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4be35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7.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e7ad78647d27284b7351ba.png)
物态变化
班级八年级执教人
单元第三章课题物态变化教
材分析本章内容包括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仅通过感觉是不能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从而认识到制定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1、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对温度的认识和教材中关于温度是物体的冷热
程度的说法基本吻合。
2、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了解,但对凝华、液化不太好理解。
3、对水循环理解还不是很准确。
教学目标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
度。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
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措施1、本章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1课时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学生掌握比较好,能准确的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有序的按计划进行。
学生层次分析不到位,由于教师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
演示实验是较快。
今后教学中要把学情分析及时准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99ee3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f.png)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实验,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详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变化;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4)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将物态变化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难点:
(1)学生对物态变化规律的理解,尤其是升华、凝华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物态变化现象,至少列举三种,并简要说明其物态变化类型及能量变化。
2.完成教材第三章《物态变化》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同学们认真思考,确保答题质量。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a9a85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b.png)
八年级物理(上)教课设计教师:讲课班级:课节 1 课时课题 3.1 温度课型新课备课时间讲课时间讲课方法察看、实验、议论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的观点 .2.3.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表达温度计的结构、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教课目的2.经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丈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经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优秀品德和正确使用物理丈量工具的优秀习惯.教课要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怎样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实验能力.教课难点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热水、冷教课器械水、温水 .备注: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亲密的关系.在太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学会了使用火,创始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二、进入新课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很冷的冬季,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感觉很冷,但是从外面走进房屋里的人会感觉比较温暖 .我们经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一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感觉在左手感觉温水冷、右手感觉温水热 .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同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好大概划分温度,要正确地判断和丈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丈量工具——温度计 .1.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温度计的基本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 C48 页甲图的量程是 -20℃— 110℃ ,分度值 1℃ .乙图的量程是 35 ℃— 42 ℃,分度值 0.1 ℃.丙图的量程是 -30℃— 50 ℃,分度值 1℃ .[想一想议议]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假如所测的温度过高,高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假如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寒暑表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 -30 ℃,分度值是 1℃,主假如依据我国大多半地域的常年温度范围确立的.体温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 35 ℃,分度值是 0.1 ℃,是依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立的.实验用的温度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 1 ℃,依据实验中需要丈量的范围确立的.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淆物的温度规定为0 摄氏度,把开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在 0 ℃和 100 ℃之间分红100 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 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 37 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均匀气温是-4.7℃,读做负 4.7 摄氏度或零下 4.7摄氏度 .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板书)我们看 48 页小资料,可否把空白填上.开水的温度是 100 ℃,冰水混淆物的温度是 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我国最低气温为 -52.3 ℃(漠河镇)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3.温度计的使用[板书]实验: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49 页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丈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所有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可以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板书]那么一般温度计将怎样正确使用?请大家看 50 页 . 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够,为何?为何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特别细的曲折缩口.玻璃管特别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细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显然变化,因此更精准.读体温计示数时要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因此仍指示本来的温度.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从头用体温计时,一定拿着体温计使劲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不然丈量出温度不正确.三、讲堂练习:1、阅读 50 页科学世界2、 52 页着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四、小结:略五、部署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3.1 温度一、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全章完整教案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全章完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b956f276eeaeaad1f33060.png)
单元整体说明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结构: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5、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6、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应用。
7、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
重点: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4、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2 、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3、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温度——————————————————1课时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课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复习检测————————————————————1课时讲评总结————————————————————1课时第三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题:温度教学目的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2d9a2f121dd36a32d8296.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章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四季图片】【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温度计【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小实验】自制温度计【指令语】请同学们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
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设问】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从而更方便更精确地测量温度?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各种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用寒暑表【设问】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指令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指令语】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81bc2baef8941ea66e055c.png)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1.重点: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2.难点:用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创设情境揭示目标冰观察图片回答:冰去哪儿了?水又去哪儿了?气从哪儿来?自主学习基础达标(一)自学提纲1.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3.将下列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①矿泉水②光盘③酒精④铅球⑤气球中的氢气⑥牛奶⑦肥皂⑧可口可乐⑨薯条⑩瓶中的空气第一类是依据第二类是依据第三类是依据4.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5.物质由组成,分子间存在,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问题导引交流展示1学生做课本图1—2化冰实验.(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实验的现象是 .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①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②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总结规律: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在小范围内振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位置不固定、活动范围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自由运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1.我们将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即、、。
此外,还有一种状态叫.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是,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4c1c9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d.png)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
2.掌握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能运用相关概念解释实际现象。
3.熟悉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能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3.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4.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探究(10分钟)•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发放一份小样品或展示一段物态变化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分享课本中关于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物态变化的分类和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
•就学生在导入环节中提到的物态变化过程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讨论,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给出几个常见的物态变化案例,例如冰融化成水、水沸腾成水蒸气等,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物态变化相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举例解释这些条件和因素的作用。
步骤四: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用火煮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用冰块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等。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相关规律。
步骤五:知识拓展(15分钟)•将课堂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联系起来,讨论一些不常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干冰的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物态变化现象与一般情况下的物态变化有何不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课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回答和提问质量。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1温度(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1温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3740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d.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2022年版课标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能说明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日常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工作原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理解不同角度的读数结果有何差异。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要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实际使用温度计,加强实践应用。
学法:观察实验,阅读课本,积极参与活动。
【课前准备】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自制温度计、演示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若干)、家庭用寒暑表(若干)、体温计(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利用PPT展示春、夏、秋、冬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
提出问题: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如何知道温度是多少?怎么测量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二、进行新课温度计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活动: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再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
教师总结: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得到准确的温度高低呢?我们需要用温度计来判断。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说明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学生回答:测量温度,加以比较。
引出问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教师出示实验室用温度计。
(1)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全单元教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全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b354cc804d2b160a4ec02a.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思考: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
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
师生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温度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拓展研究: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构造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单位摄氏度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测量范围-20~110 ℃35~42 ℃-25~50 ℃分度值 1 ℃0.1 ℃1 ℃新*课标*第*一*网用途实验用测体温测气温构造无缩口有缩口无缩口玻璃泡内的液体煤油水银酒精玻璃电接点温度计园艺温度计婴儿沐浴温度计室内温度计工业双金属温度计光学高温计红外线测温计红外线(耳式)测温计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件(共2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5237c45727a5e9846a611c.png)
点是_9_8_℃。
2、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
C 邻组的水先沸腾,提前沸腾
的原因可能是___。
3、图像中AB段水沸腾前吸
时间
热温度_升_高_,BC段水沸 腾时吸热温度_不_变_。
注: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_到_沸_点;(2) 继_续_吸_热。
刚停止沸腾的水
沸点与气压(压强)的关系:
沸腾的水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压强增大时升高, 压强减小时降低
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法:降__低__温__度___ 和_压__缩__体__积____. (2)常见的液化现象
烧水时,壶嘴上方出现 “白 气夏”天.自来水管、水缸和玻璃上会“出 汗”. 冬雾天与,露嘴的里形呼成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 气.
巩固练习
• 1. 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它的温度随时 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则该图象是(D)
• A. 冰的熔化图象 • B. 松香的熔化图象 • C. 玻璃的凝固图象 • D. 铁水的凝固图象
0
2、(2006,江西南昌)通过观察下图所示的三幅晾 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表__面__积___、液体的___温__度____和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2)乙图线温度升高的是 AB、CD 段,温度不变的是 BC 段,
AB段处于固体 状态,BC段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CD段处于
液体状态,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是
BC
段,
探究释疑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bb58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4.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知道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的物态变化;4.能够观察和描述物态变化的过程。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四. 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学投影仪和电脑;2.课件:包括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以及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图表;3.物态变化实验器材:如水和冰块、酒精、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五.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识1.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物态变化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二:学习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教师通过讲解和课件展示等方式,简要介绍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如固态下分子的排列紧密、形状固定,液态下分子的排列较松散、形状不固定等。
步骤三:探究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例如:将水和冰块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物态的变化情况。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步骤四:认识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图表,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
2.学生根据图表,总结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物态变化的规律。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1.教师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
六.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2.教师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3.教师布置相关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85da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f.png)
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第1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1. 定义:物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2. 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第2节:熔化与凝固1.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第3节:汽化与液化1.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2. 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第4节:升华与凝华1. 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2. 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以及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冰块、水、酒精灯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荧光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冰箱中的冰块,提问冰块在室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点讲解: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物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包括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2)熔化与凝固:固体变为液体为熔化,液体变为固体为凝固。
3)汽化与液化:液体变为气体为汽化,气体变为液体为液化。
4)升华与凝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为升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为凝华。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物态变化现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其特点。
6. 实验演示:进行课堂实验,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辅导讲义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辅导讲义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733e42f5335a8102d22085.png)
物态变化综合重难点易错点解析题一:观察两幅图回答问题:⑴简单的说雪是由水蒸气_____(物态变化)而成的,该过程需要_______(吸热/放热)。
⑵雪雕与冰雕不但会熔化还会升华,那么在0℃以下的东北极寒的天气里它们是以_______(熔化/升华)方式变小。
题二:将下列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的过程用线连起来。
烧红的铁棒放入水中冒“白气”先液化后汽化用久的灯泡发黑先凝固后升华冬天湿衣服被冻住又变干先升华后凝华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冒“白气”又消失先汽化后液化固液气,列一行,向右吸,向左放……题三:学习了物态变化后,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蒸发和沸腾是两种不同的物态变化现象C.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一定沸腾D.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制成的题四:图所示的烧杯和试管里均盛有碎冰块,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碎冰有一半熔化时,试管中的碎冰______(选填“会”、“不会”)熔化;如果烧杯和试管中的冰全部都熔化成水后,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温______(选填“能”、“不能”)达到沸点,_____(选填“会”、“不会”)沸腾。
金题精讲题一:如图所示的漫画中,两同学谈论到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和________。
题二: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早春,冰雪消融 B.初秋,花草挂上露珠C.初冬,树梢上结霜 D.寒冬,玻璃窗上形成“冰花”题三: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________经过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题四: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60℃的水,正在沸腾 B.用纸盒装水并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C.液体吸热温度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察站的温度是-60℃题五: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c2ca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b.png)
八年级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挑战性也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结合实验和动画,阐述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目标达成:
-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能量转化关系。
-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验题等。
2.教学实施: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3.目标达成:
-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规律和计算方法。
1.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2.学生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可能难以把握关键因素,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学课件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4f407d8e9951e79b892742.png)
三、基础练习 10.用图3.1-6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 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 较 慢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秒表 。
一、知识回顾
固 液 4.熔化是物质从 ____态变成____态的过程, 熔化过程要___热。 吸 晶体 非晶体 固体分为______ 和______两类, 晶体 ______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不变 并且熔化过程温度______; 非晶体 ______则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不断升高 并且熔化过程温度___________。 液态 固态 5.物质由_____变成_____的现象叫凝固, 放 凝固过程要______热。
三、基础练习
7.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 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在加压下 液化 ________后装在容器中,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 吸收 汽化 它在人的皮肤上迅速________,同时______大量的热, 减少 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________,温度降低,皮肤血管 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 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答: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 较高,呼出后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 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 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 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 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形成一股“白 气”。
三、基础练习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 变化是( B.汽化和升华 C )A.汽化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 5.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B ) A.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 6.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 图3.1-4中的描述属于升华的是 ( D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828c5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9.png)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温度教学⽬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课题:欣赏⼀段有春、夏、秋、冬的影⽚问题:你知道物质有⼏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结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的温度⽐较⾼?学⽣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温度:字母C代表摄⽒温度℃是摄⽒温度的单位,读做摄⽒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度,把标准⼤⽓压下沸⽔的温度规定为100摄⽒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负数表⽰例:37℃读作37摄⽒度-45℃读做零下45摄⽒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5、实验⽤温度计的使⽤:探究:怎样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格代表的数值(2)使⽤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相平(让学⽣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2](https://img.taocdn.com/s3/m/115540c8b84ae45c3b358cef.png)
的体温无法确定×
解析:如果体温计示数为38℃,则用它测38℃及以下的温度 时示数都是38℃,反之示数与被测温度相同.
课堂教学展示 随堂演练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1 ℃.
提示:越往上数字越大,是零 上;越往上数字越小,是零下.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小结
解析:甲图的示数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 分为10小格,分度值为1℃.乙图中的刻度从“10” 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5小格,分度值为2℃.
知识点3 体温计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根据 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 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
思考 这个缩口是干什么的呢?
1 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测量更为精准,而 且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 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
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 测体温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 直管内的水银不会自动退回到玻璃管内.
3 使用体温计时要注意什么?
使用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确保水银回 到玻璃泡里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值可 能会有误差.
温度
温度和摄 实验室用温度氏温度来自计的正确使用体温计
课后反馈总结 布置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课后反馈总结 习题解答 (见教材P52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图中各个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每个温度 计的单位都是摄氏度)?
解:甲:8℃ 乙:9℃ 丙:18℃ 丁:-4℃
3.不同物质在升高同样温度时,膨胀的多少通常 是不同的.如果把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当温度变 化时这样的双金属片就会弯曲.怎样用它制成温度 计?画出你的设计草图.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 表(如上图),就是用双金属片做 感温元件的.到商店去看一看,有没 有这样的寒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温度,知道体温计并会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结构及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四、教具准备:温度计、水、烧杯、课件五、教学过程:生齐读教学目标(一)引入新课:演示课件,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二)进行新课: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测量工具: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结构:玻璃管、液泡、液体、液柱、毛细管、刻度实验用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种类:体温计(水银温度计)寒暑表(煤油温度计)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写:37℃、0℃、-5℃读:37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看表:①白炽灯泡灯丝温度多大②钨熔点多大,③正常人体温多大④水银凝固点多大3、温度计使用(1)估:估计被测物体温度(2)选: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3)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4)放:竖直插入,液泡全侵,不碰容器底和容器壁(5)读:液泡留在液体中,示数要稳定(6)取:从零读到液柱面,视线柱面要相平4、体温计(生自学回答问题)(1)作用是测体温,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2)结构上不同点:有缩口,用法上不同:a、可拿出来读数,b、测前要甩。
六、课堂小结: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补充七、板书设计第一节温度计一、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原理测量工具:温度计结构种类二、表示方法:摄氏温度三、温度计使用:估、选、看、放、读、取四、体温计1、作用2、量程3、温度值4、结构上和使用上的不同点八、作业:练习册3.1温度九、教学反思:1、讲温度计结构时,让学生观察事物具体说明2、温度计的使用:要充分利用挂图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四、教具准备:课件、实验视频五、教学过程:生齐读教学目标(一)引入新课: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二)进行新课: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数据,绘制图象(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4)总结实验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通过研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图像,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吸热,以及它们在图像上的区别。
晶体熔化分为三个阶段: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5、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图像,知道凝固放热,以及它们在图像上的区别。
6、熔化和凝固的应用7、练习巩固六、小结提问学生你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了吗?1、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要继续吸热。
3、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要继续放热。
4、细节提示:1、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2、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要不断吸热,凝固过程都要不断放热.3、热量总是在存在温度差时由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4、对比熔化凝固共同点都需吸热都需放热不同点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即有熔点在凝固时温度不变即有凝固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改变即没有熔点在凝固时温度改变即没有凝固点七、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
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二、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三、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四、晶体:有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无熔点五、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八、作业:练习册3.2熔化与凝固九、教学反思:做实验前应强调重点观察内容: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状态随时间变化规律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前与沸腾时现象的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沸腾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并探知规律和条件。
四、教具准备:课件、实验视频五、教学过程:1、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2、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8-60,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汽化?(2)什么是液化?(3)什么是沸腾?(4)什么是沸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4、探究:水的沸腾(1)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记录数据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3)介绍实验器材(4)总结实验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②液面上的“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③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5、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气压增大沸点增大;气压减小沸点减小。
6、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7、练习册当堂检测8、总结:(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3)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4)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6)沸腾时和沸腾时的现象(7)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六、板书设计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三、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四、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七、作业:练习册3.3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八、教学反思: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知道蒸发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知道液化放热;能够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三、教学难点:能够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热现象。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1、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3、自学指导(一),阅读学习蒸发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蒸发?(2)蒸发的作用是什么?(3)汽化有哪两种形式?(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5)怎样区别蒸发和沸腾?4、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5、探究: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1)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衣服在阳光下比不在阳光下要干的快一些衣服晾在衣架上比拧成一股绳的干的快一些衣服在有风吹到地方比没风吹到的地方干的快一些(2)总结:液体的温度高低,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液体表面积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6、对比蒸发沸腾区别部位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条件任何温度一定温度(沸点)程度缓慢剧烈温度蒸发时液体温度降低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变影响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上压强的大小共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7、自学指导(二),阅读液化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你还可以举一些液化的例子吗?(2)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什么?8、举例说明,强调“白气”9、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10、练习巩固11、总结:(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3)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4)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8)沸腾时和沸腾时的现象(9)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10)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11)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12)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1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14)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七、板书设计第四节汽化和液化一、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二、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三、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液体的温度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五、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八、作业:练习册3.3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九、教学反思: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