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抓住细节【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列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
记叙事件不具体,很笼统,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不能很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导语:请同学们读两个句子,帮助老师判断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2: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弯下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补了哪些内容?3.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正是因为与第一个句子相比较,第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列入课文教学,一部分则被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曾经这样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那么“课外古诗词诵读”如何既有“古诗教学”的特性但是又要发挥其独特的特点,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这些诗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需要具备朗读、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是朗读与初步品味语言。
3.通过自学或同学相互学习来掌握的是通过朗读设计初步品味诗歌情感。
4.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是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深入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与写作手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我们的古诗自读教学需要去术语化,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读准并正确书写篁(huáng)、啸(xiào)、荚(jiá)等字。
2.在交流学习目标、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确定自读古诗比较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小组探究,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课外补充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4.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探究所选古诗中思乡之情的不同内涵和表现手法。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人的故土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
【背景资料】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
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
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
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
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
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题目释义】《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事件:听闻笛声【朗读诗歌】(播放音频)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2.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朗读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2.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
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盛唐,走进王维,一起欣赏《竹里馆》。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维,字摩诘。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鹊起。
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4、理解词语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三、再读课文,文本探究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
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
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测评第二课时一、引入课堂:由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感悟精彩句子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分析主体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1.请仔细阅读课文,分析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
课题
《老王》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用细节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深入探究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有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的形象;既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又表达了“我”对父亲无比热爱的感情。
深入探究7:放鞭炮后,作者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8: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表明新台阶从准备到建成的时间之久。
合作探究1:全文为什么以“父亲老了”收束全文?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父亲老了”与当年父亲的体壮如牛形成对比,从而突出父亲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但是新屋落成了,身体也垮了,人也衰老了,文章就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深沉的。
第二部分(⑥-⑧):开端。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发展。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高潮。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结局。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片叙事性散文,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教材有易于理解的心理,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在讲课文内容的同时,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断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我们跟随课文中的经典细节描写来学习体会其好处
1.肖像中的细节描写
是指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等典型特征的细微刻画。
例如:《老王》中,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5)写作小妙招
让读者感同身受,需要动用我们的感官,加上恰当的修辞,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作能力会速度提升哦!
【范文】
•赛场上的加油声,呐喊声顿时消失了,仿佛空气都已凝结,此刻只能听见自己“怦怦怦”的心跳声,感受到嗓子里的腥味,(味觉)而眼前出现了一缕阳光洒向终点线,阳光——那是一种多么神圣又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你引向它的温暖,我咬紧牙关,紧锁双目,右脚奋力一蹬,最大限度的摆动双臂,我感受到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紧绷得快要炸裂,我向着终点线“飞扑”过去,就像那子弹穿透枪靶一般迅速而有力,(比喻)终于冲过了终点线,此刻感到风吹到脸上凉凉的,(触觉)汗水与泪水早已化作一团,我跪到跑道上,双手攥紧拳头,用力大喊一声:“我赢了!”那是胜利后的释放,是战胜自我的呐喊!
(部编版)七年级道法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1.通过梳理自己所在的不同集体,知道每个人同时属于多个集体,不同集体之间的要求和利益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了解自己在不同集体中扮演的角色及责任。知道除了集体之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小群体,了解小群体的含义、作用,认识并能做到把小群体的利益也融入集体之中。
2.通过自己在不同群体或集体中角色以及作用的认识,提高对不同集体、群体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事物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2.案例:中学生小团体义气酿大祸
2017年2月,在某职业学院内,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生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并拍摄视频。其间五名女生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进行了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2017年11月,五名未满十八岁的欺凌同学的女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活动三:“小青的班级生活”
在小青所在的七年级(1)班,每到下课时间,同学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有几个同学总是讨论学习问题;有几位男生是铁杆球迷,总是兴高采烈地谈着球赛,他们也是班级篮球赛中我们的主力;小青和其他三位同学由于都是校学生会成员,则经常聊学生会工作;还有几位男生同学常常约好一起去校内小店买零食,还常常迟到,影响老师上课,其他同学说说他们,他们还联合起来欺负那些同学……
以社会案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与执行能力
如何处理集体中小群体与集体的矛盾与冲突呢?由学生们先讨论,教师再引导,对待的原则就是——首先体现集体利益规则,其次体现为更广泛的道德与法律。也就是说,营建小群体,或维系小群体利益的过程中,不损害他人、集体的利益,更要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竹里馆》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
预设:幽篁——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
独坐、弹琴复长啸——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
明月——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删除该段,因为该段有明显的语言和逻辑错误。
三、练捕捉生活细节——提高细节描写能力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图片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环境等等。
2.学生根据记录的细节,写一篇短文,描写图片中的情景和人物,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3.学生相互交换作文,互相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彼此提高细节描写能力。
小结: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学生可以提高细节描写的能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有感情色彩。
四、总结细节描写要点——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1.细节描写要注意真实、典型、生动,要符合表现对象的特征。
2.细节描写可以通过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方式来进行。
3.细节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表达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4.在写作中,要注意抓住细节来表达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有感情色彩。
小结:细节描写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有感情色彩。
增加动词的使用。
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事情的发生,也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奶奶的手上总是带着一串串的手链,每个手链上都挂着各种各样的小饰品,有花朵、有小熊、有星星,闪闪发光。
课文示例:奶奶的手上戴着一串串的手链,每个手链上都挂着各种各样的小饰品,有花朵、有小熊、有星星,闪闪发光,每当她动手做饭或者洗碗的时候,这些小饰品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让人感觉很温馨。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比较分析其中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探讨如何运用这种方法。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运用了形容词和具体的描写,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奶奶手上的手链。
这种方法就是——形容词描写和具体描写。
通过形容词和具体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特征,也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在夏日的午后,树荫下的小路上,一只小狗在追逐着一只蝴蝶,它的尾巴在空中摇摆着,舌头在嘴外面伸出来,好像在向蝴蝶展示自己的快乐。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从课文中感受细节描写并积累经典范例。
3.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能够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并能为中心服务。
【教学过程】一、名家之言说细节当代著名作家池莉曾说,“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生活是由千千万万个细节构成的,如果说我们写作文是为了反映生活,那么就离不开细节描写。
二、真实典型抓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
关键词是什么?细微。
那只要细细地写就能写好细节描写吗?让我们看一组例子。
抓典型细节文段一:X先生有着不大不小的眼睛,不厚不薄的嘴唇。
头发不长不短,脸蛋不黑不白。
他现在既没有笑,也没有哭,他正在看书。
文段二: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X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提问:同学们,请问X先生是谁?你是从哪段描写中得知的呢?文段一看似什么都写得很详细,实则什么都没有写,读完后我们很难猜到是谁,更别说体会情感了。
而文段二小小一个“头发凌乱无暇顾及”的细节,就能读出是潜心学术不修边幅的闻一多先生,还能体会到作者调侃的同时怀着深深的敬佩之情。
“不大不小的眼睛,不厚不薄的嘴唇”很难写出闻一多鲜明的形象,而“头发凌乱”这一点却能够看出来他没有花时间整理头发、而是把时间精力全部放在了研究学问上,研究志趣浓、专注认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要抓典型细节,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的细节来描写。
要注意通过描写表达情感。
写真实细节文段一:蝴蝶飞向了蓝天,穿过一层层棉花糖似的白云,不一会儿它饿了,于是飞快下垂,落在一朵玫瑰花上。
我抚摸着它红彤彤的翅膀,轻盈的蝴蝶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走,越飞越远,我用力一抓,竟然抓到了它。
文段二:蝴蝶就立在我面前!我紧张地屏住了呼吸,看准时机双手一包,我捉到蝴蝶了!它在我手心扑动翅膀,弄得我痒痒的,我忍不住偷瞄一眼,手刚打开,蝴蝶就振翅飞走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凡人歌”初中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凡人歌”七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为“塑造小人物需要彰显人物多面性、内蕴人物情感、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意图培养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深入探察小人物外显的平凡与内隐的善,在独特的写作视角切入下,能够使用事件铺排、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等手法塑造身边的人。
本单元设计整合七下第三单元中三篇现代文进行教学,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没有伟大的事迹,崇高的胸怀,渊博的学识,但他们仍以其真切、平实、质朴的爱与善让人感动,而实际上此类人物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并与之相伴的一类人。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他的保姆阿长;《老王》中杨绛与车夫老王的交往,表达了二者在身份差异之下的独特情感;《台阶》中李森祥则着眼于小人物独特的物质追求与精神世界,三篇文章都塑造了立体的、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并且每一个小人物身上都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情与思,在表现人物魅力之余,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此类人物的深思,甚至上升到对整个社会人生的考察。
因此本单元教学以写作者的角度来解读人物,乃至学会塑造人物,使学生跳脱出单纯的解读、赏析的思维,转换一种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审美眼光,即把文学生产看作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共同构成的活动,从作家的角度切入分析作品与世界和读者如何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二、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整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深入探察小人物外显的平凡与内隐的善能够使用事件铺排、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等手法塑造身边的人。
单元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独特视角观察人物通过抓典型细节、铺排事件详略等写作技巧塑造立体人物。
单元教学难点学会迁移写作视角和写作方法主动关注身边的小人物的生存环境挖掘人物的多面性在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倾注人文关怀。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搭建真实情境母亲节到来,教师投稿校园公众号“发现母亲”人物专栏被拒,请同学分析原因,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塑造一位真实立体的母亲形象,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找出写作方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主要围绕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展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存,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单元共3课,分别是《集体的力量》、《共建美好集体》、《维护集体荣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更加关注自我。
他们对集体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体验集体生活的意义,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会维护集体荣誉。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共建中尽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实际操作中如何落实团队协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集体生活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集体荣誉感的来源和维护方法。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和视频资料。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好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案例,如学校拔河比赛,让学生初步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集体的力量”部分,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来源。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如何产生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4.巩固(10分钟)分析教材中的“共建美好集体”和“维护集体荣誉”部分,让学生了解如何共建美好集体和维护集体荣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一等奖创新教案凡人小事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单元目标:1、了解不同叙事文章的特征,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通过赏析、品味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4、感受平凡人物的复杂性,发现他们身上的爱与善、美与真,加强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平凡人物的复杂性,发现他们身上的爱与善、美与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语言运用:概述文章内容,积累语言素材,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
思维能力:勾连文学与生活,探讨品评小人物。
审美创造:在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手法,表现“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整体感知】【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体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本单元指引我们在阅读这些“小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同时领略叙事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
本册教材是依主题选择同质文本进行组元,因此教学时要关注选文之间的勾连,适度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维。
但是,备课时仍然要挖掘单元内每篇选文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形成篇与篇的差异互补。
【自主学习】阅读四篇课文,完成预习卡片。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课堂展示。
文如其人,题目则如人的双眸。
一个好的题目,就像一双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
好的文章,需要一双靓丽的眼睛,还需要对情节的合理安排,那么,标题和对问题和材料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初探文本】题目赏析,初探文本学生自主分析,组内交流,课堂展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11、《台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都在为建造一座高台阶的新房而努力。
可最终新房建好了,高的台阶也造起来了,他却怅然若失。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父亲,新房的台阶对于他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师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作者二、检查预习1、请给加点字注音黏.性()涎.水()揩.汗()筹.划()凹凼..()蹿.上()胯.骨()舀.米()尴尬..()砌.上()撬.()硌. ( )2、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叙事线索的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3.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略)(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整体感知:1.文中提到了哪几处台阶?预设:有形的台阶、无形的台阶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了造高的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预设:时间、辛劳、健康四、合作探究(一)、台阶对于父亲的意义: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让你用一个特写镜头展现出父亲为造高台阶而付出的努力,你会选择一个拍摄怎样的画面?为什么?示例:我会选择拍摄父亲垒在门墙边,高过台阶的破草鞋。
部编版七年级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学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并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难点:学习并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瓣花中知乾坤,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个人物,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足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于细微处驻足,共同探寻写好细节的秘籍!二、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并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三、屏幕出示课文,规定默读时间两分钟抓住细节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把“山海经”叫作“三哼经”,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保姆,却惦念着“我”喜欢的书,细节虽小,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一想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书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试着写出一两个,不必用很长的文字,几句话就可以。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只说阿长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她令人“讨厌”的睡姿。
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抓住细节,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
真实的细节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如《老王》中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细节描写(“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可能会令人觉得害怕,不过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真切的感觉,让人难忘。
(二)典型。
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
如《台阶》中父亲洗脚、踩黄泥等细节描写,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三)生动。
细节描写用语要生动、简洁,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
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注重熟读精思。
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学法指导】1、熟读精思。
指“有重点”“有深度”的思考。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
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
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探个究竟。
二、预习检测:①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 家、 ____家,代表作:小说集《______》,散文集《____》等。
②关于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掳()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憎恶()絮说()③理解下列词语: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
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
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
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
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
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速度课文,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的学习: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二、精读研讨,重点突破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老师补充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
“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
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三、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你能分析一下吗?A、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总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老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顺序,理解老王的“苦”与“善”的品质;2.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3.品味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音乐《献给爱丽丝》)一个盲人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雨果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很简单的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乞丐的无助与茫然;很小的一个举动,却让我们看到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