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合集下载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详解版背诵笔记(第10—12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详解版背诵笔记(第10—12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10—12章)第十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1、不同的政治参与概念政治参与思想源自于近代民权理论。

不过,现代政治科学中“政治参与”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从对选举问题的研究拓展而来的。

不少西方政治学者对于“政治参与”下过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企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治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者间接的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的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一般平民直接地、或多或少意图影响政府人事选择以及(或者)他们所采取行动而做的法律行为。

如此等等。

这些定义并没有全面而深刻地指明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参与问题作过多方面论述,根据这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问题的把握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其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二是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三是政治参与可以是直接民主的,也可以采取间接民主的各种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把握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可见政治参与是一个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且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

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广度,集中反映着特定社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这是政治参与的主体特征。

这一特征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公民,而不可能是臣民。

公民,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赋予社会政治生活成员的资格概念,它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法律上的政治平等,意味着社会成员具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意味着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制度条件下,真正的政治参与才是可能的。

政治学基础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 王浦劬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 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 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 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或 者一个方面, “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 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 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在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 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等。 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容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 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对于社会经济而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 体现”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含义是: 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 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 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经济关系决 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再次,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 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 体现。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 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最 大的政治” 。 3.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包括: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这些定义描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侧面,强调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定义也存在着缺陷:其一,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其二,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三,他们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zhonyao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zhonyao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四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四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4章)第四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含义辨析1、天赋权利说天赋权利说是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对于权利含义的典型解释。

这一观点依据自然法理论,认为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秉赋,人只要是人,就天然地具有权利,因此,权利是人的本性。

天赋权利说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政治平等的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可是,就其对于权利的解释而言,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权利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在,首先是赋予他以生命,使他成为自然人”,但并不赋予他权利。

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奴隶主阶级拥有权利,而奴隶阶级毫无权利可言的状况,因而天赋权利说既没有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2、权利自由说权利自由说大多从权利的价值内涵来定义权利,认为权利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人们所享有的种种自由,也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自由。

从权利自由说中衍生的定义是权利意志说,即认为权利就是人们的意志自由,就是人们的自主性。

权利自由说指出了权利的特定价值内涵即自由或自主。

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人们的自由或自主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根源,因而缺乏深刻性,并且带有抽象意志论的色彩。

同时,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其自由总是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把权利单纯归结为自由,也是不全面的。

3、权利力量说权利力量说认为,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强制力量,权利由此而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这一解释说明了权利的特点和它的社会依据。

但是,法律本身并没有自发的力量,因而它没有说明权利力量的来源。

同时,社会公共权力往往也是一种法定的力量,因此,这一解释并没能使权力与权利区分开来,从而没有能够说明权利本身的内容和特征。

4、权利平等说权利平等说是20世纪新自然法学派的主张。

这一学派认为,权利意味着政府对人民的平等关心和尊重,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沃金就此提出:“政府必须关心它所统治的那些人,这就是说,把他们看作可能遭受痛苦和挫折的人;政府必须尊重这些人,这就是说,认为他们能够就本身应该如何生活形成明智的观念并照此行事。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二章)第二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本质1、利益的形成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从人的需要到人的生产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在理论意义上,这个过程可以按五个步骤说明:(1)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事实,“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需要的满足使得人们“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

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使得人必须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从而把从事生产的问题提上了历史日程。

(3)在生产中,人们的生产能力限制着其需要的满足,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水平的限制和社会组织方式的限制。

人们在改进生产工具的同时,改进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进行协作性生产。

(4)协作性生产使得人们之间建立了社会联系。

这种联系起初是简单的血缘联系。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类发展出了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5)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使得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具有了社会内容和特性:它要求通过社会途径实现;它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就是利益。

2、利益定义的理解从对利益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从这一定义可见,利益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利益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

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

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多样性。

(2)特定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六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六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6章)第六章:政党第一节:政党一、政党的含义1、政党的定义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普遍现象,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虽然政党的概念古代即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却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形成的产物。

关于政党的含义,不同的政治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作过不同的论述,比如认为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组织;政党是人们进行政治选举的工具;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政党是社会成员表达和聚合利益要求的结构等等。

关于政党本质的这些论述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政党的某方面特征,但是,并没有深刻揭示政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揭示了政党的阶级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者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建立的基础是阶级,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工具。

特定的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组织政党以统帅本阶级的力量,这就使得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除了阶级基础之外,政党的形成还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技术条件,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非是与阶级同时产生的组织形式,只是到了近代,政党才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民主条件下得以形成。

由于特定阶级又由若干阶层或者集团组成,特定的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也可以驱使人们组成政党进行政治活动,因此,政党也可以是特定阶层和集团的组织。

尽管如此,代表特定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党,仍然首先具有这些阶层和集团所归属的阶级的基本特性。

2、政党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统帅力量政党通常由特定阶级中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人组成,就此而言,政党往往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华分子和中坚力量,成为阶级的政治核心。

政党的思想和理论集中体现着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因此,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代表者,是阶级力量的精神凝聚者和思想灵魂。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详解版背诵笔记(第7—9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详解版背诵笔记(第7—9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7—9章)第七章:政治团体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一、政治团体的含义1.政治团体的含义政治团体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和组织现象。

不少政治学家试图对其含义进行确定和概括,比如认为政治团体是任何一群为了争取或维护某种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行动的人;认为政治团体是一群人联合起来为了追求特定利益而对于政治过程施加压力的过程;或者认为政治团体是特定利益表达和要求的非政府的实施组织。

如此等等。

关于政治团体含义的这些确定,或者是过于宽泛而没有区分政治团体与社会团体,或者是没有指明政治团体的基本特征而把政治团体混同于其他政治组织。

按照政治团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目标、实际功能和活动特点,可知政治团体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按照特定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自己利益目标和要求的团体。

2.政治团体的产生原因在现代社会,政治团体的形成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多样化、政治权力对社会作用的增强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政治团体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利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产物。

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使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分化,人们的利益内容不断更新。

因此,人们往往结成特定的团体,并介入政治过程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其次,政治团体的形成与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扩展和增强密切相关。

政治权力的扩展、政府政策作用的增强,使得各个社会阶层、集团、行业利益的实现受到政治权力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因而以特定团体的方式向政府表达利益与要求。

再次,政治团体的发展是以民主政治为制度条件的。

西方的民主政治具有虚伪的形式性,但是这种形式民主的分权制度和权力间的制衡,给政治团体寻求影响政治的途径提供了形式可能。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组成的政治团体,从不同的行业和方面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与要求,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四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四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三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的形成分析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以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实现是利益主体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利益主体因此成为能动的利益主体。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

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能动的利益主体会形成不同的实际力量,并且形成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能动的利益主体转变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力量主体。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双方力量均衡,一是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并形成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当后者出现时,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天然大于其他群体力量。

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力。

在实际力量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点上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形式上总是公共权力。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客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

目录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 2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 2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 2 第二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 6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7 第二章:利益与政治 .................................................................................................................................................................................10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10 第二节:利益关系 ............................................................................................................................................................................12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5 第三章:政治权力 ......................................................................................................................................................................................16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18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21 第四章:政治权利 ......................................................................................................................................................................................23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23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26 第五章:国家................................................................................................................................................................................................29 第一节:国家的含义 .......................................................................................................................................................................29 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30 第三节:国家的形式 .......................................................................................................................................................................32 第四节:国家机构 ............................................................................................................................................................................35 第六章:政党................................................................................................................................................................................................36 第一节:政党 ......................................................................................................................................................................................36 第二节:政党制度 ............................................................................................................................................................................39 第七章:政治团体 ......................................................................................................................................................................................40 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 ..............................................................................................................................................................40 第二节:政治团体的类型 ..............................................................................................................................................................42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素质更新......................................................................................................................................43 第八章:政治统治 ......................................................................................................................................................................................44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和特征 ...............................................................................................................................................44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 ..............................................................................................................................................................45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46 第九章:政治管理 ......................................................................................................................................................................................47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本质 ..............................................................................................................................................................47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48 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49 第十章:政治参与 ......................................................................................................................................................................................51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51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类型 ..............................................................................................................................................................52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53 第四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状况......................................................................................................................................55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 .................................................................................................................................................................................56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57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构成要素......................................................................................................................................58 第三节:政治文化的作用 ..............................................................................................................................................................60 第四节:政治社会化 .......................................................................................................................................................................60 第十二章:政治民主 .................................................................................................................................................................................62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 ..............................................................................................................................................................63 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 ..............................................................................................................................................................65 第三节: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66 第四节:政治民主的发展 ..............................................................................................................................................................6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政治的含义第一节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1]首选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1]首选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道德政治观1.孔子:“政者,正也。

”-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神权政治观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五)其他观点: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克思主义政治观(一)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一)政治的涵义政治的涵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政治学基础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也参考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一、名词1.行为主义政治学2.后行为主义3.政治哲学复兴二.回答1.什么是政治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学科体系4.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5.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7.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8.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三、课堂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2.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4.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或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的变革)政治关系一.名词1.政治关系2.政治结构3.利益集团的关系4.政党5.民族6.民族关系二.回答1.列宁的阶级关系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四种状态2.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3.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4.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5.政治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官员与政治家与公民的关系6.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7.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解三.思考题1.政治关系的含义和本质2.政治关系的特征3.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怎样的4.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存在哪些形式5.各种社会存在的政治关系有哪些特点政治权利一.名词1.政治权利2.政治权利的制约3.国家权利二.回答1.政治权利的特征2.政治权利的类型3.国家权利的特征4.国家权利的产生及其基础5.国家权利的途径、作用、功能、结果6.政治权利的分配方式有哪些7.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模式都有那些典型类型三.笔记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本质2.政治权利的特征3.获取政治权利的途径有那些4.政治权利有哪些类型5.政治权利的作用原则6.政治权力的职能7.政治权力的分配有哪些形式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重点笔记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重点笔记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

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

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

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

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含义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

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或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

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学原理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

包括政治管理学,行政法学等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做政治研究,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人格研究等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包括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的研究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参与,政治权力运行和运行机制,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

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以科学方法就这些假设和命题进行调查分析,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和命题。

6、按照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我国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政治学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

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原理就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共同特征在于: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为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

基本特征是: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

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

马基雅维利和博丹从人出发,并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为核心取向从而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

共同的特征是: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所谓的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任务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学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这些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