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句与蕴涵
蒯因对表达式使用和提及的逻辑研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蒯因对表达式使用和提及的逻辑研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西方逻辑学界或哲学界似乎只有弗雷格、卡尔纳普、塔尔斯基以及蒯因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严格区分了表达式的使用和提及, 不少逻辑学家或哲学家, 甚至连罗素、刘易斯、马库斯以及赖尔之类的大家都将其混为一谈。
使用和提及的区分自始至终贯穿于蒯因的逻辑研究之中, 充分体现了他在逻辑研究中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 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蒯因逻辑观之门的钥匙。
本文明确地指出, 单独词项(包括变元) 在语境中是被提及的, 而在透明语境中是被使用的, 并从使用和提及的独特视角, 以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蒯因的逻辑观, 从而全方位地凸显了他研究逻辑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蒯因; 逻辑观; 使用; 提及;蒯因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着名的哲学家和数理逻辑学家。
他虽然在逻辑学上没有什么原创性的贡献, 但是作为一位出色的阐述大师, 在逻辑理论和逻辑哲学方面的重要影响却是逻辑学界所公认的。
他把逻辑研究同逻辑教学和哲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而逻辑教学和哲学研究都具有清晰性的驱动力, 因此, 在逻辑研究方面, 他孜孜以求的也是实现这一清晰性目标。
他有意识地回避命题和性质而选择句子和类, 区分变元和模式字母, 尤其是严格区分表达式的使用和提及, 这些做法正是这种清晰性追求的集中体现。
本文明确指出, 单独词项(包括变元) 在指称语境中是被提及的, 而在指称透明语境中是被使用的, 并从使用和提及的独特视角, 以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蒯因的逻辑观, 从而全方位地凸显了他研究逻辑的科学精神。
一、使用和提及的提出和定义G.弗雷格(G.Frege) 最先区分了表达式的使用和提及, 并在长达约30年的时间中始终强调这一区分的重要性, 然而不幸的是, 他的忠告和范例并没有被当时其他逻辑学家所重视。
后来, R.卡尔纳普(Rudorf Carnap) 在《语言的逻辑句法》一书中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 A.塔尔斯基(Alfred Tarski) 也在《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中指出了把整个引语看作一个简单记号的必要性。
关于条件句的蕴涵理论
关 于蕴涵 的 问题 由来 已久 , 亚里 士 多 德 在 的三 段 论 理论 中 , 推理 关 系 和蕴 涵关 系 往 往不 加 区分 , 就 是 说 可 以直 接 用蕴 涵表 示 推理 关 也
系 。古 希腊 麦 加 拉 学 派 曾提 出过 费罗 蕴 涵 、 第 奥 多鲁 蕴 涵 、 结 蕴 涵和 包 含 蕴 涵 , 中 , 罗 联 其 费 蕴 涵 相 当 于后 来 的 当 下蕴 涵 或 实 质蕴 涵 , 结 联 蕴 涵相 当于后来 的严 格 蕴 涵④。现 代 逻辑 产 生 之 初 , 雷 格 和罗 素 用 实 质蕴 涵 建 立 了现代 逻 弗 辑 系统 , 弗雷 格 建立 逻辑 系统 的 同时也 指 出 , 实 质 蕴涵 和表 示有 因果 联 系 的 “ 果 , 么 ” 不 如 那 是
-1
雷舍 尔 ( R sh r 等把 条 件 旬 逻辑 研 究 推 向 N. ece )
若 “ 果 , 么” 真 值 函项 的 , A 和 B 如 那 是 在 的所 有 1 可能 的 真值 函项 中“ B 是 唯 一 6个 A ” 的候 选 。 当 A真 B假 时 “ 果 A, 么 B 假是 如 那 ” 不会 引起 争议 的 。 当 A和 B分 别是 ( , ) 真 真 或 ( , ) ( , ) , 如果 A, 么 B 有 时 假 真 或 假 假 时 “ 那 ”
①
蛋糕 。如果 按 照实 质 蕴 涵 , 只要 前 提 假 那 么 这 个 条件 句就 是真 的 , 只要 这个人 不 吃这块 蛋糕 , 那么“ 如果 他 吃 了这 块 蛋 糕 他 就 会 胃疼 ” 是 就
真 的 , 是这 可 能与实 际 的情况 不 符 , 但 因为存 在
着他 吃 了这块 蛋糕 而 不会 胃疼 的 可能情 况 。拉 姆 塞 检 验 引发 了 对 条 件 句 的真 值 函 项性 的 质 疑, 受拉 姆塞 检验 的启 发 , 上世 纪 4 6 0~ 0年代 ,
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的哲学基础
/journal.htm 逻辑与认知 V ol.4, No.4, 2006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的哲学基础*王莹莹 鞠实儿(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 广州510275)摘要:本文从条件句逻辑中一条颇受争议的定理SDA出发,通过分析以往对SDA与RCEA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日常语言中超内涵的条件句的存在,以及建立新的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的必要性。
关键词:SDA;RCEA;条件句;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Stalnaker于1968年首次在(Stalnaker 1968)中给出了刻画日常语言中条件句的形式化模型及公理化系统,此后,Lewis等人在此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般而言,Stalnaker-Lewis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被认为是对条件句的经典解释,因为它的确克服了此前各种解释遇到的诸多困难,并且合乎直观。
但经典的条件句逻辑属于内涵逻辑的范畴,因为根据Stalnaker-Lewis给出的语义解释,证明等价的两个公式内涵相同,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然而,Nute于1980年在(Nute 1980b)指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日常语言中的很多条件句是非经典的或超内涵的。
”这里所说的“非经典”与“超内涵”分别源于Stalnaker和Chellas。
所指的均是那些不遵守等价替换规则的现象。
Nute在(Nute 1980b)中详细论述了条件句逻辑中超内涵现象的存在,并给出了第一个刻画日常语言中的超内涵条件句的逻辑,然而,这种做法后来遭到了许多责难,以致于Nute在(Nute 2002)中承认他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是失败的,在我看来,Nute在(Nute 1980b)中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建立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为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做出辩护,从而为建立新的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一.SDA与RCEA的冲突Nute在(Nute 1980b)中指出,条件句逻辑中的超内涵现象是由条件句逻辑中的一个颇受争议的定理引起的。
p逆蕴涵q真值表
p逆蕴涵q真值表
条件命题p→q
1:若p是真,q是真,则 p→q是真;
2:若p是真,q是假,则 p→q是假;
3:若p是假,q是真,则 p→q是真;
4:若p是假,q是假,则 p→q是真。
我们主要的疑问集中在3和4。
即为什么条件p为假的时候,不管结果q如何,p>q这个结论是真。
实际上基于对现实的意义来说, p为假时,p>q可真可假因为这就是实质蕴涵(→)的定义,
就像不相容析取(也叫异或,符号为⊕)的定义是:p、q两个命题真值相反。
实质蕴涵(→)的定义是:并非“p真且q假”
这种定义域和值域都是真值的函项叫【真值函项】,【实质蕴涵】就是一种【真值函项】
对于【条件句】,用实质蕴涵来刻画/翻译会很怪,所以诞生了一些【非真值函项】的刻画方式,比如【严格蕴涵】。
所以【什么条件p为假的时候,不管结果q如何,p>q这个结论是真。
】不太准确,因为根据→的定义这是毫无疑问的。
楼主应该问的是,为什么要用【实质蕴涵】来刻画【条件句】。
含蓄虚拟条件句的七种表现形式
含蓄虚拟条件句的七种表现形式所谓含蓄虚拟条件句即指将条件从句隐藏在上下文一定的短语中的一类条件句,其主要用法及表现形式可归纳如下:1.将条件隐含在不定式短语中I would write to her, but I don’t know her address. 我会给她写信的,就是不知道她的地址。
(=If I knew her address, I would write to her. But…)To have studied harder, you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ination. 你学习更用功些,你早就考及格了。
(=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 you…)2.将条件隐含在分词短语中Born in better times, he would have been a scholar. 如果出生在好时代,他早就成为学者了。
(=If he had been born in better times, he would…)Failing this time, what would you do?假若这次失败,那你怎么办?(=If you failed this time, what would…)Walking alone in the dark, Mary would be terrified. 要一个人单独在黑暗中行走,玛丽会感到十分害怕。
(If Mary walked al one in the dark, she…)3.将条件隐含在介词短语中But for your help we couldn’t have succeeded in the experiment. 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们的实验是不会成功的。
(=If it hadn’t been for your help, we…)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 would have said yes.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就会同意了。
逻辑的三种基本形式
逻辑的三种基本形式
逻辑的三种基本形式
逻辑是一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它用于描述和分析人类思考过程
中的规律。
在逻辑学中,有三种基本形式:假言、命题和谓词。
一、假言
假言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件和后件。
前件是一个条件,后件是在条件成立时所得到的结论。
例如:“如果
今天下雨,那么我就不去打球。
”这个语句中,“如果今天下雨”就
是前件,“我就不去打球”就是后件。
在逻辑学中,有两种类型的假言:条件假言和蕴含式。
条件假言通常
用于描述某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而蕴含式则用于说明某个命题
可以从另一个命题推导出来。
二、命题
命题是一个陈述性语句,它可以被认为是真或假。
例如:“太阳从东
方升起”就是一个命题。
在逻辑学中,有两种类型的命题: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
包含一个陈述性语句;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
三、谓词
谓词是一个含有变量的陈述性语句。
例如:“x是偶数”就是一个谓词,其中的“x”就是变量。
在逻辑学中,有两种类型的谓词:简单谓词和复合谓词。
简单谓词只
包含一个变量;而复合谓词则由多个简单谓词组成。
结论
逻辑学中的三种基本形式——假言、命题和谓词——都是描述人类思
考过程中的规律。
通过对这些基本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人类思维的本质,并且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推理和论证。
含蓄虚拟条件句
考研语法:含蓄虚拟条件句含蓄条件句是指句中没有明显的虚拟条件句,而是利用其他手段来暗示存在虚拟条件。
但是这类隐含式虚拟条件句往往都可以转化为if引导的条件句。
常来表示含蓄虚拟条件的手段有:(1)介词或介词短语,如but for, but that, without, in case of, under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等。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e could not be living a happy today.=If there hadn’t be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e could not be living a happy today.A. In spite ofB. But forC. Because ofD. As for 答案选B。
But that she was afraid, she would have said no.(2)连词,如:so that, unless, in case, supposing, lest, provided(倘若……),for fear that(唯恐),in order that, on condition that, if only(要是……就好了)等。
She listened carefully in order that she might discover exactly what he wanted.=if she listened carefully ,she might discover exactly what he wanted.If only I had more money, I could buy a car.(注:lest, for fear that 和 in case 引起的从句中谓语动词多用should+动词原形,但可以不用虚拟语气,而用动词的陈述语气形式。
蕴涵的真值构成与条件基础
“蕴涵”在逻辑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几乎所有的推理都可以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如果A 则B ”。
其中 “A ”代表前提,“B ”代表结论。
因此我们对“蕴涵”概念的澄清不仅意味着对蕴涵命题的澄清,同时也意味着对以推理为核心的逻辑的澄清。
一现代逻辑真值函项理论把复合命题的真值看成是由其支命题的真值决定的,因此,就一个最基本的蕴涵命题来说,实质蕴涵意义上的“p →q ”是一种真值构成蕴涵,它与自然语言条件蕴涵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蕴涵。
人们一般都认为实质蕴涵会引发如下蕴涵怪论:其一,真命题被任何命题所蕴涵;其二,假命题蕴涵任何命题。
之所以称这两个命题为“怪论”就是因为它们违背常理。
连常理都违背了的命题还能是合乎逻辑的命题吗?在命题逻辑推理系统中,与上述两个怪论相关的重言式有:q →(p →q )¬p →(p →q )认为蕴涵怪论合乎逻辑的人常常用这两个公式的永真性来证明蕴涵怪论的合理性。
实际上这两个公式与上述两个蕴涵怪论表述的意思并不一样:“ q →(p →q )”是说“一个真命题蕴涵任何以它为后件的蕴涵命题”,而并不是“真命题被任何命题所蕴涵”;“ ¬p →(p →q )”是说“一个假命题蕴涵任何以它的矛盾命题为前件的蕴涵命题”,而并不是“假命题蕴涵任何命题”。
因此,即使这两个公式的永真性在命题逻辑中得到了证明,由此也并不能证明上述两种关于蕴涵怪论的说法能够成立。
数理逻辑可以用很多方法证明这两个公式常真,如真值表方法、归谬赋值法(也叫简化真值表法)、某一推理系统中的定理证明方法等等。
但这些只能证明以上公式成立,却不能由此说明仅仅根据“p ”或“q ”的真假就可以构成“p →q ”。
在若干证明方法中,归谬赋值法最能说明这种公式永真的理由,因为它是以一个真蕴涵2018年第9期蕴涵的真值构成与条件基础*黄根生 王健平[摘 要] 实质蕴涵是真值构成蕴涵。
表达蕴涵怪论的重言式是与被假定为真的蕴涵式相关的推理形式。
前提与蕴涵-
区别
一、意义的性质不同
前提是断言之外的意义,是说话人所包 含的背景意义,是句外隐含意义。而蕴涵是 断言之内的意义,是说话人包含的必然意 义,是句内暗示意义。
区别
例:
1.我是一个武汉人 其蕴涵意义可为我是一个湖北人。武汉是湖北 的省会,武汉人也就是湖北人,此信息已隐含 在句中,是句内的暗示意义。 2.请把窗户关上 其前提意义是窗户是开着的。此信息隐含在句 子外,是说话人包含的背景意义,是断言之外 的意义。
区别
二、前提同时可以从源语句及其否定式中推出 ,而蕴涵则不能同时从源语句及其否定式中 推出。
前提在否定句中仍然可以保留,即使是 一般疑问句,仍然以源语句的前提为前提, 而蕴涵的源语句一但否定,随之遭到否定。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及其否定可以有同样的 前提S1 张扬是个男人 S2 有一个叫张扬的人 显然,S2丌仅可以从S中推出,而且可以 从S的否定式(张扬丌是个单身汉)中推出 故S2是S的前提。而S1只能从S中推出,故 S1是S的蕴涵。
a.That person is a bachelor. b.That person is a man.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某个人是个单身汉,他必定是个男 人,如果说That person is not a bachelor,那么原 句蕴涵b,便很难说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因为不是单 身汉的人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
PPT模板下载:/moban/
前提( presupposition)
定义:1)如果A真实,B也真实。
2)如果A不真实,B仍然真实。
例如:a
John is married. 标 b John exists c John is not married.
a的前提是b,如果前提 a真实,b 一定是真实的。如果a丌真实即c, b仍然是真实的。
反事实条件语用性质
反事实条件语用性质在日常语言中,条件句一般可分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两大类,虚拟条件句又叫反事实条件句,它一般具有“如果p,那么q”的形式,其前件与事实相反或者不太可能为真,但前件与后件之间存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前件如果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后件所表达的事物或情况就会发生或有可能发生。
例如:(1)如果他早到5分钟的话,那么他就能够赶上那趟火车了。
(2)如果我是小李的话,我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3)如果这支石蜡蜡烛已经被放入沸水壶中,那么它就已经溶化掉了。
以上都是反事实条件句,也叫反事实蕴涵,我们一般用符号“p□→q”(读作“p反事实蕴涵q”),“□→”是反事实蕴涵符号。
反事实蕴涵与实质蕴涵不同。
实质蕴涵只考虑一个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则要考虑前件与后件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例如:(1)如果2+2=5,那么雪是白的。
(2)如果2+2=5,那么雪是黑的。
(3)如果我是隐身人,那么没有人能看见我。
这三个条件句的前件都是假的,如果按照实质蕴涵来分析,它们都是真的,因为只要前件为假,那么不管后件的真假如何,也不管前件与后件之间有无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条件句总是真的。
但是如果从反事实蕴涵来看,条件句(1)和(2)因为其前件与后件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所以,它们都是假的,只有(3)才是真的,因为如果假设有一天我真的成了科学幻想小说中的隐身人,那么按照“隐身人”这个词的涵义,就会有“没有人能看见我”的情况发生。
反事实蕴涵也不同于严格蕴涵,严格蕴涵反映的是前件与后件之间具有的逻辑必然的联系,而反事实蕴涵反映的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所以,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之间未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例如前面的例(1)就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但是由其前件“他早到5分钟”推出后件“他就能够赶上那趟火车了”的主要依据是说话人以往的经验,前件与后件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命题逻辑中的条件语句与蕴含关系
命题逻辑中的条件语句与蕴含关系在命题逻辑中,条件语句和蕴含关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条件语句用来描述一个条件和它所导致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而蕴含关系则是指在给定一个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本文将详细探讨条件语句和蕴含关系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
一、条件语句的定义与特点条件语句是由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构成的复合命题,通常使用“如果...则...”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逻辑符号中,条件语句使用箭头“→”表示,即p→q,其中p为前提,q为结论。
条件语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当前提为真时,结论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只有在当前提为真且结论为假的情况下,条件语句才会为假。
2. 当前提为假时,条件语句总是为真。
这是因为在逻辑上无法通过一个假的前提得出任何结论。
二、条件语句的蕴含关系在命题逻辑中,蕴含是一种重要的推理关系,它表示一个命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另一个命题。
在条件语句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条件语句p→q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说命题p蕴含命题q,记作p⊢q。
蕴含关系具有以下性质:1. 反身性:任何命题p都蕴含自身,即p⊢p。
2. 传递性:如果p⊢q且q⊢r成立,那么p⊢r也成立。
3. 假言推理:如果p⊢q成立,且p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推断q也为真。
三、条件语句与蕴含关系的应用条件语句和蕴含关系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1. 假设推理:在数学证明中,我们通常会使用条件语句和蕴含关系来进行假设推理。
通过先假设一个条件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逻辑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的真假。
2. 条件证明: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条件语句p→q成立时,可以采用条件证明的方法。
首先假设前提p为真,然后通过推理得出结论q的真假,从而证明条件语句成立。
3. 逻辑等价:两个命题p和q之间的逻辑等价可以通过条件语句和蕴含关系进行表示。
如果p⊢q且q⊢p同时成立,则可以得出p与q逻辑等价的结论。
4. 推理规则:条件语句和蕴含关系也被广泛用于逻辑推理的规则中。
逻辑学中蕴涵的名词解释
逻辑学中蕴涵的名词解释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推导规则的学科,它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逻辑学中,名词解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用来解释和理解一些重要的术语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逻辑学中蕴涵的名词解释,并分析其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
名词解释是一种适用于逻辑学的概念,并被用来解决一些有争议或含糊的术语。
在逻辑学中,名词解释是通过给出一个清晰和准确的定义来解释一个名词或术语。
这个定义通常是通过确定该词的范围和本质来完成的。
名词解释的目的是使人们对某个术语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使得逻辑推理更具有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逻辑学中,名词解释被广泛运用于逻辑推理。
在一个推理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模糊或有争议的概念,名词解释可以起到商定术语定义的作用。
这样做有助于避免在推理过程中出现误解和争议。
例如,在一个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中,各方可能对“善良”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
使用名词解释,我们可以为“善良”给出一个清晰和准确的定义,以便在推理过程中避免概念模糊所带来的问题。
此外,名词解释在学术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逻辑学及其他学科中,名词解释被用来定义和解释一些关键概念,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名词解释还可以帮助学者在研究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当研究者在一篇论文或报告中使用特定的术语时,读者可以通过名词解释来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这样,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就更加清晰和准确。
尽管名词解释在逻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名词解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对一个术语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这可能导致解释的多样性和争议性。
其次,名词解释往往需要依赖其他概念或术语的定义,这种依赖性可能导致循环定义的问题。
因此,进行名词解释时需要仔细权衡和确保定义的严谨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逻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则来进行名词解释。
其中一种方法是引用外部定义,即使用权威词典或专业文献中已有的定义。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解释它们的区别:
例子1:
假设有人问你:“你的兄弟在哪里?”
你回答:“我没有兄弟。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问题的预设是你有一个兄弟,因此问题的前提是基于这个预设上的。
然而,你的回答否定了这个预设,因此回答蕴含着你没有兄弟。
例子2:
假设你的朋友告诉你:“我没有做完作业,但是我也不打算完成它。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他的话蕴含着他不会完成作业。
他明确表示不打算完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他的陈述来推断他的行为。
总结来说,预设是与问题或陈述相关的潜在前提,而蕴含是从陈述中能够推断出来的信息。
关于条件句的蕴涵理论
关于条件句的蕴涵理论
霍书全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5)003
【摘要】为了刻画条件句,逻辑学家提出了许多蕴涵理论,如真值函项理论、条件概率理论、信念修正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等.作为现代逻辑的一个分支,条件句逻辑充分利用各种蕴涵思想建立许多逻辑系统,但由于条件句的复杂性,各种蕴涵都难以刻画出所有的条件关系,因此都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中的"如果,那么".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霍书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5.3
【相关文献】
1.基于相干蕴涵原理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J], 贾春华;王庆国;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2.含意理论与蕴涵怪论(下)——规约含意能消解"蕴涵怪论"吗? [J], 胡怀亮
3.从 DRT 动态语义学视角看自然语言条件句和蕴涵概念 [J], 邹崇理
4.从 DRT 动态语义学视角看自然语言条件句和蕴涵概念 [J], 邹崇理;
5.试论条件句与蕴涵的一致性 [J], 张盛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蓄条件句
含蓄条件句通常情况下,“含蓄条件句”的定义是指一种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有效的句子结构。
它们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构思文章,更直观地表达内容。
它们可以被用于让读者反思一个话题,引起大家的共鸣,或者使一句话变得更加有趣,对一个概念深入剖析,提出新颖的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讨论如何利用含蓄条件句来构思文章,以及如何把它们用在不同的环境中。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含蓄条件句以及它有什么作用。
它是一种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能达到效果的句子结构,其实它们常常都伴随着“如果”这样的前置条件,这样就可以表达出深层次的想法和信念。
含蓄条件句有什么用呢?它可以明确描述某件事情只有在某个条件下才会发生,从而给予读者更清晰的说明。
比如,“如果你帮助他,他一定会回报你的”,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含蓄条件句,它能够十分清楚地表达出,只有在你帮助他的前提下,他才会回报你。
这种句子结构的有点还在于,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来传达不同的含义。
比如,“如果你做了某件事情,你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这样就可以激励读者去做自己坚持的事情,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另外,它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引起读者的想象,唤起他们对一个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如果你站在正确的一边,那么你一定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这句话可以带给读者一种安全感,引起他们思考如何站在正确的一边,从而获得成功。
含蓄条件句也可以是文章的引导,它可以让作者把话题联系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之中。
比如,“尽管人们不禁会有恐惧,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恐惧变成勇气,我们就可以超越它”,这样就可以引导读者去考虑如何把恐惧转化为勇气,以超越它。
最后,含蓄条件句也可以帮助作者更加深刻地表达某个概念,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提出新的思想。
比如,“如果你开放心灵,你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
这句话把“开放心灵”放在第一位,表明所有改变都以它为前提,这样就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是怎样掌握自己的未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句Conditionals⏹What's in an if?⏹一个条件句就是一个具有“如果a,那么c”形式的句子,我们用符号表示a→c来表示。
逻辑学家把a称作条件句的前件,把c称作条件句的后件。
⏹关于条件句最基本的推理是“假言推理”(modalponens):a,a→c/c。
⏹不过,条件句确实令人迷惑不解的。
⏹我们来看一下为何条件句是令人迷惑不解的。
⏹如果我们知道逻辑式a→c,那我们似乎可以推理得出¬(a&¬c)(肯定a同时否定c是不正确的)。
⏹比如假设:如果你赶不上汽车,那么就会迟到。
我们可以推理得到,你会赶不上汽车而又不迟到为假。
⏹相反,如果知道逻辑式¬(a&¬c),似乎我们据此推理得到a→c。
⏹比如假设,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你去看电影而又不花钱为假),可以推理得出,如果你去看电影,你就会花钱。
逻辑式¬(a&¬c)常写成a⊃c,被称为推论条件句。
因此a→c似乎与a⊃c表达相同的意思。
尤其当我们分析他们的真值时,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真值表。
a c a⊃cT T TT F FF T TF F T⏹但是这张真值表很奇怪。
它表明,如果c(后件)在一个情形下(第一和第三行)为真,那么条件句a→c也为真。
这似乎很难是正确的。
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为真;但是条件句“如果北京不是中国的首都,那么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很明显为假。
⏹同样,如果a(前件)为假(第三行和第四行),那么逻辑式a→c也为真。
这也是很难是正确的。
条件句“如果南京是中国的首都,那么上海也是中国的首都”很明显也为假。
⏹那么哪里出错了呢?⏹上述例证要证明的是,符号a→c不是一个真值函项:逻辑式a→c的真值不是由a和c的真值决定的。
⏹“罗马在法国领土之内”和“北京在法国领土之内”都为假,⏹但是以下推理为真: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那么罗马就在法国领土之内。
⏹而下面的推理则是错误的: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那么北京在法国领土之内。
⏹那么条件句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一种方法就是可能世界。
看一下刚才的两个条件句。
⏹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情形下,意大利被并入了法国,罗马真的就位于法国领土之内。
但是在很多可能情形下,意大利被并入法国,这对中国一点影响也没有。
因此,北京仍然不在法国领土之内。
⏹这表明,只要c在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每一种可能的情形下都为真,那么条件句a→c在s情形下就为真;并且如果c在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某种可能的情形下为假,那么条件句也为假。
⏹这就给了符号→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
比如,它表明了“假言推理”为何是有效的---至少在一个假设上是如此的。
这个假设是把s看作与s 有关的一个可能情形。
这似乎是合理的:任何在s情形下确实如此的事物肯定会是一种可能。
现在,假设a和a→c在某个情形s下为真。
那么c 在所有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情形下都为真。
但s也是其中的一个情形,且a在此情形下为真。
因此,c也为真。
⏹再看一下我们开始所讨论的论证,就可以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这个论证所依赖的推理如下:¬(a&¬c)a→c这个推理是无效的。
比如,如果a在某个情形s下为F,这就足以让推理的前提在s下为真。
但这并未告诉我们任何关于a和c在与s有关的可能情形下的真值情况。
很可能的情况是在其中的一个情形下,比如说s’情形下,a为真而c不为真,如下图所示:s a:F s’a:Tc:F c:F⏹因此,条件句a→c在s情形下不为真。
⏹那么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在这种情况下的推理看起来无效吗?假设你知道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g&¬m)。
真的有权得出结论,如果你去看电影就会花钱:g→m?未必如此。
假设不管怎样,即使晚上的电影免费你也不打算去看电影。
那么,你知道你会去不为真(¬g),因此,你会去而且不花钱也不为真:¬(g&¬m)。
那么你有权下结论说如果你去就得花钱吗?当然不会:那个晚上也许可以免费观看。
非常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你被告知之后才知道前提为真的情形下,其他因素通常也在起作用。
当某人告诉你¬(g&¬m)这样的事情时,他通常是在不知道¬g为真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
(如果它知道的话,告诉你与这种情形有关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
)如果他告诉了你此事,那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的:g和m 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你不能在m不为真的情况下而让g 为真---这正是认为该条件句为真的原因所在。
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了你前提,进行g→m的推理通常是合理的;不过,不是根据所说的内容进行推理---而是根据说话的事实进行推理。
⏹刚才对于条件句的解释似乎进展顺利---至少就我们的讨论是这样的。
不过,也存在许多问题。
以下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看下面的推理:⏹如果你去罗马,你就会置身与意大利。
⏹如果你置身于意大利,你就会置身于欧洲。
⏹因此,如果你去罗马的话,你就会置身于欧洲。
⏹这推理显得非常有效,而且根据本章的讨论也是如此。
⏹我们将推理用公式表示:⏹ 1. a→b b→c⏹a→c⏹为了表明它是如何有效的,我们假设这两个前提都在某个s情形下为真。
那么,在每一种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可能情形下,b都为真;同样,在每一个b 为真的情形下,c都为真。
因此,在a为真的每一个情形下,c也都为真。
也就是说a→c在s情形下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一切论证都很顺利。
但问题是,有许多形式上与之完全相同的推理,却似乎是无效的推理。
比如,我们假设一次首相选举中有两位候选人,在任首相史密斯与琼斯。
看下面的推理:⏹如果史密斯在选举前死了,那么琼斯便会赢得选举。
⏹如果琼斯赢得选举,那么史密斯便会退休,领养老金过活。
⏹因此,如果史密斯在选举前死了,那么史密斯便会退休,领养老金过活。
⏹这完全是形式1的一种推理。
但是很显然,会存在一个情形,在此情形下着两个前提都为真。
可结论不为真---除非是某个异乎寻常的情形下,政府会在人死后继续发放养老金。
⏹那么,对这种状况会做何解释呢?请大家自己思考吧。
⏹本章要点:⏹只要c在每一个与s(a在此情况下为真)有关的情形下都为真,那么a→c在s情形下就为真。
蕴涵Implication古代和中世纪的蕴涵理论对于蕴涵命题或条件句的性质在古希腊争论得十分激烈,这一争论由麦加拉学派第欧多鲁和斐洛开始,斯多葛学派继续加以发展。
一个条件句是用联结词“如果……那么”所组成的,例如“如果这是白天,那么这是光亮的”。
麦加拉-斯多葛学派把条件句中的第一个命题成为前件,把第二个命题成为后件。
“如果……那么”这个联结词断定后件是从前件导出的,或者说前件蕴涵后件。
但是,关于寻找这个“导出”的正确标准问题在麦加拉-斯多葛学派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根据对“导出”意义的不同解释,至少有一下四种不同的蕴涵。
一、斐洛蕴涵⏹所谓斐洛蕴涵,指一个条件句或条件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不是前件真而后件假。
⏹这就是说,一个真的条件命题可以用三种方式得到:(1)以真的前件开始并且以真的后件结束;(2)以假的前件开始并且以假的后件结束;(3)以假的前件开始而以真的后件结束。
一个假的条件命题只有一种情况,即以真的前件开始而以假的后件结束。
可见,斐洛蕴涵实际上就是现代逻辑的实质蕴涵。
斐洛已经提出了实质蕴涵的真值表:前件后件蕴涵命题真真真假假真假真真真假假⏹斐洛还举了这四种条件句的例子:⏹(1)如果这是白天,那么这是亮的。
这是前件真后件也真从而整个条件句为真的情况⏹(2)如果地球会飞,那么地球有翼。
这是前件假后件假而整个条件句为真的情况⏹(3)如果地球会飞,那么地球存在,这是前件假后件真而整个条件句为真的情况⏹(4)如果这是白天,那么这就是夜晚,这是前件真后件假而整个条件句为假的情况二、第欧多鲁蕴涵⏹所谓第欧多鲁蕴涵,是指一个条件命题是真的,如果现在不可能过去也不可能真而后件假⏹这种蕴涵显然与斐洛蕴涵是不同的,例如,当白天时,我在谈话,按斐洛的说法,条件句“如果这是白天,那么我就在谈话”是真的;但第欧多鲁的说法,刚才的条件句似乎是假的:当现在是白天,而我已停止了谈话。
同时过去出现前件真而后件假也是可能的:即在我开始谈话之前。
⏹这就是说,“如果这是白天,那么我就在谈话”并非对一切时间都成立。
一个条件命题在第欧多鲁的意义上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在所有时刻在斐洛意义上都是真的。
⏹这种关系可定义如下(→d 表示第欧多鲁蕴涵,⊃表示斐洛蕴涵,∀是全称号,t表示时间):⏹(F→d G)=df·∀(t)(F(t)⊃G(t))。
⏹这个公式的例子是:“如果(第欧多鲁的)这是白天,那么这是光亮的”是真的,当且仅当“如果(斐洛的)在t这是白天,那么在t这是光亮的”对t的每个值都是真的。
这就是说,一个条件命题在第欧多鲁意义上是真的,其前后件都加上“在t上”的同一个命题必须在斐洛意义上对t的所有值(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真的。
由此可见,一个第欧多鲁条件命题的前件和后件都是命题函项,隐含有一个自由的时间变元t,而在斐洛蕴涵命题中,前后件都是命题。
⏹这样,与每个第欧多鲁条件命题相应,我们有无限多的斐洛条件命题,每一个瞬间都有一个。
如果每一个斐洛蕴涵都是真的,则第欧多鲁蕴涵是真的。
如果有一瞬间t,使得在t的相应的斐洛命题是假的,则第欧多鲁命题是假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第欧多鲁蕴涵看成是“形式蕴涵”的一个特殊类型。
所谓形式蕴涵是指∀x(S(x)⊃P(x)),读为:对所有的x而言,如果x是S则x是P。
这是罗素提出来的。
三、联结蕴涵⏹所谓联结蕴涵是指,一个条件命题是真的,如果它的后件的否定与前件不相容;一个条件命题是假的,如果它的后件的否定与前件相容。
⏹例如,(1)“如果这是白天,那么天是亮的”是一个在联结蕴涵意义上的真命题。
这一命题后件的矛盾句是“天不是亮的”,与前件“这是白天”是不相容的;(2)“如果这是白天,那么这是白天”,这也是一个真的联结蕴涵命题;(3)“如果这是白天,那么狄翁走着”是一个假的联结蕴涵命题,因为“狄翁不是走着”(后件的否定)与前件“这是白天”是相容的。
联结蕴涵可以被看成是“严格蕴涵”的古代形式。
严格蕴涵是说,不可能前件真而后件假。
在联结蕴涵中,后件的否定与前件事不相容的。
“不相容”可以理解为“不可能”。
这样,联结蕴涵就是严格蕴涵。
联结蕴涵是由第欧多鲁和克吕西波提出来的。
四、包含蕴涵⏹所谓包含蕴涵是指,一个条件命题是真的,如果它的后件潜在地包含于它的前件中。
⏹这种观点很不清楚,并不为大多数斯多葛学者所采用。
在这四种蕴涵中,斐洛蕴涵和联结蕴涵在麦加拉-斯多葛学派中比较多地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