离谱的是,第一学期,全班第二,第二学期,五十名开外,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到了高考,总觉得最差也能考上一个本科,但是没有想到差了几分,没有达到本科线。曾经父母也一度希望我复读一年,一贯比较倔强的我放弃了,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最近几次和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都告诉我,说他们的父母往往喜欢干涉他们择业上的决定,或者不支持他们从事律师工作,让他们很困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求助于我。我就和他们说了自己的故事,我从小学毕业开始,所有人生中的重大决定都是我自己抉择的。上什么初中,考什么高中,上什么样的大学,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所有选择都是我自己决定。我曾经开玩笑的说,我人生中决定一件事情是否去做的唯一标准,是看我父母是否支持,他们支持的我一律不考虑,他们反对的,我往往都要尝试一下。当然这是玩笑话,其实每一次选择,我都会慎重考虑,认真抉择。但是事实上却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就是父母支持的,我不考虑,他们反对的,我不仅做了,而且用成绩否定了他们的质疑。所以,在这里,我真的想对有类似困惑的朋友说,勇敢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属于你的人生,如果你喜欢做律师,那么就去做律师,希望成为公务员,就去争取。选择错了,不要紧,吸取教训,总结,再来。不要太在乎父母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仅供参考,不要盲从。我甚至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父母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平凡,甚至平庸,害怕孩子从事略带风险的工作。但是大家想想现在有哪一份工作是纯粹的铁饭碗呢?所以,我一直鼓励年轻人坚持自己当初的梦想。
落榜之后,我进入了我们安徽当地的一所专科院校,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这所学校在当地也不出名,但是在当地专科院校里面,法学专业算是师资力量比较好的。若干年后,我还知道一件事情,关于我的母校,我们学院第一任院长就是现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
到大学的第一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和母亲一起带着行李,走入学院,进入一间很小的宿舍,面积大约也就十平方不到,居然六张铺位,连个电话都没有,条件非常恶劣,我估计和看守所有的一拼。我母亲放下行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劝我回去复读。当然啦,大家也明白我一贯的选择方式,所以我就留在我的大学。正式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快我就喜欢了这个学校,为什么呢?因为我一个落榜生最怕见过去的同学,尤其是还比较自以为是的落榜生,本身又是合肥人,在合肥读大学,居然一个诺大的学校里面,没有一个认识的同学,这种感觉我非常喜欢,我想我终于可以闭关修炼——安心读读书了。那个时候就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弥补高考失利对于自己人生的影响。
大学期间,可以用清苦来形容,当然这样的环境也是我刻意营造的。大学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十个目标,要求在大学三年内实现。顺便提一下,我基本上从大学开始,就是每三年给自己设定一个三年目标,期望每三年做一次质变。我也建议年轻的朋友学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良好的规划会让你有的放矢,明白每个阶段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些并不容易实现的目标,我大学期间几乎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学习自考,或者扩大阅读,整个大学应该说过的非常充实。
学习自考,也有很多心酸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次参加自考,分享一下自考的心酸。
大学毕业很多年之后,一个大学同学还说当年挥汗如雨的大热天中午,我带着一大瓶茶叶水在石凳上看书,也算学院一道风景。大学期间,我总结我做了几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用两年半的时间通过自考本科段的全部课程,让自己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同时参加了学校的演讲赛,辩论赛及其他活动,提高自己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这些对于我后期从事律师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读书的认识,易中天认为,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谋生”,一种就是为“谋心”。前者为了生存,后者发自内心。我比较认同,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还停留在第一阶段。读书可以学习到知识,知识可以开启智慧。我特别想强调,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多读书,只要这样才能开启我们的智慧。
2004年6月,我大学毕业,在同学们都在忙着找工作的时候,我开始了第一次司考之旅,准备了近半年时间,甚至为了备考的效果,有家不回,在合肥郊区租了一间和大学宿舍差不多大的民房,当然这次是我一个人住,人均面积增大六倍。这次备考的结果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惨不忍睹。因为我个人仅仅进行了三年的法学学习,本身底子就很薄,而且大学期间更是务实地以通过自考为目的。所以到了10月份,我就做了四张没有一道题可以确认是正确的试卷。这里一点都不夸张。结果可想而知,成绩才考了290多分。
考完之后,就基本上知道结果了。所以立刻找工作,阴错阳差找了一份从事二手房销售的工作,我现在想想都为自己捏一把汗,当初选择这家房产公司的原因,居然是他们底薪比较低。我的逻辑也很简单,我觉得底薪低还有人干,证明他们提成肯定高。于是就去了,他们的底薪是每个月300元,不包括路费和电话费,电话费基本上一个月一百到两百,那时候我们基本没有路费,为了节约,基本都是骑自行车满城市乱跑。我本来是一个路盲,结果从事了这个工作,我对合肥的老城区现在不要太熟悉。以至于我的车上都不装导航。所以,这个所谓的底薪,基本就是无底薪。第一天上班,当时的总经理助理开晨会,问我们四个新来的,这个月的业绩目标是什么,我说如果我能做一百万,绝对不做99万,那个月我做了103万,个人工资提成5000多。三个月后因为工作业绩还不错,领导比较赏识,升为了分公司负责人,最多的时候管过近20个销售人员。但是因为年轻,因为没有管理的经验,把团队带的一团糟,这次失败的管理经验对我尤其难得,学习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因为团队业绩不行,最后被公司美其名曰调至总公司办公室工作,所以我今天都比较感激当初的几个领导,一方面给我机会锻炼,接触了如何管理团队,失败的经验其实比成功更加可贵,另一方面在我工作失误后仍然很惜才的留用我。这个时候,已经是2005年的7月份,我后来为了不放弃自己的律师梦想,就辞去了工作,准备第二次司考。我不知道今天这里有没有即将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想给你们一些建议,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固然好,找不到好工作也不要挑工作,除了传销,任何工作对于年轻的你们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永远不要在意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薪水,而应该在意这份工作能给我们的将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第二次考试最后还是失败了,现在大家应该相信我的智商一般了。但是这次建立了信心,备考时间仓促,但是成绩还可以,知道只要再坚持一下,是一定会通过的。考试后,机缘巧合,我就去北京工作了。在一家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北京的工作对于我帮助也非常大,开阔了视野,因为经常有机会接触优秀的企业家,让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因为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人他们都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样。而且通过细心的学习,我掌握了很多谈判技巧,为后期做律师做好了一个重要的准备。北漂的日子,坚持了近一年,后来因为通过了司法考试,希望做律师,也为了照顾家人,当然也确实不喜欢北京的天气和交通,最后选择回到了合肥。回到合肥后,我没有立刻做律师,当时一个朋友准备成立一家公司,我对于企业管理,企业运营一直很感兴趣,所以就加入了。这次创业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因为创业一定是非常困难的,马云曾经说100个人创业,95个人失败了,没有人知道,4个人在大家关注中失败了,只有一个人成功了。我这次的创业经历,对我后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的成长是强大了内心,锤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所以现在我在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冷静的进行处理,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是与非。我现在在创办律师事务所的过程中,看到年轻律师遇到困难,比较急躁或者失落,我就鼓励他们说:记住,大凡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只要一件事情,你认为可以用人民币去解决,就不需要担心。这个事情你一定可以搞定。
直到了2008年初,我退出了那家公司,因为我们合肥当地实习律师培训开始了,要求脱产的全日制培训。当时培训的时候,各个所实习律师都在一起,就结识了一个孟律师和张律师,三个人因为座位在一起,然后经常聊天,相处的非常融洽。培训结束后,我还特意请两位一起吃个饭。后期我也经常组织大家一起聚聚,保持着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之所以,我把这么细节的事情拎起来说是有原因的。我现在也经常接触很多年轻人,我感觉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中,生活中,特别怕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