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到“导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演员”到“导演”

为了实现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导”?“导”什么?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加以浅谈。

一、设置情景——导趣

导趣,即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进入角色,应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例如:胰导素这一部分的知识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教师可设置一些科学、有趣的疑问来引入:切除胰腺的狗,它的尿会引来许多的蚂蚁,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由好奇产生兴趣,就会产生高涨而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直到最后掌握胰导素的全部知识。

这种有教师设置趣味性很强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程序中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问——导思

导思,即引导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的思考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现在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坐着却悠闲自得。所以,如何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学习,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应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有疑方思,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及目标要求,由浅入深地设置一些梯度性的疑问,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方法一:教师提出一系列梯度性的疑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及萌发”部分知识时,可设置如下一些问题:种子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其主要部分是什么?新植物的幼体是什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有哪些异同点?种子萌发的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思考,总结得出结论。此法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方法二:教师提出系列由表及里的疑问,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一些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内容时可用此法。如在学习“鲫鱼的外形”时,教师可在每张桌子上放一只剩有鲫鱼的玻璃水缸,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总结。⑴鲫鱼的体型有什么特点?这有何意义?⑵鲫鱼的体色有何特点?这有

何意义?⑶鲫鱼的头部有哪些器官?体表覆盖什么?身体两侧有何特点?⑷鲫鱼是如何运动的?分别剪去背鳍、胸腹鳍、尾鳍,鲫鱼的运动姿势有何变化?⑸观察鲫鱼是如何呼吸的?这系列探索性的趣味疑问正切中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加上教师的点拨与纠正得出结论,从而实现从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飞跃。

总之,教师精心准备的一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梯度性疑问,就会像“无形的魔棒”拨动学生的思维,使之随着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旋转,去主动地完成整个学生过程。

三、拓宽思路——导仪

导仪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一节时,就可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多快及带来的问题”具体围绕以下3个小问题进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学生还谈到了课文中未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超生游击队等),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遗传”和“传染病”后,可出:遗传病一定是传染病?传染病一定是遗传病吗?学生分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二者的区别。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以此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四、培养能力——导技

导技,即知道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及技能。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故初中生物教材实验设置较多,但在一些实验设施较薄弱的学校,许多实验往往流于“纸上谈兵”。这是一种不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师应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知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实验课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实验目的,正确的操作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若现象不明显或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成功,再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原理。

有些实验可鼓励学生在自己家中利用生活用品多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如把一个鸡蛋及几根大鱼刺浸在食醋中,随时间的推移观察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当家中买回猪心或鱼、鸡等,可利用这些现成的材料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等等。

另外,教师在课余或节假日多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做一些调查。如调查一下学校或当地小森林的植物种类;调查一下当地某水域中的原生动物或藻类的种类;调查一下当地的水污染状况,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物学科学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学习已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生的,所以,要保证以后的人才能时刻适应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而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正是具体的执行者,如何做好,以上为本人几点心得体会。

五、保证时间——导问

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处处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

初中学生平时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现象随处可见,但在课堂上,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学生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别人笑话;三就是不善于积极思考,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教学想长的民主氛围。首先,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亲可近,厚爱后进生,让其敢问;其次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如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一节后,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家邻居杨洁,她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她却一个眼皮双,一个眼皮单,是怎么回事?另一个学生提出:我在报刊上看到,患爱滋病的母亲生的孩子也患爱滋病,爱滋病是遗传病还是传染病?学习了“蜘蛛”结网捕虫后,一学生问到:为什么蛛丝能粘住昆虫却粘不住蜘蛛自己呢?学完“蛔虫”后,学生提出: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能防止消化液的侵蚀,使蛔虫安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猪肉蛔虫体表没有角质层,它为什么也能安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平常倡导的问是分不开的。

六、重视运用——导练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以及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⑴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选择、填空、识图、判断、简答)。

⑵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⑶紧扣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