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散文
唐宋八大家最著名的散文
唐宋八大家最著名的散文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每一位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最著名的散文作品。
王安石的《明妃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故事为题材,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皇帝之间的爱恋。
王安石通过生动的笔触,将这段爱情故事描绘得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苏轼的《东篱乐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东篱的景色和乐府诗为主题,描绘了苏轼在东篱的生活和创作。
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感情表达,将东篱的美景和他对乐府诗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东篱的美景之中。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遇到的一位老人为题材,描绘了老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欧阳修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将老人的智慧和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陷入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慨之中。
苏洵的《赤壁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战争中的英雄豪情和人民的苦难。
苏洵以雄浑壮丽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陷入对英雄和苦难的思考之中。
黄庭坚的《寒食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寒食节为题材,描绘了黄庭坚在寒食节时对亲友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黄庭坚以细腻的笔触,将寒食节的忧伤和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陷入对亲情和离别的思考之中。
米芾的《楼船夜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楼船夜话为题材,描绘了米芾在楼船上与友人们的交流和对人生的思考。
米芾以细腻的笔触,将楼船夜话的欢乐和哲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陷入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之中。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元夕之夜为题材,描绘了辛弃疾在元夕之夜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辛弃疾以深情的笔触,将元夕之夜的寂寥和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陷入对故乡和往事的思考之中。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兩代八散文大家的並稱。
即唐代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唐宋八大家散文,供大家欣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原毀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也。
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如舜者。
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
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如周公者。
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大也,後世無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是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今之君子則不然。
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
怠與忌之謂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賞試之矣,賞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
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宋八大家是指宋代玄宗最后几个杰出诗人,他们分别是苏轼、柳永、辛弃疾、王安石、晏殊、范仲淹、文天祥和陆游。
他们因其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而受到称赞,也有人把它们的诗作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苏轼(1037-1101),一般认为是八大家中最伟大的作家,他不仅写过许多著名的诗歌,还写了很多深刻的散文。
他的散文深情幽默,重视心理表现,比如《江雪》、《念奴娇·赤壁怀古》、《出塞》等经典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1137-1183),他笔调抒情流畅,写作较苏轼更加抒情,他所著的《渔家傲》《贺新郎》等诗作和散文,融入较多淡雅的情调,使其能够轻松隽永,深受读者喜爱。
辛弃疾(1140-1207),他追求古典风格,把枯燥的文章变成一匹激情的经纬,散文作品《水龙吟》、《西江月》、《菩萨蛮》等,创造出一种抒情散文的独特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王安石(1021-1086),他的文学修养很深,掌握的文体也比较广泛,他的思想深沉而充满智慧,他的散文作品《望庐山瀑布》等,具有实用性、立意高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晏殊(1103-1142),他散文以其风格新颖、特色独到而受到大家的赞誉,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滕王阁序》等均具有较强的古典气息,节奏流畅,抒情优美,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范仲淹(1020-1077),他的文字沉稳而细腻,有力而温馨,他的散文作品《祭侄文》、《周瑜思张昭》等句式严谨,抒情优美,深刻勾勒出一幅抽象的美丽图景,受到读者的一致赞赏。
文天祥(1236-1283),他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散文作品《吴苑》、《咏怀古迹》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表达出一种热情的情怀,具有浓郁的历史色彩,深受读者喜爱。
陆游(1125-1210),他以冷峻、清新的文字表现出来,他的散文写作有着浓郁的纪叙情绪、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品《答前杨洵诗》、《覆水难收》等,都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受到读者的欢迎。
唐宋散文无标点诵读版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 ǎ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欐(lì)之形其旁出(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之滨故城之墟孙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其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唐宋时期的散文
唐宋期间的散文【篇一:唐宋期间的散文】的散文 .魏晋南北朝期间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散文一变成通脱清峻,自由开朗 .后来骈文被奉为文章正宗.骈文的写作 ,技巧日益精细 ,句法讲求对偶 ,声韵也要求平仄配合, “句句相衔”“字字相俪”(《文心雕龙、俪辞》) .这一期间 ,文人们倡议文学的自觉,划分“文”“笔”的功能 ,强调文学作品要“吟咏情性”“游荡心灵文体的差别 ,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这样 ,无韵的散文便被归于“笔”的范畴,排斥到议、记、经史等少量应用文章中去了 .而骈文以其讲声律 ,求对偶 ,既可取代散文用于奏、表、疏、记、书、论 ,又可用于抒怀写志 , 描述光景 ,因此兼有“文”“笔”的所有功能 .散文的实质在于自由 ,它要求真切地、轻松自如地表现自我 ,自由自在 , 生动开朗 .动辄讲究声律的骈文是很难达到这一境地的.所以 ,隋唐之际 ,许多文人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反对骈文,倡议文体的改革 .从隋朝的李谔到太宗时的重臣魏征;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他们都分别以其理论和创作实践 ,为散文的中兴廓清道路 .中唐先期 ,萧颖士、李华、贾至、梁肃、元结则更以他们大批的古文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全面改革作了充足的准备 .及至中唐独孤及贞元、元和期间 ,韩愈、柳宗元兴起 ,鼎力倡议古文运动 .他们的理论主张更为鲜亮系统 ,创作上更是以大批的抒情名篇 ,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容与形式 .但是 ,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因为古文运动时“文以载道”的过份重申 ,韩门弟子则更为偏执 ,李翱作《复性书》开宋朝理学先河 ,皇甫湜倡议“意新则异于常 ,异于常则怪”的独特风格 ,古文发展走上了冷僻艰涩之路 .因此晚唐时代 ,骈文卷土重来 ,李商隐、温庭筠都是一时名家 .这一现象 ,向来持续到宋初 .宋真宗时 ,以翰林学士杨亿、刘筠、钱惟演为首的一群文人,为点缀升平 ,掩饰盛世 ,效仿李商隐讲究声律 ,好用典故的特点 ,寻章摘句 ,时人奉为“时文 .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人 ,主张“文以载道”,标榜韩柳古文 .到了北宋中叶 ,欧阳修等再次掀起古文新潮 ,经过曾巩、王安石、三苏的不停努力 ,韩柳古文传统得以继承弘扬 ,形成了有宋一代散文平和流利、简洁通畅的艺术风格 .这样 ,在唐宋散文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能够看到一条鲜亮的线索:散文渐渐向文学本体回归 .韩愈虽重申“文以载道”,但较之他的那些反骈前驱,要显得通畅得多 ,因此他主张“气盛为宜”“不平则鸣”,重申的文的作用.韩俞散文真切拥有文学价值的 ,也不是《原道》《原毁》那些篇章 , 这些政论固然气概凌历 ,但却给人以“霸气”之感 .而是那些被称为“谀墓之文”的墓志名铬和那些自由灵巧的赠序.柳宗元在“文”“道”问题上较之韩愈则更为灵巧 ,他那些寄寓了自己感情的山川游记和寓言小品 , 实质上就是自己人品的化身 .行文也更趋自由开朗 .宋朝作家则更是愈来愈突出地重视“文”的功用 ,欧阳修主张重道以充文 ,苏轼则更重申:“辞至于达 ,足矣 ,不可以够有加矣 . ”(苏轼《答王庠书》)欧阳修的散文以情韵著称 ,一唱三叹 ,洋溢着挥之不去盛世危机之感 .苏轼散文则更是心灵的自然表露 ,或记山川 ,或载轶文 ,或抒性灵 ,在不认为意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南宋的笔录小品则以更任意的形式 ,记录风俗风情 ,妙闻逸闻 . 街巷杂谈 ,评诗论文 ,无所不书 ,行文更为自由灵巧 ,信笔挥洒 ,不受拘束 , 形象生动 ,表现力亦很强 .较之唐人 ,宋朝散文更着眼于致力找寻常人生活中带有广泛性意义的要素 ,并将其提升、升华 ,其行文也就更为平和 , 更为畅达 .两次古文运动的成就,使得唐宋散文从骈文这一贵族的殿堂里走了出来,走向了市林 ,走入社会 .散文进一步挣脱了声律的约束 ,打破了很多人为的框架 ,一种更为切近生活 ,更能适应时代进步和语言发展的新文体——古文应运而生了 .此后此后 ,散文就从经史哲学的附席一变而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作家们能够用其自由地、自由自在地模山范水 , 抒怀写意 .自然 ,置身于“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背景中的中国文学 ,是不可以能走入“纯文学”的道路的 ,任何文学款式 ,都不可以能获得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唐宋散文也不例外 ,他们在让散文步入文学境地的同时 ,也将散文经世致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二、作家主体意识的高扬——唐宋散文的个性化微风格多样化唐宋时代,散文一旦挣脱经史哲学的樊篱,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作家的主体意识获得了极大的张扬 .他们“不平则鸣”“穷尔后工”各呈风韵 , 组成了唐宋散文百花齐放的场面 .唐宋散文以前 ,散文的功用主要在政论和文论 .构造上一般是平淡无奇 , 条分缕折 .只管先秦诸子中有汪洋恣肆的《庄子》和才辩纵横的《孟子》;《史记》规模雄伟 ,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给后代建立了典范;陶渊明则以清峻平庸 ,朴素有致的风格抒写怀抱 .但毕竟 ,大多数作家的个人风格其实不鲜亮 .唐宋之际 ,许多散文大家革故鼎新 ,专注创建 ,散文才表现出鲜亮的个性色彩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文学的价值在于创建 .两次古文运动 ,其旌旗皆为复古 ,但真切的价值却在于创新 .我们看“唐宋八大家”散文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倡议“不平则鸣”,其文章以雄健浑朴,气概充足为基本特点, “如长江大河 ,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柳宗元则以他清丽峭劲的山川游记, 周密奇异的寓言杂感标新立异;欧阳修的散文委宛波折 ,措辞平和 ,一唱三叹 ,极富情韵;曾巩散文以“古雅”“公正”为特点 ,不论叙事、谈论都是和缓平庸而又委屈周详;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一直将散文作为自己变法改革的武器,说理遒劲锋利,极富逻辑力理,其叙事散文却漫笔洒 ,曲合其妙 . “三苏”虽为父子、兄弟 ,一脉相承 ,互相影响 ,但又奇光异彩 ,富裕个人风格 .老苏的散文“烦能不乱 ,肆能不流”老辣锋利 ,痛切明快;苏辙的散文论事详赡工稳 ,不象父兄那样豪纵豪放 ,以其安稳深秀见长;苏轼则以其扎实的功力和豪放的才思驾御文笔,其文奇纵恣肆,波涛叠出“如万斛来源 ,不择地而出 ,在平川滔滔汩汩 ,虽与日俱增无难”(苏轼《文说》) .八大家各呈异彩 ,都以其鲜亮的个性为后代师法.唐宋散文 ,不单大家众多 ,并且各家辈出 ,均能各树一帜 ,都有鲜亮的个性色彩 .中唐贞元、元和期间 ,古文作家蜂起 , “辞人咳唾 ,皆戌珠玉”.(姚铉《唐文粹序》)刘禹锡英气逼人;吕温雄辞优秀;吴武陵气势凌厉;白居易、元稹崇敬平和;樊宗师、皇甫湜追求奇崛 ,虽成就不一 ,但各自形成了自家风格 .晚唐皮日休、罗隐、陆龟蒙的小品文 ,托古讽今 ,抨击时世 ,语言锋利明快 ,在衰世中仍展现其逼人的锋芒 .北宋除六大家外 ,王禹偁、范仲淹、黄庭坚、秦观皆一时之选 ,均闻名篇传世.南宋面对困难时世 ,作家们激扬文字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岳飞的《五岳祠盟记》、文天祥的《正气歌序》、谢枋得的《却聘书》、罗大经的《格天阁》等文章考写得大方裴壮 ,掷地有声 .其余 ,如叶适的仔细周密 ,陈亮的气象宏富 ,胡铨的正气凛然 ,范成大的生动真切 , 都能自成一家 .即便是同一位作家 ,其散文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韩愈的政论文 ,如《原道》、《争臣论》都以气胜 ,文章旌旗鲜亮 ,正大光明;论辩如高屋建瓴;长驱直入 .其《祭十二郎文》则将自己与老成叔侄间关系的生活片断 ,闻知侄子死耗的经过 ,自己的未老先衰 ,老成的壮年而逝以及培育死者家属的誓愿 ,琐琐絮絮 ,一一道来 ,用炽烈的感情融为一片 .《毛颖传》以游戏之笔 ,于冷言冷语中表达自己的亲身感觉 ,抨击统治者的苛刻寡恩 .其文思奇异 ,立意新奇 ,俨然是另一幅笔墨 .他的赠序则在古人基础上加以创建、丰富 ,能够作别情、叙友谊 ,还能够述主张、议时势、咏怀抱、劝品德;能够议政 ,能够论文 ,也能够赠言 .大大扩展了赠序的自由度 ,在写作上也是千姿百态 ,各尽其妙 .韩愈这样 ,其余作家也是这样,苏轼的史论雄辩滔滔 ,气概纵横 ,语言明快畅达而擅长形象说理;其杂说则是另一种风格 ,抓住身旁些许小事 ,侃侃而谈 ,寓意深长 ,富裕情味;其漫笔小品或叙友谊 ,或抒胸襟 ,或谈艺术 ,或论学识 ,任意挥洒 ,自由通脱 .正因为唐宋散文挣脱了经史哲学的樊篱 ,进入了真切的文学境地 ,作家主体意识高扬 ,抒写性灵 ,模山范水 ,专注创建 ,运用自如 .因此唐宋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最能显示个人情味的叙事、写景、抒怀之作.柳宗元的山川游记自怜幽独 ,道之不可以乃寄意于山川 ,在山川徘徊间抒发感士不遇的怨言 ,在古典散文的发展历程中 ,第一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山川时的复杂心态和幽独情怀 .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极具美感:高洁、幽静、鲜亮;一草一木、一泉一石 ,又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怃愤 .韩愈散文最吸引后代的 ,被人称为“谀墓之文”的墓志铭和那些富裕创建性的赠序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摹写期三世状态 ,历历入画 ,虽何尝表达一事 ,而其人之精神意象 ,无不毕见 . ”《贞曜先生墓志铭》描述孟效作诗情形 . “及其为诗 ,刿目鉥心 ,刃迎缕解 ,钩章棘句 ,掏擢胃肾 ,神施鬼设 ,间见层出 . ”到现在仍被谈论者称引 .《柳子厚墓志铭》归纳柳宗元一世 ,要点突出其在文学上的优秀成就和崇高人品 .全篇有叙有议 ,委宛委宛 ,人物形象极为鲜亮 .只管韩愈的许多墓志铬是应景文章 , 难逃“谀墓”之嫌 ,但此中很多篇章却投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情 ,且漫笔写来,变化多样 ,因此极富文学色彩 ,也极富个性色彩 .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以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和声音的特别敏锐 ,选择最富裕特点性的光景 ,写出了冬日的幽静和春日的轻快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顺手写来 ,不认为意 ,月夜风景的美好 ,贬谪中自我排谴的心境却呼之欲出.范成大《峨眉山行记》故意描述峨眉山“佛光昼见 ,神灯夜来”的风景,读后如临其境 ,如随其游 .象此类极富个人情味和个性特点的叙事、写景、抒怀之作 ,在唐宋散文中俯拾皆是 ,不胜列举 .三、唐宋散文体裁的改革和题材的开辟唐宋散文达成了应用性向文学性的转变 ,作家的主体意识获得了张扬 , 创建性获得了高度的发挥 ,因此散文体裁更为丰富多样 ,题材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开辟 .第一唐宋作家对传统的应用文体进行了勇敢的改革 .比如“序”的初期形式是书的前言或一章 ,目的在于揭露该书的主旨与范围,如孔安国《尚书序》、卫宏《诗大序》 .到魏晋 , “序”的内容渐次丰富,但仍大概是为诗 ,文集而作 ,如石崇《金谷诗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 .序发展至唐朝 ,出现了“赠序”这一新式散文体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篇幅虽短 ,却充满了豪情逸兴 ,写法上也更自由灵巧.至韩愈 , “赠序”一体就更为变化无常,丰富多彩了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李愿之口描述世态人情 ,嘲讽攀高接贵的官迷 ,文、意皆奇 .《送孟东野序》重申文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虽为赠序 ,实是上乘的文学散论 .韩愈此后 , “赠序”一体在唐宋作家手上就更为驾轻就熟了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送梅圣俞归河阳序》、《送徐无党南归序》 ,或叙友谊 ,或加劝说 ,写来理解流利 ,和蔼可亲 .陆九渊《送宜黄何尉序》 ,朱熹《送郭拱辰序》 ,一为宽慰因保护百姓利益而与县长不睦被撤职的何尉;一为画家郭拱辰写照,前者感情激烈 ,泾渭分明 ,于中能够窥见作者一生学识心境;后者信笔挥洒 , 形神兼似 .基志铬本为应用文体,志记平生,铬赞品德,大多囿于“铺陈郡望,藻饰官阶”的旧程式 .因此不免多加谀美,堆砌博爱德孝之类的陈词滥调,并没有多少文学色彩 .但到了唐宋作家手中 ,许多墓志铬却成了抒怀写意的名篇.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铬》以流利的语言描述堂弟陈孜的形象 ,时有出色之笔 ,明显汲取了史传文学的笔法 .韩愈墓志铬则更是名作叠出 ,不只有真情实感 ,并且变化多样 .范仲淹《东梁院使君墓志铬》 ,描绘宋朝有名边防将领种世衡组织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西夏入侵的收获,详明亲切,很是生动 .苏舜钦《处士雀君墓志》写朋友雀君考场蹉跎半世 ,最后不得不归隐不出的遭迹 ,读来很有酸楚之感 .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铬》归纳韩愈平生 ,抓住谏佛骨、说韩弘、使王庭凑三事 ,突出表现了韩愈的大智大勇 .全文剪裁精当 ,形象感人 .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铬》、《张子野墓志铬》 ,或感慨朋友志不得志 ,或痛悼老友盛年而逝 ,悲天悯人 , 一片真情溢于纸上 .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铬》、《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铬》、《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铬》 ,一反政治家的隆重面貌 ,字里行间 ,充满着沉痛和不平 ,所叙墓主的形象也很鲜亮 .赋、铬、箴、赞这一类文体至六朝已完整成为骈体 ,且主要为应用文 , 固然此中也有少许抒怀之作 .唐末皮日体、陆龟蒙开始对这种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改革 ,但艺术成就其实不高 .欧阳修成功地创建了散文赋这种文体 .其《秋声赋》以壮阔的气概写凛洌的秋景 ,由自然景致联想到人生易老 ,世事困难 ,油然生发出对人生、世事的思虑 .此中充满着盛世危机之感 ,表现了宋朝作家浓郁的思辩色彩 ,寄望了他们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乞乞降一定 .苏东坡的前后赤壁两赋 ,既保持了辞赋全面铺陈的章法 ,又给予其诗体散文的灵魂 ,比欧阳修的赋更为解放 ,抒怀、叙事、谈论、写景融为一炉 ,语言流利 ,音节自然 ,情形交融 .散文赋的体系亦由此形成 .除了对传统应用文体勇敢改造,革故鼎新以外 ,唐宋作家还创建了许多新的文体 .韩愈创建了“解”“杂说”一类文学意味较浓的杂文新体裁. 《进学解》假定国子先生与学生的对话,抒发自己遭贬低不得重用的怨言 ,波折地表现了他对当时朝政的不满.文章承袭赋体而又多变,句法齐整但又有别于骈体,显得更为灵巧自然.《杂说》四篇内容锋利,形式开朗 ,借用比喻 ,抒发生者胸中的不平之气.山川游记固然始于南北朝,如鲍照《登太雷岸与妹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宏景《酬谢中书书》及郦道元《水经注》 ,但它们或是书信 ,或是地理著作 ,严格说来不属于游记范围 .谢灵运《游名山志》 , 虽以游记名篇 ,但山川的独立形象其实不鲜亮 .只有到了唐宋作家手中 ,山川游记这朵奇葩才开放得分外娇艳感人 .元结《右溪记》放恣山川 ,在客观描述山川光景的同时 ,注入了抒怀和论论的成分 ,开了山川游记的先声 .柳宗元继起 ,大批创作游记 ,以生动的语言 ,形神毕肖地描述了然山川的各种形态 ,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随其游;同时 ,又将自己横遭贬谪 , 饱受压迫的悲忿之情寄望此中 ,自然光景与人的感情切合无间 ,浑然一体.宋人游记则更多 .陆游《入蜀记》为游记专著 ,写光景、记遗迹、叙风俗、作考据、抒感触 ,内容丰富多彩 ,笔法潇洒自如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就游山而发谈论 ,说明不论是学向仍是人生 ,均需百折不回 ,不屈不挠 .苏轼《石钟山记》要点亦不在记游 ,而是由石钟山命名的鉴别而小题大做 ,指出对任何事物都不可以“臆断其有无情、写景见长 ,而以谈论、说理取胜 ,在游记发展史上又辟一新径 .到宋朝作家手中 ,游记体式已经是多种多样 ,如群星绚烂 ,百花争艳 ,形成了一个极为繁华的场面 .小品文在唐宋也是极度繁华 .唐末小品文指斥弊端 ,抨击朝政 ,在乱七八糟的衰世泥坑里放出光彩 ,显现锋芒 .行文也十分灵巧 ,性之所至 ,喜笑怒骂 ,皆成文章 .苏轼的札记小品最见其风趣品性和人品魅力 .或记述治学心得 ,或袒露友谊 ,或叙风土人情 ,笔锋细腻 ,情形传神 ,和蔼有味 ,娓娓悦耳 .南宋笔录小品更见繁华 ,专著层出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生活小事 , 无不入文 ,盎然成趣 ,风格也更趋于平和、轻松和开朗 .四、散文技法的丰富与散文语言的充足变化唐宋期间 ,因为作家主体意识高扬 ,散文风格更为多样化 ,散文技法也更为丰富 ,散文语言也有了充足变化 ,更为切近生活 .山川游记 ,虽始于南北朝 ,但描述仍很简陋 .唐宋期间 ,游记汲取了山川画、山川诗的营养 ,并有所发展 ,累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 .柳宗元的山川游记 ,山有山的个性 ,水有水的特点 ,随物赋形 ,各尽其妙 .《钻鉧潭记》与《小石潭记》均以潭为描绘对象,前者着力描绘潭源 ,从自然自己着眼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钻鉧潭的方向、局势、以及冉水波折奔腾的壮观.后者则着力刻划潭水的清亮,第一从“石”上落墨 ,描述“全石认为底”的潭形 ,揭露出潭水清亮的原由.接下来用烘云方托月的手法 ,描绘“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儿 ,进一步反衬出潭水的清冽.这样的描绘使作品富裕特别性,因此也极有个性.山川的描绘 ,在唐宋作家笔下 ,再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和再现,而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觉 ,使描绘的对象成为作者的知已或许作者的化身 .柳宗元《钻鉧潭西小丘记》 ,先化静为动 ,着力描述小山上千姿百态的群石;似牛马饮溪 ,如熊罴爬山 .再从小丘的价廉 ,景胜但“连岁不可以售”的境遇小题大做 ,表达自己长久遭贬 ,怀才不遇的悲忿 .象此类融情于景的手法 , 我们在唐人游记中常常有到 .宋朝作家除了运用融情于景、情形交融的手法进行游记创作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都是此类名篇 .)他们还宽泛运用寓理于景的手法 ,以自然光景为媒介 ,将抽象高深的真理 ,详细而浅显地表达出来 .王安石《石门亭记》抓住古人建亭之意其实不明确这一疑点立意 ,先甩出五个问题 ,将古人建亭意图一一问遍 ,再逐一作答 ,最后将意图收拢在“仁”字上 ,揭露出文章的旨趣 .苏轼《超然台记》着眼点意在反应自己淡泊自适 ,无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 .曾巩《拟岘台记》写景的笔墨固然许多 ,表达的核心倒是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这种游记固然不乏自然真切的光景描绘 ,但作者常常是写物而不拘于物 ,读者刚才还依靠文字的纽带 ,同作者一同去寻幽探胜 ,而一经点破 ,便茅塞顿开 , 妙然悟理 .古人常用“韩潮苏海”来评论韩愈和苏轼的散文 ,着意于文章的气概与变化 .其实纵横开合 ,变化多姿是整个唐宋散文的共同特点.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都好作翻案文章,表现了他们不唯古是从的思疑精神.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孟尝君不是“得士”,而是“失士,但说理周详 ,转折多急 ,极尽开合变化之能事 .韩愈《送杨少尹序》也是一篇善变的奇文.文章描述国子司业杨巨源离京回乡大家送其余场景,挣脱了那种先描述送别场面, 再抒发一遍感触的往常套路,而是借助想象 ,把摄像的焦距调远,扩大文章的时空容量 .文章开头写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功遂身退离京回乡,大家送别的热情场面,再由客而主,连续提出几个问题, “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 ? 车几辆 ? 马几匹 ? 道边观者亦有惋惜;知其为贤以否 ?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 ,不落莫否 ?”这样奇妙地将杨巨源与二疏联系起来 ,而留下巨大的空白让读者考虑 .韩愈并未亲睹送别场面 ,然文章腾挪变化 ,的确称得上翻新出奇 .同韩文同样 ,苏轼的散文也特别擅长收纵 ,《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是为哀悼亡友而作 .但开篇读来 ,满纸谐语 , 情味横生 ,不象悼文 .至终篇 ,作者睹画思人 ,痛哭失声 ,作者与亡友之间深情毕现 .其实 ,文章开始之谐 ,正为后文作了有力铺垫 ,文章极富变化而又极为自然 ,正所谓“文变而情不变”.唐宋散文的巨大成就与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也是分不开的.韩愈倡议“惟陈言之务去”,其创作也充足表现了这一原则 .言贵独创 ,词必已出 ,他的文章不单交融古人佳作 ,并且多用唐人口语 .如《蓝田县丞厅壁记》中“目吏问‘可不可以’吏日‘得’”这就是当时口语 .《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临刑前对南霁云所说:“南八 ,男儿死耳 ,不可以不为义屈 ! ”也是生动的口语 .口语的活用 ,使文章更为开朗灵巧 ,绚烂多彩 .也表示古代散文语言在进一步切近生活 ,切近现实 .韩愈文章中还有很多自铸新语 ,许多成语流传到现在 .语言的独创与变化 ,使韩愈散文独具一格 .但韩愈有时为了力避陈言 ,常用独特之字 ,久之不免流于艰涩 .韩门弟子更是将这种“横空盘硬语”推向极致 .因此以欧苏为代表的北宋作家 .号召“勿用造语”“取其自然”,经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散文语言更为切近生活,更趋平和自然 .至此,中国古代散文语言才发生了充足变化,散文语言才更为生动流利 ,多姿多彩了 .。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苏洵散文鉴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苏洵散文鉴赏这篇文章将以“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和“苏洵散文鉴赏”为主题,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化的全面评估,来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一、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1.1 韩愈韩愈,字退之,一字白石,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自然,格调高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韩愈的散文作品中,不乏以理性思考为主要特征的作品,如《进学解》等。
1.2 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官员。
他的散文富有哲理,多以议论文章为主,反映了他的宏大政治理想和个人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致酒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1.3 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善于独立思考,并且主张以音乐、诗词为文学标准。
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等。
1.4 苏洵苏洵,字子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之父。
他的散文作品较多地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描写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散文清丽豪放,自成一派,代表作有《赤壁赋》、《论文》等。
1.5 苏轼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散文特点是豪放俊逸、丰富多彩,风貌独特,有象征主义色彩。
他的代表作有《东坡志林》、《石钟山记》等。
1.6 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提出了“变法”思想,是我国宋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散文以议论政治和社会乱象为主,代表作有《陋室铭》等。
1.7 陈亮陈亮,字仲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立意高远,情感真挚。
他的代表作有《云谷先生传》、《虞山志》等。
1.8 周敦颐周敦颐,字希哲,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宏大壮丽,思想深远,语言优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有《爱莲说》等。
二、苏洵散文鉴赏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苏洵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将着重介绍苏洵的散文鉴赏。
2.1 作品特点苏洵的散文作品以清丽豪放、自成一派为特点,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指晚唐诗人李白、柳宗元、白居易,宋代著
名诗人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以及清代文学家王实甫和王国维的散
文作品。
这八位作家的文字内容不同,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它们都有
一个共同点:细腻、贴近生活、朴素却又有深度。
李白的《静夜思》、《将进酒》,《登鹳雀楼》等作品,以清新
自然的笔墨,呈现出少年皓首的豪放之情。
柳宗元的作品,如《诗经》《洞仙歌》《登江州驿中壁》,总能用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出他对
青春和大自然的热爱。
白居易的《忆江南》、《琵琶行》等作品,则
用肥美新奇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种既宁静又芬芳的情趣。
苏轼的《石州慢》、《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诗歌作品,
把生活的真实再现得淋漓尽致,还表现了一种优雅而凄凉的沧桑感。
欧阳修的《渔家傲·丙辰中秋》、《独坐敬亭山》等作品,则将中国
传统文化的厚重而又神圣之气以清新而淡雅的歌谣体现出来。
辛弃疾的“水龙吟”、“水调歌头”等,以流畅轻柔的抒情,收
放自如,表现出一种灵动而洒脱的情怀。
王实甫的“渔家傲·丙辰中秋”、“菩萨蛮·风入松”等作品,把山水的风景和人生的种种悲欢,渲染得柔和又细腻。
最后,王国维的“静夜思”、“渔歌子”等作品,让人们在抒情上看到心头苍凉,在淡泊中体会到灵秀勃发。
以上就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大致内容,这八家作家所作的文字不同,风格也各有不同,但它们却各有特色,都用细腻而深刻的情感,
将晚唐宋时期的文字文化精髓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感受着如今尚存的
文字深邃而灵动的精神。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其中包含八位著名的文学家:王维、柳宗元、李白、韩愈、刘禹锡、文天祥、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作品将清新抒情和深奥生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典文学的里程碑。
王维(701-761)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文融合了理性与感性,特别是他的山水诗,把山水风光描绘得富有光彩,富有深情,其中《相思》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
柳宗元(772-846)是唐末五代传奇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脍炙人口,尤以《满江红》最具代表性。
其他作品如《浣溪沙》、《锦瑟》也都很受欢迎保存至今。
李白(701-762)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富有灵性,其《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诗篇千古流传,令人叹为观止。
韩愈(768-824)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擅长文章,善于讽刺,其作品表达丰富。
他的《书愤》抨击王室官僚,被誉为文章之冠,《谏议大夫职弊论》等也广受赞誉。
刘禹锡(772-842)是唐朝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婉柔恬淡,令人陶醉,其代表作有《醉花阴》、《水调歌头》、《蝶恋花》等,受到文人骚客的热捧。
文天祥(636-727)是唐朝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九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政治思想家”,他的《汉书》等文章也很受人们的称道。
苏轼(1037-1101)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能够把最深奥的心理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的著作有《东坡记》、《凤求凰》等,其诗歌也堪称佳作,尤其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使他成为文坛上的传奇人物。
辛弃疾(1140-1207)是宋朝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歌凝重抒情,令人叹为观止,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满庭芳》等,其词作更是脍炙人口,大受欢迎。
以上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总结,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唐宋时期的八位文学家。
他们提倡古文运动,借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使散文洗去绮靡晦涩的文风,走上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韩愈是其领袖,其余七人也都各有建树,共同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本书以八位文学家的生年为序,精选韩愈散文27篇、柳宗元散文20篇、欧阳修散文18篇、苏洵散文12篇、曾巩散文6篇、王安石散文7篇、苏轼散文25篇、苏辙散文5篇,共计120篇佳作,经过精心编辑加工制作而成。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客死于柳州。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唐宋散文的大致发展历程
唐宋散文的大致发展历程
唐宋散文的大致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唐散文(618年-755年)
初唐散文以魏徵、杨炯等人为代表,以古文激昂豪放为主要特点,追求语言雄浑激越的效果。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多以政论、赋咏等形式呈现,充满了咏史抒怀的情感。
第二阶段:盛唐散文(755年-847年)
盛唐散文以韩愈、刘义庆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以纪实为主的官方散文和以谋篇布局为主的诗散文两大流派。
官方散文以记叙、议论为主,内容丰富多样;诗散文则更加注重艺术性的表达,融合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三阶段:中唐散文(847年-949年)
中唐散文以韩偓、杨谏为代表,散文逐渐摒弃了汉魏六朝的浮艳风格,注重语言的凝练和写实细腻。
中唐散文更加注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现了更加真实和朴素的现实生活。
第四阶段:晚唐散文(949年-978年)
晚唐散文以杜牧、韩偓等人为代表,散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记叙和议论形式外,还增加了个人游记、琐记等类型。
晚唐散文注重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更加注重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和对个人经历的体验。
第五阶段:宋代散文(960年-1279年)
宋代散文以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人为代表,散文风格更加
多样化,兼收并蓄,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宋代散文既有纯文学作品,也有政论、议论等形式。
散文追求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注重感情的细腻描写和思想的深度思考。
简述唐宋八大家及其各自的散文风格
简述唐宋八大家以及各自的散文风格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韩愈的散文风格简练生动,叙事抒情并重,以雄健的笔力,弘扬儒学,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习气,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文风豪健。
他的《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作品都是代表作。
柳宗元的散文逻辑严密,文笔犀利,是议论文高手。
他的作品以“孤愤”为主题,风格峭硬清劲,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代表作有《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
欧阳修的散文平易简洁,委婉流畅,以情动人。
他主张“文简而意深”,追求自然含蓄的文风。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其中苏洵以策论见长,苏轼以才情出众,苏辙以稳健朴实著称。
三人的散文都重视说理叙事,风格各异。
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是代表作。
王安石的散文文如其人,倔强执拗,锋芒犀利。
他的作品以政治题材为主,主张“新变”和“尚实用”,代表作有《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等。
曾巩的散文四平八稳,藏锋不露,符合人们对“儒”的期待。
他主张“明道致用”,风格平易自然,结构严谨,长于议论。
代表作有《上舍原书》、《墨池记》等。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采众古人之长,继承了先秦两汉的说理叙事优点,借鉴了骈文中的写景抒情特色,以散文为主体,偶尔巧妙地在其中穿插四六,极度扩展了散文的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文学》第十二讲宋代的散文
第十二讲宋代的散文一,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1,李昉、陶谷(后周),徐铉、刁衎(南唐),多为骈体,风格浮艳。
2,王禹偁,(1),思想。
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人民命运。
文集题《小畜集》,表示“兼济天下”之志。
(2),不满晚唐五代浮糜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
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结合,堪称欧苏散文先导;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河店妪传》等。
3,理论复古(1),柳开a,《应责》:“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
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主张道统文统合一。
b,把文看作明道的工具,并因此反对文体华艳:“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
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
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
”(《上王学士第三书》)。
3.过于强调道而忽视文采;而所说的“道”又仅仅是“圣贤之道”,因而易使文学沦为道统附庸;加上为人粗豪狂诞,文章艰涩难读,因而实际影响不大。
(2),穆修等倡导韩、柳古文;姚铉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专录古文。
二,欧阳修与北宋中期古文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一),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1,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1),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2),“太学体”a,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对太学生影响很大。
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b,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唐宋时期,散文写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写作技巧,其中唐宋八大家作为代表,对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一、背景介绍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由于历史时代的差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也略有区别,但八家的散文都追求真实、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韩愈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韩愈的散文注重理论探究和宏观抒发情感。
他的散文语言平实朴素,融汇了古文的端庄和散文的自由,力求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三、刘禹锡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刘禹锡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善于揭示社会现象,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散文注重描写细节,注重语言的生动表现力。
四、柳宗元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柳宗元的散文注重思辨和哲学思考,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世界的规律,同时又能从微观的细节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他的散文语言严谨简练,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五、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欧阳修的散文以叙事为主,他擅长描写人物和场景,注重情节的安排和推进,给人以强烈的叙事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三位苏氏父子的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他们的散文注重文字的美感,追求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情感的深刻抒发。
他们的散文语言流畅,充满音乐感,风格独具特色。
七、文天祥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文天祥的散文主要表现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勇于直面社会问题,敢于对当权者进行直接批评。
他的散文语言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总结起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注重真实表达、关注社会现象、关怀民生问题。
他们的散文写作技巧多样,有的注重思辨,有的注重叙事,有的注重抒情,但无论何种风格和技巧,都以独立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为基础。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其中唐宋时期的散文更是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尤其是唐宋两代的散文作品,在风格、内容、表达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唐宋散文进行比较,以期展示唐宋散文之间的异同。
一、表达手法上的比较唐宋散文在表达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散文以雄浑豪放为特点,追求铺陈华丽的辞藻和浑厚的文采,如《唐摭言》这种类别的散文作品。
而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细腻入微,更加注重文字的凝练,如王安石的文风。
可以说,唐代散文给人以豪放的艺术享受,而宋代散文则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题材内容上的比较在题材内容上,唐宋散文都广泛涉及各类主题,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唐代散文偏向于抒发个人情感,描写宫廷风物和风雅之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而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社会人文的反思和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如苏轼的《东坡志林》等。
可以说,唐代散文更侧重于个人感受和情怀的宣泄,而宋代散文则更加注重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三、风格特点上的比较在风格特点上,唐宋散文也有明显的不同。
唐代散文以雄浑豪放、宏伟壮丽为主,文字磅礴且浑厚,如韩愈的《师说》等;而宋代散文则更加以细腻入微、深入内心为主,并融入了讽刺、幽默的元素,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可以说,唐代散文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而宋代散文更追求以细节描写和微妙感悟来打动读者。
四、艺术价值上的比较无论是唐代散文还是宋代散文,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散文以规模宏大、气壮山河为特色,展现了壮丽的艺术风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师说》等;而宋代散文更注重入世情怀和细腻的思考,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赤壁赋》等。
可以说,唐宋散文在艺术价值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
总结起来,唐宋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虽然在表达手法、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唐代的豪放风骚还是宋代的细腻入微,都彰显出中国古代散文的卓越之美。
唐宋八大家散文及其。风格
唐宋八大家之散文及其风格一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
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目前高中国文各家版本所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颇多,综计有二十七篇,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细心赏读。
以下即分别择要说明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并一一举例,以略明其梗概。
一、韩愈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拒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散文。
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条理明畅。
如为了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而作的〈师说〉,文中反覆议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独特的见解,其结构谨严、脉络通贯,句型骈散兼用,笔法亦错综而变化多端,是论说文中的典范。
另〈原毁〉也是韩愈极有名的论说体散文,旨在探究毁谤恶习的根源。
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养作对比,从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实为「毁」的根源。
全篇逐层阐析,说理透彻,富于逻辑,遣词用字虽平浅,却颇有古劲之风。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为朋友送行而写的「赠序」,但韩愈意在言外,旨在劝阻朋友远行,因不便直说,故含蓄委婉地于文章中旁敲侧击,或以「古」「今」对比,或从「有合」之意转折至「不合」。
文虽不长,却富于情理,极尽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见得韩愈高奇的文才及风格。
〈张中丞传后叙〉则是为了阐发和补充李翰所作的《张巡传》而写的史传文章。
韩愈以侧面方式描写,透过遗闻轶事,表达出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的爱国形象与坚强性格。
全篇于叙中带议,议论处理直气壮,记叙处生动逼真,充分掌握了人物的精神,使原本琐碎的材料能杂而不乱,读来也能一气呵成,是韩愈传记文的力作。
韩愈除了擅长于立意说理的议论文之外,写起感怀悼亡的抒情文章,也同样哀恻动人。
岳阳楼记唐宋散文
岳阳楼记唐宋散文《岳阳楼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范仲淹写出了惊艳的岳阳楼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的《滕王阁序》,通篇是名句,句句是经典,创文章华美之极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相结合,把文章的重心放到了抒发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上,独具匠心,立意新颖,思想境界高耸入云霄。
王勃与范仲淹,都是唐宋文豪,都有不世之才和锦绣文章,为什么也如李白杜甫一样,进不了“唐宋八大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和入选标准说起。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起源于明初朱右编选的《六先生文集》,由于苏洵、苏轼、苏辙是父子,遂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六先生文集》实则是《八先生文集》,收录的正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的文章。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只取了此八家。
到了明末,茅坤又编修了《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录的仍是上述八人之文章,由于此书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所以“唐宋八大家”之名便随之为后世所熟知。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是明朝以后才开始有的。
入选标准:无论是《八先生文集》,还是《唐宋八大家文钞》,其编修的初衷都是服务于科举。
也就是说,其本质相当于如今的《高考范文精编》。
正如现在的高考作文都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古代的科举也是文章取士,所以李杜诗篇纵然再好,也不在其列。
唐宋散文名篇
唐宋散文名篇唐宋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的散文作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自然也涌现出了许多名篇。
这些作品不仅作为文学的经典,还是古代社会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艺术三个角度介绍一些唐宋散文名篇。
历史角度:唐宋散文名篇中体现出的当时社会风貌和精神面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唐宋散文名篇中的“长恨歌”就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篇散文以其感人肺腑的笔触,写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唐朝盛衰兴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而到了宋朝,经历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宋代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期的散文作品更注重文学性,更多的呈现出时代的细腻感受和社会调和的风貌。
著名的《岳阳楼记》便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是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既展示了唐朝文化的繁盛,又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文化角度:唐宋散文名篇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唐宋散文名篇中的《孔子家语》虽然是一篇随笔,但它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篇散文以孔子的言行为主线,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思想。
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思想的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一篇名叫《两京胜览》的散文,这篇文章叙述了唐朝两京的风景,有对当时的文化和艺术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散文,还是一篇地理知识、文化知识的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一。
艺术角度:唐宋散文名篇所展示的修辞技巧和意象的精湛运用唐宋散文名篇中最具艺术性的作品莫过于《滕王阁序》。
此文旨在议论文化和人生观念,特别是文化造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
其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修辞技巧,如比喻、古喻、好句、并列等等,使读者能够深刻地领悟到作者对文化与人生的感受。
而《黄鹤楼》则是一篇运用意象精妙的名篇。
它将黄鹤楼和江南的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将物象、梦象和自身的境遇等层次交替展开,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种强烈的意象感受和深刻的艺术效果,不仅令人感到美的享受,更启迪着人们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时期的散文唐宋时期的散文【篇一:唐宋时期的散文】的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散文一变为通脱清峻,自由活泼.其后骈文被奉为文章正宗.骈文的写作,技巧日趋精密,句法讲求对偶,声韵也要求平仄配合,“句句相衔”“字字相俪”(《文心雕龙、俪辞》).这一时期,文人们倡导文学的自觉,区分“文”“笔”的功能,强调文学作品要“吟咏情性”“游荡心灵”.但他们主要是依据诗赋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这样,无韵的散文便被归于“笔”的范畴,排挤到议、记、经史等少数应用文章中去了.而骈文以其讲声律,求对偶,既可代替散文用于奏、表、疏、记、书、论,又可用于抒情写志,描绘景物,因而兼有“文”“笔”的全部功能.散文的本质在于自由,它要求真实地、轻松自如地表现自我,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动辄讲求声律的骈文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因此,隋唐之际,不少文人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反对骈文,倡导文体的变革.从隋朝的李谔到太宗时的重臣魏征;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他们都分别以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复兴廓清道路.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贾至、梁肃、元结则更以他们大量的古文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全面革新作了充分的准备.及至中唐独孤及贞元、元和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主张更为鲜明系统,创作上更是以大量的抒情名篇,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然而,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古文运动时“文以载道”的过份强调,韩门弟子则更加偏执,李翱作《复性书》开宋代理学先河,皇甫湜提倡“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的怪异风格,古文发展走上了生僻艰涩之路.因而晚唐时代,骈文卷土重来,李商隐、温庭筠都是一时名家.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宋初.宋真宗时,以翰林学士杨亿、刘筠、钱惟演为首的一群文人,为点缀升平,粉饰盛世,效仿李商隐讲究声律,好用典故的特点,寻章摘句,时人奉为“时文”.因而又引起了许多文人的抵制.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人,主张“文以载道”,标榜韩柳古文.到了北宋中叶,欧阳修等再次掀起古文新潮,经过曾巩、王安石、三苏的不断努力,韩柳古文传统得以继承发扬,形成了有宋一代散文平易流畅、简明通达的艺术风格.这样,在唐宋散文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线索:散文逐渐向文学本体回归.韩愈虽强调“文以载道”,但较之他的那些反骈先驱,要显得通达得多,因而他主张“气盛为宜”“不平则鸣”,强调的文的作用.韩俞散文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也不是《原道》《原毁》那些篇章,这些政论虽然气势凌历,但却给人以“霸气”之感.而是那些被称为“谀墓之文”的墓志名铬和那些自由灵活的赠序.柳宗元在“文”“道”问题上较之韩愈则更为灵活,他那些寄寓了自身情感的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实际上就是自身人格的化身.行文也更趋自由活泼.宋代作家则更是越来越突出地重视“文”的功用,欧阳修主张重道以充文,苏轼则更强调:“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苏轼《答王庠书》)欧阳修的散文以情韵著称,一唱三叹,弥漫着挥之不去盛世危机之感.苏轼散文则更是心灵的自然流露,或记山水,或载轶文,或抒性灵,在漫不经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南宋的笔记小品则以更随意的形式,记载民俗风情,趣闻轶事.街巷杂谈,评诗论文,无所不书,行文更为自由灵活,信笔挥洒,不受拘束,形象生动,表现力亦很强.较之唐人,宋代散文更着眼于致力寻找常人生活中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因素,并将其提高、升华,其行文也就更为平易,更为通畅.两次古文运动的成就,使得唐宋散文从骈文这一贵族的殿堂里走了出来,走向了市林,走入社会.散文进一步摆脱了声律的束缚,打破了许多人为的框架,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能适应时代进步和语言发展的新文体——古文应运而生了.从此以后,散文就从经史哲学的附席一变而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作家们可以用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模山范水,抒情写意.当然,置身于“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背景中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走入“纯文学”的道路的,任何文学样式,都不可能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唐宋散文也不例外,他们在让散文步入文学境界的同时,也将散文经世致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二、作家主体意识的高扬——唐宋散文的个性化和风格多样化唐宋时代,散文一旦摆脱经史哲学的樊篱,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他们“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各呈风姿,构成了唐宋散文百花齐放的局面.唐宋散文之前,散文的功用主要在政论和文论.结构上一般是平铺直叙,条分缕折.尽管先秦诸子中有汪洋恣肆的《庄子》和才辩纵横的《孟子》;《史记》规模宏伟,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给后世树立了典范;陶渊明则以清峻平淡,质朴有致的风格抒写怀抱.但毕竟,大部分作家的个人风格并不鲜明.唐宋之际,不少散文大家推陈出新,潜心创造,散文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文学的价值在于创造.两次古文运动,其旗号皆为复古,但真正的价值却在于创新.我们看“唐宋八大家”散文.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倡导“不平则鸣”,其文章以雄健浑厚,气势充沛为基本特色,“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柳宗元则以他清丽峭劲的山水游记,缜密奇特的寓言杂感别树一帜;欧阳修的散文婉转曲折,措辞平易,一唱三叹,极富情韵;曾巩散文以“古雅”“平正”为特色,无论叙事、议论都是缓和平淡而又委曲周详;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始终将散文作为自己变法革新的武器,说理遒劲犀利,极富逻辑力理,其叙事散文却随笔洒,曲合其妙.“三苏”虽为父子、兄弟,一脉相承,相互影响,但又异彩纷呈,富有个人风格.老苏的散文“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老辣犀利,痛切明快;苏辙的散文论事详赡工稳,不象父兄那样豪纵奔放,以其平稳深秀见长;苏轼则以其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驾驭文笔,其文奇纵恣肆,波澜叠出“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苏轼《文说》).八大家各呈异彩,都以其鲜明的个性为后世师法.唐宋散文,不仅大家众多,而且各家辈出,均能各树一帜,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古文作家蜂起,“辞人咳唾,皆戌珠玉”.(姚铉《唐文粹序》)刘禹锡豪气逼人;吕温雄辞杰出;吴武陵气势凌厉;白居易、元稹崇高平易;樊宗师、皇甫湜追求奇崛,虽成就不一,但各自形成了自家风格.晚唐皮日休、罗隐、陆龟蒙的小品文,托古讽今,抨击时世,语言犀利明快,在衰世中仍显现其逼人的锋芒.北宋除六大家外,王禹偁、范仲淹、黄庭坚、秦观皆一时之选,均有名篇传世.南宋面临艰难时世,作家们激扬文字,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岳飞的《五岳祠盟记》、文天祥的《正气歌序》、谢枋得的《却聘书》、罗大经的《格天阁》等文章考写得慷慨裴壮,掷地有声.此外,如叶适的细致缜密,陈亮的气象宏富,胡铨的大义凛然,范成大的生动真切,都能独树一帜.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其散文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韩愈的政论文,如《原道》、《争臣论》都以气胜,文章旗帜鲜明,堂堂正正;论辩如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其《祭十二郎文》则将自己与老成叔侄间关系的生活片断,闻知侄子死耗的经过,自己的未老先衰,老成的壮年而逝以及哺育死者家眷的誓愿,琐琐絮絮,一一道来,用炽烈的感情融为一片.《毛颖传》以游戏之笔,于冷嘲热讽中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抨击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其文思奇特,立意新颖,俨然是另一幅笔墨.他的赠序则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创造、丰富,可以道别情、叙友谊,还可以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可以议政,可以论文,也可以赠言.大大扩展了赠序的自由度,在写作上也是千姿百态,各尽其妙.韩愈如此,其他作家也是这样,苏轼的史论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语言明快畅达而长于形象说理;其杂说则是另一种风格,抓住身边些许小事,娓娓而谈,寓意深长,富有情趣;其随笔小品或叙友情,或抒襟怀,或谈艺术,或论学问,随意挥洒,自由通脱.正因为唐宋散文摆脱了经史哲学的樊篱,进入了真正的文学境界,作家主体意识高扬,抒写性灵,模山范水,潜心创造,挥洒自如.因而唐宋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最能显示个人情趣的叙事、写景、抒情之作.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自怜幽独,道之不行乃寄意于山水,在山水倘佯间抒发感士不遇的牢骚,在古典散文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的复杂心态和幽独情怀.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极具美感:高洁、幽深、鲜明;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又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怃愤.韩愈散文最吸引后人的,被人称为“谀墓之文”的墓志铭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赠序.《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摹写期三世状态,历历入画,虽未尝叙述一事,而其人之精神意象,无不毕见.”《贞曜先生墓志铭》描述孟效作诗情景.“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至今仍被评论者称引.《柳子厚墓志铭》概括柳宗元一生,重点突出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和高尚人格.全篇有叙有议,含蓄委婉,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尽管韩愈的不少墓志铬是应景文章,难逃“谀墓”之嫌,但其中许多篇章却投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且随笔写来,变化多样,因而极富文学色彩,也极富个性色彩.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以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和声音的特别敏锐,选择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写出了冬日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随手写来,漫不经心,月夜景色的美妙,贬谪中自我排谴的心境却跃然纸上.范成大《峨眉山行记》刻意描绘峨眉山“佛光昼见,神灯夜来”的景色,读后如临其境,如随其游.象此类极富个人情趣和个性特色的叙事、写景、抒情之作,在唐宋散文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三、唐宋散文体裁的变革和题材的开拓唐宋散文完成了应用性向文学性的转化,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创造性得到了高度的发挥,因而散文体裁更为丰富多样,题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首先唐宋作家对传统的应用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例如“序”的早期形式是书的引言或一章,目的在于揭示该书的宗旨与范围,如孔安国《尚书序》、卫宏《诗大序》.到魏晋,“序”的内容渐次丰富,但仍大体是为诗,文集而作,如石崇《金谷诗序》,王羲之《兰亭集序》.序发展至唐代,出现了“赠序”这一新型散文体,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篇幅虽短,却充满了豪情逸兴,写法上也更自由灵活.至韩愈,“赠序”一体就更为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了.《送李愿归盘谷序》借李愿之口描绘世态人情,嘲笑趋炎附势的官迷,文、意皆奇.《送孟东野序》强调文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虽为赠序,实是上乘的文学散论.韩愈以后,“赠序”一体在唐宋作家手上就更为得心应手了.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送梅圣俞归河阳序》、《送徐无党南归序》,或叙友情,或加规劝,写来明白流畅,平易近人.陆九渊《送宜黄何尉序》,朱熹《送郭拱辰序》,一为安慰因保护百姓利益而与县长不和被免职的何尉;一为画家郭拱辰写照,前者感情强烈,爱憎分明,于中可以窥见作者平生学问心境;后者信笔挥洒,形神兼似.基志铬本为应用文体,志记生平,铬赞德行,大多囿于“铺陈郡望,藻饰官阶”的旧程式.因而难免多加谀美,堆砌仁爱德孝之类的陈词滥调,并无多少文学色彩.但到了唐宋作家手中,不少墓志铬却成了抒情写意的名篇.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铬》以流畅的语言描述堂弟陈孜的形象,时有精彩之笔,显然吸收了史传文学的笔法.韩愈墓志铬则更是名作叠出,不但有真情实感,而且变化多样.范仲淹《东梁院使君墓志铬》,描写宋代著名边防将领种世衡组织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西夏入侵的劳绩,详明亲切,颇为生动.苏舜钦《处士雀君墓志》写朋友雀君科场蹉跎半世,最终不得不归隐不出的遭迹,读来颇有辛酸之感.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铬》概括韩愈生平,抓住谏佛骨、说韩弘、使王庭凑三事,突出表现了韩愈的大智大勇.全文剪裁精当,形象动人.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铬》、《张子野墓志铬》,或感伤朋友志不得志,或痛悼老友盛年而逝,悲天悯人,一片真情溢于纸上.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铬》、《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铬》、《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铬》,一反政治家的庄重面孔,字里行间,充斥着沉痛和不平,所叙墓主的形象也很鲜明.赋、铬、箴、赞这一类文体至六朝已完全成为骈体,且主要为应用文,虽然其中也有少量抒情之作.唐末皮日体、陆龟蒙开始对这类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变革,但艺术成就并不高.欧阳修成功地创造了散文赋这种文体.其《秋声赋》以壮阔的气势写凛洌的秋景,由自然景致联想到人生易老,世事艰难,油然生发出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其中充满着盛世危机之感,体现了宋代作家浓烈的思辨色彩,寄托了他们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祈求和肯定.苏东坡的前后赤壁两赋,既保持了辞赋全面铺陈的章法,又赋予其诗体散文的灵魂,比欧阳修的赋更为解放,抒情、叙事、议论、写景融为一炉,语言流畅,音节自然,情景交融.散文赋的体制亦由此形成.除了对传统应用文体大胆改造,推陈出新之外,唐宋作家还创造了不少新的文体.韩愈创造了“解”“杂说”一类文学意味较浓的杂文新体裁.《进学解》假设国子先生与学生的对话,抒发自己遭贬斥不得重用的牢骚,曲折地表现了他对当时朝政的不满.文章承继赋体而又多变,句法整齐但又有别于骈体,显得更为灵活自然.《杂说》四篇内容犀利,形式活泼,借用比喻,抒发作者胸中的不平之气.山水游记虽然始于南北朝,如鲍照《登太雷岸与妹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及郦道元《水经注》,但它们或是书信,或是地理著作,严格说来不属于游记范畴.谢灵运《游名山志》,虽以游记名篇,但山水的独立形象并不鲜明.只有到了唐宋作家手中,山水游记这朵奇葩才开放得格外鲜艳动人.元结《右溪记》放恣山水,在客观描绘山水景物的同时,注入了抒情和论论的成分,开了山水游记的先声.柳宗元继起,大量创作游记,以生动的语言,形神毕肖地描绘了然山水的种种形态,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随其游;同时,又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悲愤之情寄托其中,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宋人游记则更多.陆游《入蜀记》为游记专著,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就游山而发议论,说明无论是学向还是人生,均需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苏轼《石钟山记》重点亦不在记游,而是由石钟山命名的辨别而借题发挥,指出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臆断其有无”.两篇游记均不以抒情、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在游记发展史上又辟一新径.到宋代作家手中,游记体式已是多种多样,如群星灿烂,百花争艳,形成了一个极为繁荣的局面.小品文在唐宋也是极度繁荣.唐末小品文指斥时弊,抨击朝政,在一塌糊涂的衰世泥塘里放出光彩,显露锋芒.行文也十分灵活,性之所至,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的札记小品最见其幽默品性和人格魅力.或记述治学心得,或袒露友情,或叙风土人情,笔锋细腻,情景逼真,亲切有味,娓娓动听.南宋笔记小品更见繁荣,专著层出.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小事,无不入文,盎然成趣,风格也更趋于平易、轻松和活泼.四、散文技法的丰富与散文语言的充分变化唐宋时期,由于作家主体意识高扬,散文风格更为多样化,散文技法也更为丰富,散文语言也有了充分变化,更为贴近生活.山水游记,虽始于南北朝,但描绘仍很简陋.唐宋时期,游记吸取了山水画、山水诗的营养,并有所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山有山的个性,水有水的特征,随物赋形,各尽其妙.《钻鉧潭记》与《小石潭记》均以潭为描写对象,前者着力描写潭源,从自然本身着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钻鉧潭的方位、形势、以及冉水曲折奔流的壮观.后者则着力刻划潭水的清澈,首先从“石”上落墨,描绘“全石以为底”的潭形,揭示出潭水清澈的原因.接下来用烘云方托月的手法,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儿,进一步反衬出潭水的清冽.这样的描写使作品富有特殊性,因而也极有个性.山水的描写,在唐宋作家笔下,再不是纯客观地描写和再现,而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描写的对象成为作者的知已或者作者的化身.柳宗元《钻鉧潭西小丘记》,先化静为动,着力描绘小山上千姿百态的群石;似牛马饮溪,如熊罴登山.再从小丘的价廉,景胜但“连岁不能售”的境遇借题发挥,表达自己长期遭贬,怀才不遇的悲愤.象此类融情于景的手法,我们在唐人游记中经常见到.宋代作家除了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游记创作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都是此类名篇.)他们还广泛运用寓理于景的手法,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将抽象深奥的哲理,具体而浅近地表达出来.王安石《石门亭记》抓住前人建亭之意并不明确这一疑点立意,先甩出五个问题,将前人建亭用意一一问遍,再逐个作答,最后将用意收拢在“仁”字上,揭示出文章的旨趣.苏轼《超然台记》着眼点意在反映自己淡泊自适,无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曾巩《拟岘台记》写景的笔墨虽然不少,表达的核心却是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这类游记虽然不乏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往往是写物而不拘于物,读者刚刚还凭借文字的纽带,同作者一起去寻幽探胜,而一经点破,便茅塞顿开,妙然悟理.前人常用“韩潮苏海”来评述韩愈和苏轼的散文,着意于文章的气势与变化.其实纵横开合,变化多姿是整个唐宋散文的共同特点.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都好作翻案文章,表现了他们不唯古是从的怀疑精神.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反传统见解,认为孟尝君不是“得士”,而是“失士”.尽管文章推理有绝对化的倾向,但说理周详,转折多急,极尽开合变化之能事.韩愈《送杨少尹序》也是一篇善变的奇文.文章描述国子司业杨巨源离京回乡众人送别的场景,摆脱了那种先描绘送别场面,再抒发一遍感慨的通常套路,而是借助想象,把摄像的焦距调远,扩大文章的时空容量.文章开头写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功成身退离京回乡,众人送行的热烈场面,再由客而主,连续提出几个问题,“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不落莫否?”这样巧妙地将杨巨源与二疏联系起来,而留下巨大的空白让读者思索.韩愈并未亲睹送别场面,然文章腾挪变化,确实称得上翻新出奇.同韩文一样,苏轼的散文也特别善于收纵,《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是为悼念亡友而作.但开篇读来,满纸谐语,情趣横生,不象悼文.至终篇,作者睹画思人,痛哭失声,作者与亡友之间深情毕现.其实,文章开始之谐,正为后文作了有力铺垫,文章极富变化而又极为自然,正所谓“文变而情不变”.唐宋散文的巨大成就与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也是分不开的.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其创作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言贵独创,词必已出,他的文章不仅融会前人佳作,而且多用唐人口语.如《蓝田县丞厅壁记》中“目吏问‘可不可’吏日‘得’”这就是当时口语.《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临刑前对南霁云所说:“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不为义屈!”也是生动的口语.口语的活用,使文章更为活泼灵动,绚丽多彩.也表明古代散文语言在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韩愈文章中还有许多自铸新语,不少成语流传至今.语言的独创与变化,使韩愈散文独具一格.但韩愈有时为了力避陈言,常用怪异之字,久之不免流于晦涩.韩门弟子更是将这种“横空盘硬语”推向极致.因而以欧苏为代表的北宋作家.呼吁“勿用造语”“取其自然”,经过他们的身体力行,散文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趋平易自然.至此,中国古代散文语言才发生了充分变化,散文语言才更为生动流畅,多姿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