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测试卷 4篇(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测试卷  4篇(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一)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赔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拾椹供亲蔡顺少年孤,事母孝。

岁荒①,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②,以异器③盛之。

赤眉贼见而问之。

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岁荒:年成不好。

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

③异器:不同的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顺日拾桑椹/日中不至B. 以白米牛蹄赠之/临别赠言C. 贼悯其孝/悲天悯人D. 粮食不足/足智多谋(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3)你认为蔡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1)A(2)黑者味甘/ 以供母 / 赤者味酸 / 以自食(3)孝顺的人。

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解析】(1)A项,每天;B项,都解释为:赠送;C项,都解释为:怜惜;D项,都解释为:多。

故选A。

(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

”;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

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收集一、文言文阅读(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代国家的名字。

③山之阳:山的南面。

④山之阴:山的北面。

⑤仞: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迷惑失道:(2)遂得道:(3)乃掘地: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1处)蚁壤一寸而仞有水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4.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③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⑤,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lǚ):鞋。

②度:测量。

③至:等到。

④反:同“返”,返回。

⑤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B.而置.之其坐(搁,放)C.而忘操.之(操作)D.遂不得履.(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2.郑人买鞋不试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坐等其成,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

B.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C.做事粗心,大大咧咧,终将一事无成。

D.不信度而自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翠鸟①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

②避患:避免灾祸。

1.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代作用,指代的是。

2.结合注释,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

”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莱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背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注释)①告:告诉、说给。

②时:当时、此时。

③触:触及、摸到。

④类:好似、好像。

⑤莱(lái)菔(fú):萝卜。

⑥箕:簸箕。

⑦臼:舂米的石臼。

(1)短文写的是________的故事。

文中“时众盲各以手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文中共有_____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他们最终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课内阅读(13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①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多于10个字)②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

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橘”比作______________,把“枳”比作________________。

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③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略2.《滥竽充数》是一篇,讲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答案】寓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解析】略3.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3%)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检测(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检测(总分30分)班级姓名(一)(11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1分)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2分)(二)曾子杀彘(10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rǔ)还,顾反为女(rǔ)杀彘(zh 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女:汝,你;彘:猪特:只是;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分)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译文:4.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答:(三)宋濂(lián)嗜(shì)学(9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aì)。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嗜】喜欢【怠】松懈,懈怠。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1.解释加点的字。

(4分)毕()之()假()遍()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

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0秋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020秋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D.愚公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没有老。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遂”的意思是()A.完成B.于是,就C.顺心,顺意3.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A.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C.愚公是一个愚蠢的人。

D.嘲笑别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卧薪尝胆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②国,乃苦身③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⑤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注释】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

②反:同“返”,返回。

③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

④坐:同“座”,座位。

⑤女:同“汝”,你。

⑥折节:放下身架。

⑦振:同“赈”,救济。

⑧吊:慰问。

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厚遇.宾客()A.相遇B.对待,款待C.机会D.遇到2.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置胆于坐.()A.坐下B.椅子C.座位D.形成3.“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_________4.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描写。

部编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部编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部编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在学习古文阅读的过程中,练习题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巩固。

一、阅读理解篇章一:《世说新语·验》从看题目中的《世说新语·验》,我们可以猜测这个篇章可能是讲述了一些与“验”相关的事情。

现在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1. 短文中是讲述了谁的故事?答案:短文中是讲述了曹孟德的故事。

2. 曹孟德通过什么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答案:曹孟德通过出题目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

3. 短文中提到了曹孟德验证人才的两个例子,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案:第一个例子是曹孟德问吕伯奢:“考明月与何物同?”而吕伯奢回答:“明月照大江,白露满天河。

”这个答案表达了吕伯奢对明月的理解,显示出他的见识和才华。

第二个例子是曹孟德问相士:“肩上有神。

”相士回答:“皮肤脱落,必然发白。

”他的回答展示了他对人体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篇章二:《韩愈自序》从看题目中的《韩愈自序》,我们可以猜测这个篇章可能是韩愈自己写的序言。

现在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4. 为什么韩愈写这篇自序?答案:韩愈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表达他的观点,说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5. 韩愈在自序中提到了对于文章的追求,你能从中找到一句话来表达他的观点吗?答案:可以,韩愈在自序中提到:“当事者无所谓,观者有以异也。

”这句话表明他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赞同,而不是争论个人的主张是否正确。

二、填空题请根据上面的篇章进行填空。

6. 曹孟德通过什么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答案:曹孟德通过出题目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

7. 韩愈写《韩愈自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观点?答案:韩愈写《韩愈自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三、判断题请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正确。

8. 曹孟德问吕伯奢的问题是“考天与何物同?”答案:错误。

曹孟德问吕伯奢的问题是“考明月与何物同?”9. 韩愈在自序中提到他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赞同。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一.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分别写出它们的意思。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四.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部编版五年级古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带答案)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30篇(一)带答案

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30篇(一)带答案

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一)30 篇带答案( 2020·全国五年级期中)小古文阅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四楚。

”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四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御者田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加点的字:我欲.之楚(_)将奚.为北面( ___)2.“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成语“ ___ ”出自本文,比喻 ______ 。

【答案】1.想要为什么2.马虽然好,但这不是通往楚国的路啊。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 2020·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4.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5.“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6.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7.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4.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 日中时 /远也。

5.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6.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7.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 2020·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①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

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

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1.解释。

①和②亦③并④类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②不如君言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

李氏之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

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

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

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主人绐①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至贾家,则舍之去。

鸠竟不食,哀号告归。

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

鸠乃食。

【注】①绐:哄骗。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为人言为:说B.晋人贾于吴者贾: 做买卖C.公必欲市我他所市:卖D.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楹:门框的上边和左右两边2.下列各句中加线句的“以”与文中画线句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必以分人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3.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部编版五年级古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带答案)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含答案)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XXX之子XXX九岁,甚聪惠。

XXX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XXX。

XXX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XXX之子。

“夫子”指的是XXX。

2.XXX由“XXX”而联想到小儿姓“XXX”,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XXX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现XXX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XXX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B)XXX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XXX是自己家的果子。

5.你认为XXX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XXX之子说的话来分析)XXX之子聪明,有幽默感。

XXX之子XXX、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XXX闻之,语其父XXX 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XXX:“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XXX:魏国车骑将军。

XXX: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③敕:皇帝召见。

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战战栗栗。

B.战战惶惶2.解释下列加点词。

1)XXX、钟会少有令誉:XXX、钟会很有声望。

2)卿何以不汗:你为什么不出汗?3.翻译下列句子。

当年XXX、钟会十三岁,XXX听说他们很聪明,就让他们来见面。

4.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XXX、钟会在XXX面前表现出聪明才智,回答得当。

5.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XXX、钟会很有声望,聪明才智。

墨鱼自蔽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试题)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试题)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2021秋•长兴县期中)阅读。

北人①不识菱ㅤㅤ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②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③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护:掩护。

③强:硬要。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仕.于南方 做官 B.席上食.菱 食物 C.欲以.去热也 用来 D.或.曰:“食菱须去壳。

” 有的人 (2)下列句子中的“去”与“食菱须去壳”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B.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D.去.死肌,杀三虫。

(3)以下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并壳入口”的意思是:并且把壳吃进嘴里。

B.“其人自护所短”的意思是:那个人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C.“北土亦有此物否?”的意思是:北方不是没有这种东西吗?D.“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的意思是:坐着的人把不知道的当成知道的了。

(4)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你选一选。

(多选)A.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不能乱吃,连皮带壳吃菱角是不对的。

B.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入乡随俗。

C.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要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

D.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2.(2021秋•高邑县期中)课内阅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分别写出它们的意思。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
——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

请你举出两个来。

五.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过②遽:立刻③契:用刀子雕刻④惑:糊涂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