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核心突破微专题(一)高效突破古诗比较鉴赏题 课件《春江花月夜》 课件 43张公开课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关键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 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 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 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 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 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 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②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③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④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 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 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 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这首诗是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调都不算很高,字里行间充 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诗人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 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了一幅生动的写照。
《月夜》鉴赏 前两句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月色半人家”是 “更深”二字的具体化,“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 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 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结合这两首词,简要分析二者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 秦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 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 情绪。
黄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 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了积 极豪迈的情怀。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鉴赏: 《入朝洛堤步月》: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 首句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脉脉不得语”的句子, 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 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两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 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 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原意是借夜景以忧 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既表 现出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流露出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 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 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 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稍露不悦。
读到颈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 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一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 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 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作者顿生思乡之 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 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入”字使之拟人 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 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 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减字木兰花·竞渡》: 上片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 语,写出了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两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 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 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 远处再折回来。 上片四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 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间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 不清晰呈现。
鉴赏 《减字木兰花》:这首词抒写了闺中思妇念远怀人的忧郁愁情。全词托 思妇自诉口吻,以“愁”字贯串始终。“天涯”点明所思远隔,“旧恨”说明 分离已久,这四字写出了空间、时间的悬隔。 “独自凄凉人不问”,表面讲无人过问,实际是说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离愁 的人。“欲见回肠”二句犹如思妇的自言自语,谁想看我的愁肠环曲吗?“黛 蛾”二句乃思妇为自己的蹙眉愁容作一写真,愁眉“长敛”正与胸怀“旧恨” 相映。“春风吹”补出思妇恰因伤春而触离愁。“困倚危楼”二句写思妇愁望 空虚,一个“困”字传达出思妇独倚高楼日久的困乏、倦怠和失望无聊的情绪。 “过尽”二字写思妇眺望大雁归来的情景,“飞鸿”意象从来是为离人传递书 信的象征,而今只见大雁排列着人字或一字队列飞过,却不见行人归来,连封 书信也未见到,自然睹雁阵而“字字愁”啦!全词情调凄哀,意境含蓄,得南 唐词风范,而语辞清丽隽永,风格情韵深远,则是秦词本色。
答案 (示例一)“失”字更好。它含有消失之意,生动地描摹 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有迷茫的感觉,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它含有开阔之意,它是对实际的描写, 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 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 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 答案 (1)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诗人春风得 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则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 (2)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现,鹊飞报喜,既表现天下 太平的景象,又流露出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 (3)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 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出春夜的静谧风光。
一、形象异同比较鉴赏题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 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 ①上官仪(608—665),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诗人, 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本诗是诗人宰相任上(661—663)所作。②广川:洛水。东都洛 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 “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 此隐居,终生未仕。
专题十
微专题(一) 高效突破古诗比较鉴赏题
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 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 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 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 几个方面: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 比较;
Fra Baidu bibliotek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 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 根柢。因此,这两句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来。今夜虫鸣,谁 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 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 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 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 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 诗人的内心。
点拨关键
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 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作者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 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 经过洛阳的啊!作者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 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 里人。尾联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 乡思愁绪。 此诗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 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下片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地重 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 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 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 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 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 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紧张热烈气氛。同时, 还反映了人们紧张热烈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 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 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 如云的情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鉴赏 诗歌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 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 “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 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 子。作者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 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 能够“悬”。这个“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 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说的,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 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 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 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