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1.3学案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2)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889af55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c.png)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3章“物质的变化”和第4章“能量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3.1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3.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化学平衡,3.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1能量守恒定律,4.2热能的利用,4.3电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3. 掌握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过程。
5. 学习热能和电能的利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化学平衡的理解,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能量转化的具体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金属腐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2. 例题讲解:(1)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
(3)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实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 板书中间:展示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明如何实现化学平衡。
(3)简述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4)阐述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能量转化的过程。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课件:1.3第1课时 盐酸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课件:1.3第1课时 盐酸](https://img.taocdn.com/s3/m/a449c1589ec3d5bbfd0a74ef.png)
第1课时 盐酸
[情景展示2] 观察实验:把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盛有盐
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火柴伸入试管口。
17
第1课时 盐酸
[问题探究]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该实验说明了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盐酸
[归纳总结] 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继续探究] 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而盐酸 与氧化铁反应时没有气体生成,这是否意味着盐酸能继续与金属铁反 应产生气体呢?怎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你设计的实验需要对照实验 吗?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盐酸
[情景展示3]
实验:(1)取一枚生锈的铁钉,观察它的颜色后小心地放入试管底
部,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振荡,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冲洗干净
后,观察并记录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向盛有氧化铜粉
末的试管中加入2 mL盐酸,微微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 (2)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常见的酸 第1课时 盐酸
1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课时 盐酸
新知学习 互动探究 课堂小结
2
第1课时 盐酸
考纲要求: 1.概述常见酸的主要性质。 2.说出常见酸的用途与对人类的影响。 3.说出酸使用的注意事项。
3
第1课时 盐酸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d72c5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d.png)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电磁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遗传基因。
2.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转换、电路原理、遗传与变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电线、电池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如电池的使用、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1)物质的组成与变化:介绍物质微观结构,通过实验演示化学反应过程。
(2)能量转化与守恒: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
(3)电磁现象:介绍电路原理,演示电磁现象实验。
(4)生命与遗传:讲解遗传基因,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能量转换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包括物质、能量、电磁、遗传等。
2. 板书右侧:展示重要概念、公式、实验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一个简单的电路原理。
(4)简述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研究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观察植物的生长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1.1-1.3复习导学案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1.1-1.3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68a544e45c3b3567ec8b10.png)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上第一章1.1-1.3复习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学号评价【知识储备】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表述中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相同的一种粒子——,阴离子叫做这种酸的离子;常见的酸有。
4.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显_____色,遇碱显_____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_________,遇碱显____色。
5.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用______________表示,常用pH试纸测定。
pH值的范围是0—14。
pH==7,溶液显______性;pH>7,溶液显______性,数值越大,碱性越______;pH<7,溶液显______性,数值越小,酸性越______。
6.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用洁净的__________蘸取被测液,滴在_________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和_____________对照,看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液的pH值。
7.物质的性质比较(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浓盐酸浓硫酸颜色、状态气味特性用途(2)酸的通性:①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无色酚酞________;②能与活泼金属(排在的金属)反应生成;③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④能与碱反应生成____________;⑤能与某些______发生反应生成。
酸之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
(3)向氧化铜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并微热,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溶液呈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产生,反应方程式是;继续加入足量盐酸,现象是沉淀逐渐、溶液呈色,反应方程式是。
8.物质的鉴别:(1)检验盐酸(或Cl—)用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检验硫酸(或SO42)最好用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1ded3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5.png)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第一节:宇宙与星际物质第二节:恒星与行星第三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知能力。
2. 使学生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多样性,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宇宙演化模型;生物进化挂图。
2. 学具:九年级科学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疑问。
2. 例题讲解:解析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实例说明恒星、行星的形成。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宇宙演化过程图,加深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理解。
4.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假说。
通过挂图、模型等教具,讲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5. 生物多样性与环保: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行星的形成过程。
2.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命起源假说;生物进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请谈谈你对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认识。
2. 答案: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018秋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3.1盐酸
![2018秋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3.1盐酸](https://img.taocdn.com/s3/m/c48abf0169eae009581becc8.png)
管倾斜于内,试管内装有一定量的CaCO3固体。现将试管内的固体倒入 广口瓶内的盐酸中,你会看到广口瓶内有______气__泡产生,反应停止后广
口瓶浸入水中的体积比原来_____减__小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容
器
变小
水槽底部的压强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12题图)
盐酸
第3 页
3.盐酸的性质
酸+碱===盐+水 3HCl+Al(OH)3===______A_l_C_l_3_+__3_H_2_O(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酸+某些盐===_____新__盐__+__新_ 酸
2HCl+CaCO3===_____C_a_C__l2_+__H__2O__+__C_O_(2实↑ 验室制取CO2) HCl+AgNO3===_____A_g_C__l↓_+__H__N_O_(3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6HCl+Fe2O3===______2_F_e_C_l_3+__3_H__2_O(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 成黄色溶液) 酸+某些金属===_____盐__+__氢__气 Fe+2HCl===____F_e_C__l2_+__H_ 2↑
精彩练习 九年级 科学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常见的酸
第1课时 盐酸
★聚焦教材 ★分层训练
A 练就好基础 B 更上一层楼 C 开拓新思路
★聚焦教材
1.酸溶液使指示剂变色: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红__色____,___不__能___使 无色酚酞变色。 2.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由于浓盐酸具有___挥__发__性____,挥发出的HCl 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所以会看到______白__雾。浓盐酸 敞口放置质量会______减__轻,浓度会_____变__小_。工业盐酸因含杂质铁离子 而略显_____黄__色。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1.3探索碱的性质1》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1.3探索碱的性质1》教案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ff2a27de80d4d8d15a4fd1.png)
课题《1.3探索碱的性质1》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技能领域: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情感领域: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准备板书设计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一、探索碱的性质1、碱性物质能使酸2、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碱+酸――盐+水3、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常见食物的碱性: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二)新课教学1、碱有哪些性质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1)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2)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碱+酸――盐+水实质:H++OH-=H2O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2+2NaOH=Na2SO3+H2O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1b15f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d.png)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5d59e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8.png)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1 力的概念与测量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4 动力学与牛顿运动定律2. 章节二:电学基础2.1 静电现象2.2 电流、电压和电阻2.3 欧姆定律2.4 串并联电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和电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电器使用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
2.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如图,一个力F=10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求其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
(2)欧姆定律:一个电阻R=20Ω,接在电压U=12V的电源上,求通过电阻的电流。
作业答案:(1)水平分力:F1=Fcos30°=10N√3/2≈8.66N;竖直分力:F2=Fsin30°=10N1/2=5N。
(2)电流I=U/R=12V/20Ω=0.6A。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f7d371011ca300a6c390da.png)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
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
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
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
(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
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
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
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
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
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1ab95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d.png)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与地球1.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2太阳系与地球1.3地球的构造与演变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1物质的分类2.2物质的性质2.3物质的变化第三章:生命科学3.1生命的起源与演化3.2生物的分类与特征3.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四章:能源与环保4.1能源的分类与利用4.2环境污染与治理4.3可持续发展【教学安排】共18周,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教案】第一周:宇宙与地球第1课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导入:通过讲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发展历程。
2.讲解: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的奥秘。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可能性。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太阳系与地球1.导入:讲解太阳系与地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2.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特点、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3课时:物质的分类1.导入:通过讲解物质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
2.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不同物质的性质。
3.互动: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时:物质的变化1.导入:讲解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讲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的条件。
3.互动:分组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周:生命科学第5课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1.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
2.讲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生命的多样性。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可下载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2a50ea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c.png)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探索。
具体内容包括:3.1物质基本组成,3.2原子和分子概念,3.3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以及3.4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教学重点则是物质基本组成,原子和分子概念,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物质基本组成,原子和分子概念,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例题,进行步骤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物质基本组成2. 原子与分子3. 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4. 质量守恒定律5. 相关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基本组成。
(2)解释原子与分子区别。
2H2 + O2 → 2H2O2KClO3 → 2KCl + 3O2(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结果。
2. 答案:(1)物质基本组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原子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粒子。
(3)见教材例题。
(4)根据实验结果,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解化学方程式书写技巧,提高自己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特别关注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名师教案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名师教案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48190f7c1cfad6185fa79f.png)
1.3探索碱的性质三(碱的共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碱的共性,知道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的区别了解氢氧化铜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掌握认识化学药品的性质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比较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的性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掌握碱的共性教学难点: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的不同性质药品器材:氢氧化铜、氢氧化钾、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稀硫酸、二氧化碳、试管、试管架、滴管、气球教学过程引入: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性质,先来回忆下它们都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回答)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碱都能这些性质呢?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探究一下。
新课: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另外两种碱,一种是氢氧化钾,一种是氢氧化铜。
氢氧化钾已经配好溶液,因为氢氧化钾有腐蚀性,所以大家用的时候要小心,别让溶液沾到身上。
氢氧化铜是一些固体颗粒。
大家先认识一下。
生:观察药品一、碱与指示剂反应师:首先大家来探究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在两根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然后在另两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铜,同样用指示剂滴定,观察现象。
做好之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填好记录单。
生:做实验,并记录。
回答现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师: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能使指示剂变色,根本是哪种微粒在起作用?生:氢氧根离子师:氢氧化铜放在水中有这种离子吗?生:氢氧化铜是不容于水的,没有氢氧根离子,所以不会使指示剂变色。
二、碱与酸反应师:接着我们来探究碱是不是都会与酸反应。
先研究氢氧化钾,谁来设计下实验方案?生: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再加入指示剂,然后滴加盐酸,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会反应。
师:很好,那就请大家先验证氢氧化钾是否与酸反应,把现象记录好。
生:做实验,填写记录单,并回答实验现象师:再来做氢氧化铜与酸的实验。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教案(全)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教案(全)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244dc387c24028905fc39e.png)
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
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钢铁生锈2、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3、镁带能燃烧4、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5、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出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
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生:有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2 个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 个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4个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5个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6个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7个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一、什么是盐盐是酸跟碱中和的产物。
二、几种盐的性质1、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2、碳酸钙:一种难溶的盐CaCO33、食盐:NaCl(一)引入新课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生成水的同时,溶液里剩下酸根Cl-离子和金属Na+离子,通过蒸发溶液,这两种离子就会结合结晶析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九年级科学上册 1.3 常见的酸学案 浙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科学上册 1.3 常见的酸学案 浙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3d472ef90f76c660371ac3.png)
九年级科学上册1.3 常见的酸学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上册1.3 常见的酸学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上册1.3 常见的酸学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1。
3常见的酸点击要点1。
稀硫酸与锌粒、氧化铜等物质反应(1)Zn+H2SO4=====现象:(2) H2SO4+Fe2O3=====现象:稀硫酸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H2SO4+CuO=====现象: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3)H2SO4+Cu(OH)2=====现象:(4)H2SO4+BaCl2=====现象:(用BaCl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2.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酸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性质,这就是酸的通性。
3.浓硫酸H2SO4:(1)浓硫酸有很强的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拭去,再用大量的冲洗,最后用冲洗。
(2)浓硫酸的稀释:将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3)浓硫酸具有性:使纸上字迹变黑.(4)浓硫酸具有性: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浓度。
4。
硝酸HNO3(1)浓硝酸也具有性。
(2)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典题分析例1 要除去硝酸中溶有的少量硫酸达到提纯的目的,可选用()A.硝酸钡 B.氢氧化钠C.金属铜 D.金属锌巩固训练1一般条件下,下列物质不能用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直接得到的是( )A.硫酸铁 B.硫酸铝C.硫酸镁 D.硫酸锌例2 下列关于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B.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D.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是物理变化巩固训练 2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其主要原因是浓硫酸( )A.密度比水大B.具有很强的腐蚀性C。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2bdd8a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b.png)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分子和原子》: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分子的性质,第3节原子和离子。
2.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第2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单,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讲解物质的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
(3)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4)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乐趣。
4. 例题讲解:针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和计算,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子和原子、化学方程式2. 板书内容:(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4)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分子、原子、离子实例,并说明其性质。
a.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b. 氢气与氧气反应a. 2H2 + O2 = 2H2Ob. 2Na + 2H2O = 2NaOH + H22. 答案:(1)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探索碱的性质
一、碱的定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
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1、NaOH
①可以使酚酞变红色,使石蕊变蓝色。
②和酸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
2
O
2NaOH + H
2SO
4
= Na
2
SO
4
+ 2H
2
O
③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SO2+ 2 NaOH = Na2SO3+ H2O CO2+ 2 NaOH = Na2CO3+ H2O
④和盐反应
2NaOH + CuCl
2= Cu(OH)
2
↓+ 2NaCl
蓝色溶液蓝色沉淀
3NaOH + FeCl
3= Fe(OH)
3
↓+ 3NaCl
黄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2、Ca(OH)2
①可以和使酚酞变红色,使石蕊变蓝色
②和酸反应
Ca(OH)2 +2HCl = CaCl2+ 2H2O
Ca(OH)2 + H2SO4= CaSO4+ 2H2O
③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2+Ca(OH)2 = CaCO3↓+ H2O
④和盐反应
Ca(OH)2 + CuCl2= Cu(OH)2↓+ CaCl2
Ca(OH)2 + Na2CO3= CaCO3↓+ 2NaOH
三、碱的通性
①可以和使酚酞变红色,使石蕊变蓝色
②碱+酸=盐+水―――――――――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③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碱+盐=新盐+新碱
四、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物性: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有腐蚀性,易潮解——作干燥剂不可以干燥CO2、SO2等气体。
(为什么??)
可以溶解动物的毛发。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潮解,还和空气中的二
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使得NaOH质量增加。
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
气中,也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2、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和消石灰)
其水溶液叫石灰水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Ca(OH)2 +2HCl = CaCl2+ 2H2O——反应没现象
Ca(OH)2 + H2SO4= CaSO4+ 2H2O——变浑浊
盛有石灰水的烧杯壁有很多的白色固体,用稀盐酸洗。
反应为:
CaCO
3+2HCl = CaCl
2
+ H
2
O +CO
2
↑
石灰乳刷墙:开始“冒汗”——空气中的CO2和石灰乳反应,生成水
后来变硬——生成了碳酸钙
CO2+Ca(OH)2 = CaCO3↓+ H2O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HCl+AgNO3=AgCl↓+HNO3
B NaOH+HNO3=NaNO3+H2O
C CuO+H2△Cu+H2O
D NH4Cl+NaOH=NaCl+NH3↑+H2O
2、根据物质的组成特征将物质分类。
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Ca(OH)2
B、Cu2(OH)2CO3
C、C2H5OH
D、Na2CO3
3、往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能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
A、FeCl3
B、MgCl2
C、Ba(NO3)2
D、Cu(NO3)2
4、滴有酚酞试液的Ba(OH)2溶液与下列物质恰好反应后,溶液仍显红色的是…()
A、H2SO4
B、HNO3
C、CO2
D、K2CO3
5、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NaOH溶液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CO2
B、用NaOH溶液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
C、用稀盐酸除去NaOH中少量的Na2CO3杂质得到纯NaOH
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和铁锈
6、往NaOH溶液里加入1-2滴酚酞试液,然后逐滴滴入稀硫酸,直到反应完全。
在这个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A、红色→无色→无色
B、无色→红色→无色
C、无色→蓝色→无色
D、红色→无色→红色
7、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无明显变化的是()
A.氯化钠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浓硫酸
D.浓盐酸
8、只用一种试剂来鉴别NaOH、Ca(OH)2、稀H2SO4三种溶液,可以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二氧化碳
9、把下列甲栏中的实验操作跟乙栏中的实验现象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